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社戏》论文
2024年社戏优秀
![2024年社戏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c105665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a.png)
社戏优秀社戏: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社戏,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戏剧形式,源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农村,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信息。
社戏的优秀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一、社戏的表演形式社戏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既有严谨的表演程式,又有即兴的发挥。
表演者通常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角色,通过唱、念、做、打等手段,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社戏表演注重身段、动作、表情和唱腔的协调统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社戏的舞台布景简洁,道具和服饰也较为简单。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戏剧世界。
社戏的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各地社戏在表演风格、唱腔、音乐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二、社戏的思想内涵社戏的思想内涵丰富,涵盖了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多个方面。
社戏作品既有歌颂英雄、赞美爱情、弘扬正义的正面题材,也有讽刺时弊、揭露社会矛盾的讽刺题材。
社戏通过戏剧形式,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社戏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如忠诚善良的关羽、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英勇善战的杨家将等。
这些人物形象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符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社戏的群众基础社戏源于民间,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在农村地区,社戏是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每逢佳节或重要庆典,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社戏演出,以此表达喜悦之情。
社戏的演出场地通常设在庙会、祠堂、广场等公共场所,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看。
社戏的观众群体广泛,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对社戏情有独钟。
社戏的演出形式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使得观众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
社戏的群众基础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社戏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戏面临着诸多挑战。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娱乐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陌生,都对社戏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压力。
重读《社戏》:逝去的童年一去不返,都市人的乡愁又何去何从?
![重读《社戏》:逝去的童年一去不返,都市人的乡愁又何去何从?](https://img.taocdn.com/s3/m/d13e2e68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a.png)
重读《社戏》:逝去的童年一去不返,都市人的乡愁又何去何从?•原创小生趣谈历史 2019-12-04 14:20:23“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样的结尾,读来意味深长。
随着年岁的增长,鲁迅的《社戏》越读越有风致,使人手上发痒,不禁就要写点什么东西出来。
童年一去不返鲁迅当然也有可爱的时候,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嬉戏,在课余偷偷看一本插画的山海经的窃喜,都是他早年生活难得的亮色。
然而,即使除去了他的“民族魂”光环,将他从神坛上解放了出来,更多的时候,他给人的感觉也依然是可怪。
也许因为那个必须在两个高过自己头顶的柜子中间来回的少年时期,也许是在外求学况且母邦弱小备受排挤的青年时期,也许是星夜兼程却娶回来“我母亲的媳妇”的落寞,也许是兄弟阋于墙的悲哀,也或许更多因为那样的时代……总之,生活经历过早地夺走了他本该拥有的开怀的童年或者宽容的中年。
那样一个必须读“秩秩斯干”但是还可以捕虾子的时节,也就成为符号化的乐土。
《社戏》当然不仅是童年的回忆,它还附着了一个中年人的乡愁,是有家归不得的痛苦。
小说名为《社戏》,当先却写了好些不相干的东西。
谭叫天、龚云甫,鼎鼎有名的大角儿,都归拢了去衬托乡下的一场戏,一场“演给白地看”的戏,有意思。
况且鲁迅好像一直不喜欢戏,人到中年,看戏也才三回,更不要提他和梅兰芳的过节,还有他对“国粹”的偏见,甚至就是这一场《社戏》,他也是没有正儿八经好好看。
就连他自己也说了,“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这实在是有原因的。
作为新文化的得力干将,分析他排斥国故的原因,简直可以洋洋洒洒一篇大文章,这里暂且打住不提。
然而这样一个不喜欢戏曲的大家,独独记一场社戏,非为戏故。
是谓乡愁。
戏与乡愁乡愁是中国文学里一种更为固定的情感,在安土重迁的中国人眼里,离乡是一件大事。
社戏读后感600字作文
![社戏读后感600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4e1468a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2.png)
社戏读后感600字作文社戏读后感社戏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戏曲,它在历史上曾经受到过很多人的喜爱和欣赏。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传统文化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社戏》这本书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关于社戏的著作,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一艺术形式。
在阅读《社戏》这本书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社戏的热爱和对于艺术的敬畏之心。
虽然社戏早已经成为了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但是在许多人眼中,它仍然有着无法替代的魅力。
这种魅力不仅体现在社戏的表演形式上,同时也体现在社戏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上。
