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第1节 测井层序地层分析(B-简)

合集下载

测井资料层序地层分析技术

测井资料层序地层分析技术

测井资料层序地层分析技术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是从地震资料开始的。

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响应称为地震层序,它是通过沉积地层在地震资料上形成的各种响应模式来研究地层的。

当地震波投射到两个速度和密度不同的地层间的界面时,就会产生波阻抗差,从而发生反射。

因此地震反射界面基本上是追随地层沉积表面的年代地层界面,而不是岩性地层界面。

地震反射层具有反映地层表面或不整合的时间意义,地震层序分析有利于区域对比,有利于对层序边界的追踪、闭合,有助于掌握全盆地三维空间的层序发育状况,而根据地震资料分析层序地层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地震资料也有不足之处其分辨率小于钻井资料的分辨率。

随着层序地层学的不断发展,层序的划分越来越细,仅用地震资料难以识别级次较低(4级或S级)的层序。

因此,要提高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精度,人们自然想到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

沉积层序在测井资料上的响应称为测井层序,其识别主要通过地层在测井曲线上出现的各种响应模式、准层序纵向叠置样式等分析来进行。

1、测井层序研究方法利用测井资料作层序地层分析时主要利用自然电位(SP)、自然伽马(GR)和视电阻率(RES),在资料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应用一些别的资料,如声波测井(AC)、井径测井(CAL)等,同时还要参考录井资料、岩心资料等。

在运用测井曲线研究层序地层时,应尽力做到生物地层学、测井地层学和地震地层学三者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便于彼此补充、相互检验,以获得最佳解释效果。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1)在熟悉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诸岩心井进行系统而仔细的岩相或层序观察,并与测井曲线相对照、对比、修正,划出典型的骨架相曲线类型。

(2)最大海泛面或密集段(时间线)的确定,由于密集段剖面极薄,通常几厘米至数十厘米厚,故在野外易于忽略,在地震剖面上难以识别,然而由于其典型的测井响应特征,在测井曲线上易于识别,故更确切的识判密集段的方法是测井方法,即通过钻井岩心化石丰富或分异度的分析和测井曲线特殊信息的解释,提出具年代意义的界面,并把相应的古水深及生物事件与测井曲线进行对比,并标定在测井曲线上,作为划分对比层序的重要的时间界面。

测井综合解释及数据处理ppt课件

测井综合解释及数据处理ppt课件

而且其读数
很稳定,SP
曲线平直,
常称之为泥
岩基线,曲
线向左偏移
表明是渗透
性地层。
最新课件
11
SP 2.地质应用
(1)识别储层 在碎屑岩剖面中,储层SP显示负异常。
(2)分层并确定地层厚度 SP曲线的拐点相当于渗透层与非渗透
层的界面,利用半幅点法划分地层界面、确 定地层厚度。
最新课件
12
(3)进行地层对比和沉积环境分析 在相当大的区域内,某些特殊地层的
时测量地层的体积密度和
岩石光电吸收截面指数
(Pe),Pe参数用于指示
岩石中矿物的含量。
岩性密度测井的应用
包括区分岩性、确定粘土
含量、计算地层的孔隙度、
确定含气层和识别裂缝。
最新课件
23
四、中子测井(NEUTRON LOG)
1.探测对象
中子测井是测量井中的热中子分布。输出视孔隙度
φN。 常见的中子测井仅有两种:
式中:PSP——解释层的SP幅度(mv) SSP——纯水层的静自然电位(mv)
最新课件
14
油 层
(5)判断油水
层的依据之一
岩性一致的
储层由于所含流
体的性质不同,
SP反应不同。
油 层 的 SP 幅 度
<水层的SP幅度


最新课件
15
(6)确定地层水电阻率Rw 利用SP幅度及温度 、泥浆滤液电阻率
Rmfe,估算地层等效电阻率Rwe。
Sh1——GR相对值,也称泥质含量指数。
S1h GR GR min GR maxGR min
其中,GR、GRmax、GRmin分别表示目的层、纯泥岩层

测井资料识别层序的方法及问题讨论

测井资料识别层序的方法及问题讨论

测井资料识别层序的方法及问题讨论张占松【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00(027)005【摘要】测井资料层序识别是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之一.在测井曲线上,准层序、体系域和层序具有不同的响应特征.准层序界面表现为测井值、岩层厚度或岩性发生了突变.体系域的识别取决于准层序的叠加样式,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上,盆底扇以光滑柱形显示,上下界面处测井曲线发生突变;斜坡扇以齿状卵形显示,前积复合体以齿状漏斗形显示,水进体系域以齿状钟形为特征,高水位体系域以柱形-漏斗形为特征.在地层倾角矢量图上,低水位体系域以乱模式显示,水进体系域以红模式显示,高水位体系域以绿-蓝模式显示.密集段以高自然伽马、低电阻率、高U、Th、K记数率和小倾角绿模式为特征.层序界面在地层倾角矢量图上表现为能够确定为不连续面的乱或断模式,以及低的U、Th、K记数率.针对在测井曲线上层序识别的多解性、层序级别划分的不一致性以及离开井眼范围的推测性,提出多种资料的有效结合,特别是同地震资料及高分辨率古生物资料的结合,是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的有效方法.以东海某箕状凹陷的一口井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图2参4(张占松摘)【总页数】3页(P119-121)【作者】张占松【作者单位】江汉石油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相关文献】1.测井资料识别层序的方法及问题讨论 [J], 郭小燕;王成;于雷2.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 [J], 杨健3.应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方法 [J], 于均民;李红哲;刘震华;魏东涛;陈涛4.应用测井资料识别准层序组界面的方法 [J], 赵瑛;王赛5.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单元技术与方法进展及趋势 [J], 朱红涛;黄众;刘浩冉;Keyu Liu;刘强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测井技术教程2-解释1-2

