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简易苗情观察规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简易苗情观察规程
第一章水稻苗情观察记载目的、任务和要求
一、目的
水稻苗情观察是对水稻生长发育进行系统跟踪观察记载,掌握水稻生长发育动态,分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相应的栽培措施,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

水稻苗情观察为当时、当地农业生产服务的同时,积累大量的历史资料,为深入分析水稻苗情和建立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供依据。

二、任务
省农委粮油作物处负责全省苗情工作,根据全省水稻生产和近期发展需要,提出任务,制定方案,组织经验交流,进行技术培训等。

市州农业局粮油站组织所属各县市区开展水稻苗情活动,在水稻主要生育时期或生产的关键时刻,综合分析各县市和各苗情点的资料,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为指导当时当地生产服务。

县市区农业局粮油站要根据上级要求和本地具体情况,在不同生态等情况下,安排好苗情观察点,并实行定点、定株、定期系统观察,并将观察结果及时整理分析后分阶段向省市县有关部门汇报,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有条件的地方还要通过统计分析,找出规律和参数,对水稻生长发育进行预测预报。

三、要求
1、选点要有代表性。

苗情观察点和观察株的选择一定要具有代表性。

包括苗情观察点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应与当地条件一致。

选定观察株时,应注意与大田生产接近(如秧田、苗床定株应能代表全田秧苗素质),只有这样,观察的成果才能对大面积具有指导作用。

2.数据要精准。

苗情观察获得的数据,一定应具有精确性,数据的精确性关系到指导大田生产所采取的措施的准确性。

如果依据不准确的观察结果采取措施,指导大田生产,必然贻误大事。

因此,要求测试手段和方法一致,操作技术准确,观察记载认真,记载标准统一。

3.信息反馈要及时。

观察数据的处理、传递一定要具有及时性,苗情观察结果,要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到大面积生产中来。

因此,数据要及时整理,问题要及时研究,情况要及时反映。

如果动作迟缓,时过事迁,就会错过农时,不能充分发挥发挥苗情站应有的作用。

4.资料要有序积累。

不断积累历史资料,逐步提高苗情工作的预见性,使苗情观察能更好地为“两当”服务。

第二章水稻苗情观察记载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制定苗情观察计划
根据当地生产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水稻苗情工作计划。

计划容主要有水稻类型安排,田间观察记载容和室考种项目,观察结果的上报时间,田间观察点设计图,人员的安排与培训等。

二、选择苗情观察田和设置观察点
为了使观察记载的数据能反映当时当地大面积生产情况,选择观察田和确定观察点,首先要了解当地耕作制度的类型和当年种植的品种以及面积和播插期的安排情况。

观察田和观察点数量的确定,既要代表当地生产的主要类型,又要注意力所能及,去年选的观察田如符合上述要求,即不要变动,在目前情况下,一般苗情点选用2-3个类型作物观察田,包括早、中、迟熟品种,育秧方式,不同播插期和土壤类型等。

具体选择哪些类型,可由各点视当地情况而定,但应以主要类型为主。

每个类型定田一丘,面积宜在一亩以上。

所有观察田,收获时应验收测产。

苗床、秧田定株应根据大田观察需要,避免
苗床、秧田与大田脱节,同时还要适当多一些样株(多1/3),以备剥检、取样用。

选择苗情观察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土壤肥力要均匀一致。

池塘、粪坑,房屋地基、新改田、近年在耕作和施肥等方面采用了特殊措施的田等,都可引起土壤肥力不均匀,都不宜用作观察田。

二是位置要恰当。

不宜选用靠近森林、房屋、道路、沟渠和水塘的田块,避免遮荫,积水以及人畜鸟兽为害。

三是历年的试验田不做观察田。

此外,为了保护观察材料不受外来因素的损害,在比较一致的条件下生长,在观察材料的四周应设立保护行,保护行一般4行左右,最好种植与观察材料相同的品种,以便今后观察穗发育进程时取样。