在《社戏》这本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社戏的起源、发展历程、表演形式、曲艺技巧等方方面面。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有关于社戏的知识,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社戏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现代社会,社戏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越来越大了。
但是,从《社戏》这本书所呈现出来的内容中,我能够感受到社戏的不屈不挠、丰富多彩,并充满生机。
在《社戏》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些关于如何保护传统文化的观点。
其中最深刻的观点就是“必须保持文化的活力”。
对于社戏这样传统的艺术形式来说,如果不能让它具有现代的表现形式和体现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那它将逐渐失去生命力,最终被淘汰。
总之,《社戏》这本书引领我们走进了那个曾经风光无限的社戏世界。
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并能够更加欣赏和理解社戏的表演技巧和文化内涵。
在传统文化逐渐失去生命力的时代背景下,《社戏》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文化记忆,同时也为社戏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眼中的《社戏》,我心底的童年
![我眼中的《社戏》,我心底的童年](https://img.taocdn.com/s3/m/58016654ed630b1c58eeb561.png)
2019摘要:初读鲁迅的《社戏》时,还只是个懵懂的初中生,听语文老师给我们介绍文中的故事、风景、思考。
而今,我是以全新的身份———教师,站在讲台上,捧着书本,慷慨激昂、指点江山。
不一样的身份,读着同一篇文章,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我的童年虽然不完全是美好的,但确实是我的精神家园和灵魂的栖息地。
关键词:童年生活精神家园难以忘却再读《社戏》的时候,我已不是那个年少轻狂的少年,而是一位站在三尺讲台上多年的中年教师。
最近读《社戏》,缘于教八年级的语文,《社戏》这篇小说又是被选为部编八下语文教材的第一篇文章。
透过文字,我的眼前又浮现了一个清瘦的,留着隶字“一”字的胡须的长者,他那刚毅严肃的面容,显得坦然自若,他那根根直竖的头发,显得正义凛然,他那浓浓的眉毛下面,那双炯炯有神的双眼,如尖刀,犹匕首,投向一切非正义的势力,让我不禁想起先生那句著名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
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觉得作者更多怀念的是随母亲归省在外祖母家的那段儿时时光,怀念那个充满童贞童趣的童年。
一瞬间,我童年时的生活碎片错综复杂地蜂拥袭来,而我一时竟然不知道从哪提笔。
我出生在八十年代初一个荒僻的小山村,那是计划生育抓的最严的时期。
父母对我的到来满心欢喜,就是这样也没有抵制住农村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侵蚀,父母迫于大家庭的压力,将年幼的我送到了相隔五六十里的外祖母家,后来生了弟弟,他仅比我小两岁,一提起那段时间父母总是满怀愧疚,而在于我,直到现在还觉得外祖母家是我生活的乐土,那里也有属于我的百草园。
浅谈《社戏》中的风俗人情美-记叙文1600字相关作文
![浅谈《社戏》中的风俗人情美-记叙文1600字相关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792953d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1c.png)
浅谈《社戏》中的风俗人情美-记叙文1600字相关作文鲁迅似乎对民俗文化情有独钟,他的作品里介绍了许多民间习俗,比如《朝花夕拾》中迎神赛会、满月酒、新年吃福橘等等。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鲁迅先生的另一篇佳作——《社戏》,品味一下其中都展示了哪些传统文化习俗。
一、习俗文化“消夏”在我们口语中不常见,许多学生不甚了解。
消夏一词,一说“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又一说“用消遣的方式过夏天”。
那“消夏”到底有何意义呢?《社戏》一文中的注释是这么说的——“消夏”是避暑的意思。
文中提到鲁镇的平桥村是一个离海不远的且临河的小村庄,可见这里夏季比较凉爽,适合避暑。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儿’了”,不知道对别人来说怎样,但对小主人公来说是既可以避暑又可以消遣。
“归省”一词出自唐·朱庆余《送张景宜下第东归〉诗“归省值花时,闲吟落第诗”,意为回家探望父母。
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说省亲,那“归省”是不是就是“省亲”?“省亲”出自《新唐书·卓行传·阳城》“凡学者,所以学为忠与孝也。
诸生有久不省亲者乎”,有“归家探望父母或其他尊亲的礼俗”的意思,故“归省”与“省亲”两者并无大差异,“省亲”又可称作“归省”。
“行辈”又是什么习俗呢?行辈是中国特有的表示家族纵横关系的方式。
行,是家族中兄弟长幼次序,表示同辈的横向关系,古人用伯仲叔季顺序为排行,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辈,指的是辈分,即同一家族中的代次,表示家族各代的纵向关系,辈分不分年龄,如《社戏》中说“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是同姓,是本家。
”但那时的我们不用像传统中晚辈必须遵守尊卑礼节,相反而说比较自由,无拘无束,所以文中说“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春赛”即春天举行的赛会,文中“社戏”即春赛的一部分活动。
路岩论文《故乡》《社戏》比较谈
![路岩论文《故乡》《社戏》比较谈](https://img.taocdn.com/s3/m/c40086e66294dd88d0d26be5.png)
《故乡》、《社戏》比较谈庆阳市合水县罗家畔小学路岩左巧珍【关键词】理想现实人性冲突【内容摘要】《故乡》和《社戏》都揭示了一个人类永恒的痛苦:理想和现实永远是一对矛盾冲突。
并且反映了鲁迅先生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
鲁迅先生把改变现实和现实理想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儿童身上,对儿童世界给予热情的礼赞,并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不懈努力。
从两篇小说的艺术手法来看,一边是理性的思索,一边是诗意的遐想,正反映了现实和理想一直在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里发生碰撞。
《故乡》与《社戏》均带有一定的优美色调,其中有对童年的浓浓的回忆,淡淡的哀愁,深深的眷恋也有对故乡深沉的眷恋。
这种优美的抒情色彩使作品增添了许多审美内涵。
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鲁迅前期思想中潜藏的童年情结。
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撞使鲁迅的作品对现实虚伪与欺骗性做出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
《故乡》和《社戏》都以鲁迅深深眷恋着的故乡为背景,两篇小说在主题、创造思想及艺术特征三方面的比较,揭示鲁迅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鲁迅很早就离开故乡,故乡给予他的,并非都是温馨和美丽,其间还有许多不幸与白眼。
鲁迅对故乡,却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复杂情绪。
他早年初离家时,在给亲人的信中说“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直觉柔肠欲断,涕不可抑①。
