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钢基本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炼钢基本原理
1炼钢的基本任务
一般的钢和铁都是以铁元素为基本成分的铁碳合金。
生铁和钢所以在性能上有较大的差异.主要原因是由于含碳量的不同使铁碳合金的组织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生铁含碳高,硬而脆,冷热加工性能差.因而90%的高炉生铁须经再次冶炼成为具有良好金属特性的钢,才能加工成各种类型的钢材而使用。
生铁除含有较高的碳外,还含有一定量的其它杂质。
所谓炼钢,就是通过冶炼降低生铁中的碳和去除有害杂质,再根据对钢性能的要求加入适量的合金元素,使其成为具有高的强度、韧性或其它特殊性能的钢。
因此.炼钢的基本任务可纳为:
(1)脱碳并将其含量调整到一定范围。
碳含量的不同不但是引起生铁和钢性能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同样也是控制钢性能的最主要元素。
钢中含碳量增加,则硬度、强度、脆性都将提高,而延展性能将下降;反之,含碳量减少,则硬度、强度下降而延展性提高。
所以,炼钢过程必须按钢种规格将碳氧化至一定范围。
(2)去除杂质,主要包括:
1)脱磷、脱硫:对绝大多数钢种来说,P、S均为有害杂质。
P可引起钢的冷脆,而S则引起钢的热脆,因此,要求在炼钢过程中尽量除之。
2)脱氧:由于在氧化精炼过程中,向熔他输入大量氧以氧化杂质,至使钢液中洁入一定量的氧.它将大大影响钢的质量。
因此,需降低钢中的含氧量。
一般是向钢液中加入比铁有更大亲合力的元素来完成(如A1、
Si、Mn等合金)。
3)去除气体和非金属夹杂物;钢中气体主要指镕解在钢中的氢和氮。
非金属夹杂物包括氧化物、硫化物、磷化物、氮化物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复杂化台物。
在一般炼钢方法中,主要靠碳—氧反应时产生CO气泡的逸出,所引起的熔池沸腾来降低钢中气体和非金属夹杂物。
(3)调整钢液成分和温度。
为保证钢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能,除控制钢液的碳含量和降低杂质含量外,还应加入适量的合金元素使其含量达到钢种规格范围。
为完成上述各项任务并保证钢液能顺利浇注,必须将钢液加热并保持在一定的高温范围内,同时根据冶炼过程的要求不断将钢液温度调整到合适的范围。
(4)将钢液浇注成质量好的钢锭或钢坯。
通过模铸或连续铸钢方法,将钢液浇注成各种不同形状和不同断面尺寸的、质量良好的钢锭或钢坯。
2炼钢炉渣的作用
炉渣是炼钢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又是实现一系列重要冶金反应的基本条件。
它直接参与炼钢过程的物理化学反应和传热、传质过程。
其具体作用如下:
1)通过对炉渣成分、件能及数量的调整,可以控制金属中各元素的氧化和还原过程,如调整渣的碱度及渣中FeO含量来去除P、S等。
2)向钢中输送氧以氧化各种杂质。
如平炉、电炉炉气中和矿石中的氧,均通过炉渣传入钢液。
3)吸收钢液中的非金属夹杂物.并防止钢液吸气(H和N)。
4)其它作用:电弧炉炉渣可起稳弧作用;电渣炉炉渣是电阻发热体,可重熔和精炼金属;浇注过程中采用保护渣可改善钢锭质量等。
除上述有利作用外,炉渣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炉渣能侵蚀炉衬,降低炉衬寿命。
同时.因渣中央带金属小珠及术还原的金属氧化物,因而使金属回收率低。
因此,我们要选用适当成分的炉渣并控制适当的温度,使炉渣具有合适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在冶炼过程中发挥其有利的作用而尽量抑制其不利的作用。
