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医疗事故发生原因的个案分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 临床分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儿童神经系统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是指由于围生期各种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
严重者可造成永久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多见于足月儿,是围生期足月儿脑损伤的最常见原因。
现对临床8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进行了综合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2月至2010年6月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80例,男44例,女36例,有生后窒息64例,轻度窒息42例,宫内窘迫的16例,重度窒息18例,病程在10 min~24 h,大部分发生在生后6 h~12 h。
1.2 新生儿临床表现出生后不久(一般在24 h内)开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见具体表现),一般于72 h达高峰后逐渐好转,严重患儿病情可逐渐加重且病程延长。
HIE的神经表现在出生后是变化的,可逐渐加重,早期表现为兴奋症状:易激惹、烦躁;进而出现抑制的症状:淡漠、嗜睡;重者表现为抽搐、昏迷等,体征主要表现为肌张力的增高或减低,原始反射(吸吮、拥抱、握持反射等)减弱或消失,重者可有惊厥,脑干征(呼吸节律及心率、心音的改变;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和前囟张力增高等颅内高压的表现。
其中兴奋激惹60例;嗜睡、意识抑制15例;惊厥48例;肌张力增高38例;肌张力低下、四肢自发动作少13例;阵发性紫绀18例,前囟饱满16例,双眼凝视、震颤9例;无吸吮反射8例;中枢性呼吸衰竭11例。
1.3 诊断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100次/min,持续5min以上;或羊水Ⅲ度污染),或者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
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Apgar评分1min不大于3分,并延续至5min时仍不大于5分,和(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H≤7。
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至24h以上,如意识改变(过度兴奋、嗜睡、昏迷),肌张力改变(增高或减弱),原始反射异常(吸吮、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重时可有惊厥,脑干征(呼吸节律改变、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和前囟张力增高。
新生儿缺氧脑瘫医疗事故案例
新生儿缺氧脑瘫医疗事故案例
在伦敦一家私人医院,一名新生儿在出生后突然昏迷,经检查发现其呼吸受阻,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意识模糊,被确诊为缺氧脑瘫,随后医生们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救治,把小宝宝送往紧急救护室,开始进行各种必要的治疗。
可是由于新生儿特殊的生理机能,最终,缺氧脑瘫的救治仍未奏效,新生儿经历了漫长的、痛苦的月日,最终不幸去世,父母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
后续调查发现,新生儿昏迷的原因,是因为医生的失误,在婴儿出生时,未能及时、正确的诊断出婴儿出生时的呼吸困难,应该立即做出相应的治疗措施,而医生们却延误了救护,从而导致缺氧脑瘫。
导致了最终可怕的结果。
这起悲剧的发生,让父母痛心疾首,也让医院面临极大的责任承担。
因此,医院为表示歉意,拨付了大量的赔偿金给父母,以向他们表达痛惜之情。
同时,医院也重新复检了护理人员,确保不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发生。
此外,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故,法律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求医院必须建立和改进紧急救护流程,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以确保新生儿出生后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护。
在新生儿缺氧脑瘫案例中,痛苦的悲剧令我们无法忽视,同时也告诫我们,要正视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加强对医生的教育和培训,以及强化专业技术平台的建设,以期在护理和救护中,能够提供更有
效的服务。
总之,新生儿缺氧脑瘫医疗事故案例,令人痛心,也令人从中学到了宝贵的教训。
只有把控好每一个环节,做好细节,方可确保新生儿得到正确有效的护理救护,避免发生类似的悲剧。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20例分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20例分析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提倡早期干预治疗,降低伤残率。
方法对本院2011年2月—2013年9月住院的12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入院治疗时间不同分为24小时内治疗组及72小时内治疗组。
结果24小时内治疗组显效51例,有效7例,无效2例,伤残率15.5%。
72小时内治疗组显效42例,有效12例,无效6例,伤残率30%,两组伤残率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生后24小时内诊治者治疗效果好,伤残率低。
生后24到72小时入院诊治者,好转缓慢,伤残率较高。
标签: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伤残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是围产期新生儿窒息所致,病死率高,是围产期新生儿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
其发病遵循发生-发展-恢复的规律。
本文分析本院12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总结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2011年2月—2013年9月住院患儿120例,根据入院治疗时间不同分为24小时内治疗组及72小时内治疗组。
各60例,24小时内治疗组为生后24小时内入院诊治的患儿,72小时内治疗组为生后24到72小时内入院诊治的患儿,两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均符合缺氧缺血性脑病中重度诊断的标准[1],临床表现均有意识改变:嗜睡或抽搐,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减低,头部CT均显示2脑叶以上低密度影。
