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规划发展史
上海浦东的发展史
上海浦东的发展史一、简介上海浦东作为上海市的一个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开发区之一。
浦东的发展史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深刻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上海浦东的发展史。
二、起步阶段1.初期规划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市确定了将浦东打造成国际贸易中心的战略目标。
1985年,上海市政府组成了专门的浦东开发领导小组,开始制定浦东新区的发展规划。
初期规划主要包括建立现代化港口、开发工业园区和建设现代市区等。
2.开发和建设从1986年开始,上海市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投入到浦东的开发和建设中。
重点发展了外高桥保税区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核心区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同时,政府大力发展浦东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高速公路、建设轨道交通等,提高了区域的交通便利性。
三、经济快速发展1.开发区建设上世纪90年代初期,浦东的开发区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浦东自贸区、张江高科技园等一系列开放试验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高科技和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浦东经济的快速发展。
2.金融中心的崛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建设,使得浦东成为了中国乃至亚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浦东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也为金融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试验场所,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的落户。
3.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浦东的发展也大大推动了中国的对外贸易。
自1990年代以来,浦东的外贸进出口额持续增长,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外贸口岸之一。
浦东的进出口贸易形成了一条完善的物流链,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城市现代化的迅猛发展1.城市规划和建设浦东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从最初的简单规划到现在的大规模开发,浦东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陆家嘴、东方明珠、上海中心等标志性建筑的崛起,让浦东成为了上海乃至全国最具现代气息的城市之一。
2.人口聚集和社会服务浦东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聚集。
政府为当地居民和外来人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服务,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上海城市规划
在住宅建设中,配建相应的人防 工程,新居住区的地下人防工程 尽可能结合地面建筑,建成地下 连通的设施。
远期将建造一些与地下铁道相通 的大型地下商业街、救护站、油 粮库、车库、冷库等地下建筑。
在旧区重点改建地段、新区各级 公共活动中心附近、地质条件较 好的地区,多建一些高层住宅, 并建造一批办公、商业、居住等 相结合的高层综合楼。
七.城镇体系建设
有计划地建设郊县小城镇: 小城镇是广大农村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纽 带。今后要有重点地发展,如罗店、 泗泾、朱家角、亭林、堡镇等县属 镇,人口规模为0.5~2万人,吸引 服务范围约10万人左右。 自然村规划建设: 要与农副业生产规划结合起来,建 立多部门的经济结构,使农村剩余 劳动力离土不离乡。
二 城市起源
• 虽然现代考古已经证明上海文明史可 以远溯至6 0 0 0 年以前, 然而今黄 浦区老城厢才是上海历史直接的发祥 地。
• 北宋时期, 朝廷设立了负责酒类专卖 的官方机构——上海务。
• 南宋时期,朝廷设立了上海镇、上海 镇襟海带江, 原野衍沃, 川陆之产兼 而有之。 •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 公元1 2 9 1 年) 中央政府批准设立上海县, 次年正式 建县。
80年代中期以来,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上海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城 市面貌日新月异。
1992年,在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表以后,上海又出现了1993~1995 年三年大变样的新局面。
一. 城市性质
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 1849年法租界也在护城河(今人民路) 以北,洋泾浜以南的地方建立。 • 租界的商业经济发展很快,仅几年后 ,租界内的商业贸易已有替代老城厢 之趋势。上海的经济中心向北转移。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李百浩郭建黄亚平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图11840年以前上海县城图资料来源:christianHennot&zhengzu’an,AtlasdeShanghaiEspacesr。
presentationsde1849aJours1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在中国近代城市史上,上海与汉口、天津等开埠城市一样,其城市规划都不是以T业化为起点的。
1843年的开埠通商、建立租界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西方国家借助租界的殖民化促成了上海的城市化、近代化,其实质是商贸化。
商贸化带来了新市区、大城市的产生。
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成立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近代城市规划逐步形成。
上海loo余年的发展建设.虽然有三方四界的行政主体.但城市规划的成立.也是由局部规划到整体规划的发展过程。
根据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特点,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其演变历史分期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6个时期(表1):1.1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造(1843~1927)第1期: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1895)第2期:既有城市改造与发展(1895~1927)1.2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市局部地区规划(1927~1942)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的延续(1937—1942)1.3第三阶段: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及城市总体规划(1942—1949)第5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近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导人(1942~1945)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第1期与第2期,以1895年中国第一个市政机关——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局的成立为区分.并且同年,甲午战争爆发、中日《马关条约》订立。
