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邹云峰何旭辉严磊周智辉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32期
[摘要]人才是推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今国与国间的激烈竞争中,人才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的广泛需求,这也为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探索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创新型人才质量不高与数量不足的问题。文章在明确创新型人才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指出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制约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以期使高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關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17年中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大跨度桥梁振动”
[作者简介]邹云峰(1984—),男,湖南邵阳人,博士,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桥梁与结构抗风研究;严磊(1988—),男,湖南岳阳人,博士,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桥梁与结构抗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2-0204-03 [收稿日期] 2020-02-11
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是创新型人才,更是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因此,世界各国都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旺盛,这也对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在当前的背景下,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创新型人才的评价标准
所谓创新型人才,即在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能够通过创新实践获得较为突出的创新成果,推动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优秀人才。创新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共同特质,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广博的知识基础
广博的知识结构是创新型人才进行创造性实践的基础。创新不是凭空想象,也不仅仅是一种意识,而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上的创新意识及创造性活动。我们所获得的知识都是由
前人在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能够帮助我们尽快找到创新的方向与实现方法。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边缘学科与边缘理论不断出现,仅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很难符合未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2]。掌握多门知识与经验的人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才能在某一领域有所创新,并取得一定成果。
(二)较强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能够发现问题并积极探寻的心理取向。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典型特征。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求异思维的训练,逐步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创新型人才善于调动自己丰富且立体的知识与经验,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与思路,对待已有的知识与理论时,能够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从而在科学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开辟新的认识领域,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三)坚韧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精神品质,能够使个人在实现预设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对心理与行为的自我调节来克服遇到的困难。创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结果有着许多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坚韧意志力的支撑,使创新活动坚持下来,同时推动创新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高校都十分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致使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体来看,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学生管理缺乏灵活性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管理依旧沿用传统的方式,灵活性较差,学生无法参与其中,从而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要积极改革教育管理方式,赋予学生更多参与管理的权利,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加以落实,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促进学生在个性、兴趣方面的发展,建立起学生自我管理的灵活管理机制,从而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当下许多高校教师依旧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只能为学生传授有限的知识,使得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却无法成为知识的探寻者,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仅仅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
握程度为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往往只是对所授知识的巩固,重复性内容较多,鲜有综合性及探究性的题目。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思考惰性,不愿深入探索与钻研,从而严重阻碍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与创新能力的养成。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校将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专业课方面。专业课虽然是作为重点课程进行设置,专业性较强,但综合性较弱,无法适应当前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另外,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知识性大于应用性。当今时代,知识、技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因此,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无法满足其日后工作的需要。学校应重点对应用方面的课程进行优化设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为其日后工作中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3]。
(四)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教师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就当前高校的教师招聘情况来看,所聘用的教师大多是专业对口、学历较高的应届毕业生,对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要求较少。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在授课时只能单纯对知识进行传授与讲解,无法与一线的实践经验相联系,从而落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制约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了高等教育中的不同方面。但问题仅仅是表象,我们还需要在更深的层次上,探究制约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足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方方面面的支持与配合。当前,很多高校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认识还存在偏差,认为创新型人才就是成绩突出、素质较高的学生,并没有深入研究创新人才的相关理论,在开展“创新教育”方面也表现得较为被动。就已有的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来看,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必要性和重要性方面的探讨,而关于培养方法、培养模式等具体层面的研究较少。例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采用恰当的培养方式,专业改革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由此可见,高校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认识尚浅,需要进一步深化与研究。
(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