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叙事视角的创造性借鉴_浅谈金庸小说的视角特点_陈绪明

合集下载

叙事策略的极变——古龙小说特征微探

叙事策略的极变——古龙小说特征微探

叙事策略的极变——古龙小说特征微探
彭成广
【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8)004
【摘要】古龙小说中叙事策略的极变表现在:从人物身份、侠客武功等"形象"的塑造实现了叙事权威;利用独特的干预叙事策略,使叙事者、被叙事者与读者关系交织,从而极具艺术张力;同时,对传统武侠模式进行颠覆,体现了过分追求"个体"完整性等现代意识.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彭成广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6
【相关文献】
1.论古龙武侠小说的现代性特征 [J], 芦海英
2.古龙武侠小说的创新性特征 [J], 徐清
3."传奇"与"日常"两极的融合——论近三十年来海派小说的"日常传奇化"特征 [J], 赵艳
4.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浅析王蒙小说《活动变人形》的隐喻特征 [J], 熊玫;朱倩
5.《马丁·伊登》小说语言特征微探 [J], 史建国;王丽蓉;康迎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叙事结构特色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叙事结构特色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叙事结构特色摘要:金庸作为新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一直以来都是全世界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气势恢宏、结构庞大、故事情节曲折、人物众多。

其突破传统武侠小说叙事模式的创作手法更成为作品广受欢迎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成为新武侠小说的开拓者。

希望能通过对金庸小说叙事结构的分析,对其武侠小说的情节艺术特点进行一点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金庸小说;创新;结构;叙事模式对于金庸来说,他较早地接受新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影响。

年轻的时候更是对那些具有紧张曲折的剧情,精彩的打斗场面和生动鲜明的英雄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名作,如英文的司各特作品《撒克逊劫后英雄传》,大仲马的《侠隐记》、《基度山恩仇记》等情有独钟。

因此他的武侠小说也跳脱了传统武侠小说套路单一、散点透视的窠臼,构建了自己的叙事方式。

在吸取传统经验的同时又独辟蹊径,逻辑缜密、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想象力丰富。

其小说结构前后呼应、张弛有致,正如冯其庸先生所说“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我敢说,在古往今来的小说结构上,金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一、“奇招迭出”的开篇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小说更是如此。

更何况金庸武侠小说最初是在报纸上连载,因此其开篇够不够精彩,能不能吸引读者至关重要。

金庸的武侠小说就很讲究在开头营造一种奇境来造成对读者强大的吸引力。

在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的开篇便描写的是一个小女孩进入一位教书先生书房的情景,看似平淡却笔锋急转,原来这位教书先生陆芷菁是施展飞针刺蝇绝妙神功的武林高手。

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营造极富传奇色彩和悬疑的开头,吸引读者。

到了《碧血剑》中,金庸又采用的另一种描写开头方式便是依照中国古典小说《水浒》的技法。

讲述了南洋归侨青年张朝唐的来历,可他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起到了一个传统小说中“引子”的作用。

虽然在作品中不占主导地位,但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张朝唐的作用便是引出本篇的主人公袁承志。

以金庸新武侠小说创作特点为评论标准

以金庸新武侠小说创作特点为评论标准

以金庸新武侠小说创作特点为评论标准,任意选择其中一篇小说的任意一个角度为评论对象,写一篇评论文章。

(1500字左右)金庸小说人物塑造的典型——《射雕英雄传》之郭靖金庸是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在风格上浑然大气,构思宏大精细;在人物刻画上,传奇性和生活性结合得也更好。

他善于刻画人物,人物比较立体和丰满,细部更是完整可感,创造的经典人物也更多。

在小说的叙事和结构上,金庸具有一种信手拈来不急不躁娓娓道来的天赋,把西方小说和戏剧的一些东西,包括他写电影剧本的经验,很好地整合在他的武侠小说写作中。

善于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是金庸武侠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

他的武侠小说着力于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注意开掘更深层次的内心世界。

因此,他笔下的人物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就是典型的侠之大者,公道仗义,为国为民的英雄式人物,他从小在蒙古包长大,由于天性淳朴善良,加上勇敢过人、义无反顾的品德,深得成吉思汗的器重,建功立业,成绩斐然,被封为“金刀驸马”。

后来他察觉成吉思汗并吞大宋的野心,终于反目成仇,同时解除了与华筝公主的婚约,与东邪黄药师的女儿黄蓉终身为伴。

郭靖为人严肃拘谨,诚朴厚重。

为国家忠,为父母孝,为师长尊,为朋友义,道德操行臻于完美。

这些大仁大义,为国为民的可贵品德,包括他的仇人都对他佩不已。

在描写郭靖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英雄是的大仁大义的同时,也从细小的情节侧面描绘出细腻的英雄情。

第一份就是爱护母亲的孝子之心,那个辞别母亲进中原的翘首远望的眼神分明道尽了郭靖的依依不舍。

郭靖不在母亲身边时至少有六次提及了她:第一次在宝应县见到拖累的时候就忙不迭地盼着对方说母亲想念自己;第二次是在孤岛上提到了放心不下的亲母;第三次在牛家村的密室里记起了母亲曾给他说过的话;第四次是村头野店里嘱咐华筝帮他捎去给母亲必报父仇的承诺;第五次则是准备与拖累同归大漠时情不自禁地说着自己想念起母亲;第六次是西征花喇子模跟黄蓉说的母亲让他念兹在兹的话。

传统叙事视角的创造性借鉴_浅谈金庸小说的视角特点_陈绪明

传统叙事视角的创造性借鉴_浅谈金庸小说的视角特点_陈绪明
⑦ 往今来的小说结构上, 金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
是全知视角。这种内聚型视角的叙述者为了叙述这一焦点 事件, 同样也是如上帝般出入人物的内心、 描写人物的言行 举止, 但是却是围绕着外围人物来写, 而并不正面刻写中心 焦点中的中心人物。这种写作方式在金庸的小说中得以试 验, 最为典型的当属 《雪山飞狐》 。 在 《雪山飞狐》 中, 围绕着 “胡一刀与苗人凤的决斗” 这一 焦点, 众人的叙述并不相同, 叙述者犹如上帝一般出入讲述
注释: ①陈平原.中国小说叙述模式的转变.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7 月第一版, 第 63 页. ②魏仪.金庸小说的叙事模式.福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年 8 月第 4 期. ③④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12 月第一版, 第 221 页, 第 228 页. ⑤ “ 《雪山飞狐》 的真正主角, 其实是胡一刀” .金庸.飞狐外传“后 记” .金庸全集.北京三联书店, 1994 年版. ⑥严加炎. 我看金庸小说 (代结语) . 金庸小说论稿 (增订版) .北京 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12 月第一版第 149 页 . ⑦冯其庸.序言 .曹正文著.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浙江文艺出版 社, 1992 年 3 月版.

