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坏死性筋膜炎刘波汇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
(perianal necrotizing fasciitis)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肛肠外科 刘 波
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NF)
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波克拉底就已经对软组织感染性坏 死进行过描述,1952年Wilson第一次提出了坏死性筋膜炎( necrotizing fasciitis)的概念。随着对坏死性筋膜炎认 识的加深,目前认为其是一种罕见的潜在威胁生命的进行性 感染性疾病,是由细菌入侵皮下组织和筋膜引起的快速进展 的急性坏死性软组织感染,通常深筋膜和肌肉不会受累,但 可以因为继发的肌肉腔隙综合症而发生坏死。坏死性筋膜炎 常并发休克及多器官损伤,死亡率极高,又称为嗜肉细菌感 染。表现为感染沿筋膜播散,在累及的血管内形成血栓,引 起相应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组织坏死,同时影响了局部的 抵抗能力而感染加重造成恶性循环,使感染和坏死沿筋膜迅 速蔓延而造成软组织的大范围、快速坏死的严重病症,如不 能及时诊断和妥善处理,可引起毒血症、败血症和感染中毒 性休克。本病具有起病急、发展迅速、破坏力强、病死率高 等特点。死亡率大约12%~35%,大约有20%的患者需要截肢和 30%的患者会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
据文献报道,肿胀为坏死性筋膜炎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 ,其次依次为局部压痛、红斑、大泡、皮肤坏死、出现捻发 音。
辅助检查
实验室风险指标有:C反应蛋白、白细胞、血红蛋白、 血清Na+浓度、肌酐、血糖,当总分≥6分时有可能发生坏死 性筋膜炎,当总分数≥8分时极有可能发生坏死性筋膜炎。 血清乳酸被认为是坏死性筋膜炎的诊断新工具(乳酸水平 ≥2)。此外,红细胞分布宽度升高时NF患者住院死亡率的 独立预测指标。 影像学检查:只有13%的NF患者X线片可以显示气体,大 多数显示软组织厚度增加。超声可以帮助识别筋膜水肿和积 气积液。增强CT可以显示软组织积气、积液、积脓,肾功能 不全慎用。MRI则有校稿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有助于确定最 佳活检部位和实施治疗方案并检测治疗反应。 手指实验被认为是NF 诊断的最佳方法局麻下行2 cm 左 右深达深筋膜的切口,若能轻易沿组织间隙将皮肤与筋膜分 离,则手指实验阳性,应高度怀疑坏死性筋膜炎。
床表现
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表现为一进行性加重的过程,大致 分为3期: ①早期:最开始可能仅表现为局部皮肤轻微的红肿,而 不伴其他特殊的表现。紧接着可出现皮肤的红、肿、热、痛 、硬,又称为“痛性红色肿胀”。与皮肤症状不成比例的异 常疼痛是坏死性筋膜炎的特征性表现,即皮肤表现为光滑、 发亮的弥漫性肿胀,肿胀范围大于红斑,边界不清。患者可 伴有流感症候群,如发热、寒战、心动过速、肌肉酸痛、腹 泻及呕吐,血压和神智正常。这一时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
病因
目前对于坏死性筋膜炎的病因,认识尚不清楚,甚至有 部分患者无法找到可疑的病因。但大部分患者都有一个外伤 史,甚至可能是昆虫叮咬、手术切口感染、皮肤溃疡、直肠 周围脓肿、烧伤、刮伤、擦伤等是其常见的病因。其发病似 乎与年龄没有相关性,但男性的患病率略微高于女性。
危险因素
年龄>50岁、糖尿病、肝硬化、免疫抑制、慢性疾病、 某些药物(如类固醇、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营养不良、 滥用毒品、周围性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肥胖 、吸烟、嗜酒、HIV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静脉注射、 分娩、肌肉损伤等,水痘、吸毒、免疫缺陷、肿瘤及患有慢 性疾病患者共容易患坏死性筋膜炎。诱发因素包括:意外创 伤、软组织感染、外科手术、溃疡、烧伤和吸毒。其中,糖 尿病是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②中期:营养血管遭破坏且血管栓塞,皮肤迅速出现苍 白、青紫和坏死。感染范围更加广泛,呈现鲜红色、淡紫色 肿胀,皮肤表面常出现大小不一、散在的含血性液体的水疱 或大疱,水疱增多并变大,并逐渐由淡紫色、蓝灰色变成暗 灰色,可发生重度皮肤缺血。疼痛和肿胀加剧,并出现发热 、脱水、意识淡漠等全身中毒症状。 ③晚期或终末期:皮肤发黑、皮下组织和浅筋膜、深筋 膜呈进行性、广泛性坏死液化,患者往往表现为持续高热、 白细胞升高、休克及多器官衰竭。30%的患者皮肤可出现大 疱,疱液初始为浆液性,逐渐变为血性,并可伴有异味。由 于大量细菌沿筋膜扩散,血管出现炎症并有血栓形成,血管 阻塞导致皮肤出现干性坏疽或表皮分离。全身症状包括低血 压、心动过速、反应迟钝或意识丧失、急性肾衰、酸中毒、 白细胞升高等休克症状。
