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住院患者退药情况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院住院患者退药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本院住院患者的退药情况与退药原因,为患者合理用药与降低退药量提供参考。
方法统计本院2013年7~9月退药的住院患者共1562例,对其退药原因与退药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内科退药现象较普遍,因医嘱变更退药所占比例最高,退药品种以抗微生物药物居多。
结论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不合理退药情况,以保障患者安全、有效用药,减少医院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situation and cause of inp atient′s drug return in our hospital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rational drug use and reduction of drug return. Methods It was calculated that 1562 inpatients returned drugs from July 2013 to September 2013 in our hospital.The cause and situation of drug return were analyzed. Results It was a common phenomenon to return drugs in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Drug return due to doctor′s advice took the highest proportion.Variety of drug return was mostly classified into antimicrobial agents. Conclusion On reduction of irrational drug return,it is required to take targeted measures in order to ensure safe and effective medications in patients and avoid unnecessary resource consumptions in hospital.
[Key words] Inpatient;Drug return;Analysis
药品是一种具有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作用的特殊商品,原卫生部在最新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1],目的是为了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也能保证医院药品的质量与安全。
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本院对住院患者在一定范围内给予退药,随着患者自我意识增强,本院的退药现象日益增多。
从病区或患者手中退回药房的药品有可能被污染变质,甚至可能被人利用退药掉包,从而导致药品真假难辨,质量难以保证。
退药不仅给住院患者和临床医师造成许多不便,而且增加了药房的工作量、工作难度及医患纠纷隐患。
本文对本院住院患者的退药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原因并寻找对策,为减少退药现象、加强药品安全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7~9月住院药房HIS系统退药1562例。
1.2 方法
将退药分别按退药原因、退药品种、退药科室加以统计并分析。
2 结果
2.1 退药原因构成情况
医嘱调整导致退药所占的比例最大,高达40.08%,其次为患者出院、转院和停药所导致的退药比例高,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退药原因构成情况
其他包括患者自备药、特殊人群用药禁忌、医师录入错误、药房无药等
2.2 退药科室构成情况
本院内科系统住院患者的退药最多,明显高于外科系统住院患者,内科中又以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为最,名列一、二位,分别占13.51%、13.38%,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退药科室构成情况
2.3 退药品种分类构成情况
抗微生物药物在退药品中位列第一,循环系统药物(心脑)也是主要退药品种之一,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退药品种分类构成情况
3 讨论
3.1 退药原因
从退药原因分布来看,因为医嘱调整导致退药所占的比例最大,可能由患者病情发生变化,主诊医生查房后决定调整医嘱导致,一般住院患者当日用药都是前一日在药房领取,当日调整医嘱后就得将前日所领药品退回药房,造成退药频繁的现象。
有时临床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治疗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不佳,经相关科室或专家会诊,需要调整用药方案,都会导致退药现象的发生[2-4]。
患者出院、转院而发生的退药所占比例也较大,可能与患者的病情危重急需转向上级医院治疗、患者紧急出院、家属要求提前出院有关,导致当日已领药物退药。
3.2 退药科室
表2调查结果显示,本院内科系统住院患者的退药最多,明显高于外科系统住院患者,内科中的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名列第一、二位,分别占13.51%、
13.38%,可能是由于内科系统疾病一般都较为复杂、用药疗程一般较长、品种联用较多等造成退药情况的发生[5-6]。
外科手术患者较多,用药相对稳定。
中医康复科退药的比列相对较少,可能是因为该科主要是以理疗为主,药物为辅,用药相对较少,故退药也相对较少。
3.3 退药品种
表3调查结果显示,退药品种中抗微生物药物位列第一,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①目前抗微生物药物为临床应用最频繁、用量最大的一种药物,临床医生治疗患者时一般先经验性用药,待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再根据结果调整医嘱,造成未使用药物的退药;②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出现变态反应及一些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也可造成退药的发生[7]。
循环系统药物(心脑)也是主要退药品种之一,可能与使用该类药物的住院患者一般都是病情偏重、联合用药偏多有关。
生物制品退药相对偏少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生物制品需0~8 ℃冷藏,为保证药品质量,一经发出,一般不予退药。
3.4 对策与建议
3.4.1 医生应把好用药关医生在给患者开具医嘱前,应主动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及用药史(尤其是药物过敏史),设计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在开具贵重药物或自费药物时,应与患者进行沟通,征得患者同意后再开医嘱,谨慎使用抗生素,严格遵守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3.4.2 药师把好审核关药师应做好药物的调配审核工作,拒绝调配不合理用药,对退回药房药品的性状、批号和效期应认真检查,避免有质量问题的药品流到药房,从而降低退药的发生频率。
对于一些需特殊保存(如需冷藏)的药品,特殊管制的药品(如毒麻、精神药品、药性剧烈的药品)及包装已破损的药品应严格限制退药[8-9]。
3.4.3 积极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可以促进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从而降低退药的发生频率。
临床药师应定期收集、整理全院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及时向各临床科室通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3.4.4 规范退药程序本院住院患者退药程序相对来讲比较简单,只需病区护士在HIS系统提交退药申请单即可。
退药的低门槛造成大量退药现象。
建议严格化退药流程,如临床科室办理退药手续,首先由医嘱医生开具退药单,说明退药原因,并由科主任审查签字,再送医务部批准,最后去药房办理退药。
如果因为患者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而引起退药,则需要临床医生或该科室的临床药师认真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得到审核批准后再执行退药。
上述的退药程序虽然繁琐严格,但严格的退药程序必然会有效降低退药的频率。
3.4.5 完善药品信息系统建议药品信息维护人员完善药品信息系统的设置,对于同一规格但不同厂家的药品,药品信息系统在显示其通用名时,最好能提示
其不同的商品名以示区别,从而减少病区医务人员医嘱录入时的一些人为的错误[10-11]。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医疗情势下,完全杜绝退药现象并不现实,但可以采取合理化措施来减少退药现象的发生,从而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Z].2011.
[2]靳松,梅丹,朱珠.我院急诊药房退药数据分析与探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21):1869-1872.
[3]卢荟,顾家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住院部药房退药现象的分析及管理对策[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6,6(1):76-78.
[4]任炜,刘玉君,于国英.住院病人退药原因分析与对策[J].安徽医药,2007,11(1):82.
[5]党振华,何友勤,郭婉嫦.住院病人退药情况分析[J].海峡药学,2004,16(6):137-138.
[6]周燕萍,陈玉玲.我院住院病人退药情况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6,6(1):54-55.
[7]杜书章,岳晓红.我院住院病人药品退回情况分析[J].医药产业资讯,2006,3(20):100-101.
[8]黄秀玲.住院病人退药现象分析及处理办法[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6,6(4):313-314.
[9]梁慧芳.我院2007~2008年住院药房退药现状及原因调查析[J].安徽医药,2009,13(6):688-689.
[10]张爱玲,兰杨,王强,等.我院病区药房退药现状及原因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25):1992-1993.
[11]秘桂欣,袁锁中.医院临床科室回退药品情况分析[J].中国药师,2004,7(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