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解读与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解读与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解读与实践路径乡村振兴,是指通过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提升农村社会事业、改善乡村环境质量,实现农民富裕、乡村全面进步的战略部署。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得到了高度重视,成为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理论解读,并探讨实践路径。

一、乡村振兴的背景与意义乡村振兴的背景是中国农村面临的诸多问题,如人口流失、农业低效、农民收入不高、乡村教育医疗水平低下等。

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在于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乡村全面进步。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是人民主体、农业农村优先、多元主体参与、绿色可持续、产业融合发展。

这些原则旨在保护农民的权益,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保护环境和生态,提升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

重点包括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农村土地利用、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等。

四、乡村振兴战略的资源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资源保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资源包括财政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

要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乡村振兴的资金需求;优化土地利用,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提升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五、乡村振兴战略的机制创新乡村振兴战略的机制创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要建立健全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定化制度、农村产权保护的权威机构等。

同时,要加强农村基层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

六、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要素流动和优势互补。

同时,要加强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统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七、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保护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一、背景介绍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乡村振兴战略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向农业农村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总体要求。

此举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本文将从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两方面展开讨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探索是指对农村发展思路与方法的研究和理论积累。

这一领域的研究着重于探索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发展路径和模式。

1. 经济模式创新农村经济模式的创新是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探索的核心内容之一。

过去,中国的农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需求。

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探索之一是探索多元化经济模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农村特有资源和优势,实现农村多样化发展。

2.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探索中的重要一环。

中国正面临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而乡村地区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

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探索中,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创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创新是指在理论指导下,通过试点示范和具体实施,逐步总结经验,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这一领域的实践创新是乡村振兴战略理论的重要补充。

1. 农村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创新之一是通过农村产业升级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产业升级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技术引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农村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可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推动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创新还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村产业的生产效率。

这包括农村供水、电力、通讯和交通等方面的建设,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论探索,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对农村问题的分析和思考马克思主义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对农村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具有广泛的深度和高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农村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存在,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农民阶级的思想,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农村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问题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农村为重点,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基本路径,强调农村的特殊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环境整治、农村治理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全面进步。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践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实践探索。

我们可以看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实践探索,中国取得了显著的农村发展成就。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与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不断完善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的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新时代的重要战略之一,旨在通过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促进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于解决我国农村面临的种种问题,推动农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涵1. 长期积累的现实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建立在长期积累的现实基础之上的。

中国的农村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面临着人口流失、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较低,农村面貌落后等多方面的困境。

中国农村的现实问题迫使我们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以改变目前乡村的面貌,实现乡村的振兴。

2. 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在整个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关注农村人民的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与过去的扶贫开发战略有所不同的地方,乡村振兴战略不单纯是为了改善乡村的经济发展,更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注重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和农村社会的发展。

4. 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注重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也要着力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1.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要推动农村振兴,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和效益。

在技术上,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在政策上,要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加强农业保险和金融服务,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背景与意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是指在农村地区建立健全的金融体系,为农民和农业经济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支持。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加大,加强对农村金融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2.1 传统理论传统理论主要强调相关部门主导、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于乡村经济和农业生产提供必要支持。

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相关部门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通过国家计划来调控和指导资源配置。

2.2 市场化理论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深入推进,市场化理论逐渐兴起。

这一阶段强调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农村金融发展,鼓励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3 农村金融服务理论农村金融服务理论强调以农民为中心,提供符合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这一阶段强调提高金融机构对农民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满足农民对于贷款、储蓄、支付等方面的需求。

3.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实践的探索与创新3.1 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的信用合作社是一种以互助为基础、以信用为纽带、以利益共享为目标的合作经济组织。

这一机构在中国乡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提供小额贷款、储蓄等服务,帮助乡村居民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

3.2 农商银行中国在2004年设立了首家试点性质的城商行——江苏江阴市江阴市商业银行。

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向乡镇银行的转型,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3.3 金融科技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金融科技逐渐渗透到农村金融领域。

