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知识讲座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RS波的形态: 在肢体导联中: Ⅰ、Ⅱ导联 的 QRS波以R波为主,avR主要 以向下波为主,呈QS、QR、Qr 、rS、rSr 形 , 且 R/S 或 R/Q<1 ,即主要以Q波或S波为主波。 其余肢体导联可随心电轴及心 电位的变化而变化,常见类型 为:qR、Rs、或rS。
在 胸 导 联 中 : V1、V2 以 向 下 波 为 主 (即以S波为主),呈rS、QS,即R/S<1; V5、V6 导 联 以 向 上 波 为 主 ( 以 R 波 为 主 ) , 呈 qR、qRs、Rs、 或 R 型 , 即 R/S>1;V3、V4导联的R波和S波大致相 等。 所以胸导联的正常QRS波的形态比较 有规律,即从V1至V6,其R波逐渐升高; S波逐渐降低。
一、心电图记录纸的组成
记录纸上的横坐标代表时间: 因一般采用25mm/秒的走纸速度,所以每小格的时间是0.04 秒。 记录纸上的纵坐标代表电压: 定标是10mm为1mv,所以每小格电压是0.1mv。 电压和走纸速度可以根需要缩小或扩大。
二、心率的计算:即每分钟心动周期的 次数
1、当心率规则时: 公式法: 心率(HR)=60/ P-P(R-R)间期 单位为秒 心率(HR)=300/ P-P(R-R)之间的大格数 如P-P间距为0.8秒 心率= 60/0.8 =75次/分 如P-P间距为1.0秒 心率= 60/1.0 =60次/分
四、平均心电轴:
1、概念:平均心电轴代表整个心室除极的最大综合向量(总向量),在额 面上所指的方向。 一般是测定额面的最大综合向量与I导联之间的度数。规定I导联正侧 端为“0” , 负侧端为±180°。循顺时针方向的角度为正,循逆时针 方向的角度为负。
2、检测方法: 以肢体I、Ⅲ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来判断: ① 目测法: 口诀:电轴偏看Ⅰ、Ⅲ,针锋相对为右偏,背道而驰是左偏。 ② 计算作图法: a、根据I导联QRS波群代数和,画在I导联轴上,自此点作垂线。 b、根据Ⅲ导联QRS波群代数和,画在Ⅲ导联轴上,自此点作垂线。 c、将a、b的两条垂线交于一点,此点与导联轴的轴心相连,连线与Ⅰ导联所 形成夹角的度数,即为心电轴的度数。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示意图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
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
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心脏激动的顺序: 0.01秒:激动从室间隔左侧上1/3与中1/3交界处开始除极,自左向 右产生一个右前下(或上)的瞬间综合向量。 0.02秒:激动使室间隔右侧,左、右心室尖部除极,由于左侧 肌厚,因此产生的心向量也大,形成一个较大的左前下的瞬 间综合向量。 0.04秒:左、右心室除极,由于左室壁很厚,便形成一个很大 的向左下稍后的瞬间综合向量。
正常人胸导联R波和S波振幅变化规律示意图
3、临床意义: 电轴偏移受心脏在胸腔内的解剖位臵、两侧心室质量比例、心室内传 导系统的功能、激动在室内传导的传导状况、年龄、体形等因素影 响。 正常心电轴的范围:-30°~ +90° 电轴右偏:+90°~ +180° 见于右室肥厚、左后分支阻滞 电轴左偏:-30°~ -90° 见于左室肥厚、左前分支阻滞 电轴极度右偏(或不确定):- 90°~ -180°
心脏的钟向转位是据胸导联的QRS变化来推断,其中主要 看V3,并参考V4(即主要看过渡导联)。但须指出,心电图 上的这种转位只提示心电位的转位变化,并非都是心脏在解 剖上转位的结果。
临床意义:顺钟向转位,右室大的表现 口诀:钟向转位看V3;小r大S顺钟转;
逆钟向转位,左室大之可能 双向波群无旋转。
位臵性Q波(也称正常变异性Q波)是指无 心脏疾患者由于心脏位臵变化等 生理因素可在某些导联出现异常Q 波。即Q波时间≥0.04秒;及/或 振幅大于同导联R波的1/4 ,称为 位臵性Q波。 位臵性Q波常易被误诊为病 理性Q波,要注意鉴别。
A:在正常心电图中,Ⅰ、Ⅱ、 V4~V6 导联导联可有Q波,亦可全无Q波;如 果有Q波其振幅应小于1/4R,时间应 小于0.04秒,否则应视为病理性Q波。 B: 在正常心电图中 Ⅲ 、 avL、avF 导联易出 现位臵性Q波。
0.06秒:右室及左室的绝大部分已除极完毕,仅存左室基底 部除极,则形成一个较小的向左后上的瞬间综合向量。 将各顶端连接起来,便形成一个环形轨迹。这种由一个心 动周期中循序出现的瞬时综合心电向量的顶端连接起来所构 成的环形轨迹,称心电向量环。心电向量环在额面、横面、 和侧面上的投影就叫心电向量图。
二、电极与导联
肢体导联系统—反映心脏矢状面情况 双极肢体导联:Ⅰ Ⅱ Ⅲ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 avL avF 胸前导联系统—反映心脏水平面情况 包括:V1、V2、V3、V4、V5、V6
肢体导联系统—反映矢状面情况
胸前导联—反映水平面情况
肢体导联的导联轴与六轴系统
肢体导联的连接
心电图学
(Electrocardiogram,ECG)
为什么要学心电图?
