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分析和规划后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规划后评价 第一节 目的和内容 第二节 土地资源数量分析
第三节 土地资源结构分析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与内容
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编制规划 的重要依据。分析现状,为了警示未来 目的:(1)了解区域土地利用条件(自然、社会) (2)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未来趋势 (3)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及其特点 (4)土地利用的效果及其评价 (5)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容:(1)土地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2)土地资源利用的数量和质量分析 (3)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分析 (4)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数量
地区 Ⅰ Ⅱ Ⅲ 1 Ⅳ 2 Ⅴ Ⅵ 省区 数量 3
等别 Ⅰ Ⅱ
评价指 数 19以上
省 区 上海
1 5
北京、江苏、浙江、福建、 16—19 广东 天津、辽宁、安徽、江西、 13—16 河南 湖北、湖南、山东 11—13 河北、吉林、黑龙江、广 西、 海南、西藏 山西、四川、贵州、云南 陕西、宁夏
pi Sj 1nijW j
表4—8 中国各省区土地利用现状综合评价指数
C 5.959 6.052 6.530 6.878 5.030 5.432 4.910 4.723 4.774 2.712 5.206 2.297 1.734 3.434 2.107 D 1.648 1.691 2.140 2.522 1.083 0.783 1.011 0.405 0.748 0.160 0.597 0.205 0.176 0.396 0.320 合计 13.059 13.091 14.911 6.688 12.004 12.502 10.460 9.153 9.870 11.521 9.622 6.544 6.395 9.184 7.374
1949-1996全国土地资源数量变化
1949 年 面积 土地 总面积 1、耕地 2、园地 3、林地 4、牧草地 5、城乡居 民点及工 矿用地 6、交通 用地 7、水域 8、未利 用地 1996 年 面积 (+) (-) 144.00 19.52 1.50 34.14 +15.3 0 +4.84 +1.34 9 -18.87 +2.90 +0.52 97 39.92 3.64 0.82 5 +2. -9.09 47.23 4.84 0.76 0.52 7 6.3 38.14 0.30 0.30 3.3 3.38 8 2.9 38.14 144.00 14.68 0.16 18.75 58.79 0.71 1.34 14.68 0.16 18.75 15.39 39.92 2.14 0.71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城乡居 民点及 工矿用地 交通 用地 水 域 未利 用地

(五)评价等别的划分 根据各省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综合 指数,同时考虑有关评价指标的差异和评价值的差别,以及 省区土地利用方向的一致性等因素,确定:综合指数>19为 Ⅰ等,16—19为Ⅱ等,13—16为Ⅲ等,11—13为Ⅳ等,8— 11为Ⅴ等,<8为Ⅵ等。
省区土地利用等别指数 不同等别省区的空间分布
第四节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一 、 评 价 程 序 流 程 图
二、 评价步骤
(一)评价指标的选定
(二)评价指标权无量纲化
(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四)评价综合指数的计算
(五)评价等别的划分
(一)评价指标的选定
(1)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8)
(2)人地关系条件(8) (3)土地利用程度(11) (4)土地利用效益(6) 考虑指标的科学性、目标性、简明性、易 得性等项原则,最终选4个方面33项指标
区位商:
区域的GDP/全国的GDP
区域的人口数/全国的人口数 区域工业人口/区域总人口 全国工业人口/全国总人口
工业化水平指数:
林地利用率:
林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 ×100%
森林复盖率:
树冠投影面积之和 土地总面积 公路线总长
×100%
公路密度:
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 灌溉面积
有效灌溉面积率:
耕地总面积
×100%
单位产值占地率(公顷/万元):
已利用土地面积 总产值
单位土地产值率(万元/公顷):
总产值 土地总面积 总产值 已利用土地面积 农业产值 农用地总面积
单位利用土地产值率:
单位土地农业产值:
耕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粮食总产量 耕地总面积
单位市地产值:
工业产值 城市用地面积
(二)评价指标无量纲化 由于评价指标实际值均具有不同 量纲,为了进行省区间土地利用差异比较,应当将各省区 指标加以标准化处理并换算成评价指数,即将相异量纲指 标实际值换算成为统一量纲或无量纲的指标评价值。具体 可按下列公式进行标准化即无量纲化: Sij=(Aij-Amin)/(Amax-Amin)(适用于正相关指标) Sij=(Aij-Amax)/(Amin-Amax)(适用于负相关指标) 式中,Sij—第i省j项指标的评价系数; Aij—第i省j项指标的实际值; Amax—所有省区中j项指标的实际值的最大值; Amin—所有省区中j项指标的实际值的最小值。 全国各省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的评价值如表4—8所示。 在所选用的评价指标中,水蚀面积、15°—25°之间耕地率、 25°以上耕地率、人口平均增长率、人均市地、人均交通 用地、单位产值占地率等项指标的评价值计算采用负相关 指标评价值计算公式以外,其余均采用正相关指标评价值 计算公式。
省(市 区)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淅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A 5.60 6.38 3.83 3.28 3.48 4.42 3.30 4.48 8.00 5.05 4.92 3.73 4.09 3.24 4.34 B 2.117 1.699 1.912 1.991 1.609 2.353 1.710 1.673 0.933 1.835 2.768 2.188 2.728 2.288 2.449 C 6.797 6.186 4.931 3.592 2.858 5.397 5.423 5.008 7.519 6.353 7.182 6.425 6.866 6.489 6.304 D 3.361 2.514 1.371 0.485 0.019 1.289 0.853 0.430 5.980 3.300 5.243 1.597 2.991 1.584 2.116 合计 17.873 14.565 12.044 9.348 7.966 13.459 11.256 11.591 22.432 16.538 18.113 13.940 16.675 13.601 15.209 省(市区)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A 3.69 3.19 3.85 4.78 3.44 3.76 2.20 1.65 1.43 2.66 1.73 2.14 3.24 3.30 3.27 B 1.762 2.158 2.390 2.508 2.450 2.527 2.348 2.375 2.918 5.989 2.089 1.902 1.735 2.054 1.677
第二节 土地资源数量分析