所以,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不幸,看到不平,他就会想起记忆中故乡的完美,或者说他就尽情地描绘、歌颂理想中完美的故乡。
本文试图通过对《故乡》(写于1921.1,发表于同年5.1《新青年》第9卷第1号)和《社戏》(写于1922.10,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号)两篇小说在主题、创作思想及艺术特征三方面的比较,揭示鲁迅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一、共同的创作主题: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撞《故乡》与《社戏》均带有一定的优美色调,其中有对童年的浓浓的回忆,淡淡的哀愁,深深的眷恋也有对故乡深沉的眷恋。
社戏作文——精选推荐
![社戏作文——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1a7505c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79.png)
社戏作⽂关于社戏作⽂(精选10篇) ⽆论是⾝处学校还是步⼊社会,⼤家都经常接触到作⽂吧,借助作⽂⼈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感到⾮常苦恼吧,下⾯是⼩编帮⼤家整理的关于社戏作⽂,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社戏作⽂篇1 静静的夜晚,独坐窗下,指尖轻盈地划过翻飞的书页,恍惚间,那含着⽃麦蕴藻之⾹的夜⽓随⽉光飘来,宛转悠扬的笛声被夜风奏响,我的⼼也沉静,然⽽⼜⾃失起来…… 两岸碧绿的⾖麦地,河⾥朦胧摇曳的⽔草,如⽔流泻的⽉⾊,淡⿊的起伏的连⼭,还有那⿊幕中镶嵌的数点渔⽕……⼀幅唯美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使我仿佛想起了多年前的周庄⽔乡。
那⼀个夜和今天⼀样静,⼀样深,我和母亲缓缓漫步在古镇的⾎脉深处。
朦胧的⽉⽛将⾝影投进玻璃似地⽔⾯,投在古⽼沉默的双桥上,投在幽远的青⽯板路上。
远处渐来了⼀只乌篷船,挂着红灯笼的⾝影向夜的深处驶去。
⾝畔传来宛转的乐声,是古筝还是琵琶划出的清⾳?这⼀切倒映在我眼中,隽刻在我⼼上,尘封在我童年的书册⾥。
今天,⼜随着社戏的⿎乐翻开,成了我眼中最美的风景。
有朋⾃远⽅来,平桥村的⼩伙伴们⼜成了“我”的乐趣之源。
聪明机灵的双喜,⽼实淳朴的阿发,细⼼周到的桂⽣……他们有着乡下孩⼦的纯真、张扬的个性,却也不乏那些闪光的品质。
当⼤家⾟苦地等了⼤半天的虾⼀个⼀个蹦到碗⾥来时,伙伴们却乐滋滋的让“我”吃,孩⼦们的⽆私、热情让我感动;当“我”看不见戏急得直哭时,⼤家安慰“我”、同情“我”,甚⾄牺牲睡眠时间陪“我”看戏。
孩⼦们的情意让我⽆您莞尔,当“我们”想吃⾖,却不知哪边都更⼤更好时,“阿发”毫⽆私⼼、实事求是地说摘他们家的⾖,孩⼦们的天真⽆邪让我不禁沉思。
还有⼤家思考对策对付“⼋公公”的幼稚天真,都让我们为童年的美丽⽽沉吟。
曾经的我们也是那样⽆私,连⼀块糖都要留给朋友分享;曾经的我们也是那样忠厚,为朋友牺牲⾃⼰的时间;曾经的我们也那样淳朴,没有功利⾊彩的渲染。
[论文]社戏
![[论文]社戏](https://img.taocdn.com/s3/m/24e922c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4.png)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
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
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
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1、知识目标: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情感目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在课文中,作者记叙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手段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多媒体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效率,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2、把播放课文录音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
五、教法、学法1、《社戏》虽然写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龄与初一学生大体相当,但毕竟年代久远,对于当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会产生出许多奇怪的疑问来。
关于社戏的作文(精选37篇)
![关于社戏的作文(精选3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eafcf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71.png)
社戏的作文关于社戏的作文(精选37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社戏的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戏的作文篇1“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绍兴自古就有春社的习俗。
每年腊月,丰收的庄户人家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总要祭谷神,演社戏。
那几天,老少咸集,宾客满座,四村八乡的农民都如赶集一般,或划着乌篷,或撑着“机帆船”,或租用小客轮,只是船篷一律敞开,密密麻麻泊满了整个水面。
戏台简陋得很,搭在三面临水的土台上。
几根木柱,几块木板,东拼西凑,再扯上一块幕布,加上一只高音喇叭,它就是“金奎殿”、“刑部大堂”、“塞外疆场”等。
戏是分白天场和夜晚场的,尤以夜场为妙。
一排排耀眼的彩灯下镶着金丝的红橙黄绿蓝靛紫七层幕布熠熠闪光,把那戏台遮掩得虚无缥缈。
船隙间,金光闪闪,不时燃放的烟花爆竹,倒映在河中,煞是好看。
那缠绵的越剧歌声顺着夜风传向远方,像远处高楼上传来梵阿铃的声音,隐隐约约,很多人便如饮足了淳香浓厚的绍兴黄酒酣然入睡,梦中却又清晰地拨动着记忆中那根相思的弦。
这其中,以绍兴小百花演出的《梁祝》为最甚。
“梁兄啊——”小小舞台上,吴素英甩起长袖,祝英台便袅袅婷婷地步出后台。
那曲调唱来如出谷黄莺清脆宛转悦耳之至,那长袖舞来如春风拂柳柔软轻盈飘逸之极。
“贤弟——”小生吴凤花扮演的梁山伯脚踏方步,缓缓而出,手中摺扇一挥一舞——好一位翩翩而又憨厚的佳公子。
两人舞动长袖,款款而行,从同窗三载到“十八相送”,观众们或叹服祝英台的眉目传情,或为“呆头鹅”梁山伯发出幽默一笑,在演员的浅唱低吟中,又勾起了他们的“女儿红”情结……演出在进行着。
这边,祝员外忙着把女儿许配给有财有势的马文才,祝家张灯结彩;那里,梁山伯却是重病在卧,形容枯稿。
台上,梁祝柔肠寸断,悲痛欲绝,真个是“楼台一座恨如海”;台下,观众一片味嘘之声,有人偷偷拭泪,有人愤恨露于神色。
中小学优选作文社戏心得体会800字鲁迅先生社戏心得体会
![中小学优选作文社戏心得体会800字鲁迅先生社戏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029a01de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70.png)
社戏心得体会800字鲁迅先生社戏心得体会社戏心得体会800字,《社戏》这样的主题在前后两部分的对比反衬中看起来比对十分明显。
前一部分写出了两次看戏,他写了什么呢?他同样不写演戏而所写人情。
写人情的恶劣。
下面是社戏心得体会800字的汇总,快来学习下!社戏心得体会800字一在这几天中,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他的名字叫做《社戏》。
这篇文章是反映农村生存环境的,而我也在边远地区生活过集体生活一段时间,因此感觉很亲切。
当我读《社戏》的时候,一幅十分美丽的“农村夜景图”就显现出来在我的眼前:蓝蓝的天空,圆圆的明月,石板小桥,小巧玲珑的划船。