患儿病情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吸氧、维持良好的通气换气功能,纠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糖水平高值,有循环不良或低血压者给予多巴胺等对症和支持治疗维持各脏器血流灌注,控制惊厥,降颅压,消除脑干症状等综合治疗。
并嘱其出院后进行新生儿后期的治疗及早期干预。
1.3 疗效评价疗效评价:显效为临床症状体征7到10天消失,随访无后遗症。
有效为临床症状体征10到14天消失,随访有后遗症。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例
张孩,女,24小时。
为第一胎第一产,臀位。
母孕期未做定期产检。
在分娩前24小时,由阵阵腹痛,经人工破膜等处理后娩出,羊水呈浅黄绿色稍混浊,当时小儿全身青紫未哭泣。
经复苏并曾用心腔注射肾上腺素后始哭泣,吸氧半小时并肌注Vitk后,一般状况良好,留院输液观察。
于生后16小时左右,发现患儿睡眠不实,换尿布时有尖叫,肢体易抖动。
时有吞咽动作,并吐出少许咖啡色粘液,发现肢体抽搐而转入我院。
查体:T39.7℃,P120次/分,R40次/分,W3000g,发育营养佳,精神萎靡,时打哈欠,但触及小儿时,则易烦躁,有时有脑性尖叫,哭声不成调,与其他小儿不同步。
呼吸不均匀,有时有抽泣样呼吸,唇周青,四肢暖,皮肤稍黄染,胸廓成桶状,肋间无吸气性凹陷,肺呼吸音粗,无啰音。
心率120次/分呈钟摆样,左第四肋间有Ⅳ/6级收缩期杂音,无震颤。
腹平软,肝肋下1.5cm,质软,脾及肾脏未触及。
膀胱区稍隆起,挤压后排空,流出黄色尿液约30毫升。
前囟饱满,无波动,颅缝易摸清。
右颅顶有2.5╳2.5cm之包块,本皮本色,边界清晰,有波动。
瞳孔等大,光反射稍迟钝,双眼有时向右外上方同向凝视,有时有水平快速震颤。
四肢屈肌张力稍高,右上肢时有划水样动作,右下肢偶有不自主的屈曲动作。
颈软,克氏征阴性,巴氏征右侧阴性,左侧阳性。
觅食反射阴性,吞咽反射弱阳性。
辅助检查:胸片示肺纹理增粗,血尿常规正常。
请分析患儿诊断、治疗?答案:诊断为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头颅血肿1.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置于辐射式暖箱,保持气道通畅,监测呼吸、血压、心率及氧饱和度。
禁食24小时,给生理盐水口腔护理及面罩给氧。
2.给Vitk,5mg,每天一次,共两次。
输新鲜血浆2次。
氨苄青霉素、地塞米松、多巴胺等静脉输注。
3.苯巴比妥钠,20mg/kg负荷剂量,控制惊厥后改为5mg/kg,1次/日,频抽时加用安定,抽搐停止后停用。
4.因颅高压及频抽,速尿1mg/kg,每6~8小时一次,住院三天,插鼻饲管发现咽反射增强,有吸吮和吞咽动作,喂水少许,10天出院,出院时皮肤轻度黄染,头颅血肿依然存在,但底界部已有硬的边缘。
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24例分析
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24例分析目的: 分析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新余市新钢中心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24例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病例资料。
结果:治愈11例,好转7例,转院3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2例。
结论: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以足月正常体重儿为主,其严重程度取决于缺氧缺血的持续时间和程度,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是临床表现,及早治疗和采用综合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标签: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schemic,encephalop thy,HIE),是围生期常见而又严重的疾病之一,而中重度HIE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是围生期足月儿脑损伤死亡和伤残的最常见原因[1]。
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对新余市新钢中心医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24例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4例,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30 min~6 h,足月儿17例,过期妊娠儿2例,早产儿5例,为32~36周出生。
出生体重4 000 g 1例。
根据HIE诊断和分度标准[2],中度15例,重度9例。
1.2临床表现嗜睡15例,面色苍白14例,抽搐19例,频繁发作呼吸暂停7例,昏迷9例,前额饱满13例,肌张力增强3例,肌张力减弱11例。
1.3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均在出生后72 h后行CT检查,低密度改变23例,合并颅内出血10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脑室内出血2例,脑实质出血1例。
1.4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给予吸浓度为40%的混合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微循环,镇静止痉,控制脑水肿,改善和促进组织代谢等治疗。
其中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于出生后6 h之内开始,持续72 h;出生72 h后加用脑蛋白水解物静滴,5 ml/d,治疗14 d;对抽搐频繁者予以苯巴比妥治疗,饱和量20 mg/(kg·次),12个小时后用维持量 5 mg/kg;对频繁发作呼吸暂停者予以纳洛酮0.4 mg/次,4 h内滴注完,必要时可重复用药。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疾病特点,以提高临床该种疾病的认识。
方法选取我院在近期收治的77例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分析其临床资料,以总结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因素。
结果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兴奋、昏迷、抽搐等症状;导致新生儿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主要因素包括窒息、宫内窘迫、妊高症、羊水粪染等。
结论导致新生儿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因素众多,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时处理产前与产时的孕妇合并症,对于降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表现发病因素临床上将新生儿因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部组织病变称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本病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且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的疾病[1],其发生主要是受到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因素影响。
