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符号探究——以蒙克作品为例

绘画符号探究——以蒙克作品为例
绘画符号探究——以蒙克作品为例

64

美学2019/07

一般认为,事物作为另一事物的替代且代表另一事物时,它的功能就被称为“符号功能”,承担这种功能的事物被称为“符号”。

根据符号学家查尔斯·皮尔斯的说法,符号活动的过程有这样三个途径:“可以感知的或者近似可感知的事项,即符号,亦即再现体,它用来代表其他事物;接受者对于符号在大脑中形成的图像,称作解释项;以及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本身,即对象,或称指颂项。”[1]6“绘画符号”作为符号“集合”的“子集”,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承载着文化与情感的印记,没有约定俗成的规范,因此它是抽象的。它也是感性的,审美的,相比较文字、语言在不同文化和地域之间拥有更小的界限。它又是主观的,是创造者个性的表述。“绘画符号”来源于实体,是承载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蒙克的绘画作品中潜藏着大量隐喻性的“符号”,对观者诉说作品形式与内容所包含的深层次内涵。笔者就以分析蒙克作品中出现的符号为例对绘画符号进行研究,进而探索它的意义和作用,以便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绘画符号。

一、溯源符号

对于蒙克绘画中符号的出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文化和时代背景;(二)生活和情感经验;(三)主观意识的抒发。

19世纪末,青年时期的蒙克受到了当时主流文化的影响,象征主义即为其中一种。象征主义大约兴起于1885年,最先出现于文学,随后波及到绘画和戏剧等领域。它的哲学基础

是神秘主义,信仰理想的彼岸世界,反映个人的主观感觉,使本体从现实中超脱,使其走向虚无缥缈的“理念”世界。它是一种以情感为依托对新形式和内容的探索,不以客观的观察为基础,而是超越表象的内在精神和想象。所以,在象征主义作品中,形象的抽象性和不稳定性成为常态,具有那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含义的朦胧晦涩。蒙克受此影响,其艺术风格从早期的自然主义转向了与象征主义关系极其密切的表现主义。他不再致力于真实地再现外部世界,而是要通过感受到的世界,描绘带有象征的、隐喻的和装饰性的精神世界。因此可以在蒙克的很多作品中感受到他内心的恐惧、痛苦、孤独、迷茫,这也就是所谓的世纪末情调。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段时间正值“一战”爆发的前期。此时的欧洲从资本主义转向帝国主义,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人民的

绘画符号探究

——以蒙克作品为例

文/吴 中

摘 要:绘画符号揭露画作的内涵,是画家的想法、理念、描绘手段、情感等融汇的产物。蒙克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具有隐喻性的符号,它们类似文学家笔下的语句功能以视觉化的图像方式呈现,在观者和作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溯源符号、解读符号、整理符号等三大方面阐释蒙克的绘画作品。关键词:

绘画;符号;蒙克

蒙克 《生命之舞》

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注意的五个问题儿童美术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重视儿童的尊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应注意保护儿童美术的原创性,培养儿童的想象力;重视鼓励儿童观察生活,学会用艺术语言表现生活感受;寻找探索适合儿童运用的表现形式,形成有地域特点的特色教育;通过美术教育发展儿童的表现能力。 艺术教育属于人文学科,其主要目标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艺术教育关系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异向,关系民族精神的塑造。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儿童美术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作为幼儿教师,只有拥有童心,重视儿童美术教学的规律,从旧教育论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努力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吸收成功经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笔者认为,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儿童的尊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部分教师和家长往往要求儿童在他们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思想活动。这实际上会扼杀儿童的创造性,阻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渗透人性化发展的理念,重视儿童的尊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重视儿童的尊严,就应为儿童的美术活动营造合适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人平等,每个儿童都被当作一个平等的个体来看待,每个儿童都受到尊重。这就要求教师平等对待学生特别是一些在教师心目中捣乱的、落后的学生,克服传统教育中只重视部分优秀学生的不良现象。这样,才能让学生懂得自尊,在学习中能提出自己的思想看法。 杨景芝在《新世纪课程的改革中的新理念》中指出,“教育倡导尊重儿童。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艺术上重视个性发展,发展艺术表现的多元性。教学结果体现多种形式,多种角度,多种答案,没有惟一的标准。” 而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认可儿童自身具有发展的潜能。据侯令的《怎样理解文化》,“儿童在10岁以前都具有创造符号表达认识和情感的潜能,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潜能开发,通过认识和感知启发,开启人的艺术创造潜能。”二是多角度地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从艺术心理来讲,多种思维都有助于儿童艺术活动,其中最主要和具有创造性的是直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给儿童一定题材,并提出相关创作要求。学生则针对题材和创作要求,集中精力,设想出多种方案,其中包括不同的人物造型、线条的各种变化及色彩变化等,再专注于其中的一个方案进行创作,由此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三是培养儿童的“多智能素质”。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智力不是一种单一整体的能力,而是由多种智力成分组成的综合体。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发现了自我多元智能的可塑性,并使每个人的多元智能得到发展。由于美术不是单一地发展视觉空间智能,同时还可以发展语言文学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各方面的智能,并能使学生成为自然观察者,因此,可以进行综合课的设计,例如,可以借上《春天》的生态教育探索课的机会,让儿童到森林公园里,闻空气中的气味。听鸟叫,拣树叶,观察环境,继而进行美术创作。

