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铁路路基边坡病害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研究 龙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铁路路基边坡病害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研究龙飞
摘要:依托于某铁路线路坡体病害防治工程,对研究区段铁路边坡病害及防治
措施进行研究,基于大量野外地质勘查、监测及高密度电法测量数据,详细阐述
了病害的种类及其特点,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并给出整治措施。结果表明:研究区
段病害主要为边坡产生滑移变形及溶岩陷穴,最大下错位移量180 mm,最大裂
缝宽度240 mm,边坡欠稳定;病害形成的主要因素为采煤等工程活动,其次为
地质构造条件;采用“注浆+预应力锚索+截水沟”方案对病害体进行综合处治,该
治理方案安全性和经济性良好。
关键词:铁路路基;坡体病害;滑移变形;治理方案
引言
铁路边坡病害一直是危及铁路运营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我国铁路事业
的高速发展,铁路线路已经遍布我国各个区域,而与之相伴的则是日益突出的各
种路基病害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就诸多铁路路基病害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3]。基于现有研究理论,通过工程地质勘察、监测及高密
度电法对某铁路线路边坡病害进行研究,该病害主要包括边坡错位滑移及岩溶陷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该病害区的地质条件、病害特征、形成因素以及
防治措施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类似铁路边坡病害防治提供科学性参考,具有重
要的工程实践价值。
1 病害区地质结构特征分析
病害区位于安徽省南部池州与黄山接壤地带的地区,总趋势西南高东北低。
病害区处于安徽省南部北西向变形带,为北西向延伸的大型变形带。带长约
150km,宽约20~50 km。受强烈的构造挤压作用影响,当地岩层产状变化较大。病害区位于沟谷(背斜)西翼,岩层反倾,倾向西。
病害区上覆为第四系残坡积层棕褐色碎石块土,厚1~3 m,碎石含量70%,
呈次棱角状,粒径2~30cm。下伏三叠系上统(T3)泥岩、砂岩及三叠系中统关岭
组(T2g)灰岩,泥岩呈棕黄色,风化严重,呈土状,厚度3~4m,主要分布在病害
坡体后缘陡坎后方的缓坡平台上,覆盖在灰岩上部;砂岩呈棕红、棕黄色,岩层
产状N75°W/SW50°,节理裂隙发育主要分布在坡前沟谷谷坡下部地带,呈带状连
续分布;灰岩以灰白、青灰色为主,局部发育有溶洞或溶坑,构成山坡的主体,地
层深度大于30m,岩层产状为NW55°/SW21°,与坡面呈反倾关系。坡体内发育四
组极为不利的顺倾结构面组合,节理极发育,贯通程度较好,控制了病害体的变
形后缘;几组结构面相互交割,将岩体切割成块状,加之地下水下渗后,岩体易
风化,从而使得下覆基岩破碎,风化深度较深。
2 边坡稳定性验算
选取该病害体典型的工程地质断面,运用极限平衡法进行分析。计算参数的
选取原则如下[5]:
结合室内试验及经验数值,容重γ取25kN/m3。根据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和
室内岩土试验指标及经验值,选取滑动带的粘聚力c、内摩擦角φ以及后缘滑带
的内摩擦角φ;根据滑坡的性质、目前所处的稳定状态(蠕动变形阶段),综合判断
其稳定度(K取0.96),通过给定力学参数,反算主滑带内摩擦角φ。
依据相关规范,该病害体边坡稳定性计算工况及相应的稳定系数如表1所示。
根据稳定性验算结果:自然工况,Fs=1.06~1.07,路基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降雨工
况,Fs=1.04~1.05,路基边坡处于蠕动挤压变形状态,边坡欠稳定。要保证坡体的稳定,使
坡体不至于对铁路产生危害,必须采取抗滑支挡措施予以防治。
3 病害整治
3.1 注浆加固溶岩陷穴
对岩溶异常的位置采用M10水泥砂浆注浆加固,之后根据高密度电法层析成像剖面图像
的分析,前期确认的岩溶异常位置在加固施工后,地层情况发生了改变,已不存在明显的低
阻异常带。注浆加固施工局部改善了路基下软弱地层的条件,有效地治理了岩溶病害。
3.2 预应力锚索加固边坡
在路基河侧坡面上施作三级预应力锚索工程,选用地梁结构作为预应力锚索的反力结构,施工布置图见图2。
图1 治理工程断面图
第一、二、三级预应力锚索地梁均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结构,截面尺寸分别为
0.65m×0.65m、0.65m×0.75m、0.65m×0.75m,地梁横向间距5m,分别设计布置18、18、20
根地梁,每根地梁上设置2孔预应力锚索,单孔长分别为23~24.5m、24.5~26.5m、27.0~29.5m,锚索下倾25°,每束锚索由8~10根ΦS15.2钢绞线组成。锚索钻孔分别采用130mm、150mm、150mm,锚索设计荷载分别为960kN、1200kN、1200kN。
4 结论
(1)该段路基边坡病害主要包括岩溶陷穴及可能形成滑坡的错滑变形体,错滑变形体其
下错位移最大值为180mm,在坡体上形成的纵向裂缝最大宽度为240mm,横向裂缝最大宽
度为50mm,对铁路的安全运营有着严重威胁。
(2)采用“注浆+三级预应力锚索+截水沟”对该病害进行综合治理,治理后的路基边坡稳
定性较高,治理方案安全性及经济性良好,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彭华,张鸿儒.铁路路基病害类型、机理及检测与整治技术[J].工程地质学
报,2005,13(2):195~199.
[2]马立峰,刘建坤,李庆武.既有东北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病害整治效果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31(3):475~479.
[3]张宗堂,沈华.包西线K564边坡病害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研究[J].铁道工程学
报,2013,(4):41~45,85.
[4]李好.高密度电法和瞬态瑞利波法在长江沿岸滑坡探测中的综合应用[J].工程勘
察,2015,43(5):83~90.
[5]柳建新,曹创华,郭荣文等.不同装置下的高密度电法测深试验研究[J].工程勘
察,2013,41(4):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