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国当代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课堂上,问题的不断产生犹如心脏的律动般有力量。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而灵动,让人荡气回肠。那问题究竟如何产生、如何运用于课堂、又有哪些价值呢?
一、问题产生的途径
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好像习惯性地忽视儿童提问的天性。新授课上,多半是教师牵引着学生给出问题,引导交流,而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学习。这样的学习不是儿童内发的自主学习,感受往往不深。倘若教师善于倾听、鼓励和引导,用心呵护儿童提问的天性,让提问成为数学课堂的一部分,那么儿童会更加自主地学习、专注地学习、深入地学习。所以,儿童应该成为数学问题的重要源泉之一。
1、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
古代教育家程颐说过:“学者先要会疑”,意思是说做学问先要学会提问。说明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应是学习的重要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则将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总目标之一。而目前的数学教学,课堂上虽然普遍存在教师引导儿童提出问题的现象,但是很多情况下儿童是在揣测标准答案的心理下提问,不是自发地好奇心驱使进行提问。这样的提问目的性和功利心太强,仿佛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甚至给人一种牵强之感。
不过,儿童发现和提出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某一节课或几节课就可以完成的,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尽管有时候学生的提问与课堂核心问题毫无联系,也应该及时肯定学生,并鼓励他课后继续研究。唯有如此,发现和提问的种子才会在儿童的心里慢慢生根、发芽。
2、创造丰富而有价值的情境
一节新授课,导入部分很关键。结合儿童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并适当改造教材中的情境图,借助认知冲突和好奇心产生问题,引发儿童进一步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为了使课堂更加完整,情境图可以反复使用,加快教学的进度。最后,甚至可以借助情境图做适当的拓展,激发儿童课后继续探索的热情和积极性。
以二年级上册《把两种物体摆的同样多》为例,给出小军和芳芳两人穿彩珠的情境图之后,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很多学生提的问题一般都是比多比少,或者求一共的问题。如果没有学生提到如何让两串彩珠变得同样多。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李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小朋友们一起思考一下: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学生借助实物摆一摆的方法,观察比较,往往可以顺利总结出来三种方法:少的' 上、多的去掉、移多补少。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基础上,通过做书后的配套练习,及时巩固新知。最后,教师可以再次借助情境图,做适当的变式练习,比如说:如果小军又穿了6个珠子,现在你有什么方法使两串彩
珠同样多。改变的原来两种物体的数量:多的变少了,少的变多了,灵活地训练了学生对三种解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让儿童亲身体验
不是所有的学习都可以创设情境导入,有些学习需要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产生冲突或者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唯有学生对事物有了真正的体验和真切的感受,他们才有可能提出真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探索之中。
以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为例,课的一开始,先引导学生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铺满大小不同的3个长方形,初步感知3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等于长里面小正方形的个数乘宽里面小正方形的个数。随机,借助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体会到长里面小正方形的个数就是长的长度,宽里面小正方形的个数就是宽的长度,进而得出猜想: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接着学生画不同的长方形加以验证,得出结论。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类似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整节课学生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从根本上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基于学生体验的课堂,猜想是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验证的过程学生兴致高昂,整节课感受怎会不深。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不同的教学,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可能不尽相同。有些课比较简单,只需解决一道独立存在的问题。而有些课为了解决最终的问题,需要先解决与之相关联的若干问题。问题链不单单是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设置的一串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后形成的问题串。自主提问、带着问题探索新知,像这样自主的学习比什么都重要。
以四年级上册《垂线、直线和角》为例,通过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复习线段的特点,引出新课,揭示课题。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思考: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老师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板贴,并有意的编排解决问题先后顺序。随后,老师按照学生提出的问题,借助生活实物抽象出数学模型,总结归纳出射线和直线的特征。然后,请学生交流合作,自己先想办法画一个角。大部分学生都是利用三角尺描出了一个角。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不同的角,总结归纳出角的组成部分: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最后,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提出的若干问题,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整节课自然流畅,浑然一体。
三、解决问题的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将二维课程目标扩充为三维课程目标,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潜移默化中还训练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如果学生长久地在问题中学习数学,必然会形成一定的数学视角,习惯性地用数学的思维思考更多的问题,以便将来高质量地生活工作和生活。
《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这本书是由吴正宪老师所著,主要告诉我们如何教孩子学数
学。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读《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大家可以进来看看!
20xx年寒假有幸拜读了吴正宪老师的《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这本书,书中的很多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更带给了我动力,只要有好的方法和引领是可以在走在教育改革前端的。
书中说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是学生通过深层次的思考才能产生的,所以,能提出好的问题其实是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很好的体现,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已经失去或者被老师剥夺了提问的权力,为了唤醒儿童心底那份对"问题"的情有独钟,促使儿童:敢问—想问—会问—爱问,这将成为我们一线老师的首要任务,其实平时作为年轻的新一代教师,我很愿意接收这些新的创新的教育教学观点,因此之前,就在高新区教研员游群英老师的带来下,一直在鼓励着孩子们再课堂上敢问、会问、乐问,但拜读了这本书后,又给了我很多好的启发,比如: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用好教学情境图;创设裸情境促发学生产生问题;布置挑战性的任务;设计一些体验活动,使儿童找到提问的感觉;解决问题后还要再引导儿童产生新问题,这样才能不断让学生在:问题—思考—分享—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不过现阶段我正处在这样一个困惑期:学生们很会提问了,但脱口而出的大多都是:是什么、为什么、生活中有什么用、怎样得到的、、、、很多时候感觉孩子们是为了迎合我、陷入了一种套路,知道这节课我需要什么样的问题,因此让我觉得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了解或者经过深度思考得出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提出来的很多时候并不是"真问题"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还缺乏联系,有解决一个问题后就段篇儿了,那么,如何使帮助学生和启发学生提出的问题能问题贯穿学习的始终,点亮儿童学习过程,使儿童能够不断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此书再次给了我很大的激发。书中写到为了促使儿童持续思考,有这样一些方法:鼓励儿童展开丰富的联系;将疑问深化为猜想;开展问题接龙活动,让学生产生问题链(这是学生深度思考活动真问题非常有效的途径);设立提问本和提问角(这是为了鼓励学生多提真问,储存真问题并不分课中课后都进行连续思考的好方法,是我将会学以致用的方式,我其实之前也有尝试让学生准备一本问题收集本,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没有坚持,主要是缺乏引领,读了这部分非常详实的内容后,我就有了方向,有了方法,我会继续坚持使用问题本和问题角来促使儿童持续思考)。
以上这些观点我将会在我以后的教学中去尝试使用,并且根据自己学生的真实学情来进行应用,希望自己能够在本书的引领下,站在巨人肩膀上,让自己教的轻松,也能让自己的学生能够在数学思维方面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