幼儿绘画活动中符号语言解读

幼儿绘画活动中符号语言解读 【摘要】“符号语言”是幼儿语言世界中最早出现的书面语言,是儿童想用绘画、图像、标记等形式将所见、所闻、所想的事描述出来。是儿童生活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事件,是儿童心象的自然流淌。孩子们掌握的文字不多,可以把自己感触最深的事情和感想用图画标记描绘下来,它能够弥补幼儿期语言表达的不足。在活动教学中已被广泛运用的表现手段,它的解读体现着教与学的重要关系。 【关键词】解读绘画符号语言 一、符号语言解读的意义 瑞吉欧的理念:孩子有一百种语言,其中文字、动作、图象、绘画、建筑构造、雕塑、皮影戏、戏剧、音乐……等都作为儿童语言,并归纳为:表达语言、沟通语言、符号语言(标记、文字)、认知语言、道德语言、象征语言、逻辑语言、想象语言和关系语言等等。瑞吉欧经验显示“学龄前幼儿能够广泛运用各种不同的图象和媒介来表达,以及与他人沟通彼此的认知。”将图像、绘画等符号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愿望是幼儿期特有的一种表达方式。在绘画过程中幼儿的任何涂鸦都有他特别的意义,都是他心里的所想。在选择座位时,他们会根据桌子上的线条符号或具体的水果、小动物图案来辨别。通过观察了解,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开始产生了表达的愿望,对简单的符号标记感兴趣。用一根线条,一个记号,或是一个毫不引人注意的小点,但它却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一种独有方式。也正因为符号语言是他们最得心应手的表达工具,所以在绘画活动进行的各个环节中,幼儿经常会利用它进行必要的探索和表达。也许画面并不精美,构图并不完整,表达也不清晰,但却从中透露出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教师反复咀嚼的信息。这种咀嚼的过程让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幼儿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还需要什么但是表达往往具有随意性。而中大班幼儿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所掌握的图案、符号来表达他们的经验和愿望。正如《孩子的一百种语言》中指出的:教师要具有越过高墙的眼睛,才能看见孩子的思想。才能准确地了解幼儿、走近幼儿;耐心地品读符号语言,才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看见幼儿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这样的解读,才能让教师更有目的地把准教学进程,活动教学开展的才会有意义。 二、符号语言表达的内容 其实,图画也是一种语言符号,是一种早于文字而且比文字。更加直观的语言,它能够弥补幼儿期语言表达的不足。要想看见孩子的所思所想,如果仅仅在幼儿表达完后询问一下“你画的是什么”那肯定是对解读最浅表的理解,所以除了要了解最基本的“画了什么”,还要在活动的开始、开展、结束阶段,对符号语言进行不同侧重点的的解读,了解到已有经验、能力差异、情感表达等问题,解读才是有成效的。

从历史的角度如何赏析美术作品

从历史的角度如何赏析美术作品首先,把握时代特征 欧洲中世纪绘画的基本特征是呆板、僵直、生硬、缺乏真实性,没有立体感,非常程式化。造成这种基本特征的原因在于受基督教观念的支配,画家创作所遵循的美学原则不是描绘“所见”的东西,而是描绘”所想“的东西。 中世纪的雕刻,给人一种呆板、僵直、生硬、颓废、精神不振的压抑感。这正是中世纪神学主张禁欲苦行、忍耐顺从,不能表达情感的真 实写照。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 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追求财富和现实的幸福,它要 求在文学、艺术、科学各领域都以人为中心,表现 人的思想和感情,要求发展科学,造福人类;要求 发展教育,让人的个性从宗教神学的牢笼中解决放 出来。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 权;肯定人间现实,反对宗教天堂。 画面上的蒙娜丽莎没有华丽的服饰,连深褐色的 头纱也不带什么装饰,身上的衣纹褶皱自然,刻画 逼真,那袒露的胸部,充分显示出人物的健美和青 春。特别是那双柔嫩的手,被描绘得精确而丰满,完全符合解剖结构,显示出人物的温柔和身份。人物背后的风景是迷茫的,这又给画面增添了一种略带神秘的浪漫主义气息。现实主义的精髓是“真”,浪漫主义的精髓的“美”,在《蒙娜丽莎》这幅肖像中,画家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得天衣无缝。她那神秘的微笑,既是对生命的欢喜与人生的肯定,也是一种对未来的迷茫和感伤。我们可以说,这幅肖像是达·芬奇乃至当时所有人文主义者心灵的写照。 《绿野圣母》 圣母的世俗性不仅从服饰,还从形象的人情味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画中形象是健康美丽的农村妇女和他的孩子的写照。圣母侧身而

