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本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才
在了解了科技创新的主体以后,我们有必要了解实现创新的 关键是什么。 人才! 当今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要加快科学技 术的发展,靠什么?主要还是靠人才。人才是最关键、最根 本的因素。要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在各行 各业、各个领域普遍建立起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机 制。
在863计划实施后不久 的1988年9月,邓小平 进一步指出:“马克 思说过,科学技术是 生产力,事实证明这 话讲得很对。依我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 可见,邓小平十分重 视发展科学技术在建 设社会主义中的地位 和作用。
1988年9月,邓小平 进一步指出:“马克 思说过,科学技术是 生产力,事实证明这 话讲得很对。依我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
自主创新
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三代中共领导人的 科技思想,历经半个世纪的衍变、深化,已 经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把推 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 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
深入认识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
32 nm
ZFS
Ubuntu 9.10
Windows 7
64-Bits
Tablet Computer
3G
面向未来!
Core i7
Multimedia Touchpad
Blue-ray
4K
USB 3.0
Mac OS X 10.6
主讲
Anvi Anvi
幻灯片制作
资料搜集
Lve
科研单位
实现科技创新,需要建立和完 善国家创新体系。 你认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什么? 是科研单位么?
企业
不,是企业! 美国政府的科研投入只占社会全部科研投入的 20%,日本政府更是把这一比例降到了10% 以下。它们大量的科研工作,甚至一些基础性 研究工作都是由企业唱主角。 中国在科技上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 创新能力的落后。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促进科 研院所与企业结合的有效途径,使科研人员如 鱼得水,企业发展如虎添翼,使企业真正成为 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四、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知道这句话出自邓小平同志, 可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了与 之相近的观点。让我们先来回顾一 下这段历史。
马克思根据他所处 的时代即自由资本 主义时代科学技术 发展及其在资本主 义社会经济发展中 的地位和作用,提 出科学是生产力的 论点,指出:“生 产力中也包括科 学”。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 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揭示了科学技术进步的内在特点。科学 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而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 力竞争的核心,就是比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数量, 比科学技术产业化的速度和效益。21世纪, 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决定着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离开科技创新,一个民 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 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 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 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 出发,制定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统观全局, 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基础性研 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 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高新技术 产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强化应用技术 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 化,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 技术问题。
“第一”
为什么说是第一生产力呢?
首先,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生产力的发 展是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 的其他要素之中。它的变化必然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人的素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时,生产力就 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科学技术的水平制约着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例如,在当代农 业生产过程中,从品种的改良到土壤的改良,从化肥、农药的发明到农业机械的不断改进, 处处体现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对提高生产力的主导作用。 其次,当代 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有不同的突破口 或生长点。在近代,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直接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纺织业、冶炼业的变革, 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作机成为近代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随着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 经济资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信息产业,而且也成为带动传 统产业升级换代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再次,当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速度和规模。如果说在蒸汽机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是“加数效应”,电气 化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是“乘数效应”,那么,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 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就是“幂数效应”。由科学技术革命所导致的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简直令人难以想象。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贡献率,20世纪初为5%—20%,20 世纪中叶为50%,而到20世纪末已经上升到75%以上。
Fra Baidu bibliotek学
技术
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三次技术革 命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与技术由 分离到两者不断相互渗透、相互 依赖的过程。 最终转化为生产力!
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 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 我们的国家。 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 进军”的口号。
1958年初,毛泽东又提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 革命,并要求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 上来。
“生产力中也包 括科学。”
——马克思
我们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迄今为止出现的三次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的历史的回顾便可以说 明这一点。第一次技术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结束于19世纪60年代(主要标志是蒸 汽机和纺织机的广泛应用)。在这次革命中,技术作用优先于科学,蒸汽技术主要是为解 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开矿和纺织中的动力需要而发展起来,并不以科学研究为先导。 在这一阶段里,技术与科学研究的联系是松散的。 第二次技术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本世纪20年结束(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 它是科学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电磁学理论所带来的成果,即在这次革命中,科学研究明显走 在技术前面,技术进步依赖科学研究。 第三次技术革命即新技术革命始于二战后(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生物工程等 的应用),它直接依赖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革命性进程。这次革命的显著特 征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相互依赖、密切结合,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变为生产力。尽管在第二次 技术革命中,科学走在技术前面,但科学家往往并没有认识到他的研究的应用前景(法拉 第对电磁感应的研究、赫兹的电磁波实验均属这种情况),科学家并没有把他们的理论应 用到生产过程,而是一些工程师、技术人员来作这项工作,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的周期也 较长。到了第三次技术革命时,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研究直接为解决工业中提出的技术问 题服务,许多科学理论马上被应用科学家和工程师加以分析,探求它们实用的方面;这一 时期的技术与科学不再截然分开,科学和技术融合:科学有明确的技术目的,技术自觉地 以科学为指导。
“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讲了这么多理论知识,下面来看一些例 子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中国发展 提供强大动力。 气象科技为奥帆赛提供支撑中国的“超 级稻”基因组计划我国拥有自行研制的 歼击机“神舟”号系列飞船中国地球空 间双星探测计划
下面的时间里,我将 就计算机方面与大家 聊聊科技是第一生产 力这一主题。
下面我们我们来想一个问题:什么是科学的本质? 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什么? 人才!人才的成长靠什么? 教育! 于是我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在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 决定》和随后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明确提出了科教兴 国战略。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 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今后 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认真贯彻的重要方针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以后,江泽民、胡锦涛先后提出“科学技术 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 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 等重要论断。
“863 计划”
纷纭复杂的国际社会充满了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事实表明,科 技实力已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砝码。谁具有高科技的优势,谁就 将占有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主动权。因此,世界各国都在为争夺高技术“制高 点”而激烈竞争,为新世纪的到来做超前准备。 面对严峻的挑战,中国怎么办? 党和政府在思考,富于远见的科学家也为此殚精竭虑。 为我国光学事业做出重 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王大珩深知,如果我国不瞄准前沿,积极跟踪高技术,那么几 代人经过不懈努力从研制成功原子弹、氢弹到发展起今天空间技术所形成的举世瞩 目的国威势将难保,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不能缩小,还会继续扩大。怀着强 烈的责任感,他找到王淦昌、杨家墀、陈芳允三位学部委员进行商谈。于是,1986 年3月3日,四位老科学家怀着炽热的爱国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上书中共中央,提出 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这个建议立即得到党中央的高 度重视和大力支持。3月5日,邓小平在建议上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宜 速决断,不可拖延”。在党中央部署下,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组织了全国 200多位 知名专家、学者,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对我国高技术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论证,拟 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审议通 过后,1986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了这个纲要。这个计划是在 1986年3月提出后并经国家批准的,所以定名为“863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