测井技术教程2-解释1-2

四、综合解释
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对比分析,地质解释。油 气评价;钻井井位;提供成果报告。
§3 时间剖面的对比
什么是时间剖面的对比?(指在时间剖面上,利用反射波 的各种特征,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层位的过程叫时间剖面的对
比)。
一、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1.相位相同
来自地下同一性质界面的反射波,相邻共反射点t0时间接
次数及时间间隔都有一定规律。
波系:由两个以上的波组构成的反射层叫波系。
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
纵测线与联络测线构成许多闭合圈,测线交点t0是一致的。t0 时间闭合。闭合差超过半个相位时,就认为没闭合。没闭合原因: ①断层,断距加上也能闭合 ②串相位 ③处理原因,速度不准等也会引起,要找原因。可能是测量误 差和各测线上处理方法不一样等。 7.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 由于偏移对断点,绕射,断面反射,倾斜反射都已归位,能 确定构造形态。目前采用的二维偏移。沿走向布置的测线与沿倾向
地层解释
岩性解释和烃类检测 综合解释 三、现代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特点 光点记录时,靠地震解释人员经验。现代解释减少人为因素。 现代地震解释的特点是: 1.解释自动化 ① 计算机自动标注采集参数 ② 作图自动化(速度分析等) ③ 数字处理(偏移成像,时深转换,构造图等)
④ 自动模拟(正反演合成地震记录,取得参数等)
二、标准层地质属性 1. 利用连井地震剖面 对连井测线,由已知速度,深度参数转成t0,与井旁时 间剖面对比。时间剖面上反射层位是那一地质层位。 注意以下:
o
剖面
①界面倾斜时
钻井换算的t0不是剖面上t0(如右图)。
钻井
②时间剖面波组是非零相位,最大波峰不代表波至,t0延滞 30ms,v=3500时, 约50米(如下图)。

基于测井数据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法综述

基于测井数据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法综述

基于测井数据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法综述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球物理勘探成为了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手段之一。

而测井是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据分析和处理的精度和准确度对于油气储量的估算和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至关重要。

在测井数据处理和解释中,层序地层划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层序地层划分是指将储层垂向上分成若干个层序单元,每个层序单元包含一个低位检测的最高点和一高位检测最低点之间的连续储集岩性。

层序地层划分方法通常基于测井数据,深度域间的测井响应差别以及泥岩和砂岩垂向上的变化可用于刻画不同类型的沉积层序。

经典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法是基于沉积学原理,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基于沉积相分析的层序划分;第二大类是基于高频振荡的层序划分。

基于沉积相分析的层序划分,是以同一时期、同一区域沉积环境相似的地层为一个沉积相单元,用不同的层间结构界定层序边界。

例如“浊流积层构成的三角洲前缘斜坡区的长轴、短轴、厚度比分析法”,以三角洲前缘斜坡区为一个沉积相单元,该区主要排泄浊流,因此所形成的储层具有不同的三维形态和比重特征。

然后先利用长轴、短轴、厚度比三个参数分析各储层单元水平比例,挖掘出最小阈值后,这些储层单元便成为层序单元的候选。

随后,通过详细地观测微观岩石组成和孔隙结构横向分异规律,确定每一个候选层序单元的精细边界,形成最终的层序划分。

基于沉积相分析的层序划分方法缺点是划分阈值的定义较为困难,所以方法的适用性较差。

基于高频振荡的层序划分,是利用地层中多种信号在沉积周期内的反复重复来构建层序。

以“石油地质综合物化性质综合划分法”为例,利用格点法来刻画地层垂向变异规律,并利用主成份分析、模糊聚类与神经网络相结合分析,从地质、地球物理、生物等多方面的综合信息中,提取层序地层学信息来划分层序单元;根据每个储层单元井测参数不需归一化处理,即可直接计算其分布特点,以适应不同的测井资料。

方法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除了经典方法之外,近年来,基于机器学习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法不断涌现。

层序地层学教案-钻井

层序地层学教案-钻井

3
6
There are no gaps in the stratigraphic record
基准面旋回与可容纳空间
• 在基准面变化的时间域内,在地表的不同 地理位置表现为四种地质作用状态,即沉 积作用、侵蚀作用、沉积物路过时的非沉 积作用及沉积物非补偿产生的饥饿性沉积 作用。
岩性地层剖面及侵蚀作用、沉积物的路过、沉积作用和非补偿沉积作用 的时空迁移对比图(据Wheeler图解法)
1 基准面旋回的识别技术
• 依据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识别基准面旋 回主要根据地层所反映出的可容纳空间的 变化。可以用来推断在基准面旋回变化过 程中可容纳空间相对大小的地层性质包括: 岩相物理性质的垂向变化;相序或相组合 的变化;旋回的叠加样式;地层的几何形 态等。
基准面旋回的识别技术
• (1)岩相物理性质的垂向变化指的是“相” 的内部结构、构造、层理特征或其它性质 的垂向变化。当地层由某一岩相组成时, 这种变化往往与可容纳空间的的增加或减 少有关。露头和取心剖面是获得岩相物理 性质垂向变化的资料基础。
• 当基准面位于地表之上时,提供了可供沉 积物堆积的空间,沉积作用发生,任何侵 蚀作用均是局部的或暂时的;
• 当基准面位于地表之下时,可容纳空间消 失,剥蚀作用发生,任何沉积作用均是暂 时的或局部的;
• 当基准面与地表重合时,既无沉积作用也 无侵蚀作用发生,沉积物仅仅路过地表。
基准面与地表的关系
A Different View of the Stratigraphic Record
渤中27-4-2井
岩 性 电 性 特 征 层序地层 生 储 盖 特 征 特征
自 然 伽 马 深 度 岩 性 剖 面 自 然 电 位 短 期 中 期 旋 生油 储层 盖层 储盖 综合

单井测井层序地层分析方法研究

单井测井层序地层分析方法研究

单井测井层序地层分析方法研究
单井测井层序地层分析方法研究
以白音查干凹陷达28井腾格尔组为例,运用数理统计、曲线拟合、Fischer图解法等数学方法,进行测井曲线的预处理、测井相的识别、测井沉积旋回的划分、测井层序的识别和划分、基准面旋回等识别,进行单井测井层序分析.随着层序地层学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测井资料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不断提高测井资料的利用程度,充分发挥测井资料在层序地层学分析中的作用和应用范围,将有力地促进测井层序地层学的发展.
作者:薛建闽李新虎 XUE Jian-min LI Xin-hu 作者单位:薛建闽,XUE Jian-min(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九队,陕西,渭南,714000) 李新虎,LI Xin-hu(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工程系,陕西,西安,710054)
刊名:陕西煤炭英文刊名:SHAANXI MEITAN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P539.2 关键词:测井层序地层拐点 Fischer 图解基准面旋回。