坐,照看着两个正在嬉戏的孩子,远景优美,近景是鲜花遍地;天空有几朵轻盈的白云,映着柔和的微光。圣母的内心显得那样恬静与欢乐,给人以平易近人的美感一览无余。加上背后草地和城堡,色彩与线条的和谐也富有音乐感。 现代派产生在20世纪初以来的欧洲资本 主义社会里,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工业社 会的快节奏感加剧了人们心理紧张感。现代科 技发展拓宽了艺术家的视野。物质的丰裕以及 精神伦理的落差引发了人们的思索。在他们作 品中,我们感受到时代的快节奏以及现代人的 精神困惑;感觉到大师们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 无主义以及现代美学观。 现代派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 《戴帽的女人》 《记忆的永恒》 《格尔尼卡》反映的是1937年,西班牙的格尔记卡小镇被的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毕加索用画笔愤怒声讨,他采用写实的、立体的、寓意与象征的手法,尽管是一些几何性人物和动物,广用夸张线条,但观众理解了画

5-6岁儿童绘画创作中艺术思维的过程与特点

5~6岁儿童绘画创作中艺术思维的过程与特点 双塘中心园孙爱导读:儿童喜欢一次性完成绘画创作,并在创作中几乎不作太多考虑,直接作画,下笔流畅,线条大胆,涂色随心所欲,不存在成人所谓的败笔。研究发现,5~6岁的儿童在创作中充满自信,能以较多的方式使用线条和形状,如开放性的和封闭性的、爆发性的和控制性的,并根据自己的情感、愿望或按物体固有色来涂色。 绘画是儿童的一种特殊语言,是其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学前儿童艺术思维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表现为一种运用多通道的感觉器官,获取、再造、物化审美心理意象的活动。对学前儿童的艺术思维进行研究,有助于教育者进一步深入认识学前儿童的内心世界,使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本研究借鉴哈佛大学加登纳教授关于艺术活动三大系统的概念,以及国内研究者关于绘画超常儿童艺术思维过程三大系统的概念,将艺术思维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知觉(perception)、反省(reflection)和制作(production)。研究采用随机抽样,选取一所江苏省省级示范幼儿园(非艺术特色园)大班30名5~6周岁的学前儿童,分成5组,每组儿童作画时间为上午10点~11点之间。研究持续半年,共搜集了138幅儿童绘画作品,通过对儿童绘画创作过程及作品的分析,探究5~6岁儿童绘画创作中艺术思维的过程与特点。 一、5~6岁儿童艺术思维中的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实现对物体一般结构特征的把握的心理过程。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绘画活动中的视知觉是视觉对对象的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审美属性及其所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学前儿童对绘画创作对象的获取正是通过其感觉器官的视知觉功能来实现的。 对儿童艺术思维中的知觉过程及特点的研究,是通过4次绘画活动来完成的。主题分别是:“静物写生”“我和爸爸妈妈”“跑得很快的人”“我乘公共汽车”,所涉及到的知觉过程都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感知,力求使儿童有充分的机会展现其视知觉的过程。 研究发现,5~6岁儿童艺术思维中的知觉是通过知觉选择获得审美心理意象的过程,具有多通道性。5—6岁儿童对物体的知觉过程是以视觉为主,

绘画中符号的演变过程及艺术发展

绘画中符号的演变过程及艺术发展 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自在,认为宇宙是无限的,但他们并不站在自然的对面与之对衡,而是投身自然,与之融合为一,即所谓的“天人合一”。古人在华夏大地的山川田野之中,用丰富的想象力对对象进行实际的描摹,把梦境,实际,宇宙和自身融合在了一起。远古图形符号是伴随人类出现而开始应用,并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而逐渐完善丰富,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缩影,其最经典意义在于为人类传达一定目的的信息并且记录一定的人物时间。古代人民用伟大而丰富的想象力和图形记录了历史。现代图形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的无国界和表现语言的共识性,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符号性。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成俗,其形式简单,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一、远古图腾文字概述 中国汉字符号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发展规律,是中国独特的地理历史造就了中国先民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对中国的书法、绘画、文学、艺术、哲学影响极为深远。 距今六千多年前,中国远古先民创造了带有图腾性质的图像文字符号,这是远古先民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当时的先民们,自由地创造出各种图腾符号,这种以想象力与自然相结合的形象符号有神秘的图腾色彩,是远古先民进行思想交流和经验的桥梁,充满奇异厚朴的表达功能。许多图腾符号虽然经历时间的沧桑却至今仍然留在岩壁、古陶、竹简、龟板、木牍、甲骨、石刻、钟鼎器皿上。在远古,先民们通过结绳、刻契、壁画等方法来帮助自身记忆,但是它所表达的内容是单独个人的思维想象,别人是不容易明白的,并不具备文字性质。只有当发展到人们需要经验的累积与记忆时才用绘画的方法来表达,这才产生了文字画,原始文字图形才出现。这时期文字画还不属于文字的范畴,直到其中一些在一定范围内达到了共识,文字的雏形才慢慢完善。所以远古图腾文字符号是史前先民用他们的智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集体创造的。

美术人教四年级下册(2014年新编)对油画《呐喊》的赏析

对油画《呐喊》的赏析 一、蒙克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 (1863—1944)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先驱。童年父母双亡心理阴郁,使他早年作品多疾病与死亡主题。1892年起定居德国16年。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成为“桥派”画家领袖。 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蒙克一直想表现人物的内心的心理状态,出现在他画中的人物呈现了最能表现这种状态的姿势,这种安排让蒙克的画带来一种好像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霎刹那间凝固的感觉,那也许正是人物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一瞬间。 1890年,他开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油画作品“生命组画”。基本主题为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蒙克的母亲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过世后年幼的蒙克由父亲单独抚养。其父患有精神疾病,他向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根深蒂固的恐惧观念,他一再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是体弱多病。在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结过婚,但婚后不过数月也过世了。眼见双亲和手足接二连三地死去,严重打击了蒙克的精神与情绪,接踵而至的悲伤对其是深度的精神折磨。因此,死亡烙印在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呈现压抑且悲观的原因。蒙克在晚年说到:“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 二、对《呐喊》的解读 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蒙克的精神世界 0905000340 乐岳