第一、二阶段的区分是1927年7月(民国十六年),上海被定为特别市,开始大上海市中心区计划。
第3期与第4期,以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日本军队全面侵入上海为区分。
上海城市规划志.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 (1)概述 (1)第一章建国初期上海城市规划 (2)第一节上海市改建及发展前途问题意见书 (2)第二节上海市发展方向图草案 (3)第三节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 (5)第二章“二五”计划期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 (7)第一节1956~1967年近期规划草案 (7)第二节1958年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总图 (8)第三节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意见 (9)第三章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11)第一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12)第二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14)一、总体规划方案编制 (14)二、总体规划方案主要内容 (15)三、总体规划方案审批 (22)第四章浦东新区总体规划 (25)第一节浦东新区规划纲要和初步方案 (26)第二节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方案 (27)第二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概述城市总体规划是根据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和建设管理的蓝图,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功能分区、重大基础设施布局,指导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总体部署各项建设。
建国初期,中共上海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努力恢复发展生产,关心劳动人民生活,重视城市建设,提出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方针,为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1949年12月,政务院邀请苏联专家希马柯夫(CиMAKOB)、巴莱尼柯夫(BEHEHиKOB)来上海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1953年9月,穆欣(MOжиH)来上海指导编制《城市总图规划》,并作专题报告,为上海引进了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和工作方法,推进了上海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
1956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以后,中共上海市委及时制定了上海工业“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方针,对城市规划提出新的要求。
1958年,国务院批准将江苏省的嘉定、上海、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为上海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这阶段编制的《上海市1956年~1967年近期城市规划草图》和《上海市1958年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总图》,提出开辟近郊工业区和远郊卫星城,适应了工业发展和布局调整的需要,上海市城市布局开始形成以市区为主体,近郊工业区和远郊卫星城镇相对独立又有有机联系的群体组合城市。
九十年代的上海城市开发演变
·摘要·摘要九十年代,上海的城市开发进入高潮阶段。
通过文献研究,本文总结出城市开发的概念和类型划分、经济和社会动因、时间和空间特征、供给和需求关系等四方面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研究框架,分析了上海城市开发的总体发展趋势、时空分布特征和供求均衡状况,并且阐述了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重组对城市开发的影响。
{九十年代的上海经济经历了复苏、高速和调接三个发展阶段,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连年高于联合国的推荐数值,房地产业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上升,而外来投资的大量涌入在房地产开发初期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城市开发类型的变化趋势为:公共开发由被动滞后型向主动引导型、非公共开发由政府决定型向市场调节型转变,城市开发由非商业开发向商业性开发为主导转变,由以新开发为主向新开发和再开发并重转变。
在城市开发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物业总量和构成的时空分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全市居住类物业和非居住类物业均迅速增长,其中居住类物业的增长率和增长量又明显高于非居住类物业。
在空间分布上,非中心城区的增长率明显快于中心城区,但中心城区物业总量和居住类物业增长量显著高于非中心城区。
在中心城区,办公类和居住类物业发展较快,生产类物业明显下降。
在空间分布上,核心地区再开发为主的趋势明显,而浦东新区和边缘地区仍以新开发为主。
物业总量和居住类物业在浦东新区和边缘地区取得了较快的结构性增长.办公类物业在城市核心区和商务副中心结构性增长的趋势明显,生产类物业在各区均为结构性下降。
随着城市开发高潮的到来,城市物业出现了普遍的供太于求的局面。
营业性办公楼和商品性厂房囡需求不足性原因产生了高空置率,其中营业性办公楼的空置率波动幅度最大,而商品性厂房的空置率波动幅度最小。
商品住房在需求不足性和结构性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高空置率,空置率波动幅度较大。
r、“分析表明,城市各种部类物业的构成及分布变化与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重组有者密切的关系。
上海地区成陆过程与城市发展
划草案”
建国以后的城市发展
LOGO
• 主要是对旧有的双城区格局的改造问题 • 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的工业、第三产业的布局问题 • 新兴的上海的城市规划问题
总之,对于建国以后上海的城市发展,由于已有的城市基础, 加上改革开放的大力扶持,表现出了强劲的城市化发展势头。
但同时应当注意到世界现阶段城市化带来的普遍问题的妥善 解决。
谢 谢!
