酞菁配合物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酞菁类化合物作为一种功能材料自问世以 来,由于其在催化化学、光化学、非线性材料 等前沿领域的应用而受到广泛重视。锌、铝等 金属酞菁化合物是一类有效光敏剂,其独特的 光物理性能使之得到广泛应用。曹淑青[18]研 究了四磺酸基酞菁锌在水溶液中的荧光性质及 其与配合物存在形式的关系,讨论了甲巯咪唑 对四磺酸基酞菁锌的荧光猝灭作用,在此基础 上建立了用间接荧光猝灭测定甲巯咪唑含量的 方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1. 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钠对四氨基酞菁 镓(GaTAPc)能发生重氮化作用,使 其对四氨基酞菁镓有猝灭作用。
2. 以四氨基酞菁镓(GaTAPc)为荧光试 剂,用间接荧光猝灭法测定亚硝酸钠的 浓度从而达到检测空气中NOx的含量。 该法检测限低,灵敏度高,重现性好, 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3.2 酞菁配合物在电分析中的应用
亚硝酸钠溶液对氨基酞菁镓的荧光猝灭作用
在最佳测定条件下,按实验方法分别测
定了不同浓度的亚硝酸钠存在时GaTAPc 的 荧光强度 F,同时测定了空白液荧光强度 F0 ,发现 c(亚硝酸钠)(单位μmol/L)在 5×10-7 ~4×10-6 mol/L范围内,ΔF(=F0-F)与 c( 亚硝酸钠)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如图所示): 相关系数 r=0.9957。RSD为 0.87%( c=0.145μmol/L,n=9),检测限为 0.146μmol/L。
2011 年,G.K. Karao lan[14-15]等用此 方法合成了四碘化物,合成路线如图 。
此法特别有利于一些难缩合的前驱体, 如 3,6-二取代邻苯二腈的缩合,这些碎 片用其他方法往往难以得到。
2.2 插入配位法
插入配位法是先由“分子碎片”和烷氧基 钠盐或锂盐制得钠酞菁或锂酞菁,再经无机酸 处理得到无金属酞菁配合物,然后使无金属酞 菁配合物与其他金属盐反应得到相应的金属酞 菁配合物。1988 年,M.J. Cook[17]等采用此种 方法合成了一系列 位八烷氧基取代酞菁及其 金属衍生物,如图 。
Zn(CH3COOH)2
Nitrobenzene 150℃ 24h
2.1.3 DBU液相催化法
DBU(1,8-二氮杂二环[5,4,0]-7-十一烯)是一 种强有机碱,以邻苯二腈为原料,DBU 为催化剂, 醇为溶剂合成金属酞菁配合物的方法为 DBU液相催 化法,如图中合成路线 3。
2011 年,E. Yaba [13]等用此方法合成了四 取代酞菁锌和酞菁钴,合成路线如图 。
3.1 酞菁配合物在荧光分析中的应用
3.1.1 四磺酸基酞菁锌荧光猝灭法测定甲硫咪唑
甲巯咪唑(thiamazole) ,又称他巴唑或甲硫噻唑( 文中用 RSH 代表) , 是目前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 甲亢) 患者治疗的首选药物,它通过抑制甲状腺素的 合成而起到治疗作用,用药之后, 75 %~80%经尿排 泄出。因而分析患者用药后排泄物中甲巯咪唑的含量 ,将有助于了解此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水平, 中国 药典采用回滴定法测定甲巯咪唑含量,不能满足这方 面要求。因而进一步寻找方便、快速、准确、检测限 低的测定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pH 对 ZnTsPc 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酞菁配合物在溶液中常存在缔合现 象,缔合的程度可以从紫外吸收光谱的 Q吸收带两个主要的吸收峰的相对强度 大致判断。位于 670nm 附近的吸收峰 ,对应于单体的吸收;而 630nm 附近 的强度中等、形状较宽的吸收峰主要来 源于缔合体。
不同 pH 时四磺酸基酞菁锌单体的浓度和荧光强度
2.3 直接取代法
对于带有取代基的金属酞菁配合物,除了 从带有取代基的“分子碎片”出发之外,还可 以先合成无取代的金属酞菁配合物,然后使无 取代的金属酞菁配合物与一些化合物在一定条 件下反应,制得有取代基的金属酞菁配合物, 此为直接取代法。但是制得的产物成分比较复 杂,有多种异构体,分离困难。
