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网络成瘾_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不良影响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
“网络成瘾 ”(Internet Addiction,简 称 IA)也 称 “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简称 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 称 PIU),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 控, 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 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网络世界中多样化的价值标准, 使一些缺乏判 断力的大学生极易被错误的价值观念所误导。 由于 大学生尚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 的社会知识和实践能力, 缺乏用科学辩证的观点对 社会进行认识,在开放的网络社会里,充满好奇心理 的大学生往往被错误的价值观念所迷惑, 并产生共 鸣,使无序、自由、多元的网络混淆了他们正确的价 值取向,冲击着他们的思想。
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网络的无规范性、虚拟隐匿性、泛滥性及成瘾性,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
成和发展。如何更好地把握和使用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减少或消除“网络成瘾”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不良影
响,调整和规范网络世界中的“生活准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及本
3.“网络成瘾”易促使大学生行为方式失常 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聚集在网络空间, 逐渐创造 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自己 需要的信息。 同时,受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侵蚀和不 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他们会渐渐地抛弃原有的价 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导致现实生活中种种 畸形行为的出现。 如,有人因为对网络游戏上瘾而经 常旷课,甚至荒废学业;有人因网络游戏而卷入群体 暴力事件;有人因网络而离家出走、自杀、猝死。 “五彩缤纷的网络信息无时空感和压抑感,容易 使人产生亲密感。 而这种力量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 法具备的”。 [8]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的重压之下,为了 宣泄, 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 网络成为其沉醉的场 所, 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 关系。 由于长期在网上进行虚拟式的交往,极易导致 大学生孤僻、待人冷漠、懒散、不尊重父母和教师、荣 誉感下降、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心理错位等现象。 网络上瘾还会引起睡眠障碍、 生物钟紊乱、 思维迟 缓、社会活动减少等,严重者会精神失常。 “网络成瘾”还会导致大学生学术精神失落。 “网 络资源的丰富与快捷使得一些学生放弃了刻苦钻研, 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养成了浮躁的学 风”。 [9]为了投机取巧,有的学生公然在网络上寻人替 考;为了沽名钓誉,有的学生利用网络下载他人的研 究成果; 为了获得学位, 有人原样抄袭别人的论文
表 3 不同职业青少年网瘾分布情况 [5]
职业
网 瘾 情 况 (%)
失业或无固定职业
16.50
研究生
13.95
wk.baidu.com
本专科学生
10.99
高中生
8.69
中学生
7.57
企业上班族
6.29
政府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4.71
3.以聊天、交友、玩网络游戏为主要目的 课题组调查显示:以聊天或交友为上网目的的大 学生人数比例达到近 50%;玩网络游戏等娱乐性目的 的人数比例超过 40%。 同时,根据数据显示,娱乐性活 动和实用性活动比例在网瘾和非网瘾人群之间差距 很大。 其中玩网络游戏和获取信息的网瘾与非网瘾比 例差距较为悬殊。 这说明网瘾学生更偏重于“玩网络 游戏”, 而非网瘾学生则更偏重于借助网络 “获取信 息”以及“学习或工作”。 因此,应该更多地关注网上娱 乐性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 正确引导他们利用网络 “获 取 信 息 ”, 可 以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抑 制 上 网 成 瘾 , 而 对 于学生“玩网络游戏”的放纵则可能促使其上网成瘾。 同时,调查还表明,在“网络成瘾”大学生和非“网络成 瘾” 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具体活动也有着较大的差别: 网瘾大学生中“玩网络游戏”的比例达到了 43.56%,而 非网瘾大学生“玩网络游戏”的比例是 26.86%,二者相 差 16.7%;而“聊天或交友”虽然也属于娱乐性的活动, 但网瘾大学生和非网瘾大学生中,参与这一活动的比
在网民中所占比重为 33.2%,已达 9893.6 万人,其中,
大 学 生 在 网 民 中 所 占 比 例 为 6.4%, 上 网 规 模 已 达
1907.2 万人。 [1]从网民的年龄结构来看,10—29 岁年龄
段的网民所占比例为 66.7%,已达 1.99 亿人,是上网比
例最高的一个年龄段,且比上一年该年龄段的网民增
50
2009.6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 269 期
远程教育
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 ” [7] 网络拥有的强大诱惑力 远远超过大学生自身的控制力,而社会道德的主要规 范作用在这里则可能减弱甚至消失,由此造成道德评 价失范,最终导致大学生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道德活动范围是受物理空间的限制的, 而网络 化的交往则超过了一般时空的限制。 大学生网络成 瘾,导致正常的人际交往减少,致使许多用来丰富大 学生情感体验、 培养意志品质的方法与途径很难发 挥作用。 因此,一方面,互联网攫取了大学生道德意 志和道德情感成长的土壤和空间, 引发了道德行为 的失衡与异化;另一方面,网络也可导致大学生道德 认知的冲突,多元化的无政府主义道德认知,更容易 被道德信念还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接受。
表 2 年龄结构百分比[3]
年龄
18岁以下 18—24 岁 25—30 岁 31 岁以上
年龄结构百分比(%) 21.93
41.51
24.04
12.52
2.“网瘾”比例高,“网瘾”现象严重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要高于其他人群。 据
49
远程教育
总第 269 期 中国电化教育 2009.6
CNNIC2008 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 告》 中显示:18—23 岁青年网瘾比例较高, 达到了 11.39%,这 是 所 有 人 群 中 比 例 最 高 的 一 个 群 体 , 这 部 分 群 体 恰 恰 是 在 校 大 学 生 。 而 13—17 岁 年 龄 组 、 24—30 岁年龄组的网瘾比例分别为 7.05%和 8.54%, 明显低于大学生年龄组。 [4]同时,本课题组的调查也 显 示 :18—23 岁 年 龄 组 的 人 群 是 网 络 中 的 主 体 ,他 们的网瘾比例达到了 13.26%,均高于 18 岁以下群体 (8.12%)及 24 岁 以 上 群 体 (10.76%),再 一 次 验 证 大 学生“网络成瘾”比例高于其他人群这个事实。
长 6200 万人 (至 2007 年 12 月 31 日,10—29 岁年龄
段的网民 1.37 亿人)。 增长速度是相当快的,大学生就
是这个年龄段的群体。
表 1 网民职业结构百分比[2]
职业
企业和 公司职员
自由 职业者
学生
党政机关事业 单位工作者
个体户
专业 技术人员
结构
百分比 15.0
6.4 33.2
