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血管炎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中医证治探讨

王见宾黄静张毅

【摘要】本文从中西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中医证治规律。将本病分为湿热阻络证,热毒聚结证,气虚血瘀证和阳虚寒凝证,分别给予四妙散合四妙勇安汤,犀角地黄汤,补阳还五汤合四妙勇安汤,阳和汤合参苓白术加减。并根据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提出了活血化瘀治法贯穿于治疗始终的观点以及预防本病复发的思路。

【关键词】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中医证治。探讨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是真皮上部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的坏死性血管炎,其皮疹好发于下肢,常对称分布,呈多形性,包括红斑,丘疹,风团,紫癫,血疱,结节,溃疡等。往往伴有发热,关节疼痛,全身不适,严重时可侵及内脏血管。本病以青年女性多见,可反复发作数月,数年,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认为其可能是细菌,病毒,异性蛋白或化学品,自身抗原等所诱生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并激活补体系统,而发生一系列的免疫性炎症反应所致。治疗主要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药物,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应用可产生较严重的副作用,且停药后易于复发。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可归属于中医学“梅核丹”、“瘀血流注”、“瓜藤缠”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较好,且复发率低,因此探讨中医对本病的证治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病因病机

1.1 湿热阻络

外感湿热之邪或过食醇酒厚味,辛辣食物,使脾胃湿热内生,湿热

下注,络道阻塞,气血凝滞,皮肤产生结节,风团,丘疹,紫癫,甚至坏死。

1.2 热毒聚结

湿热内蕴,外感风邪,风湿热日久化毒,热毒聚结,外阻肌肤血络,内窜脏腑经脉。

1.3 气虚血瘀

湿热毒邪侵及机体日久,耗伤正气,气虚无以行血致血液瘀,经络受阻发为本病。

1.4 阳虚寒凝

若素体阳气虚弱,或病久损气伤阳,阳虚寒凝,或无力运行水液而致水湿停滞。

二、辩证施治

2.1 内治

(1)湿热险络证:以皮肤损害为主,表现为紫癜性丘疹,血疱,溃疡,伴有节关疼痛,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解毒通络,方选四妙散,四妙勇安汤加减(黄柏、苍术、生薏米、川牛膝、金银花、玄参、当归、红藤、甘草等)。惹皮疹色紫红、热象明显者加紫草、茜草凉血散血;下肢肿胀明显者加车前子、泽泻、泽兰利水消肿。

(2)热毒聚结证:发病急聚,下肢、躯干泛发紫癜样丘疹、坏死性溃疡、色紫红、灼热疼痛,伴有发热、乏力、咯血、便血、舌质红降,苔黄燥,脉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方选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40g、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5g、连翘15g、金银花20g、紫草30g、生槐米5g、白茅根30g、生甘草15g)。若下肢肿胀加土茯苓、生薏苡仁险湿利水;关节疼痛者加海风藤12g、秦

艽5g祛风热利湿;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止痛;溃疡脓多者宜加黄莲5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15g、天花粉12清热排浓。

(3)气虚血产瘀:皮疹反复发作,留有色素沉着,萎缩性癫痕,或溃疡经久不愈,腐肉不脱,新肉难生,伴有气短,纳少,倦怠,头晕,舌淡有瘀斑,脉细涩无力。治宜益气化瘀,清除余毒。方选补阳还五汤,四妙勇安汤加减(黄芪20g,党参20g,当归15g,川芎10g,白术15g,金银花20g,玄参15g,甘草10g,皂刺15g,白芷15g 等)。伴有结节不消退加川贝母15g,夏枯草15g,白僵蚕12g化痰散结;惹溃疡痛甚者加乳香12g,没药12g两味和血止痛。

(4)阳虚寒凝证:病程日久,反复发作,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皮疹颜色灰暗,结节日久难消,脓液稀薄,新肉不生,下肢浮肿,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治宜温阳散寒,利湿化瘀。方选阳和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熟地10~30g,白芥子3~10g,肉桂3~6克,杜仲9~15g,桑寄生9~15g,仙茅3~9g,仙灵脾3~9g,白术6~12g,茯苓10-15g,陈皮6~10g,制附子3~15g等)。惹溃疡脓液稀薄日久难敛,肉色灰暗,宜加鹿角霜9~15g,阿胶5g~10g,龟板胶3~9g温阳和血生肌;若脓液秽暗而腥臭者加金银花藤,土茯苓以解毒利湿。

2.2 外治

皮肤表现为红斑,风团,丘疹,紫癫者用三黄洗剂(黄苓,黄柏,大黄)外搽;溃疡面可涂以生股玉红膏或生股白玉膏。

结节用紫色消肿膏(紫草,升麻,贯众,紫荆皮,白芷,红花,儿茶等)或黑布药膏(五倍子,蜈蚣,蜂蜜,陈醋)敷患处。

三、结语

本病初期多为实证,以血热或湿热者居多,治以祛邪为主;日久由

实转虚,或虚中夹实,可见气虚血瘀或阳虚寒凝之证,治以扶正祛邪并且;后期多为虚证,可表现为气血阴阳之不足,治以扶正为主。由于本病是血管本身的病变,且属于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所致,因此活血化瘀的治疗应贯穿于病程的始终,可根据体质之强弱,病机之虚实,邪气之类型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应的药物随证加喊。另外,由于本病的病因涉及到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待病情缓解后,又宜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并注意患者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补偏救弊;注意避免风寒风热之侵袭,调整饮食,慎用某些药物等。对预防本病复发有所助益。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