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6版)3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合集下载
药理学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药物的相互作用
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代谢和 排泄。
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会抑制或诱导其他药物的代谢酶,导致 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
05
药物代谢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应用
个体化给药方案的设计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生理状态等因素, 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确保药物剂量和用药方式 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考虑患者的遗传因素和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的影 响,为不同个体提供针对性的给药方案。
监测患者的药物代谢情况,及时调整给药方案,确 保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疗效的预测与评估
02
01
03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预测药物疗效。
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临床指标,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依据。
消除速率常数(Ke)
总结词
表示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常数,是评价药物消除快慢的重要参数。
详细描述
消除速率常数(Ke)是药代动力学的一个参数,用于描述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 Ke值越大,表示药物的消除速度越快。药物的Ke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代谢速 率、排泄速率等。在药代动力学模型中,Ke用于描述一级消除过程。
二室模型
定义
二室模型是指药物在体内存在两个不同的分布相,即中央室和周边室。中央室指药物进入 血液循环后迅速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而周边室则指药物在某些组织器官中的缓慢分布 。
特点
二室模型适用于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且消除速率在不同组织器官中存在差异的情况。
应用
二室模型常用于描述药物的分布过程,以及用于计算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等药动 学参数。
药理学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 学ppt课件
3药物代谢动力学3h-100页PPT精选文档

(三)药物的代谢(生物转化)
Metabolism, Biotransformation ★概念 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药
物的生物转化或药物的代谢。 ★意义 大多数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失去药理活性成
为代谢产物排出体外,此为灭活。
• 代谢部位: – 主要在肝脏, – 其它如胃肠、肺、皮肤、肾
代谢步骤和方式
碱性药 在酸性环境中 解离度高,离子型多; 在碱性环境中 解离度低,分子型多。
解离度对药物转运的影响: 解离度低的药物→相对易转运
酸性药
在 规碱律性:环境中解离度高,转运速度慢
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度低,转运速度快
碱 “性酸药酸碱碱易转运 酸碱碱酸难转运”
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度高,转运速度慢 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度低,转运速度快
临床意义:
• 通过改变体液PH值可改变药物的吸收和排泄速度, 对于促进药物吸收和药物中毒的抢救具有重要意义。
• 例如:巴比妥类药物为弱酸性药物。
• 原尿是弱酸性的,弱酸性的药物在原尿中解离度非 常低,大部分以原形存在,很容易被肾小管重吸收 回体内,延长其作用时间。
• 碱化尿液可以增加其解离度,减少重吸收。 • 静脉注射弱碱性的NaHCO3迅速碱化尿液,加速巴
3、在酸酸性性药p环物K境在a中碱=解性p离H环度境-低中,l解g分离子[度H型高A多,] 。离子型多;
[ A ]
[ 离子型 ]
10 pH-pKa =
[HA]
= [非离子型]
pH和pKa决定药物分子解离度
碱性药 : BH+ H+ +B
[ H+ ] [ B]
Ka =
[BH+]
Tips:
[ B]
药理学课件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表观分布容积
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的比值,是衡量药物代谢和排泄速率的指标。
总结词
清除率的大小取决于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途径,如尿液和胆汁等。药物的清除率对于预测血浆药物浓度、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特性以及制定给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清除率
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是衡量药物消除速率的指标。
经肾脏排泄
药物通过肝脏以胆汁的形式排出体外。
经肝脏排泄
部分挥发性药物可经肺脏排出体外。
经肺脏排泄
药物的排泄
03
CHAPTER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总结词
表观分布容积是药物在体内分布后所占据的体液容积,是衡量药物分布广度的指标。
详细描述
表观分布容积的大小与药物的脂溶性、组织亲和力及血流灌注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脂溶性高的药物具有较大的表观分布容积,而血流灌注良好的组织具有较高的药物分布。
临床药学是药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临床药学的重要基础之一,通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效学特点,为临床用药方案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科学支持。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临床药学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总结词
半衰期对于给药间隔时间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可以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来制定合适的给药方案,以维持药物的有效血浆浓度。
详细描述
半衰期
生物利用度
总结词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率和程度,是衡量药物吸收效果的指标。
详细描述
生物利用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胃排空速率等。了解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助于评估不同制剂之间的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药理学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尿液 4.8-7.5
汗水 4.0-6.8
母乳 6.6-7.0
7
01.11.2020
被动转运
2、滤过(Filtration)
定义:药物透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驱动力:流体静压或渗透压; 转运物质:分子直径<膜孔的化学物 影响因素: ➢膜孔大小:一般0.4nm;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7-10nm ➢M<100-200的化合物可通过0.4nm孔
27
01.11.2020
血液中 游离型 结合型
28
