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文字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历史悠久的巢湖
巢湖市,因湖而得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4000多年,古称“居巢”、“南巢”等。

现已考证巢湖水下确有一座古城遗址,而它很可能是带着当时已相当高的文明和发
达程度,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沉没的。

巢湖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合肥、南京腹地,长江流经巢湖市182公里,合芜、沪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依托合肥骆
岗机场和芜湖万吨级外贸码头直达世界各地。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全市总面积9423
平方公里,2007年总人口471万。

巢湖,又称焦湖,是安徽省内最大的湖泊。


湖水系发达,自古就号称“三百六十汊”,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山清水秀,
人杰地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巢湖市位于省城合肥的南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淮南、合九铁路及合宁、沪蓉、
合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长江流经巢湖市182公里,芜湖长江大桥和铜陵长江大桥
横跨长江天堑,是巢湖市连接江南的跨江通道。

依托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和合肥、南京两个航空港,可借“船”出海。

巢湖汽车北站设有合肥骆岗机场异地候机楼,采取“空港快线”的方式,为巢湖当地旅客提供购票、班车接送、异地值机等“一
站式”服务巢湖是一个区位独特的地方。

在共和国的版图上,很少有哪个城市能像
她这样,襟江而又拥湖。

大江大湖在这里交汇,江南江北文化在这里集聚。

大自然
的鬼斧神工把她造就为江北的“鱼米之乡”,历史的烟云赋予她丰富的名胜古迹,
长江巢湖之水哺育出一辈又一辈历史名人,为今天的巢湖留下了珍贵的自然和历史
遗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名胜文化资源。

巢湖地域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距今三十万年的“和县猿人”、二十万年的“银屏智人”和五千年前“中国最早的城市”凌家滩文化遗址,印记了人类祖
先从猿人到智人再到现代人一步步进化的历史,展示了从旧石器期到铁器时期直到
新石器时期人类创造的最早的古代文明。

三大遗址的发掘,震惊了国内外考古界和
史学界,打破了长期以来长江和巢湖流域被认为不可能是人类发源地的历史论断巢
湖是“巢湖水师”的发源地。

元朝末年,居巢人俞廷玉父子并廖永安弟兄,为保护
乡里聚兵巢湖,在湖心姥山岛建水寨,修船圹,训练水师。

正是这个水师,在裕溪
口打败元军,救出朱元璋,并相助朱元璋挥师渡江,为明朝建业建立了卓越功勋,俞氏父子四人因此被册封为“两公两侯”。

俞府宗祠和姥山南圹遗址,至今印记着
这个鲜为人知的历史功绩。

巢湖是“淮军文化”的摇篮。

李鸿章在巢湖中庙水域集中编练中国淮军,一批著名爱国将领——庐江籍“五大督抚”丁汝昌、吴长庆、吴赞成、刘秉璋、潘鼎新,
肥西籍的刘铭传,正是从这里走向疆场,走向台湾,在抗法战争、甲午战争和抵抗
八国联军三大战争中屡建奇功。

淮军在巢湖的遗存很多,以中庙镇的淮军“总祠堂”
昭忠祠、李文公祠、姥山的文峰塔,烔炀镇的李鸿章当铺为中心,从庐江的吴长庆
故居、武壮公祠、潘鼎新祠、刘秉璋墓,到居巢区、无为县的丁汝昌的故居和墓园,
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淮军文化圈,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军事价值和建筑艺
术鉴赏价值,而且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巢湖是现代革命的纪念地。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雄的巢湖儿女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积极参军,踊跃
支前,为保卫祖国浴血奋战。

农民在这里组织暴动,新四军在这里打响了抗战第一
枪,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这里“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留下了罗家咀和六洲暴
动、新四军七师司令部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蒋家河口战斗和渡江战役等很多旧址
及纪念塔、纪念碑、纪念馆等,成为当今红色旅游的重要去处。

巢湖是历史名人的
故里。

这里英才辈出,群星璀璨。

从秦末谋略家范增,三国名将周瑜,到唐宋著名
诗人张籍、张孝祥、杜默、杨杰;从清朝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广东水师提督吴长
庆、福建巡抚吴赞成、四川总督刘秉璋、广西巡抚潘鼎,到现代“革命先驱”李慰
农、陈原道,“民族之雄”戴安澜,“巢湖四上将”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温宗
仁,以及当代书法大家林散之、画家童雪鸿、诗人田间、奥运冠军许海峰等,都出
生在这块沃土上。