三、观察记载和田间管理注意事项
(一)“三定”观察。

观察记载要定人、定点、定期,样株要消除边际效应。

(二)规操作。

观察容和记载标准要严格按照本规程进行。

观察记载要求真实、准确、可靠。

(三)标注异常。

观察区(点)发生特异情况(如冻害、虫伤害)要及时记载,包括发生的时期、程度、面积及其变化情况等,供资料整理分析时参考。

(四)同期完成。

观察区(点)的主要栽培管理措施,要按计划执行。

四、田间观察记载的取样技术
(一)取样方法
1、系统抽样法:即在观察田或试验区按一定的间隔(蔸数和行数)抽取一个样本。

例如,除边行外,可每隔5蔸(10蔸或更多)取一个样本,直到取得你所需要的样本数为止。

2、分层抽取样法:根据试验区或观察田作物生长的好坏,划分成若干大小不一的区(层次),然后按比例分区取样,混合测定。

如某区一等苗30%,二等苗60%,三等苗10%,若共取10蔸样本,则一等苗3蔸,二等苗6蔸,三等苗1蔸。

然后再测定这10蔸样本的平均值。

(二)样本数量
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例如记载基本苗数,总苗数和有效穗数,需要较大的样本,一定要有200蔸。

观察植株出叶速度,主茎叶片数等,必须保证统计时有10株,平时可观察13~14株,而观察幼穗分化进程或测定叶面积等,工作量大,样本可少些,一般5蔸就可以了。

大面积生产或小区取样,如生长均匀可采用3点或5点取样法,如生长不均匀可采用分层抽样法。

观察出叶速度和主茎总叶数需定株外,调查秧苗素质、单株叶面积、苗势及考种等均需采取分层抽样法,以消除人为误差。

五、气象要素的整理
根据当地气象台站的资料,按下述要求进行整理:
1.气温:日平均湿度、最高、最低温进行旬平、月平。

2.日照:按日、旬、月列表整理出日照时数。

3.降雨量:按日、旬、月列表整理出各地降雨量。

4.统计各生育阶段的有效积温值。

六、观察资料的初步整理
(一)原始资料的审核和换算
1、资料审核。

苗情观察记载取得原始材料后首先要逐一进行审核,及时纠正错误。

审核工作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逻辑审核,主要是审核原始数据中明显不合逻辑的现象。

如某段时期的分蘖数是增加的,如果其中一个数值没有增高或都反而降低,这就应及时追查,予以弄清。

二是计算审核,原始数据的计算要仔细核对,避免差错。

2、数据换算。

换算是指有些观察值如每蔸穗数,基本苗、小区产量等要换算为单位面积(每亩)数值,以便分析比较。

(二)召开苗情分析讨论会。

在重要的生育阶段,资料经过整理后,要召开有关人员座谈会,根据当时作物生长发育情况,结合历史情况和当时的自然条件及栽培管理措施等,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找出规律及问题,提出措施和意见,并及时上报。

(三)及时汇报与预报。

苗情观察结束以后,迅速对各项数据进行整理。

各县市区要将各苗情点的原始资料整理汇编成册报省里,同时,做好当年苗情总结工作。

第三章水稻苗情观察记载项目和标准
第一节观察记载容
一、主茎叶片
(一)叶片观察项目。

水稻每长出一个完全叶叫一龄,叶片从始出到全展所经历的日数即为该叶的生长日数。

1、叶龄:即主茎长出的完全叶数,平均每日增长叶片数即为叶龄日增量。

2、始出期:即上一叶叶尖冲出下一叶叶枕时的日期。

3、全展期:即心叶全部露出下叶叶枕并可见到该叶叶枕的日期。

4、叶长:从叶枕量至叶尖的长度(单位:厘米)
5、叶宽:叶片最宽处的宽度(单位:厘米)。

(二)观察方法。

从三叶期起用印泥和机标记叶片。

移栽时,将标记过的秧苗小心地移植于观察点,不要将株号弄错。

大面积生产为多本栽培,故样株也应插多本,即把样株分别插到各观察蔸中,这样观察的数据才能接近大田。

单株未定型叶片的叶龄记载方法,按心叶与其下定型叶的比值记作0.1、0.3……0.9,例如某稻株5叶叶尖露出
下叶叶枕时记作4.1,5叶长度超过下叶1/3,但不足1/2时为4.3,超过1/2不足2/3时为4.5,超过2/3到4叶等长时为4.7,5叶比4叶长,但6叶未出之前为4.9。

