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
血管高分辨成像
![血管高分辨成像](https://img.taocdn.com/s3/m/79d2490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df.png)
TVA /参考处TVA(TVA:血管总面积) 根据重构指数(RI)将重构类型分为血管重构是狭窄血管自身
基底动脉偏心性斑块
在矢状位的3DT1-SPACE图像上于斑块最窄处重 建出血管横断面,并测量血管总面 积、管腔面积、 及管腔直径
斑块形态
参考层面在矢状位的3DT1-SPACE图像上于斑块远端血管正常处重建出参考血管横断面,并测量参考血管总面积、参考管腔直径
MRA上相同的管腔,却存在不同的风险
3T机器TOF MRA2D黑血序列3D黑血序列压水
评价指标
斑块形态学分析
斑块的强化程度分级: 分级标准
斑块强化程度的分析
分析内容:
病人A 冠状位
病人B 横断位
脑动脉粥样斑块高分辨MRI成像定性测量指标
局限性斑块(≤0.5cm),弥漫性斑块(>0.5cm) 高于邻近肌肉的150% 偏心累及血管周径的范围小于75%,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不稳定性斑块
稳定斑块
不稳定(易损)斑块斑块容易产生有症状栓塞或颈动脉闭塞,即使狭窄不太严重,产生有症状栓塞或颈动脉闭塞的危险性也较高
不稳定斑块:
以管腔狭窄程度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性
电离辐射
无法观察管壁
个人技术
显示血管壁定量、定性分析
最佳检查手段
传统的颅内血管成像方法
磁共振高分辨率,多对比管壁成像
TOF MRA
2D TSE:双翻转/三翻转/四翻转技术—抑制血流信号
SPACE(Siemens)VISTA(philips) CUBE(GE)
SPACE序列等可全脑覆盖扫描、 空间分辨率高、可任意方位重建)
以管腔狭窄程度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性 显示血管壁;定量、定性分析
不稳定斑块的特征
![不稳定斑块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203305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1.png)
不稳定斑块的特征一、引言不稳定斑块是指血管壁中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破裂或溃疡的情况下,形成的具有易发生血栓形成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异常结构。
不稳定斑块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死风险。
因此,了解不稳定斑块的特征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形态特征1. 斑块面积增大:不稳定斑块的特征之一是斑块的面积增大。
随着斑块的形成,血管壁的厚度会增加,斑块的面积也会逐渐扩大。
大面积的斑块会对血管的通畅性产生压迫,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2. 脆弱的斑块囊袋:不稳定斑块的特征之二是斑块的囊袋结构。
斑块内部会形成一个囊袋状的空腔,这个空腔内充满了坏死细胞、纤维蛋白等物质。
这个囊袋结构非常脆弱,容易破裂或溃疡,导致血栓形成。
3. 斑块表面不平整:不稳定斑块的特征之三是斑块表面的不平整。
正常的斑块表面是光滑的,而不稳定斑块表面则呈现出凹凸不平的形态。
这是因为斑块内部的组织不均匀,有的地方较硬,有的地方较软,导致斑块表面形成凸起或凹陷。
4. 斑块内部有出血迹象:不稳定斑块的特征之四是斑块内部有出血迹象。
当斑块表面的囊袋破裂时,血液会渗入斑块内部,形成出血斑。
这是不稳定斑块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斑块破裂的前兆。
三、生理特征1. 血栓形成:不稳定斑块的特征之一是易发生血栓形成。
斑块的破裂或溃疡会导致血液凝固,形成血栓。
血栓可以堵塞血管,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2. 血流动力学改变:不稳定斑块的特征之二是血流动力学改变。
斑块破裂或溃疡后,血流动力学会发生明显变化,包括血流速度增加、血管阻力增加等。
这些变化会导致血压升高、血流动力学紊乱,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炎症反应:不稳定斑块的特征之三是炎症反应的发生。
斑块的破裂或溃疡会引起炎症反应,激活炎症介质的释放。
炎症反应会进一步促进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加速斑块的不稳定性。
四、诊断方法1. 影像学检查:利用影像学技术可以观察到不稳定斑块的特征。
【影像学习35】——颈动脉易损斑块MRI表现
![【影像学习35】——颈动脉易损斑块MRI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0de7892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2.png)
【影像学习35】——颈动脉易损斑块MRI表现颈动脉易损斑块图释图1 .CE-MRA示左侧颈内动脉近段管腔偏心性狭窄,闭塞。
左侧颈内动脉远心段未见显示。
图2. 冠状面3D-T1WI相平扫,左侧颈内动脉近段管腔偏心性狭窄,闭塞。
管壁增厚,呈不均匀高信号。
图3. 冠状面3D-T1WI相平扫MPR重建横轴位,管壁增厚,斑块呈不均匀高信号。
图4. 冠状面3D-T1WI相增强,管壁增厚,斑块呈不均匀强化。
图5. 冠状面3D-T1WI相增强MPR重建横轴面,管壁增厚,斑块呈不均匀强化。
1 简述颈动脉斑块分稳定斑块及易损斑块两类。
稳定斑块指:(1)纤维帽(fibrous cap, FC)厚度大;(2)脂质核心小于2/5;(3)斑块内未见钙化。
硬斑和扁平斑为稳定斑块。
易损斑块除指易诱发急性脑缺血的高危斑块外,进展迅速的斑块也被认为是易损斑块。
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已经被确认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颈动脉分叉处,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
斑块的不稳定性决定了斑块的破裂及血栓的形成。
易损斑块的诊断标准:在斑块基础上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学基础。
主要标准:(1)管腔狭窄大于90%;(2)薄的FC和大的脂质核心;(3)活动性炎症,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有时有T细胞浸润;(4)内皮脱落及表面血小板聚集;(5)斑块裂隙。
