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导游考试导游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导游考试导游词
【篇一:云南导游证口试十大景点导游词完美打印版】大理崇圣寺三塔
各位朋友,欢迎来到“南诏故都,魅力古城”—大理。

大理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大理是白族
的聚居地,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洱海地区繁衍生息,汉代设
县后同中原交往沟通,成为了中央王朝与缅甸、印度交通的中转站。

大理自古以来就是云南的交通要塞,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
道就在这里交汇。

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此建都立国,大理作为南诏国、大理国
的都城达五百年之久,与中原文化交流频繁,建寺筑塔,刻石立碑,人文昌盛;大理崇圣寺三塔、弘圣寺塔、佛图寺塔、苍山神祠、感
通寺、德化碑等至今保存完好。

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享誉海内外的大理崇圣寺三塔。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即将到达大理崇圣寺三塔,它是大理乃至云南
的标志,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大理重要的旅游景点。

首先,向各位介绍下崇圣寺,崇圣寺位于大理古城西北约1.5公里
的苍山应乐峰下。

一般认为是南诏国第十代王劝丰佑时所建,时为
南诏后期。

崇圣寺规模宏大,据文献资料记载崇圣寺“基方7里,为
屋890间,佛11400尊,用铜40550斛(hu)”,有“三阁、七楼、
九殿、百厦”的规模。

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更为发展,有“佛国”、“妙香国”之称,而崇圣寺有“佛都”之称,曾有九位大理国国王逊位
后出家为僧,在此修行。

崇圣寺建成之后便成为了南诏国和大理国
时期的佛教活动的中心,到了大理国时期成为著名的皇家寺院。


圣寺所崇的圣为:观音,因为当时大理地区盛行观音崇拜。

崇圣寺
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三圣金像被
视为崇圣寺的五大重器。

只可惜,崇圣寺会遇明朝正德年间的大理
大地震,幸运的是三塔犹存。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崇圣寺,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

恢复重
建后,整体布局为主次三轴线,分8台、9进、11层次。

在主中轴
线上,依次建有蛮王礼佛图、十六国王众朝大事石雕照壁、大鹏金
翅鸟、山门、天王殿、望海楼等,中轴线两旁和次轴线上错落有致
的建有:方丈堂、客堂、罗汉堂、祖师殿等展示了历代经典建筑的
精华。

整个建筑群跌宕起伏,错落有致,金碧辉煌,大气磅礴。

三塔是崇圣寺前的一组建筑群,所以三塔又名三塔寺,也就是我国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所写的三塔寺和现代武侠小说
大师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所写的“天龙寺”。

三塔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寺在第十峰之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

寺前三塔鼎立,
而中塔最高,形方,累十二层,故今名为三塔。


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

大塔又叫千寻塔,千寻塔与南北两
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两小塔相距97.5米,成鼎足之势,布局
统一,造型和谐,浑然一体。

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
风格,形状与西安小雁塔相似。

千寻塔一共有16层,塔顶四角各有
一只铜铸的金鹏鸟。

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可以
登上塔顶从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

千寻塔矗立在两层高大
的台基上,塔前朝东的照壁上各位所见的“永镇山川”这四个苍劲有
力的石刻汉字,每个字高达1.7米,原为明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所写。

1925年大理地震时,除了“川”外,其余三字被毁坏,现在各位
所看到的是按沐世阶所书勾勒补刻的。

之所以写这四个字,原因有
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大理地区历史上水患多,恶龙作怪,因此要
治水就要先治龙,可龙唯独只尊敬塔,畏惧大鹏,因此只要塔和塔
上的大鹏金翅鸟存在,龙就不敢作恶,水患当然也就减少了。

另一
种说法是,明朝时,地处边疆的大理地区已成为其版图的一部分,
为了充分表达对这块版图的坚守之意,在屹立不倒的塔基上“题字刻碑”就再合适不过了。

南北两座小塔的高度相同,都是42.19米,各有10层,是一对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八层以上为实心,八层以下则为空心,塔顶各有三
只铜葫芦,华贵庄重。