通过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技术手段,农村居民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金融活动。

这一创新为农村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4.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4.1 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不足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因素,中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能力相对较弱。

一些偏远地区甚至没有银行网点,导致乡村居民难以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

乡村振兴理论创新与实践案例分析

乡村振兴理论创新与实践案例分析

乡村振兴理论创新与实践案例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二、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 (6)2.1 乡村发展的理论框架 (7)2.2 乡村振兴的内涵与要求 (8)2.3 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 (10)三、乡村振兴的创新理论 (10)3.1 创新理论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11)3.2 创新理论对乡村振兴的指导作用 (13)3.3 创新理论的实践价值 (14)四、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分析 (15)4.1 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16)4.2 案例一 (18)4.2.1 案例背景与问题描述 (19)4.2.2 案例分析与策略提出 (20)4.2.3 案例实施效果与评价 (21)4.3 案例二 (23)4.3.1 案例背景与问题描述 (25)4.3.2 案例分析与策略提出 (26)4.3.3 案例实施效果与评价 (28)4.4 案例三 (29)4.4.1 案例背景与问题描述 (30)4.4.2 案例分析与策略提出 (31)4.4.3 案例实施效果与评价 (32)五、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33)5.1 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策略制定 (35)5.2 实践中的理论验证与调整 (36)5.3 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 (38)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39)6.1 研究结论总结 (40)6.2 政策建议提出 (41)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43)一、内容概要本文档旨在深入探讨乡村振兴理论创新与实践案例分析的相关内容,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将对乡村振兴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明确其内涵、意义和目标,为后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案例分析奠定基础。

结合国内外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我们将重点关注理论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包括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动力和活力。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将展示乡村振兴理论创新在实际操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成果,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乡村振兴路线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乡村振兴路线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乡村振兴路线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一、引言乡村振兴是中国当前的重要战略,也是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国的必经之路。

本文将深入探讨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

二、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1. 乡村振兴的内涵:乡村振兴是关于农村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全要素和全时空的现代化探索,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

3. 乡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落实农民财产权和经营权,使农民有更大的发展动力。

4. 农民素质教育的提升: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民教育水平,培养一支质量过硬、业务精湛的农村人才队伍。

三、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1. 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农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实现农民增收。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增强乡村发展活力。

3.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构建以村民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提升乡村社会管理水平。

4. 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山东省某村通过推行“党建+农业合作社”模式,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壮大农民集体经济,实现了村庄的全面振兴。

五、乡村振兴的困难与挑战1. 资金短缺:乡村振兴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农村贫困地区的资金来源有限,如何解决资金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2. 人才匮乏:农村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乡村振兴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支持,因此人才匮乏成为目前乡村振兴的瓶颈。

3. 村庄空心化:农村人口外流导致乡村村庄空心化,如何吸引人才回乡创业,保持乡村的人口稳定成为一大难题。

六、乡村振兴的前景展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政策的不断完善,乡村振兴前景广阔。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PPT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PPT
7
我国农业及农村取得的成就
2、农民收入连续11年持续增长
农民人均收入连续增长到达36%以上,每人300元以上。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 2936元,2005年3255元,2006年3587元,2007年4140元,2008年4761元, 2009年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同比增长6%。但是,与城市居民收入相比,农 民人均收入增长差距明显,2009年是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收入比 达到3.33:1,绝对收入差距从08年的11020元扩大到12022元。2010年我国农 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比2009年增加766元,是历史上增加额度最大的 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9%,也是多年来罕见的一个高水平,在 相当长的时期内第一次增长速度超过城市。2011年6977元,增长11.4%,
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0710亿吨,改革开放以来,从04年开始到去 年我们的粮食连续11年取得了丰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 量从1949年的1132亿公斤增加到2014年的6071亿公斤,2014年,全国 粮食总产量60709.9万吨(12142亿斤),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增长 0.9%。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供求平衡的历史跨越,为世界粮食安全做 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全世界有9.25亿的饥饿人口。 ➢ 改革开放前,粮食生产跨越3000亿斤至6000亿斤这4个台阶用了29年, 而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跨越7000亿斤至10000亿斤4个台阶,只用 了18年。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专题
我国农村改革取得的成就及问题
徐芳
2
目录
我国农业及农村取得的成就
1
农村改革面临的矛盾及问题
2
怎样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
3 化道路3ຫໍສະໝຸດ 一、我国农业及农村取得的成就