蒙克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内心、精神、表现 现代艺术的使命之一,就是对人类复杂的精神矛盾的探求,这种探求,其一,对既定的历史情境和惯性意识形态的反击,开拓精神发展的道路;在另一方面,艺术又作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为人类提供了与现实世界联系的中介和纽带。 能表现出人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主义首当其冲,而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爱德华·蒙克(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日),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则最能直接表现出人内心的精神世界。 当代哲学和美学,思潮影响下,他努力发掘人类心灵中的各种状况,表现疾病、死亡、绝望等主题。因此,他的创作有““心灵的现实主义””的称号。1892年,在德国拍林美术家协会举办展览,由于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很快被封闭,但对德国青年画家以很大的刺激,推动了表现主义运动的产生。 蒙克的早期油画《病孩》、《在灵床旁》、《母亲之死》,多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1890年的油画《圣克卢之夜》标志着他风格的转折,显示出他表现主义画家的特质。90 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春情》和《呐喊》,前者描绘人对幽闭的恐惧,后者刻画人对孤独与死亡的恐怖感。他于1894年开始从事版画创作,在木刻、石版、铜版画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他的版画题材多取自于油画,以《生命》组画最为出色,被他自己称为生命、爱和死的诗歌。 他的作品大多以黑色、蓝色、褐色等等为主色调,从颜色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黑色是一个很强大的色彩。它可以很庄重和有高雅,而且可以让其它颜色(亮色)突显出来。在只适用黑色而不用其它颜色的时候,会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一些由黑色产生的联系会是悲哀、死亡和罪恶,渲染死亡、恐怖的气氛;蓝色是"忧郁"的代名词。平分蓝色系列的青色和红色在这里完美的统一了数值,展现出夜空的微微紫色的深蓝。在心理学上,深蓝会给一些容易接受暗示的人以压迫感。 他的作品的灰暗、悲观与压抑可能与他的家庭和生活环境有一定的联系,蒙克的母亲劳拉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死後小蒙克由父亲克里斯蒂安·蒙克单独抚养。蒙克的父亲患有精神病,他向他的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的根深蒂固的恐惧,他一再告诉他们, 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有罪孽,他们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外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体弱多病。蒙克的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安德烈结过婚,但在婚礼後不过数月也死了。眼看着身边的双亲和骨肉兄弟接二连三地不断死去,这对

绘画基础与幼儿绘画课程标准

《绘画基础与幼儿绘画》课程标准 一、标题 绘画基础与幼儿绘画课程标准 二、适用对象 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 三、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课程的目的在于使 学生初学掌握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理论知识,正确的教育观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美术欣 赏能力与美术基础知识认识,基础素描学习和色彩基础知识认识与学习;特别 注意学习简单色彩绘画能力、幼儿简笔画、装饰画的学习与掌握等等;力求能 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和更好的教育幼儿。 四、参考课时 《绘画基础与幼儿绘画》课程共计66学时,安排在一年级两个学期内完成,以每周2学时,第一学期17周,第二学期16周,共计66学时。 五、总学分 4学分 六、课程目标 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优秀美术作品,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具有比较系统和比较扎实的绘画与工艺的造型能力。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 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加强职业美术教育以适应幼儿美术教育工作的需要。为 将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和从事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打下专业基础。

七、设计思路 在《绘画基础与幼儿绘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遵循“学以致用”的能 力培养为主线,将理论知识学习与下幼儿园“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设置仿真 实践操作任务,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任务、项目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 为学生可感知的对象,使学生容易理解接受,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知幼儿的 绘画的特点,掌握绘画的方法,并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课程体系的设计把工作实践作为课程体系展开的起点,让学生进入工 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 者的角色转换。由于鲜活工作场景的刺激,中等职业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责 任感和价值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1、校园合作,共同建设 本课程建设的合作企业是天津市蓟县大地幼儿园、天津市蓟县童话之城双 语幼儿园、天津市蓟县金贝星光幼儿园。合作企业在课程建设中提供了幼儿园 教学的数据和资料,参加多次课程设计论证,幼儿园专家作为课程组主讲教师,担任相关教学做一体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接受专任教师到幼儿园调研、实践,校园双方合作开发研究项目。 2、多元化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团队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开放性教学项目,应用角色扮演、案例 分析、仿真模拟操作、现场教学、实战对抗、启发引导等多元化教学法。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共设计了十个项目,各学习项目的学时和课程内容选 取依据如下:

IEC+电气绘图符号

7 IEC 符号 按钮 按钮 水平符号 描述 垂直符号 常开按钮 HPB11 VPB11 常闭按钮 HPB12 VPB12 305

闭锁式常开按钮 VPB11L HPB11L 闭锁式常闭按钮 HPB12L VPB12L 蘑菇头常开触点 VPB11M HPB11M 蘑菇头常闭触点 HPB12M VPB12M 闭锁式蘑菇头常开触点 VPB11ML HPB11ML 306 | 第 7 章IEC 符号

