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形成机理_以伊犁盆地南缘为例

合集下载

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同位素地质特征

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同位素地质特征

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同位素地质特征伊犁盆地是中国重要的铀矿产区之一,其中砂岩型铀矿是其中最主要的类型之一。

砂岩型铀矿是指铀主要富集在砂岩中的铀矿床,其同位素地质特征是研究砂岩型铀矿成因和富集规律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同位素地质特征的角度,对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机制和地质特点进行探讨。

砂岩型铀矿主要富集在砂岩层中的黄铁矿和有机质中,其同位素地质特征主要包括铀同位素、锶同位素和氢氧同位素组成等方面。

首先是铀同位素的特征。

铀同位素主要包括铀-238、铀-235和铀-234。

研究表明,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中的铀同位素组成具有一定的特征。

铀-238与铀-235的比值通常较高,而铀-234与铀-238的比值较低。

这种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的铀主要来源于沉积物中的天然铀,并且在成矿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同位素分馏。

其次是锶同位素的特征。

锶同位素主要包括锶-87和锶-86。

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中的锶同位素组成主要表现为锶-87/锶-86比值较高。

这表明铀矿床的锶同位素主要来源于海水或大气降水中的锶,而非地壳中的锶。

这与伊犁盆地地质背景中的沉积环境有关,该地区曾经是一个浅海盆地,沉积物中富集了海水中的锶。

再次是氢氧同位素的特征。

氢氧同位素主要包括氢-1、氢-2、氢-3、氧-16、氧-17和氧-18。

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中的氢氧同位素组成主要表现为氢氧同位素比值较高。

这一特征与砂岩中的有机质含量高有关,有机质的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水和气体,并且有机质中的氢氧同位素比例较高,因此导致铀矿床中的氢氧同位素比例也较高。

总的来说,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具有明显的同位素地质特征,包括铀同位素、锶同位素和氢氧同位素的特征组成。

这些同位素地质特征为研究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机制、成矿规律以及勘探找矿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通过对同位素地质特征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了解砂岩型铀矿的演化历史和成矿环境,为铀矿床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应用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法评价砂岩型铀资源潜力——以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型铀矿为例

应用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法评价砂岩型铀资源潜力——以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型铀矿为例
对 这 些 实 际 问 题 , 主 要 通 过 地 球 物 理 、 地 球
面 、含矿 层 位 出 露 范 围及 控 矿 构 造 的综 合 反
映 ,则 可 以构 置成 变量 。 ( )成矿 有利 度计 算与 预测 区圈 定 4 计算 成矿 有 利 度 的 基 本 流 程 是 :在 确 定 预 测单 元 的 基 础 上 ,采 用 一 定 的数 学 模 型 来 计算 每 个 单 元 的 成 矿 有 利 度 。 因 此 ,选 择 的 计算 方法 主 要 根 据 单 元 内 变 量 之 间 的关 系 而 定 。可 以用 于计 算 砂 岩 型 铀 矿 成 矿 有 利 度 的 方法 主要 有模糊 证 据权法 和 特征分 析法 。 预测 区是 一 组 具 有 相 同成 矿 意 义 单 元 的 组合 ,圈定最 小预 测 区必 须 坚 持 ( ) 最小 面 1 积最 大含 矿和 最小 漏矿 的原则 ;( )遵 循 矿体 2 自然 产 出原 则 ,层 间 氧 化 带 型 矿 床 一 般 产 于 层 间氧化 带前 锋线 8 0m 范 围内 。 0 ( ) 预测 资源 量估算 5 预测 资 源 量 主 要 针 对 最 小 预 测 区 的资 源 量估 计 。砂 岩 型 铀 资 源 估 算 的 主 要 方 法 有 修
刘武生, 贾立城
( 工业 北 京 地 质 研究 院 , 核 中核 集 团铀 资 源 勘 查 与 评 价 技 术 重 点实 验 室 , 京 1 0 2 ) 北 0 0 9
[ 要 ] 基 于 矿 床 模 型 综 合 地 质 信 息 法 原 理 ,结 合 砂 岩 型 铀 矿 特 征 , 总 结 了 一 套 适 用 于 砂 岩 型 铀 摘 资 源 评 价 的 方 法 体 系 ,并 以伊 犁 盆 地 南 缘 层 间 氧 化 带 型 铀 矿 为 例 ,通 过 资 料 的 收 集 、整 理 与 分 析 ,预 测 评 价 模 型 的 建 立 ,预 测 变 量 的 构 置 与 筛 选 ,成 矿 有 利 度 计 算 及 最 小 预 测 区圈 定 ,资 源 量 估 算 等 5方 面 的 示 范 ,定 位 定 量 地 对 伊 犁 盆 地 南 缘 层 间 氧 化 带 型 铀 矿 进 行 了资 源 评 价 。 [ 键 词] 综 合 地 质 信 息 法 ;伊 犁 盆 地 ;层 间 氧 化 带 ;铀 资 源评 价 关 [ 文章 编 号] 10 —68 2 1 ) 6320 [ 000 5 ( 0 10 —5 —8 中图 分 类 号 ] P 1 .4 [ 献 标 识 码 ] A 6 9 1 文

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

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

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李细根;黄以
【期刊名称】《铀矿地质》
【年(卷),期】2001(017)003
【摘要】在伊犁盆地南缘产出一条距山前2-5km、自东向西延伸近百公里的铀及伴生元素成矿带。

本文从已知铀矿床的成矿环境和特征出发,阐述了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的空间分布和层间氧化带的控矿规律。

通过不同层位的层间氧化带含矿性对比及同一层位不同地段的层间氧化带含矿性对比,总结出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及其与铀矿化关系,为在盆地内寻找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提供了依据。

【总页数】8页(P137-144)
【作者】李细根;黄以
【作者单位】中国核工业地质局216大队;中国核工业地质局216大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98
【相关文献】
1.新疆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层间氧化带发育条件及远景评价 [J], 林双幸
2.新疆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床层间氧化带中粘土矿物特征及与铀矿化关系研究 [J], 宋昊;倪师军;侯明才;张成江;时志强;王果;杨斌;胡媛;陈月娇
3.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J], 张映宁;李胜祥;王果;李盛富;陈奋雄;郑恩玖
4.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及铀矿化特征 [J], 黄以
5.伊犁盆地南缘含矿层砂体发育特征对铀矿化控因分析 [J], 王守玉;罗星刚;刘富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伊犁盆地南缘蒙其古尔铀矿床越流补给成矿作用

