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细菌荚膜染色法
荚膜染色原理
![荚膜染色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b3f6f3a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2a.png)
荚膜染色原理
荚膜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胞染色技术,它可以用于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染色
体的形态特征。
荚膜染色原理主要是利用染色剂对细胞进行着色,使细胞内部的结构得以清晰显示。
下面将详细介绍荚膜染色的原理和步骤。
首先,荚膜染色的原理是利用染色剂与细胞内的特定结构发生化学反应,从而
使这些结构在显微镜下能够被清晰地观察到。
常用的染色剂包括伊红、甲醛伊红、伊红-亚甲蓝等,它们可以与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等分子结合,从而使这些结构
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
其次,荚膜染色的步骤包括固定、染色和观察三个主要环节。
首先是固定,即
将待观察的细胞样本进行固定处理,通常使用乙醇、甲醛等物质将细胞内的结构固定在原位,以防止在后续的染色和观察过程中发生形态改变。
然后是染色,将固定的细胞样本进行染色处理,让染色剂与细胞内的结构发生化学反应,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
最后是观察,将染色后的细胞样本置于显微镜下观察,通过调节放大倍数和焦距,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胞内各种结构的形态特征。
此外,荚膜染色的原理还涉及到细胞内不同结构的亲和性和选择性染色。
染色
剂与细胞内的结构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取决于染色剂的性质和细胞内结构的特异性,因此在染色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染色剂和条件,以确保染色效果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总的来说,荚膜染色原理是利用染色剂与细胞内的特定结构发生化学反应,从
而使这些结构在显微镜下能够被清晰地观察到。
通过固定、染色和观察三个步骤,可以对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进行准确的观察和分析,为细胞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希望本文对荚膜染色原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实验五 荚膜染色
![实验五 荚膜染色](https://img.taocdn.com/s3/m/c7f76ddd195f312b3169a5f2.png)
一、实验目的:
• 掌握细菌荚膜的染色方法 • 练习无菌操作技术 • 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荚膜不易着色 负染法,使菌体与背景着色,突出荚膜
荚膜含水量达90%以上,不能采用加热固 定的方法,以免荚膜皱缩变形。
实验材料:
菌种:圆褐固氮菌
染液:墨水、番红
器材:甲醇、接种环、载玻片、显微镜
实验步骤:
(1)制菌液:
于玻片一端滴加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挑菌与墨水混匀
(2)制片:
用另一玻片边缘与菌液接触,待菌液沿玻片边散 开,以30度角,迅速而均匀地将菌液拉向玻片另 一端,使菌液在玻片上形成薄膜
(3)干燥: 自然风干
实验步骤:
(4)固定:
甲醇浸没涂片,固定1 min,去甲醇 (5)染色: 番红先冲去玻片残留甲醇,染色1min (7)水洗: 水洗,风干 (8)镜检 结果: 背景灰色,菌体红色,荚膜呈一清晰透明圈。
6
五、实验结果 1. 绘制菌体形态图 2. 标明菌名及放大倍数 3. 标注菌体的构造
六、实验分析
思考:为何不能加热固定?
