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学论文
贝类学论文
广东海洋大学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贝类学课程论文贝类免疫生态学研究进展院系名称:农学院班级:动科1152姓名:谢华学号:201511331228编号:17指导老师:栗志明贝类免疫生态学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贝类的一些免疫反应,血细胞的吞噬、包囊、呼吸爆发等细胞免疫反应,血淋巴中的一些酶及调节因子在免疫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阐述了环境因素对贝类免疫的具体影响及其研究进展和成果。
前言:贝类免疫功能分为细胞防御和体液防御两方面。
血细胞的吞噬作用是贝类最主要的防御手段,吞噬功能的具体实现涉及复杂的细胞行为及多种生化反应过程。
除了细胞免疫外,依靠凝集素的凝集作用和调理作用、溶血素及溶酶体酶等各种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共同作用的体液性免疫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字:贝类,细胞免疫,体液免疫1贝类的细胞免疫1.1血细胞的分类及其研究贝类血细胞的分类一直分歧很大,目前对贝类的血细胞的结构描述和分类尚无统一标准。
在分类研究中流式细胞技术是贝类细胞分类中的一种先进的方法 , 刘东武等[1]采用流式细胞技术 , 将中国蛤蜊和紫石房蛤两种贝类的血细胞分为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
许秀芹[2]等也运用流式细胞仪对多种贝的血细胞进行分类 , 大体分为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
张朝霞[3]提出细胞核质比和免疫功能特点是贝类血细胞分类的重要依据 , 结合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可以将杂色鲍血细胞分成两大类 : 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 ,而无颗粒细胞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成透明细胞和类淋巴细胞 , 两者在核质比和细胞免疫功能上明显不同 .由于研究方法、贝类种间的差异性和贝的血细胞发育不同,贝类血细胞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
但血细胞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细胞质内颗粒的有无,因此目前比较认同的标准是将贝类血细胞分为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两大类。
在温度变化对贝类的影响研究中,张冬冬等[4]分析水温变化及不同温度下干露处理后血细胞数量的变化表明温度对于扇贝血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具有重要影响无论是水体中还是干露状态下高温均会导致贝类机体的血细胞数量降低死亡率增加并且干露状态下贝类机体对于温度的耐受性更低23度时短时间内大量死亡。
贝类学论文
《贝类学课程论文》题目:双壳贝类能量代谢研究进展学生:学号:专业:电话:双壳贝类能量代谢研究进展摘要:双壳贝类的能量代谢是双壳贝类的经济种类收益的核心问题,也是提高双壳贝类经济价值的又一途径。
双壳贝类能量代谢的核心问题是阐明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分配以及与环境因子间的定量关系。
本文研究了不同物理和化学因素下,对双壳贝类的摄食率、滤水率、同化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等生理指标的影响。
关键词:能量收支排氨率同化率耗氧率0 引言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双壳贝类的能量代谢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特点,在中国对海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的同时,双壳贝类养殖技术的日益完善,为提高双壳贝类的产量,对前人方法作出的总结,为了提高经济类双壳贝类的经济效益,增加养殖户的效益。
1 双壳贝类的能量收支方程能量收支方程是研究贝类生理能量学的重点,能量分配及各因素对这种分配的影响都能通过收支方程表现出来,许多贝类能量学研究者都把收支方程的建立作为研究重点。
1.1 能量收支方程的起源贝类能量学研究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其核心问题是研究能量收支各组分之间的定量关系, 以及生态因子对这些关系的影响。
贝类能量学收支模型[1,2,3]可表示为: C= P + R + U +F , 式中, C 为贝类摄取食物中的总能量(即摄食能),P 为贝类用于生长消耗的能量, 包括个体生长能(P g) 和生殖能(P r),R 为贝类呼吸代谢消耗的能量(即代谢能),U 为排泄消耗的能量(即排泄能), F 为贝类摄取的食物中没有被利用而随粪便排出的能量(即排粪能)。
1.2 摄食能摄食能是指鲍实际摄取的食物中所含的能量。
在能量收支研究中, 摄食能的测定通常有直接测定和间接测定两种方法。
直接法测量是直接测定实验前后食物的差量, 再测定食物的含能值, 即可得到最大摄食能。
间接方法则是通过分别测定生长、代谢、排泄及排粪能, 然后通过能量收支方程求得。
实验表明,温度,水质,体重,饵料等是影响鲍摄食率的主要因子。
贝类生殖生物学及其生态环境意义研究
贝类生殖生物学及其生态环境意义研究贝类是一类常见的海洋生物,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海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贝类繁殖生物学研究可以为贝类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贝类生殖生物学和其生态环境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贝类生殖生物学1.1 贝类的性别和生殖方式贝类的性别有两性,即雌性和雄性。
它们的生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体内受精,即雌性贝类将卵子释放到水中,雄性贝类将精子直接注入雌性贝类的体内,卵子在雌性贝类的体内受精;二是体外受精,即卵子和精子都释放到水中,在水中自由结合受精。
1.2 贝类的生殖周期贝类的生殖周期与其种类和生态环境有关。
通常情况下,贝类具有年龄和环境依赖的繁殖节律。
例如,黄鳍扇贝的生殖周期一般为一年,而蚝类的生殖周期为两年或更长。
在适宜的温度和营养环境下,贝类的生殖能力会增强,生殖时间也会提前。
1.3 贝类的生殖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贝类的生殖方式与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密切相关。
体内受精的贝类能够更好地保护其卵子和幼体,但是也限制了繁殖的数量和速度。
而体外受精的贝类在自由结合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繁殖,但是卵子、幼体容易遭受捕食和外界环境的干扰。
二、贝类生态环境意义研究2.1 贝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贝类广泛分布于沿海生态系统中,其数量和分布范围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贝类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多种作用,如控制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的数量、促进底栖生态系统的复原、维持海水的清洁等。
2.2 环境变化对贝类的影响近年来,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等环境因素对贝类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了影响。
海洋污染对贝类的毒性作用会导致贝类死亡或生殖受阻。
同时,气候变化也会影响贝类的生物节律、生长、营养和繁殖等方面,从而对贝类的生存和数量造成影响。
2.3 贝类资源管理和保护贝类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其保护和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有效的贝类资源管理和保护需要综合考虑贝类生殖生物学、生态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对贝类的分布范围、数量、生物节律等进行全面的研究。
动物学实验论文(完稿)
软体动物身体结构对其生活方式的适应性特征作者:强化培养学院09级02班赵凡杭天蓉摘要: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门的第二大门。
该门动物身体柔软,左右对称,不分节,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等五部分组成。
因大多数软体动物体外覆盖有各式各样的贝壳,所以通称贝类。
该门动物共分8纲,有10余万种,分布广泛,从寒带、温带到热带,从海洋到河川、湖泊,从平原到高山,到处可见,例如鲍鱼、宝贝、田螺、蜗牛、蚶、牡蛎、文蛤、章鱼、乌贼等。
由于软体动物大多数贝壳华丽,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又较易捕获,因此远在上古渔猎时期,就已被人类利用,其中不少可供食用、药用、农业用、工艺美术业用,也有一些种类有毒,能传播疾病,危害农作物,损坏港湾建筑及交通运输设施,对人类有害。
1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1结构特征1.1.1贝壳绝大多数的软体动物,在柔软的身体外覆有1个、2个或多个形状不同的贝壳,腹足类贝壳,一般呈单一的螺旋形;瓣鳃类贝壳为2个,呈瓣状;掘足类贝壳为1个,呈象牙状;多板类的贝壳为8块,呈覆瓦状排列;头足类有的为外壳,有的被外套膜包入形成内壳或退化。
贝壳的成分主要为碳酸钙,占全壳的95%,此外还含少量的贝壳素及其他有机物。
典型的贝壳,通常可分为3层,最外的一层为角质层,由一种硬蛋白质贝壳素构成,能耐酸耐腐蚀,色泽多样而薄,起着保护介壳的作用;中层为棱柱层,质厚,占壳的大部分,由钙质的棱柱形结晶构成;内层为珍珠层,通常为钙质和壳基质构成,光滑,具珍珠色彩。
角质层及棱柱层均由外套膜背面边缘分泌形成,随着动物的生长逐渐增大面积。
珍珠层是由外套膜的全表面分泌而成,随着动物的生长而增加其厚度。
珍珠就是珠母贝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形成,其性质和形成机理,与珍珠层相似。