两宋时期,中国东部海面有一个相对上升过程。上海地 区受其影响,西部不少低地沦为湖沼,东部地区则因长江 泥沙不断补充堆积,岸线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LOGO
5.距今1000年来浦东东部地区的成陆过程 在这一千年中,浦东东部的成陆过程,可以其间 的东、西沙带为界,分为前后两个500年。在距今 600左右,曾有一个以东、西沙带为海岸的相对稳 定阶段。 近1000年来,浦东东部成陆速度较中部缓慢。 距今一千年来,里护塘以东浦东东部地区成陆, 成陆地区呈现向上海东南方向推移的趋势。
二、城市发展
LOGO
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
LOGO
1911年用地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 地
LOGO
清 末 上 海 城 厢 图
上海人口的增加
LOGO
54万
1911年人口
1911年
538万
1949年人口
1949年
1324万
90年人口
1990年
近代城市可以分为两大类
LOGO
第一类 城市是由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 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的城市 eg:青岛、广州、上海、天津
上海总体规划演进
二零一三年三月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从一个普通滨海的小城发展 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尤其是在1899年与1900 年租界扩张之后,上海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1911年11月,上海光复进入民国时代。1914年, 历经359年风雨的上海城墙被拆除。同时,南市、闸 北等租界以外的市区发展速度开始加快。
二、 1949年 — 1978年
2.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
上海市区域规划示意(1959年)
1959年,由建设部上海规划工 作组指导编制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 划。规划确定上海建设和发展的总 方向是:在妥善全面地安排生产和 保证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基础上 ,工业进一步向高、精、大、尖的 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上海在生产、文化、科学、艺术 等方面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美丽 的城市之一。规划提出的城市建设 方针是:逐步改造旧市区,严格控 制近郊工业区,有计划地发展卫星 城镇。一、 1927年 Nhomakorabea 1949年
3. 大上海都市计划初稿
1946年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编 制《上海区域计划总图初稿》,《上 海市土地使用总图初稿》。区域计划 范围北东两面沿长江口,南达滨海, 西面从横泾向南经昆山、淀山湖地带 而至乍浦,包括江苏、浙江之东部区 域,面积约6 583平方公里。规划至 1996年人口规模为1 500万人左右,市 域范围700万人左右。都市性质与布局 为:“上海为一港埠都市,亦将为全 国最大工商业中心之一。以‘有机疏 散’为目标,使居住地点与工作、娱 乐及生活上所需的其他功能,保持有 机联系,通过发展新市区与逐步重建 市中区的方式,将人口向新市区疏散 。”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及其演化进程
万方数据姚凯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及其演化进程图1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1953)2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历史演进和特征评析2.1以前苏联规划思想指导的总规编制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城市规划成为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工具,工作重点转向“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和人口结构”,贯彻“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改善生产和居住生活条件。
限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城市规划工作转向了吸收前苏联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也参照前苏联专家帮助起草的《编制城市规划设计与修建设计程序(初稿)》而进行。
1950年.前苏联专家巴莱尼柯夫根据苏联城市规划的理论与经验.提出了《关于上海市改建及发展前途问题》的意见书。
意见书采用了前苏联的规划方法,贯彻了将上海改变为“生产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延续”的思想。
在职业分类上,首次提出被抚养人口、服务人口的概念,提出按照前苏联城市基本人口占总人口的30%一35%、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45%一50%、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18%一23%的比例计算和发展上海的人口。
在用地规模的计算102中.又提出参照前苏联的各类职业的基本人口用地指标推算。
1953年,前苏联专家穆欣指导编制的《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第一次比较系统、全面地对上海城市发展提出了原则性和战略性的规划方案.它对上海一段时间的城市建设和总规编制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方案提出用社会主义改造城市的方法。
保留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城市基础.重新规划、合理布局住宅、工厂、铁路、运输和仓库地区,疏散城市过于稠密的人口。
改善城市的生活条件。
同时.根据整个规划,把广场、街道、河岸和公园在建筑和空间艺术上加以组织.运用古典的艺术形式和现代建筑技术成就安排住宅和公共建设。
根据城市特点而形成统一特色(图1)。
规划编制以前苏联模式为范本,比较突出的是采用“定额指标”计算规划指标。
方案对上海的港区、工业区、住宅区、绿地及运动场布局和建筑艺术布局等作了研究。
环沪城市发展历程
环沪城市发展历程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金融枢纽城市,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海封建城市的建立。
古代上海是一个渔村,后来成为明朝时期的港口城市,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
但是,在近代上海真正开始改变城市面貌和经济地位的时候,可以追溯到1843年的《南京条约》的签订。
签订《南京条约》后,上海逐渐成为了外国列强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通道。
随着西方列强在上海设立租界,并推动了上海的现代化建设,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的建筑、交通、金融以及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
首先,上海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修建了很多现代化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外滩的建设。
外滩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个集商业、文化和历史于一体的地方。
同时,上海的街道也得到了改善,开始采用了现代化的交通和排水系统,使城市更加舒适和便利。
