颅脑外伤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CT表现
1.颅骨内板下方梭形(双凸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楚锐利。 2.可有占位效应。 3.多伴有邻近部位骨折。 4.血肿压迫脑血管,可出现脑水肿或脑梗死。
25
CT表现
☆急性血肿内低密 度区(“漩涡征”) =急性活动性出血。
26
MRI表现
1.形态、范围同CT。 2.急性期:TI等或低信号、T2低信号;
类似脑肿瘤,CT、MRI可确诊。
41
男,79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乏力4天
42
硬膜下积液
• 当脑部受力时脑在颅腔内移动,造成脑表面、侧裂池等 处蛛网膜撕裂,脑脊液经过活瓣状的蛛网膜破口进入硬 膜下腔不能回流,当用力时脑脊液不断进入,可分为急 性、亚急性、慢性硬膜下积液。
43
• CT表现为新月形均匀的脑脊液密度,位于脑组织与颅 骨之间,老年人多为双侧;MRI呈T1低、T2高信号,邻 近脑组织受压。
• 在CT上显示最佳,常见在基底池、侧裂池、脑沟的铸 型高密度影,沿大脑镰分布时需要与大脑镰钙化区别, 无法鉴别需行短期复查。
• 常导致脑血管痉挛,造成脑缺血和脑梗死。
19
男,69岁,外伤后人事不醒3小时
20
T2
FLAIR
男,71岁,伤后13天
T1
21
颅内血肿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22
按伤后血肿发生的时间可分为:
•急性硬膜外/下血肿(伤后3天以内) •亚急性硬膜外/下血肿(伤后3天至3周内发生) •慢性硬膜外/下血肿(伤后3周以上)
23
硬膜外血肿
• 颅内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膜之间 • 损伤部位多伴有骨折 • 大多是骨折导致脑膜中动脉破裂所致,少数为静脉
窦破裂引起 • 血肿范围局限,不跨越颅缝 • 典型血肿呈双凸形(梭形) • 多不伴有脑实质损伤
☆CT为最佳检查方法 ☆需注意骨折线是否通过上矢状窦、横窦及脑膜血管沟,
是否通过鼻窦、中耳,是否通过神经管或孔
10
11
粉碎性骨折
男,29岁,外伤后人事不醒2小时
12
凹陷性骨折
男,11岁,外伤致头痛、流血3小时
13
前颅窝骨折
14
顶骨凹陷性骨折累及矢状窦
15
视神经管骨折
16
骨折线通过耳蜗、内听道
31
32
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
1.急性硬膜下血肿: 新月形高密度影,范围广,可 跨越颅缝,占位效应较明显。
2.亚急性硬膜下血肿:① 可为高密度、混杂密度或等 密度新月形影;②等密度血肿有时与脑皮质难于分辨, 注意脑回受推内移征象,有助于诊断。
33
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
3.慢性硬膜下血肿: ①一般呈低密度,但血肿包膜的 毛细血管可破裂发生再出血而呈混杂密度; ②形态 可为新月形,半月形甚至双凸形,后者是因液体大 量进入而使血肿张力甚高。 ③血肿包膜呈线条状 稍高密度,时间很长的慢性血肿可见包膜钙化。
6
7
骨膜下血肿
• 来源于骨折或骨膜剥离,骨膜与颅骨粘连紧密,骨膜 与颅缝融合,血肿局限,张力高。梭形或新月形高密 度影紧贴于颅外板,常伴颅骨骨折。
8
男,16岁,头部外伤后2小时
9
颅骨骨折
• 按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 • 按骨折的形态分为线性、凹陷性、粉碎性和穿通骨折 • 按部位分为颅盖骨折和颅底骨折
44
男,34岁,外伤后 头痛、流血1小时
伤后4天
伤后10天
伤后40天
伤后3个月
45
男,6岁,车祸外伤 致人事不省4小时
伤后2天
伤后10天
伤后15天
伤后20天
伤后两个半月
46
脑挫裂伤
• 脑质表层或深部散在小出血灶、静脉淤血、脑水肿、 脑肿胀为挫伤。如伴有脑膜、脑或血管撕裂则为脑裂 伤。二者常合并存在,统称为脑挫裂伤。常发生在着 力或对冲部位,常伴有珠网膜下腔出血。
34
硬膜下血肿的MR表现: 形态同CT,信号同硬膜外血肿
35
男性,51岁,外伤后头痛、呕吐1天
36
T1
T2
FLAIR
伤后13天
亚急性期
37
女,74岁,外伤致头痛3小时 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
38
伤后7天
FLAIR
T1
39
T2
DWI
40
慢性硬膜下血肿
• 出血来源:脑表面的小静脉、桥静脉,出血速度慢。 • 症状与诊断:此类病人年龄较大,脑损伤轻或不明显,
17
颅骨骨折间接征象
• 颅内积气 • 急性硬膜外血肿 • 头皮血肿 • 乳突、蝶窦、额窦积液(积血)
☆出现上述征象时,需仔细观察颅骨情况,若无发现 骨折(特别是颅内积气)需行CT薄层扫描明确