分类
坏死性筋膜炎的病原学较为复杂,多数为多种细菌混合 感染。按感染细菌的种类分为两型: Ⅰ型为非单一菌种的感染,包括非A组溶血性链球菌、厌氧 菌和(或)兼性厌氧菌的混合感染。70%的Ⅰ型坏死性筋膜 炎是3或4中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该型多发生于头部、颈部 、手、足、会阴等部位。 Ⅱ型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又称为溶血性链球菌性皮 肤坏疽。该型感染多见于年轻健康患者,躯干和四肢为好发 部位。最近研究显示,大肠杆菌也可引起Ⅱ型坏死性筋膜炎 ,并被称为“食肉细菌”。
根据致病菌的不同将其分为3型: Ⅰ型为多种细菌感染,大约占80%的NF病例类型; Ⅱ型为单一细菌感染,大约占15%,包括革兰阳性及革 兰阴性菌(通常认为单一细菌感染的NF中主要有革兰氏阳性 菌为主,但革兰氏阴性菌所致的NF越来越常见); Ⅲ型<5%,为梭菌感染。
根据感染源的不同, 坏死性筋膜炎分为3型:、 Ⅰ型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包括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 葡萄球菌、肠杆菌和厌氧菌等。Ⅰ型发病部位多见于躯干、 腹壁、肛周和会阴部,占所有坏死性筋膜炎的55%~75%。 Ⅱ型为A 组β-溶血性链球菌所致,可并发葡萄球菌感 染。 Ⅲ型由海洋弧菌引起,常呈爆发性,在3 型中最为严重 。 (摘选2015年文献)
诊断
组织学检查(伤口探查和清创时软组织活检)是诊断坏 死性筋膜炎的金标准,表现为浅表筋膜的坏死和血管血栓形 成。病变可累及皮肤,皮下脂肪,但不累及肌肉,多见于颈 部、胸部、背部、腹壁、肢端及会阴部,累及腹膜后间隙这 罕见。同时行需氧菌及厌氧菌培养、革兰染色,以排除少见 菌如梭状杆菌、弧菌及真菌感染。
(perianal necrotizing fasciitis)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肛肠外科 刘 波
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NF)
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波克拉底就已经对软组织感染性坏 死进行过描述,1952年Wilson第一次提出了坏死性筋膜炎( necrotizing fasciitis)的概念。随着对坏死性筋膜炎认 识的加深,目前认为其是一种罕见的潜在威胁生命的进行性 感染性疾病,是由细菌入侵皮下组织和筋膜引起的快速进展 的急性坏死性软组织感染,通常深筋膜和肌肉不会受累,但 可以因为继发的肌肉腔隙综合症而发生坏死。坏死性筋膜炎 常并发休克及多器官损伤,死亡率极高,又称为嗜肉细菌感 染。表现为感染沿筋膜播散,在累及的血管内形成血栓,引 起相应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组织坏死,同时影响了局部的 抵抗能力而感染加重造成恶性循环,使感染和坏死沿筋膜迅 速蔓延而造成软组织的大范围、快速坏死的严重病症,如不 能及时诊断和妥善处理,可引起毒血症、败血症和感染中毒 性休克。本病具有起病急、发展迅速、破坏力强、病死率高 等特点。死亡率大约12%~35%,大约有20%的患者需要截肢和 30%的患者会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
据文献报道,肿胀为坏死性筋膜炎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 ,其次依次为局部压痛、红斑、大泡、皮肤坏死、出现捻发 音。
辅助检查
实验室风险指标有:C反应蛋白、白细胞、血红蛋白、 血清Na+浓度、肌酐、血糖,当总分≥6分时有可能发生坏死 性筋膜炎,当总分数≥8分时极有可能发生坏死性筋膜炎。 血清乳酸被认为是坏死性筋膜炎的诊断新工具(乳酸水平 ≥2)。此外,红细胞分布宽度升高时NF患者住院死亡率的 独立预测指标。 影像学检查:只有13%的NF患者X线片可以显示气体,大 多数显示软组织厚度增加。超声可以帮助识别筋膜水肿和积 气积液。增强CT可以显示软组织积气、积液、积脓,肾功能 不全慎用。MRI则有校稿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有助于确定最 佳活检部位和实施治疗方案并检测治疗反应。 手指实验被认为是NF 诊断的最佳方法局麻下行2 cm 左 右深达深筋膜的切口,若能轻易沿组织间隙将皮肤与筋膜分 离,则手指实验阳性,应高度怀疑坏死性筋膜炎。