2.1炼钢炉渣的来源及其主要组成炼钢炉渣的来源有:
1)废钢带入的泥沙和铁锈等:氧化物或冷却剂(矿石、烧结矿等)带入
的脉石。
2)2)加入的各种造渣材料(石灰、萤石、粘土砖等)以及被侵蚀的炉衬
耐火材料。
3)3)炼钢过程中化学反应的产物,即金属炉料、脱氧剂及合金中的各
元素被氧化后所生成的氧化物(SiO2、MnO、P2O5、FeO、Al2O3、Fe2O3);还有少量硫化物(CaS、MnS)。
由上可见,炉渣的组成以各种金属氧化物为主,并含有少量硫化物和氟化物。
炼钢炉渣的基本体系是CaO—SiO2—FeO,渣中各成分的酸碱性强弱顺序为:
CaO MgO MnO FeO CaF2Fe2O3A12O3TiO2SiO2P2O5
碱性←——中性——→酸性
2.2炼钢炉渣的主要性质
(1)炉渣的碱度。
炼钢炉渣碱度常用的表示方法有:
1)当沪料含P较低时(铁水P<0.3%),用渣中碱性最强的CaO和酸性最强的SiO2含量之比表示。
即:R=CaO/SiO2。
2)当炉料中含P量较高时,则要考虑渣中P2O5对碱度的影响,此时的表示方法有多种,其中最简单的人法是将P2O5与SiO2的作用视为等值的表示方法。
即:R=CaO/SiO2+P2O5。
炼钢碱性渣按其碱度大小。
一般可分为三类:R=1.3-1.5为低碱度;R=
1.8-
2.0为中碱度渣;R>2.5为高碱度渣。
(2)炉渣的氧化性。
炉渣的氧化性是指炉渣向金属熔他传氧的能力,一般以渣中氧化铁含量来表示。
炉渣中的氧化铁有两种形式,即FeO和Fe2O3。
化学分析时经常确定总铁量(即Fe量)及FeO量,通过计算即可得出Fe2O3量。
通常用%FeO 表示炉渣氧化性。
把Fe2O3折合为FeO有两种计算方法:
1)全氧法:%FeO=%Feo十1.35×%Fe2O3
式中1.35=3×72/160表示各氧化铁中全部的氧为FeO,1摩尔Fe2O3可生成3摩尔的FeO。
2)全铁法:%FeO=%FeO十0.9×%Fe2O3
式中0.9=2×72/160表示各氧化铁中全部的铁为FeO,1摩尔Fe2O3可
生成2摩尔的FeO。
全铁法比较合理。
因为在渣样冷却过程中,有少量低价氧化铁被氧化成高价氧化铁,使全氧法计算结果偏高,而全铁法则可避免这种误差。
实际炉渣的氧化能力是个综合的概念,其传氧能力还受炉渣粘度、熔池搅拌强度、供氧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3炼钢过程的基本反应
在炼钢的氧化精炼过程中,各种炼钢方法去除杂质的基本过程都是一样的。
其主要手段是向熔池吹入氧气(或加入矿石)并加入造渣剂形成熔渣来去除原材料中的杂质。
因此只有了解炼钢过程中熔池传氧和各种元素的反应规律,才能认识炼钢工艺操作的本质。
熔池中氧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直接向熔池中吹入工业纯氧(含O2>98%);二是向熔池中加入富铁矿;三是炉气中的氧传入熔池。
氧在钢液中存在的形式,目前,常看作为氧原子、氧化亚铁分子FeO 或氧离子O-2。
当书写熔池中化学反应时,钢液中的氧常以[O]来表示。
铁液中元素的氧化方式大致有两种,即直接氧化与间接氧化。
其总反应式可写成:O2+2[Me]=2MeO,可看作是元素Me的直接氧化,而[O]+2[Me]=2MeO,可看作是元素Me的间接氧化。
由于熔池中Fe原子数远大于其它元素的原子数,所以在氧流作用区,氧首先与铁结合成FeO,表面生成FeO薄膜的金属液滴随氧气射流急速前进,参与熔池的循环运动,将氧传给金属,并氧化杂质,起到了间接氧化的作用,即:
[FeO]=[Fe]+[O][Si]+2[O]=[SiO2]
[Mn]+[O]=[MnO]
2[P]+5[O]=[P2O5]
[C]+[O]=[CO]
[C]+[O]=[C O2]
从上可知,吹入熔池中的气体氧,一部分溶入金属,一部分与杂质元素反应,一部分则以FeO形式进入炉渣。
