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信铸就成功短暂的“甜”
高三·一班陈雅稚
“冬日午后,我们坐在林间小路上。
我放慢脚步,聆听不知名的鸟的叫声。
你不时回过头,露出光灿的笑容,唤我快快跟上。
望着你熟悉的背影,我突然一阵伤感:这么幸福的时刻,可不可以一直走下去?……幸福的步道总是那么短。
我们可不可以赖着不走?”
这是台湾漫画家几米的一首小诗,读了让人有点感动,有一点伤感。
生活中,总是有一些时光让我们不由地想:“如果可以永远停留在这一时刻就好了。
”小时候看的童话里也总是在结尾处写到:“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或是:“他们举行了盛大的结婚派对,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开完呢。
”可事实上,幸福总是短暂的,每个人的一生大约有两万多天,在这两万多天里,又有几天是一直沉浸在快乐中呢?
但,我们能因此就怨天尤人,对造物主不满吗?有句古语说的好:“天高东南,地远西北,天地尚无完体。
”的确,很多时候“不完美”才是“完美”啊。
如果人生只有快乐没有痛苦,那就像炒菜只放糖不放盐,像钢琴只有白键没有黑键,就像磁场只有S极没有N极,像地球只有公转没有自转,像生物有遗传没有变异,像每一天24小时中只有白昼没有黑夜……
这样的人生,你肯不肯要?
——生活,本来就是甜酸苦辣巧搭配出的一桌饭菜。
吃了“苦”,才更能体味“甜”,经历过“苦”,才更懂得珍惜“甜”。
“酸”过,“苦”过,“辣”过之后再“甜”,才能说。
你真正尝到了“甜”,真正懂得了“甜”。
经历过战争的人更了解和平的可贵;一步一步走上山顶的人往往比乘缆车上山的人更多一分喜悦,曾经输的很惨的棋手,赢得胜利之后才更能体会奖杯的价值……
“幸福的步道总是那么短。
我们可不可以赖着不走?”
我不要赖着不走。
我要继续前行,细细体味人生路上的每一种经历,体味悲伤,体味痛苦,体味失败,也体味疾病的折磨。
因为我知道,前面,还有好多好多的幸福,更加深刻的幸福。
甜酸苦辣,尝尽这诸般滋味的生活,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生”啊!
纵享百味人生
高三·二班周卉
人生有百味,古以遍尝百味为最高境界,而智者于心仅存一“甜”。
这就是我的人生观。
尽管我的人生路起步不久,百味未尝其半,尝过的也不过如蜻蜒点水,但我依然早早地确定了人生态度和人生目的,因为我打心眼儿里钦佩那种饱经沧桑却依然笑傲于天地之间的人,于是“见贤思齐”呗!
小时候,爸妈就教导我乐观地看得人生,享受人生:骑车去学琴风雨无阻,烈日下徒步攀香山,爬长城。
还有军训,以及端坐桌前几个钟头练硬笔书法……这一切让我刻骨铭心,是我最宝贵的经历。
当然这在长辈眼中与他们的经历不能相提并论,但“坚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中作乐”等等的词汇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已深深地打下烙印。
也许人人都奇怪,记忆最深刻的决不是单纯甜美的事情,而是苦和苦尽甘来。
李白曾说:“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或许每个人的小船都愿意在惊涛骇浪中磨练一番以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确,苦能使人进步,却也成为羁绊,无数人经此一味而消沉委靡,于是人生路也变得灰蒙阴晦。
相信我以后也会有此经历,但我自信不会停滞不前,因为我的人生观
也因为爱迪生的那句话:“无论何时,不管怎样我都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的灰心丧气”。
就是这句平白已极的话,激励着我的成长,我的进步。
当然你会说。
“未至彼时,行为尚未问知”。
你也会说我的阅历浅薄,根本想象不到你生活和工作的苦恼程度。
真的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所担负的责任会越来越多,遭遇的不顺也会越来越多,但我不会为苦闷所累。
而是调整心情面对人生。
罗丹说得好:“工作如果不是人生的累赘,而是人生的目的,那人们该是多幸福!”我欣赏这句话,当舌头碰触苦味时,或许这苦味能遍身全身,但只要心田攥牢了快乐,多大的苦也将冲淡,只因心是人的主笔。
人生有百味,平凡的人一味一味地品尝,理智的人将它化为“苦”、“甜”两味,而乐观的智者却将百昧归于一味——甜。
让我们在百味人生中纵横驰骋,乐观地享受一生吧!
