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17-22课)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知识梳理】一:元谋、云南、元谋、170万、工具、天然火二:周口店、70-20万、天然火三:周口店、3万、人工取火、骨【自主检测】选择题:B.A.B.A.A.C.非选择题:1、元谋人—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约3万年—懂得人工取火和缝制衣服北京人—约70—20万年—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2、⑴A⑵北京人⑶C【拓展视野】 B C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知识梳理】一:长江、浙江、余姚、七千、水稻、干栏式二:黄河、陕西、西安、五六千、粟、半地穴式、彩陶【自主检测】选择题:B.D.D. D.D.非选择题:1、河姆渡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半坡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2、A: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B: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拓展视野】1、C 2、D第3课华夏之祖【知识梳理】一:炎帝、黄帝、涿鹿、蚩尤、华夏族、黄帝二:尧、舜、禹、禅让制、2070、夏、奴隶制【自主检测】选择题:AABAB非选择题:尧、舜、禹;“禅让制”【拓展视野】 B D第一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二、材料题21、(1)图一: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图二: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2)河姆渡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半坡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22、1、启;2、世袭制;3、夏朝;4、奴隶社会,夏、商、周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知识梳理】一:启、世袭、家天下二:约公元前2070年、禹、约公元前1600年、汤、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三:西周、周天子、诸侯、国人、公元前771年【自主检测】选择题:C.D. A.D. D.非选择题:⑴分封制;⑵巩固西周的统治;⑶开发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拓展视野】B A B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知识梳理】一:原始、商朝、司母戊鼎、三星堆、商朝、瓷器二:商周、禹、选种、施肥、治虫害、商周、牲畜圈栏三:奴隶主、奴隶、殉葬品、祭祀【自主检测】选择题:A.B.B. D. B.B.非选择题: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拓展视野】B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知识梳理】一:周平王、春秋、战国、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齐桓公、尊王攘夷、管仲、齐国二:韩、赵、魏、齐、秦、楚、燕、赵、魏、韩、桂陵、齐国、魏国、齐国、魏国、长平、四十多【自主检测】选择题:A.D.B.D. A.B.A.非选择题:见七上P33页【拓展视野】B D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知识梳理】一:春秋、战国、春秋末年、战国时期二:战国、李冰、岷江三、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封建、县制、土地、耕战、封建四、战国、地主、农民【自主检测】选择题:A.A.C.B.B.D.非选择题:(1)商鞅;秦国;(2)主张变法;法家(3)地主阶级;使秦国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人教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导学案

((人教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导学案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通过看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我们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思考和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养成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本课简要介绍了祖国境内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的生活景象。

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及南北,十分丰富。

本课只是讲了三个典型: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以发现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的北京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顶洞人。

“北京人”是本课的重点。

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北京人”这一子目从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艰苦的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等内容,全面而简要地勾画了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山顶洞人”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比北京人晚数十万年,已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

“山顶洞人”这一子目从体质形态、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使用骨针缝制衣服、结成氏族等方面,展现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反映出他们与北京人相比所取得的长足进步。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学法指导:1.观察配合课文的有关图画,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培养注意观察的优良习惯和根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2.学习历史要善于抓比较、抓联系。

本课中的“活动与探究”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复习巩固:选择题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A.元谋人 B.北京人C.山顶洞人 D.蓝田人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A.会不会制造工具 B.会不会使用工具C.会不会渔猎和采集D.会不会用火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山顶洞人()A.懂得钻孔技术 B.懂得人工取火C.会制作装饰品 D.开始使用天然火4.我们已发现的人类,请你按时间的先后排列()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蓝田人④山顶洞人A.①③②④ B. ①④③②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5.我国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最早使用火的是()A.元谋人B. 蓝田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6.在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黄河流域发掘的原始人类遗址()A.元谋人B.蓝田人C.北京人 D.山顶洞人7.下列各项不符合“北京人”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是()A.群居生活 B.人工取火C.使用简单语言 D.制造使用简单工具二、材料分析题8.“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保存了几处较厚的灰烬堆,埋着烧裂的石头和兽骨……”阅读材料回答:(1)这则材料证明了什么?(2)材料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导学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导学案 川教版

第17课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目标要求】1.识记与理解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什么是青铜,我国历史上哪一时期属于青铜时代。

认识并欣赏部分著名的青铜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面具等,理解“青铜时代”的含义及历史地位。