2 影像预测LRNC(脂质坏死核心)因T2WI采用的回波时间不同及LRNC的物理特性液相、固相的不同,在T2WI相信号强度不一,有时报道低信号,有时报道中等或者高信号。
仅T2WI难以鉴别LRNC,LRNC若为甘油三酯,则为短T1短T2,LRNC若为胆固醇则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
LRNC T1WI相呈高信号。
IPH(斑块内出血)是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信号取决于血红蛋白的结构和氧化状态,因此跟出血时间有关,T1WI相作为首选,信号与出血时间有关,在出血早期,高铁血红蛋白位于细胞内,亚急性期,高铁血红蛋白位于细胞外,慢性期,则以含铁血红素为主。
易损斑块的识别与治疗
![易损斑块的识别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d24776b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a.png)
易损斑块的识别与治疗今日看点据统计,全球1900多万人经历突发性心脏事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或心脏性猝死)。
这些患者中大多数没有先兆, 临床上有时难以预料。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是突发心脏事件的罪魁祸首,而事实上,新近的研究表明,那些不稳定斑块即易损斑块的破裂,才是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并引发猝死的更重要的原因。
因而,针对易损斑块的治疗才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重中之重,也是基石性的治疗。
如何定义易损斑块最早人们用“罪犯斑块”来描述诱发事件的斑块,这是一种“责任”定义,忽略了发病机制。
后来有研究者开始探索慢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演变为急性心脏事件的机制,并在上世纪80年代用“斑块破裂”来描述这一机制。
之后,才用易损斑块(或不稳定斑块)来描述作为急性冠脉事件潜在病因的有破裂倾向的斑块。
与易损斑块一起被提出的还有“易损血液”,“易损病人”,“易损心肌”等概念。
回顾性尸检系列报告提示心源性猝死和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可由七类病理基础引起,如易破裂斑块,脂质核心大,纤维帽薄及巨噬细胞浸润;易糜烂斑块——富含平滑肌细胞的斑块内有蛋白多糖基质;继发于血管滋养管泄漏的斑块内出血;慢性狭窄性斑块伴严重钙化,陈旧性血栓及偏心性狭窄等。
在易损斑块的影响因素中,血管扩张性重构是新近发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管重构有两种类型:阳性重构(扩张性重构)和阴性重构(压缩性重构)。
通常以重构比率的大小来定义重构类型。
重构比率为病变区外弹力膜面积与近端参考段外弹力膜面积的比值。
如果重构比率>1.05定义为阳性重构(扩张性重构)。
重构比率<0.95定义为阴性重构(压缩性重构)。
有研究显示,扩张性重构与斑块不稳定有关。
该研究对88个死于冠脉疾病的男性患者进行尸检,共发现108个斑块,计算这些斑块的重构比率,并评估斑块脂质核心含量和巨噬细胞计数。
结果显示,阳性重构的斑块脂质核心含量更大,巨噬细胞计数更多,提示斑块更不稳定。
易损斑块的4大特征
![易损斑块的4大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c5b0002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5.png)
易损斑块的4大特征易损斑块是指血管内壁的斑块中存在易破裂的特征,是冠心病和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易损斑块的四大特征,包括斑块的炎症、薄弱斑块的成分、斑块的破裂倾向以及血栓形成。
1. 斑块的炎症:易损斑块的第一个特征是炎症。
斑块是由脂质、胆固醇和钙盐等物质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的,当斑块破裂时,体内的炎症反应会进一步加剧。
炎症反应会引起斑块内的血小板和白细胞聚集,形成血栓,导致血管堵塞,从而引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等严重疾病。
2. 薄弱斑块的成分:易损斑块的第二个特征是薄弱斑块的成分。
斑块内的成分对其易破裂性起着关键作用。
一般来说,斑块内的胆固醇含量越高,纤维帽越薄,斑块就越容易破裂。
此外,斑块内的胶原纤维的稳定性也会影响斑块的易破裂性。
当斑块内的胶原纤维破裂或破坏时,斑块就容易破裂。
3. 斑块的破裂倾向:易损斑块的第三个特征是斑块的破裂倾向。
斑块的破裂倾向取决于斑块内的压力和张力。
斑块内的压力和张力越高,斑块就越容易破裂。
血流的剧烈冲击和高血压等因素都会增加斑块内的压力和张力,从而增加斑块破裂的风险。
4. 血栓形成:易损斑块的第四个特征是血栓形成。
斑块破裂后,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会聚集在破裂的斑块上,形成血栓。
血栓可以进一步阻塞血管,造成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因此,血栓形成是易损斑块造成血管阻塞的重要机制之一。
易损斑块的四大特征包括斑块的炎症、薄弱斑块的成分、斑块的破裂倾向以及血栓形成。
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和脑梗死等血管疾病。
预防易损斑块的形成,关键在于控制血脂、降低血压、改善生活方式、加强锻炼等,从而减少斑块的形成和破裂的风险。
同时,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易损斑块,也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治疗易损斑块,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做出更大的贡献。
易损性斑块浅谈(好文转载)
![易损性斑块浅谈(好文转载)](https://img.taocdn.com/s3/m/b857ed0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00.png)
易损性斑块浅谈(好文转载)展开全文颈动脉斑块的出现是颈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常见的病理现象,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尸解研究证实,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易损斑块不可预测地突然破损、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发病机制。