测井地质学知识点

测井地质学知识点

测井地质学知识点第二章测井层序地层分析第二节层序地层单元及其测井特征一、基本术语:体系域、低位域、海侵域、高位域、陆架边缘体系域等二、体系域1.类型:低位域、海侵域、高位域、陆架边缘体系域2.低位域:陆棚坡折和深水盆地沉积背景、斜坡构造背景、生长断层背景下的低位域组成3.海侵域:以沉积作用缓慢、低砂泥比值,一个或多个退积型准层序组为特征、主要沉积体系类型4.高位域:沉积物供给速率常>可容空间增加的速率,形成了向盆内进积的一个或多个准层序组,底部以下超面为界,顶部以Ⅰ型或Ⅱ型层序界面为界特征;主要沉积体系类型5.陆架边缘体系域:以一个或多个微弱前积到加积准层序组为特征,准层序组朝陆地方向上超到Ⅱ型层序边界之上,朝盆地方向下超到Ⅱ层序边界之上。

三、湖平面变化与层序结构1.湖平面变化与体系域2.层序结构类型及特征:一分层序、二分层序、三分层序、四分层序第三节测井地层地层分析方法一、基本术语:基准面、基准面旋回、分形二、一般工作流程1.测井—地震—生物等时地层格架建立2.关键层序界面识别3.研究区测井—地质岩相知识库的建立4.关键井的岩相识别、重建岩相序列5.建立多井关键性剖面6.预测油气分布三、单井测井层序分析方法1.测井资料预处理2.沉积旋回分析:旋回性及旋回级次是沉积岩层重要的固有属性;旋回级次分析:常规测井旋回分析、小波分析和地层累积方法等3.沉积间断点识别:地层倾角测井--累计倾角交会图法、地层倾角测井--累积水平位移交汇图法、地层倾角测井--倾角矢量图法、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组合法、声波时差响应法等四、米氏周期分析及分形研究五、沉积层序的分形特征研究1.分形的概念2.地质学运用分形理论需要考虑的问题3.分数维的计算4.分数维的应用第三章测井沉积学研究第一节测井沉积学概念一、基本概念:测井相、测井相标志二、测井相分析的基本原理三、测井相标志与地质相标志的关系:确定岩石组分的测井相标志、判断沉积结构的测井相标志、判断沉积构造的测井相标志四、由测井相到沉积相的逻辑模型第二节岩石组合及层序的测井解释模型一、测井曲线的一般特征1.常规组合测井曲线:测井曲线幅度特征、测井曲线形态特征、接触关系、曲线光滑程度、齿中线、多层的幅度组合--包络线形态、层序的形态组合特征2.地层倾角测井的微电导率曲线特征:从曲线形态和曲线的相似性判断岩性—颗粒粗细,进行微细旋回的划分;根据四条电导率曲线特征值的平行度,可以衡量平行及非平行层理;利用倾角矢量模式解释沉积构造,研究古水流方向;根据倾角矢量模式组合解释褶皱、断层、不整合;利用倾角测井曲线识别裂缝;利用双井径差值分析现代地应力二、层序特征测井解释模型1.粒序模型2.不同沉积相带的自然电位曲线特征:冲积扇、河流相、三角洲相、滩坝相、近岸水下扇、重力流沉积--对比不同环境下SP曲线的差异3.利用自然伽马曲线划分沉积相带三、岩石组合(成分、颗粒)测井解释模型1.测井响应特征值2.测井相图的编制3.岩石组合测井解释模型在实际处理中的选择第三节沉积构造、沉积体结构测井解释模型一、倾角模式及其地质含义:绿模式、红模式、蓝模式、杂乱模式二、微电导率插值环井眼成像三、沉积构造的地层倾角测井解释模型1.岩心刻度2.沉积构造的测井解释图版3.层理角度与沉积相四、沉积体内部充填结构测井解释模型1.平行结构、前积构造、发散结构、杂乱结构五、古水流研究1.古水流研究方法:全方位频率统计法、红蓝模式法2.用倾斜资料判断沉积环境(古水流)实例六、沉积构造的成像测井解释1.冲刷面、斜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结核、透镜状层理、小型砂纹交错层理、生物钻孔构造、沉积构造垂向序列解释第四节碎屑岩测井沉积微相建模与划分一、关键井测井沉积亚相与微相模型的建立二、测井沉积相剖面对比三、平面展布及古水流系统分析第四章测井构造地质精细分析第一节测井构造研究的一般方法一、地层倾角测井构造解释原理二、井壁成像测井构造解释原理第二节褶皱构造倾角解释方法一、褶曲的形态分类二、地层倾角测井的褶皱解释方法1.对称背斜2.非对称背斜3.倒转背斜4.平卧褶曲5.对称向斜6.非对称向斜三、用单井倾斜测井资料研究地下构造和褶曲要素1.确定井孔剖面的地层产状2.判断地下构造的偏移方向3.构造的识别方法四、地层倾角确定盐丘、泥丘第三节断裂构造倾角测井解释方法一、断层要素及分类二、井下钻遇断层的主要地质标志★三、地层倾角测井的断层解释方法★★--不同类型断层的解释方法1.正断层2.逆断层3.逆掩断层4. 地层倾角测井应用---两口井之间确定断层四、利用井壁成像研究断层第四节不整合面的地层倾角测井解释一、.平行不整合(假整合)解释二、角度不整合解释第五节井旁复杂地质构造的精细解释一、井旁高陡构造的精细解释二、应用一--用测井资料在渤海湾下古生界首次发现逆掩断层-平卧褶曲构造三、应用二--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第五章裂缝储层的测井评价第一节概述一、裂缝型储层二、裂缝-孔隙型储层三、裂缝-洞穴型储层第二节裂缝性储层的实验观察与研究一、储层裂缝系统的成因二、岩心裂缝观测与分析1.岩心裂缝几何参数的相关分析2.岩心裂缝密度和裂缝孔隙度的统计与分析三、裂缝的评价1.岩心裂缝的描述--单一裂缝参数和多裂缝参数2.裂缝分布密度的分形方法第三节裂缝的测井响应一、常规测井曲线对裂缝的响应1.微侧向测井(微球形聚焦测井)2.双侧向测井3.补偿密度测井4.长源距声波测井5.岩性密度测井6.自然伽马测井7.地层倾角测井二、成像测井对裂缝的响应1.裂缝的分类及其基本图像特征2.真、假裂缝的识别3.天然裂缝与人工诱导裂缝的鉴别第四节裂缝有效性的测井评价及参数计算一、裂缝有效性评价1.从裂缝的张开度来评价裂缝的有效性★★⑴充填缝和张开缝的判别⑵有效张开缝的判别2.从裂缝的径向延伸特征判断裂缝的有效性3.从裂缝的连通性和渗滤性来判断裂缝的有效性⑴从裂缝的连通性判断裂缝的有效性⑵从裂缝的渗透性来判断裂缝的有效性二、裂缝参数计算1.全井眼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测井计算裂缝参数2.双侧向测井信息估算裂缝参数第五节裂缝发育规律及现代地应力场研究一、现代构造应力方向分析二、构造应力方向分析在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第六章烃源岩与盖层的测井研究第一节烃源岩的测井分析方法一、烃源岩的测井响应1.地层的组成2.导致测井异常的基本原理二、烃源岩的测井识别1.烃源岩的单一测井方法分析⑴自然伽马测井⑵自然伽马能谱测井⑶密度测井⑷电阻率测井⑸声波测井2.用交会图识别烃源岩⑴自然伽马--声波测井交会图⑵电阻率--自然伽马交会图⑶电阻率--声波时差交会图3.声波-电阻率曲线重叠法三、烃源岩的测井评价参数1.烃源岩含油气饱和度★2.烃源岩剩余烃含量VHC 第二节盖层的测井分析与评价一、有效盖层的识别与评价1.有效盖层识别2.泥页岩盖层等级划分二、储盖组合测井分析。