“我”和一群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来到河边,下船、点篙,飞向一般的在月下航行。
沿途的夜景真美啊!豆麦散发出草香味、河边的小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群山、依稀的赵庄、宛转悠扬的笛声,还有点点渔火。
这些本来是农村中很之中普通的景色,而且也是农村孩子们熟悉的,但经过鲁迅先生的一番艺术加工,简直变成了人人向往的神奇美景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农村的怀恋,对他儿时外婆家的眷恋之情。
这些都更激起我对小城镇的热爱。
鲁迅先生真切的再现了当时农村孩子的精神风貌。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一群普普通通的农家爸爸妈妈,一个个都是那么纯朴可爱,他们的心地又是那么高尚无私。
在这些孩子们中,我最喜欢双喜和七斤,他们勇敢无私,热情活泼,热爱劳动。
双喜是一个讲义气的人,七斤也常和小鲁迅抓蟋蟀,发生一些小矛盾也不太会计较。
他们和睦相处,是真正的好朋友。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同学们之间极有谦让的精神,更应该和睦相处。
看完了这篇小说,我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农村孩子们深深的,我觉得农村的孩子们也很幸福。
社戏心得体会800字二读完鲁迅先生的《社戏》,心中流动着一股暖流。
文中人们的质朴及他们该文的热情好客令我感动。
那一张张纯朴的脸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中,许久都挥之不去。
这篇文章中虽然篇幅不长,但生动的听歌写出了我及伙伴看戏的过程。
【论文】社戏论文
![【论文】社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597dc9df242336c1fb95ea8.png)
【关键字】论文解读鲁迅《社戏》的永久魅力摘要《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文,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静谧、安详的风景画,是远方悠扬的风笛。
作品通过记叙“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和孩子们一起偷自家罗汉豆吃的童年经历,向读者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孩子们的天真率直、活泼可爱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文章不仅饱含了鲁迅先生对童年趣事的追忆,同时也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封建时代儿童教育的关注。
小说整体突出一个字——“美”,清新的风景美,淳厚的人情美,曲折的叙事美,活泼的语言美,而这使《社戏》像白酒的甘烈经久不衰,牵住众多读者的童年情结。
关键词:社戏;童年趣事;回忆;美《社戏》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这部小说集为中国现代文学和革命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反映了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刻画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重压下逐渐破产的古老农村和市镇的不同阶级的人物心里面貌,是五四时代完全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的集中体现。
而《社戏》得以入选此集则更多的倾注了鲁迅先生对儿童教育的关怀。
小说《社戏》中描述更多的是童年趣事,在感觉上也是最易引起读者共鸣的,正所谓心理学上总结的:人生经验同感,即利用读者常会遇到的相似同类的人生经历,诱发读者一种“联想”,当这种“联想”引起读者“共鸣”时,在不知不觉中,读者就参加了一种创作活动,这种创作活动就是用自身的人生经历去补充和证实作家作品的可信性。
作家愈能调动读者积极参与作品的创造,就说明作家的作品已在更高层次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在这里,参与联想创造,与深刻理解和接受是同义的,成正比的。
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心灵相通”的“最良导体”就是“人生经验通感”。
当读者以这种“通感”参与创造时,他才觉得这位作家的作品是和谐而完美的,代表他说出了他自己想说的话。
童年值得每个人驻足回忆,捉鱼,踢毽子,跳马等,不知道这是多少成年人回忆起来乐不思疲的童年趣事。
它仿佛是成年人久违的故乡,劳累工作后温暖的港湾。
《社戏》评论
![《社戏》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c3bd122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e9.png)
《社戏》评论第一篇:《社戏》评论乡土小说《社戏》评论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乡土美文,题目虽是《社戏》,但鲁迅并非要表现社戏如何,而是以“社戏”为线索,回忆了美好的童年往事, 讲述了鲁迅童年在家乡的趣事和家乡的民俗风情,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孩子的形象,赞美农民和农家子弟的淳朴热情、善良友爱和天真无私的品格,表达对美好自由生活的怀念。
社戏与罗汉豆未必真好,真好的是那山那水,那里的人们和那份轻松和淳厚的人情。
《社戏》中所描写生活正是儿时鲁迅在外祖母家生活再现。
小说以平易深情的笔调展现了儿童眼中的世态人情,表现了这个小小渔村的自然古朴,人情醇厚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小伙伴们带着小客人“迅哥”尽情享受着乡间生活的乐趣:掘蚯蚓来钓虾,而“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一同去放牛,善意地嘲笑着我的胆怯;在月色朦胧、豆麦蕴藻之香弥漫的夜里乘着白篷船去看社戏;煮罗汉豆作宵夜。
小说全篇归结起来突出一个“美”。
清新的风景美、淳厚的人情美、曲折的叙事美、活泼的语言美。
(一)、清新的风景美。
鲁迅用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灵秀。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
特别精彩的是月夜行船。
小说综合运用了视觉(月色朦胧,连山起伏)、嗅觉(夹杂着水气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出来的清香)、听觉(横笛宛转、悠扬),穿插着新奇贴切的比喻(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几个动词的准确运用(“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的“跑”照应本段的“飞”,表现了船行之快,“踊跃的铁的兽脊”的“踊跃”给人以强烈的动态),再配合着人物心情的直接抒发(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更使这一段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增添了文章的迷人色彩。
《读〈社戏〉有感》为副标题的作文
![《读〈社戏〉有感》为副标题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3414eda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da.png)
《读〈社戏〉有感》为副标题的作文
哎呀,说起鲁迅的《社戏》,我就想起了小时候老家那热闹的
戏台。
那时候,每次社戏上演,整个村子都沸腾了!锣鼓一响,整
个空气都充满了欢乐和期待。
真的,那时候的社戏,简直是我们小孩儿的狂欢节。
我们一群
小伙伴,挤在人群中,眼睛紧盯着戏台上的演员,看他们穿着五颜
六色的戏服,听着那高亢激昂的唱腔,心里别提多激动了!
