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地危害

合集下载

大气污染会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

大气污染会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

大气污染会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各种有害物质含量超过一定限度,影响到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现象。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它对社会带来了许多危害,包括健康影响、环境破坏和经济损失等。

本文将详细探讨大气污染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一、健康影响大气污染导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安全限值,直接危害到人类的健康。

首先,空气污染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例如,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会进入到人体的呼吸道,造成呼吸道感染、咳嗽、哮喘等症状的加重,并且长期暴露在高浓度PM2.5中会导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其次,大气污染还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健康。

研究表明,空气中的臭氧和二氧化氮等污染物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包括心绞痛、心脏病发作等。

另外,大气污染还与一些恶性肿瘤(如肺癌)和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相关联。

二、环境破坏大气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首先,大气污染对植被造成了损害。

高浓度的臭氧和颗粒物会导致植物叶面积减小、光合作用受阻、养分吸收减弱,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其次,大气污染也对农作物产量造成了影响。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与植物的养分、水分的吸收和转运相互作用,造成农作物减产、质量下降。

此外,大气污染还对水体造成了污染,雨水中的污染物会被沉积到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生态平衡。

三、经济损失大气污染不仅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影响,还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

首先,大气污染导致医疗资源的增加和医疗费用的增加。

由于空气污染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用于治疗和康复,增加了社会医疗负担。

其次,大气污染还对旅游业和城市形象造成了影响。

空气质量差的城市难以吸引游客,旅游业受损,同时也影响了当地的形象和声誉。

另外,大气污染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也会导致农业经济损失,降低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其治理措施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大气污染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大气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还加剧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问题。

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来减少大气污染已迫在眉睫。

一、大气污染的危害1. 健康问题:大气污染中的细颗粒物、臭氧和有毒气体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长期暴露于污染的空气中,会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甚至导致生命的丧失。

2. 生态系统影响:大气污染对植被和水域生态系统产生了破坏性影响。

污染物沉降在土壤和水体中,导致土壤酸化和水质恶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3. 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释放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对全球气候变化起到了助长作用。

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聚集,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地球的平均气温升高,引发极端气候现象和海平面上升。

二、大气污染治理措施针对大气污染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来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改善空气质量。

1. 产业减排措施:推动工业和能源生产的清洁化、高效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采取环境税收政策和排放许可制度,鼓励企业投资研发和使用清洁生产技术。

2. 交通管理措施:推广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加强对车辆排放的监测和治理,推行车辆尾气排放标准,鼓励使用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

3. 提升城市环境治理能力: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方法,减少污染物对大气的贡献。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4. 国际合作与科技创新: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大气污染问题。

鼓励科技创新,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5. 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大气污染行为的惩罚力度。

同时,加强监测和数据公开工作,提高社会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参与度。

三、展望未来虽然大气污染问题依然严重,但各国和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了其严重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大气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析

大气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析

大气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大气污染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对人体健康产生着长期而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应对措施。

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农业活动等。

这些源头释放出的污染物包括颗粒物(PM2.5和PM10)、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臭氧等。

这些污染物在空气中积累并形成污染的气团,进而对大气质量和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大气污染对人体呼吸系统产生直接的危害。

颗粒物是大气污染中最常见的污染物之一。

细小颗粒物(PM2.5)能够深入到肺部,引发慢性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肺癌等。

气溶胶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也会损害呼吸系统,导致气道炎症和气道过敏反应的发生频率增加。

其次,大气污染还对心血管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污染的空气中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颗粒物和臭氧被认为是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最强致病性的污染物。

颗粒物通过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导致冠心病和中风的发生率增加。

臭氧则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压升高和心脏功能减弱。

此外,大气污染还对神经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某些有机化合物,如苯和甲醛,被认为是对神经系统具有毒性的污染物。

长期接触这些有机化合物会导致神经元损害、认知能力下降和行为异常等。

一些研究还发现,空气污染与某些神经发育异常如自闭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等之间存在关联。

为了应对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各国政府和机构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管控是减少大气污染的关键。

这可以通过限制工业排放、加强车辆尾气治理和推动清洁能源转型来实现。

其次,公众教育和宣传是提高人们防护意识的重要途径。

人们应该了解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并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和减少户外活动等。

最后,科学研究和监测数据的收集分析也是有效应对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及健康的影响研究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及健康的影响研究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及健康的影响研究大气颗粒物是一种由人造和自然因素产生的细小颗粒,是大气污染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颗粒物具有轻易进入呼吸道并在肺部造成损伤的特性,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环境影响大气颗粒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可见度影响:颗粒物会导致空气浑浊,降低空气的透明度,影响观测、旅游和城市景观。

2. 光化学反应:一些颗粒物,如挥发性有机物和二氧化氮,可以在光照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等有害物质。