因季节不同分泌情况有所变化,有时又因食物不足、繁殖期等原因,会影响外套膜边缘的直接分泌,因而角质层增长不是连续不断的,在贝壳表面常形成生长线,可用来判断软体动物的年龄。
贝类学
贝类免疫学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系统性地介绍了贝类免疫学的研究进展,分别从贝类免疫的两大方面——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进行详细地分析。
其中细胞免疫的论述包括吞噬作用,吞噬和杀伤机制,贝类血细胞的分类。
体液免疫的论述包括凝集素、抗菌肤、溶酶体酶、化学递质。
【关键词】贝类免疫学细胞体液研究【前言】贝类免疫学是新兴学科无脊椎动物免疫学中的一个分支,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贝类的免疫反应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者密切相关,在抵御异物侵袭方面相辅相成,贝类通过免疫应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本文就从贝类免疫学的两大防御系统进行综述。
【正文】1.贝类的细胞免疫贝类血细胞参与了机体损伤的修复、贝壳的重建、吞噬异物颗粒和消除有毒物质等过程,是贝类免疫的主要承担者。
异物入侵贝类机体直至异物被吞噬和消化的整个过程,需要血细胞内和血淋巴中很多物质的参与,一些学者指出该过程受到温度、盐度和污染物等环境胁迫因素的影响。
张朝霞[1]等首次研究了对杂色鲍流行病病原弧菌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
种抗生素对杂色鲍血细胞的吞噬、趋化和溶酶体膜完整性等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种抗生素对鲍血细胞的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且促进血细胞吞噬活性的作用并非随抗生素的浓度上升而提高,以此说明贝类养殖中滥用抗生素和盲目加大投放浓度的严重后果,并发现链霉素用于治疗鲍弧菌病,不但可以显著地提高杂色鲍血细胞对病原弧菌的吞噬活性,对鲍血细胞的趋化和产生活性氧等免疫功能的破坏程度也低。
1.1吞噬作用贝类的主要防御手段是由血细胞完成的吞噬作用(PhagocyLosis) 。
吞噬作用能够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包括细菌、原虫、大分子物质及无机颗粒等。
当外界条件改变,尤其是动物受到外界抗原物质刺激时,贝类的主要表现就是吞噬反应,而且其血细胞吞噬外来异物时,清除的速率大小取决于细胞表面的特征。
在大多数报道的贝类中,吞噬作用主要是由颗粒细胞完成的,颗粒细胞表现出很高的吞噬能力,而且其吞噬能力与年龄无关,但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盐度等,透明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但不是主要的。
贝类化学成分研究
海洋贝类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摘要:通过对海洋贝类的矿质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质组成及其功能以及限量元素,并就其在不同种类中的含量和组成差异做相关比较,得出贝类属于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矿物质的食品,其中一些微量元素如锌、硒、是人体必需的重要物质,含量较高。
海洋贝类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这些活性物质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和抗高血压等药理学功能。
海洋贝类在制药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上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海洋贝类;矿质元素;活性物质;海洋新药;功能性食品Research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Marine Shellfish Abstract:Through the related comparison of the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in different marine shellfish, and the study of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mineral elements , biological active substances and limited elements in marine shellfish, we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shellfish are foods with high protein, low fat, and rich minerals, some of which is an essential trace element important material with higher levels, such as zinc, selenium. Marine shellfish are rich in active ingredients which can enhance immune function, anti-tumor,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antioxidant and anti-hypertensive.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shellfish in the pharmaceutical and functional food has a great potential.Key words:marine shellfish; mineral elements; active substances; marine drugs; functional food贝类,属软体动物门中的瓣鳃纲(或双壳纲)。
【参考文档】贝类生态研究进展-word范文模板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贝类生态研究进展篇一:贝类生长发育研究进展贝类附着变态研究进展及其未来工作规划秦骥底栖无脊椎动物专业学号:224201X0150111引言浮游幼体的附着(settlement)和变态(metamorphosis)是海洋底栖动物生活史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其种群分布及数量变动,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问题。
双壳贝类幼虫变态机理研究对于阐明双壳贝类的数量变动、资源保护以及增养殖的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体的附着和变态过程也涉及重大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变化,是重要的发育生物学问题,相比其他模式生物,海洋生物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
另一方面,防止海洋污损动物幼体的附着是海洋设施防污技术的关键,阐明幼体附着和变态的机制,将为防污新技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因此研究幼体的附着和变态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研究拟解决贝类附着的分子调控机理,深入到分子水平对附着变态现象进行阐述,研究其诱导因子,调控路径。
为人工大规范整齐诱导贝类幼体附着变态、发展贝类增养殖、研究基础发育生物学问题、为防污新技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正文1 科学意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国,同时也是海水养殖大国,是世界唯一一个水产品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201X年水产品养殖产量占总产量比重的66.47%。
由于中国近海捕捞资源逐年衰退,以及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划定,中国传统的海洋捕捞业务面临“无鱼可捕”的资源性难题,而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人们对海洋产品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大幅提高,供需矛盾突出,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成为中国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目前,海水养殖产业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机,海水养殖产量持续增长。
海水养殖产量1978年为45万吨,1992年为243万吨,1999年为974万吨,201X年产量达到1384万吨,占海水产品总产量的48.79%,其中,沿海地区贝类养殖总产量达到1067.54万吨,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7.09%,贝类养殖具有食物链短、定居性强、育苗和养殖基础好、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海洋贝类保护与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海洋贝类保护与研究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孕育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而海洋贝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生态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还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保护和研究海洋贝类的生态环境与物种多样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海洋贝类的生态功能海洋贝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食物链环节,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洋和沿海地区。
