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个体行为(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思考题
• 1.什么是需要和动机?需要、动机有哪些分 类? • 2.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 观点有哪些?如何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 3.试述韦纳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该 理论对个人发展的积极意义。 • 4.试述自我效能感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 5.评介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第三节 动机理论及应用
• 一、成就动机理论及应用 • (一)什么是成就动机 • 成就动机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 取得成功的动机。它对个人发展和社会 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二)成就动机理论 •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情绪激发理论) • 认为成就动机是人格中非常稳定的特质, 个体记忆中存在着与成就相联系的愉快经验, 当情境能引起这些愉快经验时,就能激发人的 成就动机欲望。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工作学习非 常积极,善于控制自己尽量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充分利用时间,工作学习成绩优异。
• 成功都是由于外界原因造成的。 •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在剖析了传统动机理论的基 础上提出了认知动机理论,对行为结果的归因 进行了系统的因素分析。他把归因分为3个维 度: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 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这3个维度搭 配起来可以构成8种不同成分的分类组合。
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和管理等实际工作中有较为广 泛的应用前景。 • 第一,该理论有利于教师深刻地理解学生学习成绩 与动机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改进教育 教学工作,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 • 第二,该理论可以依据学生的归因倾向预测学生的学 习动机。 • 第三,归因训练和教师期望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 步。 •
三、动机的冲突与解决
• (一)动机冲突或动机斗争 • 人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 抵触的动机因不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 矛盾心理。 • 动机冲突的表现方式主要有4种:双趋式 动机冲突、双避式动机冲突、趋避式动 机冲突和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
• (二)动机冲突的解决 • 首先,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各种动机特点的 基础上,根据目标任务要求,权衡利弊,做出 决定,选择出主导性动机。 • 其次,在进行动机冲突的决策过程中,必须做 到当机立断,切忌思前想后、优柔寡断,以免 贻误动机决策的最佳时机。 • 最后,严格按照动机主次矛盾来决定行为方向, 学会取舍,圆满完成任务。
• 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 学家海德(F.Heider)。他认为,人们 都具有理解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而 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 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行为 发生的方向和强度。一般情况下,人们 的行为归因有两种:一是环境归因,一 是个人归因。
• 在海德之后,美国心理学家布特 (T.B.Botter)把人的归因分为两类: 一类是内归因,这类归因者往往认为自 己可以左右环境,失败或成功都是由于 自己的内在原因造成的;另一类是外归 因,这类归因者认为自己无力左右周围 环境,失败或成功都是由于外界原因造 成的。
第二节 动 机
• 一、动机概述 •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自我调节的 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需求(如本能、需 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外在条件、 目标、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wenku.baidu.com激发、维持 行为的动力因素即动机。 • 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引功能,维持和加 强功能
二、动机的类型
• (一)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按照动机的起源分) • (二)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按照动机影响范围、持续作用 时间分) • (三)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按照动机的正确性和社会价值分) • (四)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按照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 小不同分) • (五)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按照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不同 分) • (六)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按照动机的起因不同分) • (七)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按照动机对象的性质分)
•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期望价值理论) • 认为动机水平依赖于3大因素:一是成功 诱因值(Is),即对实现目标的价值判断;二 是在某任务中成功的可能性大小(Ps);三是 成就需要,即主体追求成功的动机强度 (Ms)。这3个因素发生综合影响,其结果使 个人接近与成就有关的目标倾向(Ts)。
二、归因理论及应用
三、需要的种类
• (一)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按需要的 起源分) • (二)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按需要所 指向的对象分)
四、需要理论及其应用
•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 基本观点,5-7种需要,评价 • (二)其它有关需要的理 论 •
•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F.Herzbery)把需要满足与激励联系起 来,提出有两种需要因素: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阿尔 德弗的ERG理论(C.P.Alderfer)将需要划分为3个层次,即生存 需要(Existence)、关系需要(Relatedness)与成长需要 (Growth)。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D.C.Mcclelland)通过利用 主题统觉测验(TAT)及其他工具发现,在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之 后,就会出现3种重要需要:成就需要、社交需要及权力需要。 默瑞的需要理论(H.A.Murray)认为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动力源 泉,每个个体都有自己需要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多种需要分类的 方法并列举了20多种需要。把需要定义为:用以代表脑区力量的 构造物。弗洛姆的需要理论(E.Fromm)认为人的生理需要满足 后,还有5种基本需要:①关联需要;②超越需要;③寻根需要; ④认同需要;⑤定向需要。
• 三、自我效能理论及应用 • (一)背景介绍 •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ALbest Bandura)提出来的。所谓自我效 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有效地进行某一行为 的判断。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 因素(预料因素),对行为发生作用。
• 二)主要观点 • 班杜拉认为,人们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 和目标(诱因、强化)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为 行为的决定因素。在他看来,人的行为受两个 因素影响:一是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二是 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班杜拉的研究发现, 期待分为两种:一是结果期待,指人对自己行 为结果的预测。另一种是效能期待,指人对自 己能否完成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预测。
第二编 学习心理
• 学习目的与要求 • 理解个体行为活动模式,掌握需要、成 就动机、归因、自我效能的概念,能运 用需要理论、动机理论解释个体行为的 产生原因、动力机制及运行规律。
第一节 需 要
• 一、个体行为模式 • 需要、动机、行为、需要满足的循环往 复过程 • 二、什么是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 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 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需 要是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 主观状态,它是个体客观需求的主观反 映。
• • • • •
(二)需要的特征 对象性、动力性、 社会性、无限性、 相关性、重复性、 竞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