为提高临床对该种疾病的认识,做好早发现、早治疗,本文特选取了我院近期内收治的77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间收治的符合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标准的7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为此次分析对象。
入选患儿中男性患儿41例、女性患儿36例;入选患儿的胎龄:其中17例患儿胎龄不足37周、其中57例患儿胎龄在37周至41周之间、3例患儿胎龄超过42周。
1.2分析方法:对本组77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主要的观察指标包括: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高危因素,其中高危因素主要包括患儿本身的因素以及母体因素两方面。
总结处患儿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后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及导致新生儿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3治疗方法:全部患儿均先给予其实施吸氧治疗、对存在缺氧的患儿可给予其实施地塞米松药物以改善患儿的缺氧症状。
对存在惊厥的患儿,可给予其实施鲁米那钠等药物实施镇静治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6例分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6例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窒息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小儿神经系统伤残的常见原因之一。
发病率达3%~10%不等(因地区不同而异),由此所致的智力、行为障碍发生率为1.3%~15.3%[1]。
因此,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为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现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6例,对其临床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住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46例。
本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与分度均按照1996年杭州会议修改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进行。
其中男29例、女17例,足月儿35例、过期产7例、早产儿4例。
出生30 min至3 d34例,4~6 d 12例。
全部患儿均有宫内窘迫和(或)分娩时窒息史,出生后Apgar评分:重度窒息16例,中度窒息20例,轻度窒息10例。
原因分别为:脐带绕颈胎头吸引助产29例,剖宫产4例,胎盘老化羊水混浊7例,急产、滞产、臀位产3例,母亲妊娠高血压疾病3例。
1.2 临床表现兴奋激惹32例,肌张力高31例,反应差32例,阵发性发绀20例,苍白5例,拥抱反射或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28例,前自饱满7例,眼凝视或眼震5例,昏迷2例。
并发症有吸入性肺炎17例,颅内出血11例和硬肿症2例。
1.3 治疗方法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即纠正缺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纠酸。
心音低钝、心率<120次/分,或皮肤苍白、肢端发凉者用多巴胺静脉滴注,剂量为2.5~5.0 μg/(kg•min),重者合用多巴酚丁胺。
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生后3 d 内监测血糖,葡萄糖滴入速度以6~8 mg/(kg•min)为宜。
控制惊厥:给予负荷量苯巴比妥20 mg/kg,肌肉注射,12 h后给维持量5 mg/(kg•d),肌肉注射,3~7 d后停药。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64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64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方法对本院164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及跟踪随访。
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及婴幼儿神经系统伤残的主要原因。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预防和减少新生儿死亡及婴幼儿脑损伤后遗症发生的重要措施。
标签: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干预164例患儿中有26例女婴及5例男婴在确诊治疗3天后因家属要求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对留院继续治疗的138例,我们采取HIE的三项对症,三项支持疗法[2],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对伴有心肌、肝脏损伤的情况,进行营养心肌、保肝等综合治疗,平均住院时间7-14天,治疗结果:临床治愈126例,死亡4例,8例因家属要求在病情稳定后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3、随访结果我们对临床痊愈的126例及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的8例,在出院时建立了随访卡,分别在患儿6个月、1岁、3岁时进行回访。
随访结果:134例在身体、行为、智能发育和同龄儿相比无差异。
3例有不同程度的脑瘫,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智能上及癫痫后遗症,6例伴有轻度注意力不集中及学习困难。
伴有脑损伤后遗症的14例中重度8例,中度6例。
4、讨论对本组164例HIE患儿临床分析中发现,母孕期患有妊高症、自然分娩中胎儿伴有脐带绕颈、羊水污染及有助产史的新生儿,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机率比较高。
另外在私人诊所接生的新生儿发病率高于在正规医院出生的新生儿。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及后期的脑功能康复训练,是减少脑损伤后遗症发生的关键所在。
对于儿科医生,在接诊新生儿病患的过程中,必须要耐心细致的询问患儿的出生情况,如孕母的健康状况、是否顺产、有无脐带绕颈、羊水混浊及出生后抢救经历等,同时做详细的体格检查,提高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警惕和认识,发现可疑病例一定要及时进行干预治疗,以减少新生儿死亡及脑损伤后遗症的发生。