贝类通过滤食作用,能够过滤周围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维持水体的清澈和生态平衡。
同时,贝类还具有重要的硬质底层结构的形成和保护功能,能够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庇护和保护。
二、海洋贝类的生态研究为了保护海洋贝类及其生态环境,进行系统的生态学研究十分必要。
海洋贝类的生态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种类与分布海洋贝类的种类繁多,各自在不同的水域和底质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分布。
通过对不同种类贝类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定位和作用,对贝类的生态资源进行合理保护和利用。
2. 生命周期和繁殖贝类的繁殖方式多样,包括性别交替、卵生和胎生等。
通过研究贝类的生命周期和繁殖行为,可以揭示贝类繁殖生态学特征,为贝类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 物种间关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贝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物种间关系。
例如,贝类与藻类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贝类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生境的影响等。
通过研究这些物种间关系,可以理解贝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
4. 环境适应性与生态适应策略海洋贝类长期生活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中,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生态适应策略。
通过研究贝类的生态适应性,可以为预测和评估海洋贝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为保护和管理贝类资源制定相应的措施。
三、海洋贝类保护的必要性与对策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和环境污染等原因,海洋贝类受到了日益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贝类及其生态环境,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保护贝类的基础,应严格控制海洋污染和无序捕捞等行为,减少对贝类栖息地的破坏,并建设生态保护区和人工贝类养殖场。
贝类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贝类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贝类是一类双壳动物,它们拥有坚硬的外壳和柔软的内腔。
贝类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人类就开始研究贝类。
随着科技的发展,贝类学研究也加速了步伐。
本文将探讨贝类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贝类的分类学研究贝类的分类学研究是贝类生物学的基础,它对于深入了解各种贝类的形态、结构和生态习性非常重要。
目前,贝类的分类学研究分为传统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分类学两种研究方法。
传统分类学主要基于外在形态进行分类,它可以准确地鉴别贝类的属种和科属。
然而,这种分类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它很难鉴别在形态上相似但在遗传上相异的物种。
分子生物学分类学基于DNA序列、蛋白质等生物分子信息进行分类研究。
它可以直接比较不同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从而对其进行分类和演化分析。
分子生物学分类学可以弥补传统分类学的不足,它可以更加精确地鉴别相似物种,但是它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成本高昂。
贝类的生态学研究贝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帮助调节水体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
因此,了解贝类的生态习性对于保护和管理水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贝类的生态学研究包括种群生态学、功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三个方面。
种群生态学主要研究贝类的种群动态,如种群大小、分布范围和生殖率等。
功能生态学主要研究贝类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如双壳贝可以过滤和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贝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贝类的存在可以提供栖息地和食物,还可以维护海滩与岛屿等海洋生态系统。
贝类的病理学研究贝类的病理学研究是保护和管理贝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贝类疾病的发生和扩散可以对贝类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可能导致整个水域生态系统的崩溃。
贝类病理学的研究目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贝类病原体进行分离和鉴定,另一个是研究贝类对病原体的免疫和抗病机制。
目前,多种原因导致的贝类大规模死亡事件已经成为世界各地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比如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造因贝藻毒素暴发事件,这一问题需要广泛而深入的贝类病理学研究来解决。
贝类生殖和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贝类生殖和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贝类是海洋中常见的底栖动物,它们在水生物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然而,对于贝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比较薄弱。
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贝类生殖和发育的分子机制也开始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1. 贝类生殖过程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贝类的生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对于不同种类的贝类,其生殖模式也不尽相同。
然而,分子层面上的机制对于不同种类的贝类生殖过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目前,研究发现贝类生殖过程中NRAMP基因(Natural resistance-associated macrophage protein)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NRAMP基因在贝类生殖中的表达水平与生殖成功率成正比。
研究人员通过对添加染色体手段的幼虫实验发现,NRAMP的高表达可以促进贝类受精过程的发生与提高受精率;而NRAMP的缺失则会导致生殖能力下降。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Hox基因家族同样具有调控贝类生殖发育的作用。
2. 贝类发育过程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贝类发育过程中的分化和生长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但是,通过对贝类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研究,可以发现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微小RNA(miRNA)的分布和表达水平,发现miRNA在贝类发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某些情况下,miRNA能够影响贝类的细胞分化和细胞周期,从而促进发育过程的进行。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在贝类发育过程中,同样存在多种多样的信号通路,如Wnt/beta-catenin信号通路、Nodal信号通路等,这些信号通路也是贝类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素。
3. 贝类生殖和发育的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虽然贝类生殖和发育的分子机制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析,但研究仍存在局限性。
首先,贝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对于分子机制的研究需要进行更广泛的实验和观察。
其次,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一些经济价值比较高的贝类类型,而对于其他类型的贝类的研究仍存在较大的空间。
海洋贝类的研究 - 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中国五大湖三角帆蚌群体遗传多样性及亲
缘关系的SSR分析
(汪桂玲 上海水产大学农业部)
采用微卫星技术,将9对微卫星引物用于我国五大淡水 湖三角帆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研究,数据经 TFPGA软件估算,分别完成不同群体位点的杂含度值,群体 间遗传距离和相似指数计算及聚类分析,确立了5个群体间 的 亲缘关系.