2.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别和欣赏青铜名器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人类文明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初步审美、欣赏能力。

学习运用数据进行订单量分析的方法。

通过划分青铜器的种类,学习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

商周的青铜文明,的确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预习导学】1. 是人类最先利用的金属。

是人类炼成的第一种合金。

2.青铜是以为主要元素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称为青铜。

3. 、、时,青铜在生产、军事和生活中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时代。

4. 出土的青铜名器司母戊大方鼎制作于。

5.青铜器按用途划分,有、、、、车马器、工具等十多类。

6.湖南出土的上铸有龙和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

7.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和等,造型奇异,风格独特,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8.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不仅表现在和上,还表现在上。

【问题探究】什么是青铜?我们的祖先是在什么时候掌握了这一技术的?我国历史上哪一时期属于青铜时代?青铜器中的代表作品你知道哪些?【例题精析】例1. (2008年三明市)一位非洲友人来到中国,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右图所示文物,请你告诉他这件文物铸造于()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解析】B 从图片可以看出这是我国青铜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司母戊大方鼎,它铸于商朝后期,因此选B。

例2.(2008年淮安)秀美的成都平原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创造了独特的“三星堆”青铜文化。

下列文物属于这一文化的是()A B C D【解析】C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以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著称,上述作品符合这一特点的只有图片C青铜立人。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17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17课)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指名讲述引言中的故事,并回答随后的问题。

师适当引导补充;2、 思考、讨论:为什么佛教和道教都受到统治者的提倡?分别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 生了什么影响(文学、艺术方面)?3、 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王充和《论衡》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第三子目:司马迁和《史记》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思考、讨论:司马迁是如何写成历史巨著《史记》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第四子目: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观看影视资料,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 )结合你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理解。

(2)假如你刚参观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请你在游客留言簿上留下你最想对秦始皇说的一段话。

(3 )请你也做做名人,对兵马俑作一精彩的评价。

C.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D.凡是道教徒,都是兄弟7.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A 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B .从夏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C.从商朝到唐朝时期的历史D.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在今天陕西省韩城市郊有一座古柏环绕的“汉太史公墓”,郭沫若同志曾为之题诗:“龙门 有灵秀,钟毓人中龙。

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鹰斧铖,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 秋太史公。

”这位太史公的杰作是()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资治通鉴》9. 小张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他非常崇拜西楚霸王项羽,他从图书馆借回四本书,想从中查阅相2、讨论解决动脑筋 三、达标检测:佛教起源于( A.西域)B .欧洲C .古印度D •大秦2. 3. 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A.春秋时期 道教形成于( A.春秋时期B .秦朝末年 ) B .战国时期)C .西汉末年 C •西汉时期 4. 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A.道教B.基督教) C .佛教兰教5. 右图中的建筑是位于河南登封少室山北麓的少林寺, 与之相关的宗教是()A .道教 B.佛教兰教6. 下列哪一条属于道教的主张(A.有救世主能够普渡众生.基督教D .东汉末年D. D.伊斯 D.伊斯东汉时期)B.今生忍受一切苦难,来世能够得到幸福关项羽的历史。

历史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导学案

历史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导学案

历史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7 课鼎盛的秦汉文化导教案一、知识梳理二、要点难点剖析1.要点(1)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期间的发展状况佛教的传入是秦汉期间中国对外经济文化沟通带来的结果,道教则根源于我国春秋战国以来渐渐发展的道家思想和仙人方术。

佛教所倡导的此生忍耐累难,来生转世获得幸福的思想,起到麻木人民抗争意志的作用,切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逢迎了统治者追求长命百岁的心理需要。

所以,这两大宗教得以流传和发展。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与流传,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2)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有着悠长的传统,到西汉期间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并为后代史学研究的发展确立了基础,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期间史学发展的代表。

司马迁修成《史记》的原由是多方面的,汉武帝期间西汉社会的繁华与国力的富强为他供给了有益的社会条件,司马迁的史学祖传和个人的不懈努力是《史记》得以修成的直接原由。

《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和文学发展中拥有重要的地位,既为研究西汉以前的历史供给了丰富的资料,也成为后代历史研究的典范;同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更成为历代史学家修史所依据的原则。