总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量的研究证实,大多数神经元不是死于缺氧缺血当时,而是死于缺氧缺血发生后的几小时甚至几天,这种迟发型的细胞死亡时可以通过早期干预及治疗而预防或减轻的[1].。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后遗症影响因素分析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后遗症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后遗症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50例,对于所有患儿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后遗症原因种类进行分析,同时找出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本次研究中抽搐患儿22例、嗜睡患儿10例、癫痫患儿10例、脑性瘫痪患儿7例、昏迷患儿5例,同时死亡患儿3例,死亡率为6%发病原因为宫内窘迫、重度窒息、脐带绕颈以及血生化异常。
结论对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而言,在临床上出现宫内窘迫是一种最为主要的发生后遗症的原因,通过在临床上对于患儿实施脑活素的治疗并对于患儿进行高压氧治疗能够显著的改善患儿预后。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后遗症;影响因素分析对于缺氧缺血性脑病而言,是一种围生期的新生儿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缺氧或是窒息等相关的原因造成的患儿出现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1]。
为了较好的对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实施治疗,我院分析了对于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遗症的相关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4.3月-2015.3月间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患儿的数量为50例。
其中男性患儿的数量为27例,女性患儿的数量为23例。
患儿的年龄为1d-14d,中位年龄为7d。
所有的患儿在临床上均需要使用在1996年的杭州会议中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
同时所有的患儿均出现了反应迟钝、咀嚼哺乳、抽搐以及惊厥等相关症状。
1.2 治疗方法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儿在临床上均需要使用镇静以及降脑压等相关的辅助治疗,同时在临床上也需要对于患儿实施吸入高压氧的相关治疗。
若患儿的症状较为严重,在临床上也需要避免患儿受到强光、强声以及疼痛的刺激。
若患儿的症状并不严重,可以对于患儿实施颜色以及声音等正性刺激,并需要对于患儿实施高压氧的相关治疗,但需要在治疗过程中着重关注患儿的实际情况,避免出现氧中毒的情况。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5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5例临床分析本文对3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发现,本症具有围产期缺氧史,表现为异常神经症状,常伴有惊厥。
经综合治疗,存活33例,死亡2例,病死率5.71%,存活病例中继发性癫病4例,脑性瘫痪2例,致残率17.14% ,提示重度HIE预后不佳,强调预防的重要性,主张产科与儿科合作积极预防,及时有效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大意义。
【关健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新生儿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可引起围产期新生儿死亡,而且是新生儿期以后造成伤残儿童主要原因之一。
现将1995年至1998年6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35例HIE总结分折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0例,女15例,早产儿l7例,足月儿25例,过产期儿3例。
体重4000 g3例。
均有宫内缺氧或产时室息史,其中胎盘早剥1例,胎盘前置2例,胎盘功能不全2例,妊高症3例,脐带脱垂2例,脐带绕颈1例,脐带担转4例;产程延长l2例,产时吸入羊水6例,产伤2例。
入院重日龄均150 g/L20例,WBC15~20×109/L20例,>20×109/Ll0例;PLT正常35例;35例BT、CT均正常。
血生化检査:血钾偏低2例(3.2 mmol/L、3.3 mmol/L),血钠偏低5例(<130 mmo1/L),血氯偏低5例(<98 mmol/L),血钙< 2.00 mmol/L5例,血镁<0.75 mmol/L2例,CO2-CP<l8 mmo1/L25例,35例血磷、尿素氮、肌酐、血糖均正常。
1.4 治疗①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②限制液量,最初3天液体擬人量限制在60~80 ml/kg.d,用10%葡萄溶液静滴,葡萄糖擬入量10~12 g/kg.d。
③降颅压,甘露醇0.25~0.5 g/kg/次,每6~8小时l次,2至5天停用。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死亡)主诉:生后苍白窒息20分钟。
现病史:患儿系孕40周,第一胎第一产,因难产在外院妇产科剖宫产出生,出生时体重3.2KG,患儿出生后窒息20分钟,给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人工呼吸、拍打足底、持续吸氧等抢救20分钟后出现哭声。
1分钟阿氏评分2分,羊水、脐带及胎盘情况无特殊,母孕期否认传染病、遗传病史。
产前检查不详。
为进一步诊治故来我院,门诊遂以“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收入科。
患儿自出生以来精神、反应差,未吃奶,大小便未排。
家族史:父母均体健,非近亲结婚。
家族中无遗传病史记载。
体格检查:体温36,呼吸46,心率146,体重3.2。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
精神、反应差,呻吟呼吸,哭声微弱。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头发分布均匀,前囟平,约2.0*2.0CM,张力不高。
头顶部有一约8*6CM血肿。
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直径约2.0毫米,对光反射稍迟钝。
耳廓发育正常,外耳道无分泌物。
鼻外形正常,通气顺畅,无分泌物。
颜面青紫,口周发绀,颈软,气管居中。
胸廓无畸形,双侧呼吸运动对称,两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
心前区无隆起,心界不大,心音欠有力,心率146次,律齐,心脏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脐带已结扎,未见渗血及分泌物。
腹软,肝脾未触及肿大,无包块,肠鸣音存在。
肛门及外生殖器未见异常。
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不受限。
睾丸已降入阴囊,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觅食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未引出,病理反射未引出。