国家开发大学电大《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网上形考1-4答案

国家开发大学电大《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网上形考1-4答案

国家开发大学电大《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网上形考1-4答案形考作业11.在中世纪早期欧洲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农民耕种租赁的份地,然后耕种领主的土地,是为领主提供()。

B.劳务地租2.近代史中,欧洲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C.农业的封闭性3.与“价格革命”所描述的过程相关,以下正确的是()。

A.来自美洲的金银也出现了贬值4.政府也需要担当起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引起这种趋势的主要是()。

A.进步主义运动5.“城乡等值化”是()农村发展的理念。

C.德国6.奠定美国农业推广工作基石的法案是()。

D.《史密斯—利弗法》7.以下叙述中与农村发展内容不相符的是()。

C.以经济发展为宗旨8.下列选项中,()不是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主张。

D.自由经营9.下列理论中,()不是发达国家对发展的理论贡献。

A.依附理论10.下列选项中,()不是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思想。

D.雇佣新人1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关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无限供给”的观点是()提出来的。

C.刘易斯12.劳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来源于()。

C.马克思1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

A.经济发展B.社会发展C.生态发展14.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农业发展的特点是()。

A.政府干预农业B.出现了计划经济C.农业规模化D.农业机械化15.土地分配不均与收入差距有关,也可能影响社会安定。

A.对16.计划经济只在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过。

B.错17.农村发展研究以纯理论研究为主。

B.错18.农村发展研究方法指的就是研究农村发展问题的具体技术。

B.错19.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的问题和主题是随着政府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的。

B.错20.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是对以往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传统发展观的历史性颠覆。

B.错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在现代化理论的指导下,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获得迅速发展。

B.错22.参与式方法是发展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在中国农村发展中已经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应用。

国开电大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国开电大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国开电大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农村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之一,也是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来说,农村发展尤为重要。

国开电大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角,探讨了农村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为农村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农村发展的现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这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存在较大差距。

而且,农村发展不平衡也很明显,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此外,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也不完善,人力资源的流失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实现农村发展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

此外,还要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同时,还要加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在农村发展的实践中,国开电大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

首先,国开电大提倡“绿色农业”,即通过推行有机农业、畜牧业环保改造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保护环境资源。

其次,国开电大提出了“三农服务”,即通过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民合作社等组织,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此外,国开电大还提出了“农旅结合”的理念,即将旅游业与农村发展相结合,发展农村旅游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在实践中,国开电大积极推动农村发展。

首先,国开电大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推进农村产业发展。

他们通过产业培训、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其次,国开电大还积极开展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项目,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国开电大还推动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总之,国开电大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对于促进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总结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总结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总结一、引言近年来,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其理论基础和掌握实践经验,以实现有效的效果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1.农村发展理论农村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乡村振兴理论和农业现代化理论两部分。

乡村振兴理论强调农村综合发展,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等途径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农业现代化理论则侧重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城乡一体化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认为城乡之间应实现资源、产业、人口、市场等方面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强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经验1.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包括道路、供水、电力等方面。

通过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2.农业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农业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农产品加工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健康环保的农业模式,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农村土地整治农村土地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土地集约利用、流转等手段,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同时,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4.社会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发展,还需要注重社会文化的建设。

