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压及酸化技术发展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验方法的改进 ——旋转岩盘
试验介质: 淡水、海水、 地层水
—— 隔板扩散室(a diagram diffusion cell )
●酸岩反应机理研究现状与发展
1.酸岩反应动力学研究
白云岩酸岩反应及滤失机理
●酸岩反应机理研究现状与发展
▲ 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进展 新结论新观点: 如Navarrete R.C(1998)等人[34]系统进行了灰岩酸岩反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有效酸蚀缝长(m)
图1 酸岩反应温度对有效酸蚀缝长的影响
灰岩储层:受传质反应控制 温度敏感性与
白云岩储层:两种模式,主要受反温应度模控式制
T≤65℃,反应主要受表面反应控制
有研究考察温度低至-T≥7.923℃℃,,这反对实应际主储要层受没传有实质质反意应义控,制仅
●酸岩反应机理研究现状与发展
“压裂酸化中心”(2003)对白云岩胶凝酸反应动力学 的研究表明,胶凝酸的反应速度为K×10-6~10-7,而普 通酸反应速度为K×10-5,胶凝酸反应速度比普通酸低 1~2个数量级,与灰岩储层及以往的国内外的研究结论 胶凝酸的反应速度是普通酸的1/3有较大的差异, —— 胶凝酸的粘度影响是主要原因。
●酸岩反应机理研究现状与发展
▲ 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进展 •白云岩酸岩反应研究仍然是世界难题,国内外学者均 在进行探索研究——表面反应→系统反应研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白云岩比灰岩更易进入表面反应 控制区域,对表面反应与传质反应的转换条件的研究获 得了一定的认识,即:
酸与白云岩的反应动力学控制条件与两个因素有关: 温度和转速————粘度特性?
●酸岩反应机理研究现状与发展
▲反应动力学模型发展: Conway(1999)等人使用隔板扩散室和旋转岩盘进行研究,计算扩散系
数的方程有进一步改进,发展了一个新的模型来计算传递系数,即用舍 伍德数(Sh)来表示传递系数。该文研究的仅是低温下的扩散系数,也 未探讨胶凝酸、乳化酸的酸岩反应特性和动力学方程以及粘度对酸岩反 应的影响。 Marten Buijse (2003)等人首次探讨了有机酸的酸岩反应机制,建 立了考虑有机酸酸液体系的酸岩反应模型,这个模型适用于强酸,也适 用于弱酸和盐酸的组合酸液体系,弱酸体系以醋酸和甲酸为主。
●多级注入闭合酸化裂缝导流能力试验研究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模拟试验 九十年代以来,多采用“多级注入酸压+闭合裂缝酸化”
组合技术方法来进行室内试验,也开展了单一胶凝酸、 乳化酸酸压导流能力与组合闭合裂缝酸化后获得的导流 能力试验的比较。 试验表明:闭合裂缝酸化提高导流能力可以达到几倍甚至 数十倍,而多级注入酸压裂闭合酸化技术更能几十倍甚 至上百倍地提高酸蚀裂缝导流能力。
●多级注入闭合酸化裂缝导流能力试验研究
▲C.Ruffet (1997)等人运用地貌学的原理分析探讨了在酸压过程 中酸蚀裂缝壁面的几何形态以及对酸蚀导流能力的影响;
▲Gong M(1998)等人建立了考虑裂缝壁面粗糙变形下的酸蚀裂缝新 模型,
——研究表明,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受闭合应力影响的裂缝宽度和面 容比的影响,同时裂缝壁面的非均匀刻蚀程度和支撑裂缝的岩石 的嵌入强度等也明显影响最终裂缝导流能力,因此建立考虑非均 匀刻蚀和岩石力学性质的裂缝扩展模型更加符合现场的实际条件。
———借助溶蚀孔洞及滤失控制研究,发展了多级注入技术
●室内试验技术与理论研究
▲酸液滤失试验及计算 具有代表性的有Wang等人介绍的滤失实验系统和方法、
Gulbis等人的空心岩心滤失实验系统和方法、Harris及 Penny的径向流动滤失实验系统和方法等。 A.D.Hill(1992年)建立了考虑酸液溶蚀孔洞的计算模 型; Settari(1991)提出了一种确定酸液滤失速度的新方法。
是理论研究。Van Domelen M.S的研究强调指出,在灰岩储层,
液体的滤失速度才是影响酸压改造效果的主要因素。
●酸岩反应机理研究现状与发展
▲ 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进展
灰岩普通酸单纯反应动力学研究已较少,
主要结合胶凝酸、乳化酸进行研究。
——有机酸反应动力学模型及试验(2003年)
研究温度:120-140℃(国内、胶凝酸), 121-178 ℃(国外,乳化酸)
▲经典数学模型:扩散对流偏微分方程。 ▲现代数学模型:分形几何学为分析工具建立的数学模型。
110
100
酸岩反应温度(℃)
●酸岩反应机理研究现状与发展
90 80
70
60Hale Waihona Puke Baidu
50
▲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进展
40 20
酸岩反应的基本模式:——经典理论
灰岩,15%HCL 灰岩,28%HCL 白云岩,15%HCL 白云岩,28%HCL
酸压及酸化技术发展现状
汇报提纲
一、酸岩反应机理研究现状与发展 二、酸压工艺技术现状与发展 三、酸压优化设计软件发展现状 四、砂岩酸化技术发展概况 五、新世纪酸压技术发展展望
一、酸岩反应机理研究现状与发展
●酸岩反应机理研究现状与发展
▲经典物理模型:旋转岩盘、空心岩心流动装置、平板裂缝流 动装置等。 一般采用旋转岩盘测定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采用平板裂 缝流动装置测定酸岩动态反应速度,并测定氢离子传质系数 等。
●酸液滤失机理及溶蚀孔 洞形成机制研究
▲经典理论与现代理论相结合
——分形理论的应用
▲物模: “水/石膏”模型 “岩心/酸液”模型
图 4 溶蚀孔洞的金属铸模
——合金Wood合金铸模 ▲ 数值模拟方法
网络模型、扩散限制聚集模型(DLA)、绝缘击穿模型(DBL): 渗透率驱动指进模型(PDF)、 A.D.Hill的特征参数模型
应中酸液滤失及导流能力模拟试验研究,比较了普通 盐酸和乳化酸的效果,试验表明,乳化酸的缓速能力 是普通盐酸的8.5倍,而且乳化酸在高温储层比其它 技术更加有效。
●酸岩反应机理研究现状与发展
“压裂酸化中心”(2000~2003年)先后开展了灰岩、白云岩 及复杂岩性储层的高温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当温度从 120℃升到140℃,普通酸的反应速度增加57%;稠化酸的增加 了30%;乳化酸的反应速度反应速度增加了40%;这与以往利 用120℃以下的数据外推高温储层的反应速度是很不相同的。 实验表明,在相同酸浓度下,温度上升,反应速度增加,其 中对普通酸的影响更为明显,其次为乳化酸,胶凝酸增加较 为缓慢——为什么?粘度与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