18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是由于颅脑外伤导致蛛网膜下腔内的血管断裂、脑挫 裂伤的渗血以及颅内血肿的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
颅脑外伤
1
概念
• 颅脑外伤是外力作用于头部,导致头皮、颅骨、脑血 管、脑组织发生变形、破裂所形成的损伤。其发生率 占全身损伤的10%—15%,仅次于四肢损伤,占第二位, 而死亡率却居首位。
22
分类
头皮下血肿
1.头皮软组织损伤
内损伤
硬脑膜下血肿 硬脑膜下血肿 硬膜下积液
• CT为首选检查方法。
4
头皮下血肿
• 位于皮下和帽状腱膜之间,出血受皮下纤维隔的限制 血肿较局限,血肿体积小,张力较高。
• CT表现为局限性头皮肿胀,密度增高,可均匀或不均 匀。
5
帽状腱膜下血肿
• 帽状腱膜下层是含有连接头皮静脉、板障静脉、静脉 窦导血管的疏松组织,当出血时破裂的血管无阻力, 沿疏松的组织层扩散,严重者范围可波及整个头部。 血肿范围广泛似帽状,呈高密度。
亚急性期:T1高信号,T2等、低或高信号; 慢性期:T1低信号、T2高信号。
27
伤后1小时 伤后8天
伤后3天
男,48 岁,脑 外伤后 人事不 醒8小时
伤后21天
28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
T1
T2
男,55岁,颅脑外伤后18天
29
伤后2小时
伤后9小时
迟发性血肿:多发生于伤后24小时内
30
硬膜下血肿
• 血肿积聚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 • 出血可来自静脉窦或窦旁桥静脉的破裂 • 血肿位于受伤同侧或对侧 • 无颅骨骨折或骨折位于受伤处 • 常合并脑挫裂伤和脑内血肿,甚至可出现脑疝 • 血肿范围广,多位于额颞部,可跨越颅缝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挫裂伤 3.脑组织损伤 脑内血肿
弥漫性脑损伤 3
• 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明确外伤的范围、类型、程度,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评价预后。
• 影像学检查方法选择: ➢ 急性颅脑外伤作CT检查,往往只需要平扫即可确诊 ➢ 亚急性、慢性颅脑外伤及脑干损伤应先CT平扫,诊断
或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时再行MR检查
CT表现
1.颅骨内板下方梭形(双凸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楚锐利。 2.可有占位效应。 3.多伴有邻近部位骨折。 4.血肿压迫脑血管,可出现脑水肿或脑梗死。
25
CT表现
☆急性血肿内低密 度区(“漩涡征”) =急性活动性出血。
26
MRI表现
1.形态、范围同CT。 2.急性期:TI等或低信号、T2低信号;
类似脑肿瘤,CT、MRI可确诊。
41
男,79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乏力4天
42
硬膜下积液
• 当脑部受力时脑在颅腔内移动,造成脑表面、侧裂池等 处蛛网膜撕裂,脑脊液经过活瓣状的蛛网膜破口进入硬 膜下腔不能回流,当用力时脑脊液不断进入,可分为急 性、亚急性、慢性硬膜下积液。
43
• CT表现为新月形均匀的脑脊液密度,位于脑组织与颅 骨之间,老年人多为双侧;MRI呈T1低、T2高信号,邻 近脑组织受压。
• 在CT上显示最佳,常见在基底池、侧裂池、脑沟的铸 型高密度影,沿大脑镰分布时需要与大脑镰钙化区别, 无法鉴别需行短期复查。
• 常导致脑血管痉挛,造成脑缺血和脑梗死。
19
男,69岁,外伤后人事不醒3小时
20
T2
FLAIR
男,71岁,伤后13天
T1
21
颅内血肿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22
按伤后血肿发生的时间可分为:
•急性硬膜外/下血肿(伤后3天以内) •亚急性硬膜外/下血肿(伤后3天至3周内发生) •慢性硬膜外/下血肿(伤后3周以上)
23
硬膜外血肿
• 颅内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膜之间 • 损伤部位多伴有骨折 • 大多是骨折导致脑膜中动脉破裂所致,少数为静脉
窦破裂引起 • 血肿范围局限,不跨越颅缝 • 典型血肿呈双凸形(梭形) • 多不伴有脑实质损伤
☆CT为最佳检查方法 ☆需注意骨折线是否通过上矢状窦、横窦及脑膜血管沟,
是否通过鼻窦、中耳,是否通过神经管或孔
10
11
粉碎性骨折
男,29岁,外伤后人事不醒2小时
12
凹陷性骨折
男,11岁,外伤致头痛、流血3小时
13
前颅窝骨折
14
顶骨凹陷性骨折累及矢状窦
15
视神经管骨折
16
骨折线通过耳蜗、内听道
31
32
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