(1)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意义:
组织中 ❖ A、与药物的分布直接
相关 ❖ B、具有饱和性 ❖ C、具有竟争性
消 除
01.11.2020
给予临床用药的提示:
A、体内血浆蛋白降低的病理状态 药物剂量下调
B、当两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都高
剂量下调
如:甲糖灵+保泰松(98%) ——低血糖休克
杜冷丁、异丙肾上腺素等。
21
01.11.2020
※注射给药
(1)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sc或im): 用于:病情较严重者——PG、庆大;
(2)静脉注射:包括iv和ivgtt 用于:急诊、休克病人;
(3)动脉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入动脉分布的部位 用于:心肌梗塞——纤溶药直接将纤溶药注入冠
状动脉;
22
01.11.2020
25
01.11.2020
分布
1、定义:血液 有关的组织器官的过程。 2、部位:体内各处——不均匀
浓度高、效果好; 浓度低、效果差;
26
01.11.2020
分布
3、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 (1)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 (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 ❖ (3)组织的亲和力 ❖ (4)体液的PH值和药物的理化性质 ❖ (5)体内屏障
3.药理学(第6版)3第三章_药物代谢动力学

血脑屏障作用 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结构 减少受甚至不受循环血液中有害物质的损害 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的基本稳定 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状态 2.胎盘屏障:脂溶性较高的药物可以通过,水溶性或解离型 药物不宜过。(有P-gp:外排性转移体) 3.血眼屏障:是血液与视网膜、房水、玻璃体之间屏障的总 称。脂溶性药物及分子量小于100的水溶性药物易于通过。 全身给药时,很难在眼中达到有效浓度,需采用点眼、结膜 下注射、球后注射及结膜囊给药的方式 。
2. 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
单位时间内始终以一个恒定的数量进行消除。 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
3.米氏消除动力学(混合型消除):
是指包括零级和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内的混合型消 除方式。如当药物剂量急剧增加或患者有某些疾病, 血浓达饱和时,消除方式则可从一级动力学消除转 变为零级动力学消除。如乙醇血浓<0.05 mg/ml时,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但当>0.05 mg/ml时,则可转 成按零级动力学消除。
4. 首关消除(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 药物在胃肠道、肠黏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 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5. 吸收环境(胃肠方面): ①蠕动功能;
②吸收表面积、血流量、病理状态等。
6. 其他:胃肠内pH,药物在胃肠中相互 作用、食物等对药物的影响。
二、直肠给药
经直肠给药仍避免不了首关消除。吸收不如口服。唯一 优点是防止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性。 三、舌下给药
第五节 排泄
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被排出体 外的最终过程,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 要器官。 排泄途径: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胆汁、乳腺、汗腺、唾液腺、泪腺也 可排泄。
第六节 药动学的基本概念
药量-时间关系: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2. 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
单位时间内始终以一个恒定的数量进行消除。 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
3.米氏消除动力学(混合型消除):
是指包括零级和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内的混合型消 除方式。如当药物剂量急剧增加或患者有某些疾病, 血浓达饱和时,消除方式则可从一级动力学消除转 变为零级动力学消除。如乙醇血浓<0.05 mg/ml时,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但当>0.05 mg/ml时,则可转 成按零级动力学消除。
4. 首关消除(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 药物在胃肠道、肠黏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 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5. 吸收环境(胃肠方面): ①蠕动功能;
②吸收表面积、血流量、病理状态等。
6. 其他:胃肠内pH,药物在胃肠中相互 作用、食物等对药物的影响。
二、直肠给药
经直肠给药仍避免不了首关消除。吸收不如口服。唯一 优点是防止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性。 三、舌下给药
第五节 排泄
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被排出体 外的最终过程,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 要器官。 排泄途径: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胆汁、乳腺、汗腺、唾液腺、泪腺也 可排泄。
第六节 药动学的基本概念
药量-时间关系: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药理学3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血药浓度变化的时间过程 (一)时量曲线 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 变化的规律 (二)时量曲线的意义
第三节 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意义
二、常用药动学参数及其意义 (一)生物利用度 F=A/D×100% (二)表观分布容积 (三)半衰期(tl/2) (四)清除率 (五)稳态血药浓度
(五)特殊屏障
1.血--脑脊液屏障
2.胎盘屏障
第二节 药物体内过程
三、药物的代谢
(一)药物代谢的意义
(二) 药物代谢的方式
(三)药物代谢的酶(药酶)
(四)酶的诱导与抑制
1.药酶诱导剂
2排泄 (二) 胆汁排泄 (三) 乳汁排泄 (四) 其他
第三节 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意义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 化和排泄,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动态过 程,它与药物作用起始的快慢、维持 时间的长短、药物的治疗作用或毒副 反应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血药浓度 随着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及测定一些 药动学重要参数,对指导临床合理用 药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意义
• 药物体内过程(ADME系统) 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排泄(excretion)
• 体内药物浓度(血药浓度)动力学规律
第一节 药物跨膜转运
一、被动转运
(一)简单扩散(simpie diffusion) (二)滤过扩散(filtration diffusion) (三)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思考
1.药物在体内跨膜转运的主要方式 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ADME系统?影响因素主 要有哪些? 3.什么是T1/2?有何临床意义?
