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应用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台梭利“工作”教育理论应用的思考

陆晓燕

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 1870—1952)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她通过自己创办的“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创建了一套独特的儿童教育理论和方法,其中“工作”是她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她为幼儿“工作”而设计的一整套蒙氏教具更是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蒙台梭利教育法于1994年在我国流行,以其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班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研究。学习并认识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把握其教育精髓,有助于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对蒙台梭利“工作”教育理论的认识

蒙台梭利认为工作是人类的本能与人性的特征。她称在“儿童之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即:儿童竟然“喜欢工作甚于游戏”。儿童喜欢操作教具,并从教具中得到满足与乐趣,毫无厌恶与疲倦的表情。蒙台梭利的“工作”是指那些身心协调、手脑结合的活动,她认为幼儿期的各种感觉练习及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等自发的活动都是工作。她认为3~7岁儿童的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一)儿童“工作”的特征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工作”与成人不同,这种不同表现为儿童是“为工作而生活”,成人是“为生活而工作”。她认为与成人的工作性质相比,儿童的工作具有以下特征: 1·遵循自然法则,服从内在的引导本能;

2·无外在目标,以自我实现为内在目标;

3·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性与建构性的工作;

4·须独立完成、无人可替代;

5·以环境为媒介来改进自己;

6·以自己的方式、速率进行,为自己的内在需求而重复。[1](P183)

(二)儿童“工作”遵循的法则

1·秩序法则。蒙台梭利认为秩序是各种物品与环境的关系,即每种物品在环境中应该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和追求,他们对工作材料在环境中的位置有着清醒的认识。她在“儿童之家”发现3~4岁的儿童在使用完工作材料后,会主动地将它们放回到原来的位置;而当他们发现工作材料不在原来的位置上时,会主动地把它放回原来的位置。她认为如果这些在“工作”中对秩序的追求能够得到满足,儿童就会感到幸福,他的人格和心理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就会顺利进行。反之,儿童的心理发展就会遭遇障碍甚至形成异常。

2·独立法则。蒙台梭利认为所谓独立就是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而独自做一件事情。在她看来,儿童自出生开始就追求独立。他们要求独自工作,期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达成自己的独立,而排斥成人所给予的过多帮助。

3·自由法则。蒙台梭利把自由看作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她认为,儿童在“工作”中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而让儿童自由选择“工作”可以使儿童工作更专心,并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可以提高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4·专心法则。由于儿童的“工作”是他们自己自由选择的工作,他们对“工作”必然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对工作的浓厚兴趣会导致儿童对“工作”的专心。

(三)“工作”对于幼儿发展的作用

幼儿“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能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从生理的角度讲,“工作”有助于儿童肌肉的协调和控制。幼儿最大的愿望是具有正确支配其行动的能力,但他们缺乏该能力。“工作”是幼儿为满足其内在活动需要而进行的,是一种手脑结合、身心协调的活动,正好可以促进其肌肉的协调和控制,发展正确支配自己行动的

能力。其次,从心理的角度讲,“工作”有助于培养意志力,使儿童全神贯注于作业是培养意志的一种途径。“工作”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儿童一旦投入其中,就浑然忘我。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多次发现幼儿专心于自己的工作,而置周围环境于不顾,对别人的故意捣乱、周围的音乐和舞蹈也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这样专注于活动对幼儿的意志力是一个极大的锻炼和提高。最后,“工作”有助于培养独立性。[2](P291-292)

(四)有准备的“工作”环境

蒙台梭利所说的“工作”是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因此她非常重视环境的创设,即为儿童提供一种“有准备的环境”。根据她自己开办“儿童之家”的实践,她对“有准备的环境”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1·必须是有规律、有次序的环境; 2·能提供美观、实用和对儿童有吸引力的生活设备和用具; 3·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 4·能为儿童提供感官训练的教材或教具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5·可让儿童独立地活动,自然地表现,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 6·能引导儿童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1](P288-289)儿童正是在与成人不同的独特的“工作”中,实现了心理各方面的发展并走上了心理发展的正常化之路。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工作,蒙台梭利主张必须为儿童准备工作材料,以此作为“有准备的环境”的一部分,从而使环境更适合儿童特点和更有教育意义。

总之,蒙台梭利的“工作”和游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游戏的假想性以及蒙台梭利对这一点的排斥。游戏的内容是充满想象的,在游戏中,一切都“好像是”、“假装是”,儿童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尤其是在假想游戏中,幼儿实现着对成人社会的模仿、学习,以满足他对成人以及成人社会的渴望而不可及的好奇和需求。而这正是蒙台梭利批判游戏的主要所在。她认为游戏特别是假想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在她看来,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而且只有“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所以,蒙台梭利的“工作”与游戏的最大区别在于“工作”是现实的活动,而游戏特别是假想游戏是想象的活动。自蒙台梭利教育法创立以来,就引起了幼教界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强烈反响和广泛讨论,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直到现在,蒙氏教法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还被广泛“引入”。起源于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的蒙氏教法,固然有其令人确信不移的优势,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不同,其历史局限性和文化差异性也是必然存在的。面对当前在我国热热闹闹兴起的蒙氏教育,我们应该冷静地、认真地思考。

二、蒙台梭利“工作”教育理论应用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重教育形式而忽略对教育精髓的把握“工作”教育理论的精髓在于观察、理解儿童的需要,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教育环境,鼓励儿童进行自由选择。但在幼教实践中,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成了一种时尚,一块显示幼儿园档次的招牌。比如,蒙台梭利的教具是其教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成份,非常有特色。有的幼儿园在移植蒙台梭利教育法时,误认为将蒙台梭利的教具摆放在教室的各个区域,就是蒙氏教育法了,只要按照“儿童之家”的图片资料布置环境,就是实施蒙氏教育,没有领会动作训练的意义和操作方法。还有的幼儿园将蒙台梭利的“工作”理论理解为机械地操作蒙氏教具,将蒙台梭利所强调的应赋予儿童的自由完全抛弃。他们没能理解课程组织的中心是儿童,而不是教具的操作。

所以,我们学习的应该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实质而非形式。移植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目的不应是哗众取宠,而应是服务于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于儿童的发展。在考虑移植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时候,首要是正确解读蒙台梭利教育法,了解其教育精髓。比如,强调创设“有准备的环境”,我们要研究这种环境对儿童发展是否真正具有积极的作用、如何创设环境、如何利用环境进行教育等等。不能因为专家学者推崇它或其他的幼儿园已经引进了,就不加研究地对其盲目照搬。这样,既不利于儿童发展,又会影响整个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