土地资源均以一定量存在于地表空间。土地资 源的数量分析,首先分析已利用土地如耕地、园 地、林地、牧划、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 通用地、水域等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占 规划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其次,掌握各种地 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况下的土 地资源的数量。 例:耕地 着重分析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耕地内部水田与旱地的比例关系,人均耕地占有 量,耕地生产力水平结构,耕地的地域分布,利 用差异,制约耕地利用的主要因素等
(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所选用的评价指标
对于各省区土地利用最终结果的影响作用程度各异,应当 为各项评价指标赋权(Wij),权数是以某种数量形式对比、 权衡被评价事物总体中诸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量值。一般 常用特尔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特尔斐法的程序:
1.选择专家(20-30名,根据权威性、广泛性、专业性)
东北 区 华北 区
1
1 3 1
1
3 3
1
1
1
5
7

8
华东 区 华中 区 西南 区

2
6
6
1
3
2 3 4
4
5 30
Ⅴ Ⅵ
8—11 8以下
6 4
西北 区 合计 1 5 8 6
甘肃、青海、新疆、内蒙 古
(2)单位利用土地产值率 (万元/公顷)
(3)单位土地农业产值(万 元/公顷) (4)耕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公斤/公顷) (5)耕地单位面积产值 (元/公顷) (6)单位市地产值 (万元/平方公里)
(8)城市化水平(%)
(公顷/人)
(9)有效灌溉面积率 (%)
(10)单位产值占 地率(公顷/万元)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
1.土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 (1)水蚀面积(平方公里) 2.人地关系条件 (1)人均土地 (公顷/人) 3.土地利用程度 (1)土地利用率(%) (2)农地利用率(%) (3)土地垦殖率(%) (4)林地利用率(%) (5)森林复盖率(%) (6)建设用地率(%) (7)公路密度 (公里/100平方公里) (8)铁路密度 (公里/100平方公里) 4.土地利用效益 (1)单位土地产值率(万元/ 公顷)
(2)15°—25°间耕地率 (%)
(3)25°以上耕地率(%) (4)人均国民收入(元/人) (5)区位商 (6)工业化水平指数(%) (7)人口平均增长率(%)
(2)人均耕地 (公顷/人)
(3)人均园地 (公顷/人) (4)人均林地 (公顷/人) (5)人均牧草地 (公顷/人) (6)人均市地 (公顷/人) (7)人均交通用地 (公顷/人) (8)人均水域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速率)
式中, S 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 度; Ua, Ub 分别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土地利 用类型的数量; T 为研究时段长, 当T 的时段设定 为年时, S 的值就是该研究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 年变化率。
1997- 2007年9种土地利用年变化, 见图1. 从 图显示园地、交通用地年变化速度较大, 分别为 4. 63% 、2.14% , 其次是居民点用地、水利设施用地、 林 地 、 其 他 农 用 地 、 未 利 用 地 , 分 别 为 0. 47% 、 0.38% 、0.32% 、- 0.64%、0.42%,年变化率最小的 是耕地、牧草地, 分别为- 0.27%、- 0.16% 。
2.设计征询表格(突出评价因素、内容简明额要、填表方法 简单)
3.发放征询表格
4.信息反馈 5.数据处理
计算均值: E j 计算标准差:
a
i 1
m
j
m
并计算相对标准差
6.再次发放表格(2——3轮)
(四)综合指数的计算
评价指数的计算采 用加权平均方法即式中Pi—第i省综合评价指 数,Sij—第i省j项指标评价系数值,Wj—j项 指标的权重,n—指标数(n=33)。
第三节、土地资源结构分析


土地资源结构是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的数量、 质量和类型给合的空间格局,或者说,在一定地 域内土地资源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地域组合 即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组分结构。 对土地资源结构,或土地资源组合进行分析,可 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土地资源系统内的组分结构 (子系统结构)分析,二是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三大系统的组分 结构分析。前者可称之为土地资源单项分析,后 者可谓土地资源综合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
式中,K为研究时段内某一类型土地利用的 变化幅度, Ua、Ub 分别为研究起始年至末期某一 类型的土地利用面积。
1997- 2007 年大方县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具 有以下特征: ������ 耕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减少。 2007年耕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比1997年减少, 其中: 耕地减少3610. 23公顷, 减少率为2. 69%, 牧草地减少 112. 21公顷,减少率为1. 62%, 其他农用地减少2504. 40公顷,减少率为6. 36%。林地增加面积最大, 10年来, 共增加林地4064. 88公顷。 园地变化幅度最大,为46. 26%, 其次是交通运输用地, 变化幅度为21.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