测井地质学

测井地质学

测井地质学第一章绪论1.测井地质学的基本含义:以测井学、地质学和岩石物理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测井信息来解决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以及油田地质学中的各种地质问题的一门学科。

2.主要研究内容:基础地质研究、石油地质研究、钻井和油藏工程地质研究。

(1)基础地质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地质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相配合进行地层层序划分和标定,建立区域统一的地层层序,确定沉积体系域,找出不同体系域的测井曲线相应,进行井间层序与体系域的分析.主要研究地层、地质构造、和测井沉积学。

(2)石油地质研究:研究生油岩,确定生油岩有机质含量和生烃潜力;研究盖层的封盖性能;进行储集层综合研究;进行油气藏静态、动态描述。

(3)钻井和油藏工程地质研究:在油气田勘探和开发的生产实践中,将多种测井信息用于地震解释设计、钻井设计、油井压裂、试油过程中的泥浆配制、固井质量检查、套管的损伤和变形、油层保护等工程地质的研究,是测井地质研究的又一领域。

3.研究方法:测井地质学工作方法的核心是“地质刻度测井” ,或称“岩心刻度测井”,针对地质任务建立精细解释模型。

第二章倾角成像测井方法1.测井资料地层对比:通过对相邻井的测井曲线进行分析,根据曲线形态的相似性,进行井与井之间地层追踪的过程。

岩性对比方法,在开发中、后期,随着开发的深入和井点的增加,测井曲线对比在地层对比中占有绝对优势。

测井曲线的形态特征是岩性、物性和所含流体的综合反映。

主要用于:区域地层对比和油层对比(小层对比)。

域地层对比:以区域地质研究为重点,在油区范围内对比大套地层,目的是确定地层层位关系。

油层对比:以油层研究为重点,在一个油气藏范围内,对区域地层对比时的油层进行划分和对比,确定油气层主要关系。

举例:利用标准层对比油层组,利用沉积旋回对比砂岩组,利用岩性和厚度对比单油层。

2.用测井资料主要研究井筒内可见的小型规模的地质构造。

(1).测井资料的褶皱解释:(2).测井资料的断层解释:断层类型不同,倾角模式组合不同。

测井资料识别层序的方法及问题讨论

测井资料识别层序的方法及问题讨论
用 测井 曲线进行旋 回性 研究 主要 是 对 测 井 曲线 形 态 组 合 规律进行 研究 ; 而且 测井 曲线 的突变往 往反 映 了层 序
* 收 稿 日期 :0 00- 1 修 回 日期 :000 -7 2 1-81 2 1-81
旋 回性在 测井 资料上 表现为 粒度 和岩性 的韵律 性 , 以 所 层序 内部 砂泥 岩 的变化 也 可作 为划 分 层序 的依 据 。利
l 用测 井 曲线划 分层序 地层 的依据
上泥 岩基 线所 占 比重 越 来 越 大 ; 积 式 准层 序 组 , 邻 加 相 的准层 序之 间没 有 明显 的沉 积岩相 侧 向移动 , 准层 序 内 部 的砂 泥岩 、 粒度 等没 明显 变化 , 个 准 层 序 的 自然 电 每 位曲线 有很好 的相 似性 。
第一作者简介: 郭小燕 (94)女 ( 18一, 汉族)陕西商 洛人 , , 助理工程师 , 从事油气 田开发工作 , 成都 理工大学油气 田开发专 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 究 研
方向 : 开发地质 。
6 8
西 部探矿 工程
2 1 年第 2期 01
泛 面 。一 般来说 , 它在 常规 测井 曲线 上 的特 征 不 明显 ,
摘 要: 自Va1 i等人提 出层序 地层 学 以来 , 序地 层研 究得到 了很 快 的发展 。 当前 , 层 层序 地层 的 划分
主要采用地震 、 测并、 钻井和露头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 还普遍使 用人工“ 相面” 式综合方法。测 井资 料 反 映 了地 下沉积地层 旋 回 变化 的丰 富信 息 , 可以 用 于层 序 地层 划 分 的测 井定量 评 价研 究。用 测 井 资料划分层序 , 不仅具有较 高的纵 向分辨率 , 而且可使地层的纵向划分和横向对比定量化 。但是对测 井资料的应用是有限制的 , 测井资料确定的层序具有 多解性, 划分层序的级别可能不一致 , 离开井筒 范围具有推测性 , 这就要 求在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层序地层 学研 究时必须同其它资料相结合。 关 键词 : 测井 ; 层序 划分 ; 高分 辨率 ; 定量评 价 ; 多解 性 中图分类号 : E 6 文 献标 识 码 : 文章编 号 :0 4 5 1 ( 0 1 O — 0 6 ~ O T 2 A 10— 76 2 1)2 0 7 4