作品就是以这种视角来构筑全篇。 以 《书剑恩仇录》 为例, 作者或者说是虚构文本的叙述者 在这部小说中, 始终以全能的上帝般的眼光来注视文本中的 每一个人物的所作所为, 虽然小说的主人公是红花会大当家 陈家洛, 但是叙述者并没有把眼光局限在他一人身上, 而是 每写到一个人物, 视角焦点就在这个人物身上, 如在第一回 “古道腾驹惊白发 危峦快剑识青翎” , 视角的转换极为频繁, 一会儿从李沅芷的视角看问题, 一会儿是从绵里针陆菲青的 角度叙述他的活动甚至是探究人物的心理,在城西决斗时, 甚至深入到焦文期、 罗信、 贝人龙的内心, 这种叙述视角可以 说让读者对人物的所作所为甚至是所想都可以了如指掌。 开 篇的这种视角特色就奠定了全文的写作基调。 《碧血剑》也 是如此。 这种写作的特色并不只是在这一两部小说中才有, 如果 仔细分析的话, 几乎每一篇都离不开这种全知全能是叙述者 的存在。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 对于作者十分自由, 可以随 意转换时空, 因而能尽量容纳各种社会生活面, 以展示对各 种社会人生的感受, 乃至记录各种社会风情、 习俗、 传闻、 笑 话, 以提高作品补正史之缺的历史价值。 二、 限制 (知) 视角的流动形成全知 魏仪先生曾就金庸小说的叙事视角进行了论述, 他认为 金庸先生的小说叙事视角的特点主要是限制叙事, 他对作品 的限制视角进行了大量的且较为合理的论证②,但是魏先生 却忽略了限制视角的流动构成了叙事的全知。本文主要借 助的是杨义先生在 《中国叙事学》 中的观点, 杨义先生认为 “在 动态操作中, 我国叙事文学往往以局部的限知, 合成全局的 全知, 明清时代取得辉煌成就的章回小说尤其如此。它们把 从限知到达全知, 看作一个过程, 实现这个过程的方式就是 视角的流动, 把视角的流动贯通作为一个过程来处理, 这是

从_倚天屠龙记_看金庸小说的情爱叙事意识

从_倚天屠龙记_看金庸小说的情爱叙事意识

武侠天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13从《倚天屠龙记》看金庸小说的情爱叙事意识陈剑兵 摘要:《倚天屠龙记》是金庸小说从英雄人格到普通人叙事的一大转折,里面人物的两难境地、模糊性格的塑造和情爱叙事意识,体现了金庸小说独特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倚天屠龙记》;两难;情爱叙事;模糊性格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63(2005)3-0064-05引 言“侠义”和“情爱”构成了金庸武侠小说的两大叙事系统,这象征着阴阳互补互义的两大系统撑起了他的小说里变幻莫测的江湖世界。

《倚天屠龙记》作为“射雕”三部曲的最后一曲,它以张无忌“寻父”“救父”为主线,以围攻光明顶、救难万安寺、屠狮大会等为中心情节,所展示的是既有人的欲望的争夺,想借助倚天剑屠龙刀珍藏的秘笈九阴真经而称霸武林,也有想借助江湖力量(如明教)而统治中国的民族之争,更有因狭隘的正统思想门户之见的伦理观念而挑起的所谓“正邪”较量。

然而,这部小说的价值和意义不在此,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几乎都在叙述这样的内容,小说所描述的,是“分别注入了我当时的感情和思想,主要是感情”、“旨在刻画个性,抒写人性中的喜愁悲欢”[1],具体地说,是沉潜在小说背后人物的模糊性格的刻划,作者对模糊情爱意识的迷茫、理解和探究。

一、两难境地的情爱叙事及出路在金庸的小说中,他善于用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述一个个既令人惊心动魄,又让人荡气回肠,既怨恨徘侧,又舒心悦性的情爱故事,让我们游弋在波澜迭起奇诡莫测的情感海洋中,领略多视角多层次的男女情事。

《倚天屠龙记》同样也抒写了几个情爱故事。

它基本囊括了人生世事的种种形式,包括“单恋”(单相思、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如郭襄对杨过、宋青书对周芷若;“两角恋”(符合伦理道德的正常性恋),如张翠山与殷素素的生死情恋;“三角恋”,如纪晓芙与杨逍、殷梨亭之间的缠绵悲情;“多角恋”,如张无忌与周芷若、赵敏、小昭、殷离之间纠缠不清的爱恨情仇;“跨国恋”,如黛绮丝与韩千叶比武奇缘。

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

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

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龙彼德1999年诺贝尔奖得主、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说实在的,叙事文学的形式应当是一张有缝隙的网,作者可以有三五年创作时间在其间自由穿行,倘若形式的网结拉得过紧,抽得过密,那么作者就会成为乍一打开即被永久固定的思路的牺牲品。

在形式的束缚下,他没有继续发展的余地,因为形式不允许他随心所欲地去写。

然而,随心所欲的创作将会挣脱形式的羁绊,不断地合理地威胁着长篇小说,并且正在成为叙事文学的一种形式。

眦”用这段话来衡量与分析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笔者以为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因为金庸所注重的就是。

随心所欲”,即在一定规范中尽可能获得最大自由,这也是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所提到的人生最高境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邢爵疏:“孔子四十七学《易>,至五十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也。

六十而顺者,顺,不逆也。

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矩,法也。

言虽从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也。

”金庸的十五部小说,除<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越女剑>这三部为中篇小说外,其他十二部都是长篇小说,皆是正确处理“随心所欲”与“形式限制”矛盾关系的杰作;是。

言虽从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的典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金庸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正在不断地合理地威胁着我们既定观念的长篇小说,并且已经成为叙事文学的一种形式。

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有以下几个特点: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507第一,线索不单一。

有复线。

如<雪山飞狐>,由“一日”与“百年”两条线索组成。

一日”,是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日,辽东天龙门诸公找饮马川陶氏父子复仇,宝树和尚横插一杠,将打斗双方强行邀上乌兰山玉笔峰,为山庄主人杜希孟助拳,共同对付雪山飞狐胡斐。

不料杜希孟邀请来的苗人凤,却成了大内总管及众位高手联合攻击的对象,要不是胡斐伸手救援,苗人风早没命了。

浅析金庸小说写作技巧

浅析金庸小说写作技巧

浅析金庸小说写作技巧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是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以英雄豪杰的传奇经历和情感纠葛为主线,融入历史典故与宏大的社会背景,成功地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武侠世界。

金庸小说的魅力主要来自于他独特的写作技巧,以下将对其进行浅析。

首先,金庸小说的创作中充满了令人难以抗拒的剧情张力。

他擅长通过人物的行动与对话构筑紧凑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他熟练运用快节奏的叙述方式,将读者带入一个紧张刺激的情节中。

他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并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深入地参与到故事中。

例如,在《神雕侠侣》中,金庸通过杨过与小龙女的离合悲欢,展开了一幅动人的爱情画卷,让读者为之动容。

其次,金庸小说的魅力还来自于他独特的人物塑造。

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丰满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在故事中焕发出个性魅力。

金庸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和心理变化,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

而且,他的人物形象普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在与主人公的关系中产生冲突和碰撞,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人性。