7
(实验)细菌的荚膜染色
![(实验)细菌的荚膜染色](https://img.taocdn.com/s3/m/ea3c8129a32d7375a4178039.png)
(实验)细菌的荚膜染色(一)实验目的:学习细菌的荚膜染色法:(二)实验原理:由于荚膜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使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
由于荚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以免荚膜皱缩变形。
(三)实验器材1.活材料:培养3-5天的胶质芽胞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俗称“钾细菌”)。
该菌在甘露醇作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时,荚膜丰厚。
2.染色液和试剂:Tyler法染色液:(见附二、(一)、14)、用滤纸过滤后的绘图墨水、复红染色液(见附二、(一)、2)、黑素(见附二、(一)、7)、6%葡萄糖水溶液、1%甲基紫水溶液、甲醇、20%CuSO4水溶液、香柏油、二甲苯。
3.器材:载玻片、玻片搁架,擦镜纸、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推荐以下四种染色法,其中以湿墨水方法较简便,并且适用于各种有荚膜的细菌。
如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则效果更佳。
1.负染色法:(1)制片:取洁净的载玻片一块,加蒸馏水一滴,取少量菌体放入水滴中混匀并涂布。
(2)干燥:将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3)染色:在涂面上加复红染色液染色2—3min。
(4)水洗:用水洗去复红染液。
(5)干燥:将染色片放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6)涂黑素:在染色涂面左边加一小滴黑素,用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轻轻接触黑素,使黑素沿玻片边缘散开,然后向右一拖,使黑素在染色涂面上成为一薄层,并迅速风干。
(7)镜检:先低倍镜,再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影灰色,菌体红色,荚膜无色透明。
2.湿墨水法(1)制菌液:加1滴墨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挑少量菌体与其充分混合均匀。
(2)加盖玻片放一清洁盖玻片于混合液上,然后在盖玻片上放一张滤纸,向下轻压,吸去多余的菌液。
(3)镜检: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景灰色,菌体较暗,在其周围呈现一明亮的透明圈即为荚膜。
3.干墨水法(1)制菌液:加1滴6%葡萄糖液于洁净载玻片一端,挑少量胶质芽胞杆菌与其充分混合,再加1环墨水,充分混匀。
观察荚膜的实验报告
![观察荚膜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355ab61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6.png)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观察荚膜的方法和技巧;2. 了解荚膜的结构和功能;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其主要成分是多糖类,不易被染色。
通过特殊的染色方法,可以使荚膜与菌体区分开来,便于观察。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菌种:肺炎双球菌、炭疽芽胞杆菌等;2. 试剂:荚膜染色液、番红染液、孔雀绿染液等;3. 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接种环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涂片:将实验菌种接种于琼脂平板,培养至适宜时间后,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苔,涂布于载玻片上,自然干燥。
2. 荚膜染色:将涂有菌苔的载玻片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使菌体固定。
然后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荚膜染色液滴于涂片上,用盖玻片轻轻压片,使染色液浸润整个涂片。
3. 复染:染色完成后,用蒸馏水冲洗涂片,去除多余的染色液。
随后用番红染液复染菌体,同样用蒸馏水冲洗。
4. 干燥:将涂片置于酒精灯火焰上轻微加热,使水分蒸发。
5. 观察:将干燥后的涂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调节焦距,观察荚膜与菌体的形态结构。
五、实验结果1. 肺炎双球菌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肺炎双球菌呈球形,荚膜呈透明状,与菌体区分明显。
2. 炭疽芽胞杆菌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炭疽芽胞杆菌呈杆状,荚膜呈透明状,与菌体区分明显。
六、实验讨论1. 荚膜对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荚膜具有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增强细菌的抵抗力。
2. 荚膜染色是观察荚膜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染色可以区分荚膜与菌体,便于观察。
3.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涂片的制作和染色过程,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肺炎双球菌和炭疽芽胞杆菌的荚膜结构,了解了荚膜的功能。
同时,我们也掌握了荚膜染色观察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
八、实验建议1. 在涂片制作过程中,注意涂片的均匀性和干燥程度,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微生物
![微生物](https://img.taocdn.com/s3/m/386b3e0190c69ec3d5bb75de.png)