其次,上海的交通运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近代的上海,铁路和公路的发展使得上海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交通更加方便。
此外,上海还建设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港口——上海港,成为中国贸易的重要枢纽。
上海现代化的交通和港口设施为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再者,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
上海具有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如证券市场、保险公司和各类银行机构等。
同时,上海的金融机构也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青睐,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资金流入。
上海的金融发展为城市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上海的文化和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上海成为了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汇集了各地的文化成果。
上海的艺术、电影和音乐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创意人才。
此外,上海也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教育中心,拥有很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
总的来说,上海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经历了从封建城市到现代化城市的转变。
通过外滩的建设、交通运输的完善、金融中心的建立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上海逐渐成为一个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城市。
上海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也得益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机遇。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
•
• •
一个龙头(浦东开发开放)
三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之一) 国际航运中心
返回
二、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1、城市性质、规模 城市性质 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幵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 航运中心之一。
到2020年,上海人口规模预测 全市实际居住人口为1600万左右, 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 模约1500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00万,城市建设用地控 制在外环线以内667平方米范围。
3、综合交通 对外交通以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戓略目标,以“三港两路” 为建设重点,“三港”即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亚太地匙航空枢纽港、 现代化信息港,“两路”即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市域交通以“两网” 为重点,“两网”即城市轨道交通网、市域高速公路网,形成各种交 通工具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 年-2020 年)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框 架
指导思想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创新与特色 实施效果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要 求,体现匙域整体发展的思想,统筹规划上海的产业、能源布局、环 境、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戓略,促进经济、社 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要 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 设;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 和休闲的环境。
返回
END
水环境整治与保护的规划目标 以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 面整治市域河道;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逐步完善污水排水系 统,改善水环境质量,污水处理率大于80%。 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划目标 以烟尘、二氧化硫和机劢车尾气为大气 污染防治重点,实施大气污染总量控制。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结合西 气东输工程扩大天然气来源和使用范围,控制燃煤电厂总,争取外来 电源。
绘制城市发展蓝图,传承甲子规划精神——上海市历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回顾
绘制城市发展蓝图,传承甲子规划精神——上海市历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回顾上海,地处中国“江海之汇、南北之中”。
千年的文明传承,积淀着城市的文化、精神和传统;百年的沧桑变迁,奠定了城市功能、空间和格局的基础。
近代以来,上海从滨海城镇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正向卓越的全球城市迈进。
在漫漫征途中,上海前后几代的规划工作者描绘了一张张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蓝图,承载着岁月的脚步砥砺前行。
老一辈规划人科学的态度、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精神,深深地铭刻在这座城市的规划记忆中,历久弥新,指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扬帆起航。
一、1946年大上海市都市计划这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个以现代城市规划理念指导编制的都市总体规划。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政府为指导战后城市建设组织编制“大上海都市计划”,这是上海结束100年租界历史后、首次编制的上海市完整的城市总体规划,也是二次大战后中国大城市编制的第一部现代城市总体规划。
在一批有识之士积极倡议下,当时的上海市政府责成工务局聚贤引智,共谋都市计划,大上海都市计划的编制和方案受到了现代主义思想和大伦敦规划的深刻影响。
规划编制工作从1945年10月开始至1949年6月,历经初稿、二稿、三稿;1950年7月经时任上海市长陈毅批准刊印。
《大上海都市计划》将欧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念因地制宜地运用于上海的规划实践中,开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先河。
