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道统观与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教育思想的儒学基础

摘要:韩愈是中唐儒学运动的核心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一位

对我国教育影响深远的的教育家。韩愈一生以恢复儒家道统为己任,他的教育思想是对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道统观的基础上,韩愈作《师说》大力倡导尊师重道,并且在教育目的、教师职责、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了学为儒道、传道授业等等一系列教育思想主张。

关键词:韩愈;道统观;儒学;教育主张

韩愈,字退之,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思想上,他是复兴儒学的先驱。苏轼曾撰文赞其曰:“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韩愈不仅在文学、思想领域颇有建树,在教育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韩愈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在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教师职责与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均提出许多真知灼见。韩愈提倡儒学的“道”,所以这些真知卓见博大精深的儒学思想,是韩愈关于“力排佛老,学为儒道”的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中唐时期,整个中国封建政治呈现明显的由盛转衰的迹象。这对教育的主要影响体现在,曾经向平民普及的科举制度由初盛唐的勃勃生机至中唐已开始出现衰腐迹象,教育目的的急功近利使学校沦为“养士”的场所,教育之风浮夸。在这种世风日下的情况下,韩愈曾四为学官,三任博士,以亲身教育实践,形成了力振衰败世风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济天下之溺的“道”就是维护儒家的道统及其独尊地位,所以必须通过教育的手段,“明先王之教”,使人们明白“学所以为道”,使社会和百姓尤其是士人重新生发盛唐的精神气骨,从重新归本儒家教育,重新回归儒家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和谐。

一、以“道”为核心的教育目的

韩愈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道”为基础的,韩愈所谓的“道统”,即是指孔孟的仁义道德。韩愈在《原道》一文中不仅阐明了自己的“道”,而且还对千百年来的儒学道统进行了追溯。他说:“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并没有创什么新的“道”,而只是在魏晋玄风盛行以后重新打起了儒家道统的旗帜。“道”即抽象化了的儒家仁义道德,与追求出世和向往消极无为的佛老之道截然

不同。这里的“道”取之于韩愈的《原道》,文中载:“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韩愈以儒家的“道”为准则,竭力倡导儒家的道统观念。《师说》文章开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提出了自己为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为师的重要任务,同时韩愈还强调“师”必须是学有所长和“闻道”的人。韩愈认为,“师”与“道”是相辅相成的。脱离了“师”,儒家的仁义道德就不可能得到传播和推广;相对的,脱离了“道”,教师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所以,韩愈的教育目的就是力排佛老,大力弘扬儒家仁义道德,将“道”上升

到教育目的的高度,使其成为其思想的最高范畴。

二、韩愈儒学思想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一)、教师职责

对于道与师的关系,韩愈认为,“闻道”、“持道”乃是为师的基础,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而对于那些“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他则认为那是“小学而大遗”,“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并且针对当时社会教育的种种流弊,韩愈作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师说》。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韩愈明确提出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所谓“传道”就是传授儒家仁义道德思想,传授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义,这也是韩愈针对当时的儒道衰落而佛老兴盛的局势,奋起提出了振兴儒道的思想。“授业”即讲授《诗》、《书》、《易》、《春秋》等儒家六艺经典和古文;“解惑”则是解答学生在“道”与“业”两方面的困惑。其中,传道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与“学所以为道”的教育目的正相符合。但授业与解惑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道、悟道,所以同样十分重要。而《师说》中的另一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揭示了韩愈的求师标准。他认为不论门第、出身、年龄、相貌,“道”是唯一的标准,只要学有所成,且合乎儒道之人,就可为人师表。显然这里“道”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儒家道德,一层是学问知识。

(二)、师生关系

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论述,是韩愈的又一重要教育思想。韩愈在《师说》中大胆提出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这其实是对师生关系的论述。韩愈认为,无论社会地位是高或是低,无论年龄是长或是少,谁掌握了道,谁就具备了做教师的条件。对于把道与业作为衡量能否为师的标准,他认为谁先懂得道、谁有学问,谁就可为师。“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而《师说》中论述师生关系的核心语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揭示了韩愈对这师生问题具有创见的三个观点。其一,“弟子不必不如师”,学生不一定样样都不如教师,在某些方面可能会强于教师,这是对孔子“后生可畏”思想的发展。其二“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不见得处处都比学生高明,学生要尊重教师,虚心向教师学习,教师也不应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向学生学习,在业务上要学而不厌,精益求精,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这是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思想的发展。其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要闻道在先,学有专长,就可为人师表。这是对孔子“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思想的发展。所以在韩愈看来,师生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师生各自处的地位,而是

谁先“闻道”、持道。先闻道者可以为师,未闻道者从之受教。但在师生内部关系层面又体现出一种平等,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交互为师,教学相长,和谐相处的民主合理的师生观。

(三)、教学方法

韩愈在教学方法方面也继承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鉴于受教育者个人的能力、特点各不相同,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等不能千篇一律,应当根据其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这样才能事倍功半。在《进学解》一文中,他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木材来说明因材施教的重要性。韩云:“夫大木为桌,细木为桶,礴护侏儒,根阐店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也,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搜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纤徐为妍,卓荤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韩愈说明教师教导学生必须像工匠使用木材一样,各尽其用,这样就可以造就不同的人才。

二、总结

综观韩愈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儒家主张的“道”是贯通韩愈教育思想的主题。其教育思想的精华就在于对儒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无论是作为思想家,还是教育家,韩愈都是

名垂青史的著名人物;无论是其儒学思想,还是其基于儒学思想之上的教育思想,都为唐代乃至后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