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让写作别开生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让写作别开生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规定:“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5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落实到高考测查方面,福建省自2007年起,将《三国演义》《红楼梦》《子夜》《家》《围城》《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等文学名著列入考试范围;而江苏高考语文卷从2008年起,也针对文科生加考《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边城》《女神》《老人与海》等10部名著。
正如英国学者斯蒂夫·艾伦所说,名著“哪怕只是一瞬间,它都会使你从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它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是世界上亿万读者多少年来为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由读整本的名著,可引申到阅读理念的根本: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又是一种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对于正在学习写作的高中生而言,名著还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宝库——不仅可以启发写作灵感,提供精妙的作文素材,还可从中学习、借鉴实用的写作手法。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有机穿插过三堂“读名著,促写作”的作文指导课,结合典型实例,指引同学恰当地汲取名著精华,写就出彩之作。下面,试对这三堂课作简要介绍。
课例一:名著阅读与生发写作灵感
教学环节有三:
环节之一:师生讨论如何从名著阅读中汲取作文灵感,课堂上达成以下共识:
1.少数作文题,题目本身与“阅读”、与“名著”有着显而易见的联系(如2010年全国卷乙卷考“‘浅阅读’与‘深阅读’”、2011年湖北卷考“旧书”),面对该类文题,自然可以直接评议某部名著,或叙述自己与名著“结缘”的经历。
2.绝大多数作文题与名著的关联,需要写作者凭一双慧眼自行发掘——拿到题目后,不妨先“咬文嚼字”,明确其内涵;进而发散思维,考虑自己熟读过的哪部名著,跟眼前的题目有某个契合点,提取该部名著中哪一信息入题较为合理……经层层筛选,锁定有关人物或故事情节作为写作的由头。
环节之二:教师印发2006年江苏卷满分作文《人与路(大漠长烟)》、2012年江苏卷满分作文《忧与爱(读红楼)》,以及谈歌的《华容道事件真相》、侯国平的《香菱跑官》等时文(文章由学生参与选取),师生一起梳理依据名著构思作文的常见方式:
1.品评名著,即写成杂感、读后感、人物评论,或整体评价,或摘引原著人物、情节的某一点生发开来,进而联系实际,论述其现实意义或可引以为鉴的教训。如《人与路(大漠长烟)》一文,用《西游记》的故事演绎命题,把悟空等视为唐僧性格的三个侧面(“《西游记》中的三徒弟,在我眼中,是玄奘精神的三个侧面:悟空——开路者的勇敢;八戒——行路者的坚持;沙僧——寂寞者的隐忍”),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取经之路”必备的条件及所凝聚的人
类精神光彩。又如《忧与爱(读红楼)》,品评的是“忧与爱”的化身林黛玉。作者认为,黛玉的人生命运与爱情故事,她的性情人格与处世态度,无一不是出自对宝玉的爱;她的尖酸刻薄、她的小鸡肚肠,都是生发于对宝玉不专情的担忧(即源于“深深的爱”)。全文巧于对比——用“不是花园里的一株芙蓉”“而是大观园里的一竿湘竹”对比,将黛玉与大家对比,让宝玉与黛玉对比;然后突出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在宝玉的不明所以中,黛玉在“忧与爱中悄然离去”,一句“生命为爱而绽放,却因忧而枯萎”,读来让人扼腕叹息。
品评名著的变式是在反弹琵琶中“歪评”名著,即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历史故事与人物。如《华容道事件真相》,探讨在华容道杀不杀曹操的问题上,刘备、关羽、诸葛亮各人当时的心态,各人所处的地位对放人态度的影响,推论出的观点一反人们对关羽报曹恩、徇私情的批评,指出关羽不杀曹操是因为刘备要当皇帝,关羽想让刘备当皇帝,诸葛亮也想让刘备当皇帝(“当初关羽若放马过去,一刀结果了曹操那厮的性命,刘备还当得了皇上吗?还不得乖乖地把汉献帝接回来,刘备只能当皇叔”)。这些推理想象,都是以让刘备当皇帝这个假设为前提得出的。文章借古事批判现今世俗的趋利思想,独出机杼,令人叹服。
2.新编故事,即利用某一部名著作为底子,合理地掺进现代元素,重新编写出一个故事来。结合《香菱跑官》等范文看,写好故事新编,应注意以下几点:(1)扩大知识积累,丰富文学素养。可
以说,熟读名著、消化名著,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编好新故事的必备条件。(2)巧妙构思,折射出现代生活的面貌。一方面,新编的故事比起原作,骨架可以不变,即人物不一定有变化,主要情节也应有那么一个影子。另一方面,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故事新编无非让读者对现实社会有所对照,有所联想,所以其最终的归宿应该是当代,写作时就要用当代人的眼光观照古人古事;最好能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在常人意想不到之处发掘出新的内涵。(3)有一个发人深思的主题。故事新编应追求较深的意蕴,或揭露假、丑、恶,或歌颂真、善、美,或对一些落后的传统意识展开反思,从而使读者获得教益。(4)行文力求洒脱。故事新编的文笔可自由些,穿古人衣服,说现代人的话,也未尝不可。
环节之三:学生练笔——以“羞耻之心”为话题,采用“品评《红楼梦》人物”的形式构思作文,或者写一篇“新编《红楼梦》”。同学习作中涌现出一批精彩之作,例如陈琳同学的《黛玉住院》,以新编的形式演现代生活的剧情,着力讽刺了某些医疗机构惟利是图、坑害病人的不正之风,其构思新巧,收篇含蓄(以“且待下回分解”留下了余味);给医院取名“载仁医院”,妙用谐音,引人颔首微笑。
课例二:名著阅读与觅取写作材料
具体的教学流程是:
步骤一:师生同读高考两篇佳作(上海考生的《直面》和江苏考生的《拒绝平庸》)。佳作主要内容如下:
直面(节选)
……
在我看来,“直面”远没有“经历”那么简单。直面的力量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后世都是大有裨益的。
巴老在垂暮之年,并没有把时间留给颐养天年,而是通过《随想录》反思自己。他回忆了文革时期那段惨痛的历史,没有对时代加以苛责,而是将自己作为反思对象,在本已“伤痕累累”的心灵上再撒了一把盐。“一切都会过去”并非人们苟且过活,为自己所处的逆境加以粉饰与安慰的借口;而应该像巴老一样,让这“都会过去”并且“都已过去”的历史在自己身上留下永恒的价值。直面的力量,造就非凡的气度和价值。
同样经历过文革的季羡林,也在之后写下了《牛棚杂忆》。与巴老不同的是,他没有对个人有太多的苛责,而是通过一种温和的反思,警醒世人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一切都不会过去”并非失意者用来压抑自己而永远郁郁寡欢,而是通过对过去逼真的叙述,用“血与泪的代价”,发出催人醒悟的警世钟声。
……
在直面真相之上,一定需要一个温暖而光明的人性路径作为指引。“这个世界其实挺冷的,所以需要一团火”,作家迟子建如是说。无论“会过去”的物质现实,或永远“不会过去”的精神影响,让身处逆境或遭遇黑暗的人们有一个温暖的去处,才是终极目的。迟子建的《白雪乌鸦》,还原了一百多年前哈尔滨的那场鼠灾,这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