3. 植物生长影响:颗粒物被植物吸收后会造成叶片凋萎、水分蒸发过快等问题,阻碍植物生长和发育。

由于颗粒物的复杂组成和来源多样,其对环境的影响也会因地区、气候等因素变得千差万别。

但总的来说,大气颗粒物对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城市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健康影响颗粒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呼吸系统: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后,可能激发炎症反应,导致咳嗽、喘息、气促、喉痛等症状,甚至引起哮喘、肺癌等严重疾病。

2. 心血管系统:长期暴露于高浓度颗粒物的环境中,可能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中风等。

3. 生殖系统:女性暴露于高浓度颗粒物的环境中,可能会增加一些人类生殖健康问题的风险,如不孕症、早产、胎儿低重等。

颗粒物的危害与其浓度、大小、化学组成和个人的敏感度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其危害效应随着粒径越来越小而逐渐加剧,因为小颗粒可以更容易地进入人体深处。

大气颗粒物控制由于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全球各国都在努力控制颗粒物的排放。

主要控制方法包括:1. 工业控制:通过管制工业设备的排放来控制大气颗粒物的产生。

2. 交通控制:采用低排放车辆、公共交通系统等措施来减少道路交通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

3. 城市规划: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保护自然环境等方法来减少城市产生的大气颗粒物。

除此之外,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个人意识等也是大气颗粒物控制的重要手段。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减少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威胁。

大气环境中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

大气环境中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

大气环境中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严峻的问题。

其中,颗粒物污染是大气环境中最常见的形式。

颗粒物是指在空气中悬浮的固体或液滴颗粒,其直径一般小于10微米。

这些颗粒物可以直接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本文将就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

首先,颗粒物污染会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大气中的颗粒物会通过人体呼吸进入肺部,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

这些微小颗粒物能够穿过鼻腔和喉咙,进入支气管和肺泡,甚至进一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颗粒物的沉积和累积可能引起慢性肺炎、气道阻塞和支气管炎等疾病。

特别是在高浓度和长期暴露的环境下,颗粒物会导致哮喘发作加剧、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癌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其次,颗粒物污染对心血管系统也有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大气中细颗粒物可进入人体循环系统并直接影响心血管功能。

当人体暴露于颗粒物较高浓度的环境中时,血液中携氧能力下降,血压升高,血液流动性降低,从而增加了心脏病、中风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实际上,颗粒物污染已经成为诱发心脏病发作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

此外,颗粒物污染还会对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研究发现,暴露于高浓度颗粒物的环境中,人体的神经发育和人体认知功能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颗粒物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如重金属和有机物质,可以扰乱神经传递信号并影响大脑的正常运转。

这可能导致儿童智力发育迟缓、记忆力下降、学习能力受损等不良影响,并增加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

为了应对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监测和管理,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措施。

此外,个人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健康,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污染环境中。

例如,外出时佩戴口罩、减少户外活动时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都是有效的措施。

总结起来,大气环境中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还可能导致严重疾病的发生。

大气颗粒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气颗粒物是指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也被称为PM2.5、PM10等。

这些颗粒物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灰尘、车辆尾气、工业废气等。

它们的颗粒大小不同,而PM2.5指的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足够小,可以直接进入人体呼吸道,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首先,大气颗粒物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有直接的危害。

由于PM2.5颗粒物非常小,可以进入肺部并附着在呼吸道上。

这会导致呼吸道的刺激和炎症反应,引起咳嗽、喉咙痛等不适症状。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大气颗粒物中,还可能导致慢性气道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此外,大气颗粒物还可能使本来健康的个体易感染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等。

其次,大气颗粒物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也有严重的影响。

研究表明,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颗粒物环境中,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

这是因为PM2.5颗粒物中含有许多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多环芳烃等,它们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并影响心血管的正常功能。

长期暴露于大气颗粒物中,还可能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此外,大气颗粒物对儿童和孕妇的影响尤为严重。

儿童的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全,免疫系统也比较脆弱,因此更容易受到大气颗粒物的损害。

研究发现,儿童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颗粒物中,可能导致智力发育受损、学习能力下降等影响。

而对于孕妇来说,暴露于大气颗粒物中可能增加流产、早产和胎儿发育不良的风险。

为了减少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源头。

这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力度,对违法排放的企业进行处罚,并鼓励推广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技术。

其次,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提高大气颗粒物的清除效率。

通过建设更多的空气净化设施,如除尘器、空气净化器等,来净化空气中的颗粒物。

此外,个人也可以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等,减少暴露于大气颗粒物环境中的时间。

《2024年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源解析》范文

《2024年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源解析》范文

《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源解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颗粒物污染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严重环境问题。