例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一方面聪明机智,能与世故的人打交道,一方面心地善良,以智慧和机智帮助杨过解决难题,使得读者为之倾倒。

此外,金庸小说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对历史与江湖文化的巧妙融合。

金庸擅长描写历史背景,并将历史事件与武侠传奇相融合,使得故事更加丰满。

他通过详实的历史背景描绘和以史为鉴的思考,为小说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同时,他对于江湖文化的描写也是独具一格,刻画了无数江湖豪杰的生死相搏和荣辱情仇,使得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最后,金庸小说引人入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优美文笔。

金庸的语言简练明快,文字流畅自然,给人以极强的阅读愉悦感。

他善于以寥寥数语形容人物的形象和情感,使得读者能够立即形象地感受到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

金庸小说的叙事模式

金庸小说的叙事模式

金庸小说的叙事模式
魏仪
【期刊名称】《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叙事角度多用限制叙事,叙事结构以人物性格为中心,叙事时间变化多样,叙事背景往往有真实的历史年代.这些构成了金庸小说的叙事模式,也是金庸小说比一般的武侠小说胜出一筹的原因所在.
【总页数】3页(P51-53)
【作者】魏仪
【作者单位】福建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初教系,福建,三明,36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
【相关文献】
1.论金庸武侠小说正邪人物之"反"叙事模式 [J], 弥建立
2.金庸武侠小说的民间叙事模式——以《射雕》三部曲中的复仇母题为案例 [J], 曹宁;李兰兰
3.视觉\"江湖\":金庸武侠小说多模态叙事 [J], 陈风华
4.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浅论金庸小说的叙事结构与叙事技巧 [J], 霍晶晶
5.革命叙事对侠义精神的重建
——以金庸小说为例 [J], 冯子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庸武侠世界中的政治叙事的开题报告

金庸武侠世界中的政治叙事的开题报告

金庸武侠世界中的政治叙事的开题报告金庸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中极为重要的流派之一。

其小说中表现的武术、侠义和情感等元素,不仅深受读者的喜爱,也使得它具备了很高的文化价值。

其中,金庸小说中的一些政治叙事,更是具备了深刻的学术价值。

因此,本开题报告就将就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政治叙事进行研究。

一、研究意义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政治叙事,在文学史上具备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其小说中的家族斗争、官场斗争等政治叙事,不仅为小说增添了新的故事情节和更为复杂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具有展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的学术价值。

本研究的意义如下:一、深入挖掘金庸武侠小说中有关政治叙事的内涵和价值,增加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了解。

二、通过阐释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政治叙事,探索其对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启示和拓展。

三、通过对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政治叙事进行深入分析,从文学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化,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学理论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

其中,文学理论分析法是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文本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中的政治叙事;历史分析法是必要的研究方法,通过考察相关历史事件,探讨金庸小说中的政治叙事是否有历史依据;比较研究法则是拓宽研究视角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政治叙事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政治文化进行比较,探索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三、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对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政治叙事进行整理和归纳。

二、通过文本解读和历史研究,深入分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政治叙事,探索叙事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背景。

三、通过比较研究,探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政治叙事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政治文化的联系,并分析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政治文化的启示。

本研究的目标包括:一、通过深入研究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政治叙事,探讨叙事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二、通过对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政治叙事进行分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政治文化的交融和发展进行探索。

论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前言近几年来兴起的“金庸热”推动了对金庸作品的影视拍摄,加之各种网络、新闻、报业连篇累牍的报道及诸如陈墨等大家的评论使金庸小说的文学影响与日俱增。

目前传统的对金庸小说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对其情节艺术、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的阐释,即使对于叙事模式的说明也是过于单一。

此次论文立足于前人对金庸小说诠释的基础之上,从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叙事时间等要素全面系统的探究金庸小说的叙事模式。

金庸十四部经典武侠作品洋洋洒洒,数百万言,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

要想错综繁冗的故事情节之中提炼出最具典型的叙事技法是一项艰巨浩繁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学、地理历史学、文字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多个领域,这需要在翻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之上博采众长,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说,难度系数较高。

论文着重从金庸的十四部经典小说出发,运用从个别到一般的科学分析法力求抽象出其典型的代表性的叙事模式。

从根本上说,小说是一种叙事的艺术,因此,最能显示其文体风格的便是叙事模式。

现代小说越来越追求叙事风格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有的论者把这种叙述的转变视为传统小说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这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自然不无道理,因为它确实弥补了传统小说叙事模式过于单一的缺憾。

但是,许多时候一个作品的价值高低并不是取决于叙事模式的新鲜或陈旧,而在于作者如何使用它。

一种新鲜的叙事模式固然可以令读者耳目一新,但同样也会使其中的一些人“望而却步”;相反的,一种看似陈旧的叙事模式,也会由于作家的灵活运用而变得生机盎然。

金庸小说继承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同时,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使程式化的叙事模式表现出新的内涵。

研究作为一种小说类型的武侠小说,必须努力找到其隐藏在纷纭复杂的故事情节背后的基本叙事语法,并描述其发展趋势。

金庸有意识地汲取西方现代小说的某些技法,创造出“俗极而雅”的小说世界,下面就金庸小说的叙事方式分四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整体与细节金庸小说叙事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其注重整体的结构安排,而且表现在其细节的丰富。

金庸新论——关于金庸小说文化策略叙事模式及其文学史意义的思考

金庸新论——关于金庸小说文化策略叙事模式及其文学史意义的思考
第一节文化批判意识的衍生与发展
虽然自魏晋以来儒、道、佛相融交渗共同构成传统中国的社会文化内容, 但是儒家文化毕竟以其一以贯之的道统结构着封建宗法制的社会形态,并始 终以其实用性居于社会主流文化的地位,因此,旨在实现社会现代性转型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将文化批判的目光投向儒家文化。得之于儒家文化批 判的种种思想成果是五·四新思潮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虽然文化先驱们立足 于西方现代价值观所进行的文化批判未免矫枉过正,但是传统中国社会落后 于西方的现实毕竟使得儒家文化批判思潮成为多数国人的共识,并且烛照着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明确上述历史.现实和思想背景,就不难理 解余席为何始终以儒家文化作为结构其笔下江湖世界的精神龙骨;也就不难 理解余庸为何由早期对儒家文化理想的正面阐释转变为后期对儒家文化现实 政治进程的批判,最终体现出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西方社会政治 价值的认同。
monarchical system deeply rooted in the feudal patriarchal society,as well as such stale phenomena as caltural narcisism,blood and violence,masculinism,etc.The lack ofa unified cultural stantpoint,as a result.
自来沦者多以“将民族斗争引入武侠小说”(3 J作为以会庸、梁羽生为代 表的所谓“新派武侠小说”与此前武侠小说的根本区别。然而这一论断仅仅 是简单的现象分析,其实更具本质意义的是自五·四以来巨大的社会意识形 态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观念的变迁,正是由于新的文化观念的产生才会发生小 说叙述内容的相应变化。同时,新文学的发展改造了人们的艺术趣味,这必 然要求武侠小说对于现代叙事方式的追求。文化内涵与叙事方式的与时俱进 成就了“新派武侠小¨毛”的“新”意。然而,社会大众文化观念和艺术趣味 的蜕变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新质的产生与旧质的保留即便对于今同的读 者而言。仍然是一个基本事实,由此引出更为重要的命题——即会庸笔下武侠 小说之求新求变究竟达到了何种限度?在其创作过程中究竟如何对待读者新 旧杂陈的观念形态?列于这一问题必须结合武侠小说作为通俗文学的创作追 求才能作出吲答。唯其如此,才能合理解说金庸。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浅论金庸小说的叙事结构与叙事技巧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浅论金庸小说的叙事结构与叙事技巧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浅论金庸小说的叙事结构与叙事技巧霍晶晶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6(000)11X
【摘要】笔者将从情节构造和叙事技巧两个方面阐述金庸小说的魅力所在。