测井地质分层的方法

测井地质分层的方法

测井地质分层的方法说实话测井地质分层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试过很多方法,当时真是一头雾水,也走了不少弯路呢。

我最早就是看岩性来分层。

我就想啊,那不一样的岩石肯定是划分的依据呗。

所以我就仔细盯着那些岩性描述,砂岩啊、页岩啊什么的。

但这时候就出问题了,有时候在一小段距离内,岩性变化特别频繁,混在一起我都分不清哪是哪了。

就像把几种颜色的沙子混到一起,想再分开可不容易。

这时候我就知道,光靠岩性不太靠谱,能作为一个参考,但不能完全依赖这个。

后来我就关注测井曲线了。

电阻率曲线、自然伽马曲线这些,我觉得这应该是个好办法。

我记得有一次在研究一块区域的时候,我就盯着电阻率曲线看。

我当时想啊,这电阻率高的和低的肯定就是不同的地层,就像是一条路,有的地方是石头路(电阻率高,可能是砂岩这种渗透性好的岩石),有的地方是泥路(电阻率低,可能是页岩之类的不透水的岩石),那路不一样肯定就代表有分层了。

但这个也有麻烦的地方,有些特殊的地质情况,曲线会有异常波动,不是我原先想的那样简单。

比如说有断层或者是小型的侵入体的时候,曲线就变得乱七八糟,我看着就像一团毛线,不知道线头在哪了。

不过经过反复的试验和分析,我发现要是多结合几条曲线一起看,不要只看电阻率曲线,像自然伽马和声波曲线这些也关注下,很多时候就能看出规律来。

就算曲线有点波动,综合起来看,就能大概确定分层的界限了。

还有就是对比邻井的资料超级重要啊。

这就好比是找个同时走过这条路的人问问情况一样。

如果有其他已经测过的井在附近,把它们的分层情况拿过来对比下。

我在一个井场就这么干过,当初那个井我怎么分都觉得不合适,后来参照了旁边井的数据之后,就像突然开了窍似的,一下子清楚多了。

不过呢也要注意,每个井的具体情况可能还是有点区别的,不能完全照搬。

我还有一个发现,经验真的很重要。

干的时间长了,看到一些特征就有种条件反射般的判断。

就像是你经常看一种东西,看久了一眼就能看出来好坏一样。

虽然这个比较抽象,但这确实在我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有很大作用。

12第九章测井地质解释

12第九章测井地质解释

第二节测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二、测井层序分析方法 • 2.在层序地层框架内确定出准层序和准层序组的边界 • 层序边界在测井曲线上通常有明显的响应,一般表现为 突变性界面,即单井岩相分析中的岩性突变界面的标志。 • 沉积倾向关键井剖面上的多井对比显示的区域性稳定界 面特征也是层序边界的必要条件,该界面应能够在全盆 地内进行对比。高分辨率地层倾角测井、井下电视与微 电阻率扫描成像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不整合的存在。侵 蚀面在大多数测井曲线上都有较好的响应。图7-5可清 楚地说明测井曲线划分层序确定层序边界的概念。
第一节 测井资料的地质解释 三、测井地质解释的研究方法论
2.解释方法(或数字处理方法)选择
• 定量解释方法,目前主要有三类。即体积模型方法、最优化模型方法和概率 统计模型方法。最优化模型方法基础仍然没能脱离体积模型,故上述三种方 法中的前两种可视为一类方法。 • 目前,已经提出和发展了概率统计模型测井解释理论。相应地形成了使成果 误差达到最小的以下数字处理方法。 • 1)进行反褶积运算和方差分析,消除随机影响和最佳划分测井剖面。 • 2)进行相关和判别分析,实现分类的研究(划分油气水层、裂缝类型等)。 • 3)进行聚类分析,研究沉积相和环境。 • 4)人工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沉积微相的划分。 • 5)利用米兰柯维奇、小波分析等周期性模型,进行测井层序地层分析。 • 6)混沌及随机行走分析方法,进行非线性反演计算。
第一节 测井资料的地质解释 三、测井地质解释的研究方法论 • 测井地质学的研究建立于地质学和岩石物 理学理论基础之上,以地质信息和测井信 息的提取为依据,通过地质信息和测井信 息间的正演和反演过程,建立测井解释地 质模型,以期解决地质问题
第一节 测井资料的地质解释 三、测井地质解释的研究方法论

基于测井数据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法综述

基于测井数据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法综述

基于测井数据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法综述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主要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理论为基础,文章利用小波变换和INPEFA技术两种技术对已有测井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识别出层数据中蕴藏的旋回特征,达到层序地层准确对比与划分的目的,为油田下一步的勘探与开发提供前提与依据。

标签:层序地层;测井数据;小波变换;INPEFA技术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是石油地质研究前期勘探阶段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进行各期次油藏描述的基础,因此正确的地层划分至关正要[1-5]。

测井数据记录了一定时间序列中各种沉积事件,并且测井数据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较好的反映出研究层位的岩性物性以及旋回特性。

1 测井数据测井数据中蕴含着大量的地质信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较好的记录地质事件中有周期性变化的沉积构造运动,是普遍性和连续性最好的地址数据之一[5]。

而在大量测井数据中,各种测井曲线所蕴含的地质信息不同,对地层旋回信息识别和划分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利用测井语言能够反应出不同地层的旋回以及沉积特征,测井曲线有多种类型,不同测井曲线的组合形态以及测井曲线频率的大小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识别研究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研究区岩心与露头资料较少时,测井语音是界面识别与层序划分的最主要的资料。

常用的测井曲线有声波时差(AC)、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电阻率(R),其中GR对泥质含量的变化比较敏感,在常规地层划分中通常用GR曲线来进行地层旋回的划分与对比。