实验一细菌的简单染色与形态观察一、简单染色的定义: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此法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二、简单染色的用途:此法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三、简单染色的原理:简单染色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此法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和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电离后带有正电荷,很容易与菌体结合使细菌着色。
四、在微生物染色中,碱性染料较常用,如常用的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沙黄、孔雀绿等都属于碱性染料。
五、方法与步骤:(一)制片1.涂片: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中央滴一小滴无菌水,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从枯草芽孢杆菌斜面上挑取少许菌苔于水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涂布面积约1~1.5cm2。
2.干燥:室温自然干燥3.固定:手执载玻片一端,使涂菌一面向上,通过火焰2~3次。
此操作也称热固定,其目的是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玻片上。
4.染色:将涂片置于水平位置,滴加染色液(以刚好覆盖涂片薄膜为宜),染色1min左右。
5.水洗:倾去染液,斜置载片,用自来水的细水流由载片上端流下,不得直接冲洗在涂菌处,直至载片上流下的水无色为止。
6.干燥:自然干燥,或用电吹风吹干,也可用滤纸吸干,注意不要檫掉菌体。
7.镜检:待标本片完全干燥后,先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实验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1. 革兰氏染色的意义:革兰氏染色的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
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生Gram 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特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用G-表示。
一、革兰氏染色的原理: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造成的。
改良的细菌荚膜染色法
![改良的细菌荚膜染色法](https://img.taocdn.com/s3/m/7880f10d7cd184254b35359f.png)
・技术与方法・改良的细菌荚膜染色法綦廷娜,陈峥宏(贵阳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贵州贵阳 550004)[关键词]细菌荚膜;染色和标记;吕氏美蓝染色法;改良荚膜染色法[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22707(2006)022******* 荚膜(cap sule)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黏液性物质,其厚度≥012μm且边界明显。
通常认为荚膜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在细菌鉴定中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细菌荚膜染色法有H iss法、Muir法、墨汁负染法以及常用的吕氏美蓝染色法等,但这些荚膜染色法的染色效果往往不够理想[1~4]。
改良荚膜染色法是在吕氏美蓝染色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染色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菌种:Ⅲ型肺炎链球菌(S treptococcus pneum oinae),编号为31003,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实验动物:K M小鼠,由贵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培养基:10%绵羊血琼脂平板,按文献[3]方法制备。
荚膜染色液:按文献[4]方法配制。
改良荚膜染色液:(1)初染液:甲液为5%石炭酸5份,钾明矾饱和液2份,20%鞣酸2份,混合备用;乙液为碱性品红酒精饱和液1份。
甲乙两液混合过滤后备用;(2)媒染液为20%甲醇水溶液;(3)复染液为5%孔雀绿水溶液。
1.2 方法1.2.1 菌种与涂片的制备 将肺炎链球菌血琼脂平板24h培养物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以比浊法制备成浓度为1×109个/m l的菌液。
于小鼠腹腔内注射肺炎链球菌菌液(015m l/只),待小鼠发病,于濒死前取心血及胸腔血液注射另1只小鼠。
待小鼠发病,于濒死前取其心脏血或腹腔液涂片60张,室温下自然干燥。
1.2.2 吕氏美蓝荚膜染色法染色 按文献[4]方法对1.2.1中的30张涂片进行染色,逐一于油镜下观察。
1.2.3 改良荚膜染色法染色 取1.2.1中的涂片30张进行染色。
实验五 细菌的荚膜染色
![实验五 细菌的荚膜染色](https://img.taocdn.com/s3/m/82fd2f33580216fc700afd83.png)
实验五细菌的荚膜染色生物112 周泓兆1102040226一、目的学习并掌握荚膜染色的原理及方法。
二、原理荚膜的主要成分为多糖类,不宜着色,而且含水量高达90%以上,易变形,因此荚膜染色通常采用负染法,将菌体和背景分别着色,从而把不透明的荚膜衬托出来。
三、材料1.菌种:钾细菌(Bacillus mucilaginous),点接于阿须贝平板上,26℃-28℃培养三天。
2.染色剂:石炭酸复红,墨汁(使用前必须用滤纸过滤,除去墨汁中的杂质)3.其它:载玻片,无菌水,洗瓶,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酒精棉球,接种环,酒精灯,镊子。