二、群体动态及抽穗动态
(一)观察点的系统记载
1、定观察样本蔸。

群体消长情况与叶龄观察可结合一起共同定株,每个类型定两点,每点10蔸,共20蔸。

于返青后数记基本苗,应使样蔸的基本苗数与整个观察田平均每蔸基本苗数的数值大体接近,如果偏多偏少,则应适当调整。

全省统一观察时间,每6天观察一次,以5月1日为中心,前后推算观察日期。

年度间观察日期不变,以便资料比较分析,每次观察分别将各蔸的总苗数(主茎加分蘖)填入表,下次记载为累计数。

2、长势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禾苗在不同生育阶段的长势,在观察群体动态的同时,对观察分蘖动态的20蔸同时观察蔸高。


体观察日期:早稻,3/30、4/2、4/5、4/8、……;中稻,4/12、
4/15、4/18、……;晚稻,6/20、6/23、6/27、……。

3、抽穗进度。

抽穗时应隔天数记每蔸出穗株数分别填入表,
直到全蔸稻穗抽完为止。

然后根据10蔸总抽穗数计算出比较准
确的见穗期、始穗期、抽穗期和齐穗期。

(二)大面积生产观察区的选定
为了真实反映大面积禾苗群体消长情况,应于观察点的同一丘田,按五点取样,每点20~40蔸(可用竹竿插点标明目标),
选定观察区。

插抛秧后每隔6天观察一次。

观察区的位置至少
应距边行五蔸禾以上。

三、生育期
水稻不同的生育期具有不同的生长发育特性,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一致。

准确地记载生育期的进程,是实行因苗管理
的又一重要依据。

稻穗发育阶段按全国统一标准分为八期。

根据下列方法确定。

(一)剑叶叶枕距法。

当剑叶叶枕与下一叶叶枕相平时为减
数分裂盛期,叶枕距-10厘米时为始期,+10厘米为末期。

(二)肉眼观察法。

一期看不见,二期苞毛现,三期毛丛丛,四期粒粒现,五期颖壳分,六期粒半长,七期穗微绿,八期即出线。

《水稻生育期和分蘖记载表》中,考虑到各地苗情站同有的条件限制,幼穗发育阶段请准确判断第三期和第六期。

四、田间档案
建立田间档案是进行田间试验的一项基本容。

田间档案所
记载的资料对于水稻苗情分析很有作用。

因此,田间档案所列容,要求及时准确地记载,档案要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第二节观察项目和标准
一、秧田期
(一)种子处理
分别记载消毒方法和效果,其他种子处理方法和效果,浸种
和催芽日期,时间,催芽方法,天数,根芽长度(50~100粒
平均值),发芽率(100粒,重复4次,测算平均值),烂种
程度和原因。

(二)播种期
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三)播种量
按每亩净秧田(除去厢沟),播种经过选种后的净谷计算,并算出秧田的利用率。

软盘抛秧的按每盘所播种谷时和每亩秧田所用软盘量折算。

(四)出苗期
在单位面积播种量中,有10%出苗为出苗始期;50%为出苗期;80%为齐苗期。

均以不完全叶抽出芽鞘,幼苗开始呈绿色的日
期为出苗期。

(五)三叶期
有50%的秧苗第三片完全叶展开的日期。

(六)出苗率
按播种量计算出每平方尺播种粒数,播种3~5个点,于第一片真叶(不完全叶)出现后测定其出苗数,求得出苗率。

(七)成秧率
在测定出苗率的样点中,于插秧时测定其成秧率,凡苗高不及秧苗高度一半的作为缩脚苗。

(八)秧田基本情况
基肥、追肥种类,数量施用方法,病虫防治和排灌等管理方法,育秧方式。

育秧工作中的主要经验和问题。

(九)烂秧情况
记载烂秧程度及原因。

烂秧程度根据播种密度和出苗率估计;烂秧原因根据天气,秧田排灌,施肥等加以说明。

(十)调查出苗率和成秧率的定点方法
首先要估计好需要调查出苗率和成秧率的样点数,于秧田播种前,将准备好的面积为1尺2的硬纸板(或废报纸等),根据秧厢情况,随机摆好,然后再行播种,播种后,将硬纸和散上的芽谷一并掏出,一定要注意把芽谷掏尽。