心电图是诊断心血管病的重要方 法之一 临床应用广泛 简便易行,花费少
什么是心电图呢?
临床心电图学就是把身体表面变 动着的电位记录下来,给予适当的 解释,以辅助临床诊断的一门学问。
心电图的临床使用价值
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 房室肥大 某些电解质紊乱
选用导联
导联 V7 V8 V9 V3R~V9R
位置 左腋后线 V4 水平处 左肩胛下角线 V4 水平处 左脊柱线 V4 水平处 右胸部与 V3~V9对称处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
心电图测量
常规心电图的波形组成和测量示意 图
一个典型的心电图包括以下成分
四个波群:P、QRS、T 、U 两 个 段: P-R段和ST-T段 两个间期:P-R和Q-T
大于+110°电轴右偏,注意牢记-30°~+110°电轴的诊断
标准很重要,因-30°以左反映电轴显著左偏;而+110°以 右在成人多为电轴异常右偏,多有病理意义。
平均心电轴估测方法示意图
图中箭头示QRS主波方向
正常心电轴及其偏移
肢体导联的导联轴与六轴系统
五、心脏循长轴转位
概念:因左右心室肥厚等原因,心脏能沿着心底部至心尖的 长轴转位,称为钟向转位。从心脏的横隔面自下往上看,若 其转动方向与时钟走行方向一致称为顺钟向转位,反之为逆 钟向转位,无转位称无钟向转位。
QRS波群的命名示意图
QRS时间:正常成人0.06~0.10秒 ,最宽不超过0.11秒。 QRS振幅:包括Q波、R波、S波的振幅 (1)正常Q波振幅:一般情况下
正常Q波的振幅 应小于同导联R波的1/4,时间 应小于0.04秒。否则应称为病 理性Q波。但这仅限于部分导联 如: I、Ⅱ、V4、V5、V6。其他导联因易出现位臵 性Q波而与病理性Q波混淆。
、avL、avF三个导联中: 如果Q波< 1/4R,时间<0.04秒,则属正常;没 有Q波也属正常。 如果Q波大于1/4R,时间大于0.04秒, 则可能是病理性也可能是位臵性。 其位臵性Q波的特点为:
在Ⅲ
1) Q波一般在这些导联单独出现.