四、实验步骤1.制片:在洁净载玻片上左右两侧各滴加一滴无菌水,取少许培养72小时的钾细菌制成涂片,空气中风干;2.染色:用石炭酸复红与孔雀绿,分别在两涂片处染色1-2分钟,水洗,稍风干;3.在载玻片的一侧滴加半滴到一滴墨汁,左手持此玻片,右手另拿一干净玻片做推片用,将推片边缘平整的一端与墨汁成30°角接触,顺势将墨汁推开,使其涂成一薄层,并在空气中充分自然干燥;4.镜检:玻片自然干燥后,滴加香柏油,置于油镜下观察,菌体为红色(石炭酸复红染色)或绿色(孔雀绿染色),荚膜无色,背景黑色;5.清理:用二甲苯与干净擦镜纸擦净镜头,将涂片和直接固体垃圾置入垃圾桶,液体垃圾倒入废液缸,无腐蚀性毒性液体可倒入下水道,用酒精棉球擦洗器材将溅出的染料擦除。
五、结果与讨论:这个实验成功率较低,主要问题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如果取菌过少在镜检时会很难找到菌体,而如果取菌过多则涂片很难涂匀,会看到菌体形成菌胶团,无法观察到荚膜形状。
②染色时间不能太短,否则无法看清菌体。
而染色如果过长则会导致荚膜也被染上颜色。
③尽可能挑取边缘的菌种,而且涂抹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发现许多菌体破裂,影响观察。
④涂抹墨汁的时候要求墨汁量少,而且要尽可能涂的均匀,才能明显看到荚膜形状。
六、思考题1.简单染色能否观察细菌荚膜?请解释原因。
肺炎球菌荚膜实验报告
![肺炎球菌荚膜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cb2de4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d.png)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肺炎球菌荚膜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肺炎球菌荚膜染色的原理和方法,观察肺炎球菌荚膜的形态,进一步理解细菌细胞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原理肺炎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分为S型和R型。
S型肺炎球菌具有荚膜,荚膜是肺炎球菌致病的重要因素。
荚膜主要由多糖类物质组成,具有抵抗吞噬细胞吞噬、保护细菌免受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的作用。
肺炎球菌荚膜染色方法主要有结晶紫染色法和改良姬姆萨染色法。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肺炎球菌培养物、结晶紫染液、改良姬姆萨染液、生理盐水、无菌滴管、载玻片、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培养箱、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器等。
四、实验方法1. 肺炎球菌培养:将肺炎球菌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在37℃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
2. 肺炎球菌涂片:用无菌滴管吸取培养好的肺炎球菌,滴于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待干燥。
3. 结晶紫染色:将涂有肺炎球菌的载玻片放入结晶紫染液中,染色1-2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
4. 改良姬姆萨染色:将涂有肺炎球菌的载玻片放入改良姬姆萨染液中,染色5-10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
5. 镜检观察:用显微镜观察肺炎球菌的形态,注意荚膜的存在与否。
五、实验结果1. 结晶紫染色法:在显微镜下观察,肺炎球菌呈紫色,荚膜不明显。
2. 改良姬姆萨染色法:在显微镜下观察,肺炎球菌呈蓝色,荚膜呈红色,荚膜明显。
六、实验分析1. 结晶紫染色法染色效果较差,荚膜不明显。
2. 改良姬姆萨染色法染色效果较好,荚膜明显。
3.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肺炎球菌S型具有荚膜,荚膜是肺炎球菌致病的重要因素。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肺炎球菌荚膜染色的原理和方法,观察了肺炎球菌荚膜的形态,进一步理解了细菌细胞的结构特点。
实验结果表明,改良姬姆萨染色法染色效果较好,荚膜明显。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污染。
2. 实验操作要规范,以免影响染色效果。
3. 观察时要仔细,注意荚膜的存在与否。
实验六 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实验六 细菌的荚膜染色法](https://img.taocdn.com/s3/m/613d24343968011ca3009116.png)
实验六细菌的荚膜染色
1 实验目的
•掌握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熟炼显微镜使用
2 实验原理
•由于荚膜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使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
由于荚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以免荚膜皱缩变形。
3 实验器材
•涂片染色用的细菌培养物
–荚膜染色(钾细菌)24h的斜面培养物。
•用滤纸过滤后的墨汁、复红染色液。
•显微镜、松柏油、擦镜纸、吸水纸等。
4实验步骤
•(1)制片:取洁净的载玻片一块,加蒸馏水一滴,取少量菌体放入水滴中混匀并涂布。
•(2)干燥:将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3)染色:在涂面上加复红染色液染色3—5min。
•(4)水洗:用水洗去复红染液。
•(5)干燥:将染色片放空气中晾干。
•(6)涂黑素:在染色涂面左边加一小滴墨汁,用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轻轻接触墨汁,使墨汁沿玻片后缘散开(夹角30度),然后推向另一侧,使黑素在染色涂面上成为一薄层,并迅速风干。
•(7)镜检:先低倍镜,再高倍镜油镜观察。
•观察:背景、菌体、荚膜、细菌形态等,并绘图。
5 实验记录(绘图)
6 思考题
•荚膜负染法为什么不用热固定?