然后将样点的四角插上小竹、木棒,用麻线将四周环绕。

再把根据播量计算出1尺2需播的数量播入点,播时最好把原来剪样的四角框套上,就可大胆播,完后把框上的芽谷捡入样点。

二、秧苗素质
拔秧前选有代表性秧板,横过厢面取样50~100株(或50孔软盘秧),测定以下项目:
(一)叶片数
叶片数(从第一片完全叶算起),求其单株平均值。

(二)苗高
苗高为苗基部至最高叶片顶端的高度。

(三)分蘖率
求单株平均分蘖数、分蘖株率和分蘖率,并计算出每亩秧田的总苗数(包括分蘖)。

(四)秧苗基部宽
任取20根秧苗,每10根平均放紧靠在一起,测量秧苗基本最宽处(包括分蘖),得出平均值。

(五)地上部鲜重
随机取样50~100株,剪去根部和随着的谷壳用吸水纸除去叶面水分,然后称重。

三、本田生育期记载
(一)插/抛秧期
实际移栽期(月/日)。

(二)返青期(活蔸期)
抛插秧后,于晴天中午考察有50%植株的心叶重新展开时为返青期。

从移栽后第二天到返青期的天数称为返青天数。

(三)分蘖期
有10%植株的新生分蘖叶尖露出叶鞘1厘米以上时为分蘖始期。

单位时间苗数增长最快的那一天为分蘖盛期。

分蘖数与穗数接近的日期,为有效分终止期。

杂交稻的分蘖始期从大田期算起。

(四)拔节期
50%植株主茎拔节高度达距最高生根节以上一定长度者,早稻1厘米以上,晚稻2厘米以上时为拨节期。

(五)幼穗分化期(三期)
根据品种迟早和秧龄长短,在接近幼穗分化期,逐日剥取10个单株的主茎,当50%的主茎肉眼可见苞毛时即为幼穗分化期。

(六)孕穗期
六期50%植株的剑叶全部露出叶鞘(或剑叶叶枕距为零时)的日期为孕穗期。

(七)抽穗期
有个别植株的穗顶露出叶鞘时为见穗期,有10%的稻穗顶露出叶鞘时为始穗期;有50%时为抽穗期,80%时为齐穗期。

(八)乳熟期
50%以上的稻穗的中部颖壳充满乳浆状容物的日期为乳熟期。

(九)腊熟期
50%以上的稻穗中部子粒容物浓粘无乳浆状时为腊熟期。

(十)成熟期
为适于收割的日期。

早粳稻90%,早籼稻80%的谷粒黄熟、稻穗基部青谷已成米粒时,晚稻每穗壮谷全部黄熟时为成熟期。

(十一)收割期
实际收割日期。

四、本田生育动态考查
(一)分蘖
插秧后,大田定2~5点,小区定1~2点,每点与插秧方向垂直取10~20蔸(小区距边行3行,大田距边行5行以上)分别量株、行距,求算每亩插秧蔸数。