颈动脉彩超是颈动脉斑块的常规检查方法,可对斑块进行厚度和长度的测量,根据回声的性质对斑块成分进行初步的判断。
随着检查技术的迅速发展,三维超声(3DU)和高分辨多序列磁共振的问世,不仅可以对颈动脉斑块实现立体测量,还可以清楚地鉴别其中斑块的成分,如:脂质、钙化、纤维帽、斑块内出血(IPH)等,从而识别出易损斑块,进一步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大兴安岭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马晓民(一)易损斑块的概念“易损斑块”这一术语最早用以描述不稳定、容易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斑块,除“易损斑块”外,还有其他类似的名称,如“不稳定斑块、软斑、高风险斑块和危险斑块”等用来描述这类高风险斑块。
2003 年发表的一份国际共识性文件推荐统一采用“易损斑块”这一名称,并将其定义为“所有具有破裂倾向、易于发生血栓形成和(或)进展迅速的危险斑块”。
不仅在冠状动脉,Lovett 等和Wasserman等在颈动脉的研究中同样发现易损斑块的突然破裂是导致中等狭窄程度血管闭塞继而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的主要原因。
这些研究提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主要是易损斑块本身导致,而非斑块间接造成的管腔狭窄。
所以,学者们将目光从“颈动脉狭窄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转移至“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上,着手于颈动脉斑块形态学和功能学的研究。
目前易损斑块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性评价的热点。
(二)易损斑块的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和病理学分类判断斑块易损性的标准主要包括纤维帽的薄厚、脂质核心的大小、IPH 的有无。
纤维帽:是指斑块朝向管腔的部分,保持斑块的完整性,它是由富含1和3型胶原纤维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构成。
颈部动脉易损斑块及其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
![颈部动脉易损斑块及其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a80c6a8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3.png)
颈部动脉易损斑块及其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吴秀娟;刘亢丁;王娟;刘海玉;邢英琦【摘要】颈部动脉易损斑块,即不稳定斑块,与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有众多因素参与了颈部动脉斑块的形成,如脂质沉积、炎性反应、蛋白水解及新生血管形成等。
颈部动脉易损斑块的组织学特点为较大的脂质核、较薄的纤维帽以及大量的炎性细胞的浸润。
近年研究[1,2]发现,颈部动脉易损斑块除了与斑块纤维帽完整性、脂质核、斑块的钙化及纤维化有关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或斑块内出血、炎症反应也是易损斑块形成及破裂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
现就颈部动脉易损斑块及其检查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3页(P239-241)【作者】吴秀娟;刘亢丁;王娟;刘海玉;邢英琦【作者单位】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颈部动脉易损斑块,即不稳定斑块,与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有众多因素参与了颈部动脉斑块的形成,如脂质沉积、炎性反应、蛋白水解及新生血管形成等。
颈部动脉易损斑块的组织学特点为较大的脂质核、较薄的纤维帽以及大量的炎性细胞的浸润。
近年研究[1,2]发现,颈部动脉易损斑块除了与斑块纤维帽完整性、脂质核、斑块的钙化及纤维化有关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或斑块内出血、炎症反应也是易损斑块形成及破裂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
现就颈部动脉易损斑块及其检查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颈动脉易损斑块及其结构特点2003年的一份国际共识[3]提出了易损斑块的定义,其主要特征如下:(1)炎症反应(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或T淋巴细胞的浸润),(2)薄纤维帽伴有较大的脂核,(3)内皮细胞表面被血小板聚集物侵蚀,(4)受损的斑块,(5)血管狭窄程度大于90%的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相关分子机制探讨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相关分子机制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d86fe12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5.png)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相关分子机制探讨
赵莹;陈瑶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0(016)002
【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不稳定斑块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致死的主要原因.其病理基础是表面溃疡形成、破裂及继发血栓形成.在不稳定斑块形成及引发破裂过程中有许多细胞和分子的参与,这些因子各自的化学本质及分子生物
学特征使其可能成为药物研究的新靶点.该文就易损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和相关分子
机制予以综述,以期为临床上ACS的诊治寻找新的突破点.