•为什么包在荚膜内的菌体着色,而荚膜不着色?。
荚膜染色液(Hiss法)
![荚膜染色液(Hiss法)](https://img.taocdn.com/s3/m/c3606e0e866fb84ae45c8d2a.png)
荚膜染色液(Hiss 法)简介:细菌的荚膜具有保护细菌抵抗吞噬和消化的作用,可增加细菌的侵袭力。
荚膜不易被普通染色法染色,需经特殊染色法染色后才能着色,易于观察。
细菌荚膜的鉴定,对细菌的分型和鉴别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Leagene 荚膜染色液(Hiss 法)又称硫酸铜染色液,细菌荚膜被染成蓝紫色,细菌被染成深蓝色,该试剂仅用于科研领域,不宜用于临床诊断或其他用途。
组成:自备材料:1、 载玻片、盖玻片2、 酒精灯3、 显微镜操作步骤(仅供参考):1、 细菌涂片,空气自然干燥,乙醇固定。
2、 滴加Hiss 染色液于玻片上,火焰上加热使有蒸汽冒出为止或者染色。
染色结果:注意事项:1、 有效期内已开封荚膜染色液应在6个月内用完,每次用后尽量密封好,以免挥发或变质。
2、 存储时间较长后易产生沉淀,如果镜下发现颗粒粗糙者应过滤后使用或弃用。
3、 目的样本尽量新鲜。
样本和荚膜染色液分布应均匀。
4、 样本的纯度和浓度应适宜,浓度过低时在镜下很难寻找到新型隐球菌。
编号 名称 DM0026 DM0026 Storage 试剂(A): Hiss 染色液 20ml 50ml RT 避光 试剂(B): 硫酸铜溶液 20ml 50ml RT使用说明书 1份 荚膜 淡紫色或蓝色 菌体 紫色有效期:12个月有效。
相关:编号名称DC0032 Masson三色染色液DF0111 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10%)DJ0001 普鲁士蓝染色液(核固红法)PW0053 Western抗体洗脱液(碱性)TC1167 尿素(Urea)检测试剂盒(脲酶波氏比色法)。
细菌的结构实验报告(3篇)
![细菌的结构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774f62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6b.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细菌的基本结构。
3. 通过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和核糖体等。
细胞壁位于细菌的最外层,具有保护、支持和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细胞膜位于细胞壁内侧,具有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号传递等功能;细胞质是细菌的细胞质基质,含有各种细胞器和代谢产物;核质体是细菌的遗传物质,负责细菌的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核糖体是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场所。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细菌样本、无菌水、染色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培养皿、酒精灯、镊子、滴管、吸水纸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细菌样本用无菌水稀释,制成悬浊液。
2. 制备载玻片:将载玻片用酒精消毒,待酒精挥发后,用无菌镊子夹取一滴悬浊液滴在载玻片中央。
3. 盖盖玻片:用无菌镊子夹取盖玻片,轻轻盖在悬浊液上,确保盖玻片与载玻片紧密贴合。
4. 染色:将载玻片放入染色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
5. 观察显微镜: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节物镜和目镜,观察细菌的基本结构。
6. 记录实验结果:观察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和核糖体等结构,并记录下来。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的细胞壁:细菌细胞壁呈透明或半透明状,具有较明显的折光性。
细胞壁厚度约为0.2-1.0μm,主要由肽聚糖和蛋白质组成。
2. 细菌的细胞膜:细胞膜位于细胞壁内侧,呈半透明状,具有较明显的折光性。
细胞膜厚度约为7-8nm,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3. 细菌的细胞质:细胞质呈均质状,具有较明显的折光性。
细胞质内含有核质体、核糖体等细胞器。
4. 细菌的核质体:核质体呈球状或椭圆形,位于细胞质中,具有较明显的折光性。
核质体是细菌的遗传物质,负责细菌的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
观察细菌荚膜实验报告(3篇)
![观察细菌荚膜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90bf6ea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17.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菌荚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观察细菌荚膜的方法和技巧。
3. 分析荚膜对细菌生存和致病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细菌荚膜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环绕的一层粘稠性物质,主要由多糖类物质组成。
荚膜具有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压力、抵御吞噬细胞攻击、吸附营养物质等多种功能。
通过观察细菌荚膜,可以了解细菌的生存和致病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含有荚膜的细菌菌株,无菌生理盐水,革兰氏染色液,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细菌培养:将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含有荚膜的细菌菌株接种于无菌生理盐水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2. 制片:取适量培养好的细菌,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制成均匀的细菌悬液。
取一滴细菌悬液滴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3. 革兰氏染色:将制片放入革兰氏染色液中染色1-2分钟,取出后用无菌水冲洗。
4. 干燥:将制片放入酒精灯旁烘烤,使染色液蒸发。
5. 观察荚膜:将制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特别注意观察荚膜的存在和形态。
6. 记录结果:详细记录观察到的细菌荚膜的形态、颜色、厚度等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肺炎球菌:肺炎球菌具有明显的荚膜,荚膜呈透明环状,厚度约为0.5-1.0微米。
2. 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具有荚膜,但荚膜较薄,不易观察到。