实际熔池中的传氧过程,很难区分是直接氧化还是间接氧化,两者几乎同时存在,只是随供氧条件不同各自所占比例不同而已。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在氧气顶吹转炉中,是以间接氧化方式为主。
理由是:氧气顶吹转炉供氧速度大,氧气射流又集中于作用区附近,而不是高度分散在熔池中,因此当其它元素还未来得及到达氧气泡表面时,氧巳和接触表面上大量存在的铁原子首先结合成FeO了。
同时,由于氧气泡表面温度很高(2200℃以上),使Si、Mn对[O]的亲和力减弱。
另—方面,当金属液不与炉气中的气态氧直接接触或接触很少时,如在平炉、氧气顶吹转炉高枪位操作时的情况。
这时气态氧主要通过炉渣以下列方式传入金属:
首先气—渣界面上的(FeO)被氧化成高价氧化铁;
(FeO)+1/2O2=(Fe2O3)
由于熔池的对流作用,当含Fe2O3高的炉渣与金属液接触时,又被还原(Fe2O3)+[Fe]=3(FeO)
3.1炼钢熔池中元素的氧化次序
(1)纯氧化物的分解压
熔池中元素被大量氧化的先后次序,取决于它们与氧的亲和力的大小。
一般用该元素氧化物的分解压来表示该元素与氧的亲和力的强弱。
纯氧化物的分解反应可用下式表示:
K=P O2
此P O2即称为该氧化物的分解压。
通过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的分解压,即可绘出P O2-t℃的关系曲线图1。
图1曲线的位置愈低,表明该氧化物的分解压愈小,该氧化物愈稳定,即该元素易被氧化。
3.1脱碳反应
(1)脱碳反应的作用。
碳—氧反应是炼钢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反应。
将熔池中的碳氧化脱除至所炼钢种的要求,是炼钢的基本任务之一。
而脱C反应的产物—CO气体从熔池中排出时,剧烈地搅动金属液与炉渣而产生“沸腾”现象,加速了传质和传热过程,均匀了熔池的成分和温度.并有利于冶金物化反应的进行。
同时,也有利于熔池中有害气体和非金属
夹杂物的排除。
因此,脱C反应实质上是完成炼钢任务的重要手段。
(2)脱碳反应式。
溶解于金属液中的C,通常以[C]表示。
在氧气炼钢中,一部分C可在反应区同气体O2接触而被氧化
[C]+O2=CO
[C]也同溶于金属中的[O]发生反应而氧化去除,其反应式为:
[C]+[O]=CO
[C]+2[O]=CO2
在通常的熔池中,C大多数按式[C]+[O]=CO发生反应,即C的氧化产物绝大多数是CO而不是CO2。
因为当熔池中C高时,CO2也是C的氧化剂,将发生下列反应:
[C]+CO2=2CO
当反应达平衡时,其平衡常数可写为:
K=
P co [%C]∙[%O]
(3)炼钢熔池中[C]+和[O]浓度的关系。
为便于分析,常Pco取为一个大气压,可简化为:
Kc=
1 [%C]∙[%O]
[%C]∙[%O]=
1 Kc
由于Kc随温度的变化不大,在炼钢温度范围内Kc为一定值,用m代表则可写出
m=[%C]∙[%O]
m称为碳氧浓度积,它具有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性质,在—定温度和压力下应是一个常数,而且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据此可作出在一定温度下的[C]-[O]平衡曲线,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看出.熔池中平衡时碳和氧的浓度间具有等边双曲线函数的关系。
这种关系显示了熔池中碳和氧的浓度是相互制约的,即熔池中含氧量主要决定于含碳量,碳越低氧含量就越高。
实验测得在1600℃时、Pco=1.01325×105Pa时,m=0.0025,这是炼钢文献上常用的理论上的碳氧浓度积数值。
在实际炼钢熔池中,[%C]与[%O]的数值与平衡值偏离较大。
各种炼钢方法中实际的熔池含氧量都高于相应的理论含量,即[O]实际>[O]平衡。
这说明熔池中存在着若干过剩氧,即⊿[O]=[O]实际一[O]平衡。