【总页数】3页(P189-191)
【作者】赵莹;陈瑶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呼和浩特,017000;内蒙古医学院病
理生理学教研室,呼和浩特,0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4
【相关文献】
1.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因素 [J], 刘逾前;李海波;张晓慧;康哲;王志
辉
2.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J], 孔凡斌;董庆林;岳红;姜宝英;谭兰
3.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血脂及外周血相关因子的关
系 [J], 崔可飞;卢宏;陈亮;王建平
4.Mac-2结合蛋白与经超声造影诊断的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J], 左鹏飞; 李亚峰; 顿国亮
5.血脂代谢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相关性 [J], 张晶;关欣;王伟;陈孟英;梁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稳定斑块的识别和干预
![不稳定斑块的识别和干预](https://img.taocdn.com/s3/m/4717367e915f804d2a16c129.png)
不稳定斑块的识别和干预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黄岚李佳蓓近年来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破裂或糜烂并发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原因,前者主要由AS斑块不稳定所致。
因此,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并积极予以临床干预,对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不稳定斑块的定义不稳定斑块(unstable plaque),又称“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高危斑块”、“危险斑块”等,其定义为具有破裂倾向、易于形成血栓和/或可能迅速进展为罪犯病变的斑块。
典型的不稳定斑块由大脂质池、薄纤维帽、大量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以及少许平滑肌细胞或胶原等成分组成(图1)。
常见病理学类型如下:(1)有破裂倾向的易损斑块:表现为脂质核心增大及纤维帽变薄,内有巨噬细胞侵润;(2)已破裂或正在修复中的易损斑块:表现为纤维帽破裂,血栓形成和早期机化,以及管腔部分阻塞;(3)有糜烂倾向的易损斑块:表现为内皮功能严重不良,斑块内平滑肌细胞及其中的蛋白聚糖增多,以及斑块表面发生血小板聚集;(4)糜烂的易损斑块:除具有(3)型特征外,另表现为非完全阻塞性斑块表面有纤维蛋白性血栓;(5)斑块内出血的易损斑块:表现为继发于血管再生或血管滋养管破裂的斑块内出血;(6)伴有钙化结节的易损斑块:表现为斑块内的钙化结节突入管腔;(7)严重狭窄的易损斑块:表现为慢性狭窄伴斑块严重钙化、陈旧性血栓形成和偏心性狭窄。
图1. 不稳定斑块(A)低倍镜观察见一偏心性冠脉AS斑块:薄纤维帽附在较大的脂质核心上(×20);(B)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纤维帽内含有大量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箭头所指部位)(×400);(C)富含细胞的纤维帽内可见胆固醇裂隙;(D)染色α-肌动蛋白阳性的VSMCs,纤维帽内呈阴性(×400)。
易损斑块的分析
![易损斑块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e00c1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aa.png)
易损斑块的分析⼼脑⾎管医学正在发⽣深刻的变⾰。
传统的观点认为⼼脑⾎管狭窄是重点危险因素,但当前⼤量研究表明:⾎管狭窄这⼀传统的风险因素只是⼀种表象,斑块破裂才是造成下游栓塞⽽发病的主要根源。
因此打破评估⾎管狭窄的局限⽽直接对⾎管壁斑块成像及评估斑块稳定性,可以使医⽣准确评估动脉硬化风险程度,并根据个体化斑块分析结果选择最佳的防治⽅案,有效预警防治如⼼梗、及脑卒中(中风)等⼼脑⾎管疾病。
如何筛查出易损斑块,并采⽤⼲预性治疗才是预防卒中的关键。
易损斑块有哪些不同类型?识别斑块的特征,以及鉴别斑块的类型,是正确规划治疗⽅案的基础。
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是指那些不稳定和有⾎栓形成倾向的斑块,主要包括破裂斑块、侵蚀性斑块和部分钙化结节性病变。
斑块破裂并不是易损斑块的惟⼀内容,那些有⾎栓形成倾向、可能快速进展成为罪犯斑块的粥样病变都属于易损斑块的范畴。
主要的标准包括活动性炎症、薄的纤维帽和⼤的脂质核⼼、内⽪剥脱伴表⾯⾎⼩板聚集、斑块有裂隙或损伤以及严重的狭窄。
次要的标准包括表⾯钙化斑、黄⾊有光泽的斑块、斑块内出⾎和正性重构。
易损斑块成分主要包括:富脂质坏死核,出⾎,钙化,纤维帽。
⾎管动脉硬化斑块有不同的类型,这取决于斑块的组成成分及结构特征。
不同类型的斑块有不同的危险程度,不同类型的斑块应该选择不同的治疗⽅法。
依据斑块的特征定义卒中⾼危的程度?对于结构相对稳定且内含脂核的斑块,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是理想的选择。
对于内含⼤量脂质成分且结构极其脆弱的斑块在选择放置⽀架时应格外慎重。
对于内部⼤量出⾎的斑块应该考虑⽴即采取更积极的⼲预⽅式。
⽽对于内部没有脂质成分的斑块,显然他汀类药物不可能起到逆转斑块的作⽤。
确定患者有没有斑块、有多⼤的斑块、造成的官腔狭窄率有多⾼,这些在临床上已经是⾮常简单的问题,现在更需要的是准确回答这是⼀个什么类型的斑块?是否⾼危?⾼危的类型?⾼危的程度?其实管腔狭窄只是表象之⼀,在卒中筛查中更需要判断出谁是真正的⾼危,评估患者是否需要治疗;在临床上需要确定最合理的治疗⽅案,避免不正确的诊断及不恰当的治疗所导致的医疗风险。
易损斑块
![易损斑块](https://img.taocdn.com/s3/m/34c6f47e168884868762d6e2.png)
采用照影剂增强的多探头螺旋CT检测非狭窄大
冠脉斑块的类型。尽管该技术能很好检测钙化 斑块,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于90%,但检测非 钙化斑块的敏感性只有53%。
高分辨率MRI可以颈动脉、冠脉斑块的成分。
而且使用照影剂后可以显示斑块易损相关的成 分,如新生血管和巨噬细胞的聚集,从而可以 识别高危斑块。但是仍需解决一些问题,如分 辨率低、呼吸和心脏运动导致的伪差。
血清指标
C反应蛋白(CRP)>3mg/L、血清淀粉样蛋白-
A>3mg/L是炎症发生的敏感标志。冠心病人其 水平明显增高,随着UAP症状的迅速起伏而发 生变化,是近期危险性预测指标,同时还是数 月、数年发生心脏事件的长期危险性指标。