外观轮廓线像锥形,属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

根据相关史料推断,南北小塔的建造晚于千寻塔,是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

现在我们看到的两座小塔已经偏离了垂直线,出现了
令人担忧的倾斜状态,但是各位不用担心,因为它们就这样已经倾
斜了四百多年了。

崇圣寺三塔,从修建至今,除经历上千年风吹雨打和日晒之外,还
经历过30次的强地震的考验。

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
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可十天后竟然奇迹
般的自行复合如初。

1925年的大地震,城乡房屋倒塌达99%,科千
寻塔只是震落了顶上的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
的三塔来说无疑是又一个奇迹。

崇圣寺三塔作为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是大理白族
文化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

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千余年来,三塔几经沧桑,经历风雨的
剥蚀和多次强烈的地震仍然巍然屹立,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智慧,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建筑和历史
的重要实物资料。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全国四a级旅游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
旅游城市大理的标志和象征,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大理的重要人
文景观。

各位朋友,我们进入了大理崇圣寺三塔大门,参观了“永镇山川”的
巍巍三塔,继续往里走就是钟楼。

南诏建极大钟铸于南诏建极十二年,故名南诏建极大钟。

徐霞客曾在《游滇日记》中写道:“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可八十里。

”因而“钟震佛都”曾成为大理
著名的十六景之一。

建极大钟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

我们看见的重
铸的建极大钟,高3.86米,直径2.138米,重16.295吨。

是目前中国第四大钟,云南第一大钟。

此钟的重建安装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
国之日,在恢复“钟震佛都”胜境的时候,也有警示之意。

各位朋友,我们参观拥有云南第一大钟的建极钟楼后,沿着宽阔的
通道,登上数十级台阶,就迈入了雄伟的雨铜观音殿。

雨铜观音铸于南诏中兴二年,即公元899年。

传说当时大理崇圣寺
有一位高僧曾发誓终身募化铸一铜观音像,当铸到观音像的肩部时,所准备的铜已经用尽,正在万般无奈的时候,恰好此时天降铜雨,
满地铜珠,,用来铸像,不多不少。

于是取名为“雨铜观音”。

雨铜
观音像高24尺,与三塔和建极大钟,共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中最重要
的三大重器之一。

雨铜观音毁于十年文革,如今所看到的雨铜观音
殿是在原址上扩大重建的,殿高29.99米,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
建筑面积4384平方米,是三塔文物景区的又一个重要景点,于
1999年建成,是云南省迎接世博会的精品工程。

现在重铸的观音像
是根据清末遗存照片精心复制的,在雨铜观音与左右两边的四位观
音【水月观音、阿嵯(cuo)耶观音、男身梵僧观音、负石观音】全
都铸造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我们登上雨铜观音殿二楼,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幅稀世画卷,分
别是《南诏国史图传》和《张胜温画梵像卷》。

《南诏国史图传》成画于公元899年,为南诏国官员张顺和王奉宗
所绘,献给南诏国最后一个王:舜化贞。

原画为纸本彩绘,长580.2
厘米,宽31.5厘米。

画卷分为三个部分:巍山起因、祭铁柱、西饵
河记,是研究南诏历史、宗教、民俗的珍贵资料。

《张胜温画梵像》又称为《大理国梵像卷》。

成画于公元1180年,由大理国绘工张胜温所绘,这幅画卷在云南艺术史上地位极高,有“北有《清明上河图》,南有《张胜温画梵像卷》”的评价,长期以
来一直被美誉为“南北双骄”。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将结束崇圣寺三塔的游览,由于时间的关系,
我们只是粗略的游览它的一部分。

如果有时间,各位再次来到大理
旅游,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谢谢大家~
抚仙湖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就是一个属于智者的世界—抚仙湖。