四种主要经济贝类的热忍受研究(廖一波 国家海洋局)
对泥蚶,长牡蛎,缢蛏,贻贝的邻界热最大值进 行了室内热效应模拟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这四种贝类的热忍受能力依次 为泥蚶>长牡蛎>缢蛏>贻贝
中国哈蜊繁殖生物学的初步 研究 刘相全 中国海洋
( 大学)
结合土池育苗的的试验,对中国哈蜊的的繁殖习性和 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中国哈蜊在山东省海阳市丁字 湾海区的繁殖期为6~8月,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产卵盛 期,鲜出肉率的变化与性腺发育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产卵 前达到最大,为45.3%,水温在20摄氏度以上时,性腺发 育速度明显加快,23~24摄氏度肥满度最大,可用阴干,流 水或降低盐度等方法诱导其排放精卵,也可进行解割受精.
海洋贝类的研究
我国研究贝类的历史
我国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对贝类的观察和研究.18~19世纪,在我国 从事贝类学研究的主要是一些外国的传教士,旅游者和学者.后期,秉志, 金叔初,张玺,阎敦建等老一辈科学家开创了我国贝类学研究领域并为以 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贝类学得到了极大的发 展.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先后成立了海洋研究所,动物研究所以及 南海海洋研究所,为贝类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海水贝类养殖中污损生物的防除研究进展
(苏振霞器具及养殖贝类的危害,以及目前国际和国 内清除污损生物方法的研究及应用情况.研究开发新型网笼防污技 术与推广应用生物控治法是今后水产养殖防污的发展方向
广东海洋大学贝类学课程论文
广东海洋大学贝类学学课程论文一、贝类的生活型贝类的生活型也就是贝类的生活类型。
生物为了适应生活环境。
而使本身的体质机能、生活习性等方面,产生了能够适应于这种长期生活环境的能力。
因而不同的贝类所特有的生活型也不同,而且生活型的划分标准有很多,有以栖息地基质来划分,有以时兴的不同来区别。
因此不同种的生物可以划在同一种生活型中,而同一门的生物也可以列入不同的生活型海贝类主要按照其生活习性和栖息的基质来划分生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游泳生活型这种生活型的动物油活泼的游泳能力,能抵抗波浪及海流进行自由游泳。
像乌贼和枪乌贼是洄游性的游泳动物,每年的春夏之际由深水向浅水的内弯产卵。
游泳性的头足类,生活在远洋的游泳能力较强,能抵抗波浪及海流进行自由游泳,身体呈现纺锤状或流线型。
而生活在近海的,大多不善于游泳,胴部常呈球形,如章鱼。
而且生活在深海的具有鳍具柄,通常有发光器。
(二)浮游生活型这种生物游泳能力过于薄弱,随风漂浮,不能抵抗海流和波浪,在这种类型中,包括贝类的异足类、被壳翼足类、裸壳翼足类。
翼足类能通过变形的足——鳍足的活动,漂浮在水面。
(三)底栖生活型绝大多数的贝类营底栖生活,这中生活方式又可再划分为两种。
1.地上生活型(1)匍匐生活型在岩石的表面或泥、沙滩以及还早上面匍匐生活的种类,大多数是富足类和多板类。
这一类型的生物不像双壳类潜居与滩涂的一点也不像头足类能作长距离的游泳。
为了觅食和产卵,他们只能进行短距离的爬行或移动。
而且它们其中有的种类对干旱及温度、盐度的变化,都具有较大的忍受力。
如鲍、锦食鳖、马蹄螺、蝾螺和棘螺。
匍匐生活的种类,贝壳随栖息环境而异性,头部发达用于爬行和附着。
鲍类生活在岩石缝间,壳低而扁平。
(2)固着生活型这种贝类,足部失去了原有的作用,都较为退化,甚至是完全消失,但贝类坚厚而粗糙,或者是壳面长有棘、刺。
营固着生活的瓣鳃类,仅能利用一个没有被固着的贝壳作上、下挪动而开闭贝壳,它们没有水管,但是在外套缘上发达的触手,可以阻挡大型生物流入体内。
贝类遗传资源与保护研究
贝类遗传资源与保护研究贝类是一类广受欢迎和重要的食品资源,它们具有高蛋白、低脂肪、高营养价值、味道鲜美等特点。
贝类在各国的食品文化和海洋渔业生态系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贝类的遗传资源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如何保护和研究好贝类的遗传资源,对于保障人类粮食安全,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贝类遗传资源指的是什么贝类遗传资源是指具有生殖和遗传能力,以及众多次生性状和普遍性状差异性的贝类个体或种群。
贝类遗传资源是贝类的基础性状,决定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经济价值和营养成分等一系列性质。
贝类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和变异性是贝类的遗传基础,也是贝类适应环境和繁殖繁衍的重要特征。
贝类遗传资源的研究涉及到贝类基因组学、遗传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
通过对贝类遗传资源的深入研究,可以了解贝类的遗传特征、遗传历史和适应性,为渔业育种和贝类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二、贝类遗传资源的保护现状和挑战贝类遗传资源的保护是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
贝类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贝类种群监测、渔业管理、区域合作、政策法规等诸多方面。
目前,全球贝类遗传资源面临着许多威胁和挑战。
1. 过度捕捞和资源衰减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环境污染等原因,许多地区的贝类资源严重衰减,甚至濒临灭绝。
贝类的过度捕捞不仅会导致贝类数量减少,也会对贝类种群和遗传多样性造成损害。
2. 水域污染和生境破坏水域污染和生境破坏对贝类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直接影响贝类的存活和繁殖。
水域污染和生境破坏会导致贝类数量下降,种群结构改变,遗传多样性减少。
3. 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对贝类的适应性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气候变化、海洋酸化、水位上升、海水温度升高等因素会影响贝类的繁殖、生长、生命史和分布范围。
三、贝类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研究建议为了保护和研究好贝类遗传资源,需要综合各种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措施。