2 INPEFA技术INPEFA旋回分析技术是一种以频谱分析为基础,利用最大熵谱分析方法把测井曲线从深度域转换到频率域,然后利用数学运算把蕴藏在测井曲线中的多种频率成分分解成不同频率成分的曲线。

INPEFA技术处理后的测井曲线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很明显的识别出在常规测井曲线上无法识别的旋回趋势特征。

应用INPEFA技术首先在已有测井曲线中进行优选,通常选择自然伽马(GR),GR曲线的特点在于它能够直观的反应出岩性的粒度变化以及岩性的砂泥变化趋势,因此GR曲线是进行中指滤波处理的首选曲线。

第三章层序地层分析

第三章层序地层分析

第三章层序地层分析层序地层分析是地质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各层地层结构。

通过对层序地层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地质历史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有助于确定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分布。

层序地层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沉积地层的时空相变化,将地层划分为一定的层序单元。

这些层序单元包括顺序层序、退化层序和复发层序等,它们之间的转变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

岩心是指通过钻井获得的地层样本,在实验室里进行岩石学、沉积学等分析。

岩心分析可以获得地层的物理性质、成分组成等信息,从而进一步了解沉积环境的变化。

测井资料是通过测孔仪器在钻井过程中获取的地层参数,包括测井曲线、电性测井、声波测井等。

这些测井曲线可以反映地层的物理性质、含油气性质等信息,对于研究地层结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进行层序地层分析时,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层序单元的划分。

常用的原则包括地层对比原则、沉积旋回原则、尺度分析原则等。

地层对比原则是指通过对不同地点的地层进行对比,寻找地层单元的连续性和变化趋势。

沉积旋回原则是指通过对地层的其中一特征进行分析,比如颗粒度、颜色、化石含量等,在空间上划定其变化的范围,从而确定层序单元。

尺度分析原则是指根据地层的垂直堆积关系和时间序列,判断不同尺度的层序单元。

层序地层分析的意义在于揭示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对于研究地质现象的形成机理、资源勘探、地质灾害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石油勘探中,层序地层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沉积构造、岩相留存、储层展布等方面的信息,提高油气勘探的成功率。

当然,层序地层分析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数据获取困难、地质解释的主观性等问题,需要结合其他地质学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总之,层序地层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地质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历史的演变过程,并且在资源勘探、工程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理论的深入研究,层序地层分析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

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

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测井是地球物理勘探里必不可少的一环,利用测井资料可以对地下岩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也是测井中的重要内容。

一、基于电性测井曲线的方法电性测井曲线反映的是岩石中的电性特征,通过对电性测井曲线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地层中的含水性质、岩性类型等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可以识别出层序地层界面。

具体方法是通过对电性测井曲线中的比例、幅度等特征进行分析,找到不同岩层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判断出层序地层界面的位置。

二、基于声学测井曲线的方法声学测井曲线反映的是地下岩层中的声学特征,其主要包括声波速度、声阻抗等指标。

通过对声学测井曲线的分析,可以对地层中的岩性、厚度等信息进行初步判断,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地质勘探资料,识别出层序地层界面。

具体方法是通过对声学测井曲线中的速度、振幅等特征进行分析,找到不同岩层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判断出层序地层界面的位置。

三、基于密度测井曲线的方法密度测井曲线反映的是地下岩层中的密度特征,通过对密度测井曲线的分析,可以判断出地层中的岩性、矿物成分等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可以识别出层序地层界面。

具体方法是通过对密度测井曲线中的比例、幅度等特征进行分析,找到不同岩层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判断出层序地层界面的位置。

四、基于核磁共振测井曲线的方法核磁共振测井曲线反映的是地下岩层中的核磁共振信号,通过对核磁共振测井曲线的分析,可以得到地层中的物质组成、含油气饱和度等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可以识别出层序地层界面。

具体方法是通过对核磁共振测井曲线中的信号强度、幅度等特征进行分析,找到不同岩层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判断出层序地层界面的位置。

总之,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石油勘探开发的基础工作。

以上几种方法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具体的识别方法还需要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和实际地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测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测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第3 O卷 第4 期
西


技 大 学 学

V0 . O No 4 13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1 年, b6 月
J l N L0 r l i A n o iE C N 0R 『 A F J § Y‘ B IN EA D ̄C N L G X N F 2 H OO Y
jJ2 1 u 00 .
收稿日 21 — 3 0 期: 00 0 — 9

基金项 目: 陕西省 自 然科学研究计划项 目( JS 0 ) S B 6 O
作者 筒介: 红( 6 一 , 湖南长沙人, 徐 i S )女, 9 高绂工 程师, 要从事地质方面的研究 主 工作
48 5
西







21 0 O卑
井层序地层分析和测井层序地层分析应用的基础。
单井测井层序地层分析 中, 首先完成测井资料的预处理 , 曲线编辑、 包括 环境校正、 深度校正 、 滤波和 归一化等 , 其次进行曲线的敏感性分析 , 即选取对研究区岩性变化 、 沉积旋 回研究反映明显且特征突出的 测井曲线 , 比较常用的包括 S , 、 P 电阻率曲线等。
心分析的结果, 对关键井进行测井相识别、 测井沉积旋回的划分以及基准面旋回等单井测井层序的分析、 识别和划分, 进而推广到非墩心井或开发井中, 为储层精细描述和预测以及隐蔽油气藏的研究打下 良好
的应 用基 础 。
白音查干凹陷属二连盆地 5 个凹陷之一 , 3 共发育三套储盖组合 , 中腾格尔组作为 白音查干凹陷主 其

点 , 点位 置 即 为测 井 曲线 的地 层 分 拐 界面 。二阶 导数 由负变 正表 示 某层 下 界 面位 置 , 阶导 数 由正 变 负 表 示 同 二

层序地层学实验-实验二-钻测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

层序地层学实验-实验二-钻测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

实验二钻测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
一、实验目的
利用钻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和体系域边界及最大海泛面;解释深切谷沉积序列;分析体系域类型及其测井响应;描述相对海平面变化历史;撰写钻测井资料层序地层分析实验报告。

二、钻测井资料地质背景:
美国俄克拉何马Anadarko盆地石炭系混积碳酸盐岩台地钻测井剖面,碳酸盐岩曾出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海平面发生规律性变化,从而形成了以不整合为层序边界的、具不同测井响应特征的岩性组合。