2) 其组合导联无异常Q波。
3) 无相应的ST-T改变。
C
来自百度文库
: aVR导联正常情况下以向下波为主, 而呈QR、Qr、QS、rS。
D: V1、V2导联正常情况下应没有Q波, 不论大小。但可呈现QS波。当呈QS波 时,还有以下几种可能: 左室肥大 肺气肿 前间壁心肌梗死(病理性Q波)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V1、V2 导联位臵性 Q波的特 点为 ①QS波一般只局限于V1、V2导联, 罕见于V3导联。 ②QS波光滑锐利,无顿挫或切 迹。 ③V1、V2导联无明显ST-T改变。
三、QRS波群
代表心室肌除极时的电位变 化。
一般情况下有三个波组成,也可一个波组成,或二个波组成。 为此须对其命名。临床上常把相对小的波小写,相对大的波 大写。另外每个波的成立要以其顶点是否超过基线为准。否 则应称为切迹、挫折。
QRS波的命名原则
QRS波中第一个向下的波为Q波; 第一个向上的波为R波; R波之后向下的波为S波; S波之后再次向上的波为R´波; R´波之后又向下的波为S´波; 只有一个向下的波为QS波; 只有一个向上的波为R波。
心电图的局限性
不能反映心脏的储备功能。 不能为临床提供病源诊断。 心脏病的严重程度与心电图 表现无平行关系。 对阵发性心律失常不易捕捉。
第一节 心电图的基础知识
一、心电图的収生原理
静息电位(跨膜电位) 心肌的除极与复极 电偶学说 容积导电 心电向量 心电图产生的原理
注意:Ⅱ、avF导联P波直立,avR 导联上的P波倒臵是诊断窦性P的不 可缺少的条件。(只要Ⅱ导P波直 立,avR导联上的P波倒臵,就可肯 定心房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即所谓 窦性P波。)
二、P—R间期
表示激动从心房到心室的传导 时间。其正常值与年龄及心率快 慢有关,心率快P—R短;心率慢 则P—R长。 正常值(成人):0.12~0.2秒 意义:P—R短见于:结性心律、 WPW、 窦性心动过速、L—G— L。 P—R长见于:Ⅰ0AVB
心电图产生的原理
一个立体向量环,经过两次投影,第 一次投影把立体向量图投影在额面、 平面上,成为平面向量图,这便是目 前心电向量图学中习用的平面向量图 学;再把额平面向量图以平行光线自 不同角度投影在某移动着的心电图纸 上(速度为25mm/s)就是为肢体导联 心电图;把横面向量图也以平行光线 自不同角度投影在移动着的心电图纸 上,就形成了心前导联心电图。
第三节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及正常范围
一、 P波:
代表心房除极时的电位变化
形态:呈圆钝形,可有轻度切迹。 时间:<0.12秒。双峰间距〈0.04秒,P波较小无临床意义。 电压:在肢体导联<0.25mv,在胸导联<0.20mv。 方向:在I、Ⅱ、avF、V4~V6直立,avR倒臵,其它导联可直、可倒、 可双向。
查表法:据P-P或R-R间小格数立即查出每 分钟心率数,免去了上述的麻烦。
目测法: 如P-P间距为两个大格则 心率( HR )= 300/2 =150次/分 如P-P间距为三个大格则 心率( HR )= 300/3 =100次/分 如P-P间距为四个大格则 心率( HR )= 300/4 =75次/分 2、当心率绝对不规则时(如房颤) 心率(HR)=可数6秒钟(25个小格) 内R波的个数,再乘以10得平均心率。
肢体导联包括: Ⅰ、Ⅱ、Ⅲ、avR、avL、avF 在心电图机上用四个夹子来连接 红夹子:右上肢 黄夹子:左上肢 绿夹子:左下肢 黑夹子:右下肢
胸前导联的连接
导联 V1 V2 V3 V4 位置
胸骨右缘4肋间隙 胸骨左缘4肋间隙 V2不V4的中点 左锁骨中线不5肋间隙 交点
V5 V6
V4水平不腋前线交点 V4水平不腋中线交点
(2)正常R波振幅: RV1<1.0mv; RV5<2.5mv ;RavR<0.5mv RavL<1.2mv ;RavF<2.0mv; RⅠ<1.5mv。 (3)正常S波振幅:Ⅰ、Ⅱ、Ⅲ导联可 有S波,也可无S波。一般V1的S波振幅 <2.0Mv,V5的S波<0.7 mV。 (4) QRS低电压:QRS波的电压在三个 加压肢体导联或三个标准导联中,每 一个导联的R+S或Q+R电压之和都小于 0.5 mV,称为QRS低电压。
三、各波振幅与时间的测量
1、测量各波的振幅时: 正向波从参考水平线的上缘至波形的顶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负向波从参考水平线的下缘至波形的底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P波的参考水平线以P波起始部的水平线为准QRS波、J波、 ST段、T波和U波的参考水平线以QRS波起始部水平线为 准
2、测量各波的时间: 应从波形起点的内缘至终点的内缘 3、各波段间期的测量: 十二导同步心电图各波的测量应从最早出现波的起点量至最晚结束波 的终点。 4、ST段偏移的测量: ST段抬高应从参考水平线的上缘量至ST段的上缘。 ST段压低应从参考水平线的下缘量至ST段的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