贝类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贝类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贝类是一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海洋和淡水区域的重要水生动物。
它们拥有多种生物学特征,如外套膜、双壳等,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经济价值很大的贝壳、珍珠等财富资源。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贝类生物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不断推动着贝类产业的发展。
一、贝类生态学的研究进展贝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对生态平衡的维护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贝类生态学的研究涵盖了贝类的分布、数量、群体结构、生长发育、生长速率与环境间的关系等众多方面。
分布和数量是贝类生态学中的基本研究内容,对于了解贝类生物种群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诸如贝类的生长速率、雌雄比例、个体大小、寿命等生物学特征则是评估贝壳资源状况的基础。
生态平衡研究是贝类生态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贝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恩格斯曾经说过:“如果蚯蚓突然消失,这可能会引起轻微的后果;但如果蚯蚓和蜜蜂同时消失,那么整个人类将在四年内灭亡。
”贝类毫不逊色,其生态平衡的研究对于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如淡水贝类生态修复研究、海洋贝类珍珠养殖研究等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重要研究方向。
二、贝类的营养物质及药用价值贝类作为一类肉食动物,其肉质富含多种优质蛋白质、低脂肪、低胆固醇、高微量元素等营养素,是一种健康、美味的食材。
其中,海蜇、紫菜、海藻螺等常见海产品的蛋白质、钙含量特别高,可以助力人体健康。
此外,不少贝类还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成分,如大肠桂贝、文蛤、贻贝等具有药用价值的贝类。
贝类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多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因此在药品和化妆品工业中有很强的应用前景。
三、贝类的工业应用贝类作为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海洋食品,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贝类产品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而贝类的加工业也在不断发展。
贝类的工业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贝类的饲料添加在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中,贝类也可以成为优质的蛋白和氨基酸来源,为畜禽、水产品提供更全面的营养。
贝类鉴赏及演化论文
贝类鉴赏及演化论文
贝类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的好像玉米,有的犹如琵琶,有的形如风车,有的酷似宝塔,有的恰似“水”字,有的宛如象牙,有的仿佛旋梯,有的又像盛开的菊花。
演化:碳酸钙是构成贝壳的最基本的物质,另一种成分是贝壳蛋白质,腹足纲类的口盖里将含有这种蛋白质。
这种成分一层叠一层地分泌,使贝壳越来越硬,有的还会产生珍珠的光泽。
坚硬的贝壳从外缘处增大,随着生长逐渐增厚。
贝类还会在增长外缘上分泌出纉片、瘤、棘状突起和肋。
因为生长的周期性和连续性,贝壳展现美丽的彩色花纹。
贝类学概论——精选推荐
贝类学概论贝类学概论绪论贝类→软体动物(11.5万种其中化⽯类3.5万种)贝类⽣物学包括的内容:解剖学,⽣态学,⽣理学,发⽣学,分类学,遗传育种,苗种⽣产和增养殖基础⽣物学。
贝类的增养殖⽣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产量、价值与经济效益2.健康⾷品与改善⼈民⽣活的作⽤3.解决就业和渔民收⼊的社会效益我国渔业与贝类养殖概况我国海洋⾯积为483万平⽅公⾥。
濒临中国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属封闭程度不同的太平洋西北部的陆缘海⼤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北起鸭绿江南⾄北仑河,岸形曲折,港湾众多。
海域内,⼤⼩岛屿5000多个,岛屿岸线14000多公⾥,总长32000多公⾥浅海滩涂⾯积在⽔深15m以内的为1200万公顷,潮间带⾯积200万公顷。
渔业⽔域和⽣物资源丰富,可供捕捞⽣产的渔场⾯积为81.8万平⽅海⾥。
我国海洋⽣物有3000多种,其中可捕捞、养殖的鱼类有1694种,经济价值较⼤的有150多种。
我国从事渔业⽣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传统的技术。
新中国成⽴时全国⽔产品产量只有44.8万吨。
⼈均占有量不⾜1千克。
新中国成⽴后,尤其是⼗⼀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渔业⽣产蓬勃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的渔业⽣产国。
使我国⼈均⽔产品占有量持续数年超过世界⼈均占有⽔平。
1989年我国⽔产品总产量1151.66万吨,成为第三个产量超千万吨的国家,海⽔养殖产量跃居世界第⼀。
1990年我国⽔产品总产量位居世界第⼀。
到2002年我国⽔产品总产量达到4565.18万吨,⼈均占有量⽐世界⼈均⽔平约⾼4公⽄。
养殖⾯积681.464万公顷。
全社会渔业总产值为3109.93亿元。
根据渔民家庭收⽀调查数核定的渔民⼈均纯收⼊为5051元,劳均纯收⼊为8667元。
渔业⽣产⼒综合⽔平显著提⾼。
渔业为国民经济作出的贡献越来越⼤。
2005年总产量5101.65万吨,养殖产量3393.25万吨,其中海⽔养殖产量1384.78万吨(贝类产量1067.5万吨,占海⽔养殖产量的77.09%),淡⽔养殖产量2008.47万吨。
贝类学课程论文
广东海洋大学科目:-----贝类学课程论文题目:-----《贝类免疫学研究进展》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电气1102班学号:-----20101163121 1 姓名:-----李荣光贝类免疫学研究进展前言:1、贝类动物细胞免疫主要通过细胞的吞噬作用完成。