第三节 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意义
二、常用药动学参数及其意义 (一)生物利用度 F=A/D×100% (二)表观分布容积 (三)半衰期(tl/2) (四)清除率 (五)稳态血药浓度
(五)特殊屏障
1.血--脑脊液屏障
2.胎盘屏障
第二节 药物体内过程
三、药物的代谢
(一)药物代谢的意义
(二) 药物代谢的方式
(三)药物代谢的酶(药酶)
(四)酶的诱导与抑制
1.药酶诱导剂
2排泄 (二) 胆汁排泄 (三) 乳汁排泄 (四) 其他
第三节 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意义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 化和排泄,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动态过 程,它与药物作用起始的快慢、维持 时间的长短、药物的治疗作用或毒副 反应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血药浓度 随着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及测定一些 药动学重要参数,对指导临床合理用 药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意义
• 药物体内过程(ADME系统) 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排泄(excretion)
• 体内药物浓度(血药浓度)动力学规律
第一节 药物跨膜转运
一、被动转运
(一)简单扩散(simpie diffusion) (二)滤过扩散(filtration diffusion) (三)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思考
1.药物在体内跨膜转运的主要方式 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ADME系统?影响因素主 要有哪些? 3.什么是T1/2?有何临床意义?
药理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34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脑组织内的毛细血 管内皮细胞紧密相 连,内皮细胞之间 无间隙,且毛细血 管外表面几乎均为 星形胶质细胞包围 ,这种特殊结构形 成了血浆与脑脊液 之间的屏障。
35
36
37
四、生物转化/代谢 ( biotransformation/ metabolism)
30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D:游离型药物, DP:结合型药物,PT:血浆蛋白总量,KD:解离常31数
2、体液PH影响
碱化尿液排酸药,酸化尿液排碱药。 细胞内液(PH=7.0),细胞外液 (PH=7.4)→故弱酸药在细胞外浓 度高,而弱碱性在细胞内高。
32
3、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
器官血流量 再分布:早期心、脑、肾,后期脂肪、皮
61
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绝对生物利用度:把静脉注射和血管外途径 给药时的AUC值进行比较: F= AUCev/AUCiv×100%
相对生物利用度:在同一给药途径下,对不 同制剂进行比较: F=AUC受试制剂/AUC标准制剂×100%
62
第三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药物消除动力学过程是指进人血液循环的 药物由于分布、代谢和排泄,使其血药浓度 不断衰减的过程。
物在尿中离子化,酸化尿液使碱性药物在尿 中离子化,阻止药物重吸收。
50
二)胆汁排泄
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有的直接随粪 便排出,但较多的药物可由小肠上皮吸收, 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这种肝脏、 胆汁间、小肠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意义:肝肠循环能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如洋地黄毒苷。洋地黄中毒,消胆胺可加 速其排泄。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脑组织内的毛细血 管内皮细胞紧密相 连,内皮细胞之间 无间隙,且毛细血 管外表面几乎均为 星形胶质细胞包围 ,这种特殊结构形 成了血浆与脑脊液 之间的屏障。
35
36
37
四、生物转化/代谢 ( biotransformation/ metabolism)
30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D:游离型药物, DP:结合型药物,PT:血浆蛋白总量,KD:解离常31数
2、体液PH影响
碱化尿液排酸药,酸化尿液排碱药。 细胞内液(PH=7.0),细胞外液 (PH=7.4)→故弱酸药在细胞外浓 度高,而弱碱性在细胞内高。
32
3、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
器官血流量 再分布:早期心、脑、肾,后期脂肪、皮
61
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绝对生物利用度:把静脉注射和血管外途径 给药时的AUC值进行比较: F= AUCev/AUCiv×100%