检查:血糖3.4mmol/L,血氧饱和度84%。
诊断: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高危新生儿杨首次病程记录2011-02-0518:30患儿刘宝宝,男,3小时。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新生儿。
因“生后苍白窒息20分钟”入院。
病例特点:根据病史特点:1、患儿刘宝宝,男,3小时,生后苍白窒息20分钟。
患儿系孕40周,第一胎第一产,因难产在外院剖宫产出生,出生时体重3.2,患儿出生后窒息20分钟,给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人工呼吸、拍打足底、持续吸氧等抢救20分钟后出现哭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2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2例临床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产期缺氧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包括特征性的神经及病理生理改变,并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部分病例可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为围产期最常见的颅内病变,容易导致新生儿死亡或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
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新生儿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32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32例。
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2004年11月长沙会议修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 [2]。
其中:男20例,女12例;胎龄<37周10例,胎龄≥37周22例;出生体重<2500g6例,出生体重≥2500g 26例; 1min Apgar评分≤3分11例;4~7分21例。
分娩方式:自然分娩18例,剖宫产13例,在家自己接生1例;病因主要为围产期窒息,高危因素:胎粪污染羊水13例,头盘不称10例,脐带绕颈7例,胎盘异常5例,臀位5例,第二产程延长3例,母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例。
多数患儿存在两项或两项以上高危因素。
1.2 临床表现症状一般于12~24h出现,少数在数小时内出现,其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表现为肌张力改变30例,肤色苍白或紫绀26例,原始反射异常22例,兴奋激惹18例,惊厥16例,前囟饱满13例,反应差10例,意识障碍8例,抽搐5例。
临床分度:轻度6例,中度16例,重度10例。
头颅CT检查8例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等颅内出血。
1.3 治疗方法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各器官正常功能,强调采取综合治疗,按照HIE治疗方案[3]进行。
HIE的治疗重点为疾病极期综合治疗即三项支持,三项对症处理;阶段性治疗包括维持内环境稳定,早期使用脑细胞代谢激活剂和改善脑血流药物,促使神经细胞恢复正常能量代谢,受损神经细胞修复和再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月收治17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密切监护,纠正电解质紊乱,恢复脑血流灌注,控制脑水肿,抗惊厥,维持正常脑代谢等治疗。
结果:治愈112例,好转44例,放弃治疗8例,死亡8例。
结论:围产期脑损伤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做好围产期保健,重视HIE 的防治,对改善预后,减少后遗症,降低HIE的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资料与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月收治HIE患儿172例,男128例,女44例;出生时体重2100~4000g,其中2500~3500g120例,>3500g20例。
产时窒息136例(79.1%),其中轻度窒息108例,重度窒息28例。
有宫内窘迫史104例(60.5%),其中胎类性羊水32例,脐带绕颈32例,胎位不正28例,胎膜早破12例。
分娩方式:自然产80例,剖宫产76例,胎头吸引助产16例。
临床表现:根据金氏等制定的诊断标准[1]及临床分度,本组轻度48例,中度104例,重度20例,均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症状。
轻度发病高峰在24小时内,中度发病高峰在48~72小时,重度在出生后12小时出现频繁惊厥及脑干症状。
意识反应差140例,昏迷32例,其中抽搐28例;肌张力正常90例,肌张力减弱60例,肌张力消失22例。
并发症:头皮血肿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脑水肿40例,脑室出血8例。
脑实质内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6例,酸中毒46例,吸入性肺炎68例,高胆红素血症46例。
低钠血症36例,低氯血症28例,低钙血症20例,高血糖20例,中枢性呼吸衰竭10例,硬肿病10例,肺出血10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2例,阻塞性肺不张4例,锁骨骨折2例,溶血2例,部分病例同时存在两种或以上的并发症。
辅助检查:血生化检查172例,其中血钾均正常,血钠135mmol/L 36例(20.9%),血氯<96mmol/L 28例(16.3%);血钙<2.2mmol/L 20例(11.6%)。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核黄疸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核黄疸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讨论日期:2012-07-24主持人:护士长A参加人员:主管护师护师护士病例简介:床号:7床姓名:XX之子年龄:4天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核黄疸病例特点:1、患儿22号晚始出现不吃少哭身体凉,无口吐泡沫、无气促呼吸困难,入院后多次出现角弓反张、频繁恶心无呕吐。
2、男性,孕39周余,孕母有孕高症病史,子痫前期重度,行剖宫产术产出,生后Apgar评分10分、体重3200g,生后2天出现黄疸。
3、体检:T35.1℃ P120次/分呼吸30次/分头面部黄染,前囟饱满,口周青紫肢端紫绀,生理反射减弱。
4、辅助检查:血常规WBC6.98 N78.2 L15.8末梢血糖30.3mg/dl血型:RH+ O型血总胆红素613umol/L颅脑CT示大片低密度区入院后治疗:保暖、吸氧、止惊、补充能量、抗感染、降低颅内压。