2、溶酶体酶、凝集素、抗菌肽等体液免疫因子以杀菌、促进吞噬等方式参与贝类的免疫防御,阿片样活性肽、细胞因子、细胞激酶等是贝类免疫通信中的化学递质。
3、化学递质通过介导免疫信号传导参与贝类的免疫防御,也是近年贝类的免疫研究的新热点。
贝类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子能显著改变贝类的免疫机能,贝类对生态因子的敏感性使贝类的生态学研究成为人类等高等动物的生态免疫学研究模式。
4、现代业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手段来提高贝类的免疫力以适应业的发展。
正文1 贝类的细胞免疫1.1吞噬作用贝类的细胞免疫主要通过吞噬作用完成。
入侵贝类体内的病原体,如原虫、细菌、真菌、生物大分子和自身的坏死细胞、细胞碎片都通过血细胞吞噬作用消除,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趋化、黏附、识别、内吞和消化杀死几个阶段。
吞噬作用的基础是免疫识别,血细胞对异物的消除速率取决于细胞表面特征。
当然,血细胞的吞噬能力还受到体液因子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如受到抗原的刺激时,贝类就表现出炎症反应和吞噬反应[1]。
不同的血细胞在吞噬中的作用也不一样,颗粒细胞是主要的吞噬细胞,有很高的吞噬能力。
杀伤内吞进贝类体内异物的途径之一是由多种活性氧中间体(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ROIs)完成的。
ROIs伴随吞噬作用中的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urst)过程,由细胞膜上的高铁细胞色素氧化还原酶产生。
产生的ROIs包括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羟基自由基和超卤化物(Hypohalides)等[6]。
Nakamura等[7]在静止和刺激状态的扇贝中都检测到了超氧化氢的产生。
贝类学论文
表1. 栉孔扇贝体尺测量记录序号壳长壳宽壳高全湿重(g)1 71.38 21.50 70.50 32.52 63.70 18.04 63.44 33.13 48.00 15.50 50.90 11.84 63.30 17.96 69.00 23.95 47.84 15.90 54.30 14.66 63.00 19.50 65.90 25.57 60.30 19.42 63.34 17.88 63.70 21.10 65.40 25.19 55.50 16.96 63.00 20.010 52.96 15.90 58.40 18.111 65.40 19.00 69.00 25.512 64.32 19.52 70.00 28.013 41.28 13.84 49.50 10.314 58.90 17.90 61.80 22.215 54.50 15.98 56.38 15.816 42.46 13.30 47.40 9.117 46.28 13.60 52.50 10.518 57.00 18.00 63.32 21.019 49.60 16.32 55.22 15.620 47.90 14.60 54.20 13.521 70.10 22.45 72.05 34.222 73.35 24.05 75.20 45.723 58.05 19.00 65.25 30.824 64.45 20.05 70.00 25.025 62.00 20.45 69.45 26.326 58.30 16.15 62.20 19.127 48.20 16.05 53.00 16.228 58.00 13.10 66.15 23.529 52.20 20.00 58.10 16.430 55.20 18.00 60.15 16.531 52.45 16.10 68.15 17.532 52.10 16.05 58.20 16.533 52.00 12.45 60.00 18.534 52.15 7.10 60.00 18.035 53.25 16.30 52.25 17.136 49.00 15.25 55.10 14.037 55.10 18.00 55.10 17.738 52.00 16.20 59.00 17.039 40.30 12.35 45.00 9.140 32.30 11.00 38.10 4.6平均55.20 16.85 60.15 19.9标准差8.77 3.30 8.11 8.0讨论:由表1可以看出栉孔扇贝的壳长大约为55.20mm,壳宽为16.85mm,壳高为60.15mm。
贝类发育和遗传研究的新进展
贝类发育和遗传研究的新进展贝类是一类重要的经济动物,其生产和销售对于全球海洋经济和食品产业都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过去贝类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相对较少,限制了其进一步的生产和繁育进展。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贝类发育和遗传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首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组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贝类研究中,为我们揭示了贝类的基因组结构、表达规律、遗传变异等重要信息。
比如,通过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我们已经得到了多个贝类的基因组序列和基因家族结构信息,这不仅为我们解析了贝类的进化关系和分类学问题,也为我们揭示了许多贝类生物学特征的分子机制,如贝类的化学感应、响应胁迫等。
此外,随着RNA测序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已经能够全面了解贝类的转录组信息,从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贝类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为贝类的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提供了更精确和可靠的数据基础。
其次,随着分子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开始探索贝类的遗传变异和表观遗传机制,揭示了许多与贝类发育和生长相关的基因和调控元件。
比如,许多关于贝类性别决定、生殖发育、生长速度等生物学问题的研究已经揭示了多个关键的基因和表观遗传机制,如sox与dax基因家族、cg信号通路等,这些发现为贝类的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提供了更可行的途径。
此外,随着表观遗传技术的应用,我们也已经开始了解贝类生命过程中一些关键的表观遗传现象,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贝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也可能与贝类环境适应和逆境抗性有关。
