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阳明教育思想及现代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名家思想
结课论文
题目:浅析王阳明教育思想及现代意义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课程教师:
摘要:王阳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与他的生平和经历有着无法忽视的关系。他在龙场顿悟后所创立的心即理、知行合一的阳明学是与程朱理学的不同的儒学思想,阳明先生教育思想的本质是明人伦,他的许多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关键词:王阳明教育思想内容现代意义
儒家所言之圣学的本义,是相对于道德的本质,自觉地作道德的实践,最终建立功行圆满的道德人格,这是由儒学传统揭示的成圣成贤之路。圣学的关键在于内圣即内在于个人,自觉地作圣贤的修养功夫。在儒家内圣之学的感召下,王阳明依循儒学的一贯工夫,走出了与朱子学不同的成圣之路。
一、王阳明生平及其思想形成与发展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1529年(明世宗嘉靖七年),谥文成,祖籍浙江余姚。因年轻时曾在宛委山的阳明洞天结庐居住,自号阳明山人,后来学界遂称其为阳明先生。由他创立的学派称阳明学派。该学派与朱子学派背驰,别立宗旨,门徒遍天下,流传久远,影响海内外,是一个体系庞大、结构复杂、派系众多、思想活跃的新儒家学派。
王阳明自十七岁到三十七岁,是其人生观和思想发展与演变的重要时期。从王阳明个人心路历程来看,尽管他从十多岁起就有了成圣成贤的生命志向,但却长期驰骋于辞章诗文之中,他也按照宋儒“尊德性”的要求,不断以向外“格物”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也有花费七日的功夫来格竹子的道理,但是结果却加重了“圣人情结”引起的内在焦虑,使生命处于有限与无限极度对立的紧张之中,以致于感慨“圣贤是做不到的”。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因反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龙场驿坐落在万山丛中,瘴疠遍地,毒蛇野兽甚烈,使王阳明感到忧惧恐怖。“天理”与“人欲”,在现实痛苦生活中发生了剧烈的冲突。王阳明这位出生宦绅之家的子弟,向来怀才任性,志向远大,感情丰富,而今身落天涯,居夷处困,备受艰辛,在此时此境不觉感叹人生短促,年华流水,一去无回。他通过克服生死杂念的过程,逐步摆脱了由外在物质生活困难带来的心理困顿,来自绝望逆境中的人生理想往往十分强烈十分坚定,深刻而有基础,真实而突然。一天夜晚,苦苦寻觅和执着于成圣之道的王阳明恍然顿悟,欢呼雀跃,感觉就像云开雾散、豁然见到阳光一样,终于使至今未曾参透的
“格物致知”露出了真相。这就是王阳明龙场“顿悟”的经历。从此,他开始发明”心即理”的心学命题,为其“知行合一”的创立准备了理论基础。龙场顿悟,是王阳明学术思想由对程朱理学的否认而飞跃到建立独立的学术思想体系的关键。
由泛滥于词章,转变到对朱学的体验并对朱学倡导的修养方法发生动摇,继而出入于佛老,再到居夷处困时的龙场顿悟,经此三变而始入作圣之门的过程,是阳明从科举和政治失意羁绊中解脱、徘徊、犹豫、迷茫、惆怅、自我解脱和执着求索的过程,在探索人生价值与学术价值的痛苦的经历中,最终他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处所,孕育了他的学术、政治、教育思想。
二、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有关内容
阳明学的教学是以“知行合一”学说为理论基础的。王阳明以“知行合一”来阐释教学,着重强调实践性:其一是教学不单纯属于知识传授,而是与道德教育同质异名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其二是以“知行合一”直接规定教学过程的特殊性。王阳明对教学性质的探讨,重在强调教学本质的道德性,故阳明学的教育根本目的是“明人伦”。他在阐明学圣之道时强调,学圣的关键是生活中尽孝尽忠、爱亲敬长。这样的道德标杆实则在于倡明“明伦之学”,即重温儒家经典中三代盛世时的“明人伦”的圣贤之学。
王阳明教育思想蕴含的治学精神是立志勤学。他提出“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一个人能否成为圣贤,很大一部分归结于其立志是否以“圣贤”为目标准绳。
阳明先生在讲学中宣讲“圣于凡同”的观点,意在为众人指出一条通往成圣的道路。他的教育宗旨,在扩充人之良知,见之于行事,使其成为圣贤,“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要义”。他招收的弟子中既有官僚士大夫之流,又有处于社会较下层的人物,如穷儒、贫民、商贩和一些手工业者,甚至还有通过笔谈问学的聋哑人。他认为凡是肯谦虚求学的人,均应有受教育的权利,打破了受教育对象身份地位、文化程度高低的限制。
阳明悉心总结了我国古代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并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自成一家的创制。他认为天下没有造就人才的统一,必须充分注意学生的才知与
天分。他用步箭、骑马射箭和远射的例子来说明学生各有所长所短,而作为教者,要像良医对对待病人一样,对症下药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如同治病,不可乱投药剂,师长教导弟子不可直情过当,直情过当反而不容易为弟子所领受,弟子不能领受就没有达到教育的效果,一旦弟子误解本义,恩将仇报,就会做出负恩昧良忘恩负义的事情,所以先生应该就学者的力所能及,将对症之药有的放矢,多行奖掖、循循善诱的功夫。
三、王阳明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王阳明倡导的“明人伦”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其理念的内核在于诉求人伦文明,辐射到今天的社会文明,在中小学的教育中,明人伦即是让学生懂得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基本道理、知善知不善、明是非,对于学生德行的发展有现实意义。
王阳明的“人人皆可以为圣人”及“致良知”说,在现代社会来看,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求知的权利,都应有“成圣”机会。其对善恶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有相当明确的认识,只有通过去恶,个体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才有“成圣”的希望,社会才能实现稳定与和谐。在当代社会,它不仅是构建矫正哲学的最佳资源,而且可以在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阳明学的因材施教,在中小学教学中,根据人的资质不同,随才成就。每个人的领悟力不一样,不可能对教学内容有统一的领悟。根据学生的天赋,是大才就成大才,是小才就成小才,老师根据学生来选取教学方法。
现代的教育对古代的教育思想而言有继承与发展。虽然王阳明的思想是唯心主义,与现代的正确的哲学思想背驰,但其作为历史上的一个儒家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其对教育的理解是有现代意义的,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借鉴。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教学中对学生德育、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上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儒学的转折——阳明学派教育思想研究》,毕诚
[2]《中国大教育家》,程俊英
[3]《王阳明教育思想研究》,余文武
[4]《王阳明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影响》,杨军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