从区域的视角下审视上海未来的发展,其“有机疏散、环城绿带、组团结构”,分级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并以步行时间作为服务半径的依据之一,道路分类分级布局等理念以及确立卫星城的建设思路对上海的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产生深远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大上海都市计划没有完全付诸实施。
但它将现代城市规划所承载的思想、理念和科学原则借鉴引入了中国,其中所闪耀着的理性主义光辉意味深长。
先辈们用他们的理想、智慧与奉献托起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抱负。
2010年,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整理该规划的系列史料和档案,历时4年出版了《大上海都市计划》,让这份珍贵的记忆永不褪色。
论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实_杨剑龙
都市发展与当代文化(三篇)主持人:杨剑龙(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人语 改革开放后,在经济的腾飞中,中国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都市的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繁荣的标志,关注都市研究都市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话题。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努力从事都市文化的研究。
2006年11月18日至20日,中心主办了“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从不同角度对于都市文化、都市文学展开了研讨。
本组稿件有不同的视角:《论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实》研究分析了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特点,并关注上海城市规划的现实与未来。
《文学文化讲座与北京都市文化品格》关注近些年来北京的文化文学讲座,分析其对于北京文化发展的作用,也指出所存在的不足。
《精神漫游者的都市超验叙事》分析海派作家创作中的超验审美,以神秘怪诞的想象、梦幻和幻觉对都市展开精神漫游,都市批判和精神追寻成了他们对都市的体验性结论。
虽然3篇文章的视角与方式都不同,但是他们都在关注与研究都市,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识。
论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实杨剑龙(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 200234)提要: 在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中,商业特性为基本原则,西方城市理论是规划基点,大城市群观念是城市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应努力借鉴国际世界城市发展理念与经验,努力传承上海城市发展本土传统与特色,努力建构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蓝图。
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与世博会、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与长三角视阈中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 上海市;城市规划;历史;现实中图分类号: 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7)03-0001-05 上海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市政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成为历史上变化最大最迅速的时期。
回溯上海发展的历史、展望上海城市的未来,总结上海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上海未来的城市规划和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海城市规划发展史
述上海市上海市简称沪。
地处我国东部海岸中段,长江入海口。
自古为海边渔村,春秋为吴国地,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封邑,宋设镇,始称上海。
1927年设市。
现为我国三大直辖市之一,辖14区、6县。
为我国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全市面积5800平方千米。
人口1415万(1949年503 万入),其中城市人口约869万。
是我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端,市西部青浦、松江、金山一带,大约六千年前就己成陆,市区成陆年代较晚,约在十世纪中叶的五代未才全部形成。
地势低平,平均海拔4米左右,仅西部松江县有少数残丘,天马山最高,海拔97.5米。
长江口的崇明岛面积950多平方千米,是我国仅次于台湾、海南的第三大岛。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一月平均气温3.5℃,七月27.8℃,无霜期8个多月。
年降水量1124毫米。
6月中起有约20 天梅雨季节。
79月有台风雨。
主要河湖有源于太湖、流入长江的黄浦江及其支流吴淞江、青浦淀山湖。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近代工业的发展历史有100多年。
但旧上海是帝国主义压榨中国人民的据点,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
建国以来,上海轻纺工业经改造调整,进一步发展了化纤、塑料、日用化工、耐用消费品、家用电器等部门。
而重工业、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部门也发展迅速,航空、航天、汽车工业正在崛起,已成为能生产高精尖产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工业总产值和上交税利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和五分之一。
化纤、电子计算机、照相机等产量占全国40%以上。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商业、金融中心,内外贸易额均居全国各大贸易中心首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也在全国四个直辖市中居第一位。
服装、毛呢、皮鞋、化妆品、儿童玩具、金银饰品、各种传统工艺品、食品,花色品种齐全,是驰誉国内外的购物中心。
外贸出口总值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近年来上海金融业务迅速发展,在国内外金融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伦敦、巴黎、纽约、新加坡、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设有联行。
上海城市交通规划的历史回顾
们开始研究布局,什么地方得有条干道,什么地方得有条支路,干道密度怎么样,道路占城市用地面积,面积率多少,人均道路面积多少。
这就是道路规划。
考虑到路上的车子越来越多,这条路上有多少车子你总得知道吧。
因此,每规划一条路就抽出两个小时去数车子。
从1973年开始,我们道路组每年大概4月份出去调查10个典型道路断面流量,研究车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就是流量的概念。
1977年,市政府规定持证卡车可以在白天通行,无证只准晚上通行。
为了调查清楚此项规定的影响,办公室便与公安局联合调查,采取发证交表的形式,记录货车一天的运输信息,画出了货车OD 图,并且根据司机习惯路线用手画流量分配图,这时候便开始有了流向与流量分配的概念。
当时上海交通重心的旱桥严重拥堵,是打通西藏路还是打通恒丰路?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给每个车子分配一张纸,记录起终点,寄回来,就知道旱桥来车的去向。