综上所述,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为贝类生物学研究带来了更精准和深入的工具和方法,也为贝类生产和繁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可靠和实用的数据基础。
当然,贝类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难点,如贝类复杂的生态环境和生命史,贝类基因组的巨大大小和复杂性等问题。
我们相信,在集学界之力、不断探索之中,贝类发育和遗传研究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新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海洋大学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贝类学课程论文贝类免疫生态学研究进展院系名称:农学院班级:动科1152*名:**学号:************编号:17指导老师:栗志明贝类免疫生态学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贝类的一些免疫反应,血细胞的吞噬、包囊、呼吸爆发等细胞免疫反应,血淋巴中的一些酶及调节因子在免疫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阐述了环境因素对贝类免疫的具体影响及其研究进展和成果。
前言:贝类免疫功能分为细胞防御和体液防御两方面。
血细胞的吞噬作用是贝类最主要的防御手段,吞噬功能的具体实现涉及复杂的细胞行为及多种生化反应过程。
除了细胞免疫外,依靠凝集素的凝集作用和调理作用、溶血素及溶酶体酶等各种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共同作用的体液性免疫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字:贝类,细胞免疫,体液免疫1贝类的细胞免疫1.1血细胞的分类及其研究贝类血细胞的分类一直分歧很大,目前对贝类的血细胞的结构描述和分类尚无统一标准。
在分类研究中流式细胞技术是贝类细胞分类中的一种先进的方法 , 刘东武等[1]采用流式细胞技术 , 将中国蛤蜊和紫石房蛤两种贝类的血细胞分为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
许秀芹[2]等也运用流式细胞仪对多种贝的血细胞进行分类 , 大体分为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
张朝霞[3]提出细胞核质比和免疫功能特点是贝类血细胞分类的重要依据 , 结合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可以将杂色鲍血细胞分成两大类 : 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 ,而无颗粒细胞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成透明细胞和类淋巴细胞 , 两者在核质比和细胞免疫功能上明显不同 .由于研究方法、贝类种间的差异性和贝的血细胞发育不同,贝类血细胞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
但血细胞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细胞质内颗粒的有无,因此目前比较认同的标准是将贝类血细胞分为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两大类。
在温度变化对贝类的影响研究中,张冬冬等[4]分析水温变化及不同温度下干露处理后血细胞数量的变化表明温度对于扇贝血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具有重要影响无论是水体中还是干露状态下高温均会导致贝类机体的血细胞数量降低死亡率增加并且干露状态下贝类机体对于温度的耐受性更低23度时短时间内大量死亡。
周作强等研究表明缺氧环境中溶菌酶活性的降低直接影响吞噬效率,而溶菌酶又由循环血细胞分泌产生因此,缺氧胁迫对贝类体液免疫系统的负面影响与细胞免疫系统的基本保持一致因此,缺氧胁迫将导致贝类免疫系统的衰退[18]。
1.2血细胞的免疫功能1.2.1吞噬作用贝类色主要防御手段是由血细胞完成的吞噬作用。
吞噬作用能够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包括细菌,原虫,大分子物质及无机颗粒等。
当外界条件改变,尤其是动物受到外界抗原刺激时,贝类的主要表现就是吞噬反应,清除的效率取决于细胞的表面特征[9]。
吞噬异物是血细胞最重要的功能 , 这些功能和细胞膜的作用密不可分. 血细胞以其膜上具有很多特殊的受体而有别于其它的体细胞 . 去甲肾上腺素( noradrenaline , NA ) 是儿茶酚胺在软体动物血淋巴内存在的主要形式 , 能降低氧自由基的含量 . 用 N A 处理后的太平洋牡蛎血细胞化学发光的应答明显受抑制 ,表明牡蛎血细胞表面存在β肾上腺素能受体 , 可以对化学发光进行负调节[6]. 另外 , 白细胞介素是位于血清中的一类可溶的蛋白因子 , 可以刺激血细胞的增值和分化 , Cao 等[7]在研究中也发现地中海贻贝的血细胞受细菌脂多糖 LPS 诱导后 , 细胞膜上的白细胞介素α受体大量增加 .杀伤内吞进贝类体内异物的途径之一是由多种活性氧中间( reactive oxygen inter mediates ,ROI ) 完成的[6]。
在氧化过程中 , 机体蛋白的变性会诱导贝类和入侵的病原体体内产生热激蛋HSPs。
HSPs会诱导贝类体内大量蛋白类物质的折叠和生成 , 这些物质释放到体液中 , 会促进吞噬作用和提高贝类面对环境胁迫时的免疫力[ 5 ]。
溶酶体释放的各种水解酶是杀伤外来物的另外一种机制。
除了直接参与贝类细胞免疫外 , 溶酶体酶还能作为调理素有效调节吞噬作用[5]。
许秀芹等研究表明酵母聚糖起调理素的作用 , 增强血细胞对异物的识别能力 , 从而提高了其吞噬能力, 促进血细胞对真菌等较大异物的包围杀伤 , 引起血细胞凝结 , 有利于血细胞趋向和杀伤异物及对伤口的修复[8]。
徐翊轩[10]等研究表明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外膜的组成部分被称为固有免疫的重要激活剂之一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有研究发现其在激活血细胞增殖活化酶原增强细胞吞噬活性等方面效果显著。
1.2.2异己识别研究发现,天然免疫识别分子可以识别一大组或几大组病原体所共有的、保守的、不同于宿主自身成分的某类分子的结构模式,称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
天然免疫识别的不是高度专一性空间结构和化学结构,而是某种结构模式,因而是广谱的。