其中,PM2.5(细颗粒物)因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而备受关注。

PM2.5因其粒径小,能深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大气中PM2.5的来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为有效控制PM2.5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二、PM2.5的概述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主要由排放源排放到大气中,通过干湿沉降、化学反应等过程在空气中形成。

PM2.5的来源广泛,包括工业生产、交通排放、生活源等。

三、PM2.5的来源1. 工业生产: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是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

例如,燃煤发电、钢铁生产、水泥制造等都会产生大量的PM2.5。

2. 交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是PM2.5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柴油车尾气中的黑炭和有机颗粒物对PM2.5的贡献尤为显著。

3. 生活源:生活源包括家庭烹饪、燃烧生物质等。

这些活动产生的烟尘和颗粒物也会对PM2.5的浓度产生影响。

四、源解析为了有效控制PM2.5的排放,需要对PM2.5的来源进行详细的解析。

目前,常用的源解析方法包括化学质量平衡法(CMB)和正定矩阵分解法(PMF)。

1. 化学质量平衡法(CMB):CMB是一种基于化学成分分析的方法,通过测量PM2.5中各种化学成分的浓度,结合源谱数据,计算出各来源对PM2.5的贡献比例。

2. 正定矩阵分解法(PMF):PMF是一种基于受体模型的方法,通过分析PM2.5的化学成分谱和源谱数据,将PM2.5的来源进行分类和定量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PM2.5的来源进行详细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制定控制策略和措施。

针对不同的来源,应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如加强工业排放的监管和治理、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推广清洁能源等。

同时,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的影响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细小颗粒,包括可见的灰尘、烟雾、霾等,以及微小到无法肉眼观测的细颗粒物和纳米颗粒物。

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以下将从人体健康和环境两个方面展开对大气颗粒物影响的探讨。

首先,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当大气颗粒物被人体吸入后,它们可以沉积在呼吸道和肺部,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

首先,大气颗粒物与肺部组织接触时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气道痉挛、咳嗽、气促等症状。

其次,大气颗粒物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被吸入人体后会对呼吸道和肺部组织产生剧毒作用,并可导致肺癌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此外,大气颗粒物还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除了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外,大气颗粒物还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大气颗粒物的沉降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颗粒物中的有害物质可通过沉降进入土壤中,对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系统健康造成破坏。

其次,大气颗粒物的沉降还会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和氧气的溶解,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此外,大气颗粒物还会导致光线的散射和吸收,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安全。

由于大气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和治理。

首先,加强工业和交通尾气的净化工作,减少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的排放。

其次,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颗粒物。

第三,加强大气颗粒物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人体暴露于高污染环境中的时间。

此外,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大气颗粒物危害的认识和意识,也是减少大气颗粒物影响的重要手段。

总之,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加强监测和治理,减少排放和暴露,加强环境教育,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大气颗粒物与健康影响研究

大气颗粒物与健康影响研究

大气颗粒物与健康影响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已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作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大气颗粒物被越来越多地重视。

大气颗粒物是指分散在大气中的微小固体或液体颗粒,它们包括各种化学物质,如硝酸盐、硫酸盐、铵盐、有机物和元素等。

这些颗粒物的粒径很小,一般在0.1微米至10微米之间,能够进入人体肺部深处,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大气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

其中,最严重的是与呼吸系统有关的影响,如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此外,大气颗粒物还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和中风。

目前,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主要包括人为和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是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

除此之外,自然因素也对大气颗粒物的污染起着一定的影响,如风沙、火山活动、海洋波动等。

为了研究大气颗粒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他们利用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对大气颗粒物进行了详细的监测和分析。

研究表明,大气颗粒物与健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越高,人体健康受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长期暴露在PM2.5高浓度环境中的人,其健康状况与不暴露于PM2.5的人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

暴露于高浓度PM2.5的人群,其患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和肺癌的风险更高。

此外,研究还表明,大气颗粒物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呼吸系统,它还会对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可能导致认知能力下降、神经炎症等。

针对大气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人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护措施。

例如,在高污染时段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尽量避免在高污染区域住宿。

在室内,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戴上口罩、定期更换滤网等来降低颗粒物浓度。

此外,对于那些患有呼吸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病的人来说,更应该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定期检查身体,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