鉴于市区交通紧张,开始修建中山环路,调查结果显示,80%货车的OD 点都在中山环路里,20%的OD 有一个在环路内,其他的OD 均不在环路里,由此得出结论,环路有作用,但是有限,这就有了交通规划的意思。
直至张秋教授1979年在同济大学以及1980年在北京建工学院交通规划课上阐述了四步骤的概念,才知道了交通模型的概念。
1982年德国交通与装备部长访问上海时,向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建议,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需要进行交通规划,最后市政府发文给城市规划委员会与城建局,城建局委托我们规划院开始进行交通规划工作。
1986年开始交通调查,主要分为5个内容:流量车速调查、居民出行调查、大宗货物调查、车辆出行调查、停车调查。
后来交通规划得到了更多部门的支持。
交通规划在工程技术层面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交通分析、交通预测和交通评价。
◆上海城市交通规划的历史回顾□ 陈声洪/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原总工自从有了汽车交通这回事,大家首先考虑的是得有路吧,后来汽车多了,就有了红绿灯。
上海地区成陆过程与城市发展
1898年的上海——第一个通商的城市
上海的发展——租界不断扩张的过程 LOGO
1845年 英、清 “地皮章程”——划地给英国 1848年 美、清 望厦条约——占据虹口一带 1863年 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 1893年 公共租界扩到11506亩 “越界筑路” 1915年 公共租界扩到54793亩(36km2) 1937年 抗日战争后,租界以外被日侵占,出现暂时
二、城市发展
LOGO
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
LOGO
1911年用地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 地
LOGO
清 末 上 海 城 厢 图
上海人口的增加
LOGO
54万
1911年人口
1911年
538万
1949年人口
1949年
1324万
1990年人口
1990年
近代城市可以分为两大类
LOGO
第一类 城市是由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 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的城市 eg:青岛、广州、上海、天津
LOGO
LOGO
一、上海大陆地区的成陆过程
LOGO
1、距今7000年前海陆变迁
上海西部形成第一条贝 壳沙堤海岸,即淞北浅冈、 淞南沙冈海岸。此海岸以 西已经成陆,多为湖沼平 原地区。马家滨文化期的 人类居住在山坡或高墩地 区。长江口后退至今镇扬 一带,形成一个向东开放 的喇叭形河口湾。上海绝 大部分地区被内浸海水淹 覆,仅余西部的局部地区 沦为滨海湖沼低地。
两宋时期,中国东部海面有一个相对上升过程。上海地 区受其影响,西部不少低地沦为湖沼,东部地区则因长江 泥沙不断补充堆积,岸线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LOGO
5.距今1000年来浦东东部地区的成陆过程 在这一千年中,浦东东部的成陆过程,可以其间 的东、西沙带为界,分为前后两个500年。在距今 600左右,曾有一个以东、西沙带为海岸的相对稳 定阶段。 近1000年来,浦东东部成陆速度较中部缓慢。 距今一千年来,里护塘以东浦东东部地区成陆, 成陆地区呈现向上海东南方向推移的趋势。
上海市城镇化的历史演进(1)论文
上海市城镇化的历史演进(1)论文【摘要】上海以其襟江带海的地理优势迅速聚集了人口、技术、产业等生产要素,由此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加速了上海城镇化的进程。
建国后,上海城镇化的发展由于受政府政策制度的影响又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论文关键词】上海城镇化历史演进一、上海城镇化的历史沿革上海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最东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东南前缘,北界长江,南临杭州湾,东濒东海,西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苏锡地区和浙江的杭嘉湖地区。
在地理位置上,以长江入海口为界,上海恰好位于中国南北洋的交界之地,太平洋西海岸南北岸线的中点。
襟江带海的优越地理位置决定了上海是中国东部南北沿海经济带同长江水系东西向经济带的最佳交汇点,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内外贸易或者是内外经济发展两个扇面的交汇点。
上海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赋予了上海经济成长的巨大潜质,为上海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城镇体系的建立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是区域内外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上海地区的城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唐宋元时期上海开始设县,上海市区原是吴淞江下游的一个渔村,水上交通便利,在唐宋时期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上海城镇初显以工商业为特征的雏形,为以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太平天国运动使上海人口迅速膨胀,商业显著繁荣;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大量人口涌入上海,国民政府时期上海设市,全市面积527.5平方公里;抗战爆发后,日本支持的汉奸政府掌管上海,全市面积扩大到618平方公里。
建国后上海市经过几次大的调整,把原属江苏省的县城划进上海市,使上海市的面积比建国初期扩充了十倍;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对上海区县镇进行了调整,最后形成了现在17个区1个郊区县的格局,其中上海中心城区有九个:黄浦区、卢湾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
上海历史规划简介
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与推广
社区文化活动策划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策划,发掘和培育本地特色文化活动 。
文化交流平台搭建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不同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化资源共享
推动文化资源共享,鼓励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文化活动,提高文化 素养。
05
CATALOGUE
上海的未来展望
城市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交通设施建设
建设和完善交通枢纽、停车场、加 油站等基础设施,提高交通服务水 平。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01
02
03
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 生态修复工程,提高城市 绿化覆盖率,构建生态安 全屏障。
大气污染防治
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改 善空气质量,保障市民健 康。
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02
CATALOGUE
上海的城市规划历程
早期的城市规划(1843-1949)
总结词:初步探索,西方 影响
上海开埠后,西方城市规 划理念开始影响上海的建 设。
详细描述
形成了以道路为骨架,划 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如租 界区、华界区等。
