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UV助剂,抗紫外线吸收剂,防紫外线剂,紫外线屏蔽剂,抗紫外线整理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蚊微胶囊的制备及在棉针织物上的应用

王玉娟1,2,葛风燕1,2,蔡再生1,2,姜建英3,陈炳良3 (1.东华大学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620;2.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上海201620;3.江苏AB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昆山215347)

原载:第八届印染后整理论文集;266-

摘要:以防蚊剂DM为芯材,聚氨酯为壁材,采用界面聚合法合成了防蚊微胶囊,通过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激光粒径分析仪分别对微胶囊的表面形态、结构、粒径分布进行了分析,应用微胶囊对纯棉针织物进行防蚊整理,测试并分析了其驱杀蚊效果。结果表明,整理后的纯棉针织物具有持久的驱杀蚊效果和良好的耐水洗性能。

关键词:微胶囊;防蚊剂DM;防蚊整理;结构表征;驱杀蚊效果;耐水洗性能;界面聚合法

微胶囊技术是以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作为囊壁,通过化学法、物理法或物理化学法将活性物质(囊芯药物)进行包裹而形成具有半透性或密封囊膜的一种技术[1]。将此技术应用于防蚊整理,不仅可以保护人体免遭蚊虫叮咬,还能够克服传统驱杀蚊剂的缺点[2],避免有效成分与人体的直接接触,且有更优异的稳定性和持久性[3]。

本文以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聚乙二醇400(PEG400)作为制备聚氨酯壁材的反应单体,高效低毒的防蚊剂DM为芯材,制备了微胶囊悬浮液。研究了防蚊微胶囊的形态、粒径分布及结构,通过二正丁胺法测试防蚊微胶囊整理剂中有无异氰酸酯残留,并采用浸渍法将防蚊微胶囊应用于纯棉针织物,通过防蚊效果以及击倒和致死作用测试,分析了整理后织物的驱杀蚊效果随放置时间和水洗次数增加的变化。

1 实验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实验材料:18 tex(32s)棉、2.2 tex(20 D)氨纶的棉氨汗布(张家港市佳朋纺织有限公司);白纹伊蚊(羽化后2~3日龄未吸血的雌性成虫);防蚊剂DM、2,4甲苯二异氰酸酯、环己酮、聚乙二醇400、乙二胺(EDA)、二丁基二月桂酸锡、乳化剂(自制)、低温黏合剂、分散剂 JFC、二正丁胺、溴酚蓝指示剂、N-甲酰二甲胺(DMF)。

实验仪器:YS100尼康显微镜、 T25高速剪切乳化机、RW20.n悬臂式搅拌机、LS13320激光粒度测定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NEXUS670傅立叶红外光谱仪。

1.2 实验方法

1.2.1 微胶囊悬浮液的制备

油相配制:取1.39g防蚊剂充分溶解于1.11 g环己酮中,加入 2.00 g TDI和5.50 g 自制乳化剂,混合均匀,得到油相。

水相配制:取100mL蒸馏水,加入4.60g PEG,混合均匀,得到水相。

乳化:将油相与水相混合,9500 r/min剪切乳化3min,得到均一稳定的白色乳液。

胶囊化:在悬臂式搅拌机的搅拌下,加入0.04g催化剂二丁基二月桂酸锡,于室温反应2h后加入 0.35g乙二胺进行交联固化,继续反应1h结束。

合成路线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聚氨酯微胶囊合成路线示意图

1.2.2 防蚊整理

工艺流程:浸渍整理液(室温, 30 min)→脱水→焙烘(60℃,30 min)→水洗。

整理液配方:

防蚊微胶囊整理剂60g/L

低温黏合剂40g/L

分散剂JFC 1 g/L

浴比1:15

耐水洗实验:参考GB/T 5713- 1997《纺织品耐水色牢度测试方法》[3],模拟家庭洗涤过程,洗涤处方及条件如下:

标准洗衣粉4g/L

碳酸钠 1 g/L

浴比1:50

温度25℃

时间30min

1.2.3 驱杀蚊实验

a.驱避实验

参照GB/T17322.10-1998《农药登记卫生用杀虫剂的室内药效评价:驱避剂》测试[4]。实验前先进行攻击力实验,在40cm×30cm×30cm的蚊笼内放人约100只白纹伊蚊,在手背暴露4cm×4cm皮肤,其余部分严密遮蔽;将手伸人蚊笼中2 min,前来停落的试虫多于30只者为攻击力合格,此人及此笼蚊虫可用于驱避实验;选攻击力合格的试虫及5名志愿人员,在人的双手背上各暴露其中的4cm×4cm皮肤,严密遮蔽其余部分:一只手的暴露部分用裁取的防蚊棉针织布覆盖,另一只手的暴露部分用未经处理的相同质料织物覆盖,做空白对照;将手伸人放有攻击力合格蚊虫的笼中 2min,观察蚊虫的侵袭情况,凡在织物上停落5s以上者记为侵袭一次;将防蚊整理后的织物分别放置1周、2周、3周、4周后重复上述实验。

b.击倒和致死实验

参照GB 13917.8-1992《农药登记卫生用杀虫剂的室内药效试验方法:模拟现场药效测定方法》测试[5]。选攻击力合格的试虫及5名志愿人员,在40cm×30 cm×30cm的蚊笼内放人约100只白纹伊蚊,在人的手背上各暴露4 cm×4cm皮肤,严密遮蔽其余部分,暴露部分用裁取的防蚊棉针织布覆盖;将手伸人放有攻击力合格蚊虫的笼中,每30min记录一次击倒的试虫数;然后将全部试虫搜集并转移至清洁的养虫笼中,并用 5%糖水棉球喂养,24h 时检查死试虫数,以空白对照实验对击倒率和死亡率进行校正;将防蚊整理后的织物分别放置1周、2周、3周、4周后重复上述实验。

1.2.4 测试方法

a.粒径的测试

用LS13320型激光粒度测定仪直接测试防蚊微胶囊乳液的粒径。

b.电子显微镜观察

将防蚊微胶囊乳液滴至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后,在YSl00尼康显微镜上直接观察。

c.红外光谱

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对微胶囊进行官能团结构分析[6]。首先将干燥的待测物与溴化钾混合,用研钵将其充分研磨成粉末后置于磨具中压片,得到FTIR的测试片。测定时,先采集背景,然后放人测试片,扫描测量即可。

d.残留异氰酸酯含量的测定

用玛瑙研钵将样品在红外灯下充分研磨后,放入干燥器中干燥 24h后待用。根据ASTM 测试标准 D2572-87,具体方法如下:准确称取0.1g待测样品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25mL 的DMF和10 mL丁酮,搅拌到全部溶解,然后加入25mL的0.1 M二正丁胺,连续搅拌15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