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百度文库
Secondly, there are four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is work, including Emily Payne’s The Frontier City in 1974, Jeffery Kinkley’s Border Town in2009 and The Border Town by Gladys Yang in 1981. Gladys’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competence is a representation. Gladys’s version belongs to an institutional translation work which has a clear Skopos, which is taken as a top-ranking rule, applicable to the annalysis of Gladys’ The Border Town.
从功能理论视角看戴译本《边城》 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Border Town: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Reasons for Doing This Research
诺德指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指专注于文本和翻译的一种 或者多种功能的一种理论流派(‘Functionalist’ means focusing on the function or functions of texts and translations.)
在《翻译中的语篇分析》一书中,诺德首次提出“功能加忠 诚”的概念。
4、克里斯蒂安·诺德与功能加忠诚理论
克里斯蒂安· 诺德是德国翻译研究界的领袖人物。1997年,她 发表了英语专著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功能翻译理 论解释》。该书全面介绍了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同时说 明了她本人的功能翻译观点。她把忠诚原作引入功能主义模式, 希望解决翻译中的激进功能主义问题。
1、赖斯与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先导人物是赖斯,她在1971年出版的 《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 思想的雏形”。 赖斯认为,翻译批评的研究对象不仅只是文学翻译,还应包括 其他各种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现象。她将语言的功能总结 为三类:描述、表达和诉请。但在现实文本中,语言的三种功 能不一定同时出现、同等重要。因此,她又根据文本中主导的 语言功能的不同将文本划分为三类:以内容为重的文本,以形 式为重的文本和以诉请为重的文本。 除了以上三种文本,赖斯还总结了一种语音文本。这种以声音 为媒介的文本可以根据其文本功能归属到上述三类文本中去。
功能加忠诚构成了诺德功能主义方法论的两大基础。功能指 的是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 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人及翻译发起人之间的人 际关系。
诺德说,忠诚“使译者同时忠于源语和目的语两方面,但不 能把它与忠实的概念混为一谈,因为忠实仅仅指向原文与译 文的关系,而忠诚是个人际范畴的概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 的社会关系”。
同时,功能翻译理论也有其固有的局限。翻译活动的正常 情况应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信息资源的传递与共 享,是国际间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是不同民族间人们交往 的手段。但如果原作者的个人意志可以被随意歪曲甚至剥 夺,原文信息可以任意篡改,允许译者的个人意志无限度 地放纵或张扬,其结果必然会影响,甚至破坏文化交流。 另外,翻译目的论者主张从宏观上界定翻译,但译者不一 定能准确把握译文目的,要么用归化法译为目的语文化; 要么用异化法让读者熟悉原语文化,从而忽视了文本的功 能问题。
“目的论”的翻译即意味着“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 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目的论注重对翻译委托人的考虑,打破了传统只考虑原文作 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局限。 目的论强调主体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并且认为原文主要发挥 提供信息的作用,从而将翻译的焦点由对原文的忠实再现转 译到译文的创作,推翻了原文的中心地位,从而树立了译文 和译者的中心地位。 目的论把翻译看做是一种文化比较,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 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 视。 其不足之处表现在,对翻译目的的过分强调,强化了对译者 和译文的目的,忽视了原文的一些具体特征,很可能造成错 译、误译、漏译等;比如,把《格列夫游记》翻译成儿童作 品,可能会忽略掉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2、汉斯·弗米尔和目的论
赖斯的学生费米尔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正式提出了翻译“目 的论”skopos theory(《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1978)。这是功 能主义翻译学派的主体理论,也是该理论学派最重要的理论。 该理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目的论关注的是“译 作的目的”,因为这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方法 和策略以及翻译技巧。 功能目的论包含三大规则:目的性规则(翻译中所要遵循的首要 法则)、连贯性规则(主要强调译文在译入语中的可读性及其交 际意义)和忠实性规则(即通常所说的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功能翻译理论
国外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
•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三、总结
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对等” 成为了翻译研究的中心。 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这时兴起并逐步深化。它将研究视线从源 语文本转向目标与文本,成为当代德国译学界影响最大,最活 跃的学派。
Main Aim: To explore whether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Gladys Yang’s thanlation of The Border Town, chose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German functionalism, will facilita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tended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To
analyze how the target text is able to arouse foreign readers’ intrerest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while establishing a new image of China in the world.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 (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 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
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 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 (Skopostheorie and 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3、贾斯塔·霍兹·曼塔利和翻译行为
继费米尔提出“目的论”之后,贾斯塔· 霍尔兹· 曼塔利比弗米 尔更进一步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她以行为理 论作为基础,提出了“翻译行为”( translation action)这一 概念。 曼塔利视翻译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行为,而非单纯的 语言转换过程。她特别重视对行为参与者(发起人、委托人、 译者、译文使用者、信息接受者等)和环境条件(时间、地点、 媒介)的分析。她关注译者在以劳动分工为特征的社会中所处 的地位,给予译者威信,使其以跨文化交流专家和客户可靠的 合作伙伴身份出现。
Firstly,The translation of by Gladys Yang is well worth researching. Biancheng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Shen Congwen, who enjoys high reputation in the literature world. Known as a pastoral, Biancheng depicts the beautiful scenery, distinctive folklore and local customs in a small town in west Hunan in 1930s when it was little touched by mercantilism and modern ideology. It’s full of strong local culture and pure human nature.