闭锁式蘑菇头常闭触点 VPB12ML HPB12ML 带旋转销装置的蘑菇头常开触点 HPB11MTL VPB11MTL 带旋转销装置的蘑菇头常闭触点 VPB12MTL HPB12MTL 闭锁式蘑菇头常开触点,拉至脱离 HPB11S80 VPB11S80 闭锁式蘑菇头常闭触点,拉至脱离 VPB12S80 HPB12S80 按钮 | 307

闭锁式蘑菇头常开触点,键操作 VPB11S82 HPB11S82 闭锁式蘑菇头常闭触点,键操作HPB12S82 VPB12S82 凹式常开按钮 VPB11RE HPB11RE 凹式常闭按钮 HPB12RE VPB12RE 带销凹式常开按钮 VPB11REL HPB11REL 308 | 第 7 章 IEC 符号

带销凹式常闭按钮 VPB12REL HPB12REL 常开按钮正极闭合 HPB11PM VPB11PM 常闭按钮正极断开 VPB12PB HPB12PB 多极常开触点 HPB21 VPB21 多极常闭触点 VPB22 HPB22 按钮 | 309

照明按钮常开触点 VPB11S75 HPB11S75 照明按钮常闭触点 HPB12S75 VPB12S75 照明按钮 水平符号 垂直符号 描述 非自动复位照明按钮常开触点HPB11S76 VPB11S76 非自动复位照明按钮常闭触点 VPB12S76 HPB12S76 310 | 第 7 章 IEC 符号

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儿童美术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重视儿童的尊严、顺应儿童心 理发展规律;应注意保护儿童美术的原创性,培养儿童的想象力;重视鼓励儿童观察生活, 学会用艺术语言表现生活感受; 寻找探索适合儿童运用的表现形式, 形成有地域特点的特色 教育;通过美术教育发展儿童的表现能力。 艺术教育属于人文学科,其主要目标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艺术教育关系一个社会 的价值导向和人 文异向, 关系民族精神的塑造。 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儿童美术教育 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作为幼儿教师,只有拥有童心, 重视儿童美术教 学的规律,从旧教育论的束缚中挣脱出来, 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努力更新教育观念, 不断吸收 成功经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笔者认为,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儿童的尊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部分教师和家长往往要求儿童在他们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思想活 动。这实际上会 扼杀儿童的创造性, 阻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渗 透人性化发展的理念,重视儿童的尊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重视儿童的尊严,就应为儿童的美术活动营造合适的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人人平等,每个儿 童都被当作一个平等的个体来看待, 每个儿童都受到尊重。这就要求教师平等对待学生特别 是一些在教师心目中捣乱的、落后的学生,克服传统教育中只重视部分优秀学生的不良现象。 这样,才能让学生懂得自尊,在学习中能提出自己的思想看法。 教育倡导尊重儿童。把学生作为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艺术上重视个性发展, 教学结果体现多种形式, 多种角度,多种答案,没有惟一的标准。” 而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令的《怎样理解文化》, 中要重视学生的潜能开发, 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从艺术心理来讲,多种思维都有助于儿童艺术活动, 有创造性的是直觉、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童一定题材,并提出相关创作要求。 学生则针对题材和创作要求, 案,其中包括不同的人物造型、 线条的各种变化及色彩变化等, 行创作,由此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三是培养儿童的 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 智力不是一种单 一整体的能力, 智力成分组成的综合体。 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发现了自我多元智能的可塑性, 的多元智能得到发展。由于美术不是单一地发展视觉空间智能, 能、数学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各方面 的智能,并能使学生成为自然观察者,因此,可以进行综合课的设计,例如,可以借上《春 天》的生态教育探索课的机会,让儿童到森林公园里,闻空气中的气味。听鸟叫,拣树叶, 观察环杨景芝在《新世纪课程的改革中的新理念》中指出, 的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发展艺术表现的多元性。 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认可儿童自身具有发展的潜能。 据侯 儿童在10岁以前都具有创造符号表达认识和情感的潜能,在教学 通过认识和感知启发,开启人的艺术创造潜能。 ”二是多角度地 其中最主要和具 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给儿 集中精力,设想出多种方 再专注于其中的一个方案进 多智能素质”。心理学家加德纳 而 是由多种 并使每个人 同时还可以发展语言文学智

