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茶具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历史19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茶具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历史1900字
摘要:通过探讨茶具在材料、造型、功能、工艺流程的演变发展,总结出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茶具应该具备的指标,如何利用新技术创新产品,并从中思考如何解决饮茶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毕业
关键词:衍变发展工艺流程指标实际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叶的故乡,陶瓷的故乡。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唐宋时期我国的茶文化就达到了全盛时期。据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列,连同附件统计、煮茶、饮茶、炙茶和贮茶用且共有29件。可见当时饮茶以蔚然成风,茶与茶具已成为一种文化象征的载体,一种高雅、静寂、悠闲生活品味的代名词,人们欣赏着各式茶具,闻着茶香悠淡,品着清爽的茶水,这一过程以不单是一种简单的物质享受,更上升为一种温馨的精神愉悦。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茶具仅仅具有实用的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了,如何使茶具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就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我认为茶具既是一种功能性的实用品,又是可以把玩、欣赏的艺术品。所以,一套好的茶具应在实用性、工艺性和艺术性三方面都有极高的肯定才对。
那么下面就随我一起看看茶具的发展历史吧。
据资料记载茶具一词最早见于西汉王褒的《僮约》赋中“烹茶尽具”一词。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唐代时,以陶瓷茶具为主。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盏为主。元代时青白釉茶具较多,明代中叶出现了紫砂壶。至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问世。近代,则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
另外,根据不同的材质茶具有分门别类的分类,诸如,瓷器茶具、紫砂茶具、木鱼石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具、玻璃茶具、陶土茶具、金属茶具、石茶具……,当然由于材料质地的不同它们在功能实用方面各有优劣。茶的烹用方式由原先的炉火“煮”变为“泡” 随着时代的演变,茶叶消费渐广,习俗不同,消费者不同。不论茶具的形式、茶具的配套或茶具的用料等,都不断发生变化。
仅以紫砂茶具为例来说明,紫砂茶具中以茶壶最为名贵,宋代人苏轼谪居宜兴时,提梁式的紫砂茶壶,被命名为“东坡壶”沿用至今。1968年南京吴经墓中发现紫砂提梁壶是明嘉靖(公元1543年)殉葬物,已是希罕古董。在功能上,具备了容积和重量的比例恰当,壶把的提用方便,壶盖的周围合缝,壶嘴的出水流畅,重心稳,端拿顺手,口盖设计合理,茶叶进出方便;在工艺上,讲究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在造型上,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在材料上,据《中国陶都史》第394页记载:紫砂泥料“其特点是含铁量比较高……”,紫砂泥可塑性和结合能力好,透气性好决定了它“暑天不馊”的实用性;。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也应清晰与流畅。还须审视其“泥、形、工、款、功”五方面的水准。而且紫砂壶的工艺流程也是相当严密的,原料的准备,包括挖泥、炼泥和选料,手工捏做成型,制好的坯要经过细致的修整,有些器物再加装饰,器坯阴干后装匣钵进窑烧制,烧成后还要磨光上蜡。满足工艺变化和制作设计的要求和丰富紫砂的外观色泽,,工艺师们大胆地进行技术创新,把泥料不同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适度的金属氧化物着色剂,控制好窑内的温度和气氛,产品烧成后,五光十色。
唐纳德?A?诺曼,在他的《情感化设计》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说他收集了一些茶壶,在
功能方面可谓杰出,但他并不常用,而是当作雕塑艺术品来欣赏以愉悦心情,只有款待贵客时才拿来使用。其中之一法国艺术家雅克?卡洛曼是一个“专为受虐狂设计的咖啡壶”,可见现代人对茶具的要求,对工业产品的要求以上升为不单是实用还要美观,还应具有艺术品的性质。
但同时饮茶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市场上的一些玻璃茶具,烫手易碎,紫砂壶虽很实用但看不到茶叶泡起时上下游动的美感,金属茶具有异味,还有一些茶具由于价格昂贵不适宜普通消费者……,加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一次性茶杯越来越受欢迎,但很容易产生资源浪费……
通过对茶具历史演变的探讨,让我们知道自身应不断为解决问题而积累知识,丰富经验,立志为广大群众服务.总之,设计应当走在社会发展的前端,不断引导生活方式的变革。毕竟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美]诺曼Donald?A?Norman《情感化设计》Emotional Design 付秋芳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