插秧时数记插秧苗数,回青后数记基本苗数。

软盘抛秧田则在离田塍边1米开外、垂直厢向定10-20蔸作为观察蔸,测定基本苗必须在观察区梅花五点取样,每样不少于1平方米查蔸数苗。

以后每隔6天数记总苗数,直到总苗数不再下降时为止。

或于大田中定100~200蔸,数记基本苗,分别于返青期、分蘖始期,分蘖高峰期,幼穗分化期、齐穗期,数记总茎蘖数。

(二)蔸高
抽穗前自泥面量至最长叶叶尖,抽穗后自泥面量至最高穗顶(不连芒)取20蔸的平均值。

(三)叶龄
从秧田出苗开始观察记载,自秧田3叶开始标记主茎叶位,以后每当新叶全部抽出叶鞘时继续标记之,以10~20个主茎(分布于10~20蔸的平均值为准)。

(四)穗分化
于抽穗后测定20~50穗的正常与退化的第一、第二次枝梗及颖花数。

(五)封行日期
目测1米以外不见行间田面时或株间株高二分之一处光强为自然全光照的15%左右时。

(六)大田田间管理
记载中耕除草的时期、方法、质量,灌排方法、晒田次数,时间和程度;施肥种类、数量、时期,治虫次数,农药用量及效果等。

五、产量及经济性状考查
(一)有效穗数
收获前定点调查两个重复,每小区20~50蔸,大田调查应分别不同类型的丘块,采取对角线3~5点取样,与插秧垂直方向进行调查,共查100蔸,抛秧的按每点为不少于1平方米,计算每亩有效穗
数和成穗率(),实粒数少于五粒或苗高不到三分二的稻穗不算有效穗而白穗算有效穗。

(二)株高和穗长
株高是自至发根节量至穗顶的高度(不连芒)。

每个处理取样五蔸,每个茎杆均要测量,求其平均值。

穗长从穗颈节量至穗顶(不连芒)。

(三)平均每穗粒数
包括每穗上的实粒,不实粒及已脱粒的总数。

落粒要作实粒数计算。

取10蔸穗粒的平均值。

小区试验每小区取5蔸。

(四)结实率与空秕率:将取样植株全部脱粒干燥,用水选法分出实粒与空粒,就下沉粒为实粒,上浮为空秕粒。

注:谷粒充实程度不及三分之二的均列入空秕粒计算。

(五)千粒重
以晒干扬净的谷物为标准,任取1000粒,称其重量。

一个处理以两次重复相差应不大于平均值的3%时为准(如平均值为30克,则两次相差不得大于0.9克)。

如大于3%则需另取1000粒称量,以相近的两次平均值为千粒重。

或以计算每穗粒数的样本全部称重,除以总粒数。

算成千粒重,重量以克为单位。

(六)田间测产
可分间接测产法和直接测产法,用前种方法测产,则应先调查出准确的株行距和蔸数。

株行距每亩穗数应经实地调查,不得用移栽时的计划距离或苗数代表。

测定方法可分:
1.间接测产法:在试验田中选择、南、西、北四点,横直各量20个株距(从第一蔸至最后一蔸共21蔸),求出平均株行距,算出每亩蔸数。

再在各点随意数10~40蔸的穗数,求平均每蔸穗数,计算每亩穗数。

再按前面介绍方法,求出平均每穗粒数和千粒重。

计算方式:株距(或行距)=21蔸的距离(寸)÷20每亩蔸数(万/亩)=6 00000寸2÷〔株距(寸)×行距(寸)〕,或每平方米蔸数×666.7每亩穗数(万/亩)=每亩蔸数×每蔸穗数
2.直接测产法:在田块中央选取有代表性的样点3~5个,每点割4~10平方米稻穗,进行脱粒,晒干、扬净,称其重量,然后换算成每亩产量。

如国调队的“卡规测产法”等。

附:水稻苗情观察记载表
一、水稻生育期和分蘖记载表单位:年月
二、水稻主茎叶龄观察记载表品种:
三、分蘖消长记载表
单位:年月
※返青时调查基本苗数,以后每6天观察记载一次。

四、水稻大田蔸高记载表
单位:年月
五、水稻秧苗素质考察表
单位:年月
注:茎基宽包括分蘖。

六、水稻经济性状考查表
单位:年月
七、气象要素统计表
单位:年月资料来源:
*日降雨0.1毫米以上为一个雨日。

八、水稻各生育阶段积温统计表
单位:年月
注:有效积温指日平均湿度高于12℃以上的积温。

九、田间档案记载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