颗粒物与人体健康

颗粒物与人体健康
3.4 神经系统
在城市中的可吸入颗粒物,许多是由机动车尾气产生的。含铅汽油燃烧后生成的铅化物微粒(含氧化铅、碳酸铅)扩散到大气中,随呼吸道进入人体而影响身体健康。研究表明,铅对人体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损害作用,可影响儿童智力的正常发育。母体接触铅污染后,后代可以出现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3.5 具有致癌、致突变、致残作用
综上所述,PM10对人类健康有着明显的直接危害作用,可引起机体呼吸系统、心脏及血液系统、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广泛的损伤。但到目前为止,PM10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作用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因此,有关PM10对人体的致病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 结语
我国对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应研究也较少,仅为一些地区和单位进行的单项研究工作,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鉴于我国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现状及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巨大危害,加强大气颗粒物特别是可吸入颗粒物的基础研究,如其物理化学性质、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以及对能见度的污染研究等,对我国制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确定控制对策和明确控制颗粒物污染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都将提供有益和直接的帮助。
由此可见,控制PM10污染,减少PM10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2 PM10对环境的影响
虽然大气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对环境的危害极大。轻者污染建筑表面,影响市容,重者对能见度、温度等均产生重要影响。
2.1 PM10对能见度的影响
石油、煤等化石燃料及木材、烟草等有机物在不完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多环芳烃($BC2),排放的$BC2可直接进入大气,并吸附在颗粒物,特别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上。由于$BC2具有致癌、致突变、致残作用,因此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其中代表物苯并(9)芘(G9$)是最具致癌性的物质,能诱发皮肤癌、肺癌和胃癌。另外,空气中的PAHs可

空气污染的危害与应对措施

空气污染的危害与应对措施

空气污染的危害与应对措施空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超过一定限值,使空气质量下降,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空气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给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本文将从健康、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空气污染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健康影响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首先,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进入呼吸系统,对肺部造成损害。

颗粒物可引发呼吸道感染、哮喘等疾病,有害气体如臭氧和二氧化硫可引发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其次,空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长期暴露在有害气体中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空气污染还与癌症、儿童智力发育障碍等疾病存在相关性。

因此,空气污染的增加使人们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需要采取应对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

二、环境影响空气污染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大气污染物与降水相结合生成酸雨,这对土壤、水体和植被都有一定的腐蚀性。

酸雨导致土壤酸化,影响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

其次,空气中的臭氧和大气颗粒物会对植物进行氧化和磨损,导致叶片受损,影响光合作用和植物生长。

此外,空气污染还对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链产生威胁,破坏生态平衡。

因此,减少空气污染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三、社会经济影响空气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首先,空气污染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工人的工作效率减低,给企业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其次,环境污染使得旅游业、体育赛事等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发挥经济作用,造成经济损失。

此外,健康问题的加重导致医疗资源的增加需求,给医疗卫生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因此,改善空气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 加强治理措施:政府部门应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法规,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如加强排放标准的执行和检查。

同时,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污染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

大气层中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层中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层中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引言大气层是地球的保护层,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颗粒物被排放到大气中,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这些颗粒物由于其微小的大小和轻质特性,可以在空气中漂浮并被人体吸入。

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颗粒物中会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多个方面造成严重的影响。

2.呼吸系统健康问题大气层中的颗粒物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的最直接的危害是引发呼吸道疾病。

这些微小的颗粒物可以直接进入鼻腔、喉咙和肺部,导致咳嗽、气喘、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空气污染导致的呼吸道疾病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3.心血管系统健康问题大气层中的颗粒物不仅对呼吸系统有害,还对人体心血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颗粒物中会增加心脏病、中风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颗粒物中的有毒成分可以通过气道进入血液循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4.神经系统健康问题除了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大气层中的颗粒物还可能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一些研究发现,高浓度的颗粒物暴露可以导致认知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和神经发育异常。

这是因为颗粒物中的有毒物质可以穿过血脑屏障,直接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

5.免疫系统健康问题颗粒物对人体免疫系统也有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颗粒物中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

颗粒物中的有毒物质可以干扰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抑制免疫反应的发生,从而使人体更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侵袭。

6.儿童和老年人的特殊风险儿童和老年人是大气层中颗粒物危害的特别群体。

儿童的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颗粒物的敏感性较高,因此更容易受到颗粒物的伤害。

老年人由于免疫系统的老化和基础健康状况的下降,也更容易受到颗粒物的影响。

7.预防和减少颗粒物危害为了保护人体健康,我们应该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大气层中的颗粒物危害。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推行清洁能源和高效排放技术,减少颗粒物的排放。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引言: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小颗粒物质,其来源多种多样。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活动都会产生大气颗粒物,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提供相关的防护与保健措施。

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1. 工业排放:工业活动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工厂的燃煤、燃油以及废气排放都会产生颗粒物。

2. 农业活动:农作物的焚烧、施肥以及农药的使用都会产生颗粒物。

此外,农作物的秸秆焚烧也是一个重要的颗粒物来源。

3. 交通尾气排放: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辆的尾气中含有大量颗粒物。

交通拥堵和高速行驶将会加剧颗粒物的排放。

4. 建筑施工:建筑施工产生的粉尘也是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之一。

如挖土、破路面和混凝土搅拌等作业将产生大量颗粒物。

5. 生物质燃烧:生物质燃烧包括农作物秸秆的焚烧以及柴草和木材的燃烧。

这些活动会产生大量颗粒物并释放到大气中。

二、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 呼吸系统问题:大气颗粒物可以直接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特别是细小颗粒物(直径小于2.5微米)。