可惜啊,现在这种场景真的不多了。
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霓虹
灯闪烁,让人都快忘了小时候的那种纯真和简单。
我有时候真的想,咱们能不能把这些传统的东西保留下来,别让它们就这么消失了?
《社戏》这本书啊,真的让我感受到了那种乡村的朴实和真挚。
从戏台上的表演,到台下的观众,每一个细节都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看完之后,我真的觉得,咱们应该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别等到
失去了才后悔。
就好像跟鲁迅老先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样,这本书让我
思考了很多。
文化、情感,这些看似抽象的东西,其实就在我们身
边,只是我们有时候忽略了而已。
现在回想起来,那本书里的场景和情感,真的就像烙印一样刻在我心里。
真希望有一天,我还能回到那样的夜晚,跟村民们一起欣赏那古老而美妙的社戏。
那感觉,真的太棒了!。
社戏读后感300字
![社戏读后感3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9ac6c14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b.png)
社戏读后感300字
《社戏》读后感。
《社戏》是一部描写中国封建社会的小说,通过对封建社会的
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同时也表现了人性的善
良和坚韧。
小说以中国封建社会为背景,描写了贫苦农民的生活。
作者通
过对贫苦农民的生活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在这个社会中,贫苦农民没有任何权利和地位,他们被迫忍受着封建官员的欺
凌和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通过对贫苦农民的生活描写,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坚韧。
主人公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依然保持着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不断地为贫苦农民发声,为他们争取利益。
主人公的坚韧和善良让
人深受感动,也让人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感到愤慨。
通过对《社戏》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
不公,也对人性的善良和坚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部小说不仅是
一部描写封建社会的作品,更是一部展现人性美好的作品。
在今天,我们已经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但是对于人性的善良和坚韧,我
们依然需要不断地追求和坚守。
希望每个人都能像主人公一样,坚
守正义,追求真理,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鲁迅《社戏》的“尺水兴波法”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鲁迅《社戏》的“尺水兴波法”](https://img.taocdn.com/s3/m/ead460d26f1aff00bed51eca.png)
浅谈鲁迅《社戏》的"尺水兴波法"平心而论,鲁迅的小说《社戏》并没有什么新颖、特别的内容,它叙述的无非是童年的"我"在外祖母家中同一群儿时的伙伴一起去看社戏,归途中偷吃罗汉豆的事,这些事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最平常不过了,可是作者把这些平常的事情却叙述得一波三折、饶有兴味,又韵味悠然,个中原因除了作者对童年乡村及儿时友谊的一往情深之外,更主要的是作者成功运用了于小题材之中见趣味的"尺水兴波法",这种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写作技法。
一、先声夺人法。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居要之片言往往成了文章的文眼,它提纲契领,统摄材料,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因而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小说开头介绍"我"的外祖母所在的平桥村人家不多,只有一家小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漫不经心,但却是小说的中枢神经,它为全文定下了一种眷恋、怀旧的感情基调,从此以下,作者就沉浸在甜美的回忆中,在如数家珍般的童年往事叙述中,让无限怀恋的感情如溪水般地汩汩流出,使往事不再的惆怅象淡雾一样轻轻浮在字里行间,并在不经意间感染了读者,抓住了读者的心。
二、层层铺垫法。
小说题为《社戏》,所叙的主要事件是赵庄看戏,但作者并未一开始就直奔社戏,而是用其他的事来进行铺垫:首先写我在平桥村受到特别的优待,接着写我在平桥村的快乐:最普遍的是捉蚯蚓,其次是放牛,这些活动使"我"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没有束缚压抑的自由状态下享受着童年的快乐和自然的陶冶,而这些还不是主要的,"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文章至此才引出了正题,经过层层铺垫、步步烘托,赵庄看戏的情节就更调动了读者的期待心理,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作文《《社戏》读后思考》
![作文《《社戏》读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e13a7e4a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5.png)
《社戏》读后思考我最近重读了鲁迅先生的《社戏》,说实话,这篇文章啊,看得我心里痒痒的,就跟小时候吃不上奶奶做的糖炒栗子一样难受!为啥呢?因为那段偷着看戏,划船夜归的经历,简直让我回忆起我小时候偷着去抓知了猴的情景,太像了!那年夏天,大概我十岁吧,正是知了猴出没的季节。
我们村后头那片老槐树林子,可热闹啦!晚上,知了猴就从地里钻出来,往树上爬。
我和几个小伙伴,拿着手电筒和小铲子,就偷偷摸摸地去“打猎”了。
这事儿啊,得偷偷摸摸的,因为我妈说晚上危险,不让我去。