IL-6是一种多基因多效应的细胞因子可刺激肝
CRP的基因转录。选择性表达于人和鼠的粥样 斑块,可能抑制SMC的增殖和巨噬细胞产生组 织因子,能够加速鼠模型的早期AS的形成,可 能与AS-血栓形成有因果关系。血循环中的IL-6 水平与CRP的水平相关良好,所以同CRP一样 也反映预后。看上去健康,日后发生心梗的男 性,基线炎症细胞因子IL-6的水平明显增高。 但炎性标志物的最大特点是特异性差,它们的 升高还可见于其他感染、损伤和肿瘤等多种病 变。
11
扩张性(正性)重塑 许多非狭窄性病变发 生扩张性、正性、和外向性重塑,即在明显影 响官腔狭窄之前,代偿性的扩大。人们认为此 现象为正性重塑。因为官腔不受影响,而危险 评估只靠测量狭窄。随着对非狭窄斑块破裂的 强调,所谓正性重塑可能并非真的正性和有益。 有几项研究曾提示这种重塑可能是斑块易损的 潜在替代指标。
光学连贯断层扫描(OCT):OCT是一项新的
成像技术,采用红外线光源作用于血管壁产生 的光学回声以产生血管的高分辨断层相。其分 辨率为2-10mm,与IVUS相比,OCT可以对薄 的纤维帽进行高质量的描述,同时可以对斑块 的成分进行更好的显示。对于富含脂质的斑块, 其敏感性达92%,特异性达94%;对纤维钙化 的斑块敏感性达95%,特异性达100%对县委性 斑块,敏感性大87%,特异性达97%。
易损斑块的含义和诊断标准
![易损斑块的含义和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078b6010740be1e650e9a78.png)
·408·易损斑块的含义和诊断标准赵世华1 易损斑块的命名及其含义心血管介入专家和心血管病理学家将导致冠状动脉闭塞及死亡(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及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的斑块形象地称为罪犯斑块(culprit plaque),无论其具有怎样的病理组织学特征[1]。
罪犯斑块中,约70%为破裂斑块(约20%为狭窄性斑块,约50%为非狭窄性斑块),约30%为非破裂斑块。
非破裂斑块主要表现为斑块侵蚀和钙化性结节[2,3]。
上述罪犯斑块的特征研究均来源于尸检资料。
在临床实践中,在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之前识别可能的罪犯斑块并进行危险度评估,对于预防或避免急性冠脉事件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上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慢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过程及机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概念。
上世纪80年代,Falk 和Danvis 等提出了“斑块破裂”(plaque disruption/plaque rupture)的概念[2,3]。
1989年,Muller 等提出了“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的概念,描述具有破裂倾向的、非阻塞性的粥样硬化斑块,认为此类斑块是导致大多数急性冠脉事件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此类斑块通常具有大的脂质核心、薄纤维帽及巨噬细胞浸润[4]。
此后,“易损斑块”这一概念逐渐被学者们认可并接受。
随后的临床研究发现,导致急性冠脉事件的斑块表现为多种病理组织学类型而并非上述一种类型。
因此Naghavi 等[1,5]在2003年进一步完善了易损斑块的定义,将其定义为具有血栓形成倾向或极有可能快速进展成为“罪犯斑块”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涵盖了各类具有形成血栓和/或快速进展风险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并建议正式将“易损斑块”用于描述将来存在发生损伤导致并发症风险的斑块。
冠心病患者易损斑块的临床表现与干预
![冠心病患者易损斑块的临床表现与干预](https://img.taocdn.com/s3/m/dc4eda2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6.png)
冠心病患者易损斑块的临床表现与干预丛洪良【摘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15~59岁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除艾滋病外,冠心病位居第2位,卒中位居第5位;60岁以上的人群中,冠心病及卒中则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在全部死亡的人群中每3例死亡事件中就有1例死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心病急症,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急性心梗又分为非ST段抬高型和ST段抬高型心梗,从病理学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梗分别是血栓对管腔的不完全堵塞和完全堵塞.【期刊名称】《天津医药》【年(卷),期】2011(039)005【总页数】2页(P385-386)【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斑块【作者】丛洪良【作者单位】300051,天津市胸科医院、天津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15~59岁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除艾滋病外,冠心病位居第2位,卒中位居第5位;60岁以上的人群中,冠心病及卒中则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
在全部死亡的人群中每3例死亡事件中就有1例死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心病急症,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急性心梗又分为非ST段抬高型和ST段抬高型心梗,从病理学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梗分别是血栓对管腔的不完全堵塞和完全堵塞。
1 斑块破裂是冠心病患者临床事件的首要影响因素不稳定斑块基础上的血栓形成是ACS的主要病理基础。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于脂质堆积、巨噬细胞聚集、内部压力和张力以及外部剪切力的作用,导致斑块破裂,纤维帽撕裂。
纤维帽撕裂包括2种:大的撕裂导致血栓完全阻塞管腔,发生ST段抬高型心梗;小的撕裂导致管腔不完全阻塞,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型心梗。
什么样的斑块叫不稳定斑块呢?