3. 枯草杆菌:枯草杆菌不具有荚膜。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具有荚膜,而枯草杆菌不具有荚膜。
肺炎球菌的荚膜较厚,而葡萄球菌的荚膜较薄。
六、实验结论1. 细菌荚膜是细菌细胞壁外环绕的一层粘稠性物质,主要由多糖类物质组成。
2. 荚膜具有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压力、抵御吞噬细胞攻击、吸附营养物质等多种功能。
3. 荚膜的存在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具有荚膜的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七、实验讨论1. 实验中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的荚膜形态、厚度不同,可能与细菌的种类和生长环境有关。
[精彩]02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和荚膜染色
![[精彩]02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和荚膜染色](https://img.taocdn.com/s3/m/cf84afc7284ac850ad0242ac.png)
[精彩]02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和荚膜染色实验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和荚膜染色一、实验目的1. 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2. 学习掌握革兰氏染色技术,巩固学习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3. 学习掌握细菌荚膜染色技术。
二、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 Gram氏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是由这两类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不同决定的。
实际上,当用结晶紫初染后,像简单染色法一样,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蓝紫色。
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一碘的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
当用脱色剂处理时,两类细菌的脱色效果是不同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质含量低,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细胞壁脱水、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蓝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乙醇(或丙酮)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红色。
荚膜是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分泌于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主要成分是多糖衍生物、糖蛋白或多肽类物质。
荚膜的折光性低,与染料的亲合力很弱,不易被染色,故常采用负染色法,即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染色后荚膜在菌体周围呈透明圈状。
由于荚膜很薄,且含水量高(90%以上),易变形,所以制片和染色时一般不用热固定。
进行荚膜染色,最好选用新鲜的培养材料。
用李夫森(Leifson)氏染色法可使荚膜着红色,菌体着蓝色,也能获得良好观察效果。
三、材料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硅酸盐细菌(钾细菌)试剂:结晶紫染色液、卢戈氏碘液、95%乙醇、石炭酸复红染色液、1%黑素液、李夫森氏染色液、硼酸钠美蓝染色液、冰醋酸染色液、20%CuS0水溶液。
荚膜染色液配制及使用方法
![荚膜染色液配制及使用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a0d6f9e6529647d2728521f.png)
北京华越洋生物提供QQ:1733351176
荚膜染色液(试剂盒)
试剂盒组成:
试剂A:结晶紫染色液
试剂B:20%硫酸铜溶液
产品说明:
细菌荚膜是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多糖类物质。
其对染料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色,即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因此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
由于荚膜含水量多,疏松且较薄,染色时一般不用热固定,以防荚膜皱缩变形。
荚膜染色法用于有荚膜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炭疽芽胞杆菌及产气荚膜梭菌的鉴定。
操作步骤:
1、制作一适当厚度的荚膜菌涂片,在空气中自然干燥,不需加热固定。
2、滴加适量试剂A 于玻片上(以盖满菌膜为度),染色5-7 分钟。
3、用试剂B 冲洗涂片,切勿用流水冲洗。
冲洗要适度,2-3 遍即可。
4、用吸水纸吸干,并立即加1-2 滴香柏油于涂片处,以防止结晶的形成。
5、油镜下观察。
预期结果:
背景蓝紫色,菌体紫色,荚膜无色或浅紫色。
注意事项:
1. 染色程度可通过改变染色时间做适当调整。
2. 脱色时不可用水冲洗,必须用B 液。
3. 不能加热干燥或固定涂片,以避免水冲洗玻片,防止荚膜皱缩或脱失。
请穿
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北京华越洋生物提供QQ:1733351176
产地:国产
提示:本品仅用于科研实验,不能用作医疗及临床诊断。
储存条件:室温干燥保存,有效期 1 年。
关键词:荚膜染色液
荚膜染色液相关染色产品:
北京华越洋生物提供QQ:1733351176。
革兰氏染色与荚膜染色
![革兰氏染色与荚膜染色](https://img.taocdn.com/s3/m/bba3386e3c1ec5da50e270e4.png)
(3)要膜示意图:
革兰氏染色步骤
涂片 干燥 固定 草酸铵结晶紫染色
1min水洗干燥 碘液媒染 1min 水洗干燥
95%乙醇脱色 15~20秒 水洗干燥
番红复染1min 水洗干燥
镜检
荚膜染色步骤:涂片 1%结晶紫染色3分钟 20%CuSO4冲洗
用 用 镜检
1、细胞壁
实验报告
给出枯草杆菌,大肠杆菌,未知菌形态图,并 注明其革兰氏染色反应。
绘图示褐球固氮菌的形态特征
思考题
1.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色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 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2.进行革兰氏染色时,为什么特别强调菌龄不能太老, 用老龄细菌染色会出现什么问题?
