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X线和CT影像学诊断的临床比较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肠道间质瘤X线和CT影像学诊断的临床比较探析

发表时间:2016-06-12T11:34:03.84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2月第4期作者:吴雯菁刘稳徐剑

[导读] 胃肠道间质瘤是临床上一类肿瘤疾病,主要病变于人体消化道间叶组织中。

吴雯菁刘稳徐剑

(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011)

【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给予X线和CT影像学诊断的结果。方法择取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进行分组,共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常规组患者21例,采用X线进行影像学诊断;实验组患者21例,采用CT进行影像学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分析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实验组:12例发生于胃,7例发生于小肠,2例发生于横结肠系膜,良性患者7例,恶性患者14例;常规组:9例发生于胃,8例发生于小肠,横结肠系膜间质瘤未出现显影。且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影像学诊断时,给予CT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可清晰显示该类疾病的病变情况,且X线与CT扫描均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疾病诊断的常用方法。

【关键词】CT;X线;影像学诊断;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是临床上一类肿瘤疾病,主要病变于人体消化道间叶组织中,包括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瘤、恶性神经鞘瘤等疾病种类[1]。近几年来,随着临床病理学检查技术的不断应用与发展,对于该类疾病的病理学特征也进行了相应的了解。临床上主要采用影像学进行疾病检查,为此,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4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别采用X线与CT扫描进行影像学诊断,现将有关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数资料

择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进行分组,共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均占据21例。

常规组患者中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22岁,平均(46.5±5.2)岁;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9例;腹部包块5例,腹部反复疼痛9例,血便4例,贫血3例。实验组患者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20岁,平均(45.8±4.9)岁;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8例;腹部包块3例,腹部反复疼痛10例,血便3例,贫血5例。对比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后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其可比性较好。

1.2 诊断方法

1.2.1 X线诊断:对常规组患者给予800mA数字遥控胃肠机[2]进行小肠低张造影、X线双重造影,将诊断结果的数据详细记录下来。

1.2.2 CT诊断:对实验组患者给予多层螺旋CT扫描,选择扫描层厚为2.5mm,所有患者扫描前需连续禁食禁饮10h以上,CT扫描前的0.5h给予浓度为2.0%的泛影葡胺700ml口服,并在扫描前再给予泛影葡胺[3]300ml口服;同时可给予100ml的优维显300静脉注射,将注射速率控制在每秒3ml,分别对患者的动静脉进行扫描,并将扫描结果准确记录下来。

1.3 评价指标

分析X线与CT诊断的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1.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21.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诊断准确率用百分比、率表示,X2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12例发生于胃,7例发生于小肠,2例发生于横结肠系膜,良性患者7例,恶性患者14例;常规组:9例发生于胃,8例发生于小肠,横结肠系膜间质瘤未出现显影。其中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21/21),常规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81.0%(17/21)。说明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如下表1所示。

CT诊断:显示低密度位于肿块中间部位,等密度位于肿块周边部位,有8例,且混合性密度为1例。对其进行增强扫描后8例患者肿块均匀强化,包括2例为恶性,6例为良性,大小为4.3cm左右;12例不均匀斑片状强化,包括8例恶性,4例良性,大小为5.3cm左右;5例患者肿块边缘显示为不规则强化,且中心部位显示为大片低密度,均被判定为恶性肿瘤,大小为13.3cm左右;肿瘤与胰腺、肝左叶、脾边界等显示不清,考虑为肿块侵犯肝左叶1例,侵犯脾脏1例,侵犯胰腺1例。

X线片诊断:肿瘤表面多数较为光滑,边界较为清晰,其中15例患者向空腔内膨出;局部可见胃壁内较为柔软,局部黏膜伸展,出现小溃疡病灶,显示为单发10例,多发5例;肿瘤基底部为钝角患者4例,2例患者外压性变化,且肿瘤位于胃大弯部位。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变部位不是十分固定,胃肠道的所有位置均有可能分布,且可能累及后腹膜与腹腔部位,形态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可将其归类为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二者相互混合型等形态[4]。主要以男性人群居多,且年龄范围分布于60岁左右[5]。其中以腹胀、腹痛、腹部不适、腹部肿块、呕血、黑便、贫血等均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某些患者还伴有恶心、呕吐、肠梗阻、食欲减退、免疫功能降低等多重临床症状,患者肿瘤的直径一般为2cm以下。近几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对该类疾病的病理学特征也做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探究,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给予相关的影像学诊断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

对该类疾病患者给予CT诊断时,其显像可见类圆形或者圆形,少数患者为分叶状,如:肿块中间部位为低密度,肿块周边部位为等

密度,少数为混合性密度。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后可见多数肿块为良性,少数肿块为恶性;不均匀强化时多数肿块为恶性,少数肿块为良性。恶性表示为肿块边缘出现不规则强化,低密度位于肿块中心部位。行X线片诊断时遵循胃肠道特征进行造影,且鉴别依据包括胃粘膜损伤、出现黏膜溃疡等情况。如:本次选择的诊断对象中多数患者边界较为清晰,表现较为光滑,充盈缺损,胃壁可见柔软,局部黏膜伸展,并伴有小溃疡病灶。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12例发生于胃,7例发生于小肠,2例发生于横结肠系膜,良性患者7例,恶性患者14例;常规组:9例发生于胃,8例发生于小肠,横结肠系膜间质瘤未出现显影。其中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21/21),常规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81.0%(17/21)。说明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综上可知,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影像学诊断时,给予CT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可清晰显示该类疾病的病变情况,且X线与CT扫描均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疾病诊断的常用方法。

参考文献:

[1] 罗小华,宋彬,庄雄杰等.直肠间质瘤的CT/MR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18(10):1109-1113.

[2] 夏淦林,冯峰,李洪江等.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特征及侵袭危险的CT评价[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11):1712-1716.

[3] 陈新文,王修美.胃肠道间质瘤X线及CT影像诊断方法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5):159-159.

[4] 徐锦锋,邱士军,宋裕娣等.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价[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4):875-877.

[5] 张华,李锡林,侯勤明等.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3):401-403,4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