涓涓细流,滋润着一处水如浑玉的湖—抚仙湖,有人说,抚仙湖的
每一滴露珠都渗透着画意,每一缕清风都萦绕着诗情,每一纹清波
都涌动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各位朋友,请看,我们眼前这碧绿澄清的湖泊就是闻名滇中的抚仙湖。

抚仙湖由于大部分水域都在澄江县境内,所以也称它为澄江海。

如果我们从地图上看,抚仙湖就像个倒放的葫芦。

面积212平方公里,是我省第三大湖,“那有谁知道我省第一和第二湖呢?”对了,
这位朋友回答的相当准确,我省的第一和第二大湖,分别是滇池和
洱海。

尽管抚仙湖为第三大湖,但是却是我省第一深水湖,最深处
有157.8米,平均水深87米。

湖水容量达189亿立方米,相当于
12个滇池的水量,6个洱海的水量,蓄水量居我省第一。

抚仙湖南窄北宽,南北长31.5公里,东西最宽处11.5公里。

最窄
处仅有3.2公里,湖岸线总长90.6公里,属于半封闭高原湖泊。


仙湖湖水清澈透明,透明度平均为8米,最大可达12.5米,是我国
内陆淡水湖中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

此湖为什么叫抚仙湖呢?相传玉皇大帝派了石、肖二仙来到人间巡查。

他们来到滇中,看见一池碧水,两位仙人被湖光山色所迷倒。

忘记了返回天上,变成了两块并肩搭手的巨石,永远的战立在湖边。

故名抚仙湖。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抚仙湖南面山间的海门河。

这条河仅长
一公里,但是却吸引了无数的游人,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来看
一下,海门河隔山连着江川的星云湖,河岸石壁上刻有“鱼界石”三字,传说这三个字是清朝乾隆皇帝亲笔。

在石壁旁边的那块石碑上,
刻有“星云日向抚仙湖,独禁鱼虾不共游,岂是长江限天堑,居然尺
水割鸿沟。

”的诗句。

栖息在星云湖的大头鱼和栖息在抚仙湖的抗浪鱼,每游到此地,就马上调头往回游去,以石为界,互不干扰,不
相往来,为天下一奇。

正是这奇观,吸引了古往今来的无数游人。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介绍下抚仙湖特有的抗浪鱼。

抗浪鱼和其他的鱼类比较起来,有许多独特之处,归纳起来有五奇。

一奇是它奇特的鱼种。

抗浪鱼个头不大,只有五六寸长,和其他鱼
类比较起来,它更像苗条淑女。

据调查了解,全世界所有的海洋湖
泊里,除了抚仙湖外,没有任何地方再有抗浪鱼了。

二奇是它的生活习性,每年立春至立秋这段时间,抗浪鱼便从深水
中游向岸边浅滩产卵。

此时湖滩银光闪闪,极为壮观。

最为奇特的
是抗浪鱼游向湖岸还有一个规律,即在鱼讯期,每10天中只有3天
游到湖边,另外7天游回深水里,当地居民把这种景象成为“来3去7”。

三奇,是这儿奇特的捕鱼方式:即不下湖,不用船,不用鱼钩,不
用渔网,在岸边捕捞。

如抚仙湖东岸的渔民用“香把”捕鱼,抚仙湖
西岸的渔民用鱼笼捕鱼。

四奇,是这儿奇特的吃法,由于抗浪鱼生活在洁净的水中,肚里很
干净,所以吃鱼不用清理内脏。

于是便产生了许多奇特的吃法。


儿有很多的吃法,至于是什么吃法好吃点呢,还得请各位自己亲自
品尝了。

五奇的是卖鱼的方式,到了抚仙湖,您会发现澄江卖抗浪鱼的方法
很独特—数双卖。

这是为什么呢?这种独特的卖鱼方式与抗浪鱼的
生活习性有关,生长在抚仙湖的抗浪鱼也许是因为环境的清洁,使
它们的感情也像抚仙湖水样纯洁真挚,无论在深水中游玩,还是在
浅滩上嬉戏产卵,都是成双成对,形影不离,像一对对的水底鸳鸯。

