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研究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洪俊、宁越敏的《城市地 理概论》
用“巨大城市带”介绍戈特曼思想
在1992年对戈特曼“城市带”进行了详细的 崔功豪《中国城镇发展研究》介绍,包括城市带概念和特征、城市带形成
发展机制、城市带理论在中国的实践等
二、城市群的国外相关研究
(一)工业化时代的城市群研究
1、大都市区
1
1949年美国协调委员 会定义了标准大都市 区(简称SMA)的概念, 即是一个较大的人口 中心及与其具有高度 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 地区的组合,常常以 县作为基本单元。
五、中国城市群空间划分研究
一、“城市群”概念的来龙去脉
“城市群”概念
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是指以中心城市为 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多个城市的集合体。
城市群在经济上紧密联系,在 功能上具有分工合作,在交通 上联合一体,并通过城市规划、 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共同 构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社会 生活空间网络。
几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 群可进一步构成国家层面的 经济圈。
“城市群”概念的来龙去脉
时间 1898年 1915年 1964年 1980年 1983年 1992年
人物与成果
城市群相关
霍华德出版《明天:一条通 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提出城镇集群(town cluster)的概念
称地方性要素集聚的地区为集合城市 格迪斯出版《进化中的城市》(conurbations)或城市群(urban
研究背景
2008-2010年国家密集颁布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
多数是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山东蓝色半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济区、黄河三角洲高 效生态经济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辽宁沿 海经济带等地。
《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杨伟民表示,中国城市化要走以城市
研究背景
很显然,相关城市群发展越来越成为政府决策人和科学家重 点关注的问题,作为城市群理论研究的支撑学科——城市地理学 及其城市地理研究工作者,有必要强化城市群发展的理论研究, 为国家城市化和社会转型服务。本文重点进行城市群研究进展的 综述,为相关的城市群理论研究打下基础。
内容
一、“城市群”概念的来龙去脉 二、城市群的国外相关研究 三、城市群的国内研究 四、城市群相关理论研究
就业密集地区 城市化区域
法国
澳大利亚 瑞典 前苏联
ZPIU(Zone De Peuplement Industrielou Urbain) 人口普查扩展城市区 劳动力市场区 城市集聚区
2、大都市带
1957 年 法 国 地 理 学 家 戈 特 曼 在 《 经 济 地 理 ( Economic Geography)》杂志发表“大都市带:美国东北海岸区的城市化” 定义了大都市带的概念,认为大都市连绵带(Megalopolis)具有 特定的条件:(1)沿特定轴线发展的巨大多核心城市体系;(2) 城市间存在多种形式的相互作用;(3)空间形态上互相连接的都 市区;(4)产业高度集聚。
agglomerations)。
严重敏翻译W 克利斯泰勒的 “城市的系统”
我国城市地理学家最早关注“城市群”问题。
宋家泰1980年 “城市—区 域与城市区域调查研究”
最早使用城市群术语。将城市-区域分为(1) 相应于行政区域的城市经济区域(2)非行政 区的城市经济区域,其中多中心的城市区域 称为城市群。
形成以沿海及京广京哈线为纵轴,长江及陇海线为横轴,若干城 市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 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并提出针对已形 成城市群格局和具备条件地区的城市群发展战略。
研究背景
2008-2010年国家密集颁布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
多数是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 效生态经济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辽宁沿 海经济带等地。
2
在1950s、1960s、 1970s和1980s和1990s 美国分别建立了标准 都市区、标准都市统 计区、都市统计区和 都市区界定指标体系。
3
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 局对原先的指标体系 进行很大程度的简化, 定义了基于中央核的 统计区域的界定指标 体系。
英国
加拿大 德国 意大利
标准大都市劳动区 大都市经济劳动区 人口普查大都市区
研究背景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
21世纪全球进入社会大转型时期。在中国,高密度(生产要 素高度集聚)、近距离(生产要素近距移动和专业化)、浅分割 (区域一体化)的巨型功能地域体不断涌现和发育,并开始形成 以大城市为核心,有着主次序列、分工协作的城镇群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
《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杨伟民表示,中国城市化要走以城市
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道路,在城市化空间布局上按特大城市群、 大城市群、其他城市化地区(大都市区、城市圈、城市带)、边 境口岸城市、点状分布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五类考虑,实行有区 别的城市化方针。
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道路,在城市化空间布局上按特大城市群、 大城市群、其他城市化地区(大都市区、城市圈、城市带)、边 境口岸城市、点状分布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五类考虑,实行有区 别的城市化方针。
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 》
2010年10月: 《建议》明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 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 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 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 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 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 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 络化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