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艾略特《荒原》的艺术风格研究

学生姓名肖柳婷

院系名称文学院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班级 2013 级 1 班

学号2013010138

指导教师徐学龙老师

完成时间2017年 4月 20 日

艾略特《荒原》的艺术风格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生姓名肖柳婷指导教师徐学龙

摘要:

艾略特的《荒原》是象征主义的代表作之一,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该诗有独特的意象、用典、场景描写以及蒙太奇在诗歌中的运用。怪诞的意象揭露来荒原人所面临的社会危机,荒诞的场景描绘来荒原人现实生活的荒诞性,晦涩的用典是对荒原出路的探讨,最后用蒙太奇的手法将每一个部分拼贴起来。艾略特用晦涩的语言来描绘战后的西方社会,揭露西方社会的危机,并积极寻找荒原的出路。

关键字:意象场景描写用典蒙太奇

Study on the Artistic style of Eliot's The Waste Land Abstract:

Eliot's "the waste land"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symbolism,and the milestone in modernist poetry.The poem has a unique image|、Allusion、Scene descriptio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ntage in Poetry.Grotesque images to expose the wasteland facing social crisis,The absurd scenes depict absurdity to wasteland in real life,The obscure is to explore a way out of the wilderness of allusions,Finally, the montage of each part of the collage.Eliot used obscure language to describe the postwar western society,expose the crisis of Western society,and actively looking for a way out of the wilderness.

Key Words:ImageScene descriptionAllusionMontage

目录

摘要 (2)

目录

一、引言 (3)

二、怪诞的意象 (4)

三、荒诞的场景 (6)

四、晦涩的用典 (6)

五、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10)

六、结语 (12)

七、参考文献 (13)

一、引言

T.S.艾略特是一位优秀的现代派诗人、戏剧家、文学评论家。艾略特1922年出版的诗歌《荒原》(The Waste Land)是英美现代诗歌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欧美象征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艾略特《荒原》由《死者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和《雷霆的话》五个章节组成。全诗共434行,大约引用了35个作家的56部文学作品,涉及6种语言文字,跨越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包括从神话历史传说到现实生活,从欧洲的圣经到印度的佛教教义的广泛的内容。《荒原》有多个地方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来写诗歌,有近100个不同的语境片断。这样的诗歌着实让人费解,几乎没人能完全读懂他的诗歌,甚至“诗人自己也说这首诗歌没有什么框架,在写荒原的时候不在乎懂不懂自己到底在讲些什么。”①尽管该诗比较晦涩,国内仍然有一代一代的学者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包括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数量等,并对其创作手法、结构特征、诗歌的主题等方面展开探讨。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象征主义文学理论,分析《荒原》中的丰富的象征手法以及诗歌本身所隐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意蕴,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解读这部比较深奥的长诗,而且对于掌握象征主义文学的特点,理解国内外其它象征主义文学作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艾略特1919年在《哈姆莱特和他的问题》一文中提出著名的“客观对应物”的理论,他认为“诗人表现情感的唯一途径就是寻找一种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②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客观对应物”理论就是一种隐晦表达诗人情感的隐喻手段。在他看来,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诗人不能直接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感情,因此必须消灭个性,在诗歌创作中找到一种“客观对应物”,来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也说到“诗人的头脑实际上就是一个捕捉和贮存无数的感受、短语、意象的容器,它们停留在诗人头脑里直到所有能够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化合物的成分都具备在一起。”[1]诗人的诗歌体现了他的诗歌主张他认为“诗人的任务并不是去寻找新的感情,而是去运用普通的感情,去把它们综合加工成为诗歌,并去表达那些并不存在于实际感情中的感受。”[2]所以诗歌就是作者将主观的情感融入到“客观对应物”之中。

《荒原》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诗歌的“晦涩”,意象的怪诞、荒诞的场景、晦涩的用典以及蒙太奇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这让《荒原》变得晦涩难懂。所以本

①转引自《外国文学史》(修订版下),郑克鲁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28页

②托・斯・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3页。

文着重从这四个方面来理解荒原的艺术风格,以加深对诗人“客观对应物”的理论的理解,并揭示其隐含的深刻内涵。

二、怪诞的意象

意象在西方文学理论中有多种解释。卡登在《文学术语词典》中把意象定义为“用语言来复现客观物体、行为、情感、思想、心理状态以及所有感觉与超感觉的体验”[3]意象主义的代表之一埃兹拉 庞德在《回顾》一文中给意象下了一个定义:“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情感的复合体。”①童庆炳先生在《文学理论教程》中认为文学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分为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不够充分的意象;一种是表现审美意象充分的意象,即审美意象。”[4]艾略特还说过:“最真的哲学是最伟大的诗人之最好的素材;诗人最后的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表现的哲学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来评定。”②《荒原》这首象征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正是使用了大量的意象来暗示诗人的深层次的哲理内涵和情感。

首先,“荒原”这个具有直喻意义的意象既是长诗的标题,又整合了全诗庞大复杂的内容,表现了西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四月”本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却成了“最残忍的一个月”;而冬天却使人感到“温暖”,自然界的时令变化已经无法改变荒原。这里把春冬作对比,写了荒原人冬春两季反常的心理,四月的荒地带来的是回忆与欲望,冬天的雪使人忘掉过去,因为回忆过去更使人伤感。

其次,在“死者的葬仪”中说到

“去年你种在花园里的尸骨,

它发芽了吗?今年会开花吗?

还是忽来的严霜捣坏来它的花床?”③

①庞德:《回顾》,郑敏译,《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页。

②转引自傅孝先《西洋文学散论》,中国友谊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③胡家峦编,《英国名诗详注》,赵萝蕤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587页、第58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