1.急性硬膜下血肿: 新月形高密度影,范围广,可 跨越颅缝,占位效应较明显。
2.亚急性硬膜下血肿:① 可为高密度、混杂密度或等 密度新月形影;②等密度血肿有时与脑皮质难于分辨, 注意脑回受推内移征象,有助于诊断。
33
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
3.慢性硬膜下血肿: ①一般呈低密度,但血肿包膜的 毛细血管可破裂发生再出血而呈混杂密度; ②形态 可为新月形,半月形甚至双凸形,后者是因液体大 量进入而使血肿张力甚高。 ③血肿包膜呈线条状 稍高密度,时间很长的慢性血肿可见包膜钙化。
6
7
骨膜下血肿
• 来源于骨折或骨膜剥离,骨膜与颅骨粘连紧密,骨膜 与颅缝融合,血肿局限,张力高。梭形或新月形高密 度影紧贴于颅外板,常伴颅骨骨折。
8
男,16岁,头部外伤后2小时
9
颅骨骨折
• 按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 • 按骨折的形态分为线性、凹陷性、粉碎性和穿通骨折 • 按部位分为颅盖骨折和颅底骨折
44
男,34岁,外伤后 头痛、流血1小时
伤后4天
伤后10天
伤后40天
伤后3个月
45
男,6岁,车祸外伤 致人事不省4小时
伤后2天
伤后10天
伤后15天
伤后20天
伤后两个半月
46
脑挫裂伤
• 脑质表层或深部散在小出血灶、静脉淤血、脑水肿、 脑肿胀为挫伤。如伴有脑膜、脑或血管撕裂则为脑裂 伤。二者常合并存在,统称为脑挫裂伤。常发生在着 力或对冲部位,常伴有珠网膜下腔出血。
34
硬膜下血肿的MR表现: 形态同CT,信号同硬膜外血肿
35
男性,51岁,外伤后头痛、呕吐1天
36
T1
T2
FLAIR
伤后13天
亚急性期
37
女,74岁,外伤致头痛3小时 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
38
伤后7天
FLAIR
T1
39
T2
DWI
40
慢性硬膜下血肿
• 出血来源:脑表面的小静脉、桥静脉,出血速度慢。 • 症状与诊断:此类病人年龄较大,脑损伤轻或不明显,
17
颅骨骨折间接征象
• 颅内积气 • 急性硬膜外血肿 • 头皮血肿 • 乳突、蝶窦、额窦积液(积血)
☆出现上述征象时,需仔细观察颅骨情况,若无发现 骨折(特别是颅内积气)需行CT薄层扫描明确
18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是由于颅脑外伤导致蛛网膜下腔内的血管断裂、脑挫 裂伤的渗血以及颅内血肿的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
颅脑外伤
1
概念
• 颅脑外伤是外力作用于头部,导致头皮、颅骨、脑血 管、脑组织发生变形、破裂所形成的损伤。其发生率 占全身损伤的10%—15%,仅次于四肢损伤,占第二位, 而死亡率却居首位。
22
分类
头皮下血肿
1.头皮软组织损伤
内损伤
硬脑膜下血肿 硬脑膜下血肿 硬膜下积液
• CT为首选检查方法。
4
头皮下血肿
• 位于皮下和帽状腱膜之间,出血受皮下纤维隔的限制 血肿较局限,血肿体积小,张力较高。
• CT表现为局限性头皮肿胀,密度增高,可均匀或不均 匀。
5
帽状腱膜下血肿
• 帽状腱膜下层是含有连接头皮静脉、板障静脉、静脉 窦导血管的疏松组织,当出血时破裂的血管无阻力, 沿疏松的组织层扩散,严重者范围可波及整个头部。 血肿范围广泛似帽状,呈高密度。
亚急性期:T1高信号,T2等、低或高信号; 慢性期:T1低信号、T2高信号。
27
伤后1小时 伤后8天
伤后3天
男,48 岁,脑 外伤后 人事不 醒8小时
伤后21天
28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
T1
T2
男,55岁,颅脑外伤后18天
29
伤后2小时
伤后9小时
迟发性血肿:多发生于伤后24小时内
30
硬膜下血肿
• 血肿积聚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 • 出血可来自静脉窦或窦旁桥静脉的破裂 • 血肿位于受伤同侧或对侧 • 无颅骨骨折或骨折位于受伤处 • 常合并脑挫裂伤和脑内血肿,甚至可出现脑疝 • 血肿范围广,多位于额颞部,可跨越颅缝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挫裂伤 3.脑组织损伤 脑内血肿
弥漫性脑损伤 3
• 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明确外伤的范围、类型、程度,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评价预后。
• 影像学检查方法选择: ➢ 急性颅脑外伤作CT检查,往往只需要平扫即可确诊 ➢ 亚急性、慢性颅脑外伤及脑干损伤应先CT平扫,诊断
或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时再行MR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