这些对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进行识别的免疫识别分子包括血浆中的调理因子以及血细胞表面的某些受体,它们的存在保证了贝类可以有效地对异物进行识别而清除[9]。
1.2.3呼吸爆发呼吸爆发伴随着吞噬作用而产生,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活性氧中间体来杀灭和消化病原体微生物,所以在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9]。
ROIs伴随吞噬作用中的呼吸爆发( Resp iratoryburst)过程 , 由细胞膜上的高铁细胞色素氧化还原酶产生。
产生的 ROIs 包括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羟基自由基和超卤化物 ( Hypohalides) 等。
Nakamura 等在静止和刺激状态的扇贝中都检测到了超氧化氢的产生。
O2-与 NO 结合产生的硝酸盐超氧化物阴离子( peroxynitriteanion ) 是一种稳定的、高毒性的ROIs类物质 , 其有效灭菌活性使其成为最重要的一种活性氧中间物[5]。
1.2.4包囊作用贝类血细胞在吞噬比自己大的物质时的一种特殊吞噬方式。
在这种防御方式中 , 血细胞会动员自己全部的膜面积在异物表面完全伸展、扁平化 , 最后由若干吞噬细胞形成连续的细胞层而将异物包裹起来, 然后进行降解消除[5]。
1.2.5其他免疫功能贝类血细胞还可以在伤口修复、炎症反应、神经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贝类血细胞参与这些免疫功能的基础是血细胞的异己识别和吞噬作用[9]。
2贝类的体液防御因子2.1溶酶体酶2.1.1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是动物体内的参与免疫防御的两种重要水解酶,能催化有机磷酸脂水解,打开磷酸脂键,释放磷酸根离子[9]。
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既能直接起抗菌作用 , 又能作为调节因子影响细胞的吞噬[5]。
温度对华贵栉孔扇贝ACP和AKP活性的影响,栗志明等研究表明温度的一次效应和二次效应对ACP,AKP活力影响显著,表明2种酶的活性均易受温度的影响ACP和AKP活力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14]。
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ACP和AKP活性的影响,在贝类养殖过程中水体盐度的改变能够对机体的渗透压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生物体内离子水平能量代谢以及电解质平衡最终改变生物体内与免疫相关的酶活性[15]。
栗志明等研究结果显示盐度的一次效应和二次效应对华贵栉孔扇贝ACP和AKP活性影响显著,这表明2种酶活性易受到盐度的影响且存在最大或最小峰值ACP和AKP活性随着盐度的升高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峰值变化[14]。
温度和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ACP, AKP和GR活性的互作效应,栗志明等采用复合设计对温度和盐度的互作效应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的交互作用对华贵栉孔扇贝血淋巴中ACP, AKP和GR活性影响显著,原因可能是温度能够改变3种酶的空间构象而盐度则提供酶激活所需的金属离子因此两者能够共同促进酶活性的调节[14]。
2.2凝集素凝集素在贝类体内十分常见 , 能使细菌、寄生虫和哺乳动物的红血球等发生凝集。
它在调理细胞吞噬、宿主与病原相互识别以及淋巴细胞导航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12]。
凝集素的糖基决定簇可以与相应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 凝集素的这种专一性识别与脊椎动物的免疫球蛋白非常类似 , 缺乏免疫球蛋白的无脊椎动物可以依赖凝集素完成抗原与防御系统的识别[13]。
2.3抗菌肽抗菌肽是指在动物或植物细胞中,由特定基因编码的一类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小分子多肽。
[9]多数富含半胱氨酸的阳离子型分子;分子质量一般在10 ku以下;具有热稳定性,多数分子的等电点大于7;在体内合成迅速并能对入侵细菌做出快速反应;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细菌、真菌、病毒、原虫及肿瘤细胞都有作用,但对真核细胞无害;细菌不容易产生耐药性[9]。
在当前抗生素滥用导致许多致病菌产生抗药性的背景下,抗菌肽以其自身特点为解决抗药性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杨富敏等研究充分利用扇贝加工废弃物——扇贝裙边,利用碱性蛋白酶对扇贝裙边进行酶解,以获得高附加值海洋蛋白来源的抗菌肽[11]。
2.4氧化酶和抗氧化酶类2.4.1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是广泛存在于需氧和耐氧生物体各组织内中的两种重要的抗氧化酶[9]。
在温度对华贵栉孔扇贝SOD, CAT和GSH-PX活性影响研究中,钱佳慧等研究发现,当华贵栉孔扇贝体内SODCAT和GSH-PX活性最大时所对应的温度条件下,华贵栉孔扇贝无论在摄食还是自身活力均优于其他条件组,表明在最适环境条件下,华贵栉孔扇贝抗氧化酶活性较高,利于机体内氧自由基清除,减少个体因呼吸爆发造成的死亡现象[16]。
在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SOD, CAT和GSH-PX活性影响研究中,钱佳慧等分析表明高盐度或低盐度能够抑制抗氧化酶活性,只有在适宜的盐度范围内,抗氧化酶活性才能达到最大[14]。
在微量元素铬对栉孔扇贝免疫力的影响研究中,高维锡等研究微量元素铬通过刺激加强栉孔扇贝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从而提高栉孔扇贝的免疫力[17]。
3贝类的免疫应答贝类的免疫过程大致分为 : 异物识别、异物激活细胞和体液免疫、细胞吞噬异物并释放各种免疫物质以及血浆中的免疫因子共同对靶细胞进行消化 . 研究表明 , 不同种牡蛎对派金虫具有不同免疫应答 , 大部分美洲牡蛎对派金虫很敏感 , 而少部分的美洲牡蛎和太平洋牡蛎却对派金虫具有抗性[12]。
4免疫调节和免疫信号的传递( 1) 阿片样肽 ( Opioidpeptides ) 的免疫信号传递。
作用阿片样肽 ( 如吗啡和啡呔 ) 是哺乳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信号传递重要因子[12]。
( 2) MAPKs调节的信号传导途径。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是一族含有丝氨酸 / 苏氨酸残基的蛋白激酶 , 该系统是将细胞外刺激信号传递到细胞核、引起细胞生物学反应的重要信号传导系统[12]。