相对生物利用度:在同一给药途径下,对不 同制剂进行比较: F=AUC受试制剂/AUC标准制剂×100%
62
第三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药物消除动力学过程是指进人血液循环的 药物由于分布、代谢和排泄,使其血药浓度 不断衰减的过程。
物在尿中离子化,酸化尿液使碱性药物在尿 中离子化,阻止药物重吸收。
50
二)胆汁排泄
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有的直接随粪 便排出,但较多的药物可由小肠上皮吸收, 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这种肝脏、 胆汁间、小肠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意义:肝肠循环能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如洋地黄毒苷。洋地黄中毒,消胆胺可加 速其排泄。
药理学第3-4章

Feces excretion
2.胆汁排泄:有些药物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 合后、随胆汁排到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 吸收;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 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3.乳汁排泄:由于乳汁略呈酸性又富含脂质, 所以脂溶性高的药物和弱碱性药物如吗啡、阿托 品等在乳汁中浓度高。
3.乳汁排泄:由于乳汁略呈酸性又富含脂质, 所以脂溶性高的药物和弱碱性药物如吗啡、阿托 品等在乳汁中浓度高。
4.其他:肺、胃肠、汗腺等。
胆汁排泄
Liver
(Biliary excretion)
Bile duct
& 肝肠循环 Portal vein
Gut
(Enterohepatic
recycling)
易化扩散
顺差转运 不消耗能量
需要载体 饱和性 竞争性
转运方式 滤过 简单扩散 易化扩散
浓度(电位)差
顺 被
动 转
顺
运
顺
需载体 耗能
—
—
—
—
+
—
主动转运
逆
+
+
药物的体内过程
Locus of action
“receptors”
Bound
Free
Tissue reservoirs
Free Bound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由毛细血管壁 和N胶质细胞 构成
5.体内屏障:
(2)胎盘屏障: 通透性与一般毛细血管无差别,一般
药物可通过屏障进入胎儿体内。 (3)血眼屏障:一般眼房内药物浓度低
于血浆浓度。眼疾最好局部用药。
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PT课件

五、生物转化
代谢药物的酶主要为肝微粒体的混合功能 氧化酶,又称肝药酶,其中最重要的是细 胞色素P450。 现已知的肝药酶多达200 多种。 作用专一性很低,活性有限,故有竞争性 抑制现象。 肝药酶个体差异大,受遗传、年龄、营养 状态、健康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五、生物转化
肝药酶诱导剂:能加速肝药酶合成或增其 活性者,如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利福平 等。 肝药酶抑制剂:如异烟肼、氯霉素、奎尼 丁等。 自身诱导(autoinduction of metabolism)指 有些药物本身也是其所诱导肝药酶的底物, 自身诱导是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降低的原因 之一。
胆汁排泄与其他途径排泄
某些药物经肝生物转化后向胆管分泌,胆有浓缩 作用,故某些药物在胆汁的浓度可超过血浆浓度。 药物随胆汁入肠,有些药物可被重吸收形成肝肠 循环。 药物如以原形经肾或胆排泄,由于其浓缩现象, 药物在相应有关部位的浓度增高,药理作用局部 增强。 乳腺、乳汁偏酸富有脂质,有利于脂溶性较高药 物的排出而影响幼儿。 挥发性药物可从肺排出如酒精等。
首过消除first-pass elimination
某些药物在通过肠 粘膜及肝时,经受灭 活代谢,进入循环的 药量减少,此效应称 首过消除。如口服硝 酸甘油时,其中约有 90%被首过消除;舌 下和肛门灌肠给药, 其吸收不经肝门静脉, 药物被破坏减少。
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二、药物的吸收 三、与血浆蛋白结合 四、分布 五、生物转化 六、排泄 七、药物代谢动力学有关基本概念
主要影响吸收速度与程度的因素
药物的理化特性。 给药途径:用药局部的组织学特点和局部血流量 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影响很大。
静脉注射 吸入>舌下> 直肠> 肌内注射
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胞裂外排(exocytosis)
药物代谢动力学
跨膜转运(Membrane Transfer)
simple diffusion
carrier-mediated
active
facilitated
1. 药物理化性质; 2. 给药途径; 3. 药物剂型; 4. 影响药物从消化道内吸收的主要因素;
药物代谢动力学
1. 药物理化性质:
●分子量; ●脂溶性; ●解离度;
问题:什么样的药物容易被吸收?