别的,《史记》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反应了西汉期间传记文学的发展。

鲁迅所以夸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难点:宗教得以流传的原由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1)宗教流传的原由:宗教教义的欺诈性,麻木了人民反对封建盘剥和压迫的斗志;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需要,因此获得统治阶级的倡导和扶持。

①对于佛教的传入,教师能够指引学生回想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拓的有关知识,联合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使学生对佛教的传入形成明确的时间和空间看法。

同时,简要介绍佛教的发源和主要看法,在此基础上联合秦汉期间的阶级矛盾指引学生理解统治者支持佛教及佛教得以流传的原由。

②对于道教的盛行,在认识教材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讲清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道教是我国古代民族宗教发展的产物,是我领土生土长的宗教。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导学案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学习目标】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2、培养综合归纳能力3、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学习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学习过程】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南朝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多方面取得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

他利用前人创造的“”,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年。

2、北朝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写的《》一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北魏的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是一部综合性的专著,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著。

4、思考:“动脑筋”(第119页)和“活动与探究”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祖冲之和圆周率1、教师指名让学生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结合教材,师讲解主要内容;3、讨论解决“动脑筋”(第119页)。

第二子目: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结合图,师讲解主要内容;第三子目:郦道元和《水经注》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活动与探究(课本120页)(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展示表格制作情况;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生活朝代数学:祖冲之称谓主要成就承前启后的魏生活朝代晋南北朝文化农学:贾思勰称谓(一)主要成就生活朝代地理学:郦道元称谓主要成就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名人辈出,成果璀璨,我国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这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 第22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  第22课

课题: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课型:【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理解北魏统一、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促进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重点难点预见】1、学习重点:通过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2、学习难点:提高学生的视图能力,结合“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指出内迁各族的基本情况。

【知识链接】【学法指导】认真阅读课文,结合学案自主预习,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学习心得。

【学习流程】1、自主学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13-114页的内容,完成填空,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1、东汉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上合称“____________”。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14-116页的内容,完成填空,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将都城从__________迁到____________改穿_____________ 2、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学习_________________采用_________________提倡_________________2、合作探究A、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B、阅读115页,思考:孝文帝改革有何历史意义?C、你的疑点、难点:3、展示提升【达标测评】A、必做题一、单项选择题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对内迁少数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在黄河流域建立过一些政权②大多逐渐汉化③受汉族政治经济影响日益加深④采用汉姓,学习汉语,改穿汉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B.氐C.羌D.鲜卑3. 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4.四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争论,你赞同哪个()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5.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北方统一的实现B.阶级矛盾的激化C.封建化的完成D.北方民族的融合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他4岁即帝位。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自学引导
基础
知识
梳理
我的疑问
二、课堂探究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活动一:阅读教材92-93页,解决问题。
1.佛教何时从何地传入我国?佛教传入我国后为什么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与扶植?
2.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什么?
(二)王充和《论衡》
活动二:阅读教材93-94页,回答问题。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活动四:假如在西安有外国人参观秦兵马俑请你做导游,你会怎样介绍它?
三、当堂检测
1.佛教起源于()A.西域B.欧洲C.古印度D.大秦
2.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
A.春秋时期B.秦朝末年C.西汉末年D.东汉末年
3.道教形成于()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西汉时期D.东汉时期
A.马王堆汉墓帛画B.秦始皇陵兵马俑C.长信宫灯D.四羊方尊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材料二见右图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判断右图中的人物是谁?
(2)他撰写的史学名著是什么?
(3)该书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四、学后反思:
宗教
思想
史学
艺术

西汉
东汉
1.你知道什么是封建迷信、邪教组织吗?它们和宗教信仰有什么区别?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2.王充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他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三)司马迁和《史记》
活动Hale Waihona Puke :阅读教材94-95页,回答问题。
1.《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请你作简要的介绍。
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导学案

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导学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课程导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好心有好报”……你知道这些说法都与佛教有关吗?佛教在哪个国家产生?它又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它为什么很快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它对中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创始人是谁?你知道“太上老君”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八仙”是源于道教的故事吗?道教与佛教的主张是否一样?最大的区别又在哪儿?人死后会变成鬼吗?日食、月食、地震、干旱是上天对人的警告吗?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是怎样批判这些观点的?你认同他的观点吗?鲁迅先生称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你知道为什么吗?司马迁是如何完成《史记》的?这部书到底写了些什么?对中国史学和文学有什么影响?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自己的陵墓旁边修建了巨大的兵马俑。