这些颗粒物会刺激呼吸道,导致咳嗽、气喘、哮喘等呼吸系统问题。

2. 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大气颗粒物中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细小颗粒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体,损害血管壁,同时也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3. 免疫系统问题:大气颗粒物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和有机物,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削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4. 癌症:研究还发现,长期暴露于大气颗粒物中的人们更容易患上肺癌、鼻咽癌等恶性肿瘤。

三、防护与保健措施:1. 减少污染源:政府和企业应加强环境监管,减少工业和交通排放。

严格监控农作物焚烧行为,并提倡清洁能源的使用。

2. 加强个人防护:外出时佩戴口罩可以有效减少细小颗粒物的吸入。

清洁和加湿室内空气也能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3. 增加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减少室内颗粒物的积聚。

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气细颗粒物(PM5)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和健康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地数据的分析,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以期为解决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介绍大气细颗粒物的定义、来源和分类,阐述其在大气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包括其化学组成、物理性质、浓度水平以及时空分布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大气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其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影响机制和健康风险。

本文还将关注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当前防控和治理措施的效果评估。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污染程度下大气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本文将为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环境政策和健康干预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对未来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全球大气环境治理和保障公众健康提供有益借鉴。

二、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大气细颗粒物(PM5)是指空气中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5微米的颗粒物,由于其细小的粒径,它们能够深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粒径小,穿透性强:PM5的粒径小,能够穿透人体的呼吸道防御系统,深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循环。

这种穿透性使得PM5成为大气污染物中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颗粒物。

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大气细颗粒物的来源十分广泛,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生物质燃烧等。

由于来源复杂,PM5的成分也十分复杂,包括有机物、无机物、重金属等多种成分。

浓度高,污染范围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尤其是在冬季,由于气象条件的影响,大气细颗粒物的浓度往往达到高峰,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防范措施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防范措施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防范措施不可否认,大气污染正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它不仅影响着人类的健康,还加速了气候变化。

各个国家和机构正在采取防范措施来减少大气污染的影响。

大气污染的危害大气污染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燃烧煤、汽油、柴油和其他燃料所释放的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可以直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

颗粒物包括细微尘埃和其他微小粒子,都可以导致吸入困难,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或加重已有的疾病。

长期暴露于二氧化氮可导致肺癌,短期暴露于一氧化碳可导致头痛和中毒等。

除了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大气污染还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导致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

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数量增加的化石燃料烧烤和交通运输车辆也会使气温升高,引起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

此外,水体和土地的污染也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总之,大气污染对我们的健康和环境都是不可忽视的影响。

防范措施政府是大气污染防范的重要力量之一。

政府应该采取具体措施来推广清洁能源使用,限制车辆尾气排放,并鼓励和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

同时,政府也应该负责建立更加细致的环境保护法规,并持续监测空气质量。

除了政府层面的措施,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对空气污染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减少单独开车的次数,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

2. 减少使用塑料袋、瓶子和其他一次性制品。

3. 遵守环保政策和环保标准,使用环保产品。

4. 支持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与发展。

5. 学会分类垃圾,正确处理环境污染物,减少环境污染。

结语大气污染对我们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了长期的影响。

政府和每一个人都应该采取行动来减少大气污染的影响。

通过限制污染物排放,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减少单独开车的次数,我们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和环境,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PM2.5的来源、现状、危害及防控措施

PM2.5的来源、现状、危害及防控措施

PM2.5的来源、现状、危害及防控措施PM2.5的来源、现状、危害及防控措施一、引言PM2.5,即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它们能够悬浮在空气中,不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还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来源、现状、危害及防控措施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二、PM2.5的来源PM2.5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燃煤排放:燃煤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之一,煤燃烧产生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PM2.5颗粒物,是主要的排放源之一。

2. 机动车尾气:汽车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PM2.5颗粒物,尤其是柴油车,它们排放的PM2.5颗粒物具有较高的毒性。

3.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中也含有较高浓度的PM2.5颗粒物,尤其是一些重工业企业,其排放量较大。

4. 秸秆焚烧:在农村地区,常常会进行秸秆的焚烧,这种行为会产生大量的PM2.5颗粒物。

5. 室内污染:卫生间、厨房等室内环境中产生的烟雾、燃烧废气等也会导致PM2.5污染。

三、PM2.5的现状当前,PM2.5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指标。

根据环境保护部的数据统计,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PM2.5浓度超过了国家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限值,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的市中心区域,PM2.5浓度高得令人震惊。