通过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品质。

5.农民参与和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在规划、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扶持政策,增强他们的参与意愿和能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通过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措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本文将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探究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与发展方向。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涵1. 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顺应了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潮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了当务之急。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农村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符合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与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相契合。

2.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三农”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只有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才能实现“三农”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涵,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涵,还包括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在过去的发展路径中,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距,城市的发展往往是以牺牲农村资源为代价的。

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要打破这种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机流动和平衡配置,从而构建全新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4. 推动乡村产业升级,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涵之一,是推动乡村产业升级,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在过去,农村经济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为了通过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培育壮大新型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激发乡村经济活力,实现农村全面振兴。

国家开放大学2023年7月期末统一试《11703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试题及答案-开放本科

国家开放大学2023年7月期末统一试《11703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试题及答案-开放本科

A.贫困的主观感受较弱B.贫困问题集中在城市 C阶层性贫困比较明显D.形成独特的贫困文化 .分工使一组复杂的过程转化为相继完成的简单过程,分工取决于()o A.市场规模 B.市场专业化程度 C.机械化D.社会化 二、多选题(答案为一个以上选项.5题,每题4分,共20分) .随着中国农村的改革开放,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关系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调整,并呈现出() 的新特征。 A.人际关系理性化 B.熟人社会陌生化 C.代际关系的疏离化D.宗族关系的淡漠化 .以下属于二战期间农业与农村的主要特征的有()。 A.政府越来越强地干预农业 B.计划经济在不同国家都有出现 C.农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D.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相对降低
.18世纪,德国通过立法的形式,界定了社会保障的对象、权利、义务,并将保障的内容聚焦到()o
试卷代号:11703
国家开放大学2023年春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2023年7月
一、单选题(20题,每题3分,共60分)
LA2.A3.A4.D5.B 6.D7.A8.D9.D10.D ILA12.B13.A14.D15.A 16.B17.B18.C19.A20.A 二、多选题(答案为一个以上选项,5题,每题4分,共20分) 2LABCD22.ABCD23.ABCD24.ABC25.ACD 三、匹配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26.E27.H28.B29.130.D 31.J32.F33.C34.A35.G
A.1959B.1960
C.1961
D.1962
.传统农村社会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进行物质交换时,遵循的不是法律契约而是心理契约,主要的约束力来自( )o
A.道德和人情B.法律与道德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论文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论文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论文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农村发展规划课程实践教学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学生规划技能的重要环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契机下,依托新农村共建示范基地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下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篇1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促进理论实践创新〔摘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吹响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进军号。

回眸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及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是改革开放闯出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道路;是改革开放找到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不竭动力;现在深入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正是时。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无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是党十分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农”中的农业是经济问题,农村、农民是政治问题,它们是经济、政治中的重大问题。

在社会主义现代的谋划中,农业现代化为“四化”之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是中国的国情,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念。

为了夯实基础,稳定社会,党的几代中央领导人励精图治,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一、改革开放,闯出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道路1978年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驶出了改革开放的航船,至今已30多年了。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开了6次代表大会,作了12个关于“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吹响了向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军的号角。

改革开放使我国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中国的改革发轫于农业改革,首先是改变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在推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责任制形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阐释、实践模式与思考建议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阐释、实践模式与思考建议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业生产托管与新型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次演示将从农业生产托管 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两个方面的概述、关系、案例分析、结论和展望等方面进行 阐述,以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农业生产托管是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指农户将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分离 出来的环节委托给专业化服务组织或个人来完成,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 率、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业生产托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概述:
1、完善股权设置和分红方式, 充分保障农民权益。
2、加强产业规划和发展特色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和生态环境破坏。
3、谨慎选择合作方,注重利益 分配公平和长期合作发展。
三、思考建议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在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民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 的实践模式。应加强政策扶持和人才培养,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管理和市场 竞争能力。要始终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效益为目标,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 济的优势,努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农村集体经济往往受到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限 制,发展动力不足。为了打破这些瓶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要创新原有的发展 模式,拓宽资金来源,增强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 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首先,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是关键。一方面,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向多元化、特 色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 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3、模式三:联合协作发展。这种模式下,农村集体与农业企业、科研机构 等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例如,某村与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合作, 引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发展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着丰富的理论支持,也有着许多成功的实践经验。