儿童绘画有几个发展阶段

儿童绘画有几个发展阶段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儿童绘画有几个发展阶段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在教育中要“把孩子看成孩子”,“在他们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应当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因为它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见的。”我们在辅导孩子绘画中,必须按照的发展阶段进行。如果指导不得法,违背了发展规律,用儿童暂时无法理解的知识和难以掌握的技能生硬灌注,强制训练,接受不了便横加斥责,那样会造成儿童对绘画产生厌恶和反感,阻碍他兴趣爱好的发展与提高。 1.乱画期(1岁) 乱画期是幼儿涂鸦阶段,所以也叫涂鸦期。周岁婴儿用他们能接触到的工具(如铅笔、蜡笔、竹杆、树枝等),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笨拙地胡乱涂画。在涂抹活动中,他们感到新奇好玩,乐于尝试,开始还没有想画什么的想法,只是孩子好动的本能。他们看到涂抹的效果会引起兴趣。经过反复涂画,促进了手、眼、脑机能的发展,不断增加线、形、色的感知积累。一开始涂得乱麻一团,线条没有分别,毫无秩序,进而能反复同一动作,有一定方向,说明视觉上有所控制了。这种控制能力会发展到更复杂的动作——绘出了圆形,虽然很不象样子,但已是一大进步。成人可能对幼儿画的形状难以理解,但从那些线条的动态中感受到幼儿心里的喜悦和惊奇。 2.命名期(2、3岁) 这时期,孩子一边画,一边呀呀说着什么。但他画的是什么,人们根本看不出。他说这是“苹果”、那是“妈妈”等等,是孩子自己对涂画的注解,自己很欣赏。把自己的动作和想象结合起来,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他还不能抓住物体的整个形状的特征,只是把自己看到的一部分象征性地去命名。人们如不细心观察、询问,就很难理解。当孩子一说这是什么时,大人们也许会捧腹大笑。这就加深了对儿童心理活动的了解。这个阶段的儿童不是想什么画什么,而是画什么想什么。 3.罗列期(3、4岁) 在涂鸦阶段,儿童只要能把画的东西和想的东西逐渐联系起来,画得稍微有些形状,就感到很大满足。把表示脑袋的圆圈和表示手脚的长线拼凑起来,就感到这是一个活人,大圈套小圈就是一个猫,这只能说是一个一个物的罗列,相互没有联系。这里画个太阳,旁边画个猫,又可能画个车,或画个小虫子。因为这时的思维能力还处在不能把事物组织起来的状态,应该根据孩子兴趣,引导他注意把画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有助于孩子的发挥。例如:孩子画个小鸭,可以问他小鸭和谁玩呀在哪玩呢在水里呀。水里有什么呢水里有小鱼,有荷花。天上有什么呀有云、有蜻蜓……。这样依据孩子的有限经验,启发他联想,就会使画面越来越丰富。孩子一个时期反复画一样东西,从不像到有点像,这是认识的深化过程。 4.图式期(4、5岁) 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增长,手运动机能的发展和形象积累的增加,他们开始表现自己所想的内容。从开始单纯的物的表现发展到事情的表现,他们主观地体会和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他们常用形态符号来表示同一事物。其中夸张了主要部分,忽视或干脆省去了不重要部分。表现动作时,就主观地移动要做动作的那个部分。如为了把刀举过头,就主观地伸展移动胳膊。

世界著名画家及其作品

世界着名画家及其作品 达芬奇(由于达芬奇打下了坚实的素描 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凡.高全名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尊得特一个牧师家庭。1890年7月27日,星期天。在外出写生时,凡高开枪自杀!但没有打中要害,被人抬回家,他拒绝接受治疗。1890年7月29日凡高逝世。虽为荷兰人但长年生活在法国,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画家.和他的同胞伦勃朗一样凡高也喜欢为自己画像。代表作品《向阳葵》 丁托列托﹝Tintoretto,1518-1594﹞,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着名画家。出生在威尼斯,是一个染坊主的儿子.他长期生活在故乡,用画笔装饰城市的庭院和教堂.他曾拜师提香,追求提香般绚烂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般结实的形体是他的目标.代表作品:《基督之翟足》;《最后审判》 毕加索? 全名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Pablo Picasso,生于1881年10 月25日;死于1973年4月8日),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 黑 人时期。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代表作品:《拿烟斗的男孩》《卡门》系列。 高更? 保罗·高更(Gauguin, (Eugene-Henri-)Paul,1848-1903年)是法国后期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另两个是塞尚、梵高。他起步较晚,早期的画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他不但对埃及古代绘画很感兴趣,而且向往仍处于原始部落生活的土人们的风习和艺术.被称为原始人产最高典型.英国名作家毛姆,曾以高更传记为题,写了一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以艺术的创造(月亮)与世俗的物质文明(六便士=金钱)为对比,象征书中主角的境遇。代表作品:《塔希提少女》等 列宾?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ИльЯЕфИМОВИЧРеПИН,1844—1930),俄罗斯写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与法国绘画巨匠莫奈,同为19世纪后期欧洲美术史上,引人注目的重要级人物。他们的艺术在欧洲的东西部,各领一方风骚,影响力延伸到整个20世纪。代表作品:《伏尔加河纤夫》、《押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部分)作业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部分)平时作业 第一章作业: 一、名词解释 1、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性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 2、美术创作:是指儿童依据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运用儿童自身掌握的美术语言和方式所进行的从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情境或意境的创造性活动。 二、简答题 1、简述儿童美术的特点。 答:时间性与主体性、审美游戏性、直觉性。 2、简述美术创作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答:(1)开阔视野,发展儿童创造性的审美能力。(2)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3)发展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4)发展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儿童全脑功能与一般智慧的发展(5)帮助儿童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3、简述幼儿园艺术教育目。 答: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目标包括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与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三个方面。 4、简述艺术教育课程改革视野中的儿童美术创作的观点。 答:(1)美术创作是儿童美术教育的范畴(2)美术创作是儿童情感表达的需要(3)美术创作是需要技术支持的(4)美术创作是儿童个性化特征的体现(5)美术创作强调儿童的“创造”。 三、简析题 1、简析美术创作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答:(1)开阔视野,发展儿童创造性的审美能力。(2)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3)发展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4)发展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儿童全脑功能与一般智慧的发展(5)帮助儿童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2、简要说明你对幼儿园艺术教育教育目标的理解?