三、实验结果:
根据砂岩具高自然电位和中低电阻,识别各井下方发育一套砂岩段,此砂岩下方为泥岩段,其沉积时的水深与泥岩沉积时水深不符,所以判断其为深切谷砂岩沉积,为LST晚期沉积,砂岩下方为Ⅰ型层序底界面SB1,上部为初次海泛面。

砂岩上部地层具极高电阻值,判断其为灰岩,属TST沉积,根据地质背景,就是这套地层曾出露地表遭风化剥蚀,故其顶为一不整合面,为层序顶界面SB2。

再向上发育页岩和部分发育砂岩。

根据灰岩在测井曲线上常具中等自然电位和高阻值的特征,以及灰岩的钙质具电阻率尖峰特征,将各井上方两套薄层高电阻值识别为灰岩段,由于侧向广泛分布的灰岩代表了海侵事件,所以该灰岩顶部为最大海泛面MFS,MFS与SB2之间为LST,MFS之上为TST,根据自然电位和电阻曲线判断,发育页岩和砂岩,砂岩区域连片,为海相碎屑岩沉积特征,砂体顶部为层序界面SB3。

所以这8口井的联井剖面测井资料显示,钻遇地区发育两个层序,下部层序发育LST和TST,上部层序发育TST和HS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⑵ 湖泊气候层序与海相层序的比较
⑴ 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比较 ⑵ 层序中包含的体系域类型比较 ⑶ 闭流湖盆和海洋中水平面变此的比较
① 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 气候层序是气候的一次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湖平面 从低到高再到低的过程中发育的一套地层。 海相层序是海平面一次变化周期内发育的一套地层。 二者都以水平面的变化为其控制因素;以水平面下降 形成的不整合面或侵蚀面为其层序边界。 不同的是,海洋中构造运动对层序有影响。
深切谷与三角洲分支河道的区别:
作为河流沉积成因的深切谷有时难于与三角洲平原分 支河道区别开来。 而且,准确地确定 I 型层序边界,并在露头、钻 井、测井、岩心及地震资料上建立等时年代地层格架, 关键在于区分深切谷与三角洲分支河道。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河道分布及规模、截切厚度与水 深关系、陆上暴露标志以及沉积相组合将深切谷与分支 河道区分开来。
岩性表现:
底部粗,以粗砂岩、含砾 砂岩为主; 向上过渡为大套泥岩、泥 灰岩、夹薄层细砂岩、油页 岩; 顶部粗砂岩等粗粒沉积。
SP曲线下部为钟形、齿化 钟形,中部近于平直,上部 为漏斗形(漏斗形-箱型)。
从连井对比剖面上看,发现低水位体系域沉积很局限, 湖泊扩张体系域地层不断扩大;末期湖泊发生收缩,在盆 地边缘形成顶超。若层序顶部发育非湖泊体系域,则层序 顶界不出现顶超现象,多为平行不整合。
2、层序的成因分类--针对陆相湖盆
按层序形成机制进行的成因分类方法,可以划分出 构造层序和气候层序两大类(纪友亮等,1996)。
成因分类方法:
既考虑层序本身的结构特征,便于层序辨认, 又反映了控制层序发育的主导因素, 因此是一种相对较为合理的划分方法。
1)构造层序 构造层序--指在一期构造活动的开始到结束过程中 所控制沉积的一大套有成因联系的地层;顶、底为构造 抬升形成的侵蚀面或盆地基底停止沉降所产生的沉积间 断面。
(一)层序分类
--所选标准不同,划分出来的层序类型也各不相同。
1、依据体系域及层序边界的不整合类型分类
在地层记录中,依据层序界面之间地层所组合成的体系 域和层序边界不整合类型,分出2种层序:Ⅰ型和Ⅱ型。
Ⅰ型层序--以Ⅰ型不整合(或I型层序界面)及其与之可对比
的整合界面为界;Ⅰ型不整合是在相对海平面低于陆架边 缘、陆架出露水面遭受剥蚀而形成的(或者说是在全球海平 面下降速度大于滨线坡折带处盆地下降速度时产生的),它由 低水位、水进、高水位体系域组成。
区别标志 分布范围 及规模
深切谷
三角洲分支河道
宽几千米至几十千米, 伴 宽几百米,仅分布在滨 随 着侵 蚀面 广泛分 布于 岸河口部位 陆棚区
深 切谷 截切 河道深 度和 分支河道截切深度和充 截切厚度与 充 填物 厚度 明显小 于下 填物厚度接近于下伏三 水深关系 伏泥岩沉积水深 角洲泥岩沉积水深 陆上暴露 标志 具 明显 的陆 上暴露 和沉 积间断古土壤层、 沉积相 突变等