尽管它们很小,人们也很尊重和珍惜它们这种难分难舍的真挚感情,即使是捕获后晒成鱼干,煮成咸鱼,卖时也是成双成对的卖,不忍
心将它们分离。

听了以上介绍,想必大家已经大饱耳福了,所以,来到澄江抚仙湖
一定要品尝上等抗浪鱼一饱口福呢~
吃过了鲜美的抗浪鱼,大家一定还想看些更多的有关这个纯净之湖
的更多秘密吧?大家随我来。

请看,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小岛,就是孤山。

各位可别小看它哦,此山虽小却内容丰富呢~ 孤山,原名瀛海山。

明代以前瀛海山旁边有一座更小的小岛,被称为小瀛
海山。

两岛之间有一座铁桥相连,可惜的是,明末的一场地震,小
瀛海山和铁桥一同沉没。

唯独留下了瀛海山,孤山之名由此而来。

孤山名胜成于宋,盛于明,曾建有八殿五阁三亭一堂一庵一塔。


殿即: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三清殿,活佛殿,子孙殿,雷祖殿,白衣殿等;五阁即:玉皇阁,斗母阁,雄文阁、吕祖阁、凌霄
阁等;三亭即:襟海亭,宛在亭,探璃亭等;还有十咏堂,水月庵,铜塔。

孤山昔日有“巍然形盛冠南洲”之称,成为滇中名胜之最。

1988年11月,江川县将孤山辟为旅游风景区,进行了绿化,相继
修建了亭台楼阁。

在码头建孤山门,往南建七曲桥,建南长廊。


烂柯坪建烂柯亭,鱼乐园建观鱼台;在险峰石建险峰亭,重建天生桥;在舍身崖建舍身亭。

在龟极峰建瀛海楼,振衣岗建史碑亭。


山顶中部建金山清苑,北部建环玉山庄,北麓建浩然榭,西北部建
情人廊。

岛上曲径通幽,林木繁盛,空气新鲜,楼阁巍峨,形成了集游乐、
食宿、沐浴为一体的风景区,再现了“巍然形盛冠南洲”的风采。

各位朋友,游完孤山,此次我们在抚仙湖的游览活动即将结束,如
果各位还有兴趣深入了解这里,欢迎再次来到这里感受纯洁之湖的
美丽~谢谢大家~
天下第一奇观—石林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景点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和“阿诗玛故乡”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石林,它
位于昆明东南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

石林风景区距昆明市区78公里,有昆石高速公路通达,乘车需要近2个小时。

各位朋友,在中国旅游,人们有这样的说法:到了北京登墙头,到
了西安看坟头,到了桂林观山头,到了苏州看丫头,到了昆明。

大家猜猜看什么“头”呢?对了,有朋友说了:石头,
前面所提的墙头、坟头,所指的就不用说了,而这石头指的就是我
们今天即将游览的石林。

石林是世界上最大的剑状喀斯特地貌奇观,被列为地球“八大自然景观之一”,与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和吉林雾
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石林正在向世界级景观迈进,实现世
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阿诗玛》叙事长诗世界非物质文化
遗产三大国际品牌;实现国家五a级景区,全国文明风景区,《阿
诗玛》叙事长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国内品牌。

因此不少游客说:不到石林等于没到昆明。

由此可见石林在云南旅游中的地位。

另外我还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云南省的旅游标志就与石林有关,那
是什么标志呢,这个谜底我们到了石林后就自然就能解开。

正因如此,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凡到昆明者必到石林一饱眼福。

现在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著名的“石林湖”。

它是根据周恩来总理建
议而修建的。

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到石林游览,周
总理看到这里的洼地只有很少的水,再看看石林的景观,说“有山要
有水,有水就不枯燥了。