其作品的叙事技巧同时受中国古典传统小说和外国名著的双重影响,因此在读者看来既引人入胜又显得真实可信。

【总页数】1页(P147-147)
【作者】霍晶晶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传统小说中的两种叙事结构模式的叙事艺术 [J], 夏玲
2.兼传统与现代──赵淑侠小说的叙事结构 [J], 陈秀端
3.传统叙事结构反思的驱策——浅议后现代主义电影叙事结构转变 [J], 王思梦;李雁南;海阔
4.现代女性自我审视的叙事方式——凌叔华小说叙事结构透视 [J], 崔涛
5.试论金庸小说的叙事结构艺术 [J], 袁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事特征归纳》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事特征归纳》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事特征归纳在高考语文的复习中,小说阅读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小说叙事特征作为文学鉴赏的重要方面,不仅考验着考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还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分析并归纳小说的叙事技巧、视角、结构及语言风格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归纳小说叙事特征,并通过具体例子进行细分和解析,助力考生高效备考。

一、叙事人称与视角1. 第一人称叙述特点分析:●真实感强: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能够直接接触到叙述者的内心世界,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情感表达直接: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叙述者的情感波动和心路历程。

举例:●《孔乙己》中,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生活片段,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孔乙己的落魄与无奈。

答题模板: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的情感波动和心路历程。

2. 第三人称叙述与全知视角特点分析:●视野广阔:第三人称叙述及全知视角赋予了叙述者无限的视野,能够自由穿梭于不同人物之间,全面展现故事的各个方面。

●客观全面:叙述者如同上帝一般,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故事的全貌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举例:●《水浒传》中,叙述者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袒露心声,如“李逵想……”,使读者对人物和事件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

答题模板: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者如同上帝一般,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故事的全貌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3. 第二人称叙述特点分析:●亲切感强:第二人称叙述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氛围,把所要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举例:●在某些书信体或独白式小说中,使用第二人称可以增加与读者的互动感,如“你看到了吗?那是一片美丽的花海。

”答题模板:小说采用第二人称叙述,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氛围,把所要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金庸武侠小说对我国古典小说元素的传承与创新

