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游戏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幼儿游戏的文献综述

作者:09级学前教育专科邓世云

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来,学前教育领域对游戏越来越关注。那么,对于游戏,教育界已经关注到哪些领域,还有哪些领域关注尚少或者没有关注,本文就1998 年以来发表的关于游戏文章或书籍进行一个文献综述。

目前对游戏的关注,主要从三个层次着眼:一是纯理论领域,如对游戏的本质、游戏的价值等的研究;二是中观领域,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对游戏的指导;三是实践领域,如一些具体的游戏设计活动。

一、纯理论领域的研究。

1. 对游戏本质的研究。

游戏的本质是指游戏本身具有的决定游戏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游戏区别其它事物的关键。已有的研究普遍认为游戏的本质是幼儿的自主控制。毛曙阳(1999 )认为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有操作材料的活动。他强调指出,由幼儿自主控制是游戏的最内在本质。

2. 对游戏价值的研究。

已有的研究对游戏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已经达成了共识。龚浩然(2003 )认为游戏是幼儿意识、随意注意、随意记忆、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来源,是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华爱华在《幼儿游戏理论》(1998 )中详细论述了游戏对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他认为游戏实现了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幼儿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想象力的提高;游戏促进了幼儿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幼儿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实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游戏使幼儿经常体验积极的情感,帮助幼儿控制情感的冲动性,产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实现幼儿情感的发展。舒仙桃(1999 )指出游戏对发展幼儿的情绪智力具有独特的作用。游戏能够帮助幼儿宣泄情绪,学习自我控制情绪等。毛曙阳(1999 )提出游戏对促进幼儿智力、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朱家雄(2000 )指出了游戏在幼儿人格建构方面的积极意义。曹中平(1999 )论述了游戏对促进幼儿生理发展、认知、社会化、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3. 对游戏精神的研究。

黄进(2001 )对游戏的精神进行了论述,陈益(2003 )对游戏的情绪体验的描述,这都是从游戏的情绪情感状态对游戏的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理论界对游戏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戏的本质、游戏的价值等方面。总体上看来,关于游戏基本

理论的研究还很少。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理论研究无用论。游戏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大部分的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认为单纯的游戏理论研究并不能为实践中的幼儿游戏提供有效指导。

二是前人大家的研究太多,目前的理论研究很难超越。皮亚杰、维果茨基、列昂节夫、艾里康宁、贝特森等大师极人物都对游戏理论的研究很多,后来者很难超越。

三是研究者本身的理论水平就不高,所以退而求其次,转而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入手进行游戏研究。

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中观层次研究。

1. 游戏与课程相结合的研究。

普遍认为游戏应居于课程的中心,课程应该为游戏服务。王银玲(2000 )在编译的美国《游戏中心课程》中,论述了游戏与课程的相互生成,从游戏中生成课程,从课程中生成游戏。游戏中心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以游戏为课程的中心。

2. 教育游戏化与游戏教育化。

游戏与教育紧密结合,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使幼儿园的教学游戏化,在幼儿自主游戏中挖掘教育因素。华爱华(1998 )指出了游戏的教育化是针对自然状态下游戏的放任现状而提出来的,突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

戏为教育服务的功能。教育的游戏化是针对幼儿教育日趋小学化而提出来的,是为了使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愉悦体验。王银玲(2000 )提出把游戏因素和教育因素有机结合,反对游戏神圣化和自由化的两种片面强调游戏排斥教育的错误倾向;反对游戏工具化和游戏模式化的把教育因素人为扩张对游戏因素的强力压榨。

3. 对游戏的指导。

关于这方面的文献很多,这也是目前研究者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教师要把在游戏外的指导和教师作为游戏角色的指导相结合。丁海东(2001 )提出游戏有内外两种指导方式。外指导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者身份为幼儿游戏提供的外界帮助和支持。内指导是指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和幼儿共同处于游戏情景中的指导。外指导和内指导应该有机结合。秦元东(2001 )认为游戏指导的基本原则应遵循无为、适时、适度原则。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过程中要尊重幼儿自身意愿,尊重幼儿对游戏的选择,为幼儿的游戏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适时适度地给予幼儿指导。邱学青(2000 )强调教师对游戏的观察和指导应该密切结合。通过观察制订游戏计划,各年龄班有不同的观察重点,通过细微的观察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做到有的放矢。

虽然对游戏指导的研究很多,但实际上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一是在游戏的指导中,提出的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游戏对幼儿进行指导,这样确实能够改变教师以教育者身份对游戏指导过程中使游戏的中断。但是,问题在于教师是否真正参与了游戏,是否发生了游戏体验。实际上是教师为了指导游戏而参与游戏,教师从一个游戏跳到另一个游戏,她是一个虚假的游戏参与者,根本没有深入游戏,没有发生游戏体验。教师还是站在成人的位置,高高在上的对游戏进行的一种形式上的指导。然而目前,关于教师怎样参与游戏,怎样进行游戏体验,以及在这种基础上对游戏的指导,这些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及。

二是关于角色游戏的指导过程中,教师普遍认为角色游戏应该复制现实生活。如在玩医院游戏中,幼儿没有进行挂号这个环节,教师认为这是不对的。应该指导幼儿去医院看病要先挂号。但是实际上,幼儿的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但不是全盘复制。教师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幼儿在体验中加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逻辑,对现实生活进行取舍、再造和解释,选择合自己逻辑的进入自己的游戏,不合自己逻辑的就舍去。也许挂号这个环节正好没有进入幼儿的视野,所以教师没有必要强迫幼儿一定要进行挂号这个环节。教师的这种游戏指导实际上还是一种不尊重幼儿的儿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