3.酞菁配合物的应用
RSH对磺酸基酞菁锌的荧光猝灭,在完 全解聚的磺酸基酞菁锌溶液中加入适量 RSH
可使其荧光猝灭,其影响作用见图。实验发 现,当体系中存在 7.5×10-4mol/LCTAB时, 微量RSH可使磺酸基酞菁锌荧光猝灭,且 RSH 的增多可促使磺酸基酞菁锌荧光强度的 下降幅度加大。
在最佳测定条件下,按实验方法分别测定了不
1.当 c(ZnTsPc)=1.0×10-5mol·L-1时,pH=12.0 、c(CTAB)=7. 46×10-4mol·L-1时达最大值 。这与在该条件下酞菁配合物较易解聚为 单体有关。
2. 碱性介质中,当 CTAB 存在时,甲巯咪唑 对四磺酸基酞菁锌配合物的荧光有猝灭作 用。
3. 以四磺酸基酞菁锌为荧光试剂,可通过间 接荧光猝灭法测定甲巯咪唑的浓度。该法 检测限低,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 实际样品的测定。
1.2 酞菁配合物的结构
酞菁是含有四个吡咯分子的大环化合物 ,其大环由 8 个 N 原子和 8个 C 原子交替 连接而成,由于共轭作用形成含有 18 个 π 电子的 π 体系,其上电子密度的分布相当 均匀,以致分子中的四个苯环很少变形并
且各个碳-氮键的长度几乎相等[7]。酞菁环 是二维电子体系,环内有一空穴,空穴的 直径约为 2.7×10-10cm,可以容纳铁、铜、 钴、铝、镍、钙、钠、镁、锌等许多过渡 金属和金属元素 。
2.1.2 惰性溶剂法
以邻苯二腈或其衍生物作为“分子碎片 ”和金属卤化物(或者金属、金属氧化物 等)在高沸点的惰性溶剂(如硝基苯、二 元醇、氯萘、联环己烷等)中环合得到金 属酞菁配合物的方法即为惰性溶剂法,如 图中合成路线 2。
2009 年,段武彪[12]等用硝基苯作为溶 剂合成了四取代氨基酞菁锌及其碘化物, 合成路线如图 。
酞菁配合物 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 概述 2. 酞菁配合物的合成 3. 酞菁配合物在分析化学中
的应用 4. 前景展望
1. 概述
1.1 酞菁的发展史
1907 年 Braun 和 Tchemiac 在研究邻氰基苯甲酰胺 的化学性质时偶然得到的一种物质,他们发现这 个无色的物质受热后有微量的蓝色物质生成。显 然这种蓝色物质就是酞菁,然而当时他们两人并 没有给出这种蓝色物质的化学结构也没有给它命 名[1] 。
1927 年,德国弗来堡大学的研究人员 在制备邻苯二腈时,偶然得到了一种 深蓝色物质。很显然,他们得到的是 铜酞菁[2]。
1933 年英国著名的 Linstead 教授创造 了酞菁这个新名词。1935 年Robertson
教授用 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金属酞菁 的结构进行分析[5],得出了与 Linstead 教授完全一致的研究结果,从而进一 步证实了使酞菁的化学结构。对酞菁 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四氨基酞菁镓(GaTAPc)与亚硝酸盐的相互作用 (溶剂 20%的 DMSO-H2O,w/w)
研究发现,随着亚硝酸钠量的增加,四 氨基酞菁镓(GaTAPc)的 610nm 和 680nm处 紫外吸收峰强度逐渐降低,这是可能是在强 酸性条件下,亚硝酸钠与氨基酞菁镓的四个 氨基发生重氮化反应的结果。
同浓度 RSH 存在时 ZnTsPc 的荧光强度F,同时测定 了空白液荧光强度F0,发现C(RSH)(单位 μmol/L) 在0.200~1.00μmol/L 范围内与 ΔF(F0-F)成良好的 线性关系(如图):相关系数 r=0.9964。RSD 为 1.38%(c=0.400μmol/L,n=9),检测限为 0.16μmol/L 。
N
1.3 酞菁配合物的分类
由于酞菁种类繁多,而用化学命名又较为复杂, 根据酞菁基本结构以及组成、溶解特性不同,可分 为:
无金属酞菁和金属酞菁:无金属酞菁的大环内有一 空穴,可以容纳过渡金属,因为中心的氮原子具有 碱性,所以在强碱得条件可生成二价离子。
取代酞菁:在相应的位置引入取代基,对应的位置 被称为 α 位和 β 位。
CTAB 对 ZnTsPc 荧光发射的影响 c(ZnTsPc)=1×10-5mol·L-1,pH=12.0