金庸武侠小说对我国古典小说元素的传承与创新

第29卷㊀第3期Vol.29㊀No.3北京印刷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2021年3月Mar.2021金庸武侠小说对我国古典小说元素的传承与创新何大海(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滁州239000)摘㊀要:金庸武侠小说与其他小说相比,兼备了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特征,并且形式上与我国古典小说存在密切的联系㊂本文分析了金庸小说传承与创新的缘由,重点研究金庸武侠小说对古典小说元素的传承与创新方面,以及对新派武侠小说创作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㊂关键词:古典小说;形式创新;传承;金庸武侠小说;语言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8626(2021)03-0076-03㊀㊀学术界对于金庸武侠小说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金庸小说是我国传统小说形式,具有明显的 中国风味 ;二是认为金庸小说是独特的现代小说新形态[1]㊂与中国传统小说相比,金庸作为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的小说在基于现代白话文的基础上,改变了前人创作的思路观念,有选择地对我国古典小说元素进行了创新与发展[2]㊂从小说文化意蕴与艺术形式上看,金庸武侠小说不但包含了传统文化特点,还融合了民族性内涵的独特形式,对我国武侠小说创作与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㊂一㊁金庸小说特点金庸武侠小说从早期的‘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到后期的‘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等一系列作品,面对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压力,加上当前的 跨文化 语境,其小说本身具备丰富复杂的思想内涵以及别开生面的创作手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自觉的文化拓展和积极有益的探寻[3]㊂从金庸创作的武侠小说来看,其小说特点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风格,崇尚传统,主要内容以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为中心,且融入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了小说回目的可读性与审美价值,开拓了诗词更多的功能,对我国传统古典小说元素进行了创新与发展,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喜爱与认可㊂二㊁金庸小说传承与创新古典小说元素的缘由(一)可还原古代氛围与情境金庸武侠小说的语言特点是短小精悍㊁简洁明快,有时留有大段空白,在小说阅读形式上十分明朗,回味无穷㊂这种表达方式基于传统的借鉴与回归的基础,因为金庸的武侠江湖限制于古典情境之中,如果纯粹使用现代语言,就会对武侠小说的古代氛围与情境造成破坏[4]㊂其中,在人物对话中该特点十分重要,需要遵循传统武侠小说形式,而叙述与描写部分可使用现代语言进行表达㊂因此,金庸武侠小说中人物语言包含较多文言,而场合描写以现代口吻为主㊂例如,‘天龙八部“中写左子穆与一个少女的对话,左子穆问: 姑娘若能见告,在下 在下感激不尽㊂ 那少女道: 我听神农帮的人说起什么 无量玉壁 这一对话中,人物口语 见告 在下 感激不尽 无量玉壁 为文言词语,内涵丰富而又简洁明快㊂关于少女与段誉吃瓜子的场景描写,则是既有古代汉语的短小精悍㊁简洁明快,又有现代审美㊁现代口吻㊂书中写道, 瓜子辛涩,但略加辨味,便似谏果回甘,舌底生津 他将吃过的瓜子壳一片片地放在梁上,那少女却肆无忌惮,顺口便往下吐出 ,这段场景描写古典语言和现代审美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与古典武侠情境完全契合㊂(二)可满足打斗场面的描写需要金庸小说中打斗场景的描写主要采用方位词㊁㊀㊀收稿日期:2020-12-16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觉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 (立项编号:2016CXF093)㊂动词等,而对代词㊁助词等方面的应用频率较低,这是打斗场景的动作因素决定的㊂金庸描述打斗场景的语言都比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着气势恢宏之效㊂白话句子的省略成分,为读者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㊂例如,‘天龙八部“开篇所描述的武打场景,写龚姓中年汉子与褚姓少年两人过招,以短短的百字篇幅将场景与人物之间的紧张气氛充分调动起来,让人读完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㊂(三)适应环境的描写需求传统的武侠小说,人物㊁情节㊁环境三者互相关联㊂其中,环境描写是人物㊁情节发展必不可少的背景,通常采用单句形式,起到辅助性的点缀效果[5]㊂一般小说都采用小篇幅描写场景,之后迅速交代情节,读者可以顺利进入小说情节㊂金庸小说语言以简洁㊁短小为主,快速交代了场景,给读者想象力留下足够的空间㊂例如,‘天龙八部“中段誉跋涉无量山时对澜沧江江景的描写,大量运用省略㊁简洁的文言文形式,描绘出了澜沧江的江景画面,将我国古代传统楼阁㊁园林元素添加其中,形成一幅江南湖景美图㊂这段环境描写,采用文言文,读者不仅能够领会到画面意境,还能体会到含蓄隽永的言外之意㊂(四)刻画人物形象的需要从五四时期开始,现代小说的创作多以西方形式为基础[6]㊂金庸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种较为自觉的语言形式,对回归传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㊂例如,‘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形象刻画颇具匠心,小龙女集仙气㊁冷气㊁侠气于一体,作者通过丘处机的‘无俗念“进行描绘, 这首词诵的似是梨花,其实词中真意却是赞誉一位身穿白衣的美貌少女,说她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 ,又说她 浩气清英,仙才卓荦 , 不与群芳同列 ㊂这其中用文言文表述描绘出她冷艳㊁高洁和性格孤僻的特点㊂这段文字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生动形象,用 无俗念 进行概括,把古典审美和现代审美有机结合,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审美享受㊂三㊁金庸武侠小说对古典小说元素的传承与创新(一)章回体回目方面古典章回体小说每一章的回目通常采用对联形式,以两个七字句为一章的回目㊂既然是对联的形式,对仗必须工整,但是对声韵平仄没有严格的要求㊂回目各联不要求押韵,把回目合并之后,不是严格押韵的古体诗,而是类似句式整齐的散文诗㊂金庸小说采用了章回体形式,回目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鹿鼎记“的回目创作,不是原创,是根据情节从清代查慎行的‘敬业堂诗集“中集句所成,但是回目与内容相得益彰,浑然天成,体现了作者推陈出新的创造力;二是‘倚天屠龙记“的回目创新,每一章的回目由对联改为了单句,由常用的十四个字改变为七个字,并且保证押 ang 韵㊂该小说的回目以一首长诗概括而成,最终组合成为一首完整的柏梁体诗,构思十分巧妙;三是在‘天龙八部“五卷中,金庸填写了五首词,每首词可以拆分为十句,作为各章的回目㊂该回目句式灵活㊁长短不等,最长用3个分句组成,最短为三个字㊂在创作过程中,回目要求对仗,词牌名与章节情节相对应,将武侠小说的艺术性与实用性进行了较好的结合[7-8]㊂(二)语言形式方面1.置换现代双音词民国时期,传统武侠小说中也引用了古典小说中的古诗词,但使用范围小,使用的词汇频率不高,这类词语,阅读时有一定的难度㊂金庸小说剔除[9-10]了比较生僻的词语,用双音古语词对现代双音词进行替换,比如, 尔等 你们 依照 按照 等㊂金庸小说的现代白话文主要来自于古诗词,例如, 之 汝 等词,仍保留了 的 你 等现代词的使用,还有 吾 保留对应的 我 等㊂金庸对古语词和现代汉语的取舍运用,使他的小说既保留了浓郁的古典小说元素,同时也兼具了白话文的口语化特点,达到了雅俗共赏,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11]他的作品㊂2.使用文言语气助词现代生活很少使用文言词汇,文言语气助词应用更少,如 耳 哉 等词,甚至根本不用㊂金庸武侠小说既使用现代词语,还穿插使用文言词汇,包括文言语气助词㊂金庸在‘天龙八部“中以 奇哉怪也 想当然耳 描写段誉,段誉说话时常常把 非也,非也 挂在嘴边,成为他的口头禅,成为他的标志性口语特点㊂如此密集地使用文言语气助词 哉㊁也㊁耳 ,效果出奇制胜,人物形象活灵活现㊂金庸对文言语气助词 哉 情有独钟,使用频繁很高㊂在‘鹿鼎记“‘天龙八部“中, 哉 字分别出现了30次㊁47次㊂文言语气助词的恰当运用,77第3期何大海:金庸武侠小说对我国古典小说元素的传承与创新一方面从语言细节刻画了人物个性,另一方面营造了浓郁的古典情境,具有很强的代入感㊂3.使用谦辞与敬辞古汉语的谦辞与敬辞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如 令尊 令堂 及 寒舍 等㊂然而,为了使人物的语言与古人语言更接近,根据情节需要,金庸武侠小说保留了这些词语㊂金庸对古汉语中谦辞与敬辞的使用,不是 拿来主义 ,而是进行加工与取舍,其中 承蒙 贤弟 等谦辞的使用频率比较高,而对于封建色彩较浓㊁自辱性质的谦辞与敬辞则少用或者不用,只在特定的语境中出现㊂4.使用短语结构与句子结构金庸小说语言采用许多短语结构与句子结构,这种短语结构有的是从传统武侠小说传承而来,有的是根据需要创造出来的㊂短语结构以4~5个字为佳,将简化的单音节词进行组合,刻画人物的心理与动作,阅读时朗朗上口,形成类似熟语的结构模式㊂为了创设情境,增强画面感,金庸使用了大量的比喻,但很少使用完整的比喻句,更多的是使用短语,如 目光如电 出手似电 等㊂这些短语可以在较短的篇幅中蕴含丰富的内涵,营造出古典小说的氛围㊂(三)诗词运用方面诗词是古典小说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㊂诗词在古典小说中的运用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作为小说的开篇引言或者结语;二是在小说中作为评价㊁议论和点缀;三是作为小说人物语言的组成部分,由人物直接使用㊂金庸在诗词使用方面继承了这三种情况,并进行了拓展创新㊂在金庸小说中,诗词可以对人物进行标记,甚至利用诗词引导小说情节,揭示主题,强化诗词的作用㊂有时候,诗词不再是小说的配角和辅助成分,而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主导小说的情节发展㊂例如,在‘侠客行“中,武功秘籍隐藏在古代乐府诗中,要得到武功秘籍必须对乐府诗进行理解分析,诗词与小说情节㊁内容紧密联系,提高了诗词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㊂此外,金庸小说与古典小说还有一点不同,他的许多诗词不需要根据情节原创,而是可以直接引用古人的现成作品,结合当时的情境所需为我所用㊂例如,‘神雕侠侣“中以‘秋风词“的上阕作为全书的结尾,真是信手拈来,浑然天成㊂四㊁结语综上所述,金庸武侠小说形式丰富多彩,在回目形式㊁语言形式及诗词运用方面均有所继承与创新发展㊂基于此,通过金庸武侠小说对我国古典小说元素的传承创新研究发现,金庸小说具有一套相对独立的文学形式,其集古典词语和现代白话文于一体,在语言句式上以短小精悍的语言为主,不但包含了传统文化特点,还融合了民族性内涵的审美形式,对我国武侠小说的创作与传承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㊂参考文献:[1]㊀刘微.金庸小说里古典诗词的江湖意气[J].青年文学家,2018(36):42-43.[2]㊀Chao Peng Liu.Research on Web Application Technology forBuilding a Chinese-French Parallel Corpus of the Four Great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4,2941(946):206-210.[3]㊀彭海云.跨文化视域下金庸小说的艺术创新[J].嘉兴学院学报,2016(1):20-24.[4]㊀魏颖.金庸武侠小说英译中 侠义 精神的再现 以‘雪山飞狐“英译本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5]㊀智鹏菲.金庸武侠小说中杨过人物形象分析[J].青年文学家,2020(24):15-17.[6]㊀陈清华.致敬金庸,以重温经典的方式 谈谈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三)[J].南腔北调(周一刊),2020(8):29-51.[7]㊀Buket Akgün.Mythology moe-ified:classical witches,warriors,and monsters in Japanese manga[J].Journal of Graphic Novels and Comics,2020,11(3):271-284.[8]㊀郑保纯. 道士下山 与武侠小说 以‘射雕英雄传“为例[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0(3):16-20,15. [9]㊀李影辉.金庸武侠小说中的 隐逸 主题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9,10(3):125-127.[10]韩云波.从 后金庸 看金庸小说的历史地位[J].浙江学刊,2020(4):40-50.[11]张桂舟.金庸武侠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研究[J].青年文学家,2020(15):56.(责任编辑:谢蓓)87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年。