《呐喊》画作赏析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09届西方绘画艺术赏析之《呐喊》 班级:09电信(2) 学号:0902040242 姓名:吴晓勇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1863-1944)是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毕加索、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 人们发现,在绘画艺术中,精神分裂症能唤起没有艺术素养的人的艺术活力,有时还能增加已成名的艺术家的创造力。也许像心理学家们所表明的那样,艺术家确实存在潜在的精神病的倾向,而艺术创作则有助于防止潜在的精神错乱表面化。有位作家曾说过:“有时我奇怪,所有那些不写作、谱曲或画画的人是怎样做到得以逃避发疯、忧郁、惊恐这些人类境遇中总是存在的东西。”这种绘画的治疗作用在表现主义绘画之父爱德华.蒙克身上表现得犹为明显。 蒙克于1863年出生在挪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位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军医,母亲也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在他5岁那年,母亲因患肺结核而去世,姐弟五人由姨母代养,母亲去世后,父亲难过得好几天没有走出家门,他抑郁的神经强烈地感染了失去母亲的蒙克,这是他一生中首次感受到死亡的恐怖。蒙克13 岁那年,年长两岁的姐姐也因肺病去世。 蒙克与姐姐关系十分相好,感情极深,她的死再次刺激了蒙克的神经。接下来他的妹妹也患了精神分裂症。这一系列的打击所引发的伤痛,深深地印在了蒙克的内心里,决定了蒙克的性格和他前半生创作的基调。从他的《病孩》、《母亲之死》和《在灵床旁》等作品中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特别在1889年父亲去世后,他的精神更是无法寄托,性格变得忧郁而孤僻、孤独、绝望、死亡等感觉深深地困扰着年轻的蒙克,到了非表达不可的程度。他要呐喊,他要画出活生生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呼吸、感觉和受苦受难.在这一时期,他画出了他最重要的作品《呐喊》。画面表现的是一个形似成形婴儿的小人张着口从桥上跑来,远景是海湾和落日景象。天空像滚动着的血红色波浪,令人感到震颤和恐怖,仿佛整个自然都在流血。蒙克后来在谈及此画时说:“我和两个朋友一起走着,夕阳西沉,天空变得像血一样红,我忽然无精打采,极度疲倦地止住脚步,黝黑色的海峡和道路显示着血与火一样的光舌。朋友走着,我却一个人停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着,我感到了自然强烈的呐喊。”1890年,爱德华.蒙克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浅析画家蒙克的艺术作品

人生悲剧映射在艺术作品中 -----------绘画天才蒙克的艺术人生 蒙克曾说过:“我要描写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的眼睛的线条和色彩。我不是画我所见到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又说:“我决不描绘男人们看书、女人们结毛线之类的室内画。我一定要描绘有呼吸、有感觉,并在痛苦和爱情中生活的人们。”“通过人的神经、内心、头脑和眼睛所表现出来的绘画形象就是艺术”。 爱德华?蒙克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挪威的表现主义画家。他的绘画总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绘画内容重在于刻画内心世界而非外在现实,借夸张与扭曲的色彩、线条,丰富画面的表现力,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蒙克的人生悲剧体现在不同的时期,绘画的风格以及心理上的变化,以及蒙克的悲剧性的人生经历对他创作的影响。 蒙克的艺术表现,反映了当时欧洲整一代人的精神风貌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蒙克一生的绘画作品的主题总是离不开死亡、恐怖、不安、生命,是一个用心灵绘画的天才。 蒙克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陆军上尉军衔的军医。因为母亲在之前就患有当时世界流行的疾病肺结核,在不久就离开了人世。母亲的离开给5岁的蒙克留下了很大的阴影。那时候的蒙克是一个神经很敏感的孩子。在此之后,他开始用笔画画。蒙克少年时代遗留下来的作品,从对绘画形体的把握上来看,都具有表现鲜明和刻画准确的特点。然而,在爱德华·蒙克14岁的时候,他的人生体验中,又遭遇了一次痛苦的经历,这就是他姐姐索菲亚因为遗传的肺结核病 而死亡,姐姐的死亡是他的心理蒙上一层痛苦的阴影。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病。而他自己也体弱多病。蒙克的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安德烈结过婚,但在婚礼後不过数月也死了。眼看着身边的双亲和骨肉兄弟接二连三地不断死去,这对蒙克的精神打击是很厉害的,一个悲痛尚未过去,另一个悲痛接踵而至。这已经超过了精神打击,而是到了深度精神折磨的程度。死亡的残酷烙印永远地刻在了蒙克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当年蒙克的心态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压抑又悲观的原因了。蒙克後年说:“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并且他们伴随我一生。”这些痛苦的经历让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热爱的艺术中,不久显示出他的独到之处。1879年的秋天,蒙克通过技术学校的考试。但是由于蒙克患有疾病的缘故,他在时断时续的完成学业。到了1880年蒙克作出了一个决定,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现在我又从技术大学中退出来了,实际上我已决定成为一名画家。”蒙克在这个时期,绘画技艺得到了完善。蒙克画了第一张肖像画,他的父亲坐在沙发上看报,就可以感受到画家当时的艺术水平。从主题的开掘和构图的安排来看,他无疑受到了挪威近代著名的自然主义画家克里斯蒂安·克鲁斯的影响。 爱德华·蒙克在雕刻家朱利亚·门德森的指导下学习,他画了第一张自画像,这幅作品可以被看做是他艺术进步的一个标志。画中形象的表现也体现了蒙克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自信气质,也体现了他勇于探索精神。蒙克在这一时期运用着“自然主义”。《病孩》这幅画,就是这种观念的一个典型代表。“我一贯认为,这些自然主义花家里没有一个画家在体验他们作品主题的时候,达到我所画的《病孩》这类痛苦主题的程度,这不仅仅是我自己坐在那里,而且有我最亲爱的人。”1蒙克的这幅画意在超载超出流行的自然意义的表达形式,他要努力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十分自我的感情。而蒙克绘画所切入的角度,是要表现他对病和死的主观感受。为了真切的表现这一切,蒙克跟随父亲一起出诊去探视病人,从旁仔细观察病人的神态。蒙克在这一时间画成的作品,足见他这次创作过程的认真程度。他认为这幅作品创作经历,为他以后一系列的重要作品的创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论绘画作品中的符号运用