本文将重点探讨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并总结经验教训。

一、农村经济的基本特点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民是主体、城乡差距较大。

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农民是农村经济的主体,而城乡差距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农村发展的历史回顾我国农村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经济开始崭露头角,农村发展的历程经历了农业集体化、土地承包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

三、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农业现代化理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指导,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四、农村经济增长的路径农村经济增长的路径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以及培育农村新兴产业和发展农村服务业,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五、农村土地问题及解决办法农村土地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推动土地资源的流转和集约化利用,实现农户的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

六、农村金融支持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通过农村信用社和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设立,为农民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七、农村人力资源培育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优秀的人力资源支持。

政府可以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创业精神的农村人才。

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完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发展路径的理论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发展路径的理论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发展路径的理论与实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了农村发展的路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乡村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发展路径的理论与实践。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逐渐流失,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有限,农村资源环境遭受破坏,农村社会问题愈发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产业升级等措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发展路径的理论基础乡村发展路径的选择需要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农村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

马克思主义农村发展理论认为,农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充分发挥农村的特殊优势。

三、农村发展路径的经济模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发展路径的选择要考虑到经济模式的问题。

从经济模式的角度来看,乡村发展可以采取多元化经营、农旅融合、农业产业化等模式。

多元化经营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旅融合可以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则可以加强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提高农民收入。

四、农村发展路径的社会建设乡村发展路径不仅仅关乎经济模式,也涉及到社会建设。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社会建设是提高农村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

加强村民自治、提高村级组织建设水平、改善农村社会服务,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

五、农村发展路径的生态环境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路径的一项重要内容。

乡村发展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动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减少农村生活污染,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农村发展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农村发展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农村发展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于中国的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农村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两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农村发展的理论指导1. 价值观念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是与他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

在中国农村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推动农村居民不断追求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中国农村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指导使得国家关注农业技术的创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推动农村发展取得新的成果。

3. 阶级分析与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通过对阶级分析与阶级斗争的研究,揭示了社会发展中的不平等与不公正现象。

在中国农村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有助于分析农村中的阶级状况,推动农村的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的实现。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实践路径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马克思主义认为,农村土地制度是影响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进行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利益的保护,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工工资保障马克思主义强调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工工资保障的重要性。

在中国农村发展中,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化,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完善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工权益,推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助力农村发展。

3. 农村教育与医疗保障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和医疗是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体现。

在中国农村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使得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4. 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功能。