伊犁盆地南缘蒙其古尔铀矿床越流补给成矿作用

伊犁盆地南缘蒙其古尔铀矿床越流补给成矿作用康勇;王冰【摘要】以铀成矿理论为指导,通过地质剖面、水文地质剖面的绘制,研究蒙其古尔铀矿床水动力特征,结合地层特征、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探讨成矿流体在越流补给成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认为条件较好的"水动力窗"是越流补给成矿的先决条件,初步建立"越流补给"的成矿模式.【期刊名称】《新疆地质》【年(卷),期】2010(028)003【总页数】3页(P316-318)【关键词】伊犁盆地;蒙其古尔铀矿床;越流补给;层间氧化带【作者】康勇;王冰【作者单位】核工业216大队,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核工业216大队,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1;P619.14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系统是铀元素经溶滤后,在“铀储层”中运移、沉淀、富集的过程.诸多控矿因素中,成矿流体占主导地位,工业铀矿体富集的有利部位为氧化-还原过渡带[1] .蒙其古尔铀矿床的重点产矿层三工河组下段和西山窑组下段也遵循这一成矿理论,不同的是三工河组上段工业铀矿体是在越流补给作用下形成的.从平面上看该工业铀矿体发育于层间氧化带前锋线西北部,远离层间氧化带前锋线,与层间氧化带成矿理论不符,但从垂向上看又与之吻合,表明垂向上水动力窗给成矿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蒙其古尔铀矿床位于伊犁盆地南缘斜坡带东部构造活动区与西部构造稳定区间的过渡部位.在新老构造运动作用下,矿床内发育3条阻水断裂,蒙其古尔铀矿床整体上呈东、西、南三面翘起,向 NE方向敞开的屉状向斜构造形态.伊犁盆地南缘主要产矿地层为侏罗系水西沟群.水西沟群可划分为:八道湾组(J1b)、三工河组(J1s)、西山窑组(J2x)、头屯河组(J2t),其中三工河组上段(J1s2)为本文研究的目的层.三工河组在伊犁盆地南缘发育较好,其形态特征相对较简单,自东至西相变较快.从沉积微相上看为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基础上发育的三角洲平原相[2] .在蒙其古尔铀矿床内,三工河组属扇三角洲平原相水下分流河道沉积.1 三工河组上段地层特征三工河组上段含矿砂体以含砾粗粒砂岩、粗粒砂岩为主,碎屑矿物以石英为主,长石和岩屑次之.碎屑物成熟度低,分选性较差,表明具近源沉积特征.该层主砂体厚度为1~14 m,平均厚 7.83 m,变化系数42%.砂体在矿区内分布较稳定,以孔隙式泥质胶结为主,砂体疏松多孔,渗透系数为 0.148~0.296 m/d,透水性好,是良好的“铀储层”.该砂体顶板隔水层分布连续稳定,泥质岩厚5~15 m,平均10 m,矿床南部较薄,由泥岩、粉砂岩及薄煤层构成,隔水性好;底板隔水层厚3~12 m,平均8.3 m,在矿区内分布相对较稳定.近年勘探工作发现,隔水底板在6号线和7号线有沉积缺失现象,这种沉积缺失为层间越流补给窗形成创造了条件(图1).2 水动力特征该矿床在F1、F3两条阻水断层夹持下,呈屉形向北东方向敞开,地下水主要流向为NE47°(图 2).据野外调查及钻孔揭露证实,三工河组上段含矿含水层具多个补给源:①扎吉斯坦河上游河水的入渗补给.该补给源是其补给量最大的补给源头;②F1阻水断裂在ZK80~ZK5发育的构造破碎带,为一开启较好的地下水动力窗口,当蒙其古尔沟流经构造破碎带时,对三工河组上段含水层进行渗透补给;③三工河组下段含水层在6~7号线间通过水动力窗向上进行越流补给,水动力窗的面积约为4.22×104 m2.在多个补给源的共同作用下,三工河组上段层间氧化带被分割控制,具有不连续发育的特点.3 三工河组上段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渗入型铀矿床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受区域性气候、水动力条件、大地构造作用、岩性-岩相、地球化学等因素控制.该矿床内三工河组上段发育两条不连续的层间氧化带尖灭线,一条呈“蛇曲”状向北东延伸;另一条发育于矿床的中心地带,呈椭圆形闭合线,层间氧化带呈“S”形展布.从平面投影图上看,两条层间氧化带尖灭线形态各异、分布不连续(图3).“S”形层间氧化带发育规模不大,NE向展布,长800 m,宽100 m.以层间氧化带为中心,发育厚度大、品位高的工业铀矿体,是蒙其古尔铀矿床重点产矿层位.说明层间氧化带和工业铀矿体发育存在垂向上渗流成矿作用.4 越流补给成矿作用自然界中,相邻两个含水层通过其弱透水层或透水天窗发生水力联系的现象,称为越流[3] .据水文孔观测知:ZK416孔附近三工河组上段含水层承压水头高1 339.53 m,三工河组下段含水层承压水头高1 349.61 m.由于透水天窗的存在,加上10 m的水头压力差,为层间越流补给提供了较好水动力条件(图 4).在越流补给作用下,三工河组下段含水层中含氧含铀水通过透水天窗补给三工河组上段含水层,并在三工河组上段含水层天窗附近发育了“S”形层间氧化带和椭圆形工业铀矿体[4] .5 结论(1) 稳定的泥-砂-泥结构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透水天窗,是越流补给成矿的先决条件.(2) 三工河组上段因越流补给作用形成有规模的工业铀矿体,说明成矿流体对矿体发育位置和规模起决定性作用.(3) 整个伊犁盆地南缘各含矿层位呈稳定连续分布,但受沉积物源、沉积环境、沉积后期构造作用等因素影响,局部地段含、隔水层存在沉积缺失现象.例如西山窑组上段属曲流河沉积体系,其沉积相变极快,多数地段砂体分层性明显,含水层承压性较好,因而砂体间因隔水层缺失形成透水天窗.今后工作中应致力于沉积相、水动力条件、层间氧化带等的研究,通过施工地质孔、专门水文地质孔,了解研究区地层特征、水动力特征等,结合地质剖面、水文地质剖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寻有利成矿地段.参考文献[1] 焦养泉,吴立群,杨生科,等.铀储层沉积学[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2] 刘家铎,林双幸.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沉积微相及铀矿控矿条件研究[J] .矿物岩石,2003(3)30-36.[3] 薛禹群.地下水动力学[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4] XK·卡里莫夫,夏同庆译.乌其库杜克型铀矿床[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10.。