讨论记录:护士B: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由于各种围产期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严重者出生后12 h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或在新生儿早期死亡,或产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如智力低下、癫痫、脑性瘫痪、痉挛和共济失调等胆红素脑病是指血清胆红素>342umol/L,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组织的病理性损害,又称核黄疸。
患儿出现精神反应差,食欲减退、尖叫凝视、角弓反张等。
A:请评估一下患儿的主要护理问题:护士C:1有窒息的危险:与惊厥,恶心呕吐有关;2体温改变的危险:与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不成熟有关;4意识形态改变:与脑缺血缺氧、低血糖、核黄疸有关;5潜在的并发症:脑水肿脑瘫A:针对目前的护理问题应采取那些相关护理干预护士D:1、加强呼吸道管理: 首先根据窒息情况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清理时动作轻柔,如出现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立即拍打足底托背刺激呼吸,及时报告医生。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35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35例临床分析近几年来,国内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它是新生儿期发病率较高又可导致死亡或残疾的重要疾病,HIE引起的脑瘫,智力低下,癫痫等后遗症已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
我院于2003年5月~2004年5月共收治新生儿HIE 35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30例,女5例,其中过期产儿3例,早产儿2例。
发病年龄,出生24~36小时内28例,48小时内6例,72小时内1例。
35例均有窒息史,其中轻度23例,中度8例,重度4例。
1.2 临床表现:面部青紫27例(77%),面色苍白8例(23%),哭声单调9例(26%),哭声低弱23例(60%),不哭3例(9%),惊厥5例(14%),前卤饱满6例(17%),激惹2例(6%),肌张力低下12例(34%),肌张力增高1例(3%),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2例(6%)。
1.3 脑CT扫描:脑CT扫描是HIE诊断分型及预后诊断中不可缺少的可靠指标,本文35例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HIE的CT分度标准:轻度20例,中度12例,重度3例。
1.4 治疗与转归:常规给于吸氧,纠正酸中毒、纠正低血压、低血糖,速尿、甘露醇、地塞米松以减轻脑水肿,鲁米那止痉及抗自由基治疗,脑活素应用5~7天以促进脑细胞恢复,出血明显者输新鲜血液及使用止血类药物。
根据病情及电解质变化给于调整,适当补充热量、电解质、血浆、白蛋白等,经7~14天治疗痊愈29例(83%),好转4例(11%),死亡2例(6%)。
2 结果本组35例,HIE属于轻度20例均痊愈。
中度12例痊愈9例,好转3例。
重度好转1例,死亡2例。
临床近期追踪(8个月以上)随访33例,严重后遗症1例。
远期预后待进一步长期随访。
3 讨论HIE是新生儿窒息的严重并发症,重者可迅速死亡,重症存活者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如:智力低下、脑性瘫痪、癫痫等。
故应加强围产期的保健。
预防和治疗HIE的关键在于减少或避免窒息的发生,尽量缩短缺氧时间。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医疗事故发生原因的个案分析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医疗事故发生原因的个案分析作者:张晓艳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25期【摘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此病的近期不良预后是早期新生儿死亡,远期不良预后多为脑神经损害引起的运动和智力障碍、癫痫等后遗症。
在存活病例中缺氧缺血时间越长、脑病症状持续时间越长者,越易发生后遗症,且后遗症越重。
因此,加强产前、产时、产后管理,可防止围生期窒息。
通过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医疗事故发生原因的个案分析,能为增强医护人员,尤其产科医师医疗安全意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避免或减少此类医疗事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医疗事故;个案分析1 医疗事故定义及构成要件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构成要件主要包括:1、主体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2、医疗行为具有违法性3、医疗行为存在过失且造成患者人身损害4、过失行为与人身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 个案分析案例1,患者女,31岁,因孕足月、阵发性腹痛2 h入院。
产科情况:骨盆外测量各径线均在正常范围,宫高33 cm,腹围110 cm,胎方位LOA,胎心音156次/min,预测胎儿体质量3 830 g,肛诊:宫口开大5.0 cm,未破膜,S=-4。
入院诊断:1胎 0产孕纵产式左枕前位临产,给予试产。
入院后5 h科主任查房,胎心音161次/min,肛诊:宫口开大8.0 cm,S=0,已破膜,胎方位为左枕横位。
给予5%葡萄糖500 ml加缩宫素2.5 U缓慢静脉滴注。
于9时宫口开全,9时50分胎心音突然缓慢,86次/min,因胎儿宫内窘迫及持续性枕横位,决定行会阴侧切术及胎头吸引术,在会阴侧切、胎头吸引术助产下顺利娩出男婴1名,脐带饶颈1周,1 min评4分。
新生儿缺氧脑瘫医疗事故案例
新生儿缺氧脑瘫医疗事故案例近年来,新生儿缺氧脑瘫医疗事故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种医疗事故的发生,对新生儿的身体和智力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负担。
本文将以一起新生儿缺氧脑瘫医疗事故案例为例,探讨其原因和防范措施。
一、案例描述某市某医院于2018年2月份接收了一名新生儿,出生时体重为3.5公斤,胎龄为38周。
因产程难产,需要进行剖宫产手术。
手术过程中,新生儿出现了窒息,呼吸困难,心跳骤停等症状,经过急救后,幸存了下来。
但是,经过检查发现,新生儿出现了缺氧性脑瘫,导致智力和运动功能障碍。
家属随即对医院提起了诉讼,要求赔偿医疗费用和精神损失费用。
二、案件分析1.医疗标准不符合规定新生儿缺氧脑瘫医疗事故的发生,与医疗标准不符合规定有关。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解决新生儿窒息的问题,导致了新生儿缺氧性脑瘫的发生。
这反映出医院在新生儿窒息急救方面的医疗技术和应急处置能力存在缺陷。
2.医疗过程中存在管理漏洞医院在新生儿缺氧脑瘫医疗事故中存在管理漏洞。
在手术前,医院未能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未能发现新生儿存在窒息的风险。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和护士未能及时发现新生儿出现窒息的症状,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导致了新生儿缺氧性脑瘫的发生。