”听了周总理的建议,人们把原溶蚀洼地进
行了人工改造,使原来的一小小溶蚀水池变成了今天的“石林湖”。

各位请看,这平静的湖水中石簇擎天,恰似天然的大盆景,在这丛
丛石峰中游一石酷似传说中的观音,各位请仔细找一找。

找到了吗?对了,就是她,好一尊“出水观音”,正是因为有此观音石,有人也
把此湖称为“观音湖”。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小池名为“狮子池”。

大家看,池子边的大狮子
正在照看着池中几只嬉闹的小狮子。

这整座山也是一个大狮子,守
护着神奇的石林。

各位请随我上山,先去纵览下石林的全貌。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狮子亭,是我们今天游览行程中最高的地方,海
拔1750米,是远眺石林全景最佳的位置之一。

各位朋友,云南石林的发育与其他同类地貌地区相比具有多种形态
并存、高大石林集中发育,保留了高原期和湖盆原始古地形的特点。

世界各地的剑状喀斯特地貌,论面积之广大,保存之完好,发育之
典型,年代之古老,造型之独特,类型之齐全,云南石林首屈一指。

更重要的是,它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以独一无二的雄姿、神韵、
意境和无法抗拒的魅力,当之无愧地赢得了“天下第一奇观”的美称。

各位观赏了大石林的概貌,耳闻了石林成因,了解石林的价值,我
想大家造就按捺不住探奇的冲动了。

好,要识庐山真面目,各位就
请随我进入林中一探究竟吧。

参观石林,随时间的不同,角度的变化,光线的强弱,会看到不同的景观。

还要提醒大家,游览石林可
一定要发挥大家的想象力。

各位请往这边看,这是个小小的池塘,发现塘里有什么东西了没?
两头小水牛正在戏水呢,它们的脊背时隐时现,这就是石林的一景—青牛戏水。

现在各位请看前方,有一堵巍峨雄壮的岩石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这
不由得使人想起中国古典园林中欲扬先抑的造景手法,此石恰似天
然屏风遮掩住了石林的奇景,好像不愿让游人一眼就看到石林的奥妙,因此该石被称为石屏风。

穿过桂花林,无数巨石擎天立地,请看最前面一石峰上刻有的八个
大字,“群峰壁立,千嶂叠翠”,这是1962年6月,朱德委员长到石
林游览时挥毫题写的。

短短八字,生动概括了石林的特色和壮美。

各位在观赏石头的时候,别忘了欣赏题刻。

各位请看前方,是否有
似曾相识的感觉呢?这里就是在许多影视作品、书刊照片中出现过
的石林胜境。

“石林”这两个鲜红的隶书大字,1931年,龙云视察石
林时
【篇二:云南导游考试建水文庙导游词】
建水文庙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您来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水。

今天要
游览的是建水著名的代表性建筑群——建水文庙。

中国传统文化和
思想源远流长了几千年,其中孔子的儒家学说最为深远广大。

在古
时候人们都以兴建文庙来传播儒家思想和学说。

在云南修建较早的
就是建水文庙,据说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第二大文庙,仅次于孔圣
故里的山东曲阜孔庙。

建水文庙仿照山东曲阜孔庙的风格建造,总
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坐北朝南,规制严谨,宏伟壮丽分
六进空间纵深达625米,。

文庙的主要建筑可以概括为:一池、一坛、一圃;二殿、二庑、二耳、二堂;三阁;四门;五亭;六祠;
八坊,整个建筑疏密相间,高低错落。

现在就请各位随我一同走进
这“金碧壮丽甲于全滇”的文化艺术殿堂吧!
现在呈现在各位眼前的就是文庙的大门——“太和元气”坊,意为
“天地浩然正气”,借以赞美孔子思想得天地之正气,也说明了文庙
既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又是办学场所。