他们不仅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还在家乡留下了诸
多不可复制的历史胎记和现实外延,其中冯、张、李三上将故居定为国家和省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巢湖历来是政治家和文学家们的涉足之地。

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从三国曹操,晋代王羲之,到唐代李白、杜牧、罗隐、刘禹锡,宋代欧阳修、王安石、米芾、
陆游、杨万里;从明清朱元璋、李鸿章、石涛,一直到现代朱德、刘伯承、胡耀邦、
郭沫若,当代的江泽民、朱镕基等,他们或游览和视察巢湖,或戎马和任职巢湖,在这里留下了诸多历史名胜、传世墨宝和千古绝唱,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巢湖的历
史名胜文化。

盖言之,以龙潭洞“和县猿人”、银山“银屏智人"”、凌家滩古人类遗址为经典的古猿人文化,以古昭关、霸王祠、东关、南圹、范增墓、周瑜墓为历史遗痕的古
战场文化,以刘禹锡陋室、米芾宝晋斋、“巢湖三上将”旧居为代表的名人名居文
化,以昭忠祠、李氏宗祠、武壮祠、丁汝昌墓园等众多名胜组成的淮军文化,以中
庙、姥山塔、镇淮楼为标志的古建筑文化,这五大文化构成历史名胜的五大基石,使得巢湖地域文化底蕴古朴厚重,熠熠生辉。

巢湖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品种丰富多样,特色鲜明,主要菜系属徽菜系,讲究刀工,制作精细,汤汁鲜美,色香味俱佳。

在这里可以品尝到驰名中外的“巢湖三珍”、“长江三鲜”,久负盛名
的东关老鹅汤、无为板鸭、香雪牌板鸭、庐江小红头,可口的和县油炸麻雀等;巢
湖名席:鱼席、鹅席、野味席、家常席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巢湖中垾农民美食城、
遍布城乡的饮食大排档,会让你乘着游兴,尽情品尝而流连忘返。

居巢区旗鼓山,是项羽谋臣范增的故土。

这里“鼓打旗摇凤点头”的青山秀水,向人们诉说着两千
年前历史的辉煌与遗憾:正是由于“当年亚父出居巢”,辅楚反秦,项王才得以完
成千秋大业;但也正由于项羽后来不听从他的计谋,在他导演的“鸿门宴”上没有
杀掉刘邦,才出现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

秦汉之后,巢湖又是三国争雄的古战场。

曹操占据巢湖水乡,与吴国孙权在这里展开长达数十年的“拉锯战”,周瑜英勇善战,与曹操十战濡须河,终使曹操“四
越巢湖而不成”。

周瑜和小乔之墓今犹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的千古佳句,以及周郎墩、都督山的传说至今为民间广泛传诵。

第二章巢湖的特产
巢湖银鱼产于巢湖,体呈圆筒状、无鳞、透明无色、光滑,被誉为“巢湖皇后”。

大银鱼体长15~20厘米,小银鱼体长4~7厘米,骨软无刺,鲜嫩可口,营养丰富。

银鱼蒸鸡蛋、银鱼炒鸡蛋、银鱼汤等以银鱼为原料的菜肴味道鲜美。

有巢湖名菜—
—菊花银鱼巢湖中华绒鳖蟹俗称河蟹、螃蟹或大闸蟹。

一般重2~4两,既可清蒸
整蟹,也可做蟹糊、蟹羹等,味鲜且具较高的营养价值。

巢湖白虾亦称白米虾、秀
丽白虾。

体小修长,全身白色,壳簿肉煮不红,清水蒸煮或烧炒后蘸少量酱油、醋
食用,也可剥壳成米蒸烧食用。

巢湖毛鱼产于巢湖,体小细扁长,晒于后,放适量盐、油蒜子等蒸煮,吃米饭,稀饭尤佳,特别适合酒后吃饭食用。

长江三鲜——鲥鱼、刀鱼、河豚。

无为、和县
境内的长江水域,盛产制鱼、刀鱼、河豚。

这3种水产品不仅以各自独特的风味闻
名全国,还因为它们上市时间短而愈加名贵。

河豚上市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其后刀
鱼上市,约在农历四月份;农历五月初制鱼上市。