论绘画作品中符号的解读与运用 摘要:符号的选择和确定是画家艺术风格成熟的标志,它赋予了作品的个性化语言,带有画者个人的生活印记。符号的选择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自于传统,它是架构画面语言的主要内容。符号的表现语言是每个画家所追求的内容,由它转化成为画面中的造型、色彩、构图、线条等表现语言。总而言之,符号无处不在,在它的表现背后带有画者个人的想象,运用想象力对符号进行加工和重组,从而传达画者个人的观念、情感以及对造型意味的理解。 关键词:符号;生活;观念;情感;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品的优劣取决于很多因素:符号的丰富和生动、构图的完整与奇特、造型的敏感与变化、画面语言的表现和作品传达的内在情感与画面传达出的视觉感官等,其中作品的符号是画面语言中最重要的角色,它成为作品表达含义的言说工具。再者,符号的形象同样也是作品表现的重要内容,形象的丰富肌理感、造型的敏感与微妙等,都是作品传达视觉感官的重要手段,也是作品表现的主要对象。符号,是观者接触绘画作品的第一信号,绘画本身是一个物体的符号,而不是一种完全的复制。真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认知上的态度。绘画的视觉图像是一个神秘的符号,它可以像语言符号一样被解读,而符号的表现形式就是观者接触画面的重要途径。 一、符号的来源 符号的来源是没有 限制的,应该来源于生 活,从生活的实用功能 中剥离出来,充当艺术 演员的角色,从大型复 杂的器械、机器、建筑, 小到发芽的土豆、蚂蚁、 铁钉、食勺,剥开的橘 子、核桃、草莓、香蕉,发霉的面包,肥厚的猪肉、猪蹄、美丽精致的苹果、羽 收稿日期:2011—04—29 作者简介:石蕊(1982—),女,山东成武县人,讲师。

艺术(美术)

2506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习题 一、填空题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空间)。 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线条、形体、结构)和(色彩)。 3.美术也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 4.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学前美术教师)。 5.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也可通过美术和(教育)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6.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福禄倍尔、蒙台梭利、杜威、福禄倍尔)的幼儿教育思想及的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当时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7.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创造)是这种教学的核心。 8.卢梭将(感觉经验)看做是对儿童进行智育的前提。 9.(陶行知)曾提出幼稚园应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对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封建传统教学方法,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 10.1927年,陶行知先生在陈鹤琴等人的帮助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儿园。 11.(双轴阶段)儿童能够处理两条参照轴线,表现出物体的背景。 12.里德生平著作主要有(《今日之艺术》、《现代绘画简史》、《重获机器人》、《通过艺术的教育》)等,而最重要的著作是。13.阿恩海姆以(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感知力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一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而来的。14.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写实期)。 15.屠如美将儿童绘画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概念画期)和(写实期)。 16.国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四种水平(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命名线)。17.象征期是一个过渡时期,发生于(学前初期)。 18.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涂抹阶段)、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 19.3岁——4岁的幼儿分辨红、橙、黄、绿、天蓝、紫6种颜色的百分率为97%,4岁后达到(100%)。 20.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21.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欣赏、绘画、手工)三大方面。 22.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23.探讨美术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必须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运动中进行。为此,加达默尔提出了(“解释学循环”)的方法。24.(意愿画)是指由儿童自己独立确定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法,教师协助完成的绘画。 25.学前儿童绘画创作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约经历了知觉、体验与(反思)、表达这样一个流程。 26.儿童绘画的教学活动的类型有(临摹画、写生画、命题画、意愿画)。 27.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原理和(步骤),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28.教师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分步练习)和(整体练习),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29.(贴树叶)是典型的用面状材料制作平面手工作品的制作活动。 30.幼儿审美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主动性)。 31.对话法指在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32.(形式分析)是指分析上述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组合的情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