磺酸基酞菁聚合体是酞菁分子之间 利用氢键彼此结合的,CTAB 阳离子可 与酞菁单体上带负电荷的磺酸基产生 强烈的静电作用而使聚合体中的氢键 削弱,当CTAB 浓度较高时,大量表 面活性剂阳离子嵌在酞菁环分子之间 ,使氢键完全断裂,从而造成磺酸基 酞菁聚合体完全解聚。
Hale Waihona Puke 康彩艳[20-21]等曾经研究了掺磷银杂多酸
的聚吡咯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对抗坏 血酸的电催化效果,结果显示修饰电极对抗 坏血酸的电催化效果好,而且催化性能稳定 。
崔晓宇[22]等人借鉴这一思路,釆用吸附
法成功制备了磷钼酸,磷钨酸及硅钨酸三种 杂多酸修饰玻碳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扫描选 择最优吸附效果的杂多酸,然后将自制的碳 载酞菁钴与杂多酸共同修饰到电极,通过CV 循环伏安图,比较金属酞菁催化剂在添加杂 多酸前后各自对氧电催化还原能力,寻找能 够提高大环化合物催化剂催化活性的方法。
3.1.2 四氨基酞菁镓荧光猝灭法测定 亚硝酸盐
直接利用金属酞菁配合物来测定NOx的 含量迄今报道很少。如果先将NO用三氧化铬 氧化成NO2后用NaOH溶液吸收,使其转变 成亚硝酸钠,再利用四氨基酞菁镓(GaTAPc) 与亚硝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发生重氮化反应, 使的四氨基酞菁镓(GaTAPc)的荧光发生猝灭 来检测。曹淑青[18]探索了其荧光猝灭程度与 加入亚硝酸钠的量的关系,由此建立了间接 荧光猝灭测定亚硝酸钠的含量的方法,研究 了此测定方法的最佳条件。
2005 年,Cristian A.[11]等用此方法合成了 β 位八取代的酞菁锌配合物,合成路线如图7所示
H
H
2.1.1 钼酸铵固相催化法
以尿素或者氯化铵作为氨合剂,少量的 钼酸铵催化下,加入适量的盐作助熔剂,例 如无水硫酸钠等,使“分子碎片”在高温熔 融状态下与金属卤化物或氧化物进行反应合 成金属酞菁配合物。以邻苯二甲酸及其衍生 物邻苯二甲酸酐或者邻苯二甲酰胺等作为“ 分子碎片”进行环合时,一般采用此方法, 如图中合成路线 1。该方法操作简便,但所 得的产物一般杂质较多,需要反复分离提纯 。
由表发现,即使在单体含量最高的溶液(pH=12.0)中,聚合体 量仍仅占酞菁总量的 46%左右,可见此时的荧光强度还未达到最 大值,而继续提高 pH,并未有效地使酞菁锌的荧光和紫外光谱进 一步改变,说明单纯提高溶液的 pH 并不能促使磺酸基酞菁锌完 全解聚。
CTAB 对 ZnTsPc 紫外吸收的影响 c(ZnTsPc)=1×10-5mol·L-1,pH=12.0
杂多酸(HPA)是一类具有较好的可逆氧化还原活 性和电催化活性的含氧多元酸,其物化性能非常特 殊,具有非常好的导质子能力与氧化还原两种功能 ,可能是因为它可以改变氧化还原的电子和质子的 传输环境,因此一直被看做是许多电化学反应的理 想催化材料。
在1985年,Nadjo.L与Keita第一次发表了 关于杂多酸修饰电极的文章,随后人们不断采 用各种新的表征测试技术研究杂多酸在氧化还 原反应及电催化等方面的应用 。
聚合酞菁 :平面高分子聚合酞菁 、一维线型聚合 酞菁和酞菁结构的聚合物 。
脂溶性酞菁:在苯环上引入亲脂性取代基, 由于他们对酞菁的溶解性以及功能性有很大 的影响,所以就必须对取代基结构进行优化 ,来满足不同的特定要求。
水溶性酞菁:在苯环上引入磺酸基或羧酸 基等水溶性基团。
两亲性酞菁:酞菁在水和油里都有一定的 溶解性。
不同芳环的酞菁:根据芳环的大小,分为酞菁、萘 酞菁、蒽酞菁等。相应的环被芳环取代而生成了对 应的酞菁衍生物。
对称与不对称的酞菁:对称和不对称酞菁是依据酞 菁的结构来分的。非中心对称,主要是取代基的种 类或者数目不同,这样生成的就是不对称酞菁,由 于取代基的种类和位置不同则会引起酞菁分子的对 称性降低。
2. 酞菁配合物的合成
2.1 模板反应法
所谓模板反应法,就是以金属原子或离子为 “模板剂”,由可以形成酞菁环的“分子碎片” 通过模板反应直接环合形成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 成方法。“分子碎片”的种类不同,所对应的环 合条件和产率等方面也各不相同,对于不同的“ 分子碎片”和不同的中心金属可以选择不同的方 法进行合成。较为常用的模板反应合成法的合成 路线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