三、防范措施新生儿缺氧脑瘫医疗事故的发生,对医院和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避免新生儿缺氧脑瘫医疗事故的发生,需要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加强新生儿窒息急救和抢救技术的培训和训练,提高医生和护士的应急处置能力。
2.完善医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医疗档案和评估机制,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3.加强医疗设备的更新和维护,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使用。
4.建立健全的医疗事故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医疗事故,减少医疗事故对患者和家属的损失。
四、结论新生儿缺氧脑瘫医疗事故的发生,对患者和家属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负担,对医院和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围生期窒息(主要是产前和产时)导致的脑缺氧和(或)缺血后的严重并发症。
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脑水肿、出血、细胞凋亡与坏死。
病情轻重不一。
重症患儿多遗有神经后遗症如脑瘫、癫痫、智力低下等。
现将本院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3年5月-2009年3月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25例。
1.2 临床表现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可分为三度:出生后12~24小时内常有以下表现:(1)轻度:表现过度兴奋、拥抱反射稍活跃,肌张力正常。
吸吮反射和前囟张力正常。
持续24小时左右,3天内多好转,预后良好。
(2)中度:嗜睡或迟钝,肌张力、吸吮反射、拥抱反射减弱,常伴惊厥,前囟门张力正常或稍饱满,可有轻度中枢性呼吸衰竭。
多在一周内好转,反之预后严重。
(3)重度:昏迷,肌张力松软,吸吮反射、拥抱反射消失,频发惊厥,有瞳孔改变,前囟门紧张,伴有中枢性呼吸衰竭。
病死率高,存活者多有后遗症。
1.3 诊断要点1.3.1 有围生期缺氧病史,如母亲有高血压、妊高征、胎儿宫内胎动增强、胎心增快或减慢、羊水被污染。
出生后有窒息。
1.3.2 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1.3.3 颅脑超声检查应动态观察。
中、重度者脑室变窄或消失,脑室周围尤以侧脑室外角后方有高回声区(系白质软化、水肿所致)。
1.3.4 CT检查根据脑白质低密度范围可分为:(1)轻度:散在、局灶低密度影分布2个脑叶。
(2)中度:低密度影超过2个脑叶,白质、灰质对比模糊。
(3)重度:大脑半球呈弥漫性低密度影,灰白质界限消失,侧脑室变窄。
可伴颅内出血。
1.3.5 磁共振成像(MRI) 能检出缺氧缺血性脑损害、脑实质局限性出血、多发性囊性脑软化、基底节出血、脑室周围软化,而且发现髓鞘形成是否延迟或异常,能判断其神经发育情况。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引起脑性瘫痪2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引起脑性瘫痪2例临床分析新生儿缺握拳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病监护技术的发展,围产期病死率已明显降低,但HIE发病率仍较高。
2009~2010年收治HIE患者26例,其中2例发生脑性瘫痪(CP),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据HIE的临床诊断和分析标准,确诊HIE患者26例,其中轻度8例,中度11例,重度7例。
其中足月儿2例,过期产儿2例,早产儿4例。
治愈22例,死亡1例,发生脑瘫2例,后遗症1例。
2例脑瘫中,中度1例,重度1例。
胎龄39周1例,37周1例,体重2000g 1例,2500g 1例。
窒息程度、Apgar评分1分钟及5分钟评分2例均<3分,分娩方式,胎头吸引1例,剖宫产1例。
颅脑CT:2例均有异常,主要是半球脑萎缩,低密度区。
瘫痪类型:痉摩性瘫痪1例,双瘫1例。
结果全部住院治疗,吸氧,降颅压,惊厥者镇静止惊,营养脑细胞,高压氧治疗。
住院时间10~20天,2例脑瘫出院时正常,出院后1例6个月、1例7个月出现脑性瘫痪,给予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已酰谷酰胺,神经节甘酯等)康复锻炼。
1例双瘫无明显改善,1例痉摩性瘫痪握物有力,但下时痉摩性瘫痪无改善。
讨论CP是生前至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或姿势异常,其原因之一是HIE,随着新生儿抢救窒息成功率的提高和重视监护病房建立,挽救了产前有脑缺陷或产后窒息的婴儿致患儿的数量相对增高,本篇报告的HIE 26例发生,CP 2例。
CP与HIE的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轻度HIE无CP;中度HIE发生CP 1例,重度1例。
脑瘫类型、痉摩型、双瘫型、表现为中枢性瘫痪,这是由于新生儿时期的基底节对缺氧较椎体束耐受性小所致。
CP的发生与窒息程度,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2例1分钟,尤其是5分钟Apgar 评分<3分。
CP是很难完全治疗的疾病,虽然患儿最初的病损可在某些范围内得以恢复,但残留的病变将终生保留,造成残疾,给家庭造成经济上的负担,故预防CP的發生极为重要。
新生儿窒息致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析参考模板
新生儿窒息致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临床总结分析。
结果重度窒息组患儿发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高于轻度窒息组(χ2=4.36,P<0.05)。
结论窒息越严重,脑损伤的发生率越高。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窒息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新生儿时期危害最大的常见病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比较高,常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其后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而早期诊断并及时施以相应的治疗措施,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致残率极为重要。
本文收集42例新生儿窒息的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7年11月因新生儿窒息收住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患儿共42例,其中轻度窒息25例,重度窒息17例。
临床诊断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共24例,其中轻度HIE13例,中度HIE 9例,重度HIE 2例。
诊断标准按1996年10月杭州会议的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标准[1]。
其中男22例,女20例;早产儿3例,足月儿37例,过期产儿2例;出生体重<2 500 g 5例,>2 500g 37例;自然分娩15例,剖宫产22例,产钳产3例,臀位产2例。