《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第2套答案

《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第2套答案

第2套您已经通过该套作业,请参看正确答案1、《江村经济》一书的作者是()A.晏阳初B.梁漱溟C.杨开道D.费孝通参考答案:D您的答案:D2、二元经济结构的最早提出者()A.美国经济学家诺斯B.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C.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D.荷兰经济学家博克参考答案:C您的答案:C3、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者是()A.索维B.舒尔茨C.帕森斯D.刘易斯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4、发展中国家实行以经济政治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型发展战略的时间是()A.20世纪70年代末B.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C.20世纪80年代初D.20世纪70年代初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5、可持续发展概念正式提出的时间是()A.1987年B.1990年C.1992年D.2000年参考答案:C您的答案:C6、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是()A.1980年-1982年B.1979年-1983年C.1978年-1988年D.1980年-1982年参考答案:C您的答案:C7、国际合作联盟成立的时间是()A.1900年B.1895年C.1920年D.1897年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8、被国际学术间评为与爱因斯坦并列的“世界十大名人”的我国学者是()A.杨开道B.言心哲C.晏阳初D.梁漱溟参考答案:C您的答案:C9、《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两书的作者是()A.晏阳初B.费孝通C.乔启明D.吴文藻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10、我国最早提出“乡村自治”的学者是()A.乔启明B.费孝通C.梁漱溟D.杨开道参考答案:C您的答案:C11、不发达国际的农民peasant其含义比较复杂,是指()A.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B.种地人C.种菜的人D.居住在农村的人E.具有农村户口的人参考答案:A, D, E您的答案:A, D, E12、城乡统筹发展主要包括()A.统筹城乡生产布局B.统筹城乡产业结构C.统筹城乡劳动就业D.统筹城乡投入E.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参考答案:A, B, C, D, E您的答案:A, B, C, D, E13、我国农村人口膨胀的主要原因有()A.经济原因B.社会原因C.文化原因D.政治原因E.农村缺乏社会保障参考答案:A, B, C, D您的答案:A, B, C, D14、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落后主要表现在()A.认识落后B.实践落后C.研究落后D.立法落后E.规范落后参考答案:A, B, C, D您的答案:A, B, C, D15、按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一般把农村社区分为()A.村落社区B.集镇社区C.农区社区D.牧区社区E.平原社区参考答案:A, B您的答案:A, B16、发展合作经济就是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A.正B.误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17、人民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这种制度本身存在缺陷()A.正B.误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18、初级内部的产权制度保证了农民权能的实现()A.正B.误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19、农民享受不到社会保障是城乡差别的重要表现之一()A.正B.误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20、最低生活保障是政府为农民设立的最后一道基本生活安全()A.正B.误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1年12月—2012年6月学期《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题目:一、我国土地资源所面临的挑战——以××县(市)为例写作提示:1. 国际比较2. 重要性3. 耕地减少原因4. 保护土地资源的建议、措施参考文献:[1]程贵铭.农村社会学.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2]网上查询相关文章3~5篇[3]案例县资料调查题目要求:1.理论联系实际2.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3.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二、××地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做法和经验的研究写作提示:1. 社区建设概述2. 案例区的基本情况介绍3. 案例区开展社区建设的做法和主要经验参考文献:[1]程贵铭.农村社会学.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2]网上查询相关文章3~5篇[3]对案例社区的情况进行深入、全面、详细的调查题目要求:1.理论联系实际,先讲清社区及社区建设理论2.案例真实、数据准确、分析到位三、当代中国农民的新变化——以××县(市)为例写作提示:1. 传统农民的特点2. 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变化的机理3. 社会转型期农民变化的表现——如职业、阶层、生活质量、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等。

4. 出现的主要问题5.如何引导农民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参考文献:[1]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2]程贵铭.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 中国农村研究网(/)查询相关文章3~5篇[4]广泛收集案例县的详实资料题目要求:1.理论联系实际,先讲清社区及社区建设理论2.重点放在农民的职业、社会阶层及思想观念的变化上3.以案例县的具体资料为依据,做的图文并茂、论述有据四、改革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功的机理分析——以××县(市)为例写作提示:1. 背景分析2. 从制度创新理论角度分析(诺斯制度创新理论)3. 农民拥护的具体原因(1)产权交人民公社明确,农民有了自主权(2)人的解放是生产力解放的前提(3)农业的特点适合家庭经营参考文献:[1]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2]中国农村研究网(/)查阅有关农村改革30年的文章3~5篇题目要求:1.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有关制度创新理论、产权理论的一般知识2. 对样本区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调查,以数据作为佐证说明问题五、农村老年人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写作提示:1. 样板区的基本情况2. 农村老龄化的基本状况3. 农村老年人生活存在的问题4. 农村老年人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5. 对策和建议参考文献:[1] 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2] 从网上查阅相关文章3~5篇题目要求:1.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有关老龄化理论并进行国际比较2.对样本区的具体情况要进行认真、深入、细致的调查具体要求:1.从以上五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要切中主题。

2.论文字数3000字以上。

(专科2500字以上)3.论文要有充分的实证资料,避免空对空,提倡使用本人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亦可适当用二手资料。