墓志铭董一格
诞生、发展、死亡、被埋葬——我们不得不承认,任何一个生命,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坟墓是我们的终点。
于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坟墓是一个沉重、不愿被提及的话题。
然而,正因为它是有形生命的终结,才为世人诠释生命、理解生命提供了最好的线索。
在智者的眼中,那一段段墓志铭不应只是一首首悲枪的挽歌,而更应成为去者留给人间不绝如缕的音响,蕴藏哲理的宝藏——
青山有幸埋忠骨一一岳飞墓
风光迤逦的西子湖岸,埋葬着我国古代抗金英雄岳飞。
岳飞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的精忠报国、他的含冤而死,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中高尚品质的象征,渗透到了一代代炎黄子孙的心灵深处。
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来到这里的人络绎不绝。
没有大张修建、没有露骨的歌功颂德,有的只是千年松柏、长云青天,却让伫立坟前的人感受到了茫远而切近的震撼。
——对于庄严的生命来说,他的墓志铭便是一首赞歌,永远传唱人间。
费尽心机只成空——慈禧墓
慈禧,这个独裁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女人,这个充满了野心捍卫封建统治狭隘权势的女人,这个费尽心机为自己制办了豪华后事的女人,如今寂寞地躺在她荒芜的地下宫殿中:口中含的珍珠早就被军阀抢走了;陪葬的珠宝也被洗劫一空;自己亲手“断送”的江山早已掌握在“庶民”手里——不到百年,人间己是沧海桑田。
最在意权势、地位,却偏偏被权势、地位所捉弄,可悲如斯,可笑如斯——对于龌龊的生命来说,他的墓志铭便是那几句咒骂,几声嘲笑,散发着彻骨的寒意。
四海为家是超然一一一斯诺墓
斯诺墓静静地躺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每年清明前后,那简朴的墓碑旁总环绕着丛丛不知名的野花,映衬着碑上一句简短的话语:“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
就是这个斯诺,在抗战年代来到东方的土地,怀着他对世界人民的热爱,对和平的热爱写下了鼓舞全中国人民的《红星照耀中国》。
因为这种崇高的爱,这种脱离了狭隘地域观念的超然,他将自己一半的骨灰留在了中国,永远留在了中国人民身边。
一——智慧的生命,他的墓志铭是野花的芳香,是纯净的湖光山色,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纯美。
去者已矣,他们留下坟墓伫立人间,这正是留给生者阐扬自己生命理念的一种线索,一种深深的启迪。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面对死与生的选择,应该选生还是选死?
一一题记
择死与择生的思考
儿时就一直有个问题索绕在我心中,同样是中华民族“名垂千古”的英雄,为什么屈原和司马迁,一个求死,一个忍辱而求生呢?
记得有位哲人曾说过:“中华民族有一种西方人没有的精神,就是如果一个人认为他的力量无法拯救他的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生活,他选择赴死。
”这就是屈原以及在抗日战争时期,无数烈士不惜“以卵击石”与侵略者斗争的原因。
的确,死可以明志;但可以践志。
在死亡面前,司马迁毅然选择了生。
一种令肉体和精神,令自己以及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一一接受宫刑。
身为一记史官,司马迁以公正之心为李陵辩罪,得罪子皇上,被判处死刑。
倘若司马迁选择了死,亦不失一位直谏烈臣。
然而他为自己定的生命价值不仅至死,而是完成千古名作史记。
我赞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情;敬佩“只求沙场征战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无谓。
同时,我仰慕“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的执著;择死或择生,他们都是为了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死与生又有什么区别呢?
