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产手机市场分析之十年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机市场分析:国产手机十年打造生态链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已有20年,手机终端产业的发展却仅有十年。这十年中,中国手机产业既经历了市场份额从零到半壁江山的辉煌,也体验了库存积压资金链断裂的痛苦,但就在起伏挣扎中,一个从芯片到操作系统,从平台到应用软件,从方案设计到整机制造的完全自主的手机产业链已经形成。

政府扶持带来

国产手机初春

中国手机产业能走到今天,在终端市场形成与洋品牌抗衡的局面,在上下游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完全得益于我国政府1998年酝酿、1999年开始实施的扶持政策。

1999年以前,我国手机市场完全被国际品牌垄断,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是市场上的主要品牌,所有的手机都需要进口。

1998年成立的信息产业部肩负着改变这一局面的历史使命。1999年,我国开始确定大力扶持国产手机市场的政策,主要包括从国债中拿出4亿元扶持有一定技术经济实力的手机生产企业,信息产业部从手机入网费中拨出14亿元支持国产手机业务的发展,而国家连续5年从固定电话初装费中提取5%,作为支持国产手机研究和产业化的专项经费。

与此相配套的,在当时颁发的一个重要文件??“五号文件”中,专门提到“严格控制移动通信产品生产项目的立项、审批”,指出“将移动电话的生产纳入国家指导性计划”。

“五号文件”形成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主导国内手机生产的“牌照”制度。在2005年3月之前,国内手机市场有49张牌照:其中GSM手机牌照30张,发给了13家合资企业和17家国内企业;CDMA手机牌照19张,18张发给了国内企业和合资企业,只有一张发给了外资摩托罗拉;有14家企业同时取得了GSM 及CDMA牌照。除了严格控制外国移动通信产品的进口外,信息产业部还规定目前外资企业的手机出口至少要占总产能60%。

国家的扶持政策带来了国产手机的春天,在2003年国内手机市场7000多万部的总销量中,国产手机所占份额超过55%,达到国产手机发展史上所占市场份额的最高峰。

市场的迅速扩大引得更多企业意欲进入手机领域,很多企业在牌照申请未果的情况下采取贴牌等方式,这一方面使得部分有牌照企业“不劳而获”,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市场的监管。2004年底,由于“五号文件”的生效期限已到,国家决定将实施多年的“牌照制”改为手机生产“核准制”。2005年2月19日,春节长假三天后,国家发改委印发了《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投资项目核准的若干规定》。我国手机产业走上了另一个轨道。

三次嬗变造就两代企业

到目前为止,国内手机产业可以说历经了两代手机生产企业。笼统地讲,核准制前获得牌照的为第一代企业,2005年3月以后通过核准进行生产的企业为第二代手机企业。这两代企业因为所处的市场环境、产业生态环境以及自身背景都不尽相同,在经营和市场表现上也有很大区别。当然,由于一些企业自身也在随着环境改变不断调整自己,要抽象地概括这两代企业的特点并非易事,最好是先了解国产手机企业的发展过程。

粗略地概括,国产手机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2002年以前。业内很多人愿意从1999年开始,而笔者认为应再向前追溯,这是中国手机产业的蛰伏期。

这一阶段,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系列扶持政策下,一大批企业也看到手机市场的前景,要做“中国人自己的手机”。在1999年专项之前,一些企业就致力于手机研发,比如浙江的东方通信1997年在美国硅谷投资设立了手机研发基地;1998年科健派出6人的研发团队前往美国COMQUEST公司;有合资工厂背景的国内企业通过对外资品牌手机生产过程的学习研究,培养自己的工程师队伍。早期的技术专利转让费动辄几百万美元,中兴、科健、康佳、华为等国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系统集成方案开发工作,包括COMQUEST方案、朗讯方案、BORDCOM方案、ADI方案、TI方案、PHILIPS方案、SKYWORKS方案、英飞凌方案等等,为培养一大批手机研发生产等技术领域的工程师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国产手机企业技术积累的时期。

从1998年底开始,一些自主研发的手机产品陆续在东信、科健、首信等企业的实验室问世。但是在市场上,这段时期国产手机大多数还是以MKD(整机引进方式)、SKD(大散件组装),或者使用手机通信模块的方式进行生产加工。国产手机的份额还处于逐渐爬升阶段。

第二阶段,2002年~2004年。笔者愿意将其称为“草莽英雄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国产手机幸运地赶上了中国移动通信消费需求的大爆发时期,再加上国产手机发挥本土化优势,利用适合国情的渠道和营销方式,国产手机的份额节节攀升。2002年,国产手机夺下国内手机市场30%的份额;2003年,这一数字飙升到55%,达到历史最高点。

但这一辉煌来得太早,国产手机还没能掌握研发实力,也没来得及梳理管理中的漏洞,它与其说是一个机遇,不如说是一个考验。国产手机在销量一路走高的情况下,一方面大量备货,继续引进成套组件;一方面波导、TCL、南方高科等企业,也纷纷自主购置手机开发平台,进行系统集成开发,企图补技术之缺。这一阶段的国产手机,是时事造就的“英雄”,可一等好局面消失,竞争环境恶化,“草莽”时代的漏洞就演变为大窟窿。

第三阶段,2004年至今。这是调整和蓄势阶段。在上述的隐忧之下,2004年开始国产手机份额出现下滑,退守至50%不说,还出现节节败退,到2006年跌到28%以下。同时,一些企业出现了资金链断裂、崩盘、易主、换帅甚至关张的局面,曾经辉煌的品牌如科健、熊猫、首信、东信、南方高科纷纷退出市场,还有一些老品牌,如波导、TCL、康佳等开始调整战略。在这个环节,还出现了几个影响日后手机产业格局的因素,使得整个产业进一步进入调整和储备阶段,

即:核准制、黑手机和3G技术。

核准制和黑手机某种程度上是有联系的,它同时诞生了前面所言的第二代国产手机。现在再来说这两代手机的特色,第一代企业因为是“牌照制”的产物而多一点使命感,以大企业为主在经营体制上不如第二代那么灵活;第二代手机企业以民营资本为主,赢利的目标更加明确,企业文化务实且反应快速,但因为缺乏对民族手机产业的使命感而难看到它在研发等方面的投入,这些更多适应“生态链作业”的手机企业能否真正做强、与国际品牌比拼还是未知数。

产业生态链从“芯”完善

虽然国产手机的格局还在不断变化之中,但已经可以推测,国产手机最终将占据国内乃至全球市场的一个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就在国产手机蓄势、发展、再蓄势的过程中,一个完善的自主手机产业链已经形成。

设计公司是手机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2001年底、2002年初开始,中国的手机设计公司(design house)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以北京、上海、深圳三地为中心,形成了数十家设计公司并存的局面,这些公司发展起来的直接结果是使大量韩国、日本的设计公司纷纷倒闭。手机设计产业在2005年达到巅峰,其中以德信无线、龙旗、希姆通等三家在海外成功上市的企业为代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大小手机设计公司八九百家,仅深圳就有三四百家的规模。

芯片是手机生态链中的核心。当手机命脉的重心从设计公司上移到芯片领域的时候,我国国产的手机硬件芯片设计开发和底层软件协议栈的设计开发已经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