1.2 临床表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损伤表现,主要表现为兴奋激惹抑制、惊厥、昏迷、嗜睡、肌张力改变及原始反射异常[2]。
本组患儿中青紫37例,苍白5例,兴奋激惹30例,嗜睡12例,哭声弱37例,肌张力增强10例,肌张力减弱22例,拥抱反射减弱28例,惊厥5例,前囟饱满8例,吸吮反射减弱25例。
1.3 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新生儿HIE的发生与窒息的轻、重程度的关系,见表1。
由表1中可以看出重度窒息患儿的HIE发生数与轻度窒息患儿的HIE发生数比较有显著差异性,窒息程度越重,HIE发生率越高。
表1 新生儿HIE 与窒息的轻重程度的关系注:χ2=4.36,P<0.05 3 讨论3.1 加强围产期保健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可产生永久性功能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医疗事故发生原因的个案分析
【摘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此病的近期不良预后是早期新生儿死亡,远期不良预后多为脑神经损害引起的运动和智力障碍、癫痫等后遗症。
在存活病例中缺氧缺血时间越长、脑病症状持续时间越长者,越易发生后遗症,且后遗症越重。
因此,加强产前、产时、产后管理,可防止围生期窒息。
通过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医疗事故发生原因的个案分析,能为增强医护人员,尤其产科医师医疗安全意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避免或减少此类医疗事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医疗事故;个案分析
1 医疗事故定义及构成要件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构成要件主要包括:1、主体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2、医疗行为具有违法性3、医疗行为存在过失且造成患者人身损害4、过失行为与人身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 个案分析
案例1,患者女,31岁,因孕足月、阵发性腹痛2 h入院。
产科情况:骨盆外测量各径线均在正常范围,宫高33 cm,腹围110 cm,胎方位LOA,胎心音156次/min,预测胎儿体质量3 830 g,肛诊:宫口开大5.0 cm,未破膜,S=-4。
入院诊断:1胎0产孕40+3/7纵产式左枕前位临产,给予试产。
入院后5 h科主任查房,胎心音161次/min,肛诊:宫口开大8.0 cm,S=0,已破膜,胎
方位为左枕横位。
给予5%葡萄糖500 ml加缩宫素2.5 U缓慢静脉滴注。
于9时宫口开全,9时50分胎心音突然缓慢,86次/min,因胎儿宫内窘迫及持续性枕横位,决定行会阴侧切术及胎头吸引术,在会阴侧切、胎头吸引术助产下顺利娩出男婴1名,脐带饶颈1周,1 min评4分。
立即清吸呼吸道,正压给氧同时请儿科医师到场协助抢救,5 min后评6分,后转入儿科抢救治疗。
新生儿头CT 检查提示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诊断:新生儿重度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右顶枕头皮下血肿、呼吸衰竭。
患方认为:院方没有足够重视高龄初产和胎心异常两个异常情况,对出现胎儿宫内窘迫未能采取积极有治疗措施,对家属提示胎儿存在脐带绕颈没有给予重视,对巨大儿产前预测不准,产程监护不到位,观察产程不细,分娩方式选择不当。
经鉴定, 构成二级乙等医疗事故,医方承担主要责任。
3 导致医疗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为
院方对孕妇住院时经胎心监测已存在胎儿宫内窘迫没有重视,未给予处理,对于家属提示有脐带绕颈未予重视。
胎儿相对较大,宫口开大5.0 cm 而胎头S=-4 cm,错误采取继续试产方式,未及时行剖宫产,最后导致新生儿重度窒息、脑瘫。
院方的医疗过失行为与婴儿脑瘫有因果关系。
案例2,患者女,27岁,因“孕39+4/7周,阴道流液1 h”入院。
有不
规律宫缩。
查体:T36.5℃,P80次/min,BP100/70 mm Hg,一般状态尚可,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膨隆,呈单胎足月腹形。
产科情况:宫高33 cm,腹围107 cm,预测胎儿体质量4 031 g,胎位ROA,胎心148次/min,骨盆外测量:骼棘间径25 cm,骼嵴间径29 cm,骶耻外径24 cm,肛诊:宫颈容受100%,开大3.0 cm,胎膜已破,可见羊水流出,色清,S=-2。
B超提示:末期妊娠、头位。
临床诊断:孕1产0孕394/7周ROA待产、胎膜早破。
治疗原则:臀高位,注意胎心,计划分娩。
入院后2 h产妇有规律性宫缩,胎心良好,给予地西泮10 mg缓慢静推促进宫颈扩张。
规律宫缩9 h后,胎心140次/min,宫口开大9.0 cm,宫颈前唇水肿,羊水清,静脉滴注地西泮10 mg消除宫颈水肿。
又过1 h 30分宫口开全,入产室后出现子宫收缩乏力,立即静脉滴注5%葡萄糖500 ml+催产素5.0 U,行会阴侧切术,自然分娩一女性活婴,新生儿皮肤躯干红,四肢青紫,2 min Apgar 评分10分,新生儿哭声较弱,故给予吸氧,吸氧约30 min后,哭声响亮,故停止吸氧。
新生儿生后第4天因反应差,拒乳4 d转入本院儿科治疗,此时,患儿四肢肌张力减低,拥抱反射、吸吮反射及觅食反射均消失。
头部CT示:双侧额、颞、枕、前后分水岭区见有大片状低密度灶,边缘尚清,邻近脑沟消失。
临床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经营养脑细胞、预防感染、支持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家长要求转院治疗。
患方认为:患儿颅内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是院方在产妇分娩过程中未采取正确、有利的分娩方式造成的,是医院的责任,属于医疗事故。
医院对新生儿产后评分判断错误,造成对孩子监护不利,忽略对新生儿及时、有效的治疗,未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采取措施、监管不当,延误病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新生儿病情加重。
经鉴定,构成四级医疗事故,院方负主要责任。
4 导致医疗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为
产前诊断正确,分娩方式选择正确,各产程处置得当。
新生儿轻度窒息原因为产程中存在隐匿性胎儿宫内乏氧。
院方由于对新生儿病情变化观察不仔细,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未及时做出诊断及治疗,导致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
医疗过失行为与患儿的病情有因果关系。
纵观上述病例,病例一是因为分娩过程中,由于产科师极其不负责任,处理不当,致使胎儿宫内窘迫未得到及时纠正,导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
病例二,虽然分娩过程顺利,院方不存在过错,但是,由于产科医师对新生儿轻度窒息重视不够,对新生儿病情变化观察不仔细,没能将患儿及时转入儿科治疗,使其病情加重,延误治疗,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
因此,加强产前、产时、产后管理,对避免或减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