虽然如此,从图3中仍可看出,实际熔池中的碳、氧含量之间仍保持有近似等边双曲线的关系。
由此可知,熔池中实际含氧量仍主要决定于含碳量,即[C]高,则[O]低,[C]低,则[O]高。
3.2硅的氧化和还原
在炼钢金属料—铁水和废钢中,均含有一定数量的Si。
Si在铁液中有无限溶解度,它与铁的稳定化合物为FeSi,在炼钢温度下Si可氧化成稳定的化合物SiO2。
(1)硅的氧化。
在任何一种炼钢操作中,由于SiO2的分解压低,所以在熔炼初期即被迅速氧化,并放出大量的热。
其氧化反应式为:
2(FeO)+[Si]=SiO2+2Fe+341224KJ
由于Si的氧化为强烈的放热反应,故温度低有利于Si的氧化。
Si氧化时产生的SiO2起初与(FeO)结合成硅酸铁,即:
在碱性操作法中,随着石灰的逐渐熔化,(FeO)被强碱性的氧化钙所置换:
硅酸钙很稳定,故在碱性渣中,冶炼前期Si几乎全部被氧化.而不会再
被还原。
(2)硅的还原。
在酸性操作中,酸性渣中的(SiO2)经常是过饱和的(SiO2=50%),而且炉底、炉衬均含有SiO2,这些都是Si还原的有利条件。
因此、当熔池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将发生Si的还原反应。
一般认为Si的还原按以下反应方程式进行,即:
(SiO2)+2C=Si+2CO
由反应式可知,当有产生CO气泡核心的条件时,就有可能发生Si的还原反应。
因此,在加矿期,熔渣与金属界面上有末熔的矿石颗粒时,其上的孔隙可成为CO气泡的核心,故渣中的(SiO2)可被还原;在酸性炉底有很多小孔隙,也可成为CO气泡的核心,所以炉底的SiO2也可被还原。
另外,酸性炉衬中的SiO2也可被分解而进入金属。
3.3锰的氧化和还原
与硅相同。
炼钢熔池中总合有一定量的锰。
锰也能无限溶于铁液中。
锰的氧化产物为MnO,其氧化反应式为:
Mn+FeO=MnO+Fe+123511KJ
在有过量(FeO)存在时,(MnO)、(SiO2)、(FeO)将结合为(Fe、Mn)2SiO2,随着(CaO)的增加,(Fe、Mn)2SiO2逐渐向Ca2SiO4转变,即:
Mn的氧化还原与Si的氧化还原相比,有以下基本特点:
1)在冶炼初期Mn和Si一样被迅速大量氧化.但Mn的氧化程度要低些,这是由于Si与氧的结合能力大于Mn与氧的结合能力。
2)MnO为弱碱性氧化物,在酸性渣中大部分(MnO)将生成较稳定故硅
酸盐,因此,酸性渣下Mn的氧化较完全,不易被还原。
在碱性渣中的(MnO),则大部分里自由状态存在。
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还原。
由于Mn的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故温度升高有利于Mn的还原,所以在冶炼后期,将有一定量的“余锰”存在。
3.4脱磷反应
(1)磷对钢性能的影响。
在液体铁中,磷以元素磷的形式。
也能以磷化铁(Fe3P和Fe2P) 的形式存在。
(2)脱磷的基本反应。
在碱性炼钢法中,P的氧化是在炉渣—金属液界面进行的,其反应式为:
生成的磷酸铁在高温下很不稳定,可重新分解出P2O5。
而P2O5的分解压较大,是个不稳定的氧化物。
因此,仅靠生成P2O5是不能把磷去除的。
但P2O5是酸性氧化物,若用碱性氧化物与其结合成稳定化合物则可去除。
一般认为,在碱性渣中P2O5与CaO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因此,碱性操作中需加入石灰使P2O5形成稳定的3CaO.P2O5或4CaO.P2O5存在于渣中,才能有效地脱磷,即
(3)脱磷基本条件的分析。
影响脱磷过程的因素较多,主要是炉渣成分和温度,而炉渣成分又主要体现在炉渣的碱度和氧化性(氧化铁含量)上。
此
外,钢液其它成分、炉料含磷量、渣量和炉渣粘度等,也对脱磷过程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1)炉渣成分的影响:由脱磷的基本反应式可知,高碱度、高氧化铁炉渣有利于去磷。