4.理论联系实际,对结合课程内容,联系农村实际,做到立论正确、主题明确、中心突出、论述有据。

5.论文要求规范化:标题——内容提要(100—150字)——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6.论文要求结构严密,语言流畅,富有哲理,要体现学术性,不能用文学语言,也不能公文化。

7.引用资料要注明出处,文章最后列出参考文献,否则扣分。

题目所给参考文献仅供参考,论文写作不限于这些参考文献。

8.不在上述选题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30 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论文题目:学生姓名专业层次批次学号学习中心年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附:论文格式要求1.论文开本及版芯论文开本大小:A4纸;正文页面设置: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

2.层次和标题一级标题:宋体、三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如:1 课程论文;二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如:1.1课程论文;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如:1.1.1课程论文;3.封面课程名称:隶书、二号、加粗;论文题目:隶书、二号、加粗;4.摘要摘要标题:宋体、三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居中、单列一行宋体、小四号;5.关键词3~5个,宋体、小四号、各关键词间距3个空格;6.目录目录标题格式要求同摘要标题,目录内容中一级标题、后记、参考文献和附录为宋体、四号,二级标题为宋体、小四。

7.正文必须从正面开始,并设置为第1页。

(1)正文字体: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20磅。

(2)图、表、公式:图形要精选,要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

图形坐标比例不宜过大,同一图形中不同曲线的图标应采用不同的形状和不同颜色的连线。

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中表述一致。

图序、标题、图例说明居中置于图的下方。

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

表序、标题居中置于表的上方。

表注置于表的下方。

图、表应与说明文字相配合,图形不能跨页显示,表格一般放在同一页内显示。

公式居中对齐,公式编号用小括号括起,右对齐,其间不加线条。

文中的图、表、公式、附注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按章节(或连续)编号,例:如图1-1,表2-2,公式(3-10)等。

文中表格均采用标准表格形式(如三线表,可参照正式出版物中的表格形式),图表单位要统一为国际单位制(SI)。

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加粗;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3)量和单位:应严格执行GB3100~3102: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参阅《常用量和单位》.计量出版社,1996)。

单位名称的书写,可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要两种混用。

8.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按顺序编码,即按文中引用的顺序编码。

作者姓名写至第三位,余者写“,等”(中文参考文献)或“,et al.”(英文参考文献)。

几种主要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1)连续出版物:序号作者. 文题. 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2)专(译)著:序号作者. 书名(译者).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3)论文集:序号作者. 文题. 见(in):编者,编(eds). 文集名.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 文题:[XX学位论文]. 授予单位所在地:授予单位,授予年(5)专利:序号申请者. 专利名. 国名,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6)技术标准:序号发布单位. 技术标准代号. 技术标准名称.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7)网文:序号作者. 文题. 网页链接地址.举例如下:[1]梅树立,陈奎孚,张森文,等. 两点边值问题的Shannon小波数值解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7(2):12~16[2]朱文学. 粮食干燥原理及品质分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7~108[3]Bettina G, Alexander S, Thompson G A. Translocation of structural P-proteins in the phloem. Plant cell,1999,11:127~140[4]Dupont B.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in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with an unrelated MLC compatible donor. In:White H J.,Smith R,eds.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Houston: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1974,44~46[5]欧阳忠. 中国股市及农业板块的弱市场有效性假设的分析和应用:[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2[6]姜锡洲. 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法. 中国专利,881056073,1980-07-26[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 GB3100~3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量与单位.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11-019.图(表)图(表)标题宋体、五号、加粗,内容宋体、五号,表注为宋体、五号。

附目录(示例)1 前言 (1)1.1研究背景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研究目的和意义 (5)2 ****** (6)2.1****** (6)2.2****** (7)2.3****** (8)3****** (9)3.1****** (9)3.2****** (10)3.3****** (10)4 结论与建议 (11)参考文献 (12)附录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