伊犁盆地南缘某矿床构造与铀成矿关系

伊犁盆地南缘某矿床构造与铀成矿关系

伊犁盆地南缘某矿床构造与铀成矿关系蒋宏;张占峰;刘铭艳【摘要】The depos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andstone type uranium deposits in the north of Iyli basin;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 structure and the uranium mineralization model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deposits. By dividing the construction units, these deposits can be located on the area of tectonic activity in the north of Iyli basin. Since the latest tectonic activi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ld and fractures are developed, because of the frequent multiple periods of tectonic activity. The uplift in the edge of Iyli basin provided the potential energy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layer oxidation zone, at the same time, the 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jor fractures determined groundwater recharge-runoff-discharge system,the developed space of the interlayer oxidation zone and the position in which uranium ore developed.According to the event of the geologic structure and microcosmic shape of gouge quart pieces, we divide the major fractures into six periods, which were corresponded with four mineralization periods dividing by the age of the ore U-Pb isotope. The intermittent tectonic movement is the major mineralization time.The multiple periods of structure led to the multiple periods and multiple phases of uranium mineralization, then richen and finally formed to a deposit.%某矿床是伊犁盆地南缘地浸砂岩型铀矿田重要组成部分,矿床地质构造及成矿模式有别于铀矿田内其它矿床通过构造单元划分,矿床定位于盆地南缘构造活动区新构造运动以来,频繁的多期次构造活动造就褶皱、断裂发育盆缘适度抬升为层间氧化带发育提供势能的同时,主控矿断裂产出部位及性质决定了地下水补径排体系、层间氧化带发育空间和铀矿化的赋存部位据区域地质构造活动事件和断层泥石英碎砾微观特征分析划分出控矿断裂的6个活动期次与利用矿石U-Pb同位素年龄划分出的4个成矿期次在时间上具对应关系,构造运动的间歇期是铀主成矿期,多期次构造活动导致铀成矿具多期和多阶段性.【期刊名称】《新疆地质》【年(卷),期】2011(029)003【总页数】5页(P327-331)【关键词】砂岩型铀矿;控矿构造;成矿期次;补径排体系【作者】蒋宏;张占峰;刘铭艳【作者单位】核工业216大队,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核工业216大队,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核工业216大队,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9.1420世纪 90年代后,伊犁盆地南缘地浸砂岩型铀矿控矿因素、成矿规律和模式研究工作不断深入,随着研究成果在铀矿床勘探过程中的成功应用,逐步形成由构造、沉积相环境、铀源、地球化学障及古气候等为主要内容的“伊犁式”铀成矿模式.找矿成果显示该矿床是伊犁盆地南缘潜在成矿规模最大、单位面积内产矿量最高矿床.本文对其构造与铀成矿关系初步分析,进一步研究该矿床铀成矿规律及模式,对天山造山带各山间盆地找矿工作具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1 矿床构造特征1.1 区域构造背景矿床位于伊犁盆地南缘斜坡带东段构造活动区,该斜坡带为总体向北倾的单斜构造.由于构造运动,尤其是新构造运动造成不同地段构造产出形式不同,山前逆冲断裂控制盆地发展和改造,在次级断裂构造共同作用下,盆地南缘进一步改造形成多个次级构造单元,总体具隆凹相间构造特点.据构造活动强度和产出形式不同,由西向东划分为洪海沟西部凹陷、库捷尔太微凸、苏东布拉克微凹、乌库尔其微凸、扎吉斯坦向斜、郎卡倒转凹陷和库鲁斯泰-达拉地复式向斜(图 1).盆地内隐伏断裂大部分为推测断裂,是据遥感影像资料解译和地表地貌变化特征确定.位于512矿床以北约2 km、513矿床以北约1 km的近EW向延伸40 km的隐伏大断裂是盆地南缘铀成矿带排泄源,是矿床地下水补径排体系组成部分.图1 伊犁盆地南缘构造单元划分示意图Fig.1 Profile sketch map of tectonic units in the south of Iyli basin(据李细根改编,2002)1.盆地边界;2.八煤出露线;3.逆断层;4.性质不明断层;5.隐伏断层;6.铀矿床及编号1.2 矿床构造特征矿床位于扎吉斯坦向斜东南翼,该向斜整体呈 WS、NW和SE向3面翘起,向NE 向敞开的构造形态,向斜轴部位于扎吉斯坦河河谷地段,倾向45°~48°,倾角6°~8°.矿区内主要发育 3个(组)断裂(图 1,2).矿床夹于 F1和 F3断裂间呈 NE向缓倾斜单斜带上,地层平均倾角小于10°.受断裂构造控制和分割,该区铀成矿单元与构造单元划分有差别,矿区独立于扎吉斯坦向斜,且不包括西北侧的扎吉斯坦铀矿床.以成矿水动力作用特征为主要标准,考虑到含铀含氧水补径排体系和成矿地质构造特征同一性,NE向上包括郎卡倒转凹陷西段(图2).1.3 控矿构造演化该矿床现今地质构造特征是在区域构造运动影响下,经长期演化而成.最早的构造为海西晚期陆相成盆初期形成的F1控盆断裂,其后构造演化发展重复着相对静止和活化过程.与铀矿化有关的构造活动大致划分为:晚侏罗—早白垩世在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盆缘逆冲推覆作用持续加强,形成牵引褶皱及断裂带破碎岩石呈叠瓦状堆积,缺失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中下侏罗统普遍发生构造变形.晚白垩世末期受燕山末幕运动影响,基底断裂复活,南北挤压应力进一步加强,盆地基底整体抬升,侏罗系持续接受含氧含铀水渗入.渐新—中新世构造运动起因于天山揭顶作用驱动.在逆冲控盆断裂作用下,盆缘地层暴露地表并剥蚀,缺失古近系.在NS向挤压作用下,地层发生脆性变形并生成F3断裂.F3断裂与F1断裂夹持近NE向展布的单斜带西南部侏罗系出露地表.断层泥中石英碎砾微观溶蚀形貌结构为珊瑚状和锅穴状(图3-A).上新世末—早更新世构造活动时间为1.35~2.0 Ma,主活动时间大致与天山第四纪构造运动第一幕接近.F1断裂中部形成平移走滑断层组和构造破碎窗口,构成矿区地下水补给窗口之一.与 F3断裂斜交的F4 、F5断裂同时形成.断层泥中石英碎砾微观溶蚀形貌为苔藓状结构和鳞片状.样品中石英碎砾微观溶蚀形貌均以苔藓状居多,反映该期构造活动较强(图3-B).图2 某矿床地质工作综合成果示意图Fig.2 Profile sketch map of geological results of a deposit1.断层及编号;2.河流;3.地下水水流方向;4.三工河组下段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及铀矿体;5.三工河组上段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及铀矿体;6.西山窑组下段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及铀矿体;7.西山窑组上段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及铀矿体中—晚更新世中更新世早期地层沉积多表现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构造活动较强,主要表现为盆缘逆冲推覆作用加强,并导致矿区南部煤层出露地表并烧结侏罗系碎屑岩.构造活动时间为0.13~0.35 Ma.断层泥中石英碎砾呈次贝壳状微观溶蚀形貌占一定比例,该溶蚀形貌更多表现晚更新世构造活动印迹(图3-C).图3 断层泥中石英碎砾微观溶蚀形貌Fig.3 Corrosional shape of gouge quart pieces in the pugA——珊瑚状石英碎砾微观浴蚀形貌;B——苔藓状石英碎砾微观浴蚀形貌;C——次贝壳状石英碎砾微观溶蚀形貌;D——贝壳状石英碎砾微观浴蚀形貌全新世整体表现持续运动特点,强度不大,呈脉动式差异升降形式.该期构造运动断层泥中石英碎砾受溶蚀和后期构造改造作用影响最小,所形成贝壳状结构微观溶蚀形貌保留最为清晰(图 3-D).大部分石英碎砾裂而不破,显示高挤压应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缓慢破裂.切断各种擦痕撞击坑现象表明全新世发生过强应力作用活动,高应力作用下快速撞击形成了楔形撞击坑.2 铀矿化特征2.1 铀矿体空间展布该矿床砂岩型铀矿化分别赋存于三工河组下段、三工河组上段、西山窑组下段和西山窑组上段砂体中,层间氧化带及铀矿带夹于 F1和 F3断裂间.层间氧化带呈蛇曲状近 NE向交叉展布,各矿带在平面上相互叠置,由西南向北东矿体埋深逐渐增大(图 2).三工河组下段铀矿带可分为南矿带和北矿带,均呈条带状展布.北矿带横贯矿床向东延伸,稳定性和连续性最好,受控于地下水补径排机制;南矿带向NE向止于构造破碎窗.三工河组上段铀矿带分为南、北两个矿带.南矿带受层间侧向氧化作用控制呈条带状展布;北矿带受三工河组下段含氧含铀水向上越流的层间氧化作用控制,矿体呈近 EW 向似纺缍状展布.西山窑组下段铀矿带分布范围广,空间展布形态复杂.主矿带呈似条带状展布于矿区中东部,多由板状、似层状及卷状矿体翼部组成,西南部铀矿带呈封闭环状展布,两条矿带间有零星翼部残留矿体断续分布.西山窑组上段铀矿化受古河道主砂体控制,铀矿带断续分布,主矿带分布于矿区西南部和东北部,呈似条带状展布.2.2 铀矿石年龄及成矿期次该矿床铀元素基本为独立铀矿物和分散吸附状两种.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含少量再生铀黑),其次为铀石,多出现在高品位矿石中;分散吸附状铀主要分布在贫铀矿石的砂岩杂基、碎屑物显微孔隙中.类质同象形式的铀存在于碎屑重矿物锆石、独居石、磷灰石中,含量极低.取自不同赋矿层位、矿体不同部位(以卷头和接近卷头部位为主)的 16个高品位矿石样品的沥青铀矿 206Pb/238U表观铀成矿年龄分布于0.25~19.2 Ma间,集中分布在4.1~11.5 Ma,为矿床主成矿期.秦明宽等对与该矿床相邻的扎吉斯坦矿床全岩U-Pb年龄进行了测定,样品矿化年龄频数统计表明,矿石年龄集中于2~12 Ma和2~0.7 Ma两个区间,以频数大于10%计,矿化期分为66~158 Ma、30~51 Ma、15~25 Ma 3期❶秦明宽.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可地浸层间氧化带砂岩铀矿床成因及定位模式.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1997.综上,矿床铀成矿作用期可划分为4个期次:①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②始新世—渐新世早期,上述两期次相当于铀初始富集和预富集阶段.③中新世末—上新世初,为该矿床主成矿期;④更新世以来为后生富集阶段.3 构造与铀成矿的关系3.1 构造运动是成矿作用的动力地质历史时期上,构造相对静止和活动过程,常伴随构造活动,地层发生掀斜,在地下水补径排机制完善情况下,地表含氧含铀水可进入侏罗系层间砂体,发生不同程度铀迁移和富集.随着构造活动相对静止期间上覆地层封闭作用,铀矿化终止.F1断裂以逆冲推覆作用形式始终参与上述过程.F3断裂形成于中新世,略早于主成矿期,地层发生褶皱并在断裂南侧抬升,使该矿床成为相对独立铀成矿单元.3.2 构造产出特征和作用决定了层间水动力机制矿床地下水主要来源于西南部扎吉斯坦河上游入渗水,次为矿床南部山区通过F1断裂中部构造破碎窗向侏罗系层间砂体的补水.此外,矿区东段倒转出露侏罗系露头属开启型水动力窗口,给东段侏罗系层间砂体一定地下水补给.地下水主流向整体上与F3断裂一致,主体流向为NE向.矿床东侧CSAMT测量在由F1断裂向盆内16.4 km的范围内未发现断裂,表明F3断裂延伸长度有限.地下水沿F3断裂NE径流后转向北.矿床以北隐伏大断裂构成地下水局部排泄源.F1断裂东段侏罗系砂体开启部位及直立倒转产出特征决定其不是该区地下水主要补给窗口,F1断裂中段构造破碎窗一定程度上起到层间补水通道作用,构造运动造成矿床西南部大片侏罗系抬升出露,产生层间砂体和地表水联系,成为最重要补水通道,形成矿床水动力机制(图2).F1和F3断裂阻水逆冲断裂组合,尤其是F3断裂对矿区内补径排机制和铀矿化形成意义重大.阻水逆冲断裂组合保证了矿区处于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构造成矿系统,阻水断裂使主要来自于扎吉斯坦河上游含氧铀水在相对封闭补径排体系中,由西南向北东渗流.地下水在 F1和 F3断裂内,中部流速大,近断层部位流速相对较小,有利于铀在近断层处沉淀.扎吉斯坦河对层间水持续补给,使层间氧化带不断发育,形成铀叠加富集,现代水系对铀成矿具积极作用(图4).3.3 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带空间展布矿床内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发育为构造-水动力共同作用下含氧含铀水渗流的结果.复杂的构造型式对地层产出、砂体展布、地下水补径排及层间氧化和铀矿化起决定性作用.构造决定地层产出特征、侏罗系层间砂体开启部位和方式,共同控制着地下水补径排机制,作为铀成矿作用主导因素的水动力机制又与有机质等地球化学因素共同控制了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和铀成矿.与阻水逆冲断裂组合控制地下水补径排同理,层间氧化带在空间上产出于F1和F3断裂夹持的近 NE向展布的斜坡带上.在相对稳定和封闭的成矿构造单元内,层间氧化带发育充分,形成的铀矿化也分布于F1和F3断裂间.层间氧化带总体近NE向发育,主矿体展布方向与层间含氧含铀水渗流方向近于平行,即铀矿化是由层间氧化带发育过程中侧向氧化作用形成.该特点体现在三工河组下段、矿床西南部三工河组上段和西山窑组铀矿体形成过程中,铀矿体平面上呈重叠状产出.矿床中部三工河组上段铀矿化的形成与地下水层间越流有关.F1断裂构造破碎窗渗入水参与了矿床成矿作用,使早期形成的层间氧化带及铀矿体受到改造,导致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出现后置或前置,使铀矿体局部残留及在新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叠加富集形成厚大铀矿体,层间氧化带及铀矿化呈复杂的空间展布形态(图5).图4 某矿床0号勘探线剖面三工河组下段砂体渗透性差异图Fig.4 The different permeation in the sand of J1s1 in profile of line 0 of a deposit1.砂岩;2.泥岩;3.层间氧化带;4.工业铀矿体;5.铀矿化;6.渗透系数(单位m/d)3.4 构造运动脉动性导致铀成矿多期性矿床构造运动期次与铀成矿期次对应关系见表 1.上述对应关系反映构造运动与铀成矿在时间分布上有规律性,每一期构造运动后多伴随铀成矿作用发生,即铀成矿期基本上在构造运动间歇期.反复构造活动导致铀成矿作用具多期和多阶段性.4 结论(1) 作为地浸砂岩型铀矿载体,岩相-岩性是基础性控矿因素.伊犁盆地南缘铀成矿作用对岩相无特殊选择性.迄今为止,水西沟群绝大部分沉积旋回中已发现工业铀矿化.应是沉积微相的变化对矿体空间展布具一定控制和约束作用的结果.图5 某矿床-扎吉斯坦矿床纵剖面图Fig.5 The profile from a deposit to Zhajisitan deposit1.砂砾泥堆积;2.砂体;3.煤层;4.泥岩;5.基岩;6.层间氧化带前锋线;7.断裂位置及编号表1 某矿床构造活动与铀成矿期次对应关系Table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tonic activity and periods of uranium mineralization in a deposit地质年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全新世时间点/Ma 145.5 99.6 65.5 55.8 33.9 23.0 5.3 1.8 0.01构造期次————————————铀成矿期次————————(2) 构造复杂、活动性强的伊犁盆地南缘东段同样可形成良好铀矿化,构造活动区中相对稳定区是前提;含氧含铀水层间运移是形成层间氧化作用和铀迁移富集主导因素,地下水补径排体系通畅是保障,高反差氧化-还原障(丰富有机质、还原剂)是形成大规模和高品位矿化的成因.(3) 从矿区内断裂构造未直接参与铀成矿作用(如构成地下水补径排体系、通过断裂提供深部铀源、还原剂)考虑,该矿床铀成矿模式是层间氧化带水成铀矿床.区域构造活运动较强,对相对稳定小环境成矿有利.。