这些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准备随时镇压山东六国的叛乱。

那么,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在什么时候被发掘出来的?为什么会享誉世界?它的魅力何在呢?带着好奇,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秦始皇陵兵马俑【知识网络】【学习探索】1.佛教是外来宗教,道教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们都对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你能举出有关佛教和道教影响我们文化生活的具体例子吗?2.如果你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你是否会像司马迁那样在《史记》中大胆地评论汉武帝的功过、大胆地肯定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精神?你认为司马迁的观点对吗?为什么?3.通过教材和查阅其他资料,了解秦兵马俑的质材、艺术造型特点、烧制、规模布局等,说一说它的伟大之处,并就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

4.通过学习秦汉文化,选出一个你最佩服的这一时期的人物,讲讲他的故事。

【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是( )A.少林寺B.白马寺C.法门寺D.大慈恩寺2.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A.《春秋》B.《左传》C.《史记》D.《汉书》二、判断题1.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班别:姓名:【学习目标】了解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自主学习】一.西晋的建立1.________年,魏灭________。

________年,司马懿的孙子________自立为帝,改国号为________,以________为都,史称________。

他就是________帝。

________年,西晋灭________,统一了全国。

二.八王之乱2.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

________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________”。

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幸存的中原人口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________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3.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原来生活在西北的________和________,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________和________,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________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4.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________,总称为“________”。

5.______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________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氐族贵族深受影响,皇帝________汉文化修养很高,他任用汉人________为丞相,锐意改革,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缓和了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展示流程】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练习巩固【达标检测】1.爷爷给马小虎讲三国故事时说:“三国尽归司马懿。

”马小虎认为不对,因为最终使国家归于统一的是另一个人。

这“另一个人”是指( )A.司马迁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2.他266年称帝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社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他结束了分裂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国时代,成为又一位统一全国的皇帝。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全套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全套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全套导学案部编人教版7年级历史上册历史导学案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导学案)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 姓名教师寄语:如果你不想做,你可以找一个理由,如果你肯做,你也可以自已找一个方法。

【学习目标】1、掌握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掌握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2、看图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的区别。

重点:北京人难点:内容距今久远,时间跨度很大,学生掌握本课知识有一定难度。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我国最早的人类(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2页,自主完成下列题目:)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

(二)北京人的发现 (阅读课文3页,自主完成下列题目:)2、距今时间:;地点: 。

3、______________和石器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三)北京人的特征(阅读课文4--5页,自主完成下列题目:)4、北京人的头骨,前额,比现代人小,能够行走。

5、北京人使用________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叫做旧时器时代。

他们会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保存________。

___________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1、史学家是怎么判断北京人头部特征和学会用火的?2、归纳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达标检测】(我达标我快乐)一、选择题二、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A、中国B、印度C、巴比伦D、埃及2、如果你到北京去旅游,除了登长城、看故宫、观颐和园等风景外,你还以能参观()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大汶口遗址D、蓝田人遗址3、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A、传说B、化石C、神话D、史书4、下列关于北京人特征错误的是()A、前额低平B、嘴部前伸C、下肢与现代人相似D、能够直立行走5、迄今所发现早期世界上内涵最丰富。

七上历史第17课导学案

七上历史第17课导学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导学案课型:必修课备课人:周三娟宋建莹审核组:七年级历史组总19课时第17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五胡十六国、前秦南伐、淝水之战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2、过程与方法:讨论法、对比法、填图法、填表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的只能是灾难,政权的频繁更替是战争的恶劣后果之一。

要树立反侵略战争、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的观念。

树立各民族平等互助,使我们的祖国共同发展繁荣。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难点:淝水之战。

三、【课时】1课时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什么是“胡”?什么时期以后,我国历史进入民族大交融时期?2、什么是“五胡”?3、什么是“五胡十六国”?他们之间关系?4、后赵是哪个民族的谁建立的?他如何改革?5、高坐的胡床和椅、凳取代汉族原有坐具是在什么时候?6、前秦是哪个民族的谁建立的?他如何改革?7、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方、结果、原因、影响、典故?8、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都城?如何改革?9、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重点?作用?10、什么是“北朝”?【合作交流】(交流成果,方法和问题,兵教兵)【质疑探究】1、列举统一北方的政权?2、与十六国并立的南方政权是哪一个政权?3、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4、结合实例分析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作用。

