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读中学写的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写结合,读中学写的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邳州市新集小学徐岩
一、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
(一)国内前期的的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
广东的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进行了“读写结合”研究,形成了独有的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新体系和“读写结合教学法”,给了我们借鉴。上海吴立岗教授“素描作文”实验、南京市重点课题《体验性阅读与探究性写作》也证明了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1、适应解决当前小学作文教学难题的要求
目前,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每位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件难事,而最令他们头疼的就是写作。指导学生写作也成了一直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为此我们也翻阅了许多作文报,作文指导书,试着给学生读范文,讲写作方法,但最后结果仍不尽人意。
2、适应改变教学中读写分离现状的需要
长期以来,学生怕作文,感到作文单调枯燥,没内容可写,是苦差使,对写作持消极态度,甚至厌恶作文,感觉不到习作的快乐。其原因之一就是读写分离。
从阅读方面看,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理解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再到语言文字表达,这是阅读教学的一般过程,可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只有前一个环节。在进行段落或篇章教学时,比较强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不注意写作的渗透,或渗透不全面,不注意指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认识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这样,尽管学生学了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都没有或很少从中学到写作知识、写作方法。没有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写作时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贸然从事,其结果自然是费力不讨好。强调理解,忽视表达,致使阅读教学结构残缺不全。
从作文教学方面看,一些教师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指导学生作文不是授之以渔而授之以鱼。教给必要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是作文指导的重要内容。可有的教师只字不提,或者讲得笼统空泛,学生似懂非懂,很难进入实战状态。学生作文时,教师或者把中心、材料、条理甚至重要的段落、词句都安排好,让其用文字记录下来便成了作文;要不就让学生硬性模仿,大段大段的照抄课文或课外读物;再不然,就让学生跟着感觉走,盲目地乱写一通。这样,学生写得再多,也不会得到多大提高。即使偶有佳作,作者也未必知其所以然,能力并未提高。
著名作文教学专家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读写分离,既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有害于作文能力的培养。提高认识,改进教法,强化读写结合,这是非常必要的。
3、适应我校教改科研的的实际。
我校与时俱进,以校为本,深入推进课程改革。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成立教科处,专人负责,有良好的科研传统和科研氛围。为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我校建立图书角,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举行读书节活动,创办校报,举行各种作文大赛,还积极向各种报刊投稿。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提高的大好时机。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一)课题的界定
丁有宽老师认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觉得在课题研究中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不能认为读写结合的自然性(文章读多了,就自然会写),不能认为读写结合的机械性(读什么写什么),也不能认为读写结合的随意性(随意学一点就结合一点)。我们的读写结合主张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取消每周专设的两节作文课,把读写训练有机地拧在一起,指导学生训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我们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杂、乱、华、死”的通病,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有法,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读写能力。既要竭力寻求美文,让优等生吃饱,起到带头作用,又要关心待进生,培养兴趣,寻求写作的快乐,能够跟得上来。
(二)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1、研究总目标
本课题旨在引导学生科学地开展丰富有效的阅读活动。探索有关读写结合、读中学写的阅读教学规律。通过实践丰厚学生语文积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
2、研究子目标
(1)培养学生浓厚的读写兴趣,良好的读写习惯是研究的基础内容。
(2)树立科学的读写发展观,是研究的关键内容。
(3)寻求有效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是研究的重点内容。
(4)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研究的核心内容。
(三)研究内容设计
1、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
2、通过学习、探索、研究、实践,得出一种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
3、这种读写结合训练方式缘于“读”,但又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课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课文(文本)中的“写”(说)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说)的拓展、迁移与辐射,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四)课题研究方法设计
总体上以行动研究为主,并辅之以各种研究方法。
前期工作:采取文献资料法为主,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调查研究法,调查我校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现状并形成调查报告,以便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研究、分析、思考的同时,有意识地改革课堂教学,优化读写结合的策略,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教学论文。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形成质量较高的结题报告(书面材料的结集)。
三、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实践意义:
本课题借助语文的可仿性和可生成性,尽力挖掘教材的隐性功能,着眼于解决小学生习作“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这个“瓶颈”。因此,我们在各种各样的阅读课文教学中,多角度、多元化地进行解读,在感悟文本,内化文本,使学生思维得到开发,情感得到熏陶的基础上,从“写”(说)的角度寻找拓展点,进行求新、求异的说话、写话、习作训练。这样,每一篇课文乃至每一处好段、每一个佳句、每一组词串都是教师引导学生习作训练的范例、素材和着力点,为习作提供有效地借鉴对象和创造依据,使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成为有缘之水,有本之木。当每一节阅读课都成为说话、写话、习作训练课,当作文教学无处不在时,学生就能“不拘形式的写见闻和感受”了。
同时,根据儿童年龄特征,课堂上应尽力营造宽松和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习作的初始阶级应淡化形式,放开手脚让学生充分享受想象与表达的自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学生没有束缚羁绊,没有禁锢,主体精神得以焕发,作文信心得以培养,写作兴趣得以激发,表达空间得以舒展。这样,学生能切实感受到习作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需要,是一种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精神的享受的需要”,进而舒畅表达,乐此不疲。只有这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培养。
(二)理论价值及可能创新程度。
本课题吸收国外作文教学理论和新课标要求,借鉴广东省丁有宽老师“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法”实验的成功经验以及叶圣陶老先生的有关精辟阐述,但我们又不照搬他们的成功经验和现有的模式。课题虽以课文为凭借,从读到写,以读促写,实现读写的结合,但我们不拘泥于课文的写作知识与技巧的简单模仿与嫁接,更重要的是我们力求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从思维的另一个角度看到一个新的天地,获得一种新的论证,追求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以此达到对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训练目的,收到举一反三,旧中求新,同中求异的教育效果。这样,我们的课题研究将进一步补充和拓展了“读写结合教学”的相关理论。
四、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