浅析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的成矿背景

浅析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的成矿背景
ma ke s t h e ba s i n a n i d e a l p l a c e f o r s a n ds t on e u r a ni u m e x p l o r a —
Ab s t r a c t :Yi l i b a s i n i s l o c a t e d i n t h e we s t p a r t o f h e r c y n —
i a n o r o g e n i c b e l t o f T i a n s h a n i n t h e t e r r i t o r y o f X i n j i a n g ,i t b e —
统煤系 ,上 白垩 统 、古 近 系 一新 近 系 及 第 四 系 河 湖 沉 积
文 献 标 志 码 :A
关 键 词 :伊 犁盆 地 ; 砂 岩型铀矿 ; 盆 演化 ; 成 矿 背 景 中图 分 类 号 :P 6 1 9 . 1 4
等 。研究 区主要 出露 中下侏 罗 统水 西沟 群 ( J 。 一 s h ) 煤 系
砂砾岩 ,称 为达拉 地砾 岩 ] ,作 为侏 罗 系与三 叠系 的分层
标志 。 据前人研究 ,伊 犁盆 地是伊 犁 一中天 山微板 块 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 的 ,是一 个造 山带 中稳定 地块 上 的裂 陷 一拗 陷 复合型盆地 。 。 ( 见图 1 ) 。
W A N G D e f u ,P A N G P a n ,Y A NG B o
盆地 形成及 演化 历 史、盆地 含矿 地层 沉积特 征 ,同时结合
国 内其 他 地 区砂 岩 型 铀 矿 的 研 究 成 果 ,对 研 究 区 铀 矿 成 矿
条件作 出了 系统 地研 究 ,并预 测 了该地 区砂 岩 型铀矿 的找

新疆伊犁盆地蒙其古尔地区层间氧化带成因分析

新疆伊犁盆地蒙其古尔地区层间氧化带成因分析

新疆伊犁盆地蒙其古尔地区层间氧化带成因分析
李宝新;陈永宏
【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
【年(卷),期】2010(030)004
【摘要】层间氧化带是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之一,弄清楚层间氧化带的成因对砂岩型铀矿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伊犁盆地蒙其古尔地区的构造特征和氧化带特征,对该地区的层间氧化带的成因做了分析.认为该地区的构造特征是层间氧化带形成的主要因素.
【总页数】3页(P395-396,398)
【作者】李宝新;陈永宏
【作者单位】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283大队,四川达州,635000;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283大队,四川达州,6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12.1;P619.14
【相关文献】
1.沉积盆地源汇过程及其演化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制约--以新疆伊犁盆地南缘蒙其古尔铀矿床为例 [J], 李盛富;陈洪德;周剑;王谋;刘俊平;王冰
2.蒙其古尔矿床层间氧化带各亚带黏土矿物含量变化及其地质意义 [J], 所世鑫;刘红旭;张晓;曹清艳;王勋;陈峰;虞航;王永文
3.新疆伊犁盆地蒙其古尔地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沉积相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 [J], 陈奋雄;聂逢君;张成勇;张占峰
4.伊犁盆地蒙其古尔铀矿床黄铁矿成因特征及其对铀成矿作用的指示 [J], 黄广文;余福承;潘家永;陈正乐;吴德海;薛万文;宋泰忠;李善平
5.伊犁盆地蒙其古尔地区水西沟群砂岩型铀矿目的层岩石学特征及其意义 [J], 张虎军;聂逢君;饶明辉;王果;张占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伊犁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层砂岩中黄铁矿形成机制及对铀成矿的指示意义

伊犁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层砂岩中黄铁矿形成机制及对铀成矿的指示意义
Abstract
The Mengqigu’er uranium deposit in Yili Basin is a typical interlayer oxidation zone type uranium deposi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yrite in ore-bearing sandstone and discuss the pro‐ cess in which microorganisms was involved in uranium mineralization, the authors conducted the detailed analy‐ sis of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yrite and uranium minerals as well as S isotopes of pyrite and C-O iso‐ topes of carbonate ce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anium occurrence of Mengqigu’er uranium deposit is mainly adsorption uranium giving priority to organic adsorption, and uranium mineral mostly is pitchblende closely
自形晶、草莓状和不规则状集合体产出,多与沥青铀矿、碳酸盐胶结物共生,其中黄铁矿 S 同位素(δ34SV-CDT=-68.4‰~ 22.1‰)与碳酸盐胶结物的 C-O 同位素(δ13CV-PDB=-10.2‰~-7.4‰,δ18OV-PDB=-9.6‰~-5.8‰)分析表明黄铁矿具有 细菌硫酸盐还原(BSR)与有机物热解 2 种成因,并探讨了这 2 种不同成因黄铁矿的形成机制。③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新疆伊犁盆地蒙其古尔地区层间氧化带成因分析

新疆伊犁盆地蒙其古尔地区层间氧化带成因分析

2010年12月第30卷第4期 四川地质学报 Vol.30 No.4 Dec,2010395新疆伊犁盆地蒙其古尔地区层间氧化带成因分析李宝新,陈永宏(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283大队,四川 达州 635000)摘要:层间氧化带是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之一,弄清楚层间氧化带的成因对砂岩型铀矿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伊犁盆地蒙其古尔地区的构造特征和氧化带特征,对该地区的层间氧化带的成因做了分析。

认为该地区的构造特征是层间氧化带形成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蒙其古尔;层间氧化带;成因;伊犁盆地中图分类号:P512.1;P61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95(2010)04-0395-021 地质背景蒙其古尔地区位于伊犁盆地南缘斜坡带东部构造活动区与西部构造稳定区间的过渡部位,整体上呈东、西、南三面翘起,向北东方向敞开的屉状向斜构造形态,向斜的轴部位于扎吉斯坦河河谷地段,倾向45°~48°,倾角 6°~8°。

该地区的构造形态及特征主要是喜山早~中期构造运动的结果〔1〕。

区内地层由古生代褶皱基底和中新生代盖层组成,发育比较齐全。

直接基底为石炭系~二叠系的火山岩系,以中酸性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在南面的察布查尔山广泛出露。

中新生代地层从下到上依次有三叠系小泉沟群、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侏罗统齐古组、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

小泉沟群和中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为盆地温湿下拗阶段沉积的灰色碎屑岩建造,与基底呈不整合接触;上侏罗统~第三系为盆地干燥上隆阶段形成的杂红色碎屑岩系,与中下侏罗统呈不整合接触。

2 构造特征蒙其古尔地区的构造单元开始形成于加里东期而最后完成于燕山期,从第三纪起,又开始了强烈的上升和拗曲活动。

在向斜构造形态基础上,该地区主要发育F 1、 F 2、 F 3等断裂构造(图1)。

F 1:位于该地区东南部,为山前逆冲断层,是一条控盆断裂带,也是现今盆地的地貌分界带。

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矿区砂岩型铀矿化特征及控矿因素

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矿区砂岩型铀矿化特征及控矿因素
矿 意 义 的砂 岩 型铀 矿 化 与 层 间氧 化带 关 系 密 切 , 矿 体 主要 赋 存 在第 V旋 回的砂 质 含水 层 铀
m 矿体 最大厚度 74 4 39孔 ) 最高 品位 .5m(56 ,
0 1 2 % (5 7 .3 4 3 1孔 ) 。
2 14 第 Ⅶ. .. 亚旋 回铀 矿 化带 位 于 3 1线至 4 1线 之 问 , 程控 制 程 度 8 6 工 很低. 是在对第 V旋 回普 查找矿 时 , 便 对该旋 顺
[ 关键 词] 乌库尔其矿区 ; 砂岩型铀矿化 ; 控矿 因紊 ; 伊犁盆地南缘 [ 文章 编号 ] 1 0—6 82 0 ) 102 8 0 00 5 (0 2 0—0 80 [ 中圈分类号] 1 9  ̄ 8 5 [ 文献标 识码]A
1 矿 区地 质 简 况
乌库 尔 其矿 区位于 伊 犁盆地南 缘 中段缓倾 斜坡 带 上 . 底 为石 炭 纪 的 中酸 性 火 山岩 和灰 基
维普资讯
第 1 8卷 第 1期
20 0 2年