其中,河豚、制鱼上市持续时间
仅20天左右,刀鱼上市时间略长些。

目前鲥鱼、河豚已成为国家明文禁捕的珍贵
鱼种。

东关老鹅汤又叫含山三口塘老鹅汤。

将成鹅宰杀切成块煮成汤。

除加入盐、
生姜、黄酒等调料外,还另有一些特殊配料,属于秘方。

其汤红润清亮,肉烂而不
碎,汤油而不腻,味道极为鲜美。

含山东关老鹅汤为鹅盘汤,配以鹅杂、鹅血等制
成的炒菜为精美的鹅席。

香雪板鸭产于和县香泉镇,系选用瘦肉型樱挑谷肉鸭,用
传统工艺精制而成。

该产品皮白肉嫩,风味独特,在历史上就享有较高的声誉。

1997
年,在南京举办“97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上,香雪牌板鸭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
发的“世界驰名奖”和“质量之星奖”。

庐江小红头是安徽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名
点,至今已有250余年的历史。

原名饽饽,又名油糖烧卖,以细面、糯米、白糖、猪油、金橘、桂花精心制成其外形如盛开的石榴花,因顶端用食用色素染上一红点,
故而得名。

相传在清同治年间,清军著名将领吴筱轩,是庐江县沙湖人,奉命出征。

随从家乡厨师常为他做此点心,很受吴的赞赏。

该厨师回乡后,在庐江城关岗上开
设“段万和”饭店,继续做这种点心,深受食者欢迎,遂驰名于世。

庐江米线又名
米粉、米面,系优质大米精制而成。

具有色泽光润、柔韧滑爽、不断条、不糊汤的
特性,成型美观。

可作主食,亦可作汤食用,食时方便省时。

第三章巢湖的景点半汤温泉
温泉位于巢湖汤山之麓。

《巢湖志》记载:“山有二泉,一冷一暖合流。

”因有半汤之名。

半汤温泉的历史十分悠久,远在秦汉,此处温泉就为人们发现和利用。

据史书所载,汤泉味甘,抱疴来饮者多愈,主治肝胃虚寒、下痢、咳嗽、心腹冷痛
及皮肤病等,被古人誉为九福之地。

唐代诗人罗隐游览半汤温泉后,曾写下“饮水
鱼心知冷暖,濯缨人足识炎凉”的诗句。

温泉终年喷涌不断,水温保持在摄氏60℃
以上,最高可达80℃。

泉水清冽,无色透明,水中含有30多种活性元素。

温泉涌
出的热气,像袅袅青烟缭绕于曲径山道上。

中庙中庙被称为“湖天第一胜处”的中庙,矗立在巢湖北岸叫做凤凰台的矶石上。

庙始建于唐,后屡有修建。

它盘踞于矶巅,三面临水,楼台巍峨,颇有气势。

明代储良材曾作《中庙》,诗中吟道:“湖上高楼四面开,夕阳徒倚首重回。

气吞吴
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

”庙内为形如四合院的纯木质结构建筑,精巧别致。

登楼凭栏,烟波浩渺,不辨云乡水乡,景色奇诡而壮观。

在中庙南眺巢湖,湖中有
一个飞红流翠的小岛,这就是姥山。

远远望去,姥山像一位老态龙钟的妇人,凝望
着滔滔湖面上的儿山。

人们说这就是“巢湖陷落”传说中的那位焦婆,在望着她的
儿子。

儿子因为把陷湖的消息告诉乡邻,误了时间,自己未能脱险。

焦婆也因想去
搭救儿子而跑掉了鞋。

所以姥山南边不远处还有一座鞋山。

人们为了怀念焦婆,在
姥山上修建了圣姥庙。

“姥峰青似髻,砥柱立中流”。

姥山地险景秀,岛上有三山九
峰,总面积1300余亩,最高处海拔104米。

全岛苍松翠竹,花柳相映,果木成林,
四季飘香。

姥山之顶矗立着姥山塔,据《巢湖志》等记载,此塔初建于明代崇祯年
间,但工程至三层时停工。

清代光绪年间,洋务派首领、合肥人李鸿章倡议续建,
工成,李鸿章作《姥山塔碑记》刻于石。

塔高51米,7层。

塔基和塔身全用青砖
垒砌而成。

塔体呈八角形,飞檐翘角,造型优美。

塔壁每层有碑石图饰,刻有古人
诗名和浮雕,刀工细腻、精湛。

盘旋而上可至塔顶,依窗远眺,可以饱览巢湖风光。

万顷波涛,船帆如织,远山岚影,如梦如幻,宛如一幅“一出桃源路,中流别有天”