这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对环境产生了恶劣影响。

四、PM2.5的危害PM2.5颗粒物对人体和环境都会产生严重危害,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危害: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PM2.5能够直接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并沉积在肺部,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PM2.5环境中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

2. 对环境的危害:高浓度的PM2.5会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人们的观赏和出行。

此外,PM2.5颗粒物还会对植物、水体以及地表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五、PM2.5的防控措施要有效防控PM2.5的污染,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控措施:1. 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对煤炭等高污染能源的依赖,推广利用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

大气细微颗粒物的环境及健康影响

大气细微颗粒物的环境及健康影响

大气细微颗粒物的环境及健康影响首先,大气细微颗粒物的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PM2.5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PM2.5粒径小,颗粒物的比表面积相对较大,能够吸附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多环芳烃、有机物等。

这些有害物质吸附在PM2.5表面后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对人体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另一方面,PM2.5还能够直接影响能见度,使得空气浑浊,光线透过能力降低,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和人们的出行和活动。

其次,大气细微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吸入PM2.5后,细小颗粒物能够直接进入呼吸系统,并深入到肺泡,由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吸附更多有毒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对呼吸系统产生了急性和慢性的影响。

急性影响包括喉咙疼痛、干咳、气喘、呼吸困难等,严重时还可引起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疾病。

慢性影响方面,长期吸入PM2.5可能导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病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以及肺癌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此外,大气细微颗粒物还对特定人群的健康产生了更严重的影响。

老年人、儿童和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的人是最容易受到PM2.5影响的人群。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的免疫系统功能较弱,抵抗力较差,吸入PM2.5后更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恶化。

儿童的身体发育还不成熟,吸入PM2.5后可能对肺部造成永久性的损害。

而已患有上述疾病的人则更容易在PM2.5的暴露下出现症状加重、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综上所述,大气细微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保护环境和人民的健康,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和控制大气细微颗粒物的排放。

这包括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推广低排放交通工具、加强监测和预警等措施。

同时,个人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污染区域,佩戴口罩等。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善大气质量,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危害

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危害

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危害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危害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空气质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其中,大气颗粒物PM2.5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指标,它不仅对人类的健康产生直接的危害,还对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PM2.5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加深人们对PM2.5问题的认识和重视。

PM2.5,即大气颗粒物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空气中的一种重要污染物。

它主要来源于燃煤排放、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以及扬尘等。

这些源头释放出大量的PM2.5颗粒物,它们在空气中悬浮并随风传播,进入人们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和组织器官,对人体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PM2.5颗粒物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一种非常细小的颗粒物,容易被吸入人体,并进入到肺部,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PM2.5颗粒物中富含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多环芳烃等,长期吸入这些物质会引发呼吸道炎症,甚至导致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

其次,PM2.5还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危害,因为它能够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脏病、中风等。

此外,PM2.5还对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等产生不利影响,增加患癌症、神经衰弱等疾病的风险。

PM2.5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人体健康,还对环境和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PM2.5的堆积会形成雾霾,影响空气质量,降低能见度,影响人们的出行和生活。

在较高的浓度下,PM2.5还会对植物和农作物造成损害,减少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PM2.5还会对建筑物、文物等产生腐蚀和破坏作用,加大维护和修复的成本,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PM2.5污染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应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的比例,以降低燃煤排放。

其次,应加强汽车尾气的治理,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机动车的数量和使用频率。

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和空气质量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和空气质量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大气颗粒物是一种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固体或液体颗粒,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它们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燃煤以及沙尘暴等。

这些颗粒物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首先,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不容忽视。

当颗粒物浓度较高时,它们会吸收、散射和反射光线,导致空气中的可见光减弱,从而降低能见度。

这种现象在雾霾天气中尤为明显,能见度甚至可以降至几百米,给交通和生活造成不便和危险。

此外,大气颗粒物还会促进云和雾的形成,使其更加浓厚,导致能见度进一步下降。

其次,大气颗粒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两个常见的指标,它们直接反映了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

高浓度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尤其是PM2.5,它的颗粒直径更小,能够深入到人体呼吸道和肺部,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此外,大气颗粒物还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有关联,对人体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控制大气颗粒物浓度是维持空气质量的重要手段。

为了减少颗粒物排放,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工业和交通排放的监管。

通过控制工业生产和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废气排放,可以有效降低大气颗粒物的生成。

其次,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

替代传统的燃煤发电和工业生产方式,使用清洁能源如风力和太阳能,可以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

此外,加强沙尘暴监测和防治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通过及时预警和防治措施,减少沙尘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对于个人而言,保护自身免受大气颗粒物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第一,避免在高浓度颗粒物的天气中进行剧烈运动。