Vo. 8 No 1 1 1 .
1月
U rnu a im
Ge lg oo y
Jn. a
20 12 1
伊 犁盆 地 南缘 乌 库尔 其 矿 区砂 岩 型 铀 矿 化 特 征 及 控 矿 因 素
回进行 了普 查兼顾 。总体上矿 化带 沿层 间氧 化
中, 其弧 状 凸出部位形 成 卷状 铀矿体 , 在弱 氧 而
化带 顶 、 扳 形 成 板 状 铀 矿 化 , 成 卷 翼 。此 底 构 外, 在第 Ⅱ、 Ⅶ旋 回含水层 中亦 发 现表 内铀 矿 体 和表外 铀矿 化带 。 由于各 层 间 氧 化 带 在 平 面 上 呈 蛇 曲状 展 布, 交错 叠置 , 各旋 回含水 层 中的铀 矿 带 、 故 矿 化带 在平面 上亦有 叠置 ( 1 。矿 带形 态 随 层 圈 )

伊犁盆地含煤系地层区沉积相特征及其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

伊犁盆地含煤系地层区沉积相特征及其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

伊犁盆地含煤系地层区沉积相特征及其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摘要:我国的伊犁盆地经过考察发现,其内蕴含着大量的资源,比如煤炭资源、砂岩型铀矿资源等丰富的资源,探索、研究好伊犁盆地的含煤系地层区沉积相特征及其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对于伊犁盆地煤矿、铀矿的合理开发、开采、保护以及可持续利用有着积极、良好的意义。

关键词:伊犁盆地、含煤系地层区沉积特征;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引言:探索、研究伊犁盆地含煤系地层区沉积相特征及其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要从伊犁盆地古老、年代久远的地形演变,气候、地质构造以及铀矿、煤矿的特征开始着手,通过分析多种要素来合理的、科学的总结出伊犁盆地含煤系地层区沉积相特征及其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

一、伊犁盆地的特征及变迁(一)伊犁盆地的结构构造伊犁盆地结构上非常复杂,整体上是一个巨大的盆地,内部有多种分层,有着中新元古代的变形基底、石炭纪的火山岩石、二叠纪的沉积岩、侏罗纪的含煤建造等内部构造,有着多个时期的地质构造运动、长时期的的盆地演化与发展,具有着复杂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

(二)伊犁盆地的岁月演化伊犁盆地坐落于我国西北部的天山之间,经过了二叠纪、石炭纪、侏罗纪等等数个古地质时代的演化,最终形成了目前的伊犁盆地,经过数百万年地形、地质的变化、火山的活动,最终才使得当前的伊犁盆地内部拥有着丰富的、大量的煤矿资源、铀矿资源等丰富的资源。

(三)新疆伊犁盆地的沉积变化特点伊犁盆地经过不断的升降、沉积、沉陷、冲积,在伊犁盆地中的不同位置形成了冲积扇、三角洲、湖泊、河流等不同的沉积带,在侏罗纪伊犁盆地通过不断的沉积变化,从而不断的沉积树木等进行演化煤炭的变化,从而孕育出大量的煤炭矿产资源。

二、如何分析得出新疆伊犁盆地含煤系地层区沉积相特征(一)通过多个理论的指导来进行分析通过使用沉积科学理论、地层学理论、岩石成分、种类来分析新疆伊犁盆地含煤系地层区沉积相的特征,使得分析出的含煤系地层区沉积相特征更为科学、规范、更具有科学意义,对于数据进行详细的整理、列表进行对比,分析各个含煤系地层区沉积相的特征。

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

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

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
砂岩型铀矿是指铀矿床主要分布在沉积砂岩中的一种成矿类型,其成
因与地质作用密切相关。

研究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机理对于矿床的勘探
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砂岩型铀矿的形成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原始岩石中含有足够量的
铀元素;二是存在可以提供还原条件的还原物质来还原U6+为U4+,并将铀元素从岩浆或岩浆流体中移动到砂岩之间;三是砂岩介质中存
在合适的钝化剂来稳定U4+,否则就会被氧化变成可溶性的U6+,流失到深部或表层。

砂岩型铀矿的成因主要有4种,即浸染作用、晕染作用、胶结作用和
脱附作用。

其中最常见的是浸染作用,即铀元素以水溶液的形式流动
到砂岩中,沿砂岩孔隙和裂缝逐渐深入,放射性矿物在砂岩中形成伴
随矿物。

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机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质构造、成矿流体、砂石孔隙度与连通性、赋矿岩石性质等。

常常与裂隙带、构造带、岩
石的孔隙、粘结作用等有关。

总之,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机理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地质过程,需要多因
素共同作用,由于地质作用的多样性,每种铀矿床的成因过程各不相同,对于研究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机理需要深入探究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联系,才能更好地为矿床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伊犁盆地南缘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砂体与铀成矿的关系

伊犁盆地南缘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砂体与铀成矿的关系

伊犁盆地南缘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砂体与铀成矿的关系蒋宏;王芳霞;方敏【摘要】蒙其古尔铀矿床是伊犁盆地南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因上受多种要素控制。

笔者在分析该矿床赋矿砂体规模、厚度的基础上,结合矿体在剖面上的分布形态,研究了砂体与铀成矿的关系,指出在铀成矿过程中,稳定的砂体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砂体厚度急剧变薄、泥质夹层增多、砂岩粒度突然由粗变细等沉积微相的变化,对铀的沉淀富集和矿体形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size and thickness of sand body in Mengqiguer deposit,and the shape of ore body in section,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nd body and uranium miner-alization,pointed out that in the process of uranium mineralization,the stability of the sand body is a fa-vorable environment;the change of micro faces such as sand body thickness,number of muddy inter-calation layer and grain siz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precipitation and enrichment of uranium and the for-mation of ore body.【期刊名称】《铀矿地质》【年(卷),期】2015(000)0z1【总页数】6页(P213-218)【关键词】砂岩型铀矿;砂体;铀成矿;沉积微相【作者】蒋宏;王芳霞;方敏【作者单位】核工业 216 大队,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核工业 216 大队,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核工业 216 大队,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1蒙其古尔铀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盆缘侏罗系或被控盆阻水断裂切割,或褶皱变形甚至倒转。

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源及 相关 特 征很 有必 要 。
低 )LREE富集 、HREE亏损 的沉 积环 境n]。同时从不
1 岩石和矿石 的稀 土元 素特征
同岩 性 LREE/HREE的 比值 的变 化柱状 图 (图 3)中 可 以看 出 ,随岩石 粒径 的增 大 ,LREE和 HREE分异
程度 也存 在一 定 的差 异 。原 因主要是 ,细粒沉 积物
大 型 内陆 山间盆 地 。盆地 北依 科古 琴 山 ,南 临察 布 的降低而 迁移和 沉淀 富集 是一致 的 。
查 尔 山 ,东 以 喀什河 为界 ,向西延 人 哈萨克 斯坦 境 1.2 成矿 期迁移 富集 ,表 生氧化 期淋滤 流失
内 ,呈 西宽 东 窄 的楔 状 ,盆 地面积 4×10 km2,在 中
下 而上 发育 的地 层 为三 叠系 (T)、侏 罗 系 (J)、白垩 系 在 成矿过 程 中 ,REE可能在 迁移过 程 中流失 或在表
(K)、上新 统 (N:)和第 四系 (Q)。绝大 多数 地层 被第 生氧化 期 REE有一 部分 流失 了 ]。
四系覆 盖 ,仅在 盆 地 山前 冲沟见 零星 出露 。盆 地发 1.3 稀 土元素 分异 程度 的差异 性
(1.中国核工业集 团公司 核工业地质局二一六大队 ,乌鲁木齐 830011;2.中国核工业集 团公司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 院,北京 100029)
摘 要 :通过 对新 疆 伊 犁 盆 地 南 缘 层 间 氧 化带 砂 岩 型铀 矿 床 主要 层 位 水 西 沟 群 中稀 土元 素地 球 化 学 行 为 特 征 的分
ZHANG yf 一ning et a1.: REE geochemistry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 in interlayer oxidation zone

我国砂岩型铀矿多阶段成矿成因探讨

我国砂岩型铀矿多阶段成矿成因探讨

我国砂岩型铀矿多阶段成矿成因探讨陈戴生;李晓翠【摘要】在综合(以往大量)研究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砂岩型铀矿有着多阶段成矿成因的特点,即沉积-成岩期铀矿化成矿阶段和后生富集期铀矿化成矿阶段,以若干典型矿床为例探讨其成因机制.最后对砂岩型铀矿热液成因说进行评述.【期刊名称】《世界核地质科学》【年(卷),期】2012(029)004【总页数】6页(P203-208)【关键词】砂岩型铀矿;多阶段成矿成因;沉积-成岩期铀矿化;后生富集期铀矿化【作者】陈戴生;李晓翠【作者单位】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1砂岩型铀矿是我国当前铀资源总量及资源增长量均居首位的矿床类型,在铀矿四大类型排序中已由第3位跃居为第1位。