致敬金庸,以重温经典的方式——谈谈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三)

致敬金庸,以重温经典的方式——谈谈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三)

名家忆远——谈谈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三)敬金庸,以重温经典的文/陈清华四23.萃取萃取传统,注入现代精神,这是金庸小说的另一个特点。

金庸武侠小说中有大量篇幅反映了中医药文化包括中医理论、诊断学、药物学、针灸学、病症与治法、养生、医家、医著等多方面的内容。

即使在描写程灵素和胡斐的爱情时,金庸也用大段的文字,描写程灵致敬金庸专栏素是如何用中医治病的。

《东邪西毒》终结版上映,无数当年的旧时相知为了圆心中的那份最初梦想,争相观看。

而我始终记得那句幽怨的台词:“当我最好的时候,我最爱的人不在我身边。

”说这话的女子有着凄迷的寥落,她说出了这世上太多人的无奈与感伤,因而格外打动人心。

如果你是一个女子,不但年轻,而且美丽,现在,却偏偏要你因为你的美丽与骄傲,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将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黯然收起,把惊人的美艳付诸不见天日的黑暗与孤独,没有爱人,没有光明,甚至没有明天与未来,那么,你会不会指责上天的不公,你会不会抱怨命运的残酷?世上的女子,谁不希望拥有最美丽的容颜?可似乎是造化故意捉弄,这美丽背后永远伴随无尽的苦楚与磨难。

犹记得阿朱在得知自己身世以及生父与爱人的仇恨后,所做出的艰难抉择。

萧峰失手错杀了心爱的姑娘,而这份心债在揭穿原来仇恨的愚蠢后,更加刻骨铭心。

一直有人不能接受,金庸先生居然如此狠心,让这般相爱的人竟是这样的生死相隔!西岭雪在《她没有穿鞋子》里,描写两个家族的爱恨纠缠,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为替侮辱了周峰爱人的父亲还债,秀秀毅然决定做周峰的妻子,忍受羞辱、责骂,却无怨无悔;直到身怀六甲的她死在一场车祸中,周峰才恍然发现,他爱秀秀,秀秀却永远不知道了。

这样不惜用自己生命来试图化解仇恨的女子,有着凤凰浴火般的勇气与壮烈,她们知道生的宝贵,因为她们都无一例外曾经爱过;她们却选择从容赴死,因为她们知道,为爱人而死,也是最大的幸福。

而所谓的仇恨,在书中结尾,化作了一个周密而艰险的计划。

计划中的每个人,都是牺牲者。

不险则不快 险极则快极——金庸对传统小说美学的继承

不险则不快  险极则快极——金庸对传统小说美学的继承

不险则不快险极则快极——金庸对传统小说美学的继承
陈会明
【期刊名称】《三明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0(000)002
【摘要】金庸的武侠小说注重读者的审美心理要求 ,继承了我国传统小说既曲折多变又符合人情物理的美学思想 ,这是形成金庸热现象持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庸热对当今纯文学的读者队伍萎缩现象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总页数】4页(P1-4)
【作者】陈会明
【作者单位】三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三险扩五险”不能只请客不埋单 [J], 郭文婧
2.用离子辐照的快恢复二极管等离子体技术为什么比发射效率降低的快恢复二极管等离子技术好 [J], O.Humbel
3.肖特基二极管与快恢复整流二极管之比较 [J], 孙卯秋
4.车载肖特基二极管耐压可提升至200 V,有望替代快恢复/整流二极管 [J], 王莹
5.雾霾险、赏月险、贴条险等奇葩保险层出不穷“雪球”愚人节推出“跌停险”专家称违背保险原理 [J], 劳佳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重要知识点(一)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叙事时间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重要知识点(一)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叙事时间课件

5、写实结构
写实结构是“新写实”小说所采用的情节结构。“新写实”小说不像传统现实主义 小说那样去营构因果相扣的严密精致的情节和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像现代 主义小说那样彻底打碎时间情节而完全依据人的意识的流动和闪回组织叙述。
它注重于展示客体的原形,即事物、生活(包括精神或文化现象)的原初状态 和本来面目,通过人生中平凡、琐碎的细节,揭示人性的原生特质和那酸甜苦 辣五味具全的人生体悟,而相对淡化社会历史的背景,淡化政治思想意义,甚至
自己的深层心理;③对于其他人物,可以从外部描写,也可以运用一定的艺术方式接触到 他们的内心世界。比如《大卫·科波菲尔》
见证人视角的优越性要大于主人公视角。①作为目击者、见证人,他的叙述对于塑造主
要人物的完整形象更客观更有效;②必要时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做出感情反映和道德评 价,给作品带来一定的政论色彩和抒情气息。③通过叙述者倾听别人的转述,灵活地暂时 改变叙事角度,以突破他本人在见闻方面的限制。比如《祝福》《百合花》
契诃夫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也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小说是从一个月夜中 学教员布尔金和兽医伊凡·伊凡内奇的聊天开始的,结尾写道:“十分钟后,布尔金 已经睡着了。伊凡·伊凡内奇却还在不断地翻身叹气,后来他索性爬起来,走到外面, 在门口坐下,点上了烟斗。”小说的这个结尾耐人寻味,整篇小说的结构自然巧妙。
件和矛盾冲突构成。基本模式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 和尾声。
叙事结构,是指小说的情节结构类型,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有不同的叙述 特点和审美功能。基本类型有7种,即线状结构、散文结构、网状结构、画 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框架结构。
1、线状结构
线状结构,就是各个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 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始而终,由头至尾,由开端到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虽 然有时倒叙、插叙和补叙,但并不改变整个情节的线式格局。线状结构有单线 式和复线式之分。