药物代谢动力学
2. 给药途径
●常见的给药方式:
静脉 、吸入 、舌下和直肠、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 、 口服 、皮肤
药物代谢动力学
(二)吸入(呼吸道给药,inhalation)
�定义:经口鼻吸入的药物从肺泡吸收的给药方式; 肺泡上皮细胞能吸收5 µm左右微粒, 肺泡表面积大(达200m2) ,
●适用于挥发性药物和气体药物,如鼻炎喷雾剂 ;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三)局部用药
●完整的皮肤吸收能力差 ; �适用于脂溶性高的药或加促皮吸收的药剂,如皮康王、无极膏 。 �问题生活当中,还有哪些是局部给药?
药物代谢动力学
6)药物通过胞膜的速度受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药物分子大小; �药物脂溶性; �药物解离状况;
分子量小、脂溶性高、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物容易透过细胞膜。
药物代谢动力学
7)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受环境pH的影响
� --------------离子障 ion-trapping �大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
�原则:药物解离程度脂溶性 跨膜转运 效应。
●胞裂外排(exocytosis)
药物代谢动力学
跨膜转运(Membrane Transfer)
simple diffusion
carrier-mediated
active
facilitated
1. 药物理化性质; 2. 给药途径; 3. 药物剂型; 4. 影响药物从消化道内吸收的主要因素;
药物代谢动力学
1. 药物理化性质:
●分子量; ●脂溶性; ●解离度;
问题:什么样的药物容易被吸收?
药物代谢动力学
2. 给药途径
●常见的给药方式:
静脉 、吸入 、舌下和直肠、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 、 口服 、皮肤
药物代谢动力学
(二)吸入(呼吸道给药,inhalation)
�定义:经口鼻吸入的药物从肺泡吸收的给药方式; 肺泡上皮细胞能吸收5 µm左右微粒, 肺泡表面积大(达200m2) ,
●适用于挥发性药物和气体药物,如鼻炎喷雾剂 ;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三)局部用药
●完整的皮肤吸收能力差 ; �适用于脂溶性高的药或加促皮吸收的药剂,如皮康王、无极膏 。 �问题生活当中,还有哪些是局部给药?
药物代谢动力学
6)药物通过胞膜的速度受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药物分子大小; �药物脂溶性; �药物解离状况;
分子量小、脂溶性高、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物容易透过细胞膜。
药物代谢动力学
7)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受环境pH的影响
� --------------离子障 ion-trapping �大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
�原则:药物解离程度脂溶性 跨膜转运 效应。
药理学3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药物的排泄
研究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包括药物的排泄途径和排泄速 率。
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
指导临床用药
通过了解药物的代谢过程,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 依据,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预测药物疗效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浓 度变化,预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优化药物设计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的代谢特点 和排泄途径,为新药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由不同类型的酶催化 ,如单胺氧化酶、儿茶酚胺氧化酶等。
了解药物的代谢过程有助于预测药物的疗效和安 全性,以及解释个体差异和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的排泄
药物排泄是指体内蓄积的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尿 液、胆汁和汗液等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胆汁排泄是某些药物排泄的重要途径,尤其是经 肝脏代谢的药物。胆汁中的药物可能重新进入肠 道并被再吸收,形成肠肝循环。
生理药动学模型
要点一
总结词