的画卷。

银屏山银屏牡丹巢湖之南,群峰相峙,峭壁嵯峨的银屏山绵延于巢湖之滨。


山上有一大石,色白如银,形似花瓶,因此又有“银瓶”之名。

银屏峰海拔508
米,为群峰之冠,登山可俯瞰全湖。

但见碧波远涵,极目水天无际。

一脉青山,云
缠雾绕,宛若仙境。

围绕银屏峰的九座山峰,形状如狮子,名曰九狮山,古人称之
为“九狮抱银瓶”,银屏山故名。

这个地下水溶蚀石灰岩形成的溶洞,可容千人,
洞顶洞壁垂挂着千姿百态的钟乳石。

洞口绝壁石缝中,长着一株亭亭玉立的白牡丹,
枝叶扶疏,盘旋而出。

每逢谷雨时节牡丹花开,洁白如银,艳丽芬芳。

慕名前来观
赏者络绎不绝。

紫薇洞紫薇洞紫薇洞位于巢湖西紫薇山上。

山上遍布一种小树当地人管叫爱情树,前往游玩的情侣往往用红丝带系在树上以表爱情忠贞不渝。

内有紫莓洞,洞位
于山的正中间,此洞形成于地下暗河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的隆起,所以洞内石壁在暗
河冲击下形成的一道一道的层纹十分清淅。

最妙的要数洞内的"四绝"、"三奇"景观。

"四绝"为天沟、天板、天漕,玉螺账,石鹅管和天外飞瀑。

"三绝"为铁索寒桥、双
井开天、地下长河。

此外,"龙潭听涛"、"群猴朝圣"、"洞中大龙湫"、"九龙壁"、"
石葡萄"、"石褶裙"、"石针"、"石笋"、"葫芦寿星"、"猴子捞月亮"、"八戒照镜子"
等景点,以及王乔炼丹留下的胜迹,惟妙惟肖,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紫薇洞
与一般溶洞不同,紫薇洞是由于常年受地下河的冲刷而形成的廊道式溶洞,水源可
能是在洞形成时来自四面八方,既有地表水也有地下水。

紫薇洞旁边还有个王乔洞,
是安徽省唯一的一座摩崖石窟,里面所有的雕像除了一个稍微大点的有头以外,其
他的都没有头。

至于什么原因形成的“无头佛”,一直不得而知。

姥山岛姥山岛姥山岛位于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湖心,是湖中最大的岛屿,地处中庙镇西南方向,地形椭圆,周长约四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海拔115米。

岛上三山九峰,林木葱郁,四季常青,如青螺浮水,为八百里巢湖唯一的“湖上绿
洲”。

姥山岛由结晶质凝灰岩、安山岩等组成,为巢湖水上天然避风港和水战停泊
处。

山地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以黑松、毛竹、杉木、板栗林为主。

山巅有古塔、
古塘、古船塘。

山上建有“望姑”、“虎上”、“望姥”三亭。

此山四面皆水,如同一
叶飘于水中。

山巅的文峰塔建于崇祯四年,塔身为条石垒砌而成,高51米,七层
八角,共135级。

塔内砖雕佛像802尊,石匾25幅。

登塔凭栏远眺,但见水天一
色,惊涛拥雪,帆影点点,鸥鹭翔集,令人心旷神怡。

第四章巢湖的名人
张恺帆张恺帆(1908~1991)安徽无为人。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委书记、代理县委书记、中共上海吴淞区委书记、沪西区委书记。

后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

抗战时期因国共合作获释,曾任新四军第五支队秘书长、来安县委书记、皖南地委
副书记兼组织部长、苏皖边区政府秘书长、合肥市委书记、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省
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安徽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等职。