金庸小说赏析

金庸小说赏析

作一支“侠谱”成一世“侠客”——我对金庸小说的评价“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从很早的时候,我就听过这一副对联,起初并不知道这是对金庸全部小说的总结,只是单纯的觉得对联写得好,听着也美。

后来终于得知这是出自金庸对自个儿小说的概括时,就更是钟爱了。

说起来,作为90后,我们这一代应该是看着金庸,琼瑶的小说,电视剧长大的。

我记得在九十年代,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校园最受欢迎的十大人物”,金庸和琼瑶就位居一二名,可见他们的人气和名气了。

曾经很喜欢琼瑶的小说,那种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纯洁诗意的爱情恰恰是我小女生的情怀。

所以一度对金庸小说排斥厌恶,觉得一大群人整天打打杀杀,练武比试,粗鄙至极,莽夫之勇。

我有个闺蜜,对金庸武侠如痴如醉,因而常常听她讲起里面的情节,人物,心底渐渐对那荡气回肠的故事有了好奇,也对那侠骨柔肠的爱情有了向往。

没来由的,我开始看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神雕侠侣”就是我第一部接触的,我喜欢小龙女的纯洁,同情她的遭遇,我着迷于杨过的痴情,崇拜与他的武艺,更羡慕他们的爱情,“一见杨过误终身”,我想我是理解的。

自此后,我又陆续看了鹿鼎记,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都是经典中的经典,令人难忘。

说了这么多,只有一句话,我是喜欢金庸的小说的,所以我也对他的小说谈一下我的看法。

金庸作为武侠小说这一“项目”的“奥运冠军”,其超凡的功力在于他通过浪漫叙事构造的侠谱。

武侠小说作为“写梦的文学”本不以写实见长,其人物创造主要来自作者想象和写作传统,写作传统中的程序化因素是另一回事,作者的想象主要偏重寓言化和象征化,它不直接来源于现实。

而金庸小说作为一种经典就恰恰在于它通过传统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征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韵外之致等本属于中国古典文化要求的东西表现了出来,并借助独特的武侠语言文化的天空让我们作了一次堪称壮举的乌托邦飞翔。

于是,我们才无法忘记令狐冲、杨过、郭靖、小龙女、乔峰、韦小宝、赵敏、黄蓉、任盈盈、郭襄、胡斐甚至是李莫愁、岳不群、欧阳峰、东方不败、灭绝师太等等栩栩如生的人物。

论金庸小说全知视角的叙事艺术

论金庸小说全知视角的叙事艺术

On Jin Yong's Novels Omniscient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Art
作者: 刘志向
作者机构: 漳州师范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出版物刊名: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71-7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金庸 小说 全知视角 叙事
摘要:金庸小说大部分采用全知视角来叙事。

通过全知视角作者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瑰丽无比的武侠世界。

利用全知视角的叙事特点,作者全面掌控故事,或向读者做出详尽的解释和评价,或留有伏笔做铺垫,予取予夺,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这种叙事策略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上取得了非凡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 与我们民族的认知心理结构具有对应之处的。 ”
视角的叙事模式以外, 就不存在别的叙事视角, 中国古代作 家也进行过叙事视角多样化的试验, 但没有形成定规和系统。 对全知叙事的理解, 中外理论家的理解虽稍有出入, 但 是却大致可以通用。所谓全知视角, 也即是热拉尔・日奈特 所认为的 “零聚焦” 或者是托多罗夫认为的 “叙述者>人物” , 是指叙述者无所不在, 无所不知, 有权利知道并说出书中任 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 叙述者说出的比任何一个 人物知道的都多, 他甚至可以是他的主人公头脑里的想法。 这种叙事视角的优势是叙述者可以表现为知道某个人物的 秘密愿望, 也可以表现为同时知道几个人物的想法、 或者仅 仅表现为叙述那些不为一个人物所感知的事件。虽然中国 古典文学在视角方面的理论缺乏系统性, 但是中国古典作家 却能够自觉或不自觉的实践着以叙事视角来指导自己的创 作, 这种创作方式对古典文学底蕴深厚的金庸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 在借鉴的同时更进行了创造性发挥。金庸是如何借鉴 古典文学中的视角操纵方式的呢?其在借鉴过程中又是如 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特点的呢? 一、 无所不知的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 是传统文学作品中最常用的叙事视角, 叙述 者采用的是自己处于故事之外, 可随意变换的上帝般的叙述 眼光。作者, 尤其是虚构叙事的作者, 对作品中的人事、 心理 和命运, 往往拥有全知的权利和资格, 甚至连人物的潜意识 和梦境都可以叙述。如中国古典章回小说 《水浒传》 《三国演 义》 等, 作者往往采用的就是这种叙事视角。金庸的大部分
中国传统文学以全知视角的叙事模式为主。陈平原指 出 “在 20 世纪初西方小说大量涌入中国以前, 中国小说家、 小说理论家并没有形成突破全知叙事的自觉意识, 尽管在实 际创作中出现过一些采用限制叙事的作品……总的来说, 中 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叙述大都是借用一个全知全能的说话人 的口吻” 。 当然这并不等于就说中国传统文学中除了全知