功能翻译理论
in China
一· 背景
•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形成于 20 世纪 70 年代,它从对等翻译
理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翻译研究拓宽了研究领域,开辟了
新的视角,丰富了翻译的内涵。根茨勒认为:‚过去二十年翻 译理论研究出现了两个极其重要的转变:一是以原文文本为导
总结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翻译研究的全面转向:即由 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以及侧重形式的译论转向更加注重功 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译论。这一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 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 系列研究性活动,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更大的理论包容性。这 使“翻译研究逐渐摆脱了关于翻译转换的静态语言学分类”, 开始了多元化的翻译批评标准。 对世界翻译理论界来说,德国功能学派以巨大的勇气摆脱直译 意译和对等理论的束缚,将翻译定义从翻译即文本从原语一一 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的观点中解放出来,扩展成为翻译行为, 包括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把翻译研究 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功能派翻译理论打破了两千年来的直 译意译之争,提出只要译者采用的翻译方法符合交际目标,就 可以自由选择翻译方法。因此,译者的地位得到了提高,甚至 与原作者、编辑、客户同等重要。
The Rational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German functionalism, the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workability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Gladys Yang’s English version of The Border Town from its perspective.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赖斯还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 她认为“不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同时赖斯 还罗列了一系列的言内标准和言外标准,用以评价译文的充 分性。 她在对等的问题上,表现的更为灵活。可以通过适当的删减 和补充,最大限度的实现源语文本在目标语中功能的转换。 但是,这些翻译思想过分依赖语言学,忽略了文化、译者等 其它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Secondly, there are four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is work, including Emily Payne’s The Frontier City in 1974, Jeffery Kinkley’s Border Town in2009 and The Border Town by Gladys Yang in 1981. Gladys’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competence is a representation. Gladys’s version belongs to an institutional translation work which has a clear Skopos, which is taken as a top-ranking rule, applicable to the annalysis of Gladys’ The Border Town.
从功能理论视角看戴译本《边城》 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Border Town: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Reasons for Doing This Research
诺德指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指专注于文本和翻译的一种 或者多种功能的一种理论流派(‘Functionalist’ means focusing on the function or functions of texts and translations.)
在《翻译中的语篇分析》一书中,诺德首次提出“功能加忠 诚”的概念。
4、克里斯蒂安·诺德与功能加忠诚理论
克里斯蒂安· 诺德是德国翻译研究界的领袖人物。1997年,她 发表了英语专著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功能翻译理 论解释》。该书全面介绍了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同时说 明了她本人的功能翻译观点。她把忠诚原作引入功能主义模式, 希望解决翻译中的激进功能主义问题。
1、赖斯与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先导人物是赖斯,她在1971年出版的 《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 思想的雏形”。 赖斯认为,翻译批评的研究对象不仅只是文学翻译,还应包括 其他各种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现象。她将语言的功能总结 为三类:描述、表达和诉请。但在现实文本中,语言的三种功 能不一定同时出现、同等重要。因此,她又根据文本中主导的 语言功能的不同将文本划分为三类:以内容为重的文本,以形 式为重的文本和以诉请为重的文本。 除了以上三种文本,赖斯还总结了一种语音文本。这种以声音 为媒介的文本可以根据其文本功能归属到上述三类文本中去。
功能加忠诚构成了诺德功能主义方法论的两大基础。功能指 的是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 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人及翻译发起人之间的人 际关系。
诺德说,忠诚“使译者同时忠于源语和目的语两方面,但不 能把它与忠实的概念混为一谈,因为忠实仅仅指向原文与译 文的关系,而忠诚是个人际范畴的概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 的社会关系”。
同时,功能翻译理论也有其固有的局限。翻译活动的正常 情况应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信息资源的传递与共 享,是国际间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是不同民族间人们交往 的手段。但如果原作者的个人意志可以被随意歪曲甚至剥 夺,原文信息可以任意篡改,允许译者的个人意志无限度 地放纵或张扬,其结果必然会影响,甚至破坏文化交流。 另外,翻译目的论者主张从宏观上界定翻译,但译者不一 定能准确把握译文目的,要么用归化法译为目的语文化; 要么用异化法让读者熟悉原语文化,从而忽视了文本的功 能问题。
“目的论”的翻译即意味着“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 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目的论注重对翻译委托人的考虑,打破了传统只考虑原文作 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局限。 目的论强调主体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并且认为原文主要发挥 提供信息的作用,从而将翻译的焦点由对原文的忠实再现转 译到译文的创作,推翻了原文的中心地位,从而树立了译文 和译者的中心地位。 目的论把翻译看做是一种文化比较,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 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 视。 其不足之处表现在,对翻译目的的过分强调,强化了对译者 和译文的目的,忽视了原文的一些具体特征,很可能造成错 译、误译、漏译等;比如,把《格列夫游记》翻译成儿童作 品,可能会忽略掉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2、汉斯·弗米尔和目的论