你看,《社戏》里那些孩子偷着看戏,不也是怕大人不让吗?都是熊孩子的心思,嘿嘿。
记得那天晚上,月亮躲在云层里,黑乎乎的,就靠着手电筒的光,我们才能看清路。
林子里,除了我们的脚步声,就是知了猴“吱吱”的叫声。
那声音啊,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有点渗人,尤其是我那时候胆子小,总觉得树林子里有什么东西在盯着我们。
找到知了猴,可得眼疾手快,一铲子下去,得准!要是铲偏了,那知了的翅膀一扇,就飞走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瞄准一只特别大的知了猴,结果铲子铲空了,那知了猴飞起来,我还以为是妖怪呢!吓得我差点哭出来。
后来,我们一共抓了十几个知了猴,满满一塑料袋,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就跟书里那些孩子们看完戏,划着船回家一样,满满的都是收获的喜悦。
路上啊,我们还比赛谁抓得多,谁抓的肥,叽叽喳喳的,热闹极了。
到了家,我们把知了猴处理好,用油炸了,那味道,啧啧啧,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呢!就是有点油腻,撑得我晚上肚子都难受。
那感觉,和《社戏》里孩子们又累又兴奋,又有点害怕的心情,好像差不多。
说起来,《社戏》里那段在月光下划船的描写,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虽然我没有像他们那样在河上划船,但抓知了猴的回程路,在月光下林子里走,那感觉,还真有点像!周围黑漆漆的,只有手电筒的光,还有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
而且,我们也害怕被大人发现啊!那紧张又刺激的心情,和《社戏》里那种偷偷摸摸的快乐,真是异曲同工啊!所以说,鲁迅先生写的可不只是故事,那里面藏着的是童年的快乐和恐惧,那种纯粹的、不掺杂任何世俗的东西,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真挚!唉,现在想想,都多少年没抓过知了猴了…… 真怀念啊!。
《读〈社戏〉有感》为副标题的作文
![《读〈社戏〉有感》为副标题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8332e9e2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b.png)
《读〈社戏〉有感》为副标题的作文
嘿,说到《社戏》,我得提提这篇鲁迅先生的作品。
小时候听
过村里的戏,但读了这篇文章,感觉完全不同。
那戏台上的角色,
好像就在我眼前活了起来,一招一式,都透露出生活的气息。
你知道吗,我特别喜欢里面描述的那场戏。
虽然戏名儿现在我
都忘了,但那种热闹劲儿,真的让人难忘。
想象着台下黑压压一片
的观众,有的聚精会神,有的窃窃私语,还有的带着孩子,让孩子
骑在脖子上看。
哈哈,我小时候就是这么被爷爷带去看戏的。
鲁迅先生的文字,就是有一种魔力,能让人身临其境。
他写的
那些角色,好像就活在我的记忆里,跟我小时候见过的那些演员一
模一样。
而且,他写的不仅仅是戏,更是那个时代的生活,那种氛围,那种人情味。
说到人情味,我觉得《社戏》里最打动我的,就是那些村民之
间的互动。
他们之间的那种朴实、真诚,真的让人感动。
就像戏台
上那些角色,虽然都是演的,但那份情感,那份真挚,却是真实的。
读完这篇文章,我突然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像少了点什
么。
少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少了那种简单而纯粹的人情味。
我们总是忙于工作,忙于生活,却忘了去体验生活中的那些美好瞬间。
所以啊,有时候,我们真的应该停下来,去感受一下生活,去体验一下那种简单而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就像《社戏》里描述的那样,虽然时代变了,但那份人情味,那份真挚,是永远不会变的。
《社戏》读后感范文
![《社戏》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6951a4d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3f.png)
《社戏》读后感《社戏》读后感范文导语:鲁迅的作品读过不少,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有惊人的思想深度和对社会的剖析力度,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民族和时代特点的典型人物形象。
接下来小编整理了《社戏》读后感范文,文章希望大家喜欢!《社戏》读后感范文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后,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童年时代江南水乡美景和他的那些纯朴、天真的童年伙伴。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江南水乡是多么美丽:蓝蓝的天空、圆圆的明月、石板型的小桥、小巧玲珑的划船。
童年鲁迅和一群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来到河边,他们下船、点篙。
飞一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呀—豆麦散发出草香味,河边的小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群山、依稀的赵庄、婉转悠扬的笛声,还有点点渔火……简直变成了人人向往的神仙美景了。
从文章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鲁迅先生对江南农村的怀恋。
鲁迅先生的笔下的每一个词都倾注着他对童年伙伴深深的爱,一些普通的农家孩子,都是那么可爱,纯朴,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他们的感情是真挚的。
他们勇敢无私,热情活泼,从不计较,和睦相处,成为了真正的好朋友。
这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成为鲁迅先生一生美好的回忆。
童年的时光总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留恋、回味,它充满了对未来世界和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
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就是通过回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艺术地再现了农村少年美好的心灵。
