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与园林造景对比的园林造景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对比研究---
颐和园与哈德良山庄的园林造景对比
班级景观131
学号201311313201
作者王硕
摘要:颐和园山环水绕,万寿山苍翠如黛,昆明湖碧波荡漾,景色十分优美,建筑辉煌壮观、绚丽多彩、装饰华美,体现了皇家园林的恢宏风范。
全园可分为三大区,即宫殿区、前山前湖区和后山后湖区。
其中南北中轴线上的一组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主体建筑佛香阁巍峨高耸,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并构成全园景观的中心。
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结晶,融我国南、北园林特色与艺术于一体,运用灵活多变的造园手法,将金碧辉煌、绚丽多彩的宫殿建筑与自然山水相互交融,将园内景观与园外景观巧妙组合,营造出“人间天堂”般美景。
而哈德良山庄大约始建于124年,皇帝本人亲自参与了山庄规划。
哈德良山庄占地760英亩,位于两天狭窄的山谷之间,地形起伏较大。
是罗马帝国的繁荣与品位在建筑和园林上的集中表现。
园林的类型丰富,风格多样。
既有附属于各种建筑的庭园,也有环绕在建筑四周的花园,最典型的园林是各式各样的柱廊园。
关键词:理性美古典主义风格设计理念历史背景著名景观
一、颐和园与哈德良山庄的历史背景
(一)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佛香阁、排云殿、石舫洋楼等建筑被焚毁,长廊被烧得只剩11间半,智慧海等耐火建筑内的珍宝佛像也被劫掠一空。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冲和”之义。
关于挪用的海军军费,经专家考证,一共挪用了7年,每年30万两,占全部修复费用的1/3以上。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
(二)德良山庄的历史背景
哈德良曾多次出巡,14年时间足迹遍及罗马帝国。
山庄大约始建于公元124年,皇帝本人参与了山庄规划,出巡中留下最难忘印象的景物被汇集在山庄,如再现尼罗河三角洲最东部的分支景观,是一座献给萨拉匹斯神的真正的圣林。
在古罗马共和国后期,罗马皇帝和执政官选择山清水秀,风景秀美之地,建筑了许多避暑宫苑.其中哈德良(Publius Aelius Hadrianus)117—138年在位的山庄最有影响,是一座建在帝沃利(Tivoli)山谷的大型宫苑园林。
哈德良山庄占地760英亩,位于两天狭窄的山谷之间,地形起伏较大。
是罗马帝国的繁荣与品位在建筑和园林上的集中表现。
二、颐和园与哈德良山庄的园林布局
(一)颐和园的园林布局
颐和园是依照原有的瓮山和西湖修建的。
有山有水这便是颐和园最初的山水地形。
后来根据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山和昆明湖。
这样的山水骨架就为颐和园的大的整体布局限定了大的框架。
颐和园使用功能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区整治活动区、生活区、风景区。
前两个区集中在东宫门主要的建筑有仁寿殿、乐寿堂、玉兰堂、宜芸馆等。
而风景则主要集中在万寿山和昆明湖周围有佛香阁、排云殿、长廊、十七孔桥、铜牛、知春亭等著名的建筑。
这些知名建筑显示了颐和园布局的整体脉络主次分明。
这样的布局形式不仅很好的和原有地形相结合也成就了这座古典皇家园林的使用功能。
颐和园的布局也很好的表现出了空间概念。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山水地形本身的尺度就很大让人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空间感另外颐和园还巧妙地利用“借景”的手法来实现了空间的延伸。
颐和园及周边水系的关系以及园中理水的做法以杭州西湖作为规划蓝本北方园林之摹仿江南大致按其规划布局而仿建的颐和园就是仿造杭州西湖而建的。
颐和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条件。
其一西湖在建清漪园时乾隆把西湖该为昆明湖从元、明以来就是京郊的一处风景名胜区。