走进“太和元气“坊,各位眼
前的这尊孔子铜像,是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来建水参观考察后捐资铸
造的,于2000年落成。

铜像后面便是泮池。

古时曾把学校称为泮宫,校内的水池叫泮池,但人们习惯把它称为学海,既表示学校里的“海”,又寓意学无止境。

全国各地文庙中的泮池都为半圆形,而只
有建水文庙的泮池为椭圆形,具有它独特的风格。

泮池中有一小岛,岛上的亭子称为“思乐亭”。

泮池以“思乐亭”为界,分成上下两塘。

旧时上塘中红莲,下塘中白莲,取“连连高中”之意。

仁义礼智信是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其中这个礼字在文庙之中
随处都可以展现出来。

比如说我们在进入文庙的时候分东西两条路,分别礼门”、“义路”坊,是文官武官所走。

大家看这块碑上刻有官员
兵名以此下马,这表示了当时人们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尊崇。

在孔
庙的路中间有一块高大威武的牌坊,上面书写四个大字“洙泗渊源”。

“洙泗”指的是孔子家乡的两条河“洙水”和“泗水”,含义是儒家学说
源远流长。

大家请看两侧红墙上,书写着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鸢
飞”“鱼跃”。

这是寓意《诗经》中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它呢是
说孔子的儒家思想,上能飞天,下能入深渊。

走进“洙泗渊源”坊,
我们就进入文庙的大规模建筑群落了。

当然首先映入眼帘的还是大
规模的牌坊群落。

这些牌坊东西南北分两路十字排开,每一块牌坊
都有着精美的雕工,厚重的历史“德天配地”,意谓孔子之德高明博厚,“道冠古今”,是赞叹孔子之道为古今之冠,“圣域由兹”,是意
为圣贤之地由此进入,而“贤关进仰”则是意为进入圣贤之地。

现在正对各位的是棂星门,是天上的文星,主管文人才事的选用。

祭棂星体现了“尊孔必尊天,尊天亦尊孔”的思想。

有没有谁发现此
门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此门四根中柱穿脊而出,高出屋顶两米多,
叫通天柱,这验证了朱熹所说的儒家思想上能通天。

上面罩着建水
古窑制的元代盘龙青花瓷罩。

棂星门左右两边分别是东西碑廊。

穿
过棂星门,是为三进,有一典雅小园。

园林东西两面分别是魁星阁
和文昌阁,魁星主管文章;文昌帝君主宰功名利禄。

各位请看这造型别致的台阁叫做“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的场所。

为什么叫杏坛呢,相传孔子每招收一个学生,学生就会在他讲学的
地方种一颗杏树,等到学成,孔子便桃李满天下了,所以把孔子讲
学的地方叫做杏坛。

外面看到在整个杏坛中有很多柱子,红色的有
四颗,代表四季。

这些青龙盘要的石柱呢有12颗代表一年十二个月。

大家一定对孔子当年讲学的情景很感兴趣吧。

请看杏坛中间有一块
明代的“孔圣弦颂图”画像碑。

图内孔子席地而坐,抚琴授课,四个
弟子肃立恭听;
说话间,我们已来到文庙的“大成门”。

它的含义是集大成之门,为
三开间两进深単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琉璃瓦屋面。

大成门台基为
白石须弥座。

跨进大成门首先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宽广庭院。


往前走,广阔的拜台正中,有清代乾隆五十七年制造的古铜大鼎。

四周数十条游龙盘旋,栩栩如生,下部四肢脚是由四头云南吉祥物——大象的象头和长鼻子组成。

这精致的铜鼎,从其构造上来看,
可谓是边地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复合载体。

铜鼎后就是文庙的
主体建筑——先师庙。

先师庙又称“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

先师庙为五开间三进深単檐
歇山顶五假抬梁式建筑。

大成殿正面,有22扇雕花石屏门,左右檐
角有两根石龙抱柱,技艺登峰造极,可谓南国无双。

步入大殿,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