张恺帆,原名张昌万,曾用名张觉非、汤问樵、唐砚农、王文乔,1908年12月18
日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陡沟镇张家大墩的一个小地主家庭里。

父亲张锡光,是个思
想开明的旧知识分子,科举未中,在家半耕半读,藏书颇丰。

母亲周氏,解放后取
名周其淑。

父母共生3男3女,昌万居长。

张恺帆出生后不久,父辈分家,并移居
南距长江仅十几华里的胡家碾村。

戴安澜戴安澜(1904~1942),又名戴炳阳,原名
衍功,自号海鸥。

无为练溪乡人。

著名抗日英雄。

1926年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
历任国民党军队排长、连长、营长、团长。

1933年3月,率部参加长城古北
口抗战,荣获五等云麾勋章。

1937年8月升任第13军73旅旅长。

次年3月,在
台儿庄战役中,戴旅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迫使言儿庄之敌后撤,得
华胄劳誉奖。

1941年12月16日,第200师开赴缅甸协同英军作战。

次年3月,
参加东瓜保卫战。

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

10月16日,国民党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

29日,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追授戴安澜1枚懋绩勋章。

1943年4月1日,国民党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隆重举行有1万多人参加的国葬。

国共两党领袖均亲撰挽词。

毛泽东的挽诗是:“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殉命,壮志也无违。

”蒋介石的挽词是:“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1948年5月3日,卜葬于芜湖市小赭山。

1956年9月21日,被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李慰农李慰农,(1895~1925) 革命烈士。

原名李尔珍,今居巢方集郑村人。

民国元年(1912年),考取芜湖第二农业中学。

“五四”运动爆发时,他是芜湖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

后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2年成为中共党员。

1923年底他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25年初回国,被中共中央派往山东省委工作。

4月19日,青岛大康纱厂工人罢工,他联络其他纱厂声援。

在罢工斗争高潮时期,他担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

罢工历时22天,并取得胜利。

5月29日,日寇勾结军阀张宗昌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青岛惨案”。

第二天,上海又发生“五卅惨案”。

他即领导“沪青惨案后援会”,坚持斗争。

7月26日,他不幸被捕,29日壮烈牺牲。

文翁文翁,西汉著名教育家、治水官吏。

字仲翁,庐江舒(今安徽庐江)人。

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修水利,政绩卓著。

他治蜀首重教育,选派小吏至长安,受业博士,或学律令,结业回归,择优“为右职,次举官至郡守刺史者”;在成都兴办地方“官学”,入学者得免徭役,以优良者为郡县吏,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

班固《汉书》评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都江堰水利述要》载,文翁在任职期间,“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

李彬李彬,(?~1422)李信之子。

洪武二十二年袭父职任济州卫指挥佥事。

二十七年,统领官军修筑宣府及德胜口等处长城。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擢为先锋,因转战有功,永乐元年(1403年)被封为同知右军都督府事丰城侯。

后巡守海疆,防倭入侵。

永乐五年奉命率军平交趾(今越南);二十年正月,病故于交趾。

追封“茂国公”。

葬于故里陶厂。

孙立人孙立人(1900~199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著名将领。

字仲伦,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人,祖籍肥西三河镇,清代同治初年祖父孙炳焱迁居今庐江金牛镇,孙立人即生于此。

民国十二年(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进普渡大学攻读机械工程专业,人维吉尼亚军校受训,其间周游英、法、德、日等国,考察军事。

1928年回国,踏入军界,历任排长、连长、营长。

1940年任国民党38师师长。

1942年4月率部远征缅甸抗日。

1942年10月率部在印度蓝姆伽第二次反攻缅北,踏破野人山“鬼门关”,血战大龙河,取得于邦、孟关、八莫、南坎、新维、芒友、腊戍等战斗的胜利。

1944年3月,与反攻滇西的卫立煌部中国远征军在芒友胜利会师,打通了全长1566公里的中印公路线,打破了日军企图封锁盟国援华陆路交通线的梦想。

全长1850英里的输油管也由印度铺到中国。

因战功显赫,被授予英国皇家勋章,升任新一军军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调任东北长春警备司令和东北第四绥靖区司令。