建国后的城市规划(1949-1978)
详细描述
总结词:社会主义改造,功 能分区
01 03
详细描述
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海 的城市规划进入快速发展阶 段。
03
CATALOGUE
上海的现代城市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
以上海为核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成为世界级 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
城市空间布局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形成“中心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多层 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述上海市上海市简称沪。
地处我国东部海岸中段,长江入海口。
自古为海边渔村,春秋为吴国地,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封邑,宋设镇,始称上海。
1927年设市。
现为我国三大直辖市之一,辖14区、6县。
为我国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全市面积5800平方千米。
人口1415万(1949年503 万入),其中城市人口约869万。
是我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端,市西部青浦、松江、金山一带,大约六千年前就己成陆,市区成陆年代较晚,约在十世纪中叶的五代未才全部形成。
地势低平,平均海拔4米左右,仅西部松江县有少数残丘,天马山最高,海拔97.5米。
长江口的崇明岛面积950多平方千米,是我国仅次于台湾、海南的第三大岛。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一月平均气温3.5℃,七月27.8℃,无霜期8个多月。
年降水量1124毫米。
6月中起有约20 天梅雨季节。
79月有台风雨。
主要河湖有源于太湖、流入长江的黄浦江及其支流吴淞江、青浦淀山湖。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近代工业的发展历史有100多年。
但旧上海是帝国主义压榨中国人民的据点,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
建国以来,上海轻纺工业经改造调整,进一步发展了化纤、塑料、日用化工、耐用消费品、家用电器等部门。
而重工业、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部门也发展迅速,航空、航天、汽车工业正在崛起,已成为能生产高精尖产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工业总产值和上交税利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和五分之一。
化纤、电子计算机、照相机等产量占全国40%以上。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商业、金融中心,内外贸易额均居全国各大贸易中心首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也在全国四个直辖市中居第一位。
服装、毛呢、皮鞋、化妆品、儿童玩具、金银饰品、各种传统工艺品、食品,花色品种齐全,是驰誉国内外的购物中心。
外贸出口总值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近年来上海金融业务迅速发展,在国内外金融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伦敦、巴黎、纽约、新加坡、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设有联行。
上海是西太平洋地区重要国际港口城市,国内外联系广泛,交通、通讯比较发达。
黄金水道长江和沪杭、京沪铁路干线,使上海成为贯通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40多条航空线通往国际国内各大城市。
上海港被称为上海经济命脉,现有万吨级码头泊位约50个,下设10多个装卸区,港口吞吐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黄浦江可通2 万多吨轮船。
上海又是国内国际通讯枢纽之一,全国对外通讯中有三分之一通过上海卫星地面站和中日海底电缆传输。
上海是中国工业科技的最大基地。
拥有800多所科研机构,55万科技人员,51所全日制高等院校。
新型材料、电光源、激光、电子新技术、基础理论、边缘科学迅速发展。
上海旅游业发展迅速,开辟了市内外以及至北京、武汉等地的旅游线。
本市名胜主要有豫园,玉佛寺,“中共一大”会址,孙中山、鲁迅故居,嘉定孔庙,汇龙潭,古猗园,淞江方塔,醉白池,吴淞口炮台等。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指导城市合理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上海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长的历史,而城市规划工作,则是随着近代城市规划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发展,租界分割状况的消除,逐步开展的。
一上海原是一个渔村发展起来的沿海集镇。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县,而后筑城。
城厢大小街巷数十条,形成小方格的道路网,设有县衙、县学(文庙)、同业公所、会馆等;沿黄浦江一带,形成商业贸易较为集中的地区,万商云集,享有“东南名邑”美称。
具有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民居、园林以及城隍庙的市集形成了“庙、园、市”三位一体的布局,颇具特色。
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开埠,相继辟设了英、美、法租界。
整个城市遂由华界地区和租界地区连接而成。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城市规划,布局结构混乱,分割畸形。
租界地区的建设和扩张,加速了上海城市化的进程,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成为远东最大的城市和工业、金融、商贸中心,在全国领先建设了近代较为先进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
城市的建筑具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显示出城市的重要标志和某些特色风貌。
租界内制订有较为完整的道路红线规划、建筑规则和土地使用的局部区划规定,据以实施营造管理。
这些为以后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所承袭和借鉴。
民国16年(1927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确定在江湾一带建设新市区。
民国18年,成立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负责制定《大上海计划》、《全市分区及交通计划》和《市中心区域计划》。
这些计划吸收了若干欧美城市规划思想,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组织方法,是近代上海城市总体性规划的开端。
市中心区域计划的小方格与放射路相结合形式的道路网和轴线对称的公共建筑群,部分付诸实施。
现被列为上海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和风貌保护区。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上海。
这时租界已经收回,上海人口增至500万人,城市畸形发展积累的许多矛盾,更趋尖锐化。
为适应战后重建和复兴,上海市政府责成工务局筹备都市计划工作。
民国35年8月,成立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开始制定《大上海区域计划总图初稿》,民国36年2月和6月,分别完成了大上海都市计划二稿和三稿。
这是第一次编制上海整个城市的都市计划方案。