东方与西方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差别很大,西方人重视“生”的权利以及生命的发展,他们认为生命价值就是珍惜生命,做到不枉此生。
而东方也就是中国人的生命价值观是把自己看作是中华民族生命的一环。
也正是这种面对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才组成了中国那坚实的隆起的脊骨,也只有这般坚实的脊骨才能经历那五千年的历史而毅然屹立在世人的面前。
上帝赋予树的生命价值是: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而对于人类,活着就要有价值,要对社会有意义,但也终究要有一死。
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等到白了头才发现一生碌碌无为,含泪而死。
相反的,只有一种死代表着永恒,永不磨灭:发芽的种,结果的花,脱壳的笋,落地的叶。
高三(2)班张珂
另一种生命
文/高亢
植物,动物,细菌,真菌,……大自然创造了各式各样的生命。
它们都按照自然规律繁衍生息。
然而,当秋叶飘落被视为萧瑟,荷花挺水被视为清高,燕子双飞被视为依恋,蜜蜂采蜜被视为勤劳时,它们的生命还仅存于自然中么?不,它们被赋予了另一种生命。
这样的生命不只给予生物。
山脉是有生命的,那是庄严与永恒;河流是有生命的,那是对追求的永不停歇;大海的生命是宽容,风的生命是洒脱……在诗人的眼中,一切都洋溢着生命。
另一种生命也存在于人创造的事物中,一件艺术品,让欣赏者的心灵得到滋润,它就被赋予了生命。
余秋雨说:“看敦煌壁画,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
”什么样的作品生命最永久?它迫近人的内心,挖掘人最纯美的情感。
虽然人的审美受时代、地域的局限,但人性的本质是同一的,所以展现人性的美好,作品才能永久地被欣赏,它的生命才能永恒。
梵高的画,肖邦的钢琴曲、莎士比亚的戏剧,杜甫的诗,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它们的生命是多么高尚!米开朗基罗说:“我并没有创造雕塑。
雕塑本身就在石头里了,我只是把它们挖出来而已。
”最高超的创作,是寻求一个独立的生命。
一种情感,一个思潮也有它的生命。
它随情态而变迁,与时俱进。
与时俱灭。
创造它的是先哲,毁灭它的也是先哲。
从它诞生之日起,它就和其它生命斗争,接受历史的选择。
最终,利于发展的留存下来,衍生出它的后代,再被它的后代所取代、这就是思想观念的进化。
这生命源自矛盾,它必然依赖于矛盾而存在。
……
这都是生命,真实的生命。
它有着生与死,有着生长、壮大和衰败。
它有繁衍,新旧交替和进化。
而它之所以成为生命,最重要的是它有生命的灵性。
那些自然创造的生命,感知着、表达着自然;人创造的生命,存在于精神世界,也感知着、表达着人,自然通过生命发现自己,它存在于生命之中。
人也是如此。
他给无生命的东西以灵性,它们都为他彰显着人性的光彩。
这光彩照亮了精神世界,也照亮了自然中的人本身,显示出人的高贵。
莫要以为创造生命是上帝的特权,人不也是另一种生命的主宰么?
生命的流逝
高三(1)班张维玮
那一次去福田公墓是看望故去的姥姥。
我一直以为,墓地应该是阴森而萧条的,却没想到那儿是如此的生机盎然:苍松翠柏掩映着一排排墓碑,桃花、迎春热热闹闹地开在其间。
蓬勃的生命见证着逝去的生命,我不由地肃然。
一百块墓碑,一百种人生。
活着的时候可能轰轰烈烈,可能淡泊宁静,死后都在这里与春花秋月为伴。
静谧和安详是生命的延续,功过是非自由后人评说。
这就是生命,流逝的生命。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我也喜欢站在家门口的四环路边看来来往往的车辆,看它们向着若隐若现的西山驶去。
每当这时,我都会有一种仿佛俯视芸芸众生的壮丽感。
我想:这不正像生命的流逝么?从奔驰到本田,从切诺基到夏利,从奥拓到云雀,从自行车到行人,不正像历史长河中每个人的生存状态么?但奔驰也好,自行车也罢,都有自己的目的地,就像大家都有人生的目的地,它们各不相同又极其相似:不同的是地点,相似的是到达后的欣慰与喜悦,温馨与宁静。
每个人都在人生的路上行走,哪怕越走越接近死亡。
有时我想:如果每个人都不会死,世界会怎么样呢?恐怕像公路塞车一样停滞不前了吧。
有发展,有前进就必然有流逝、有消失——我们的社会,就这样轮回一般发展至今。
朱自清说:“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生命是流动的,否认生命的匆匆就等于否认生命的存在。
在路上,行色匆匆的人们或开着奔驰,或骑着自行车,向目的地奔去:在人生中,不同起点,不同生存状态的人向着各自心目中的理想前进。
是啊,只有匆匆,才能无愧于生命;只有不断地向前,才能但然面对时间的流逝。
我的思绪又回到了这片春色正浓的墓地上。
每一块石头下的灵魂是否都问心无愧?活过了,奋斗了,得到了,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尽在于此。
朴树唱到:“你的生命它不长,不要用它来悲伤……我们都是这样匆忙地长大……”生命流逝的速度超乎想象,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力去做好每一件事,尽力抹去一个又一个可能的遗憾;于是当我们将死的时候,便可以把微笑挂在脸上,坦然地面对生命的六十。
永恒的健康
高三·一班张昕雅
健康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它是一个时代健全的标志,是美的基础。
一、(罗马卫城)
雄浑的曲线勾勒出健美的体魄,坚硬的岩石打磨出坚毅的面庞。
这就是《大卫》。
公元前××年,大卫雕像前
甲:“听说奥斯曼人打到克里米亚了?”
乙:“是呀,离亚平宁不远了。
”
甲:望着雕像:“听说国王正在招募部队呢,我想去报名。
”
乙:也望着雕像:“是啊,就算是为撒丁王国死也是值得的。
等我回家安顿好一家老小,与你一起去。
”
甲:“好啊,下午我们在这里会合,再一起从军!”