运动时,人体的呼吸量会增加,更容易吸入颗粒物。

第二,佩戴口罩。

合适的口罩可以有效过滤颗粒物,减少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三,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使用空气净化器、保持室内通风等措施可以降低室内颗粒物浓度,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之,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和空气质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

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密集、煤炭和石油燃料的迅猛增长,大气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大气污染已成为影响世界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

由于大气污染物中悬浮颗粒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受到各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粒径小于10um的颗粒物(即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是悬浮颗粒物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因此,国际上很重视对PM10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大多数国家都规定了空气中PM10的质量标准。

美国国家环保局EPA于1985年将原始颗粒物指示物质由总悬浮颗粒物(TSP)项目修改为PM10,我国也于1996年规定了PM10的二级质量标准为100ug/m³。

随着认识的发展,美国环保局在1997年再一次修改美国国家大气质量标准,规定了PM2.5的最高限制值,以降低这些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北京等大都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PM10的污染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部门已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1.PM10的基本特性、污染现状1.1 PM10的基本特性PM10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um以下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

不能靠自身的重力降落到地面,因此,又被称为“飘尘”,它空气中可漂浮几天,甚至几年。

其在空气中的迁移特性及最终进入人体的部位都主要取决于颗粒物的粒径大小。

研究表明,10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鼻腔,7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咽喉,小于2.5um的颗粒物(即PM2.5)则可深达肺泡并沉积,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与心和肺的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

目前已知的PM10的化学成分包括可溶性成分(大多数为无机离子,如硫酸根、硝酸根离子等)、有机成分〔如多环芳烃〕、硝基多环芳烃等、微量元素、颗粒元素碳等,有时PM10上还吸附有病原微生物(细菌和病毒)。

对PM10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其化学成分越复杂、毒性越大。

这是因为小颗粒的比表面积大,更容易吸附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并使这些有毒物质有更高的反应和溶解速度。

1.2PM10的污染现状目前,我国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状况非常严重。

对几个大城市检测结果表明比美国1997年颁布的标准值高2.8-9.7倍。

由此可见,控制PM10污染,减少PM10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2.PM10对环境的影响虽然大气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对环境的危害极大。

轻者污染建筑物表面,影响市容,重者对能见度、温度等均产生重要影响。

2.1PM10对能见度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就一直是环保部门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尽管在大气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颗粒物对城市大气光学性质的影响可达99%。

大量的研究表明,PM10和PM2.5的性质与能见度的降低密切相关。

能见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气体分子与颗粒物对光的吸收和散射减弱了光信号,并由于散射作用减小了目标物与天空背景之间的对比度而造成的。

2.1.1对光的散射效应光的散射是能见度降低的最主要因素,颗粒物的散射能造成60%-95 %的能见度减弱。

空气分子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小,其最大的视距(极限能见度)为100-300KM(具体数值与光的波长有关)。

在实际的大气中由于颗粒物的存在,能见度一般远远低于这一数值:在极干净的大气中能见度可以达到30KM以上;在城市污染大气中能见度在5M左右甚至更低;在浓雾中能见度只有几米。

在大气气溶胶中,主要是粒径为0.1um-1um 的颗粒物通过光的散射而降低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从而降低能见度。

2.1.2对光的吸收效应PM10和PM2.5 对光的吸收效应通常是使能见度降低的第二大因素。

而PM10和PM2.5 对光的吸收几乎全部都是由炭黑(也称元素碳)和含有炭黑的颗粒引起的。

每年,世界上排放的炭黑的量占人为颗粒排放量的1.1%-2.5%,占全部颗粒排放量的0.2%-1.0 %。

但是,它们的消光效应却是不可忽视的,因为煤烟的总消光系数是透明颗粒的2-3 倍,所以大气中少量的煤烟颗粒就可以导致光强降低很多。

这些光吸收颗粒物可能会使某些地方的能见度降低一半以上,还可形成烟雾而使城市呈褐色。

2.2PM10对温度的影响由于颗粒物的存在,直接阻挡太阳光抵达地球表面,这样使可见光的光学厚度增大,抵达地面的太阳能通量剧烈下降,从而使地面温度降低,高空的温度增高。

特别是直径在0.1-5um的颗粒,通过散射与吸收太阳与地球辐射在大气能量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资料表明,当PM10 浓度达100ug/m³时,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7.5%;当为600ug/m³时,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42.7%;当为1000ug/m³时,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60%。

Rasool 等估计,全球本底不透明度增加四倍,将使全球温度降低3.5℃之多,这么大的降温幅度如维持若干年,相信足以引起一个冰河期。

2.3PM10的酸碱度及其缓冲能力大气颗粒物对降水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颗粒物中凝结核的成云作用和降水对颗粒物的冲刷作用均可以使颗粒物进入降水或云水中。