1. “网络成瘾”易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失衡 虚拟化的网络交往极易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的 异化。 网络常常使大学生形成平等感、自由感和身份 虚幻感,为实现自我超乎实际的需求找到空间。 长期 以往,大学生的情感逐渐移植到网络世界中,形成对 网络的依赖心理, 以至逐渐丧失现实社会交往的技 能,甚至有意识地逃避社会现实。 根据课题组调查的 数据分析,“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与非网瘾大学生在人 际交往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网络成瘾”大学生在各 种人际关系中均存在着较大的不融洽情况,尤其是在 “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和“同学关系”三个主要交往 方面中, 不融洽的比例更是达到了 24.56%、23.67%和 22.53%这样较高的比例,这说明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 现实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 “虚拟匿名的网络自由空间,诱发大学生约束力 减弱,自由度增强;道德责任减弱,游戏心态增强;目 的性减弱,盲目性增强;群体性减弱,个性化增强等网 络问题”。 [6]“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一次次从眼花缭乱的 网络世界中获得安慰,当他们离开虚拟的网络世界回 到现实世界当中时,就会感到孤独和受挫。 在不能有 效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时,极易 造成心理上的错位,开始逃避现实社会,逃避真实人 际交往,不愿与他人直接沟通,自我封闭,甚至会导致 人格的异化以至畸变,诱发其人格障碍,如攻击性人 格障碍、退缩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等。 网 络上的非真实人际交往是不能形成正常人格的,即使 能够形成,也一定是扭曲、变形的人格。 2.“网络成瘾”易引发大学生道德价值失范 网络的自由、平等、新奇等特点恰好迎合了大学 生的心理,对他们有着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使大学 生形成极度的网络依恋,产生网络强迫症,欲罢不能。 网络的自由和平等性, 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 趋于个性化、多样化。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 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 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 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
10.3
(%)
7.3
8.7
此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 年
4 月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中显示
(表 2): 我国青少年上网年龄结构百分比中 18—25
岁的网民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 41.51%,是中国网民
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年龄群体, 在校大学生恰恰是属
于这个年龄段的群体。
同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象也是比较严重 的 。 如 表 3 显 示 : 本 专 科 学 生 (10.99%)、 研 究 生 (13.95%)、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16.50%)。 这些人群 中的网瘾比例都超过了 10%,处于较高水平;政府和 事 业 单 位 工 作 人 员 (4.71%)、企 业 上 班 族 (6.29%)和 中学生(7.57%)的网瘾比例则低于总体水平。 可见, 网瘾青少年中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的网瘾以最高比 例列于榜首, 紧随其后的就是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 等高学历网民。
“课题组”的调研情况,对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网络成瘾”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不良影响等问题
作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网络成瘾;大学生;人格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网络的开放性在给大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的 同时, 也使一些消极因素乘虚而入。 大学生由于身 体、心智尚不完全成熟,面对网络世界的新事物、新 场景,很容易分辨不清、把持不住,甚至沉迷其中,产 生“网瘾”,严重影响了学业、生活和工作,也妨碍了 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近些年来,不断发生的 大学生人格退化、 裂变事件, 已向全社会提出了警 示 :大 学 生 “伤 熊 事 件 ”、大 学 生 “火 烧 自 家 房 屋 事 件”、大学生行凶杀人的“马家爵事件”、大学生冒名 拒录荐己的“马佩事件”等等。 从这些案例中不难看 出,当下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健 康人格的塑造,并对他们的心态进行调整,使他们身 心健康、和谐发展。
2009.6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 269 期 文章编号:1006—9860(2009)06—0049—04
远程教育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 不良影响及对策*
薛中国 1 ,杨秀莲 2
(1.吉林省教育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2; 2.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7)
摘要:网络在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创新意识的提高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健康人格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大学生参与网络活动的人 数和时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已成为一支不容忽视 的网络时代的主力军, 他们不仅喜欢上网、 经常上 网,而且达到了对网络着迷、上瘾,甚至依赖的状态, 形成“网络成瘾”综合症,这是一种现代形式的心理 疾病。 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如下:
1.参与人数多,参与规模大
例基本一致,没有太大的差别。
二、“网络成瘾”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不良影响
大学时期正是个体人格走向成熟、 趋向定型的 关键阶段。 在一定条件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格 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网络文化的互动性、创造性 与丰富性等特点,在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创 新意识的提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网络 的无规范性、虚拟隐匿性、泛滥性及成瘾性,也对大 学生人格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据2009 年 1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第 2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
显示:截止到 2008 年 12 月 31 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2 .98 亿人,网民规模较 2007 年增长 8800 万人,年增
长率为 41.9%。 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见表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