![什么样的斑块叫不稳定斑块呢?](https://img.taocdn.com/s3/m/800fd813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c6.png)
什么样的斑块叫不稳定斑块呢?什么样的斑块叫不稳定斑块呢?所谓“不稳定斑块”,也叫作软斑块、⾼危斑块等,但从2003 年起国际共识性⽂件推荐统⼀把这种斑块叫做“易损斑块”的名称,是指所有具有破裂倾向、易于发⽣⾎栓形成和(或)进展迅速的危险斑块。
这种斑块确实很不稳定,容易发⽣急性⼼⾎管事件等,⽐如不少急性⼼梗的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并不厉害,⼤多还不到50%,但就是因为易损斑块的问题,容易突然破裂导致中等狭窄程度⾎管闭塞发⽣急性缺⾎性⼼脑⾎管病事件,所以更容易发⽣急性⼼梗。
动脉粥样硬化典型病变的发⽣发展经过4个阶段,1、脂纹期。
2、纤维斑块期。
3、粥样斑块形成期。
4、继发性病变期,包括:1)斑块内出⾎;2)斑块破裂;3)⾎栓形成;4)钙化;5)动脉瘤形成。
易损斑块是指动脉斑块的3、4期病变。
易损斑块诊断的主要标准包括:(1)斑块内活动性炎症;(2)薄纤维冒及⼤脂质核⼼;(3)内⽪细胞脱落伴表层⾎⼩板聚集;(4)裂隙斑块与受损斑块;(5)严重狭窄。
次要标准包括:(1)浅表钙化结节;(2)黄⾊斑块;(3)斑块内出⾎;(4)内⽪功能异常;(5)延展重构。
当然这些写的专业性较强,⼀般患者及⾮专科医⽣不太容易理解。
简单讲,易损斑块就是⼀些不太稳定的动脉内壁斑块,其容易导致⼼脑⾎管的急性事件。
⾄于易损斑块的判定,临床上碰到最多的,意义最⼤的是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的易损斑块。
颈动脉斑块是否为易损斑块主要通过颈动脉超声、颈动脉CTA和MRI检查,其中最常⽤的是颈动脉超声,颈超根据斑块内部的回声特点,将斑块分为均匀低回声、中回声、⾼回声和不均质回声⼏种类型,易损斑块以低均质性回声为主,⽽⽆症状性斑块以⾼回声、不均质回声为主。
⽽冠脉斑块主要是通过冠脉CTA、冠脉造影和冠脉⾎管内超声检查发现,其中冠脉⾎管内超声更容易判定斑块的性质。
对于易损斑块的处理,除了改善不良⽣活⽅式,控制⾎压⾎脂⾎糖外,最主要的药物是他汀类降脂药稳定斑块,阿司匹林等抗⾎⼩板药物预防。
易损斑块的4大特征
![易损斑块的4大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2ca11e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d7.png)
易损斑块的4大特征易损斑块是指在动脉血管内壁上形成的一种异常结构,它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标志。
易损斑块具有以下四大特征。
1. 斑块组成易损斑块主要由胆固醇、钙盐、纤维蛋白、平滑肌细胞和炎症细胞等多种物质组成。
其中,胆固醇是易损斑块主要的成分之一,它会在动脉壁内积聚形成胆固醇斑。
同时,钙盐也会沉积在斑块中,增加斑块的硬化程度。
纤维蛋白则在斑块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支持和稳定作用。
2. 斑块稳定性易损斑块的稳定性是指其是否容易破裂并引发心血管事件的能力。
一个不稳定的易损斑块更容易导致心肌梗死或中风等严重后果。
稳定性与斑块内含物和表面覆盖物有关。
当斑块内含物富含胆固醇和炎症细胞时,易损斑块的稳定性较差;而当斑块表面覆盖物为平滑肌细胞时,易损斑块的稳定性较好。
3. 斑块炎症易损斑块的形成与动脉壁的慢性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当动脉内皮受到损伤时,白细胞和血小板就会聚集在受损区域,并释放出许多炎性细胞因子。
这些因子会吸引更多的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进入血管壁,形成斑块中的炎症反应。
这些炎性细胞因子还会促进斑块内含物的积聚和血管壁的增厚。
4. 斑块形态易损斑块在形态上具有一定特征。
通常易损斑块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在1-5毫米之间。
易损斑块表面不光滑,常有凹陷或隆起的部分。
此外,易损斑块还有可能形成溃疡、出血、钙化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易损斑块的四大特征包括斑块组成、斑块稳定性、斑块炎症和斑块形态。
了解这些特征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的研究和了解易损斑块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颈动脉斑块分类标准
![颈动脉斑块分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802f585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a.png)
颈动脉斑块分类标准
颈动脉斑块分类标准主要根据斑块的性质和形态进行分类。
以下是常见的颈动脉斑块分类:
1. 稳定斑块:这种斑块通常表面光滑、质地较硬,且内部回声均匀。
这种斑块通常比较稳定,不容易脱落或破裂。
2. 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通常表面不光滑,质地较软,且内部回声不均匀。
这种斑块容易脱落或破裂,形成血栓,导致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3. 混合斑块:混合斑块通常由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组成。
