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基础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关怀理论
一、代表人物:尼尔·诺丁斯
强调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主张以关怀为核心来组织教育,是道德教育中重视情感因素的杰出代表。*克菲尔:提出著名的“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从实践的角度考虑德育问题,但带有很
浓的经验性,缺少系统牢固的理论基
础。
二、诺丁斯——关怀理论
1、以关怀为核心,根据对自我、他人,对动植物,对器具
以及对思想等各个不同的关怀为中心组织了一整套课
程体系,并提出了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四种道德教
育应当特别关注的教育要素。(总的思想)
2、关怀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关怀理论学和多元智力理论
3、主张道德教育首先应当培养道德情感的培育
4、诺丁斯的课程体系:
①对自我的关怀②对亲密的人的关怀③对远方的人和
陌生人的关怀④对动物、植物和地球的关怀⑤对人造
世界的关怀⑥对思想的关怀
5、强调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问题和学生平等交流
6、道德教育的双重含义:①教育自身是道德的:情感对道
德动机有发动作用,强调关系的相互性②教育在目的、
内容和手段上必须是道德的:整个教育都应当以建立关
怀关系和培养关怀的综合能力为首要任务
7、道德教育应当特别强调的四种主要成分或教育要素:
①榜样
a、道德教育不是教授学生道德的原则以及如何按照
教学推理的步骤利用这些原则解决实际问题。必须以身
作则地和学生建立关怀关系,通过自己的行为展示如何
去关怀
b、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验,教师的关怀有助
于学生积累被人关怀的经验
②对话
a、通过“对话”来建立和维持关怀关系,认为对话
是我们了解他人想法和需要以及检验自己行为效果
的途径
b、“对话”是一种开放性的对话
c、对话需要人们的全神贯注
③实践实践可以为我们提供经验,而经验是形成
态度和世界观以及培养人际关怀能力的基础
④认可认可是对他人道德行为的肯定和鼓励
第二章第四节关怀理论
一.麦克菲尔(英,教育学家)
1.观点:与他人有好相处、爱与被爱是人的基本需要
2.主张:道德教育应当以“体谅”为核心,帮助学生摆脱恐惧与怀疑,以培养学生的予爱与接受爱的能力
3.优点:实践性强
缺点:经验性太浓
二.尼尔.诺丁斯(美,当代教育哲学家、教育学家)
1.著作:《关怀:一种女性特点的德育方式》《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中的关怀》
《培养有道德的人>《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2.主张:以关怀为核心来组织教育,强调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发展中得作用
(有整套理论体系)
3.当代学校现状:“博雅教育”:过分强调只是知识的学习忽略学生感受与个体差异
4.诺丁斯的课程体系
对自我的关怀对亲密的人的关怀对远方的人和陌生人的关怀对动植物地球的关怀
对人造世界的关怀对思念的关怀
5.道德教育主要成分
(1)榜样:以身作则和学生建立关怀关系
(2)对话:通过“对话”来维系关怀关系
1)对话的目的:寻求理解、同情或欣赏
2)对话的分类:正式的对话不朽的对话日常的对话
3)时间:为经验行程提供基础
4)认可:发现好的一面
6.以关怀为中心的教育:淡化教师职业
第一节苏霍姆林斯基
三、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
他的教育可以看做“苏联社会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
四、主要思想与理论的内容与特征
第一个特征明确承认和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主张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的统一。《怎么培养真正的人》中“道德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每个人去追求自己的顶峰,不要迷失通往顶峰的方向,更不要从旁而过”等论点除了社会政治环境的决定作用之外,与其个人对共产主义的真诚信仰是分不开的。
关于政治信仰与教育的统一认识:他认定政治信仰的确立对道德教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完整的精神人格的塑造中这两方面不可或缺。
主张“要珍惜少年心灵中我们共产主义的神圣东西”坚决反对“用高射炮打蚊子”
第二个特征关于学校道德环境的营造、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辩证处理。
主张政治信仰的确立和道德教育着眼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实现校园与社会生活的沟通。
1)主张教育者要努力创造学生的“接受性教育”,让学生认
识精神生活的幸福与美好。
2)主张促成学生的积极的行动。
3)主张强化学校道德环境建设预计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的
互动。
六种教育力量:教师家庭学生集体学生本人书籍及街头结交
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方面探索的最大方面在于其教育的实践
1)使每个人从童年起就在道德财富里生活
a)从努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为学生创
设了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特质环境。包括:自然风光、
校园美化、学校设备陈设以及图书保障。
b)努力为学生创设精神环境。促成起“丰富而多方面的
精神生活”。鼓励学生拥有三项爱好:最喜爱的课外读
物、最喜爱的科学、最喜爱的劳动项目
2)在从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是还充分考虑了与社会教育资源的链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两个因素。
校园建设的主体:学生
重视显性教育,更重视通过环境进行渗透教育的隐性教育,即在他得教育艺术中显性教育更多得隐性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