者的内心和了解讲述者的言行举止, 甚至对他们的性格品行 都了如指掌, 但是叙述者却并不告诉读者这个叙述焦点中的 中心人物胡一刀的内心所想所感, 明写他人 (故事中的每个 人既是故事的叙事者, 又是故事的被叙事者) , 实写胡一刀⑤, 而对胡一刀却使用限知叙述。 胡一刀死亡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叙述者并不直接 陈述的,而是通过聚集在玉笔山庄与此相关的众人的讲述, 在讲述的过程中, 又由于不同的立场, 各有真假增删。读者 不得不跟着叙述者的思路, 本认为已经知道了胡一刀的死因, 然而又峰回路转, 变故复生, 正是这样的一步一步的设疑和 解疑,作为局外人的读者才能在众人的言辞及其矛盾中间, 了解到事情的前因后果, 才判断出事情的真相。玉笔山庄众 人围绕着胡一刀的死这一焦点事件, 在他们各自的视角的过 滤下, 在他们各自的利益的考虑下, 显示出对问题的不同的 评价和看法,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全知的圆形视角, 使胡一刀 的死亡得以公之于众!这种写法颇似黑泽明的电影 《罗生门》 的叙事方式。 总之, 为了达到全知, 金庸不惜使用曲笔, 在无所不知的 视角之外, 借助于限知视角的流动等方式使文本整体上形成 全知, 从而对文本形成一种整体性的俯视, 这种回归了中国 传统小说叙述者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 凌驾在作品每个人物 角色之上的叙述方式, 使读者随着叙述者的叙事视角的转移, 平易地接受故事的来龙去脉,倾听故事中一切人物的心声, 并顺应小说叙述者的观点去看待和评论小说中叙述事件及 人物的心理、 行为。 金庸借助于全知叙事模式, 不仅能将故事编织得天衣无 缝,而且能注意对人物性格作多侧面的表现,使人物形象十分 丰满。在创作力求学习西方的现当代社会, 金庸能够以自己 的勇气、 以自己的才气, 创造性地借鉴传统的叙事技巧, 创作 出变幻莫测的小说情节结构和精彩的人物世界, 从而达到雅 俗共赏的程度⑥!冯其庸教授给予金庸的创造以高度的评价 “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 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 我敢说, 在古
注释: ①陈平原.中国小说叙述模式的转变.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7 月第一版, 第 63 页. ②魏仪.金庸小说的叙事模式.福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年 8 月第 4 期. ③④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12 月第一版, 第 221 页, 第 228 页. ⑤ “ 《雪山飞狐》 的真正主角, 其实是胡一刀” .金庸.飞狐外传“后 记” .金庸全集.北京三联书店, 1994 年版. ⑥严加炎. 我看金庸小说 (代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金庸小说论稿 (增订版) .北京 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12 月第一版第 149 页 . ⑦冯其庸.序言 .曹正文著.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浙江文艺出版 社, 1992 年 3 月版.
⑦ 往今来的小说结构上, 金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
是全知视角。这种内聚型视角的叙述者为了叙述这一焦点 事件, 同样也是如上帝般出入人物的内心、 描写人物的言行 举止, 但是却是围绕着外围人物来写, 而并不正面刻写中心 焦点中的中心人物。这种写作方式在金庸的小说中得以试 验, 最为典型的当属 《雪山飞狐》 。 在 《雪山飞狐》 中, 围绕着 “胡一刀与苗人凤的决斗” 这一 焦点, 众人的叙述并不相同, 叙述者犹如上帝一般出入讲述
58
2011 年第
期 安徽文学
文 艺 理 论
《天龙八部》 是金庸进行视角流动创作试验的成熟之作。 从大的框架上来看, 小说共分为四部, 分别以三个主人公的 视角的顺序流动来构筑文本, 第一部主要是从段誉的视角来 交代故事发展的前后过程, 第二部则主要转向乔峰 (萧峰) , 第三部则主要以虚竹为视角焦点来编织文字, 第四部的叙事 方式比较复杂, 主要是为了叙述的需要而安排不同的人物作 为叙事焦点来推动故事的发展。我们暂且看乔峰 (萧峰) 的 命运。乔峰是一个悲剧英雄, 他的人生悲剧的形成与他自己 的性格紧密相关, 但是作者却不是以全知的视角来告诉读者, 而是步步深入, 逐步设疑。小说中写乔峰, 出场时几乎是一 个无所不能、 顶天立地的武林高手, 然而命运却偏偏捉弄于 它, 武林人士一致认为他是契丹人, “他到底是汉人还是契丹 人呢?” 这个问题一直折磨着他, 为了揭示谜底, 乔峰要追根 究底, 但是却被诬陷为 “弑师杀父母” , 为武林中人人所不耻, 这些都是从萧峰的视角来展示的, 他并不知道他自己的命运, 角色视角的限知性一步一步把他送上命运的绝境, 一直到发 现陷害他的 “大恶人” 竟然是他的亲生父亲。乔峰又能如何 呢?自己苦苦追寻的结果只能是打落牙齿和血吞了!在不 断的追逐悬疑中, 角色的限制视角使人物在不知不觉的状态 中走入作者预先设置的陷阱, 叙述者以视角的 “限知” 的流动 对人物命运进行整体的把握, 也即是全知性的把握!金庸这 样的结构安排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 操作不当就会使前后无 法自圆其说!从中可见金庸功底的深厚!金庸的小说如此 精彩的构思, 比比皆是。 叙述者潜入角色而使视角顺序流动的叙事视角, 活泼灵 便, 流动中随人随事之所宜, 让你读故事时, 随主人公的变化 而化身万变, 中国语言事态的非原生性, 或者说它外观上的 “永远现在时” , 以及语句中不时省略主语, 都在配合着流动 视角, 使你仿佛身临其境。俗话说 “为古人担忧” , 就是这种 角色视角产生的心理效应。限知视角的流动在功能上效果 不亚于全知全能的视角, 并且这样的流动, 更使文本活泼多 变, 更富合理性。 三、 围绕一个焦点, 以内聚型视角形成全知 这是限知视角流动的一个特殊的方式, 这种全知方式是 围绕着一件事情或者一个焦点, 在不同视角的过滤下, 显示 了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感情色彩, 组合成圆形流动视角,也即

作品就是以这种视角来构筑全篇。 以 《书剑恩仇录》 为例, 作者或者说是虚构文本的叙述者 在这部小说中, 始终以全能的上帝般的眼光来注视文本中的 每一个人物的所作所为, 虽然小说的主人公是红花会大当家 陈家洛, 但是叙述者并没有把眼光局限在他一人身上, 而是 每写到一个人物, 视角焦点就在这个人物身上, 如在第一回 “古道腾驹惊白发 危峦快剑识青翎” , 视角的转换极为频繁, 一会儿从李沅芷的视角看问题, 一会儿是从绵里针陆菲青的 角度叙述他的活动甚至是探究人物的心理,在城西决斗时, 甚至深入到焦文期、 罗信、 贝人龙的内心, 这种叙述视角可以 说让读者对人物的所作所为甚至是所想都可以了如指掌。 开 篇的这种视角特色就奠定了全文的写作基调。 《碧血剑》也 是如此。 这种写作的特色并不只是在这一两部小说中才有, 如果 仔细分析的话, 几乎每一篇都离不开这种全知全能是叙述者 的存在。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 对于作者十分自由, 可以随 意转换时空, 因而能尽量容纳各种社会生活面, 以展示对各 种社会人生的感受, 乃至记录各种社会风情、 习俗、 传闻、 笑 话, 以提高作品补正史之缺的历史价值。 二、 限制 (知) 视角的流动形成全知 魏仪先生曾就金庸小说的叙事视角进行了论述, 他认为 金庸先生的小说叙事视角的特点主要是限制叙事, 他对作品 的限制视角进行了大量的且较为合理的论证②,但是魏先生 却忽略了限制视角的流动构成了叙事的全知。本文主要借 助的是杨义先生在 《中国叙事学》 中的观点, 杨义先生认为 “在 动态操作中, 我国叙事文学往往以局部的限知, 合成全局的 全知, 明清时代取得辉煌成就的章回小说尤其如此。它们把 从限知到达全知, 看作一个过程, 实现这个过程的方式就是 视角的流动, 把视角的流动贯通作为一个过程来处理, 这是
文 艺 理 论
传统叙事视角的创造性借鉴
——浅谈金庸小说的视角特点
◎陈绪明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视角往往以全知视角为主, 而现代小说家致力于谋求叙事文学视角的多样化, 但是金庸坚 持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视角的特点, 并且进行了创造性发挥, 使他的作品的叙事视角以全知叙事为主的同时, 又不拘泥于 某一种单一的全知叙事模式, 形成了以无所不知为主、 限制视角的流动和围绕一个焦点以内聚型视角形成的三种不同的 全知叙事模式, 这种多模式的全知视角的尝试使其作品在向传统回归的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 形成其独特的视角特点。 关键词 金庸 全知视角 视角流动 焦点 文章编号 1671-0703(2011)01-058-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