“西湖景”早就神似杭州西湖的口碑文人笔下亦多以前者直接比于后者的吟咏。
并且有好事者也摹仿杭州的“西湖十景”来命名北京的西湖十景。
其二当时翁山即后来的万寿山与西湖的位置有北山南水的态势。
虽然这种北山南水的关系有点尴尬但这为摹仿西湖造景提供了有利的地貌基础。
这一点在营建中有为重要。
其三乾隆对杭州西湖的喜爱杭州西湖素为乾隆所向往。
(二)哈德良山庄的园林布局
园林的类型丰富,风格多样。
既有附属于各种建筑的庭园,也有环绕在建筑四周的花园,最典型的园林行驶时各式各样的柱廊园。
每个园子都有其主题及功能,往往一水池为核心,点缀着大量的雕像和柱式等装饰之物。
山庄中心是由双侧回廊(PECILE)环绕的花园,柱廊的墙面上绘有壁画,称为柱廊园。
9米高的院墙及回廊围合着约100米宽,200米长的长方形庭园,正中开有巨大的拱门作为出入口,庭院中间是巨型大水池。
周围点缀着大量的凉亭,花架,柱廊雕塑等,饶有希腊艺术园林风味。
山庄的中心区为规则式布局,其他区域如图书馆,画廊,艺术宫,剧场,庙宇,浴室,竞技场,游泳池等建筑能够顺应自然,随山就水部局。
整个山庄以水体统一全园,有溪,河,湖,池及喷泉等。
园中有一半圆形餐厅,位于逐浪的尽头,厅内布置了长桌及塌,有浅水槽通至内厅,槽内的流水可使空气凉爽,酒杯,菜盘也可顺水槽流动,夏季还有水帘从餐厅上方悬垂而下。
院内还有一座建在小岛上的水上剧院,岛中心有亭,喷泉,周围是花坛,岛的周围以柱廊环绕,有小桥与陆地相连。
三、颐和园与哈德良山庄的设计理念
(一)颐和园的设计理念
中国园林在设计上讲求顺应自然,多表现自然的气韵。
颐和园也是这样。
颐和园以亲近、和谐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不愿意彻底改造自然,而是对自然进行修补,使其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园林自然观念。
在造园过程中,讲究对自然抽象的模仿和创造,力求再现自然中的各种事物、景物的造型和气势,这使园林中的山水花木具有自然神韵,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颐和园的昆明湖、万寿山,以及其中的二堤、六岛、九桥,显得自然和谐,没有人工穿凿之感.
(二)哈德良山庄的设计理念
哈德良山庄是罗马帝国的繁荣与品位在建筑和园林上的集中表现。
古罗马早期的园林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包括果园、菜园和种植香料及调料植物的园地。
以后逐渐加强了园林的观赏性、装饰性和娱乐性,真正的游乐性园林以后才逐渐出现。
出于气候的原因,夏季山坡较平地更为宜人,又可眺望远景,促使人们在山坡上建园,罗马城本身就建在几个山丘上。
常常将坡地辟为数个台层,布置景物。
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发展的基础。
罗马人把花园视作宫殿和住宅的向户外的延伸部分,在规划上采取类似建筑的设计手法。
地形处理上形成整齐的台层;园内装饰着整形的水体,如水池、水渠、喷泉等。
有着雄伟壮观的大门、洞府;直线和放射线形的园路,两边是整齐的行道树,做为装饰物的雕像置于绿荫树下。
几何形的花坛、花池,修剪的绿篱,以及葡萄架、菜圃、果园等,一切都体现出井然有秩的人工美。
只是在远离园林中心的地方仍保留其原始的自然面貌。
古罗马园林在园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园林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十分惊人。
据记载,罗马帝国崩溃之时,罗马城及其郊区共有大小园林达180处。
古罗马版图曾扩大到欧、亚、非三大陆,罗马园林除了直接受到希腊的影响以外,还有其它各地,如古埃及和西亚的影响。
在古罗马也曾出现过类似巴比伦空中花园的作品,人们在高高的拱门上铺设花坛,开辟小径。
台地式花园就吸收了美索布达米亚地区金字塔式台层的作法,而有些狩猎园仿效了巴比伦的猎苑。
罗马人将希腊园林传统和西亚园林的影响融合到罗马园林之中,对后世欧洲的影响更为直接,文艺复兴运动源于意大利正是古代罗马影响的直接反映。
参考文献:
汪荣祖,钟志恒译《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9-1
刘阳《昔日的夏宫圆明园》学苑出版社 2005-10
刘海燕《中外造园艺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