3.革兰氏染色时,初染前能加碘液吗?乙醇脱色后复 染之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应分别是 什么颜色?
4.不经过复染这一步,能否区别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 氏阴性菌?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番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革兰氏染色与荚膜染色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革兰氏染色法和细菌荚膜染色法。 2、观察菌体的一些简单结构。
(2)严格掌握脱色程度,是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 如脱色时间太长,阳性菌会误为革兰氏阴性菌,时间 不足,革兰氏阴性菌会误为革兰氏阳性菌。
(3)在镜检时,以分散开的菌体的革兰氏染色反应 为准。
(4)染色过程中勿使染色液干涸。用水冲洗后, 应吸去玻片上的残水,以免染色液被稀释而影响 染色效果。
2、染色液和试剂:草酸铵结晶紫、卢戈氏碘液、95% 乙醇、番红、二甲苯、香柏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盖玻片
1、加盖玻片
将盖玻片一端 浸泡在细菌墨 水混合液中缓 缓盖上盖玻片
2、吸去多余液体
在盖玻片上放一张 滤纸,轻轻按压吸 干多余混合液
勿留气泡
1、镜检
镜检
制片置显微 镜载物台上
2、结果: 背景灰色,菌体较
暗,菌体周围荚膜呈现 明亮透明圈。
用低倍镜高 倍镜观察
干墨水法
❖ 制备细菌墨水混合液 ❖ 涂片 ❖ 固定 ❖ 染色 ❖ 镜检
制备细菌墨水混合液
1、滴生理盐水 6%葡萄糖
2、涂片 挑取少量菌苔
在载玻片一 端 滴一滴6% 葡萄糖水
再加一环 墨水,混 合均匀
涂片
1、先将推片一 2、将推片向另 端放在混合液上 一端平行滑动
3、使混合液 4、干燥 均匀铺成薄层
室温自然晾干
固定、干燥
甲醇固定,自然干燥 甲醇
倾去甲醇, 室温自然干 燥
制片置显微 镜载物台上
2、结果: 背景灰色,菌体紫
色,菌体周围荚膜呈现 明亮透明圈。
用低倍镜高 倍镜观察
❖制片 ❖固定 ❖染色 ❖镜检
Anthony氏法
1、滴生理盐水 生理盐水
制片、固定
2、涂片 挑取少量菌苔
3、干燥固定 室温自然晾干
滴半滴生理 盐水在载玻 片中央
与生理盐水混匀 均匀涂布
染色
1、滴孔结晶紫染液 1%结晶紫染液
实验六、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实验的目的要求
❖学习并掌握荚膜染色法
方法
❖湿墨水法 ❖干墨水法(P78)法
❖制备细菌墨水混合液 ❖加盖玻片 ❖镜检
制备细菌墨水混合液
1、滴绘图墨水 绘图墨水
2、制备混合液 挑取少量菌苔
滴1滴绘图 墨水在载玻 片中央
与墨水混 合均匀涂布
3、脱色
20%CuSO4 水溶液
滴结晶紫染 色2分钟
镜检
1、镜检
制片置显微 镜载物台上
2、结果: 背景灰色,菌体深
紫色,菌体周围荚膜淡 紫色。
用低倍镜高 倍镜观察
滴甲醇浸没 涂片1分钟
注意:固定及干燥均不能加热和 用热风吹干,因为荚膜含水量高, 加热会使其失水变形。 同时,菌体失水收缩,会与周围 染料脱离产生透明区,导致不产 荚膜的细菌被误认为有荚膜。
1、滴甲基紫染液 甲基紫染液
染色
2、水洗 不要直接冲菌膜
甲基紫染液 染色1-2分钟
3、自然干燥
1、镜检
镜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