这种斑块表面可能不光滑,质地可能不均匀,但通常比单纯的不稳定斑块更稳定。
4. 钙化斑块:钙化斑块通常表面光滑、质地较硬,且内部回声不均匀。
这种斑块通常是由于长时间的稳定斑块钙化形成的,不容易脱落或破裂。
5. 软斑块:软斑块通常表面光滑、质地较软,且内部回声均匀。
这种斑块通常比不稳定斑块更稳定,但比稳定斑块更软。
除了以上分类,还可以根据斑块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信息进行更详细的分类。
例如,根据斑块的位置可以分为颈动脉内膜斑块、中膜斑块和外膜斑块;根据斑块的形态可以分为圆形斑块、扁平斑块、偏心性斑块等。
总之,颈动脉斑块的分类标准是根据斑块的性质和形态等多方面
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的。
了解不同类型的颈动脉斑块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
斑块是指扁平、隆起的浅表性损害,其直径大于1厘米,多为丘疹扩大或融合而成。
斑块的种类有高危性斑块、脆性斑块、不稳定斑块等。
具有破裂倾向的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即所谓的脆性斑块。
脆性斑块也称易损斑块,它是一种能引起多数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具有破损倾向的斑块,其特点是脂质池大,纤维帽薄,斑块表面或内部有大量炎性细胞聚集。
它多有65~150微米的纤维帽和较大的脂质核心。
易损斑块也包括所有易于发生血栓形成,以及可能快速进展为罪恶斑块的粥样病变的斑块。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常是易损斑块破裂所致,这种引起冠状动脉管腔轻度狭窄的斑块,在X 线血管造影上通常不能显示。
不稳定斑块也称为易损斑块,其结构特点为富含脂质,脂质核心大,质地较软,胶原含量少,覆盖的纤维帽变薄,所含的内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少或过度凋亡,合成纤维帽的基质蛋白减少等。
易损斑块主要包括斑块破裂,侵蚀性斑块和部分钙化结节性斑块等。
在血管分叉、弯曲的地方易发生血液淤积,进而长出斑块。
或者血管内壁受伤发炎,大量的白细胞过来修复形成疤痕,因而造成血管阻塞形成斑块。
斑块使血管变得狭窄,进而导致下一个环节供血不足。
同时会血管壁增厚且弹性变弱,因此产生动脉粥样硬化。
而如果斑块表皮破裂,内部的组织液或组织细胞流出去,与血液接触,则会形成血栓。
斑块破裂还会造成中风、心肌梗死等。
如今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的现状十分严峻,致残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
易损斑块的形成与很多因素相关。
比如说斑块的形成一般发生在年龄超过45岁的人身上。
同时,斑块还与其它疾病有关,据研究表面,患有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病人的血管中更容易形成斑块。
斑块的形成也受我们日常生活习惯的影响,抽烟、久坐等坏习惯会使人的血管更容易形成斑块。
易损斑块的主要成分有:第一,纤维成分,如结缔组织细胞外基质,包括胶原蛋白、蛋白多糖、纤维连接蛋白弹性纤维。
第二,脂类,如胆固醇结晶、胆固醇酯和磷脂。
第三,炎性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
易损斑块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发生在主动脉、颈动脉、冠状动脉以及外周动脉等血管壁的全身性疾病,是引起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原因。
与冠状动脉的脆性斑块富含脂质成分和具有薄层纤维帽不同,颈动脉高危性斑块的特征为可引起血管严重狭窄。
至于颈动脉斑块采用“高危”一词而非经典词汇“脆性”,是因为“脆性”意味着存在富脂核心。
颈动脉高危斑块不一定富含脂质,但相当不均质,并且富含纤维组织。
颈动脉高危斑块破裂时,常形成壁内血肿或动脉夹层,可能与心脏收缩期血流对狭窄抵抗区的冲击有关。
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且相对静止,所以颈动脉较冠状动脉更容易进行成像[。
周围血管(如下肢血管) 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病理学改变与颈动脉血管硬化病变相似。
然而与周围血管病变成像相比,颈动脉斑块成像可以提供更多的诊疗信息。
尸体解剖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进行的研究表明,胸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征兆。
事实上,主动脉壁厚度、血管腔不规则程度以及硬化斑块成分等因素,对未来血管性疾病的发生都有重要提示。
因此,法国主动脉硬化斑块研究会(FAPS)的研究人员通过应用TEE研究发现,血管壁厚度超过4毫米的非钙化性主动脉硬化斑块患者,发生所有血管性疾病(中风、心肌梗死、周围血管栓塞以及心血管疾病性死亡) 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上述非钙化斑块通常为富脂性斑块(美国心脏病协会分类中的Ⅳ型和Ⅴa型),在不同的成像方法上可相对较容易评价和描述其特征。
冠状动脉内富脂性斑块即为“脆性”斑块,容易发生破裂和血栓形成。