赖斯的学生费米尔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正式提出了翻译“目 的论”skopos theory(《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1978)。这是功 能主义翻译学派的主体理论,也是该理论学派最重要的理论。 该理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目的论关注的是“译 作的目的”,因为这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方法 和策略以及翻译技巧。 功能目的论包含三大规则:目的性规则(翻译中所要遵循的首要 法则)、连贯性规则(主要强调译文在译入语中的可读性及其交 际意义)和忠实性规则(即通常所说的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功能翻译理论
国外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
•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三、总结
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对等” 成为了翻译研究的中心。 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这时兴起并逐步深化。它将研究视线从源 语文本转向目标与文本,成为当代德国译学界影响最大,最活 跃的学派。
Main Aim: To explore whether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Gladys Yang’s thanlation of The Border Town, chose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German functionalism, will facilita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tended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To
analyze how the target text is able to arouse foreign readers’ intrerest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while establishing a new image of China in the world.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 (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 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
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 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 (Skopostheorie and 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3、贾斯塔·霍兹·曼塔利和翻译行为
继费米尔提出“目的论”之后,贾斯塔· 霍尔兹· 曼塔利比弗米 尔更进一步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她以行为理 论作为基础,提出了“翻译行为”( translation action)这一 概念。 曼塔利视翻译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行为,而非单纯的 语言转换过程。她特别重视对行为参与者(发起人、委托人、 译者、译文使用者、信息接受者等)和环境条件(时间、地点、 媒介)的分析。她关注译者在以劳动分工为特征的社会中所处 的地位,给予译者威信,使其以跨文化交流专家和客户可靠的 合作伙伴身份出现。
Firstly,The translation of by Gladys Yang is well worth researching. Biancheng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Shen Congwen, who enjoys high reputation in the literature world. Known as a pastoral, Biancheng depicts the beautiful scenery, distinctive folklore and local customs in a small town in west Hunan in 1930s when it was little touched by mercantilism and modern ideology. It’s full of strong local culture and pure human nature.
功能翻译理论
in China
一· 背景
•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形成于 20 世纪 70 年代,它从对等翻译
理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翻译研究拓宽了研究领域,开辟了
新的视角,丰富了翻译的内涵。根茨勒认为:‚过去二十年翻 译理论研究出现了两个极其重要的转变:一是以原文文本为导
总结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翻译研究的全面转向:即由 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以及侧重形式的译论转向更加注重功 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译论。这一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 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 系列研究性活动,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更大的理论包容性。这 使“翻译研究逐渐摆脱了关于翻译转换的静态语言学分类”, 开始了多元化的翻译批评标准。 对世界翻译理论界来说,德国功能学派以巨大的勇气摆脱直译 意译和对等理论的束缚,将翻译定义从翻译即文本从原语一一 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的观点中解放出来,扩展成为翻译行为, 包括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把翻译研究 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功能派翻译理论打破了两千年来的直 译意译之争,提出只要译者采用的翻译方法符合交际目标,就 可以自由选择翻译方法。因此,译者的地位得到了提高,甚至 与原作者、编辑、客户同等重要。
The Rational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German functionalism, the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workability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Gladys Yang’s English version of The Border Town from its perspective.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赖斯还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 她认为“不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同时赖斯 还罗列了一系列的言内标准和言外标准,用以评价译文的充 分性。 她在对等的问题上,表现的更为灵活。可以通过适当的删减 和补充,最大限度的实现源语文本在目标语中功能的转换。 但是,这些翻译思想过分依赖语言学,忽略了文化、译者等 其它因素对翻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