其看好的发展前景使人们得以深入探讨砂岩型铀成矿机制,从而丰富了砂岩型铀成矿理论。

我国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系指赋存于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及新生代古近纪、新近纪盆地中的铀矿床(广义上还包含含铀煤型、泥岩型),其含矿主岩为陆相含煤碎屑岩(伊犁型、二连型)及陆相红色碎屑岩(衡阳型、川北型)。

含矿主岩沉积相主要为冲积扇前缘辫状河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席状砂坝等,少数为湖泊沼泽相。

铀成矿具有“近源、浅成”的共性。

根据以往大量基础性研究,尤其是通过典型矿床的剖析[1-5],笔者提出了我国砂岩型铀矿有着多阶段成矿成因的论点,即可划分出沉积-成岩期铀矿化成矿阶段和后生富集期铀矿化成矿阶段。

前者不仅仅起着预富集作用,而且为少数矿床的主成矿作用阶段(衡阳、川北)。

当前,在强调层间-渗入型铀成矿理论时,不能忽视沉积-成岩期铀矿化成矿阶段,这是近年来的新认识,也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

1 沉积-成岩期铀矿化成矿阶段沉积和成岩,在严格意义上是沉积岩形成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沉积学概念。

前者为沉积物形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即风化—剥蚀—搬运—沉积阶段);后者系由沉积物经压实、脱水而成岩石,即成岩作用的过程,还可以分出早期成岩和晚期成岩2个亚阶段,各具鲜明的特征。

伊犁盆地南缘沉积作用对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的控制

伊犁盆地南缘沉积作用对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的控制

伊犁盆地南缘沉积作用对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的控制邱余波;杜默;王强强;杨军锋;孙潇【期刊名称】《现代矿业》【年(卷),期】2017(000)003【摘要】研究沉积作用对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的控制,对于进一步丰富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为砂岩型铀矿找矿和科研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指导具有重要作用.以伊犁盆地南缘为例,在分析伊犁盆地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沉积作用与砂岩型铀矿主要控矿因素的关系为研究重点,系统解析了铀成矿过程中沉积作用对铀源、岩性岩相、地下水动力、层间氧化带和地球化学障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①风化、搬运作用将破碎的富铀火山岩屑带入含矿砂体中,为盆地后生铀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铀源;②沉积作用对岩性岩相有直接的控制作用,并进一步控制矿体的形态和空间展布特征;③砂体通道为地下水径流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而砂体的展布方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含氧含铀地下水的渗流方向;④层间氧化带在平面上的展布形态与砂体的展布形态十分相近,垂向上多发育于粒度相对较粗、渗透性相对较好的底部砂体中;⑤地球化学障为铀成矿的地球化学环境,是沉积期原生环境和沉积期后成岩环境的综合.上述分析进一步表明:沉积物风化、搬运、堆积(环境)、成岩等沉积作用较大程度地影响和控制着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和富集,分析结果对于该区进一步开展铀矿找矿勘探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总页数】6页(P40-45)【作者】邱余波;杜默;王强强;杨军锋;孙潇【作者单位】核工业二一六大队;核工业二一六大队;核工业二一六大队;核工业二一六大队;核工业二一六大队【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应用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法评价砂岩型铀资源潜力——以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型铀矿为例 [J], 刘武生;贾立城2.构造作用对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影响的探讨 [J], 王谋;李盛富3.吐哈盆地南缘构造演化及其对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的控制 [J], 徐高中4.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J], 张映宁;李胜祥;王果;李盛富;陈奋雄;郑恩玖5.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概述 [J], 刘天娇;刘红旭;王永文;孟云飞;潘澄雨;丁波;刘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砂岩型铀矿床中铀矿物的形成机理

砂岩型铀矿床中铀矿物的形成机理
氧化还原过渡带以下水质类型演变为 ClΟ Na 形式 , 有时为 SO4 ·ClΟNa 。p H 值有所升 高 , 在 718 左 右 , 水 中 铀 含 量 降 到 4102 × 10 - 6左右 , 但比氧化带略高一些 。矿化度较 低 , 水中不存在溶解氧 , 岩石颜色以灰Ο灰黑 色为主 , Fe2 + 含量远大于 Fe3 + 含量 , 有机质 和硫含量均低于氧化还原过渡带而高于氧化 带 , 黄铁矿和沥青铀矿伴生 , 说明这是一个 还原环境 。
项 目 U 含量 ( ×10 - 6) C有含量 ( ×10 - 2) S 含量 ( ×10 - 3)
pH Eh ( mV) 岩石颜色 铁离子含量对比
铀的存在形式
水质类型
氧化带
3125 01049 01562 811
> + 57 褐黄Ο浅黄 Fe3 + > Fe2 + [ UO2 ( CO3) 3 ] 4 [ UO2 ( CO3) 2 ] 2 HCO3·SO4ΟCa·Na SO4·HCO3ΟCa·Na
有机质 沉 淀 铀 是 一 种 复 杂 的 物 理 化 学 过 程 , 下面从还原 、络合 、离子交换作用方面 加以阐述 : 3121111 有机质的还原作用
有机 质 在 厌 氧 细 菌 的 作 用 下 可 分 解 出 CH4 , 后 者 与 SO24 - 反 应 生 成 H2 S , 成 为 UO22 + 的主要还原剂 , 这是铀矿物形成的主要 因素之一 。由于硫化氢等还原剂的形成 , 造 成 Eh 值迅速下降到 - 100 mV 以下 , 使 UO22 + 处于过饱和状态 。
2 可地浸砂岩中的铀矿物
根据前述 , 铀在砂岩的氧化还原过渡带 沉淀下来形成铀矿物 , 其种类很少 , 主要是 沥青铀矿 (占 90 %以上) , 其次为铀石 , 推测 还含有再生铀黑 。因此 , 沥青铀矿是其主要 工业铀矿物 。除了形成肾状和葡萄状集合体 外 , 它主要充填于炭屑木质细胞腔 ,有时呈显 微浸染状产于炭屑附近的填隙物中或散布于 砂岩的填隙物中[3 ] 。同铀矿物形影不离的是

伊犁盆地南缘某矿床构造与铀成矿关系

伊犁盆地南缘某矿床构造与铀成矿关系

( 据李 细根 改编 , 0 ) 2 2 0 1 地边 界;. 出露 线 ;逆 断层 ;. 质不 明 断层 ;隐 伏断 层;. 床及 编 号 . 盆 2八煤 3 . 4性 5 . 6铀矿 收 稿 日期 :000 .3修 订 日期:0 0.4作 者 E mah ly 1@q. r 2 1—72 ; 2 1-21; 1 - ial 6 2 qcn o o 第 一作 者简 介 : (9 5) 广西 全州 人, 工程 师,0 6 毕业 于成 都 理工 大学 地球 化学 专业 , 蒋宏 18一 男, , 助理 20 年 从事铀 矿 地质 勘查 工作
1 矿床构造特征
11 区域 构造 背景 . 矿床 位 于伊 犁 盆地 南缘 斜 坡 带东段 构 造 活动 区,
图 1 伊犁盆地南缘构造单元划分示意图
Fi . P o e s e c p o co i n t n t es u h o l b sn g1 r f k t h ma ft t n c u i i h o t f y i a i i e s I
38 2 新疆地 Nhomakorabea质
2 1 年 01
12 矿床 构 造特 征 .
矿 床 位 于扎 吉 斯 坦 向斜
东 南翼 , 向斜整 体呈 WS 该 、 Nw 和 S E向 3面翘起 , NE 向
向敞开 的构造 形态 , 向斜 轴
部 位 于 扎 吉斯坦 河 河 谷地 段 , 倾 向 4 。 4 。 角 6~ 。 5 ̄ 8 顺 。8. 矿
图 2 某矿床地质工作综合成果示意 图
F g2 Pr f es e c a f e l g c l e u t f e o i i . o ' k t h m p o o o i a s ls d p s d g r o a t

分析伊犁盆地南缘铀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地下水铀成矿作用

分析伊犁盆地南缘铀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地下水铀成矿作用

分析伊犁盆地南缘铀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地下水铀成矿作用摘要:蒙其古尔铀矿床是伊犁盆地南缘地浸砂岩型铀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系统总结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基础上,以蒙其古尔矿床西段发现的铀矿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铀矿物学、铀赋存状态及价态比值等研究,认为铀矿化形成于弱酸性的氧化还原过渡环境,部分形成于强氧化环境。

构造活动的持续抬升对氧化流体的持续补给有利,氧化流体作用和次生铀矿物是良好的找矿线索。

关键词:伊犁盆地南缘;蒙其古尔矿床;铀矿物学;铀赋存状态蒙其古尔铀矿床地质构造条件复杂,盆缘侏罗系或被控盆阻水断裂切割或褶皱变形甚至倒转,盆内阻水断裂切断侏罗系水力联系,地下水补径排体系复杂。

前人对蒙其古尔矿床东段开展了大量微观铀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粘土和稳定同位素等方面研究,总结了以双矿带和越流成矿为特征的“蒙其古尔式”成矿模式和富大矿体成因机制。