5、寻找我们自身所带有的民族融合的特征。

6、对于本课,你还有什么问题?勇敢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填图】南北朝的并立。

【班级展示】(展示成果,善于发现,勇于质疑)【测评反馈】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三国中的魏国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A、长安B、洛阳C、许D、殷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管仲改革C、李悝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A、氐B、鲜卑C、汉族D、匈奴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最主要原因是()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C.扩大鲜卑族的影响D.学习和接受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6<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里的北俗之语是指()A匈奴语B汉语C鲜卑语D胡语7前秦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匈奴B.鲜卑C.羯D.氐6、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课标要求】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学习目标】1.知道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代表,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

2.通过观察北京人与现代人的头骨化石,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知道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探知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

第二部分为“聚焦世界目光的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的发现”。

第三部分为“引领世界古人类进化的研究方向——北京人的特征”。

一、探知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1.说出我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包括古人类遗址、时间、地点、生活方式)。

2. 相关史事记载:人类由猿演化而来。

距今300万年左右,猿学会了直立行走,并会制造工具,这就是早期直立人类。

距今约3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智人。

距今一万多年,智人过渡到现代人类。

(1)依据材料概括,早期直立人类的特征。

(2)依据材料指出人类的演化过程。

二、聚焦世界目光的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的发现1. 认真阅读教材,简要陈述北京人发现的过程。

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思考北京人的发现直接证据是什么,对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三、引领世界古人类进化的研究——北京人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右图);北京人生活环境恶劣,他们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

北京人使用这些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

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材料二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他们的身高平均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17——26课时导学案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17——26课时导学案
5、汉朝的医学方面有什么成就?
三、交流与补充
学生完成独立阅读与思考后,组织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完善以上问题的答案。
四、展示与归纳
讨论完成后,各小组代表汇报小组交流情况及结果,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归纳并板书主要内容: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类别人物著作或发明时间影响
造纸术蔡伦造纸术105年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
第17课时
课题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时间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我们比较和分析能力。
医学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东汉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华佗麻沸散东汉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天文张衡地动仪132年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
五、小结与升华
在学生自主小结的基础上,教师重点强调:汉朝的科技成就。
六、目标检测
一、选择题
1.105年,总结劳动人民经验,改进了造纸术的是( )
5.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 )
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6.“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 )
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习目标: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2、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

3、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是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课堂导入:1、前不久在我国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一个德国游客因为太喜欢兵马俑了,便把自己打扮成兵马俑,希望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你知道为什么一个外国人会对中国秦代的东西如此痴迷呢?让我们一起领略秦汉时期高超的雕塑艺术吧!2、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

我们在前面主要讲述了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技方面的内容。

那么秦汉时期最为典型的文化成就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8课。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1。

佛教传入:①发源地: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教义:____________④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2.道教的兴起: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④教义:___________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二、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③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优秀的史书?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2、《史记》:①内容:________②体裁:__________③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秦兵马俑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3、地位: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麽?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麽启发?3、课本93、94、95页动脑筋。

精讲点拨:1、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们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

因此,这俩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2、佛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如可以通过查找我国古代文化与宗教有关的文字材料、实物图片等途径,重点从文学和艺术两方面来了解。

文学: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词语等,激发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热潮,《西游记》就是其中优秀者。

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带有佛教艺术特色的塔、像、寺等建筑兴起,石窟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艺术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佛教的影响。

3、《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和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为研究西汉之前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成为后世历史研究的典范;同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更成为历代史学家所遵循的原则。

达标检测:一、选一选:1.佛教起源于()A.西域 B.欧洲 C.古印度 D.大秦2.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A.春秋时期 B.秦朝末年 C.西汉末年 D.东汉末年3.道教形成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D.东汉时期4.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A.道教B.基督教 C.佛教D.伊斯兰教5.右图中的建筑是位于河南登封少室山北麓的少林寺,与之相关的宗教是()A.道教B.佛教 C.基督教D.伊斯兰教6.下列哪一条属于道教的主张()A.有救世主可以普渡众生B.今生忍受一切苦难,来世可以得到幸福C.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D.凡是道教徒,都是兄弟7.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A.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B.从夏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C.从商朝到唐朝时期的历史D.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8.在今天陕西省韩城市郊有一座古柏环绕的“汉太史公墓”,郭沫若同志曾为之题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