⑴ Ⅰ型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深切谷规模较大,宽可达数千米或几十千米,长可
达几十千米,深可达数十米。 深切谷中可充填砂岩,也可充填砾岩和泥岩。
标志4:相对海平面明显下降造成层序界面处的古生物
化石断带或绝灭。陆相湖盆层序边界也具此持征。
⑴ Ⅰ型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标志5:在岩性和地层产状突变的层序界面处,测井曲
形成 I 型层序边界时,沉积相迅速向盆地方向迁 移,必将造成非海相辫状河或浅海相河口湾等沉积物直 接覆盖在界面之下的较深水下临滨、陆棚沉积物之上, 界面之间缺少中等水深的沉积地层。
钻遇深 切谷
相错位,从B相到D相, 无C相
D B
Ⅱ型层序界面是由于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小于沉积滨线 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形成的,该位置上未发生海平面 的相对下降,没有伴随河流回春作用造成的陆上侵蚀,也 没有沉积相明显向盆地方向的迁移。因此,代表Ⅱ型层序 界面的Ⅱ型不整合分布范围较小,识别比较困难。
由于气候层序较薄,在地 震剖面上不易识别,其识别主 要依靠井的资料完成。 层序底部、顶部皆为粗砂 岩、含砾砂岩,具反映强水动 力条件的大型槽状交错层理、 板状交错层理;中部细粒组分 增多,以灰色泥岩、碳质泥岩 夹薄层粉砂岩、细砂岩为主。 SP曲线齿化严重,下部呈 钟形,上部漏斗形。
从连井剖面对比图分析可知,气候层序发育相对 局限,其中的每个体系域厚度都很薄。
(一)层序分类
2、层序的成因分类--针对陆相湖盆 、层序的成因分类
① 同生断坳层序
—主要发育湖泊扩张、收缩体系域
1)构造层序
② 简单断坳层序
--只发育收缩体系域
③ 多期断坳层序 2)气候层序
⑶ 多期断坳层序
由多个次一级简单断坳层序或进积式准层序组组成,每 个次一级层序间呈整合接触或只存在小范围短期的沉积间 断。多期断坳层序仅由湖泊收缩体系域组成,湖泊收缩体 系域可以由多个进积式准层序组组成。
线具有良好的层序界面响应,如电阻率曲线、自然伽马和 自然电位曲线、地层倾角矢量模式图以及成像测井特征都 会发生曲线形态、异常幅度、测量值等方面的明显变化。
标志6:层序界面上、下体系域类型或准层序(组)类型
的突变。比如,层序界面之下为高位体系域沉积,层序界 面之上为海侵体系域沉积,其间缺少低位体系域。这种体 系域的垂向突变在测井曲线上也有良好的响应。
收缩体系域
扩张体系域
低水位体系域
⑵ 简单断坳层序
① 层序的体系域组成
一次性断层所控制 的层序,不发育低水位 体系域和湖泊扩张体系 域,只发育巨厚的湖泊 收缩体系域。
岩性表现:
自下而上岩性变粗, 下部以泥灰岩、暗色泥 岩为主,夹薄层细砂 岩、粉砂岩,具反映安 静环境的水平层理;中 部砂泥岩互层,发育波 状层理;上部粗砂、中 砂岩夹薄层泥岩。
标志2:层序界面上下地层颜色、岩性以及 沉积相的垂向不连续或错位

颜色的垂向不连续或错位 --如杂色泥岩与上覆灰色砂岩接触。
沉积相的垂向错位--意昧着浅水沉积间断性地上覆于 较深水沉积之上,如煤层上覆于滨外陆棚泥岩之上等。

相的垂向错位往往伴随着沉积物粒度的突然增大,反 映了海平面的相对下降和陆上不整合的发育;相序错位多 出现在高位体系域的前积层处和顶积层向盆地一侧。
标志7:伴随着沉积相向盆地方向的迁移,可在地震剖
面上识别出一个层序的顶部海岸上超的向下迁移现象和一 个层序下部层序界面上的海岸上超的向陆迁移现象,它们 与地震剖面上的地震反射终止关系(削蚀、顶超、上超、下超) 共同构成了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上超 下超 顶超 削蚀
不同类型地震反射终止关系及年代地层意义
陆相断坳湖盆中,构造层序主要指的就是由边界断层
控制发育的层序。按断裂活动方式的不同,分为: 同生断坳层序、简单断坳层序 和 多期断坳层序。 下面主要讨论这三种构造层序的体系域组成。
⑴ 同生断坳层序
--是受同生断裂活动控制 发育的一套地层,完整的同 生断坳层序具备: 低水位体系域LLST、 湖泊扩张体系域LEST、 湖泊收缩体系域LCST 非湖泊体系域NLST。 低水位体系域和非湖泊体 系域可以不出现。
③ 闭流湖盆和海洋中水平面变此的比较
A、气候层序的发育受气候周期性变化引起的降雨量、蒸 发量变化导致的湖平面变化控制;海相层序主要受控于气 候周期性变化引起的冰川消融及其导致的海平面变化。 B、气候层序发育时,不论湖水怎样上涨,也达不到最低 出口而溢出盆外;海洋中也有同样情况,不管冰川消融多 少,海平面上升多高,海水也不会溢出海洋这个系统。 以上说明,气候层序和海相层序有相似的水动力控制条 件和发育背景,闭流湖盆可以近似看做微型海盆处理。
岩性特征:一般表现为多个由细变粗旋回的叠加。每
个岩性旋回下部为大套深灰色泥岩夹薄层砂岩,其中发育 变形构造;向上过渡为砂泥岩互层和粗砂岩夹薄层泥岩。 SP曲线是多个小漏斗形或齿化漏斗形组合。 沉积范围先从小变大,再从大变小-较复杂。
沉积范围与各期断 层活动规模相关
2)气候层序
⑴ 气候层序
是在构造层序内部,受气 候影响所形成的层序。它与海 相层序很相似,受湖平面周期 性变化控制。 体系域类型:低水位体系 域、扩张体系域、高水位体系 域、收缩体系域。
第一节 层序的概念及其测井特征
三、层序
(一)层序分类
(二) 层序边界及其划分方法
1、层序边界的识别 2、层序划分的方法 3、层序划分的步骤
1、层序边界的识别
层序地层分析的关健在于识别不同级别层序界面。 利用测井信息能够识别具有等时地层格架特征的不整 合面、海泛面与侵蚀面。
⑴ Ⅰ型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⑵ Ⅱ型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② 层序中包含的体系域类型
海相层序与气候层序体系域对比表
层 序 海相层序 湖泊气候层序 低水位 低水位 体 系 域 类 型 海 侵 湖泊扩张 高水位 高水位 湖泊收缩
从上表可见,湖泊气候层序与海相层序的体系域类型 基本一致:湖泊扩张体系域相当于海相的海侵体系域, 高水位体系域与湖泊收缩体系域 相当于海相中的高水位体系域。
⑴ Ⅰ型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标志1:广泛出露地表的陆上侵蚀不整合面
该侵蚀不整合面可分布于整个陆棚地区,也可分布于盆 地缓坡,甚至分布于整个盆地。

不整合之上可存在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较高的、厚几十 厘米的底砾岩;也可存在厚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的含褐铁 矿、铝土矿的古土壤和根土层;
● ● ●
不整合面波状起伏,在平面上可长距离追踪; 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产状可明显不同。
标志3:深切谷
伴随海平面相对下降,由河流回春作用形成的深切谷 是层序边界的典型标志。
深切谷充填物与其下伏沉积存在明显的沉积相错位。

若侵蚀到陆棚区的河流规模小或河流数量少→深切谷
充填物砂岩不太发育,而河间古土壤层较发育。 若侵蚀到陆棚区的河流规模大或河流数量多→深切谷 充填物砂岩分布广泛,河间古土壤或根土层不太发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