蒙其古尔矿床西部与东部相比,西部更靠近补给源,构造更强烈,地下水补径排体系更复杂。

笔者据矿床勘查实践,结合铀矿物学特征,对蒙其古尔矿床西段铀矿化环境及富集机制进行探讨,旨在对区内从事铀矿找矿工作的同行有所启迪。

1、矿床地质特征1.1地层矿区中新生代盖层发育总体齐全,包括侏罗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为一套潮湿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灰色为主的暗色含煤碎屑沉积;头屯河组为河流相沉积,为灰色含砾粗砂岩,杂色泥岩、粉砂岩;新近系为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褐红、紅色为主的河湖相沉积;第四系为山麓洪积相沉积物。

水西沟群可分为3个组:八道湾组为一套冲积扇相粗碎屑沉积,顶部为煤层;三工河组为辨状三角洲沉积,下部为灰色泥岩和粉砂岩,上部为灰色粗砂岩、砂砾岩;西山窑组为扇三角洲平原沉积-曲流河沉积,下部为灰色粗砂岩,中部为泥岩夹煤层,上部为灰色粗砂岩、含砾粗砂岩,顶部为煤层。

1.2构造矿区位于伊犁盆地南缘斜坡带东段构造活动区,斜坡带总体为北倾的单斜构造。

矿区内主要发育F1、F2、F3等断裂构造。

层间氧化带中褪色带的成因及其找矿意义

层间氧化带中褪色带的成因及其找矿意义

第20卷2004年 第3期5月铀 矿 地 质Uranium GeologyVol .20M ayNo .32004层间氧化带中褪色带的成因及其找矿意义李细根,王乐民(核工业216大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摘要]本文列举了国内外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中的一些褪色现象,从宏观到微观地分析了褪色带的成因,认为褪色带的形成是在层间氧化带形成后,由深部上升的还原性气体或油气对氧化砂体进行还原的产物。

运用国内外典型的事例说明主要工业铀矿体产于褪色带与原生带之间,由于褪色带是次生还原的产物,往往会将褪色带误认为是原生带,从而导致主要工业铀矿体漏失。

由此分析推断出:乌库尔其地区西部的253线一带和中部的389~421线一带第Ⅴ旋回铀矿体可能还在沿倾向向前延伸,目前已揭露的铀晕带是褪色带而不是还原带,这些地段的铀矿找矿工作应重新认识评价。

[关键词]褪色带;层间氧化带[文章编号]1000-0658(2004)03-0151-05 [中图分类号]P598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3-04-24 [改回日期]2003-12-22[作者简介]李细根(1964-),男,工程师,2001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

1 问题的提出褪色带位于氧化前锋线尖灭部位,岩石颜色呈灰白色或乳白色的特征。

有些学者认为,褪色带是层间氧化带的酸化前锋,故又称之为酸化锋带,其发育方向与层间氧化带方向一致,该带中由于有机质、低价铁化合物(黄铁矿、菱铁矿)被氧化时产生的H +使介质酸化,导致长石进一步水解、铁以Fe 2+形式迁出,造成岩石褪色变白。