2)温度的影响:脱磷是强放热反应,所以高温不利于去磷。
同时,高温促使脱碳反应速度增加,使渣中(FeO)含量显著降低,也不利于去磷。
但熔池温度的提高,将加速石灰的熔化,加强钢渣界面的反应。
所以从动力学角度来看,过低的温度也不利于磷的去除。
3)金属成分的影响:钢液中其它元素和杂质对脱磷反应也有一定影响。
一般说来,某元素与氧的亲和力大于磷与氧的亲相力时,则该元素将阻碍磷的氧化。
这个影响主要在炼一炉钢的初期有一定作用,而更主要的作用是它们的氧化产物影响炉渣的性质。
如铁水中含Si过高,影响炉渣碱度而不利于去磷,Mn高则使渣中(MnO)增高,有利于化渣而促进脱磷等。
4)渣量的影响:增加渣量可以促进脱磷。
因增加渣量意味着稀释,多次换渣操作是脱磷的有效措施,但金属和热量的损失较大。
(4)回磷。
在冶炼或出钢过程中,如果炉温过高,碱度、(FeO)过低,往往会使已脱除到渣中的磷又返回到钢液中去,这个现象就叫做“回磷”。
冶炼过程中的回磷现象,一般开始于炉内预脱氧期,直至出钢。
其后,在盛钢桶中的回磷延续到浇注完毕。
在脱磷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出现含磷量回升的现象.例如,氧气转炉发生炉渣返干现象,渣中(FeO)低;或熔池温度过高,都将发生回磷。
熔炼末期向炉内或出钢过程向钢包内的钢水中加入脱氧剂,将使钢中氧及渣中(FeO)下降,发生下列反应:
钢中硅和铝的含量越高则回磷现象越严重。
出钢后,钢液在钥包内镇静和浇注延续时间较长,由于炉渣溶解酸性包衬而降低了碱度,使浇注末期金属含磷量升高。
为了抑制回磷现象,在生产中常用的办法是:出钢前向炉内加入石灰,使终渣变稠以防出钢时下渣;或用挡渣球等机械方法防止下渣;出钢时向钢包渣而上加入小粒石灰以减弱炉渣的反应能力;尽可能缩短钢液在钢包内的停留时间。
3.5脱硫反应
硫在铁液中以FeS形式存在,1600℃下硫在钢中能无限溶解,但其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在固态铁中的溶解度很小。
因此.在钢液凝固过程中,低熔点(1193℃)的FeS将浓聚于液相中,并将与Fe形成低熔点共晶(988℃),最后凝固时形成网状组织分布于铁晶粒周界上。
当钢在热加工的加热过程中,温度超过1100℃左有时,富集于晶界的低熔点硫化物将使晶界成脆性或熔融状态,在轧制或锻造时,即出现断裂,这种现象称为“热脆”。
脱硫反应一般在还原期进行,其反应如
下:(CaO)+[FeS]=(CaS)+[FeO]
影响炉渣脱硫的因素:
A炉渣碱度的影响
高碱度渣有利于脱硫。
但脱硫是在钢渣界面进行的反应,在炼钢温度下,若炉渣碱度过高,炉渣粘度增大,从而增加了反应物[FeS]通过钢—渣界面的阻力,亦降低了脱硫产物(CaS)离开反应区的扩散速度。
因此,在提高碱度的同时,必须保证护渣具有良好的流动性。
渣碱度与脱硫分配比的大致关系如图所示。
B渣中氧化铁含量的影响
渣中(Fe0)含量对脱硫的影响比较复杂。
从脱硫反应方程式知,(Fe0)越低,则Ls(Ls=(%S)/[%S])越大如图3,故降低氧化铁有利于脱硫反应的进行。
C温度的影响提高温度有利于脱硫。
因脱硫是吸热量较小的反应,温度对反应影响不大。
更重要的影响是高温能促进石灰的渣化和提高护渣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脱硫效果。
D渣量的影响
增大渣量对脱硫有利。
但渣量要适当,以避免渣层过厚,使脱硫反而不活跃。
另外。
还应加强钢—渣搅拌扩大反应界面,以利于脱硫反应的进
行。
如电炉出钢时采用钢—渣混出的方式,使渣—钢强烈搅拌,反应界面大大增加有利于脱硫。
应该指出,过分提高碱度或增大渣量及多次放渣、造渣等,不仅给操作带来困难,而且影响技术经济指标。
因此,降低钢中含硫量的主要途径是控制原料的含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