生理药动学模型基于药动学和生理学的原理,能够更准确 地模拟药物的体内是基于药动学和生理学的原理建立的数学 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模拟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过程。该模型考虑了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药物的转运和 代谢机制以及生理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生理药动学模 型能够提供更准确的预测和更全面的药物评价,有助于深 入了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和作用机制。
01
02
03
生物利用度(F)
指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 环的量与给药量的比值, 反映了药物的吸收程度和 速率。
F的计算公式
F = (AUC / 给药量) × 100%。F越大,表示药物 的吸收程度越高。
F的意义
通过F可以了解药物在体 内的吸收程度和速率,有 助于预测药物的疗效和安 全性。
药理学: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Ka:酸性电离常数
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其固定的pKa值。 。
一个弱酸性药物(布洛芬,pKa=4.4)
胃液 (pH=2.4)
血液
尿液
(pH=7.4) (pH=8.4)
10pH-pKa
10-2
103
104
[离子型][A-] 0.01
1000 10000
[非离子型] [HA] 1
1
1
总量
1.01
1001 10001
胃肠道内影响吸收的因素
(2) 静脉注射给药(Intravenous,iv)
直接将药物注入血管,吸收完全
(3) 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Intramuscular and subcutaneous injection, im and sc)
被动扩散+过滤,吸收快而全
毛细血管壁孔半径40Å,大多水溶性药 可滤过
肝药酶的特性
1) 选择性低:能催化多种药物转化;
2) 变异性较大:常因遗传、年龄、营养 和疾病等机体状态的影响而存在明显的 个体差异;如CYP450多态性
3) 酶活性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增强 (酶诱导)或减弱(酶抑制)现象。
肝药酶诱导剂和抑制剂
药酶诱导 (Induction):
苯巴比妥、利福平,环境污染物等
解离性是指水溶性药物在溶液中溶解后 可生成离子型或非离子型。
非离子型药物可自由跨膜转运,易吸收 离子型药物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不易跨 膜转运,被限制在膜的一侧,形成离子 障(ion trapping)现象。
酸性药 (Acidic drug):
HA H+ + A
碱性药 (Alkaline drug):
logC Time
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其固定的pKa值。 。
一个弱酸性药物(布洛芬,pKa=4.4)
胃液 (pH=2.4)
血液
尿液
(pH=7.4) (pH=8.4)
10pH-pKa
10-2
103
104
[离子型][A-] 0.01
1000 10000
[非离子型] [HA] 1
1
1
总量
1.01
1001 10001
胃肠道内影响吸收的因素
(2) 静脉注射给药(Intravenous,iv)
直接将药物注入血管,吸收完全
(3) 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Intramuscular and subcutaneous injection, im and sc)
被动扩散+过滤,吸收快而全
毛细血管壁孔半径40Å,大多水溶性药 可滤过
肝药酶的特性
1) 选择性低:能催化多种药物转化;
2) 变异性较大:常因遗传、年龄、营养 和疾病等机体状态的影响而存在明显的 个体差异;如CYP450多态性
3) 酶活性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增强 (酶诱导)或减弱(酶抑制)现象。
肝药酶诱导剂和抑制剂
药酶诱导 (Induction):
苯巴比妥、利福平,环境污染物等
解离性是指水溶性药物在溶液中溶解后 可生成离子型或非离子型。
非离子型药物可自由跨膜转运,易吸收 离子型药物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不易跨 膜转运,被限制在膜的一侧,形成离子 障(ion trapping)现象。
酸性药 (Acidic drug):
HA H+ + A
碱性药 (Alkaline drug):
logC Time
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血浆蛋白总量和结合能力有限,加 上结合的非特异性,出现两个问题:①当 药物结合达到饱和后,继续增加药量,游 离型药物浓度增加,出现药物作用或不良 反应增强; ②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时,相互竞争 与血浆蛋白结合,使其中某些药物游离型 增加,出现药物作用或不良反应增强。如 同时口服抗凝药双香豆素及解热镇痛药保 泰松时,前者可被后者置换。
归纳: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 中,解离少,吸收多,排泄少; 而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多,吸 收少,排泄多。
2、滤过扩散(膜孔或水溶扩散):指直 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物质如尿素、水、 乙醇等,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 压差被水携带到低压侧的过程。