运用西方“有机疏散”和“卫星城镇”理论,规划了城市布局结构形态;运用“快速干道”理论,将道路按功能分类,规划了城市干路系统。
随后,还运用“邻里单位”理论,规划了闸北西区改建方案作为示范。
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市工务局设立营造处,制订了《上海市建筑规则》和《上海市建成区营建区划规则》,对各类建筑工程进行建筑设计审查、核发建筑施工执照的管理,逐步开展了工厂设厂等的区划管理。
这一时期的都市计划和营造管理,积累了一些调查研究资料和建筑档案资料,形成了一定的工作程序和规范,为建国初期开展城市规划,进行城市建设管理,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民国38年(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恢复和发展生产,关心群众生活,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出市政建设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方针,开创了上海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1950年3月,市人民政府邀请苏联专家希马可夫和马莱尼柯夫等来沪对上海市改建和发展前途进行研究并作了专题报告。
1953年9月,政务院城市建设总局委派该局顾问苏联专家穆欣来上海指导城市规划工作。
在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指导城市规划与有关部门编制了《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并作专题报告,引进了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和工作方法,推进了上海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
这个规划方案提出,用社会主义改造城市的方法,在保留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城市基础上,加以彻底整顿、重新规划,贯彻实用、经济和美观的基本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城市的性质和特征。
这个规划方案,运用苏联城市人口劳动平衡法则,规划城市人口规模为550万,城市用地规模为550平方公里,布局形态呈团块状集中发展。
规划了海港、铁路和文教区,调整工业区的分布,将居住用地划分成二三十个居住区,每区设有区中心及文化休息公园。
规划了市中心、分区中心以及包括铁路客站、海港客运站等专业社会活动中心,以环状和放射道路相互通连,构成环状放射的城市干道和广场系统。
在保留外滩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规划了自外滩沿福州路经人民广场、规划的市政府大夏、伸延至延安中路向西的城市建筑艺术布局的中轴线,突出强调了城市规划中建筑艺术布局。
提出城市规划中的土地使用分区、社会活动中心、主要道路、广场、河岸、公园绿地等,在建筑艺术上加以组织,运用现代建筑中一切技术成就,结合城市特点,综合形成统一的艺术形式,构成新的城市面貌,使上海成为体现富强、壮丽面貌的社会主义城市。
建国以后至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期,上海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除了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外,经济建设主要是挖潜改造加强工业薄弱环节。
同时为维护城市安全,将混杂在居住区内的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工厂迁往郊区。
于是规划辟建了闸北柳营路地区、徐家汇裕德路地区和卢湾龙华路地区3个小型工业区以及桃浦有害工业区。
在改善棚户简屋地区生活环境的同时,对住宅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按照“六统”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分配和统一管理的办法,规划建造了曹杨、控江、鞍山、天山等9个居住新村。
城市布局结构的调整,主要反映在按照城市规划功能分区调整相互间的组合关系,并通过水、电、煤气等的环网、环流工程和建设沪东、沪西工业区之间以及工业区与铁路站场之间的干道等,使整个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综合体。
城市布局形态则在原有单心团块状的基础上,在原有行政区划范围内,采取“填空补实”和“由内向外”的方针,适当发展。
1955年4月,上海市规划建筑管理局成立,集中统一了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
但面对工农业发展和经济改组的新形势,存在被动应付的局面。
1956年6月,国家城市建设部部长万里来沪调查研究,在城市建设工作干部会上,对上海旧城市改造的规划思想和方法、当前城市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作了重要讲话。
强调城市规划要促进生产发展;注意实事求是,原则性与灵活性要很好结合;要集中力量抓紧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考虑远景发展要求。
1956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以后,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的战略转变。
市规划局在新形势下编制了《上海市1956~1967年近期规划草案》,以适应上海工业按照“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方针及对工业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改组的需要。
彭浦机电工业区和漕河泾仪表工业区就是据此规划开辟的。
1957年12月,中共上海市第一届第二次代表大会作出“在上海周围建立卫星城镇,分散一部分工业企业,减少市区人口过分集中”的决定。
1958年,国务院先后决定将嘉定、宝山、川沙、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
上海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根据市计划委员会提供的上海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资料,编制城市建设初步规划,开展对上海郊县发展卫星城镇设厂条件的调查研究,编制闵行总体规划。
由此,上海开始第一个卫星城——闵行的建设,引导城市布局和发展方向的重大调整。
1959年6月,上海市人民委员会邀请建筑工程部规划工作组来上海帮助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10月,规划工作组完成《关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意见》,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听取并原则同意这个意见。
这个规划在总结上海城市规划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逐步改造旧市区,严格控制近郊工业区的发展规模,有计划地建设卫星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方针。
按照城市规划要为工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创造条件,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先进城市之一的主导思想,从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文化科学技术中心,最大的港口城市,以及住宅、环境和绿化建设是上海城市建设中的中心任务出发,对旧市区工业调整与人口规模问题、外围地区(含近郊工业区和卫星城镇)工业与人口分布问题、旧城住宅改建与用地指标问题、城市绿化和城市建筑面貌问题等作了专题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提出了规划意见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