床表现
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表现为一进行性加重的过程,大致 分为3期: ①早期:最开始可能仅表现为局部皮肤轻微的红肿,而 不伴其他特殊的表现。紧接着可出现皮肤的红、肿、热、痛 、硬,又称为“痛性红色肿胀”。与皮肤症状不成比例的异 常疼痛是坏死性筋膜炎的特征性表现,即皮肤表现为光滑、 发亮的弥漫性肿胀,肿胀范围大于红斑,边界不清。患者可 伴有流感症候群,如发热、寒战、心动过速、肌肉酸痛、腹 泻及呕吐,血压和神智正常。这一时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
病因
目前对于坏死性筋膜炎的病因,认识尚不清楚,甚至有 部分患者无法找到可疑的病因。但大部分患者都有一个外伤 史,甚至可能是昆虫叮咬、手术切口感染、皮肤溃疡、直肠 周围脓肿、烧伤、刮伤、擦伤等是其常见的病因。其发病似 乎与年龄没有相关性,但男性的患病率略微高于女性。
危险因素
年龄>50岁、糖尿病、肝硬化、免疫抑制、慢性疾病、 某些药物(如类固醇、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营养不良、 滥用毒品、周围性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肥胖 、吸烟、嗜酒、HIV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静脉注射、 分娩、肌肉损伤等,水痘、吸毒、免疫缺陷、肿瘤及患有慢 性疾病患者共容易患坏死性筋膜炎。诱发因素包括:意外创 伤、软组织感染、外科手术、溃疡、烧伤和吸毒。其中,糖 尿病是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②中期:营养血管遭破坏且血管栓塞,皮肤迅速出现苍 白、青紫和坏死。感染范围更加广泛,呈现鲜红色、淡紫色 肿胀,皮肤表面常出现大小不一、散在的含血性液体的水疱 或大疱,水疱增多并变大,并逐渐由淡紫色、蓝灰色变成暗 灰色,可发生重度皮肤缺血。疼痛和肿胀加剧,并出现发热 、脱水、意识淡漠等全身中毒症状。 ③晚期或终末期:皮肤发黑、皮下组织和浅筋膜、深筋 膜呈进行性、广泛性坏死液化,患者往往表现为持续高热、 白细胞升高、休克及多器官衰竭。30%的患者皮肤可出现大 疱,疱液初始为浆液性,逐渐变为血性,并可伴有异味。由 于大量细菌沿筋膜扩散,血管出现炎症并有血栓形成,血管 阻塞导致皮肤出现干性坏疽或表皮分离。全身症状包括低血 压、心动过速、反应迟钝或意识丧失、急性肾衰、酸中毒、 白细胞升高等休克症状。
分类
坏死性筋膜炎的病原学较为复杂,多数为多种细菌混合 感染。按感染细菌的种类分为两型: Ⅰ型为非单一菌种的感染,包括非A组溶血性链球菌、厌氧 菌和(或)兼性厌氧菌的混合感染。70%的Ⅰ型坏死性筋膜 炎是3或4中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该型多发生于头部、颈部 、手、足、会阴等部位。 Ⅱ型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又称为溶血性链球菌性皮 肤坏疽。该型感染多见于年轻健康患者,躯干和四肢为好发 部位。最近研究显示,大肠杆菌也可引起Ⅱ型坏死性筋膜炎 ,并被称为“食肉细菌”。
根据致病菌的不同将其分为3型: Ⅰ型为多种细菌感染,大约占80%的NF病例类型; Ⅱ型为单一细菌感染,大约占15%,包括革兰阳性及革 兰阴性菌(通常认为单一细菌感染的NF中主要有革兰氏阳性 菌为主,但革兰氏阴性菌所致的NF越来越常见); Ⅲ型<5%,为梭菌感染。
根据感染源的不同, 坏死性筋膜炎分为3型:、 Ⅰ型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包括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 葡萄球菌、肠杆菌和厌氧菌等。Ⅰ型发病部位多见于躯干、 腹壁、肛周和会阴部,占所有坏死性筋膜炎的55%~75%。 Ⅱ型为A 组β-溶血性链球菌所致,可并发葡萄球菌感 染。 Ⅲ型由海洋弧菌引起,常呈爆发性,在3 型中最为严重 。 (摘选2015年文献)
诊断
组织学检查(伤口探查和清创时软组织活检)是诊断坏 死性筋膜炎的金标准,表现为浅表筋膜的坏死和血管血栓形 成。病变可累及皮肤,皮下脂肪,但不累及肌肉,多见于颈 部、胸部、背部、腹壁、肢端及会阴部,累及腹膜后间隙这 罕见。同时行需氧菌及厌氧菌培养、革兰染色,以排除少见 菌如梭状杆菌、弧菌及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