1947年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陆军副司令。

1949年凋任东南行政副长官兼台湾防卫司令。

1950年出任陆军司令兼台湾防卫总司令。

1951年晋升为上将。

1954年出任“总统府”参军长。

1955年,因其部属郭廷亮涉及所谓“匪谍”案而引咎辞职,称之为“孙立人事件”。

后被长期拘禁,为“国防部”安排于台中居住,达三十多年。

在隐居期间曾五次要求去美国,均遭台湾当局拒绝。

1980年自愿退役,1988年被解禁,1990年11月19日病逝于台中。

孙立人在二战反法西斯战役中取得卓越功勋。

1988年
在台湾掀起了一股为他翻案之风,同年11月27日他在台中寓所度过90岁寿辰(为做九不做十之虚岁)时,宋美龄等国民党要人亲临志贺。

他逝世后,北京《中国人物年鉴》介绍其生平业绩,海崃两岸均有孙立人传记书籍出版发行。

周瑜周瑜,(175~210),三国时庐江舒县(今庐江)人,字公瑾,三国时吴国名将,著名军事家。

出身士族,少年时与孙策结为至交,人称周郎。

曾协助孙策在江东创立孙吴政权,屡建战功,先后被授予中护军、江夏太守等职。

后辅佐孙权,巩固江东的东吴政权。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兵南下,他和鲁肃坚决主战,并亲率吴军大破曹兵于赤壁。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

李克农李克农,(1899~1962),安徽巢湖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上海沪中区宣传委员、红军工作部部长、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等职。

西安事变时,任中共赴西安谈判代表团秘书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央代表团秘书长、军委情报部部长等职。

1949年后,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林散之林散之,(1898~1989),号三痴。

江苏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

祖籍和县乌江七棵松村,出生于江苏江浦县江家坂。

他自幼酷爱书画诗文,青年时期,先后向书法家范培开,前清进士张栗庵,国画大师黄宾虹学习。

从30年代开始,他不辞于千辛万苦,历游太白、终南、峨眉等名山,跋涉一万八千里,进行实地写生,取得画稿800多篇,诗200多首,游记若干篇。

他学习勤奋,写字作画一笔不苟,一直要求自己“为学日求益”,“补读求完书”。

他为人正直、坦诚、严于律己,生活简朴,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故对农民生活疾苦有深刻了解,所以能写出许多反映农民生活、抨击黑暗、憧憬光明的诗篇。

他热爱祖国,在旧社会甘守淡泊,回避与官府来往。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向他索字要画,他断然拒绝。

为此,日军抓走他的妻儿,砍伐他心爱的“江上草堂”书斋周围的大量树木,但他誓死不屈。

建国后,历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主席和名誉主席、全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和名誉理事、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书画院院长等职。

他书法艺术有极高成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被誉为“当代草圣”。

并对诗画也精深造诣,被称为“诗书画三绝”。

1989年12月6日,因病在南京鼓楼医院逝世,终年91岁。

张治中张治中,(1890~1969),原名本尧,字文白。

安徽巢湖人,原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

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从黄埔建军到建国以后,真诚维护国共两党的团结。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三次到延安,代表国民党同共产党多次和谈并陪同毛主席往返重庆与蒋介石谈判。

1949年4月,作为首席代表率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同共产党和谈,后留在北平,被人们称为"和平将军"。

建国后,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实现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与我党有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友,是国民党方面始终坚持国共合作的代表人物。

冯玉祥冯玉祥,(1882~1948),字焕章,原名基善,安徽巢湖人,行伍出身,“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法西斯独裁统治。

后在张家口成立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多次击败日军,收复大片失地。

抗日战争初期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与张治中等一同参加了“八一三”凇沪抗战,是著名的爱国将领。

丁汝昌丁汝昌,(1836~1895),清庐江县石嘴头人,字雨亭,海军提督。

参加淮军后随从刘铭传镇压太平军、捻军,升任参将,1874年李鸿章筹办海军,1875年受命赴英国购买军舰。

归国后即统领北洋水师,1888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率舰队护送运兵船只到鸭绿江口,回程时于大东沟海面突遭日舰队截击,发生黄海海战,他指挥应战,重创日寇两舰,1895年日寇以海陆两军围攻威海卫,他因力战失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