3、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易化扩散指顺浓度差的载体转运,故又称载体 转运,不耗能。如体内葡萄糖和一些离子(Na+ 、 K+ 、Ca2+ 等)的吸收,其转运的速度比脂溶扩散 要快。
口服碳酸氢钠可碱化血浆和尿液,既可促进 巴比妥类酸性药物由脑组织向血浆转运,也 可使肾小管的重吸收减少,加速药物随尿液 排出,这是抢救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的措施之 一。
五、细胞膜屏障
1. 血脑屏障(BBB):血管壁与神经胶质 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和 由脉络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 。具有保护脑组织生理屏障作用。分子大 、极性高的药物不能通过,流脑时磺胺嘧 啶(SD)易通过 。
②吸收表面积、血流量、病理状态等。 6. 其他:胃肠内pH,药物在胃肠中相互 作用、食物等对药物的影响。
二、直肠给药
经直肠给药仍避免不了首关消除。吸 收不如口服。唯一优点是防止药物对上消 因可经痔上静脉 化道的刺激性。 通路进入门静脉 三、舌下给药 到达肝脏。 由舌下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体 循环,适合经胃肠道吸收时易被破坏或有 明显首过消除的药物。如硝酸甘油、异丙 肾上腺素。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
第四节 药物的代谢
第五节 药物的排泄
第六节 药动学的基本概念
药物要产生特有的效应,必须在 作用部位达到适当浓度。要达到适当 浓度,与药物剂量及药动学有密切相 关,它对药物的起效时间、效应强度、 持续时间有很大影响。
本章主要掌握药物吸收、分布、代 谢和排泄的基本规律,熟悉常用药动 学参数的意义。
四、注射给药
特点是吸收迅速、完全。适用于在胃肠 道易被破坏或不易吸收的药物(青霉素G、 庆大霉素);也适用于肝中首过消除明显 的药物(硝酸甘油 )。 但有些药物注射后因为注射部位发生理 化性质改变,导致吸收障碍和注射部位的 不适或疼痛,吸收反而比口服的差(地西 泮、地高辛、苯妥英钠)。
五、吸入给药
pH 对弱酸或弱碱类药物的影响,可用数学 公式进行定量计算。 对弱酸性药物:
10pH-pKa =[解离型]/[非解离型] ①
10pH-pKa =[A-]/[HA] 对弱碱性药物: 10pKa-pH =[解离型药]/[非解离型] ② 10pKa-pH =[BH+]/[B]
当药物pKa不变时,改变溶液的pH,可明显影 响药物的解离度,从而影响药物的跨膜转运。
第二节
吸收
定义: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
循环的过程。静脉注射和静脉滴 注直接进入血液,没有吸收过程。
一、口服给药 影响因素:
(一)药物方面
常用的给药途径: 消化道给药
1. 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解 离度、分子量等。
2.药物剂型:如水剂、注射剂就较油剂、 混悬剂、固体剂、缓释制剂、控释制剂 吸收的快。 3.药物制剂:药物崩解度、添加剂、稳 定性等。如胶囊剂由于在制剂中很少
特点:(1)药物顺浓度差转运 (2)不耗能 分类: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三种。
1、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 (简 单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 过细胞膜。大多数药物是通过该方式转 运。 影响因素:①膜两侧浓度差:药物在脂 质膜的一侧浓度越高,扩散速度越快, 当膜两侧浓度相同时,扩散即停止。
年龄:肝药酶的活性与含量在新生 儿期较低,药物的代谢较慢,半衰 期延长,稳态血药浓度升高,出生 数周后,药物的转化速率逐渐增快, 至儿童期代谢最快,且高于成人。 至老年,肝药酶活力减低,药物代 谢再度减慢。
疾病:肝脏疾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较大且较为复杂,一方面肝细胞的 损害降低了肝药酶的含量与活性, 造成器官对药物代谢的能力降低; 另一方面,肝病使血中白蛋白的含 量降低,血中的游离药物浓度增加, 经肝脏代谢的游离药物相应增加, 肾脏功能低下时,药物在体内的转 化速度和途径也可发生改变。
第三节 分布
定义:指吸收入血液的药物被转运至 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作用快慢和强弱取决药物分布进 入靶器官的速度和浓度,消除的快慢取决 药物分布进入代谢和排泄器官(肝脏、肾 脏)的速度。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一、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物 + 蛋白质 复合物
无活性、贮存型、难进入组织
特点:
① 差异性。 ② 暂时失活和暂时贮存 血液中 。 ③ 可逆性。 ④ 饱和性及竞争性。
②药物的脂溶性:药物的脂溶性用油/ 水分配系数表示,分配系数越大,药物 扩散就越快。 注:油水分配系数是指当药物在油相 ( 非水相) 和水相达平衡时,药物在非水 相中的浓度和在水相中的浓度之比。
③药物的解离度 :非解离型药物因其脂 溶性大,才能溶入脂质膜中,易于通过 生物膜 。
④药物的pKa(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及所 在环境的pH。决定药物的解离度。
特点:需要载体参与,故有饱和限速及竞 争抑制。