大卫雕像下两串脚步远去。
这是一个健康的时代,有着健康的人民。
他们有健康的体魄,有健全的精神。
《大卫》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它的存留把健康带到了现代。
二、(魏晋年间,中原)
这是一个奇异的年代,人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志课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健安风骨是迄今也不过时的人格魁力。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高超技艺在今天依然令人叹为观止。
曹操的对酒当歌,曹植的名都白马,王桀的登楼赋哀,陈琳的饮马长城……从这些中古文学的精华中我们窥见了一个词,是的,健康。
他们“捐躯扑国难,视死忽如归”,他们“十送归鸿,手挥五弦,”他们“老骥伏砺,志在千里。
”他们毫不掩饰内心,他们没有被传统和制度压迫至扭曲的灵魂。
所以,这是一个纯真的时代,更是个健康的时代。
三(现代中国)
“北京,2008,中国”。
铺天盖地的宣传画遮不住全国人民喜悦的脸。
北京申奥成功:届时全世界的健儿都将齐聚北京。
来自奥林匹亚的生活将燃烧在北京上空。
《大卫》也凝眸东望,它应该欣慰,东方的中国人领会他所带来的健康。
“WTO,入世。
”这是一个不算新的话题,但是谈判了二十几年,同意中国加入的小槌子才砰然敲下,敲醒了中国的大小企业,敲醒了我们年轻一代。
国际化,全球化,多样化……随着这些名词的进入,老模式、旧套路已不再是什么真理,企业要改革,头脑要创新。
我们不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
我们要做点燃的火把,自己创造光和热。
都说加入世贸组织既有机遇又有挑战,那么更需要人们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魏晋人士若地下有知,也许“竹林七贤”也都在捋须微笑颔首,认为他们的后代“孺子可教”体味到了他们精神的真谛,并深刻理解了健康的内涵。
尾声(未来)
未来可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健康的精神会延续,健康的体魄会延续,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会延续,永不改变,因为,健康是一种永恒。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高三·二班董一格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一海子念着自己的诗,离开了人间。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无法理解,写出如此温暖句子的人,为何放弃了生活。
然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成为一种信仰倾入我的心灵,让我深信这便是健康生活的象征。
为了寻找理想中的健康生活,我也曾苦苦思索,却只看到周遭的人为凡尘琐事身心交瘁,叹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抑郁低落。
直到十七岁的夏天,沿着通向香格里拉的高原之路,我邂逅了它,品味了它,读懂了它,才在顿悟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健康,自己的“春暖花开。
”它,就是云南古城一一一丽江。
到达丽江城的时候,正是一个仲夏的夜晚。
没有阳光,自然无法领略其全貌:月下的丽江像一个蒙面的女神,只向我掀开了她面纱的一角——纳西古乐演奏会。
那一曲曲笙、萧、琵琶、唢呐的吟唱:那一部部早已在汉人中失传的《浪淘沙》,《唐多令》那一位位舞台上年
已八旬的老先生一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光溢彩在大都市中消失了它的踪影,原来全都躲进了这高原的古城,是的,也许现代都市太硬太冷,无法呵护这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温暖的文化,也就是更无法呵护人们易感的心灵,本应健康的生活。
次日清晨,我沿着崎岖的石子小径,爬上古城中地势最高处,放眼四望:围着古城的是绵延的雪山,从晴天白云外射进来的阳光洒在域中排排具有清明建筑风格的房上。
淙淙的流水穿过小桥,淌过人家,花草伸展着腰肢,享受着没有喧嚣、没有纷扰的世界。
然而最惬意,最可爱的是这里生活着的人们。
他们大都起的很早,满脸笑容的用清水冲刷这石板小路,然后开启店铺,坦然、自信的迎接四海的来客。
一句质朴的问候,一抹映着霞光的微笑,似乎诉说着他们平和、温柔的心声。
我了解到,丽江的人大都长寿,八九十岁在这里是平常事。
人们和别处一样,也经商业也务农,唯一增添的只是那一份看雪山、流水,听古人音籁的沉着。
不惊。
离开丽江之前,我游览了著名的玉龙雪山。
站在海拔4075米的群山之巅,想到自己脚下就是世界第一深的峡谷——金沙江虎跳峡,我又差点兴奋的狂欢起来。
却突然又想起古域以及其中从容生活中的人们。
想到他们天天面对着壮阔山河,却是那样的坦然与泰然。
霎时间,我知道我已经找到了我的健康生活理念,我的“春暖花开”。
在纷繁的现代都市中,我不可以回避什么,但心中有一片广阔、容得下天地的海,多一份温柔平和,生命就定然会开出健康美丽的似锦繁花。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人生至此,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