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导致的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和血管阻塞是引起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
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有二:第一是管腔狭窄致缺血;第二是斑块成份脱落致栓塞。
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过程中,人们较多把精力投入到管腔狭窄的诊断与处理上,过多地在意狭窄程度的致脑缺血作用。
目前的研究表明: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随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无症状颈动脉狭窄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与动脉狭窄程度无关。
因此有可能混淆了另外一个因素即斑块的不稳定性在其中的作用,从而这样结论性的结果使人们易于走入一个教条式的误区。
实际上颈动脉粥样硬化真正因为狭窄缺血低灌注导致脑卒中的只占其中一少部分,因此另外一种机制即斑块不稳定性的研究就愈发显得重要。
而对于不稳定性斑块的确认不能仅拘泥于近期临床症状的发生,尽管这些症状可能是轻微的或非致残性的;另外不稳定性斑块有许多的类型并且它们各自的病理学特征也并不相同,因此研究的最终目的应当是能以各种临床手段及早判明不稳定性斑块的存在及类型提前给予有效的干预治疗防止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即斑块的治疗也需要遵循个体化原则。
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颈动脉位置表浅且运动较少,故此处的粥样斑块比较容易检测,给临床研究提供了便利途径,介入治疗不稳定性斑块取得很好疗效,使高危患者得以稳定。
目前颈动脉硬化研究取得飞速进展。
上述大型临床试验NASCET、ECST、ACAS为我们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稳定型,不容易产生有症状栓塞或颈动脉闭塞,也就是说不容易产生严重后果;另一种是不稳定型,即使狭窄不太严重,产生有症状栓塞或颈动脉闭塞的危险性也较高。
故此斑块不稳定性的概念应该有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是斑块的成份易于脱落致远端血管栓塞;第二是斑块的结构不稳定易于在短期内急速进展导致管腔堵塞,比如说血栓形成、斑块内出血。
体内研究揭示了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病机制,胶原是纤维帽的主要结缔组织成分,平滑肌细胞位于胶原之下;纤维帽下为脂质的核心。
纤维帽是其中起稳定作用的成份,而脂核是其中不稳定的因素,所以斑块的稳定与否取决于胶原成份、平滑肌细胞与脂核间的比例;另外,斑块所处局部环境中其他因素对斑块产生的作用也是斑块是否稳定的原因,主要因素有斑块自身张力、所处血管管壁的张力变化、施加于斑块上的压力等等,因此斑块稳定与否也取决于斑块的张力与施加于斑块的压力之间的平衡是否被打破。
任何可以影响到斑块成份、受力变化的因素,都可能对斑块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血液中高浓度的胆固醇及甘油三脂可能通过破裂的斑块表面或通过直接的渗入进入斑块内部,增加斑块内部脂质成份的比例,致使斑块不稳定化。
低密度脂蛋白(LDL)可通过氧化、糖化等损伤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发动和维持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使动脉粥样硬化得以发展,这些经修饰的LDL在进入内膜后接触巨噬细胞后被吞入,形成泡沫细胞,这一过程使得胆固醇酯的聚集易化,进一步增加斑块脂质含量,从而促进其不稳定化。
Iwamoto T 等研究了8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得出结论:Lp与超声检测中低回波性的斑块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在组织学表现上就是那些脂核较大、相对不稳定的斑块,Lp可能参于促进或诱发了斑块的这种不稳定性。
因此Iwamoto T认为Lp是老年以后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及继发的血管栓塞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因此我们应从减少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上着手,通过药物以及手术等方式降低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
从而解决由易损斑块引起的一系列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等。
但目前尚没有很具体的降低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的办法或药物,所以我们应该做更多的研究来获取更多的知识。
当然,支架开腔和动脉搭桥在目前来说也是较好的治疗办法。
同时,我们还应该从Mechanical Forces 、Structure、Materical Properties等方面的结合来建模,以便更好的研究易损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