同时,云水在空中迁移流动过程中也会吸收空气中的颗粒物,其中的各种化学成分进入云水或降水体系后,会发生一系列的复杂变化,并影响或决定云水和降水的污染性质。

颗粒物影响和决定降水化学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的酸碱性质和对酸的缓冲能力。

据周福民等对北京中关村气溶胶的研究认为,气溶胶的酸性组成主要分布于粒径1.5um以下的细粒子中,且气溶胶的酸性与细粒子中的硫酸根和氨根离子有良好的相关性。

王玮等认为,近地面大气气溶胶中粒径较大的粒子比较多,这些粒子主要来源于风沙扬尘和土壤颗粒。

通常上述粒子含有较多的碱性物质,所以具有一定的碱性,可在一定程度冲降水中的酸性物质。

反之,空中大气气溶胶中粒径较小的细粒子相对较多,这些粒子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等人为活动,其中含有经过酸性污染物SO4和NOX转化形成的硫酸盐和硝酸盐,所以,这部分粒子通常具有较强的酸性,极有可能促进降水的酸化。

3.PM10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在五大洲至少35个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的研究表明,空气中颗粒物的水平与人体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由于PM10更易于进入人体,在环境中滞留时间更长,以及吸附的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的物质较多,因而对人体的危害也更大。

国外进行的大量有关PM10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增加与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密切相关,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肺疾病。

目前已知的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呼吸系统大量研究发现,大气中PM10浓度的上升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使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尘肺等呼吸系统疾病恶化。

PM10每增加100ug/m³,成人男女感冒咳嗽的发生率分别升高4.81%和4.48%。

同时,成年男性患支气管炎的比率增加5.13%。

Norris等发现西雅图城市儿童哮喘急诊人数与细颗粒物(粒径小于1um)的污染水平显著相关,当细颗粒物浓度上升11 ug/m³时,急诊人数增加的相对危险度(RR)=1.15(1.08-1.23)。

另外,过多的可吸入颗粒物的沉积会损害肺部呼吸氧气的能力,使肺泡中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生存能力下降,导致肺部排除污染物的能力降低。

空气中PM10每增加10 ug/m³,肺功能下降1%。

1994年,国家环保总局与美国国家环保局合作开展了一项“大气污染对人体呼吸健康影响研究”的课题,通过对广州、武汉、兰州、重庆*个城市几年的跟踪调查,数据表明,大气颗粒物浓度(尤其是小颗粒物)与儿童肺功能异常率存有明显的相关性。

3.2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由颗粒物引起的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在心率、心率变异、血粘度等方面的改变能增加突发心肌梗死的危险。

人暴露在高浓度PM2.5中,会增加血液的粘稠度和血液中某些白蛋白,从而引起血栓。

Costa的研究指出,可吸入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在中年以上和已患心脏疾病的人群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认为可吸入颗粒物是引起心脏病的因子之一。

Zanobetti等人的研究发现有呼吸系统疾病并受可吸入颗粒物影响的心血管病人,其住院率比较高。

3.3神经系统在城市中的可吸入颗粒物,许多是由机动车尾气产生的。

含铅汽油燃烧后生成的铅化物微粒(含氧化铅、碳酸铅)扩散到大气中,随呼吸道进入人体而影响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铅对人体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损害作用,可影响儿童智力的正常发育。

母体接触铅污染后,后代可以出现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小于1um的含铅颗粒物在肺内沉积后,极易进入血液系统,大部分与红细胞结合,小部分形成铅的磷酸盐和甘油磷酸盐,然后进入肝、肾、肺和脑,几周后进入骨内,导致高级神经系统紊乱和器官调解失能,表现为头疼、头晕、嗜睡和狂躁严重的中毒性脑病。

3.4具有致癌、致突变、致残作用石油、煤等化石燃料及木材、烟草等有机物在不完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多环芳烃(PAHs),排放的PAHs可直接进入大气,并吸附在颗粒物,特别是直径小于2.5um的细颗粒物上。

由于PAHs具有致癌、致突变、致残作用,因此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其中代表物苯并(a)芘(BaP)是最具致癌性的物质,能诱发皮肤癌、肺癌和胃癌。

另外,空气中的PAHs可以和O3、HNO3等反应,转化成致癌或诱变作用更强的化合物,从而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综上所述,PM10对人类健康有着明显的直接危害作用,可引起机体呼吸系统、心脏及血液系统、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广泛的损伤。

但到目前为止PM10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作用机理还不十分清楚。

因此,有关PM10对人体的致病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 结语我国对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应研究也较少,仅为一些地区和单位进行的单项研究工作,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鉴于我国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现状及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巨大危害,加强大气颗粒物特别是可吸入颗粒物的基础研究,如其物理化学性质、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以及对能见度的污染研究等,对我国制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确定控制对策和明确控制颗粒物污染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都将提供有益和直接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