岩石中见硅化(玉髓、次生石英、石英次生边等),并有高岭石和蛋白石析出。

另一种观点认为,有机质被“燃烧”和铁迁出的结果是岩石被漂白的原因。

普遍认为,该带中铀含量很低,为铀的迁移带出带,宽度几厘米至几米。

笔者认为,褪色带是二次还原的结果,是对已氧化的岩石进行还原的产物,其发育方向与层间氧化带发育方向相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06-12;修订日期:2004-02-16第一作者简介:刘陶勇(1973-),男,广西博白人,地质工程师,1997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地球科学系,从事铀矿地质勘查工作 X 马克西莫娃 M φ,夏同庆译.层间渗入成矿作用.核工业203研究所科技情报室,1996 Y 别列里曼.夏同庆译.水成铀矿床.核工业203研究所科技情报室,1996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形成机理——以伊犁盆地南缘为例刘陶勇(核工业216大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摘 要:通过分析铀迁移、沉淀、富集的成矿特点,结合伊犁盆地南缘铀矿床中铀矿石成分研究,分析了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指出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中,铀主要以碳酸铀酰络合物形式迁移,在富含有机质、硫化物、硫化氢等有效还原剂的条件下,形成强烈的地化反差还原地球化学障环境,铀还原沉淀,最后富集成矿.为指导普查找矿、开展铀矿床矿石成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铀迁移;铀沉淀富集;铀成矿机理近年来,我国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找矿方面,已成功地在伊犁盆地南缘、吐哈盆地等发现了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该类型矿床埋藏浅,采用地浸开采工艺,开采成本仅有传统方法的40%左右,而且环境污染小,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 铀的活化迁移自然界中,层间氧化带发育最好的地区是具有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的沙漠、半沙漠、干旱草地等自然地貌景观地区.此种条件下,土壤及潜水中有机质含量极低,腐植层很薄或缺乏,保证了大气中氧气与露头区富含U 的岩石、成岩期形成的富U 地层中的固态U 发生作用.该环境下形成的水溶液具正的氧化还原电位值,U 强烈不饱和,U 元素不断地从固态转变成易于迁移的离子态U,形成U 的络合物,反应方程式为:2UO 2(固)+O 2+4CO 2+2H 2O →2UO 2(CO 3)22-+2H 2O 液据统计,在层间氧化带发育的前部,水溶液中U 含量变化很大,从0.7×10-6~3.90×10-4 g/L,在干旱地区含氧地下水中,U 含量多为n ×10-5 g/L,比潮湿地区高1~2个数量级X .层间氧化作用的发育是由于含水层中氧化剂对地层逐渐氧化的结果,氧化作用使固态U 转变成易于迁移的6价U,形成U 的络合物;在地下水中U 可以形成6价离子(U 6+)、铀酰离子(UO 22+),或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形式,如UO 2(CO 3)22-和UO 2(CO 3)34-等.通过对伊犁盆地南缘库捷尔太矿床、扎吉斯坦矿床、乌库尔其矿床地下水样分析,结果表明(表1):伊犁盆地南缘铀矿床层间水pH 值为6.45~8.23,水质类型为HCO 3 SO 4、SO 4 HCO 3时,6价U 以UO 2(CO 3)22-络合物为主的形式随层间水迁移,其次为UO 2(CO 3)34-形式.而水中U 含量变化较大,相差2个数量级,与层间水氧化作用的强弱有关.2 层间含水层中铀的还原沉积根据对不同成分水的计算结果,确定了U 氧化物还原时,当pH 为 6.5~8.5时,从层间中沉积的界限:Eh max =(0.40~0.059)pH 和Eh min =(0.045~0.03)pH.要使U 6+在一定地质环境中沉淀富集,须有充足的还原剂,在地下水中形成强烈的地化反差条件,形成相反的Eh 值,使U 产生沉淀再富集Y .即U 从层间水中沉淀的充要条件是层间水的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到同UO 2-UO 2.25系列氧化物平衡的Eh 值.并且发现U 的络合离子越牢固、层间水中U 含量越低,U 从溶液中沉淀所需的Eh 值越低.但是,含U 层间水同围岩互相作用并不都能导致表1 水质类型与铀存在形式关系Tabel 1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type andmode of uranium项目 库捷尔太矿床扎基斯坦矿床乌库尔其矿床pH 值 7.31~8.23 7.10~7.50 6.45~7.83矿化度(g/L)0.21~0.63 0.56~0.98 0.47~1.02水质类型 HCO 3、SO 4 HCO 3 SO 4 HCO 3HCO 3 SO 4、SO 4 HCO 3水铀含量9.0~390.0 0.70~100.0 1.42~29.40 水中U 存在形式以UO 2(CO 3)22-为主,次为UO 2(CO 3)34-刘陶勇: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形成机理383铀矿化的形成,它仅发生在含有效铀还原剂的岩石中.这些有效还原剂有:碳化程度低的碳质物(泥煤、褐煤等)、碳屑、2价金属的硫化物等固体还原剂,水中游离态的气体(H 2S 、烃类气体)等.这些物质有些是沉积成岩期同生形成的(如碳质物、硫化物),有些是成岩期后生成的(如烃类气体).在层间水中形成U 氧化物按下列反应方程式进行:UO 2(CO 3)n(p-p)2-2n +(2-0.5x)e+xH 2O →UO 2+X(固)+ nCO 32-(p-p)+ 0.5xH +p-p在形成铀石的情况下(沉积环境具碱性),可按下列反应方程式进行:UO 2(CO 3)2(p-p)2-+H 4SiO 4(p-p)+2e →USiO 4(固)+ 2CO 32-(p-p)+2H 2O 液 UO 2(CO 3)3(p-p)4-+H 4SiO 4(p-p)+2e →USiO 4(固)+ 3CO 32-(p-p)+2H 2O 液3 铀成矿机理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的最大特征是,具有独特的地球化学分带性(图1),且各带具有不同的地化特征.在氧化带,固态U 在含氧水的作用下形成易于迁移的铀酰离子,过渡带形成强烈的地化反差条件,使水中的6价铀沉淀、富集.形成这种独特的地球化学分带的基本条件是:存在能够允许含O 含U 水溶液循环的可渗透性容矿岩石;有能够使含O 含U 水溶液中活动态铀固定下来的地球化学圈闭或地球化学障的存在.首先,当含O 含U 水溶液经过透水性砂岩时,成岩期形成的富U 砂体被渐进的“冲浪”式淋滤与溶蚀,导致U 及其伴生元素有序地呈卷状沉淀富集.其次,在氧化-还原界面,S 随细菌提供的某种特定“驱动力”,对含O 含U 水中的金属元素起“宏观调控”作用.室内实验表明:细菌细胞壁中的配位体对金属元素有较强的吸附富集能力.再次,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中还发现,在缺S 条件下,如果透水性砂岩中含过量的腐殖酸盐,也会使U 沉淀富集.因为腐殖酸盐一方面对氧化-还原作用起缓慢催化作用,另一方面使含O 含U 水中的金属元素有序沉淀、富集. 3.1 气液还原剂成矿机制岩石中存在易挥发的U 气体还原剂,如呈游离态或离子态存在于层间水或围岩孔隙中的H 2、H 2S 、HS -、CH 4、CO 等.这些还原剂是地下水中U 的首要还原剂,它们是由还原硫酸盐微生物活动形成或沿断裂破碎带从深部进入反应圈的,可从下列方程式得知:SO 42-+2C 有机+2H 2O →H 2S +2CO 2+2OH -在含H 2S 水中,氧化-还原电位决定于S 2-=S 0+2e,并可依据下列近似方程式确定:Eh=0.145-0.03lg(α2H++αH+×10-6.8)层间含水层中H 是一种比H 2S 还强的还原剂,在化学平衡条件下,甚至分析上还测定不出来的痕量H(10-8~10-4 mg),就能达到U 从层间水中沉淀的Eh 值区间(图2).在层间水中,如果有H 存在,则氧化-还原电位可以用下面方程式表述:Eh=-0.03 lg pH 2-0.06pH在Eh-pH 图中可以看到,由层间水沉淀U 的Eh 值位于H 2S 水区上部,并略有超出,含H 2S 水和U 从层间水沉淀的Eh 值范围,部分重叠又可看作在某些情况下U 在H 2S 中明显聚集;与此同时,溶液中U 含量随H 2S 水Eh 值降低而减少,表明H 2S 对U 有强还原能力,使U 6+在氧化还原过渡带还原成U 4+,并富集成矿.在扎吉斯坦矿床发现有棉絮状沥青铀矿析出体,U 从H 2S 溶液中沉淀,H 2S 气泡是铀矿物沉积在黄铁矿图1 层间氧化带地球化学分带性特征图Fig.1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yer oxidization zones1.含砾粗砂岩;2.中粗砂岩;3.细砂岩;4.泥质岩;5.层间氧化尖灭线;6.地质界线;7.铀矿化;8.铀晕384 新疆地质图2 铀氧化物沉积与硫化氢、氢的Eh-pH关系图解Fig.2 Eh-pH relationship between oxy uraniumprecipitation and sulfide-hydride表面活性地段的初始结晶中心.3.2 固体还原剂成矿机制岩石中除了具强还原能力的气体还原剂外,还存在固体还原剂.含O含U层间水在运移过程中,与岩石中有效固体还原剂如有机质、原生黄铁矿等有效固体还原剂发生以下化学反应:FeS2+3.5O2+H2O→Fe2++2SO42-+2H+4Fe2++SO42-+7H2O→FeS2+4H2O+6H+由于这些反应,使水的氧化-还原电位下降,水中迁移的U6+被还原成U4+沉淀下来.铀矿物集中分布在早期析出的黄铁矿表面,还常与后生球粒状和细分散状黄铁矿同时析出,或者穿插分布于碎屑颗粒的裂隙中,并且发现有纺锤晶体状硅酸盐铀石与沥青铀矿紧密共生.通过对库捷尔太矿床、乌库尔其铀矿床和扎吉斯坦矿床的矿石物质成分研究,得知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少量的铀黑和铀石形式存在X.沥青铀矿和铀石呈显微浸染状散布于岩石填隙物内.X王成,殷建华.库捷尔太矿床第V旋回3-70号线地质勘探报告,核工业216大队,1998在扎吉斯坦矿床,还发现木质细胞基本未变形且保存完好、成煤程度低的碳屑,与铀矿物赋存关系密切Y.该类碳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紫外光辐射下,不同程度地发浅褐色荧光.这些成煤程度极低的碳质,具较强的生烃能力.低变质碳质物中木质细胞结构保存完好,它是铀矿物沉积的良好空间,木质细胞腔中的成岩期黄铁矿,更是铀的良好还原剂.在碳屑木质细胞腔内,沥青铀矿呈细分散状胶粒或胶粒集合体形式,可以交代黄铁矿,分布于植物细胞腔内壁(图3).应当指出,不是每个矿床中的碳质物都对U的沉淀富集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碳质物存在的矿床,也能形成较富的铀矿石.如中亚的苏格拉雷矿床(该矿床是原生红色氧化地层(无还原剂)经次生还原作用再经层间氧化作用成矿)含矿围岩中不含碳质植物残骸,发现后生的硫化物、地沥青在地球化学障的活动带中起着还原剂作用.3.3细菌(或微生物)参与成矿乌库尔其矿床中还发现细菌(或微生物)参与成矿作用.细菌(或微生物)成矿作用包括直接成矿作用和间接成矿作用,前者指生物有机体、藻菌微生物、显微莓群等吸附、还原、沉淀元素使之富集成矿;后者指生物的衍生物——有机质吸附、还原、沉淀元素使之富集成矿,两者常共存Z.生物参与铀成矿作用的初步证据有:①沥青铀矿富集在侏罗系砂岩中植物碳屑的细胞腔内.侏罗纪陆地生长的树木等高等植物的碎屑,在成岩期被带入沉积物(成矿主岩)中,虽经碳化,但树干、树枝碳屑中的细胞腔仍不同程度地保留,沥青铀矿常富集于细胞壁及胞腔内;②发现部分沥青Y闵茂中,王正其.新疆伊犁盆地扎基斯坦地段铀矿石物质组分研究,核工业216大队,1998Z闵茂中,李细根.新疆察布查尔县乌库尔其地区铀矿石物质组分研究,核工业216大队,2002(a) (b)图3沥青铀矿与铀石析出体分布于木质细胞腔内壁Fig.3 Occupied endotheca in cytoplast of pitchblende and coffinite a——铀石沿植物细胞(纵切面)内壁分布形成暗白色环带,胞腔内充填石英颗粒;b——木质细胞腔(横切面)中的沥青铀矿+铀石(白色),光片,电子探针X1800刘陶勇: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形成机理385铀矿具有微生物结构.沥青铀矿交代细胞腔内的草莓状黄铁矿或真菌的菌丝、孢子.因为草莓状黄铁矿一般认为是硫酸盐还原细菌的作用产物,因此可以推测草莓状沥青铀矿也是该类细菌作用的产物;③富矿石中存在大量已铀矿化的芽孢及藻类等微生物化石.芽孢是细菌(或真菌)在铀矿床放射性恶劣条件下,为保持其生命状态的休眠体.4 结论(1) 层间氧化砂岩型铀矿床中常见的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还有少量的铀石和铀黑.(2) 不管是气体、固体还原剂,还是细菌(或微生物)参与成矿作用,它们对U 均有较强的还原作用,所形成的铀矿物又具有各自的特征:由固体还原剂作用形成的铀矿物,多数分布于固体还原剂的表面,且与后生黄铁矿或碳化植物紧密共生;由气体还原剂作用形成的铀矿物,多数具棉絮状特征;而有细菌(或微生物)参与成矿作用形成的铀矿物,它们多数交代真菌的菌丝、孢子,分布于它们细胞腔的内壁.(3) 沿层间氧化带的发育方向,层间水中U 含量逐渐降低,直到10-5 g/L 以下,而且在无矿的层间氧化尖灭地段,含量常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如果在层间氧化带尖灭处,孔隙溶液中存在宽阔的U 晕,反映岩石具较弱反差的还原地球化学障,水中迁移的U 离子不能沉淀富集.但是铀矿化的形成不取决于岩石含哪一种能起还原作用的物质,每一种还原物质都有它的特殊作用,而要在岩石中产生铀矿的高度富集,并不主要决定于成矿物质的来源,更重要的是层间水中具备强烈的地化反差条件,在层间含O 含U 水径流方向上形成高反差的氧化还原过渡带(反映在Eh 值由+200 mv 降至0~-200 mv 左右),促使U 产生沉淀、富集.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形成的铀矿体,多数位于层间氧化带尖灭处外侧,严格受层间氧化尖灭线的控制;而由于还原剂的种类不同,还原剂不均匀分布于成岩期岩石中,使铀矿化表现出典型的后生富集特征.THE ORIGIN OF INTERLAYER OXIDIZATION ZONES AT A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An Example From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Ili BasinLIU Tao-yong(Team 216 ,Bureau of Geology ,CNNC, Urumqi,Xinjiang,830011,China)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ore characteristics of uranium migration, precipitation and concentration. Uranium migration mainly occurs as uranyl carbonate in the groundwater. The precipit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uranium under these conditions occur with concentrated organic matter and in ageochemically reducted environment. A summa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mineralization and of uranium deposit research is a good basis for future exploration for uranium deposits.Key words :migration of uranium; sedimentary accumulation of uranium; metallogenesis of uraniu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