在阅读了《社戏》这篇小说后,我觉得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童年生活,珍惜自己的童年友谊,让自己的童年生活过得更有意义。
《社戏》读后感范文当我看完《社戏》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后,我闭上眼睛,仿佛看到12岁的鲁迅正和小伙伴们看戏,他们有说有笑,还喝着豆浆,笑容挂在脸上,享受与伙伴们玩耍的时光。
童年的多姿多彩,少不了朋友的陪伴。
我想起《社戏》的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其实,那夜的戏并不真正很好看,只能看到台上的人咿咿呀呀地唱;那夜的豆并不真正很好吃,更本比不上别人那香甜可口的豆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温《社戏》引言读《社戏》,每个人都会想起自己的童年。
十六年前,一个老师带着一群孩子读了《社戏》。
十六年后,又有一个老师带着一群少年重读《社戏》,重温童年中的深情,感觉到处处都有真情在流动,感觉到处处都有泡泡在飞行,感觉到处处都有甜美在升腾,感觉到处处都有双喜在浮沉,处处都有你,处处都有我。
正如诗云:清泉比白云,能清不能轻。
江山问才人,可重孰可众?一、我与迅哥看社戏说到社戏,我们自然就会想起迅哥儿,也就会想到鲁迅。
说到去看社戏,每个人都想把自己干脆也带去。
人生如戏,社会如戏。
人生如社戏,社会如社戏。
人生活在伟大的时代,会想起历史的悲欢与酸辛;人生活在离乱的时代,会憧憬未来的喜悦与平静。
人生在世,应该弄懂两种东西:一是感受,二是感知。
兵临城下,祸福旦夕。
是什么?是感受。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是什么?是感知。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是什么?是感受。
人间正道,沧海桑田。
是什么?是感知。
鲁迅看社戏,写出十分优美的《社戏》,写社戏也是在写人生。
那么今天自己定义幸福人生的我们,读《社戏》又能否有新的感受和完整的感知呢?甚至把我们的感受和感知也付诸文字?付诸文学?付诸这个飞速前进的时代?更有甚者能否做到一种洒脱?一种超然?一种脱俗?一种超越?人不能超越历史,历史永远是人生活的一面镜子。
历史是人组成的,人是有人性的,人性包含着个性,个性中蕴藏着文化。
英雄来自五湖四海,我们怎么在个性和文化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没有选择我们成为了英雄,那么这个英雄是否有人性呢?如果没有人性的人创造了历史,那么历史又会还给人民一个什么样的天下?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对于历史最大的需要就是人性,而不是人本身。
因此,我们今天可以去想想马克思为什么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不是说人的本质就是人本身。
重温历史不是照镜子,什么样的人进去,就出来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始终是我们自己,留在历史的就只有我们的人性。
回到社戏,也就回到社会。
想起鲁迅,也就想到鲁镇。
初一看,鲁镇还不如百草园亲切,鲁迅童年的前半部分就在百草园里面度过。
鲁迅的父亲为了鲁迅到更好的地方读书,于是将家搬到鲁镇。
这也没有什么奇怪。
历史上不是早就有“孟母三迁”、“曾子杀猪”等选好地择善而学的故事吗?可就一句“我们鲁镇的习惯,……”就把我们带到了鲁镇。
当我们来到鲁镇,按照鲁镇自己的习惯,每个出嫁还未当家的女儿,夏间都要回娘家。
一说是消夏,我想就是回去孝敬孝敬自己的父母。
鲁迅和他妈妈到了平桥村,平桥村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识字,但是鲁迅是读书之人啊,这对于外公外婆、乃至整个平桥的人来说都是极大的安慰啊。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但是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读上书的也就那么几个。
鲁迅在平桥受到优待,是平桥人对读书人的优待,是平桥人对知识分子的优待,是那个时代特殊的优待,是咱们这个国度特别的优待,这个优待比鲁镇的习惯还要重要很多。
鲁迅在鲁镇每天都要念书——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反复地念,反复地读。
一件事你反复地做,那么趣味和快乐会成正比地增加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思考,我想答案应该是:不一定,或许很少。
在鲁迅眼里,百草园是“乐园”,平桥是“乐土”,可是鲁镇,除了习惯,偏偏什么都不是!这是为什么呢?想想鲁迅在百草园的那段日子,鲁迅童年的伙伴也就是三大类东西:一是各种植物,二是各种动物,三是传说中的赤练蛇和美女蛇。
前面两类东西都没有人性可言。
哪怕我们今天学会了养花养宠物,但是要在动植物那里找一点人性之类的东西真的很难。
其次那条很大的赤练蛇和人首蛇身的怪物,很大很怪就意味着很害怕,那就更没有人性可言。
可是当我们来到平桥村后,我们发现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只要我们敢于向前走,一切的一切都会变;但是只要我们停下来,一切的一切又会慢慢变回去。
首先我们看看平桥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一从地理位置来说:离海不远、极偏僻、临河的小村庄。
二从经济状况来说:三十户人家都种田打鱼,有一家小杂货店。
三从宗族观念来说:全村同姓,是本家,全村一家人,可亲可邻。
那么这样一个小村庄为何偏偏成为鲁迅的“乐土”呢?按照鲁迅文章的写作顺序可以形成三点理由:第一点:乐人——平桥少年出现,有了这群孩子就有了人性。
第二点:乐事——每天都有有趣的事儿。
第三点:乐戏——到赵庄看戏。
平桥村比百草园要快乐很多。
为什么鲁迅还偏偏想着要看戏呢?赵庄的社戏年年在演,平桥的老老小小年年在看,鲁迅却比什么都期待。
这和过年就没有什么两样了!年年都在过年,可是我们年年都在盼。
我想这个里面最最真实的原因就是:乐人、乐事都在生活中能找到,可是乐戏是对美的一种追求。
在鲁迅的眼里,就是好看的戏罢了。
赵庄再好都不比平桥好,可是赵庄的戏绝对好看,因为平桥根本就没有好看的戏。
我在追求快乐我心里知道,我有没有追求到快乐我心里也知道。
