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夏文明之敦煌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夏文明—敦煌莫高窟启示
摘要:
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与我所学习
的艺术设计有紧密的联系,在思想上启迪我,对中国灿烂的历史的研究带来无可估量的作用。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
关键词:敦煌石窟、佛教、文化内涵
正文:
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圆箓,人称王道士,请来写经书的杨某在往墙缝中插灯草时,发现墙里面是空的,因此发现了一个密室,(现编号17号窟,也叫藏经洞),洞中有4至11世纪(西晋至宋代)的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和绘画作品等四万余件。其中大部分后被外国盗宝者劫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样是令人惋惜的地方。众所周知,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已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明,以儒家为中心的传统思想文化可以说是根深柢固了,更不用说在汉代统治阶层当中也曾出现过“独尊儒学”的激进潮流,况且自秦汉王朝以来以中原长安、洛阳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也不断得到加强;还有在佛教传入之前,在中国本土土生土长的道教也渐趋兴盛,因此儒道二种思想特别是传统儒学,在佛教之前基本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而我们知道,佛教在印度得以不断发展并最终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即为当时印度并没有完全统一,小国城邦林立,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也是百家争鸣,多种宗教流派同时并存,因此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佛教才得以以其特有的思想性和包容性、开拓精神,最终而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并不断向外发展。应该说佛教向外特别是向中国的传入,在人类文明史长河当中,是一种外来文化对已有相当成熟并已有着广泛基础的本土文化进军的最为成功的典范之一,以至於佛教的最後中心和兴盛地在中国,而不是印度或其他地区。
佛教之所以能够比较顺利并较早地进人中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佛教思想本身的包容性和开放精神,佛教本着“有容乃大”的胸怀,对待自身的发展,也以待与之碰撞、交流的文化。也就是说佛教本着宽容和开放的态度,只有这样才会在传播交流过程中,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每一种外来的或陌生的文化,进而发现其中与之相合或相关联的共有的东西,这样就可以在共同的追求或思想意识中找出发展的路径。有一个很明确的例证,即我们在浩如烟海的佛经中随处可以看到历代译经僧们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影子,他们有意识地加入大多中国人所知道或喜闻乐见的东西,特别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佛经可以说是完全表现中国的文化特色,甚至有的佛经的编译本身就是为了当时当地的政治统治需要,完全是为了取合埋代与社会需要的产物,在广泛容衲吸收的基础上达到有效传播佛教思想的目的。而大量的所谓“伪经”的出现,则更是佛教的“有容乃大”精神的直接体现。
每一种文化思想要发展,特别是要在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思想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如果不作出变通和灵活的姿态,那麽就很难前进,因为一个地方本身固有的和传统的文化思想是不可能让一种完全陌生且与自己毫不相於的思想意识进入,同时如果没有任何可以生存的土壤与环境,佛教的进入也是非常困难,或者就是不可能的。因此,综观佛教在中国的傅播与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佛教一直以一种宽容的精神、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在前进的道路上开拓着,也因此而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
敦煌石窟佛教艺术举世闻名,敦煌石窟是敦煌学研究的主体,主要包括有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安西东千佛洞、南北五个庙等众多石窟,当然其中主要以敦煌莫高窟为主体,共计有八百多个洞窟,近三千身彩塑和五万多平方米壁画,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一千多年时间,可谓洋洋大观。如此丰硕的佛教文化艺术遗存,是人类文明文上的奇迹,也是世界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更是我们研究佛教如何进入中国,并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的最为直接和形象而客观的第一手可信资料,其中所包含着佛教特别是中国佛教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如此集中、量多、面广、时间历史悠久的佛教艺术是一部形象的中国佛教史,加之由於视觉艺术特有的客观现实性等特徵,因此对於这些艺术品的分析研究,可能要比佛经等文献所反映的历史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也更能揭示出问题的本质。
敦煌石窟是集石窟建筑、彩塑、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载体。石窟建筑亦即石窟形制,敦煌石窟洞窟形制基本上均为有前室和主室,主要洞窟形制有中心柱窟(又称支提窟)、禅窟(毗珂罗窟)、覆斗顶佛殿窟、大像窟、涅盘窟、覆斗顶背屏式洞窟并其他洞窟形制。敦煌石窟各洞窟本身,是一种建筑空间,以莫高窟前後绵延的时间之长,历代所凿洞窟之多,比起国内其他石窟来,都是首屈一指的。它的洞窟形制,各个时期均有所不同;同一时期的洞窟,在主要盛行某种基本形制的同时,又有其他一些不同形式。这些乍看起来似乎完全不同於一般建筑的石窟,除了具有本身的特点以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与同时代的一般木结构建筑或其他如殿堂墓宇、墓葬、府第等有许多相类之处。单就石窟建筑的这种多样化表现,以及浓厚的中国传统建筑色彩在佛教石窟艺术中的广泛存在,无疑是在表明佛教在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的紧密结合,也是佛教包容精神的体现。
敦煌莫高窟洞窟形制本身,在早期十六国北朝时期所流行的中心塔柱窟,虽然是由印度支提窟发展经西域新疆而来,但洞窟内人字坡顶并椽子、椽望、斗栱、浮塑斗四平棋藻井以及窟大量阙形小龛等新题材的大量出现,表明了石窟建筑在敦煌一开始便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石窟建筑的中国化在敦煌石窟艺术中是同步并存发展的,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所及在敦煌石窟中,到隋唐五代末曹氏归义军时期所开凿的洞窟形制多为覆斗顶佛殿窟,这种洞窟形制是典型的由具有浓厚中国传统色彩的“帐”发展演变而来,无不体现佛教的积极因素和相容性。而其他洞窟形制,因为禅窟虽是具有印度西域特色,但是在敦煌却是以方形主室与帐形顶为主体出现,突出体现的是殿堂式或类似於传统墓葬形制;大像窟前建大型木结构窟檐与殿堂,完全中国化了,还有我们必须注意到在晚唐强氏归义军时期和五代末曹氏归义军是期敦煌建筑中所出现和大量存在的窟前殿堂建筑遗址和窟檐建筑,也是佛教艺术完全中国化的特徵。
敦煌石窟彩塑艺术是敦煌艺术十分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古代人们开凿佛教石窟,塑像是洞窟的主体,因为人们开窟主要是为了礼拜和供养主尊佛像,因此洞窟内相关塑像的制作则显得意义深远。而通过对敦煌彩塑艺术的考查发现,在敦煌石窟开凿之初,洞窟彩塑艺术便是人间和社会的折光反映,有什麽样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想意识便会有什麽样的石窟彩塑艺术,而且每一时代的彩塑艺术,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着不同时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反映着敦煌彩塑艺术的发展和变化特徵。
敦煌彩塑,和所有的佛教雕塑一样,借用真实的人物形象,象徵神灵的智慧和力量,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