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分析与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孝道历史 1.舜是中国古代守孝的第一君主 2.周代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 3.春秋时期强化礼教 4.朱熹是后汉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0世纪初,孙中山、章太炎,进一步提出“道德革 命”、“家庭革命”口号 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 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 “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这反映了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 上下无怨”,这反映其又是和谐文化,中国特色文 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承继这份道德 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一、孝道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 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 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而孝道文化, 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 一种文化传统。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 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我国孝道 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 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 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 孝也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 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 元素,也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 精神力量。
四、传统孝道的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主要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 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 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 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 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 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 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 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 “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 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 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 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 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1.《孝经》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 《礼记· 祭义》云:“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 祭义》说:“居处不庄, 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 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 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 (违抗君命——威逼;孝有利于扬名——利诱) 2.宗法制度的问题。“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家族观念与社会观念对立,为了宗 法私利) 3.将“孝”由伦理学概念进而发展至形而上学概念的问题,其代表人物是理学大家 张载张横渠。《西铭》——张载论孝的文字: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 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 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 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 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知化则善述 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 养;育英才,颖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 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於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 贫贱忧戚,庸玉女於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对天子对君王的忠,是有问题的;赡养双亲是责任,而社会公德是义务)
感谢观看。
(三)孝道断层极wenku.baidu.com原因
六、弘扬孝道的必要性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弘扬了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 文关怀的理论高度,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并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进行倡导。孝 道文化的内涵,在伴随着中国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渐 次积淀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伦理道德,熔铸于 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及传统文化之中,以致于对后来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 广泛的影响,被称为古老的“东方文明”。 1.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 2.敬老、爱老、养老要发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3.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合理的内核也有 过时的内容。在老龄社会的条件下,如何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孝道文化新理念,必须坚持四 个原则: 一是要坚持继承和批判相结合,吸取精华,扬弃糟粕; 二是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根据时代要求与时俱进,赋予新内容; 三是要坚持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相结合,培育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 四是要坚持体现老龄社会的要求,以人为本,报本思源,爱重生命,维护权益,使孝道文化 的新理念成为老龄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孔子的孝道文化 孝,狭义说就是善事父母;广义说,就是孔子说的“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几千年前,孔子曾写出一部被誉为“使人高尚和圣洁”、“传之 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经》,千百年来被视作金科玉律,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产生了人类 文明的伟大力量,成为独特的中国孝道文化。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其内涵可以从如下五方面来理解: 1.敬养父母。 2.既重赡养,也重视心里关怀和内心愉悦。 3.孝敬不等于盲从。 4.生育后代。 5.推恩及人。 6.忠孝两全。 7.缅怀先祖。 8.人死后坟头有人填土、年节有人祭奠。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历来视孝为“人伦之公理”,将它作为 维护社会伦理关系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并且把孝与感恩和 “忠君”、“爱国”相联系,以“孝”为“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出发点,使孝这种调节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扩展为具 有社会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成为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
对传统孝道的分析与评价
——刘丽萍
引言:何为孝道: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 •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 的解释: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 “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 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 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就是 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中 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 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4 、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 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 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 《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 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 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6、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 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 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 仪。
五、对传统孝道的评价(一)
历史积极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 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 面的: 1.修身养性。 2.融合家庭。 3.报国敬业。 4.凝聚社会。 5.塑造文化。
(二)消极作用
孝道文化作为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经 历了孔子、孟子以及后来历代儒家特别是 统治阶级文人的诠释修改,已经成为一个 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消极的一面 也是突出的: 1.愚民性。 2.不平等性。 3.封建性。 4.保守性。
七、构建新时期的新孝文化
构建新时期的新孝文化的新内容,必须采取演进、进化、 改造、重建的思想,使新孝文化具有时代性。根据这四个 原则,孝道文化的新理念应当包括五个基本内容:孝敬、 平等、保障、共享、和谐。 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 成孝道文化的新理念。
八、补充(孝道弊端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