此时此刻,让我们随便回味几个古今中外的人,我们心中也许会有别样的滋味?如果让孟子的心找到了快乐,那就是“舍我者其谁”的霸气!如果让王阳明的心找到了快乐,那就是“我见即我心”的自信!如果让尼采的心找到了快乐,那就是“我就是太阳”的豪情!如果让曹操的心找到了快乐,那就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的壮志!如果让海明威的心快乐起来了,那他就不会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想要鲁迅真正快乐起来,我们必须陪着鲁迅去去赵庄,去看看社戏,甚至饿了累了的时候吃吃豆子也可以。
社戏对于每个没有看过的人,或者每个人还没有看过的时候,那都是愿望,那都是梦想。
是愿望,是梦想,是平桥少年的真情友善,是双喜的聪明,是阿发的可爱,是桂生的体贴,是一条很大很大的白蓬船,把每个我和鲁迅送到了赵庄!是社戏的力量,是平桥少年的力量,是美的力量给了你我一个前进的方向!深夜启航,前方就是赵庄,美就在前方,一切都在歌唱……在歌唱……歌唱……二、辗转三地观社戏童年是有限的,快乐是无限的。
我们总是希望在有限的童年中拥有无限的快乐。
每个童年在时间上永远是一个整体,可是我们总是把它分为快乐和不快乐两部分。
童年就像一座充满着梦想的城市,里面的人想快乐的出来,外面的人想快乐的进去。
鲁迅想到赵庄看社戏,那就是他的一个童年梦想!这个梦想要是在赵庄实现起来比较容易,可是鲁迅偏偏在离赵庄五里远的小村庄——平桥。
那么平桥人去赵庄看戏,陆路行不通,只能走水路,去五里,回来五里,一共十多里路。
从平桥——赵庄——平桥,辗转这三地的十多里水路,对于今天来讲不是太大的问题,可是那时平桥到赵庄只有一条早出晚归的大船,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
很多时候,一方面我们感觉不够用,另一方面我们感觉不适用。
前面在喊堵车,后面在喊上车。
那么这是个什么问题呢?细心的人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可大可小。
看大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看小就是:平桥是个极其偏僻,极其贫穷的小村庄,但是人穷心不穷。
这个问题今天来看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嘛。
因为白天没有看上戏,鲁迅显得有点不高兴!这一天不去钓虾,东西也很少吃。
从表面上看是鲁迅一个人不快乐,其实鲁迅的外祖母早就不高兴了,请人到邻村去找船没找到,还在责怪家里人没有早早定个船。
鲁迅的妈妈虽然表面上在吓唬鲁迅不要装模装样,但是她心里也不高兴,只是没有直接说出来而已。
可是这话谁说谁变味儿,只要一说出来这一家人就变味了,变得没有人情味了。
仔细想想,鲁迅在平桥是个老老小小都尊敬的客人,他的不高兴预示着平桥村还有人不高兴,甚至还有人比他还要不高兴。
信不信由你,不高兴终究归不高兴。
一个人不高兴可以理解,很多人不高兴就变得可怕!要让鲁迅高兴起来的唯一办法就是:今晚去看社戏!似乎一点一点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可是这个实现起来也真的很难啊。
那么这个困难又是什么呢?因为平桥人真的很穷。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可怕,一种是穷人,一种是恶人。
怕恶人可以理解,但是我们怕穷人什么呢?很多人怕乞丐,给也不好,不给也不好。
给的太少别人把你也当做穷人,不给会被骂成是穷人中的穷人——吝啬鬼。
再穷的人永远比乞丐好那么一点。
乞丐一天不乞讨生活就结束了,可是真正的穷人一天不工作生活也就没有了。
穷人和富人作为人的差别很小很小,可是在生活上的差别太大了。
穷人天天要工作,天天才有生活。
富人是可以天天不工作,天天还有生活。
富翁只要还活着,就有好生活。
平桥的大人,白天统统都要工作,晚上陪鲁迅去熬夜实在不合情理。
但是前面说到: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那么鲁迅看社戏的愿望惟有平桥的这群少年可以帮他实现,那么怎么来实现?此时此刻我们是不得不让一个平桥少年——双喜出场,再没有英雄出场鲁迅就真的无望了,但是只要他一出场平桥的十多个少年必须出来。
那又是为什么呢?我想此处我们还应该大胆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双喜一个孩子怎么能一呼百应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十多个少年还有很多人没有看上社戏,大致除了双喜、阿发、桂生几个看上以外。
估计其余的小孩子也没有看上戏。
因此双喜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平桥少年在实现愿望!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双喜这个孩子的确是平桥少年中最聪明的孩子。
他的聪明让平桥的老老小小都相信他。
一个人只要每个人都相信你,那么你做事情就是每个人在帮你做。
做人和做事有的时候是惊人的相似。
双喜出场啦,没有掌声,没有鲜花,全在一片沉寂和诚信之中。
他的聪明我们很快就能看见啦!双喜能不能把这件事情做好呢?有了双喜,有了八叔的大船,有了平桥少年。
没有一个不会凫水,而且还有两三个弄潮的好手。
母亲和外祖母也相信了。
现在真的可以出发啦,一群平桥少年是一哄的出了门。
一个聪明的人,当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之后,你一定要做事情,要不你就会变得不聪明。
我们可以看到,双喜把这次夜里出行真的安排得很好。
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
一个开船,一个掌舵。
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让鲁迅感到既安全又安慰。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又说又笑。
每个人的能力都非常有限,但是安排得当每个人都可以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载着平桥少年的大船是飞一般的向赵庄前进。
双喜的一切安排都落到了实处,效果出奇的好。
每个人的心情都很好,很快就到了赵庄跟前!这次看社戏平桥少年全部都去了,那自然就还有人要出场。
接下来就是阿发出场啦。
“近台没有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
”阿发说。
一句话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从中可以看出,阿发真的很了解赵庄的情况。
那么阿发出场后,在赵庄看社戏的具体安排都交给他来做。
他也安排得很好!一个人做事千万不要贪婪,越贪婪效率越低,效果越不好。
一个人做事千万要细心,越细心越有信心,结果就会更好。
究竟今夜上演的社戏好不好看?现在还很难说,鲁迅从一个侧面告诉了我们: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