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鹰斧铖,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这位太史公的杰作是()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9.小张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他非常崇拜西楚霸王项羽,他从图书馆借回四本书,想从中查阅有关项羽的历史。

他应该查阅的历史书是()A.《离骚》 B.《汉书》 C.《史记》 D.《春秋》10.“不虚美,不隐恶”,是人们对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的赞美。

这部史书是指()A.《诗经》B.《楚辞》 C.《史记》D.《缀术》11.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作品是()A.马王堆汉墓帛画B.秦始皇陵兵马俑 C.长信宫灯D.四羊方尊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材料二见右图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判断右图中的人物是谁?(2)他撰写的史学名著是什么?(3)该书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拓展提升:1、举例你所知道的重于泰山的人物。

2、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应如何多角度认识《史记》是“史家之绝唱”之说呢?3、讨论归纳小结。

印度佛教道教三第三单元教情学情分析测试题一、单项选择(40分) 下列说法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字母填在括号里1.秦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A.公元前475年B.公元前230年C.公元前221年D.公元前220年2.秦统一后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 )A.丞相B.太尉C.郡守D.县令3.秦始皇时开凿的连接我国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渠道是( )A.郑国渠B.都江堰C.白渠D.灵渠4.秦朝时官方统一使用的文字是( )A.隶书B.甲骨文C.金文D.小篆5.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写道:“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这是由于下列哪一次军事行动造成的?( )A.蒙恬率军出击匈奴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C.窦宪率军出击匈奴D.窦固率军出击匈奴6.右图是水排模型,其用途是( )A.水上运输B.引水灌溉C.排水防涝D.鼓风冶铁7.发生在西汉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A.班超经营西域B.张骞出使西域C.甘英出使大秦D.大秦遣使来汉8.东汉名医张仲景对中医发展的最大贡献是( )A.开创了“四诊法”B.创制了“麻沸散”“五禽戏”C.最早采用分科治病法D.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9.西汉时用于播种的工具是( )A.水排B.耧车C.翻车D.筒车10.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后,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是( )①河西走廊②安息③今新疆境内④大秦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③②④D.①③④②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B.道教于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C.《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史书D.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12.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A.牧野之战B.长平之战C.城濮之战D.巨鹿之战13.在秦朝中央政府中,掌管监察的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D.皇帝14.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创办于哪一时期?( )A.秦始皇时期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15.秦汉时期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科技成就是( )A.《九章算术》B.地动仪C.造纸术D.《伤寒杂病论》16.规定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到处罚的朝代是( )A.夏朝B.商朝C.秦朝D.汉朝1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句子是( )A.汉武帝时,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五铢钱B.汉朝长安城内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坊”C.汉代的一些丝织品使用提花机D.汉朝农业生产已普遍使用两牛抬杠的耕作方法18.下列最能表现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英雄气概的一句话是( )A.“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C.“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D.“福兮,祸之所伏”19.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A.孔子B.王充C.张衡D.董仲舒20.在楚汉战争中,刘邦能打败项羽的原因有( )①善于用人②有关中作为后方③约法三章④军力强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二、配伍填空(12分)A.《论衡》刘秀( )B.《史记》张衡( )C. “麻沸散”秦始皇( )D.地动仪王充( )E.焚书坑儒华佗( )F.光武中兴司马迁( )三、识图辨析(10分)在下列图中,找出属于秦汉时代的物品,并将朝代名称填入括号中A.长信宫灯( )B.耧车( )C.人面网纹盆( )D.兵马俑( )E.四羊方尊( )F.阳陵铜虎符( )四、想一想(12分)“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这几句诗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历史?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作者对此事件持何态度?为什么?五、学史有方(12分)秦汉时期有许多成语典故,你知道有哪些吗?六、史海拾贝(16分)介绍你所喜欢的秦汉时期的一个人或一件事,并说说你的理由。

第18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况;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合作探究:1、你能解释一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吗?2、评一评,你心目中的曹操和诸葛亮是怎样的历史人物?精讲点拨: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2、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3、三国时期,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 )A.211年B.222年C. 220年D. 263年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B. 曹操C.诸葛亮D.孙权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A.刘备B.孙权C.曹操D. 诸葛亮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 )A.台湾B.海南岛 C西藏 D. 广州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C.赤壁之战结束后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6、吴国都城建业在今( )A.江苏省境内B.湖北省境内C. 江西省境内D.安徽省境内二、阅读下列材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