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特点:(1)药物逆浓度差转运 (2)耗能 (3)需要载体 (4)有饱和限速及竞争性抑制 主动转运方式影响药物的排泄较大,与药 物的吸收关系不大。如青霉素从肾小管的主动 排泌等都属于这种转运类型。与丙磺舒合用时 ,可发生竞争性抑制。
二、药物转化的酶系统
1、专一性酶:专一性强,主要催化 水溶性较大的药物。如AchE、MAO。 2、肝药酶(非专一性酶)
是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主要存 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可促进多种脂 溶性药物的转化,其中CYP450酶系统是 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特点: ●① 选择性低。能同时催化数百种脂溶 性药物的转化。 ●② 变异性大。易受遗传、年龄、疾病 等多种内在因素的影响,有明显的个体 差异。 ●③ 易受药物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 增强或减弱现象。
非解离型的药物和代谢产物又可经肾小管 重吸收入血。若改变尿液pH 值,则可影 响药物的解离度。
(3) 肾小管主动分泌:少数药物是 经肾小管主动分泌排泄 。如丙磺舒可 抑制青霉素的主动分泌。 肾脏排泄药物的多少,与药物 和血浆蛋白结合率、尿液的pH 和肾血流量有关。
遗传因素:大量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决 定了某些肝药酶的种类、含量和活性,从 而影响了药物代谢的种类和速率, 是造成 个体差异的关键因素。 大约1500人中有1人血中假性胆碱酯酶活性 低,此酶能灭活琥珀胆碱(肌肉松弛剂),虽 然该酶缺乏不常见,但所引起的后果很严 重。若琥珀胆碱不能有效地灭活,会导致 肌肉麻痹甚至累及呼吸肌,这时就可能需 要人工呼吸。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药物的药动学,首先必须跨越多层 生物膜,进行多次转运。
转运:药物吸收、分布、排泄的过程。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和液态的脂质 双分子层(主要是磷脂)所组成。 由于生物膜的脂质性的特点,故只 有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较易通 过。
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按其性质 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一、被动转运(下山转运)
三、膜动转运
极少数药物还可通过膜动转运方 式转运,如胞饮和胞吐。
受体介导入胞则是通过被转运物质与膜 受体特异结合,二者一同凹入细胞内, 再分离,细胞膜与受体均可以重复使用。 通过这种方式入胞的物质很多,包括胰 岛素及一些多肽类激素、内皮生长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结 合了铁离子的运铁蛋白、结合了维生素 的运输蛋白质、抗体及一些细菌等。它 与一般的入胞比较,速度快,特异性高。
一、药物转化的方式、步骤
第一步: 药物
氧化、还原、水解
代谢产物
第二步:药物或 代谢物
结合产物 (葡萄糖醛酸)(活性消失或降低、 水溶性增加易于排出)
结合
代谢的结果: 1、大多数药物灭活成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
((软药)灭活:药物经转化后活性降低或消失 的现象)
2、少数药物仍有药理活性;
((前药)活化:药物经转化后,由无活性或 活性较低的药物转变为有活性或活性强的药物, 称为活化。 ) 3、药物经代谢后水溶性和极性增加。
压制,崩解和溶出的问题比片剂小, 因此吸收较好;加上胶囊剂不仅外 形美观,还可掩盖苦、臭味,保持 药物的稳定性不受光、热、潮气和 空气的影响。
4. 首关消除(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 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黏膜和肝脏被代谢 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5. 吸收环境(胃肠方面):
①蠕动功能;
第五节 排泄
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被排出体 外的最终过程,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 要器官。 排泄途径: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胆汁、乳腺、汗腺、唾液腺、泪腺也 可排泄。
一、经肾脏排泄
(1)肾小球滤过:绝大多数游离型药物和 其代谢产物均可滤过。血细胞、大分子物 质及结合型的药物不能滤过。
(2)肾小管被动重吸收:脂溶性高、
三、肝药酶的诱导剂和抑制剂
CYP450选择性低、变异性大、易受
药物的影响而出现增强或减弱现象。 药酶诱导药:凡能够增强药酶活性的 药物(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利福平 等)。合用时,使其他药效力下降,并 可产生耐受性,应增加其他药的剂量。
药酶抑制药:凡能够减弱药酶活 性的药物(氯霉素、对氨基水杨酸、 异烟肼、西咪替丁、保泰松等)。 合用时,使其他药效力增强,并可 产生中毒,应减少其他药的剂量。
当血液血浆蛋白过少(慢性肾炎、 肝硬化)或变质(尿毒症),使可与药 物结合的血浆蛋白下降,也容易发生药 物作用增强和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